中国古代星官介绍.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星官介绍.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星官介绍.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星官介绍.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星官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垣二十八宿星官古代中国的古天文学之中辨别和划分星区的方法自具一格,不同于西方的黄道十二星座的划分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类似于西方的“星座”的“星官”系统,其中最系统的划分方法是将星空中的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星分为“二百八十三官”。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如今可查的典籍中关于星官的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之中),“二百八十三官”中就含“三垣”、“二十八宿”等星官。三垣星官三垣指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下垣(天市垣)。“垣”指星的区域。“太微垣”,位于“北斗”的南方,包含十颗星。三家注史记中有注为:“太微宫垣十星”。“太微垣星官”包括:太微左垣 太微右垣 五帝座 五诸侯 谒者 三公 九卿 内屏 幸臣 太子 从官 郎将 虎贲 常陈 郎位 明堂 灵台 少微 长垣 三台 “紫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东北方,包含十五颗星,沿东西方向排列。“紫薇垣星官”包括: 北极 四辅 天乙 太乙 紫微左垣 紫微右垣 阴德 尚书 女史 柱史 御女 天柱 大理 勾陈 六甲 天皇大帝 五帝内座 华盖 传舍 内阶 天厨 八谷 天棓 内厨 文昌 三师 三公 天床 太尊 天牢 玄戈 天理 北斗 天枪 辅 势 相 太阳守“天市垣”,位于“房宿”和“心宿”的东北方,包含二十二颗星。“天市垣星官”包括:市楼 车肆 宗 宗正 宗人 帛度 帝座 天市左垣 屠肆 帝座 候 宦者 列肆 女床 贯索 天市右垣 七公 天纪 斗 斛四象星官四象星官即二十八宿星官,又称“二十八舍”。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区,分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可以理解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对于“四象”史记天官书中解释为:“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参为白虎北宫玄武”,(苍龙即青龙,朱鸟即朱雀)。 星官-青龙星官-朱雀“青龙”涵: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涵: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白虎”涵:奎、娄、胃、觜、毕、昴、参七宿;“玄武”涵: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星官-白虎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二十八舍住十二州”,是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了。“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黄道和赤道带上,日、月的相对运动会划过这二十八个“星官”。二十八宿分成四组,并与东、南、西、北四宫及用动物命名的四象相配,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木、金、土、日、月、火、水的顺序与一动物相配。即:东方青龙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对应动物 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星官-玄武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北方玄武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对应动物 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貐 西方白虎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对应动物 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南方朱雀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对应动物 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编辑本段其他星官除了上面介绍过主要星官,我国古天文中仍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星官”。“天狼”,大犬座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光色淡蓝。实际上“天狼”有一颗伴星,形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不过伴星比较暗,肉眼无法观测。史记天官书有:“其东有大星曰狼。”就是指天狼。“北落师门”,南鱼座星,是秋季南方星空中唯一的亮星。 “天狗”,有星七颗,位于罗盘座。晋书志第一天文上中有“狼一星北七星曰天狗”。“北极”,又名“勾陈一”,小熊座星。因为它距离北天极只差一度左右,且为较亮星,所以称其为“北极”。尔雅释天中有:“北极谓之北辰”,所以“北极”又称为“北辰”。“北极”其实也是双星。“北斗”函“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即大熊座、星。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北斗”八星,因为“开阳”星也是双星,但由于“北斗”自古称七星,今天仍然沿用原来的叫法。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个的“北斗”就是指北斗七星,而“南斗”是指今人马座的“南斗六星”另外,还有一些亮星、星官。如“南极老人”、“轩辕十四”等;而“天河”、“天江”、“天船”、“天津”,刚好水、船、渡都全了;再,以“亲属关系”命名的,如“丈人”、“子”、“孙”;以动物命名的,如“狗”、“鹤”:还有官衔、身份、器物等等等等。中国古天文的星官系统除了严谨外,用“华丽”“博大精深”等词来形容也毫不觉得夸张。了解越多,其魅力亦无穷。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统,这里的“星官”类似于西方的“星座”。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中,其中“二十八宿”又分为四大星区,分别用动物命名,即是上面所说的“四象”了。可以说,“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就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说到“三垣二十八宿”及中国古天文学的一些关键词,“曜”、“垣”、“宿”是一定不可遗漏的,就让我们来粗略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曜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五曜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萤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像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七曜“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九曜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 睺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