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已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宗族制度的一个典 型地区。聚族而居是明清徽州宗族重要的特点,但其典型性意义在于它有着完备 而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这个系统为明清徽州宗族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发 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也具有多重的现实意 义。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动因。传统道德教化的影响以 及对明清统治者教化政策的顺应是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 传统文化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至善至真至美的圆融的“和 合”追求是明清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内在动因;徽商资助的土地及其它资产 则是明清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介绍了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体系。朱熹理学是明清徽州宗族道 德教化的指导思想。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人伦思想,建立了适合中国宗 法等级制的、以家庭( 家族) 为本位的伦理观。其伦理观的核心主张是“三纲五 常”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孝悌”、“忠恕”、“节烈”等道德和行为规范,并把这些 规范提到“理”的高度,要求贯彻和执行。读朱子之书,以朱熹思想作为指导思 想,是徽州人坚定不移的信念。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还有一个完备的教材体系, 那就是徽州宗族的族规家法。徽州宗族的族规家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题 涉及面广,二是在实施手段上,强调宣传教育与处罚制裁相结合。明清徽州宗族 进行道德教化的具体手段很多,涉及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有:修谱牒、建祠堂、 兴教育、演剧、立牌坊等形式。 第三章论述了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功效。首先,它培育出了高素质的 徽州族人。明清徽卅i 普遍存在着商人重义、仕宦忠介、平民孝友、妇女贞节等社 会现象,就是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其次,它维系了徽州宗族 的和谐稳定。正是徽州宗族对道德教化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才有 徽州宗族的长久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第四章则阐述了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发。“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任务。道德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内在目标之一,如何把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资源内化为全体公民的内在要求也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天我们研究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对我 国当下的道德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如合理继承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内在 精神,积极构建道德教化的实体,注重道德教化中的情感传递,注重文化环境在 道德教化中的作用,等等。 关键词:徽州宗族;道德教化;动因;体系;功效;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h u i z h o u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h a s d e v e l o p e di n t oat y p i c a lr e g i o no fc h i n e s ef e u d a l i s mc l a n s l i v i n gt o g e t h e r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b u tt h et y p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l i e s i nt h ep e r f e c ta n de f f e c t i v e 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s y s t e m t h i ss y s t e mh a sp o u r e di n t ot h ec o n t i n u o u s l ys p i r i t u a lp o w e rf o rt h el o n g - t e r m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s t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a n dt h ee n t i r es o c i e t y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a l s oh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u s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t o d a y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s t i m u l a t i n gf a c t o r so ft h ee t h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s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e m p h a s i so n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sd u et o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n do b e d i e n c et ot h er u l e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p o l i c y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i n t r i n s i cm o t i v e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e m p h a s i so n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st h a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m u l t i v a r i a t eh a r m o n i e s ,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d i s p e l l i n go ft h e o p p o s i t i o na n dp u r s u i n gt h ep e r f e c t h a r m o n y c u l t u r e ;t h ee c o n o m i cb a s i so fh u i z h o u c l a n s e m p h a s i so n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st h ee s t a t e sa n do t h e rp r o p e r t i e sw h i c h 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s u b s i d i z e d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y s t e mo f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 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z h ux i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t h eg u i d i n gt h o u g h to f 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z h ux i ,w h o c o n t i n u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h u m a nr e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h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e t h i c s ,w h i c hf i tt h ec h i n e s ec l a nr a n ks y s t e ma n dt o o kt h ef a m i l y ( c l a n ) a ss t a n d a r d t h ec o r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e t h i c si s t h et h r e ec a r d i n a l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 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a n dt h ef i v ec o n s t a n tv i r t u e s a n dt h es t a n d a r d so fm o r a l sa n dt h e b e h a v i o r sw h i c ha d a p t 、i t l li ts u c ha s “t h ep i e t y ”, t h el o y a l t y ”,“t h ec h a s t i t y ”a n ds oo n , w h i c hu p d a t et h e s es t a n d a r d st o t h er e a s o n ”a l t i t l l d ea n da s kt op r a c t i c et h e m t or e a d t h eb o o ko fz h ux i 铀dr e g a r d 、z h ux i , st h o u g h t sa st h eg u i d i n gt h o u g h ti st h eh u i z h o u p e o p l e ss t e a d f a s tf a i t h 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l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a l s oh a sac o m p l e t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s y s t e m ,w h i c hi st h ec l a n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 f a m i l yd i s c i p l i n e s o fh u l z h o uc l a n s t h ee l a n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f a m i l yd i s c i p l i n e so f h u i z h o uc l a n sh a v et w o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i r s t ,t h es u b j e c t sw e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s e c o n d ,i na c t u a l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 t h e ye m p h a s i z e dt h eu n i t yo fp r o p a g a n d a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 t h ec o n c r e t em e t h o d so f 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 h u l z b o uc l a n si n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r em a r l y , w h i c hi n v o l v em a n ya s p e c t s ,b u tt h em o s tp r i m a r y i n c l u d e s :r e p a i r i n gt h eg e n e a l o g y ,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 ,p r o m o t i n ge d u c a t i o n , a c t i n go p e r a , b u i l d i n gv e r t i c a lm e m o r i a la r c ha n ds o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t h es y s t e mo f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f i r s t ,i th a se d u c a t e dt h eh i 曲q u a l i t yh u i z h o uc l a n s m e n t h e r ea r ec o l l n o np h e n o m e n as u c ha sl o y a l t yo fm e r c h a n t s ,o b e d i e n c eo fo f f i c i a l s ,a n d f a i t ht of r i e n d sa n d - s oo ni nh u l z h o u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a r et h er e s u l t s o f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n e x t ,i tm a i n t a i n st h eh a r m o n ya n d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a sar e s u l to ft h ei n t e n s i f i e de m p h a s i s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t o t h ee t h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 h u i z h o u c l a n sm a i n t a i n l o n g t e r m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a n d 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ot h em o d e mm o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 s p i r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s o c i a l i s m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i so u rc o u n t r y sc u r r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s t r a t e g i cm i s s i o n t h em o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o n eo ft h ei n t r i n s i cg o a l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a n dh o w t oi n t e r n a l i z eo u rc o u n t r y so u t s t a n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 e t h i c sr e s o u r c e sf o ra l lc i t i z e n s i n t r i n s i cr e q u e s ti sa l s oo n eo fi m p o r t a n tt a s k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o d a yw es t u d y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 w h i c hh a sv a r i o u si n s p i r a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f o ro u rc o u n t r y s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l i k e r e a s o n a b l yi n h e r i t i n gt h ei n t r i n s i cs p i r i to f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l a n s , p o s i t i v e l y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e n t i t yo f 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e m o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t h ee t h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 f u n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e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n ds oo n k e yw o r d s :h u i z h o uc l a n s ,t h ee t h i c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m o t i v e ,s y s t e m 独创性声明 卒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程鏖痛致南哮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色玮签字日期:口加分年,月扩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蟹姿微生,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阉。本人授趣基籀孙争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纬 签字日期:狮年,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年 珏p 日 前言 前言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已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宗族制度的一个典型 地区。这一点已为文献所反复记述,这里只举两段描写: 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 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成集,祭用文 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 之冢,不动一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宵小不敢肆焉。 黟县程子籍云,与余接臂,相交甚欢询其族乃元季自歙迁于黟 者。族居数千人,相亲相爱,尚如一家。又有祠堂,岁始则成聚其中, 彬彬然序长幼而揖让焉四时则聚族以祀先人而报本焉其家四时团 聚,久而不析,家政乃其大伯鲁泉统摄维持,少者四十余人皆服其公 正无私兄弟三人,各事其事,无私财无积蓄,历数十年如一e 1 其家政之善,坟【砟藓之醇,盖可睹矣。 相比较于其他地区,聚族而居并不是明清徽州宗族所独有的特点,其典型性 意义在于它有着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其教化风俗,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 程) 怀璩奉命守徽州,见夫长江千里,黄河障之,奇峰异观, 不可殚述行其野,则村墟刻镂,桑麻铺桑,比户弦其歌,乡人知 礼让,未尝不厥然发愤而兴起,日:“此其俗化之厚,与其乡先生教 泽之长也”o ( 婺源) 乡故有三八会,每遇初三十八聚子弟于祠,中以孝悌 姻睦之义。有不法者,惩之。严气正性,实心举行,风俗为之丕变。 徽州传统的伦理道德一般是通过族规、家训、祠堂等管道深入族人日常生活 的。这些手段都有极大的道德整合力量:一方面,它通过具有血缘关系的家长口 传身教,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具备了亲和性和人情味,人们极自愿遵循;另一 清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 1 故老杂纪 。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9 8 条。 【清 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序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 9 8 5 年版,第9 2 条。 l 试论明暗微州宗蔟的道德最化 方面,它又使传统伦理道德具有了某种神圣的超越性,族人对其产生敬畏感和崇 拜意识,从而要自觉地践履之。这就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和浓 郁的乡土观念,而且形成族人保护自然、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 帮众的鲜明性格。这些都为明清徽州宗族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庄入了 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成为我们理解徽州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节点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和探讨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以此可以了解我国封建社 会伦理本位的文化特征,可以了解儒家伦理是如何从精英自律伦理向世俗家族伦 理扩展、转化的,并揭示其合理因素,为构建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同时亦可避免 自上而下地研究中国封建伦理而带有的理想化和空疏感。官方的伦理思想体系具 体贯彻到农村社会,决不是“月印万川”般的简单和直接,“倒不如直接立足于 中国广大农村的最基层,进行一种实实在在地、细致入微地考察和检索,从而真 实地再现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之实态,这样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 意义。”国这一点,恰为以往研究所忽视。徽州是一个介于万山丛中的典型农村宗 族社会,历史上又是一个典型的“礼仪之邦”,徽州宗族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化 为我们进行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样本。 徽州宗族社会是徽州人行为处世的基本社会环境。o 对于明清徽州宗族制, 中外学者们素怀浓厚的兴趣,他们以徽州宗族为活化石来解剖中国的宗族宗法 制,可谓硕果累累。而宗族的道德教化问题只是散见于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如 李琳琦在徽商与明清徽卅i 教育的第五章论述了商业发展与封建伦理教化网络 的关系o ;高寿仙的徽州文化第四章从新理学的教化理想、乡约、牌坊等方 面来阐述社会教育与儒教化的关系;固多贺秋五郎在他的宗谱研究资料篇 第一部之解说三“宗谱目的”中论述了宗族对族人的教化意图、手段、方针等; 姚邦藻在他的徽州学概论中从修谱牒和隆祭祀角度论述徽州宗法制度在加强 社会伦理道德教化中的意义;o 卞利在他的明清徽州社会研究中从徽州宗族 的结构角度研究了族长的劝导教化职责; 周致元还就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和影 刘伯山,徽学研究的多学科价值 ,探索与争鸣 ,2 0 0 4 年第9 期,第4 6 页 姚邦藻:徽州学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5 2 页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9 - 1 9 9 页 高寿仙:徽州文化h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2 0 - 1 4 3 页。 姚邦藻;教州学概论) ,中嗣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l 一6 3 页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5 - 6 1 页 2 前言 响写了两篇文章加以阐述。但是,这些研究具有分散性、叙述性等特点,并且 由于传统与现代的隔膜,徽州的道德教化是其固有的功能,还是今人的后天解释, 也语焉不详。本文在学习总结前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哲学、社会学、历 史学等角度,对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原因、体系、影响及现实意义等方面作尝 试性探索。 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影响,安徽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6 第2 期,第1 0 l 一1 0 , 5 页;儒 家伦理与明代敲州籍进士 ,安徽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9 9 年第4 期第8 0 - - 8 5 页。 3 试论明暗般州宗禳的道德教化 第一章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动因 明清徽,1 1 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广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又有徽州自身的因素。 第一节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历史背景 一、传统道德教化的影响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在一系列的伦理关系之中,如“人一我”关系、 “己一我”关系、“个人一集体”关系、“人一自然”关系等,它是一种人人相与 之道,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乎人道的对待方式。道德意识最早表现为一系列的图腾、 禁忌,后发展为礼仪、风俗、规矩,在道德文明获得自觉的时代,定型为文化反 思立场上的合理的规则体系,比如道德律令、责任、义务、箴言、座右铭等。4 ) 这 些规范一方面是在共同体中人们交往时的普遍规则,同时,它们也被灌注了人道 的情感因素,有促进共同体的和谐与完善自我的双重目的,而不仅仅是一些刻板 的行为程序。 因为道德规范能和睦人际、完善自我,我们当然要遵守。但是,道德问题实在 不只是个规范的问题,它更是个涵养、塑造人的情感、性格、气质的问题,即德性 养成问题。当孔子看到礼已经退化成繁文缛节时,曾大声疾呼:“人而不仁,如礼 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如 果没有仁爱之心,只知道遵守礼仪的形式,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德性的培养具有 极大的优先性和重要性。而德性又是一种经过教化而成的现实品质,培养德性是 教化的最主要功能,而所谓教化也就是指道德教化。诗周南关雎序就日: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礼记经解亦日: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商务印书馆的辞源( 1 9 8 0 年版) 和 三民书局的大辞典( 中华民国7 4 年版) 都把“教化”解释为两义,即政教风 化( 礼乐政教) 和教育感化( 用教育的方法,使人感化) ,即是说教化是统治者 实行的一种政治伦理措施融入民俗之中,逐渐被民众所仿效,继而成为人们的行 詹世友z 道德教化与经济信息时代 ,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页 论语八佾 ,中华书局。2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论语阳货,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4 第一章明睛微州宗族遵德教化的动园 为方式。对此,北史苏绰传中对“教化”有一段形象生动的描述: 夫化者,责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 素使百姓矗,日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 所以然,此之为化也。然后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 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此之谓教也。 可见,个人的心灵情感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关切和价值理念的引导、塑造, 潜移默化,性与习成,即获得了教化。教化以有差序而又安乐和顺、相互关心、 自尊而尊人的伦理型生活世界为目标,注重的是非强迫性的情感归化,文化关切 和美俗成型,形成一个强大的有本土传统特色的归融性软性力量,使这个人情义 理的人伦秩序与人们的心灵情感水乳交融,并以此来范围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回 以道德礼乐教化人民,唤起人民的道德自觉,以稳定人伦社会秩序,一直是 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我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先行者是周公姬旦。周公很重视“化 民成俗”的教化活动。由周公创制,见于尚书的各种“诰”,其中不少就是 训俗的文章,成为后世宣传教化的“谕俗文”。周公还总结了通过规范大夫以上 的人视听言行,并造成风气和声势,使老百姓仿效学习,形成社会风俗的“以礼 正俗”的教化经验。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教化思想,对教化问题也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他首次提出 要加强儿童早期教化的观点,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o 民众 既已“富之”,就应该“教之”。他经常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固孟子也认为,在民众已无衣食之虞时,就应该“谨库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倘若人饱暖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董仲舒进一步认为,凡圣明君主“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o “立大学 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o “故圣王己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 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 ,扛西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页 论语尧日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论语述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孟子粱息王( 上)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盂子告子 ( - f )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诸子集成本。 汉 班固汉书董伸舒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汉 班周汉书董仲舒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5 试论明请徽州宗嫉的蓬德教化 礼乐教化之功也。”o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国家政权无法延伸到社会最底层的历史语 境下,儒家将能否有效地实施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是作为实现治国安邦的头等大 事。这种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对作为“晚期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代表 和标本”和“儒家思想进而兼融着佛道思想的厚重沉淀区” 的徽州来说,影响 是直接的和强大的。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教化的召唤 明中叶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已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的萌芽。史籍所载以及2 0 世纪8 0 年代的研究成果表明,明中叶( 1 6 世纪) 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是一些民生用品如粮食、棉花、棉布及丝织品等商品化程度的增大;长距离贩运 贸易的发展;商路的增辟和新兴商业城镇的增加;大商业资本的兴起等等。总括 起来即是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回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为徽 商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也是徽商崛起的必要条件。 从徽州境内的环境来说,徽州“山多地少”,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 分田即使在丰收之年,因自然条件恶劣,“一亩所入不及吴中饥年之半”o 随着外 来移民的大规模持续迁入,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矛盾愈来愈 突出。为了生计,徽州族人不得不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出外谋生路,于是出现 了“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的情况。明嘉靖年间徽州一村妇说得 好:“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o 以至形成“前世不修,生 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明清徽俗。 据历史文献记载,弘治、正德以来,徽州人“弃儒服商”、“弃农经商”的愈 来愈多。王世贞说:。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聚则十一在内, 十九在外”。固大批徽州人“弃儒服商”、“弃农经商”,引起徽州宗族社会巨大的 变化。 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龙佳解:历史上僭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方式的省察,t 湖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4 年第1 期,第 1 4 页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安徽大学学报) ( 哲社舨) ,2 0 0 2 年第6 期,第3 3 ,第 3 l 页 栾成显:经济与文化互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4 期,第4 0 5 页 清 康熙:徽州府志卷6 清 康熙:徽州府志 卷8 明 汪道昆;太函集) 卷4 5 ,黄山书社,2 0 0 4 年版。 明 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 卷6 1 赠程君五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影印四库全书) 6 弟一章明晴般州棠族道德教化的动因 第一、引起宗族人口结构的变化。 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经商,使得宗族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 妇女、儿童、老人构成。这样,宗族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以婚姻稳定 性问题、妇女及宗族安全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最为重要。但是徽州宗族对这些问 题处理的都很好。以婚姻的稳定性为例: 邑俗重商。商必远出,出恒数载一归,时亦有久客不归者,新 婚之别,习为故常。然妇女类能崇尚廉贞,保持清白,盖礼俗渐摩 为时久矣。汪于鼎洪度作斫安女史徵言:“吾乡昔有夫娶妇甫 三月即远贾,妇刺绣为生,每岁积余羡易一珠以记岁月,日此。泪 珠”也。夫还,妇殁已三载,启视其箧,积珠已二十余颗俞曲园 樾采其事,入右台仙馆笔记,美其名日“记岁珠”只此一事, 而其时礼教之谨严,家族之苦痛,皆可见矣其通常三岁一归者, 固不敢怨。 从这个事例可见,当时徽州宗族实施教化之必要和教化深远之功效 第二、明清徽州社会风俗的影响。 徽州宗族势力极为强大,最重宗法,是传统保留最多的一个地方。历史渊源 久远的佃仆制在徽州一直延续至民国时代。在这里,程朱理学被视为正统,备受 推崇,家喻户晓,上下皆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正统闻名、最为传统的地方, 其社会意识和风气却遭受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极大的冲击。对此,万 历歙志记载最为典型。 国家厚泽深仁,重熙累洽,至于弘治盖綦隆矣。于时家给人足, 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 婚媾依时,阎阎安堵,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诚哉一时之三代也岂特宋太平,唐贞观汉文景哉! 诈伪未萌,讦 争未起,芬华未染,靡汰未臻,此正冬至以后,春分以前之时也 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 捷,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 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皇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 华染矣,靡汰臻矣此正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之时也 7 试论明睛微州宗族曲道德教化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高, 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纷,诛 象刻核,奸豪变乱,巨猾侵牟。于是诈伪有鬼蜮矣,讦争有戈矛矣,芬 华有波厩矢,靡汰有丘壑矣。此正夏至以后、秋分以前之时也。 迄今三十余年,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 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 肉相残,受享于身,不堪暴殄,因人作报,靡有落毛。于是鬼蜮则匿 影矣,戈矛则连兵矣,波尻则襄陵矣,丘壑则陆存矣。此正秋分以后、 冬至以前之时也。o 这里,歙志的编者将明中叶以来的社会变化,比作一年之四年,喻其变 化之明显也。弘治( 1 5 世纪末1 6 世纪初) 之前冬至以后,春分以前,徽州仍是 一派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正德末、 嘉靖初( 1 6 世纪2 0 年代) 为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之时,随着“出贾既多,东家 已富,西家白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皇”代替了“比邻敦 睦”。这是徽商在流通领域里参与的剧烈竞争在其桑梓之地的真实写照。迨至嘉 靖末隆庆间( 1 6 世纪6 0 至7 0 年代) ,为夏至以后、秋分以前之时:。末富居多, 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而“末富居多”、“产自无恒”又引起了社会 心理的巨大变化,于是,“诈伪有鬼蜮矣,讦争有戈矛矣,芬华有流波矣,靡汰 有丘壑矣”。万历年间( 1 6 世纪末1 7 世纪初) ,为秋分以后、冬至以前,则“富 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 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明中期后,社会风气的这种变化,对宗族统治者来说,虽有“山雨欲来”之 势,但由于宗族广大仕宦政治保障和富商大贾的经济支持,徽州宗族制度并未 动摇。他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兴建祠堂、编纂谱牒家承、设置族田义田、 制定族规家法等。这些措施的施行强化了族人的伦理观念,提高了族人的宗族意 识,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宗族制度得到了巩固。 三、对明清统治者教化政策的顺应 “善政不如善教之德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 明 万历:歙志风土 s 第一幸明晴微州宗穰道德教他的动园 教得民心。”o “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国,于潜移默化中 增强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对于封建伦理的认同,也为明清统治者治国之先务。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即下诏要求“臣民之家,务要父子有亲,率土之民, 要知君臣之义;务要夫妇有别,乡里亲戚,必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o 为了实 施教化,明太祖于洪武三十年特颁布圣训六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固以之作为教化万民的大纲,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教化的具体办法: 古者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技,婚姻死丧,邻 保相劝。近世教化不明,风俗颓敝,亲戚不能周恤,甚者强凌暴, 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朕即位以来,恒申明教化,于今 未臻其效,岂风俗之固未易变邪! 朕置民百户为里,一里之间,有 贫有富,凡遇婚姻死丧,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民岂有穷苦急迫之 变? 又如春秋耕荻之时,一家无力,百家代之,推此以往,百姓宁 有不亲睦者乎? ”o 清人陆世仪说:。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 始”。亩乡村是农业文明国家形态及其政治体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了维系 政权于不坠,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莫不把乡村教化作为施政重点。“一个负责 任的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o 就王 朝的安危和权力的巩固而言,军事统治和严法峻刑只是一时之举,而非久远之策, 因而,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康熙九年( 1 6 7 0 年) ,圣祖谕礼部日:“朕惟至治之日,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其时人心 醇良,风俗朴厚,刑措不用,比户可封,长治久安,茂登上理。盖法令禁于一时, 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o 并逐渐形成 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其中包括社学、书院和保甲组织。 孟子尽心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谱子集成本 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7 页。 古今圈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 第2 7 卷乡里部汇考)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第2 7 卷乡里部汇考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亍 编交谊典第2 7 卷乡里部汇考) 清 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4 页。 章橙纂:康熙政要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9 4 年版 9 试论明睛微州宗旗的遁德教化 正是这些基层组织执行着“教化性的权力”国,“凡所以为厚生重德之事,一 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不在上而在下。”。在某种程度上 说,宗族是封建社会后期乡村基层社会的准基层组织,尤其是在一些族权强大、 聚族而聚的大族中,“孝”等传统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维系家族的基础,既有摄 于因果报应的威力,更是受宗族道德教化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宗族维护基层社 会治安的作用,清世宗和高宗时期曾专门颁布法令,要求各族设立族正,以加强 对宗族的改造,发挥其教化、治安之作用,所谓“今各祠既有族长,而族长之下 又有房长。地近而情亲,分尊而责专。既为房、族之长,岂有止司祠祭而于族中 之贤否利害不相关之理? 莫若官给牌照,假以事权,专司化导、约束之事”。o 与 之相应,他们修宗谱、建祠堂、订族规家训,并把乡约、文会等教化组织宗族化, 从而创立了完备的教化系统。这样族权、政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了徽州宗族社 会几百年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节明清徽州宗族重视道德教化的内在动因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 立的消解,追求至善至真至美的圆融。西和合、和为贵、天人和一、和衷共济、 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