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鱼病 PPT专业课件.ppt_第1页
病毒性鱼病 PPT专业课件.ppt_第2页
病毒性鱼病 PPT专业课件.ppt_第3页
病毒性鱼病 PPT专业课件.ppt_第4页
病毒性鱼病 PPT专业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生动物疾病学,1,本学期教学安排课堂教学64课时一周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鱼病、鳖病、虾蟹类病、蛙类病害,2,病毒:如WSSV、LCDV致病微生物细菌:如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真菌:如水霉、绵霉等单细胞藻类:如赤潮藻类病原原生动物: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等吸虫:包括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如日本四吻绦虫线虫:如嗜子宫线虫寄生虫棘头虫:如真鲷的长吻棘头虫寄生蛭类:如鱼蛭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第五章、鱼类疾病,3,5-1病毒性鱼病,4,.,一、草鱼出血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carHemorrhagevirus,GCHV)。病毒为对称球形颗粒,直径65-72纳米,具双层衣壳。,5,症状:患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水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吃食,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分三种类型: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条基部、头顶、口腔及眼眶四周明显充血,有的鳞片下也有出血现象,病鱼的肠道多数也充血。13cm以上,6,红肌肉型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特点是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表现轻微出血,将病鱼的皮肤剥除,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呈红色,710cm,7,肠炎型主要是肠道严重充血,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呈鲜红色,体表与肌肉的出血现象却不甚明显。大小鱼均可见到。,8,体表出血症状,9,图示比较草鱼肌肉充血,10,胆囊、肌肉、体表充血,11,流行:当年鱼种危害最大,2.515cm规格为主,少量2龄鱼种。发病季节为69月份,水温27以上流行,25以下逐渐消失,发病率在30-40%,死亡率在50%,常导致急性死亡,12,诊断:检查病鱼时,先从头到尾全面仔细地观察鱼的外表,然后剥除鱼的皮肤和解剖病鱼,检查其肌肉和内脏组织、器官,若鳍基、头部、口腔、肌肉、内脏等有明显的充血现象,可确定为草鱼出血病。,13,(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14,(2)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前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后者则危害团头鲂、鲫、鲢、鳙、鳜、加州鲈、黄鳝、草鱼、白鲳、银鲴、大口鲇等多种淡水鱼,且对鱼种、成鱼均危害。,15,预防,严格清塘消毒保持水质稳定,少量多次加水。定期用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改善水质精、草料结合,或经常补充VC等维生素,保肝内服药等增强抗病力进入8月份以后的高温季节不使用硫酸铜杀虫,不使用生石灰,少消毒刺激生态防病,一般稀养池比密养池的发病率为低,混养池比单养池发病率低。,16,疫苗高渗浸泡或注射浸泡免疫法针对1龄以内的小规格草鱼,应防止在实施浸泡后水温急剧上升,以防受免疫鱼种造成急性感染发病。方法:每年秋末至翌年初春(3月初前),当水温稳定在1015时,即可进行浸泡接种。将草鱼浸泡疫苗倒入杯中,放入一小杯清水并搅散,然后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加入清水,并加入食盐少许搅匀,每次按浸泡20公斤草鱼苗种配制,浸泡时间为2025分钟。浸泡接种后的草鱼苗种必须在1218水温中连续饲养20天以上(时间越长越好),以提高接种率。,17,注射免疫法就是通过人工对2龄草鱼种注射疫苗,将购回的疫苗原液摇匀,按1:10的比例加入注射用生理盐水,再次摇匀备用。按照鱼体大小而定,通常250克以下的鱼种注射0.3ml,250克以上的鱼种注射0.5ml。方法有两种,一是休眠后注射。即将鱼种在小范围内过冰降温,使水温降到5以下,让鱼种处于休眠状待;二是麻醉后注射。水温在1015时,MS-222用于草鱼的浸泡浓度为1020mgL,18,疫苗使用注意事项,1、注射疫苗的草鱼,在前天要彻底消毒杀菌,杀死鱼体及池水病原菌。2、养殖池塘要彻底消毒杀菌,使免疫过的鱼种在新的环境中不受新病原的感染,从而能正常生长。3、病鱼、体质差的鱼不能注射疫苗,更不能把有病鱼种放到免疫鱼群中混养。4、气温最好在10-15,低温天气不能注射。,19,治疗,1、发病后首先减料控料,及时捞除病鱼。2、外用消毒剂连续消毒2-3次,如苯扎溴铵、浓戊二醛、二硫氰基甲烷等,3d后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内服中西药结合的药物,中药以清凉解毒、止血生血、护肝胆为主,如鱼血康(黄连解毒散、三黄散)+K3+病毒灵+抗生素,20,案例1,每百公斤鱼用大黄、黄芩、黄柏各0.5kg混合煮沸后取汁加0.5kg食盐,趁热将适量面粉倒入药液中搅拌均匀,待冷却后拌饲料投喂,然后将药渣加水再煮一次,连汁带渣稀释后全池泼洒,连喂带泼三天,下药后第二天病情有所好转,第四天死鱼数量减少,第五天就停止死鱼。,21,二鲤春病毒血症,病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鲤春病毒血症是我国一类疫病,同时为0IE、NACA、FAO等多个国际级织必须申报的疫病。,22,流行主要感染鲤鱼和锦鲤,鲢、鳙、欧鲫、六须鲶也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鱼均可患病。本病在欧、亚两洲均有流行。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带毒鱼。传播途径为经水传播,病毒可经鳃和肠道入侵。也可能垂直传播,或机械传播本病。只流行于春季(水温1120),15-17最为流行。水温超过22低于10时就不再发病,所以叫鲤春病毒血症(过去认为的急性型传染性腹水病、鲤鳔炎症)。,23,症状病鱼呼吸缓慢,沉入池底或失去平衡侧游;体色发黑,常有出血斑点,腹部膨大,眼球突出和出血,肛门红肿,贫血,鳃颜色变淡并有出血点;腹腔内积有浆液性或带血的腹水,肠壁严重发炎,其他内脏上也有出血斑点,其中以鳔壁为最常见;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红色;肝、脾、肾肿大,颜色变淡,造血组织坏死,心肌炎,心包炎,肝细胞局灶性坏死。,24,腹水,25,防治(1)严格检疫,要求水源、引入饲养的鱼卵和鱼体不带病毒。(2)水温提高到22以上。(3)选育对SVC有抵抗力的品种。(4)发现患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销毁,隔离上报,养鱼设施要彻底消毒。(5)采用PVP-I拌料投喂,可降低死亡率。,26,三、鳜爆发性传染病(鳜传染性肝坏死),病原: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为虹彩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鳜鱼的鱼种和成鱼,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江苏,浙江等地。发病季节为5-10月,水温降至20以下死亡渐止,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50-90%。,27,症状与病理变化: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蛀鳍,肝、脾、肾出血,肝肿大,甚至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28,肝肿大,29,肝肿大、发黄,30,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保持合理密度,改良养殖环境,早期发病后可用巨威碘、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泼洒2天,并同时将乳酸恩诺沙星与维生素C、维生素E提前1小时喂饵料鱼,再用饵料鱼投喂鳜鱼,连续23天目前有珠江所生产的工程疫苗可以预防。,31,四、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有囊膜的DNA病毒流行情况:流行于欧洲,现在日本及我国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32,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以后联片增厚,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主要部位在头部、背部、鳍条和尾柄等处。,33,34,35,36,防治(1)适当稀养有预防作用(2)流行地区改养不敏感的鱼类(3)发病鱼置于含氧量高或流水中痘疮会自行脱落,37,五、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属双RNA病毒属的病毒(IPNV)。,38,流行情况: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39,症状与病理变化: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40,传染性胰腺坏死病,腹部膨大,体表充血、出血,41,42,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43,预防1加强检疫工作,不将带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输入或输出。2发现疫情首先要封锁、销毁病鱼。被污染鱼池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的有效氯消毒;被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或pH为12.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10分钟。3已有眼点鱼卵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44,治疗:1疾病早期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PVP-1)拌饵投喂,每天每千克鱼1.641.91克有效碘,连用15天,可降低死亡率。2大黄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过夜,以每万尾鱼0.250.5千克的剂量拌饵投喂,同时全池遍洒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病毒灵,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一定疗效。3水温在10以下可降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死亡率,因此,可将病鱼放在低温水中饲养,以控制疾病的发展。,45,六、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为一种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20面体,颗粒直径175-200nm。流行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的流行水温是20-30,水温低于15,几乎不会发生。,46,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其内充满淡黄色的粘液;肝、肾、骨骼肌、胰腺、神经细胞等表现为变性、坏死。,47,48,49,50,防治:(1)消毒与检疫(2)避免用感染了CCV的亲鱼产卵,进行繁殖(3)免疫防治,51,鳗狂游症,【病原体】鳗冠状病毒样病毒。形状如子弹性、锥状或试管状。病毒颗粒大小为(50-80)纳米(100-250)纳米,52,症状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鳗鲡逆水流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尔后病鳗侧头露出水面,间隙性窜游,食欲剧减,几天内即有大批病鳗集聚于池内排污口衰竭死亡。大多数病鳗个体肥壮,随着病程发展,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溃烂点,体表黏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者头部、尾部出现溃烂,肝肿胀有黄条斑,肠道暗红,脑部出现水肿。死亡鳗体僵硬,一般开口,头上扬。,53,54,【流行情况】流行高峰为夏、秋高温季节。水温24-30。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引起毁灭性死亡。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55,防治:1、鳗池上设置遮阴,避免阳光直射;2、保持水质清洁稳定;3、发病季节控料,适当防病;4、发病季节用三氯0.3ppm或二氧化氯消毒,每半月一次治疗时可内服连翘解毒散中草药,56,鳗开口病毒病,病原: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57,流行: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白仔和黑仔鳗一般不发病,隔年鳗都可发病。在我国养殖的日本鳗鲡中发现过此病,死亡率高达9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8,症状: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59,60,防治方法: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61,淋巴囊肿病,病原: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CD)dsDNA病毒呈正20面体,直径200260nm,62,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CD),63,症状: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肿胀物大的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