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doc_第1页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doc_第2页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doc_第3页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doc_第4页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西方经济学课题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第 5 页 共 5 页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由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可知“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与货币换比例的指数,也是商品经济特有的重要经济范畴”。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我国的粮价形成机制经历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目前已经形成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此机制中,粮食供需是决定粮价的基础因素,以最低收购价为标志的政府干预是决定目前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由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高,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的长期稳定,关键是通过各种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的稳定增长。粮食供需是决定我国粮价的基础因素从供给角度来看,过去30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连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19782008的30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长到5.29亿吨,年均复合增长1.9%。其中,19781984年是中国粮食产出增长最快的6年,期间中国粮食产出由3.05亿吨迅速增长至4.07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996年和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两次突破5亿吨大关,不过随后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产出连续5年出现下滑,随后政府出台一系列“稳产增收”措施,陆续取得成效,2007年粮食产出再次突破5亿吨大关。此外,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谷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如棉花的单产面积稳步增加,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压力下,保证了粮食产出的稳定增长。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现在已经存在隐忧。首先,城市化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中国原本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转为工业和商业用地。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对我国耕地面积的摸底调查,当年耕地面积仅有18.5亿亩,随后政府提出了保证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国耕地面积的长期目标为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为15.8亿亩。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与政策红线非常接近。面对中国仍将进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保住18亿亩耕地政策红线的任务非常艰巨。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减少是必然趋势,由此延伸到全国去考虑,保住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对于仍在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来讲,压力是巨大的。而且东部地区的土壤环境相对于西部大部分地区来讲,生态环境更好、耕地更加肥沃,东部适宜种粮的耕地不断减少,即使西部的耕地面积保有数量不变,18亿亩耕地质量的差别也是值得担心的。其次,种粮收益比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损严重。种粮收益比实质上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1)多年来,农民种粮获取的收益难以追赶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农民通过种粮获取的纯收入的增速,往往跑不赢通胀。(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非农收入增速快于务农收入,大量壮年劳动力涌入非农行业,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3)种粮的亩产收益远远小于其他经济作物,农民倾向于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但粮食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出现变化,而且与经济作物、外出务工相比,种粮收益明显偏低,粮食种植面积比重也在降低,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粮食实际需求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摄入动物蛋白比重增加,粮食间接消费导致国内粮食总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官方预测2010年国内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需求的比重为49%,202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3%,同时,饲料用粮需求则由2010年的36%提升至2020年内的41%,粮食消费总需求较2010年增长1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数量显示,居民口粮消费数量不断降低,城镇居民年均粮食购买量由1991年的135千克下降至2008年的76千克,同时我们看到另外一组数据,表明国内居民的膳食结构改善明显,近10年来,居民对猪肉、家禽、鲜蛋、鲜奶及水产品的消费量有明显的跃升。国内饲料产量的数据给出了佐证,2000年以后,国内饲料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可达到8%左右。饲料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曾提到未来中国蛋禽肉奶的料重比目标,猪肉大约为3:1,禽肉、蛋类及水产品大约为2:1,这表明居民每增加1公斤肉类需求相当于消耗了23公斤粮食。事实上,规划中提到的料重比目标仅仅是根据发达国家的饲养水平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当前国内猪肉的料重比大约为3.94.21,消费结构提升带来的粮食需求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测。综合粮食的供需两方面因素,虽然短期无忧,但长期看粮食价格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的。(二)政府干预成为我国短期粮价走势的主导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因此政府干预在粮价的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护种粮积极性。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从销售到加工及终端市场的环节中,基本完全市场化。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在粮食增产、价格降低的年份,由政府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从2005年开始,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2006年国家首次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当时国家在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数量占当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的近40%,占小麦主产区小麦80。政府实现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给小麦价格实现了托底,不论供求如何,小麦市场价格不会低于最低收购价,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农民收入。与此同时,最低收购价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储备得以集中,变成了国家的储备,这为政府通过调节市场供应、干预粮价提供了基础。第二,运用粮食拍卖机制缓解粮价压力。一般来说,当粮食价格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上,政府动用储备库粮食,从而抛售粮食来稳定粮食价格。当粮食价格趋涨,2006年11月底,政府加快了粮食投放的速度,但是粮食价格仍旧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上。2007年当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上涨的预期,政府进一步加大托市小麦的投放力度,2007年16月每周在河南粮食批发市场上投放2030万吨小麦,在安徽粮食批发市场上投放5080万吨,一定程度上平抑价格上涨。从2007年底开始,针对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不断飙高的压力,中储粮总公司已先后数次集中抛售小麦、稻谷、中央储备玉米等粮食作物,仅在河南粮食批发市场每周投放小麦均在200万吨。由此可见,当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处于高价位上,粮食拍卖一定程度有平抑粮食价格作用。第三,实行限制性粮食贸易政策保护国内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我国已承诺取消全部农产品出口补贴,我国粮食贸易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国际粮食处于高价位水平上,我国在扩大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加强限制出口。2007年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在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一年内,将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这样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国内外粮食市场,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贸易数据库资料,2008年后粮食出口锐减,粮食出口维持在10万吨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谷物价格指数,通过对粮食库存和价格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粮食价格并不是市场供需导致的结果,而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粮食价格下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农民:粮食收入减少,粮食种植意愿下降,粮食种植结构面临调整。粮食价格调整影响农民粮食种植结构及变化导向。粮食价格的调整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市场价格失去信心,表示会相应的减少种植面积,或调整种植结构。 (二)粮食加工企业:提升企业盈利空间,但仍无法改变企业经营惨淡的局面一是从成本角度看,粮食加工企业仍处成本倒挂困境。近几年,随着国内种粮成本上涨,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导致粮食加工企业成本倒挂,生产下滑,以玉米淀粉企业为例,生产一吨淀粉亏损350元。二是从盈利角度看,价格下降无法提振粮食加工企业。从表面上看,粮价下跌,对粮食加工企业只有利好,可以借机囤货,降低生产成本,但粮食降价,水落船低,以粮食为加工原料的下游产品降幅更大,导致加工企业直接受损,部分受访企业家表示,即使粮食价格再度下降也无法改变当前惨淡经营的局面。 (3) 涉农金融机构:粮食价格下降增加市场观望情绪,资金长期沉淀,严重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一是就市场性收购贷款而言,受粮价下跌冲击,2014年度已收购完成但未完全销售的企业,存在不能按约履行销售合同、无力还贷的风险,安全隐患加大。目前,在省农发行粮油类贷款风险管理中已经出现“两增”现象,初步了解,2015年省农发行新增不良贷款4.02亿元,新增粮油类逾期贷款3.94亿元。二是农贷回收速度放缓,影响涉农贷款质量和新增农贷投放。受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后市观望情绪浓厚,惜售现象普遍,导致粮食变现延迟、农贷回收速度放缓,农贷不良率或将进一步攀升。据调查,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农民惜售心理严重,粮食不能及时变现,而农户小额贷款约期已至,还款压力较大。基层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表示了对农贷回收的担忧,认为农贷的回收速度将大大放缓,还款期将从正常的年末推迟到2016年2、3月份。粮食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粮食价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市场经济特征,价格自发地随市场变化有涨有跌,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效益比较低,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价格的回升,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有利于政府和农民加大对农业物资、科技投资;有利于加快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有利于农民的增收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产品价格低迷,特别是粮食价格偏低,一直是困扰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湖北来说,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随着粮食价格的回暖,农民卖粮的问题将得以得到缓解,农民收入将有所增加。(3) 有利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扬,也为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粮食价格的合理上涨,表明粮食供大于求的状况得到了缓解,一方面可以消除粮改给农民收入造成的顾虑,另一方面可以使囤有粮食流通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顺利实现销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解决改革的难点。(4) 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市场粮价回升,有利于现有库存粮食的顺价销售的实现,可减轻各级财政对粮食政策性补贴的压力。在看到粮价上涨的积极意义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粮食在我国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价的过度波动将直接冲击粮食安全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粮食作为上有产品和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将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对稳定我国粮价的建议通过以上对影响粮价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粮食供给短期无忧但长期存隐患,而粮食需求长期呈现刚性增长,在短期粮食供需相对平衡的背景下,政府的干预短期内仍然是决定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因此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