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牢城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牢城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牢城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牢城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牢城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要 牢城是关押罪囚并充役的场所。其产生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完善、终结于宋朝。 宋代牢城在前代基础上, 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多、 分布的范围的扩大, 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本文对牢城相关考察,除绪论外,共设置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界定牢城的概念,简要追述自唐末至宋牢城内涵的演变,并详细比较牢 城同剩员、剩员直和“狱”的区别。 第二部分,从宏观角度把握牢城的分类和分布,通过大量史实分析牢城分类和分布 特征。 第三部分,将牢城拣选制度、移配制度放到厢军或宋军的相关系统中进行考察, 以 比较、 分析牢城相关制度的特殊性。 牢城处于厢军系统的最低层, 因此牢城拣选和移配, 更多的体现宋廷对牢城人的宽宥,是统治阶级敦促罪囚“自新” ,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 手段之一。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牢城的四种功能:自唐末以来,牢城一直以地方州镇军队见于 史书,军事功能是其最初始的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五代中后期,牢城增加了收容罪 囚和执役功能。宋代牢城功能更加多样,有作为司法系统终端的惩戒羁押功能,有作为 聚集劳动力为国家服务的经济功能,还有敦促配军弃恶从善的教化功能。这三种功能在 不同的时间、地区有不同的侧重由于牢城“以待有罪配隶之人”本质,惩罚功能是牢城 最主要的功能。 第五部分,从微观角度,近距离了解牢城军的生活。主要从牢城军俸禄的微薄、 居 住条件的恶劣和相对较严的军纪来反映牢城人日常生活。 关键词:牢城厢军拣选移配军额 abstract ii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the city jail is the crime of prison inmates and the prison service places charge. its formation in the late tang, formed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perfect ending in the song dynasty. on behalf of the so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city jail, with greater development. mainly reflecte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relevant system, systems, etc. in this paper, the city jail-related investigation,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the five parts were set up. the first part,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city jail briefly traced from the late tang zhi song connot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jail, and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city jail with the left member of staff left straight and hell, the differ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it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o grasp firml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jail. the third part will be to choose the city jail system, shift the car into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military, or lashed to inspect the relevant systems, to compare, analyze the particularity of prison city of related systems. city at a military prison system,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car, so to select and move with the city jail, more reflected songting right people condoned the city jail, the crime of prisoner urged the ruling class of rehabilitation, to ease an important means of social conflicts .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prison city of four kinds of functions: since the late tang has been the city jail where chou chen has been seen in history books, military, military function is its most original fe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five generation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city to increase prison the crime of prisoners and the enforcement of the resettlement service capabilities. song prison city function more diverse, there is a judicial disciplinary detention system terminal functions, there are forces of repres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car, there is labor to serve the country as a gathering economic functions, as well as to urge the military jumped with evil from the good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he four functions abstract iii at different times, regions have a different emphasis because of the city jail to be guilty person with scribe, the nature of the penalty fun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city jail. fifth part,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a close look at the city jail peoples lives. mainly from the meager prison towns people, an officials salary,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oor and relatively tight discipline to reflect the daily lives of the city jail.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the city jailxiangjunselectmove the quantity of army 绪论 1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宋代牢城是关押罪囚并充役的场所,其产生可上溯至唐朝末年。唐末,牢城为地方 州镇军队番号,其长官由节度使临时任命。唐末五代以来。牢城含义的演变主要体现为 两大趋势:一、随着牢城数量的不断增多、军官设置的不断完善以及晋升关系的日益明 确,牢城作为地方部队的番号,其设置逐渐成为定制。二、牢城性质由唐末的州镇地方 部队向收容罪犯的杂役部队转化,其地位不断下降。宋朝建立以后,牢城最终演变成为 “以待有罪配隶之人”的配所。 在五代牢城的基础之上,宋代牢城进一步发展。首先,在范围上,牢城设置几乎遍 布宋朝全境,成为宋代收容罪犯的三大配所之一。宋代牢城的设置也影响到了金, 金 史曾经记载: “其曰牢城军,则尝为盗窃者以充防筑之役” 。可见,同南宋并立的 金政权也有牢城设置。其次,随着宋代刑罚等级的不断完善,牢城等级也细化为本州牢 城、五百里、千里外、二千里、三千里和远恶州军牢城六等,宋代依照罪囚所犯罪行的 轻重,配隶罪犯。量刑和配所的结合,反映了宋代法律制度的完善。再次,比照禁军和 厢军,宋代还形成了一套专门适用于牢城罪犯的管理制度。较唐末五代而言,宋代牢城 各项制度更加健全、成熟。牢城是宋代司法和厢军的结合部,研究牢城对深入了解宋代 司法制度和兵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学界内对于牢城的研究较少。涉及牢城的专著有: 宋朝兵制初探 。书中,王曾 瑜先生对宋代禁军、厢军的发展演变、编制和不同性质军队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阐述, 完整的勾勒出宋代兵制的全貌。王先生曾对牢城罪犯的俸禄有详细的统计,对笔者帮助 很大。但书中虽涉及牢城,并未将牢城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涉及牢城内容很少。 论文类有业师郭东旭教授宋代刺配法述论 。论文从宋代刺配法的角度出发对宋代 的配所(牢城是配所之一)进行过精辟的阐释。文中将宋代配所分为沙门岛、厢军中的 本城牢城以及官营工矿窑务三大类。通过分析比较业师指出:犯罪情重,死罪获贷者, 配沙门岛,次者配官营场务,再次配牢城本城,确定了牢城在宋代配所系统中的位置。 (元)脱脱:金史卷四四 ,第 998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年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另,业师在文中还对牢城的分类和起源进行了宏观论述,对笔者启示很大。 在唐宋牢城使考略 中,杜文玉教授以牢城使这一军职作为切入点,对唐宋时 期牢城的演变做了全面的考察。 杜文涉及牢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牢城含义的演变, 杜教授指出,牢城一词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但唐代以前的牢城和宋代基本无关;从五 代开始牢城具备了宋代牢城的某些特征。 (2)考察了牢城的功能,主要谈及的牢城的司 法功能和军事功能,对于牢城的其他职能叙述不多。 (3)考察了牢城军的人员,认为牢 城军主要有三类人构成,即军官、军户和配军,对牢城军结构没有更多的叙述。 牢城军是宋代厢军的一部分,淮建利在其博士论文宋朝厢军若干问题研究中对 牢城军的番号和设置做了一些考察。淮文中指出,牢城是配发罪犯的主要法定场所, 是 宋代分布最为广泛的番号;牢城军的产生同宋代配隶法有直接的关系,多数为有罪配隶 之人,但福建牢城,多数州杂以招募,不尽牢城牢城营的本意。 宋代牢城军初探 、 宋代厢兵生活考述几篇文章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6 级博士研究生卢俊勇所著,主要介绍了牢城军的分布、俸禄、拣选、编制、职能。 这几篇文章和我的宋代牢城考述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些方面在细节上分 歧颇大,如在牢城的分布上,卢文只提及宋代牢城有那些地区没有设置,而笔者的宋 代牢城考述在在卢文的基础上,追索这些地区没有设置牢城的原因。可见,以往学界 内对牢城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试就所接触到的大量材料,力求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宋 代牢城。 综上所述,就我所掌握的材料看,宋代牢城至今为止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许 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创新点 (1)牢城是宋代历史研究的涉及较少的一个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和教授对此过论 述,但均未系统考证,这就为笔者研究这一问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2)本文拟在内容上对牢城的各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正史、笔记、 小说中同牢城相关的知识综合考虑还原宋代牢城的原貌,为本文的亮点。 (3)本文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比较法,考证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同 一地区牢城的差异性,并从中追索其中的原因。 杜文玉、王凤翔:唐宋时期牢城使考述;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 02 期。 卢俊勇:宋代牢城军初探;载海南大学学报,2008 年 05 期。 卢俊勇:宋代厢兵生活考述;载五邑大学学报,2008 年 03 期。 第一章宋代牢城的界定 3 第一章宋代牢城的界定 一 牢城、牢城军和牢城营 牢城、牢城军和牢城营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牢城军指牢城内所有人员,既包 括人数众多的“司防筑之役,以尝为窃盗者充之”的在押罪囚,也包括牢城内所有管理 人员,如牢城指挥使(正副) 、都虞候、都头(正副)等等。牢城营,多数情况下指牢 城军驻地,如“西有威果营,又有牢城营皆宋建” 。但有时牢城营与牢城军含义相似, 如文献通考记载: “每郡牢城营其额常溢,殆至十余万” ,此处牢城营等同于牢城 军。牢城含义最为丰富,既指厢军番号,如宋史兵一禁军上记载的“建隆以来制” 和“熙宁以后制” ,其中的牢城既为番号也为军队驻地。宋宁宗时布衣吕祖泰上书皇帝 要求诛杀奸臣苏师旦,宁宗“诏杖祖泰,配钦州牢城” ,此处牢城则指配所。 二 牢城名称的演变 关于牢城, 宋史中载: “及剩员直、牢城皆待有罪配隶之人” ; 淳熙三山志 兵防类中也指出“牢城指挥以待有罪配隶之人” ; 宋会要辑稿对牢城记载更为详 尽: “国朝凡犯罪,流罪决讫配役如旧条。杖以上情重者,有刺面、不刺面配本州牢城”。 可见,宋代牢城是关押罪囚并充役的场所。 宋朝时收容罪囚的配所很多,除牢城外,在“京城有配窑务、忠靖六军等,亦有自 南配河北屯田者。如免死者,配沙门岛、琼、崖、儋、万州,又有遇赦不还者。 ” , 相 比较而言,广南牢城是仅次于沙门岛的险恶配所。 牢城一词见于史书较早,其内涵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魏书中记载“今外寇兵强, 臣力寡弱,拒贼备敌,非兵不拟。乞选壮兵,增戍武都,牢城自守,可以无患” ,同 书邢峦传中又载: “且广陵、任城可为前戒,岂容今者复欲同之?今若往也,彼牢 江西通志卷四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六三 ,第 1418 页;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6 年 9 月版。 (元)脱脱:宋史卷三七 宁宗一,第 727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九 兵三 ,第 4644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一八 ,第 7785 页;大化书局,1980 年 1 月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一 ,第 662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1957 年 11 月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一 ,第 662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1957 年 11 月版。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一皮豹子传,第 1131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城自守,不与人战,城堑水深,非可填塞,空坐至春,则士自敝苦” 。此两处是对牢 城的最早记载,但“牢” 、 “城”各为一词,牢取坚固、牢固之意,用作动词; “城”为 城墙。因此魏书中的“牢城”是指坚守城墙的意思,其含义同宋代牢城的本意无关。 牢城使之名出现于唐朝末期,在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光启三年(887)节度 使高骈部将吕用之发动叛乱,曾一度带兵围困高骈居所,危机时刻” ,骈召其从子前左 金吾卫将军杰密议军事。戊午,署杰都牢城使,泣而勉之,以亲信五百人给之” 。可 见,唐末“牢城使”一职为军职名称,由节度使临时任命,所属军队为牢城军。高杰为 高骈的“从子” ,即同族兄弟之子,二人有宗族血缘关系,因此牢城军当为节度使临时 组建的亲卫部队,其军额初定为五百人。这是牢城作为地方州镇军队番号的首次出现。 从牢城使的设置和牢城军的组建来看,唐末牢城设置未形成定制。 五代时牢城既为地方州镇部队的番号,也是军队的驻地。这一时期牢城的数量有所 增加。据旧五代史记载,此时曾经设置过牢城的地区主要有滑州、朔州、河东、 北 京、冀州。现表列如下: 五代牢城设置一览 地点史料 滑州牛存节,太祖深所叹激,谓有神兵之助。大顺元年,改滑州左右厢牢城使。 河东 汉韶,字享天,幼有器局,风仪峻整。初事庄宗,为定安军使,迁河东牢城 指挥使。 北京以北京牢城都指挥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 冀州以冀州牢城指挥使张廷翰为冀州刺史 朔州安审琦,字国瑞,其先沙陀部人也。祖山盛,朔州牢城都校,赠太傅 河东晋初奏以思从行,寻表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以勤干见称 其中河东、北京位于今天的山西境内。据表从唐末至五代,牢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 (北齐)魏收:魏书 卷六五 邢峦传,第 1145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七,第 8352 页;中华书局,195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二二梁书牛存节传,第 299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卷五三唐书汉韶传,第 719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卷九九 汉书高祖纪,第 1327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一汉书隐帝,第 1348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审琦传,第 1614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二九常思传,第 1697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第一章宋代牢城的界定 5 部, 南方则没有设置牢城的记载。 笔者以为这一特点同五代十国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 黄河流域战乱不断有很大关系。具体来看,牢城在北方的分布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分 布都城周围,京畿附近,以屏卫京师,如泽州和滑州。此种设置多和唐末藩镇争霸有关, 如滑州。自光启二年十一月“滑州节度使安师儒以怠于军政,为部下所杀。帝(朱温) 闻之,乃遣朱珍、李唐宾袭而取之,由是遂有滑台之地” 。此后起至后梁灭亡几十年 间,滑州见诸史书记载共计 31 次,其中涉及战乱 8 次,排除重复记载,还有 6 次之多, 这其中滑州还曾两次被攻陷“胡真,江陵人也及太祖以众归唐,真时为元从都将。 通鉴云: “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亲将胡真、谢瞳劝温归国。从至梁苑,表授 检校刑部尚书,频从破巢、蔡于陈、郑间。寻以奇兵袭取滑州,乃署为滑州节度留后, 复表为郑滑节度使、检校右仆射” ,可见滑州是作为梁晋交锋的重要战略地区,设置 了牢城。二是分布于边疆地区,如朔州。此处牢城的设置与周边少数民族战争有关。 后 唐末期,为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石敬塘同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约为父子之国, 割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以赂之,仍每岁许输帛三十万” ,将朔州割 让;后晋大臣安重荣, “朔州人” , “每见蕃使,必以箕踞慢骂” ,上表皇帝: “又准沿河 党项及山前、山后、逸利、越利诸族部落等首领,并差人各将契丹所授官告、职牒、 旗 号来送纳,例皆号泣告劳,称被契丹凌虐,愤惋不已,情愿点集甲马,会合杀戮。续又 朔州节度副使赵崇与本城将校杀伪节度使刘山,寻已安抚军城,乞归朝廷” 。可见, 朔州原属中原,自被割让给契丹后,民族矛盾突出、冲突不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设置了牢城。可见,由于战争的关系,唐末至五代牢城多设置在战略地理位置重要的地 区。 除数量的增加,五代时期牢城军职的设置亦渐趋完善。 从史料中看, 这一时期牢城的 军职有:牢城都校、牢城使、都牢城使。虽然各军职之间的晋升关系尚不明确,但同其 他官职的升迁已有记载,如后梁大将牛存节“及讨河北,存节前锋下黎阳,收临河, 至 内黄西,以兵千余人当魏人万二千众,大破其阵,僵仆蔽野” ,积功由“宣义军小将” 至“滑州左右厢牢城使” 。再如李汉韶“初事庄宗,为定安军使,迁河东牢城指挥使”,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一梁书太祖,第 6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十六梁书胡真传,第 223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三七契丹,第 1833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八安重荣传,第 1303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二二梁书牛存节传,第 299 页;中华书局,1976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后大破契丹, “以功加检校右仆射” 。由此可见,牢城职官已正式纳入五代官僚体系中。 另外,五代十国时期牢城职能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增加了配役和羁押功能。 配 役功能最早出现在后晋高祖天福八年, “如乡村妄创户及坐家破逃亡者,许人纠告,勘 责不虚,其本府与乡村所由,各决脊杖八十,刺面配本处牢城执役” ,后晋皇帝为减 少农民逃亡,稳定国家赋税,将“乡村妄创户及坐家破逃亡者”充入牢城服役。后周显 德时,又将诸州军府愿充“课户、庄户、俸户、柴炭、纸笔户”者, “仰本州勒死军户 配本州牢城服役” 。五代时牢城罪犯员成分日趋复杂:早期牢城军同其他地方军队无 异,其成员多为军户;后晋建立后,牢城内人员出现了“执役”的罪犯,当然,此时的 罪犯多为轻刑犯,同宋代牢城内罪囚很大的差别,但牢城作为收容罪犯配所的羁押功能 确实在此时出现; 总之,五代牢城较唐末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牢城数量的增加,职官系统的 完善和功能的增加,但这一时期牢城的功能主要为军事功能。 三 剩员和剩员直 关于剩员, 宋史中载: “建隆元年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 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处之” 。 五礼通考军礼四对剩员亦有相似记载: “宋太祖 建隆元年(960)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 处之” 。剩员是宋太祖精兵政策的产物,最初主要是指禁军中被淘汰的“老弱怯懦” 之类人员。从已有的史料来看,宋初剩员的成分单一,主要来自禁军,尚未出现因触犯 法禁而被降配为剩员的案例。宋真宗、仁宗年间,剩员成分日渐复杂。宋真宗大中祥符 五年(1012) 诏: “老病者便放归农;内契丹渤海日本外国人恐无依倚,特与收充本军 剩员” 。宋朝治外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被充为剩员。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剩员 成分发生变化, “拣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禁厢诸军退其罢癃为半分,甚者给粮遣 还乡里;系化外若以罪隶军或尝有战功者悉以剩员处之。 ” 可见,此时“以罪隶军” 的 罪犯已经出现于剩员中。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剩员收容范围不再局限于禁军,还包括 (宋)王溥:五代会要 卷二 县令,第 250 页;中华书局,1998 年版。 (宋)王溥:五代会要 卷二八 诸色料钱下,第 341 页;中华书局,1998 年版。 (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七 禁军上,第 4571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三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 4641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元)脱脱:宋史卷一九四兵八,第 4829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第一章宋代牢城的界定 7 厢军和少数民族。 剩员直,又称员僚剩员直。最早见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时值西夏战争,骁 骑左第一都指挥使郭能临阵脱逃,法当死,特贷免死, “杖脊除名配許州员僚剩员直” , 此为宋代史料中对剩员直的第一次有确切纪年的记载,但笔者认为,剩员直出现的时间 应该更早。 宋史兵三中记载: “凡诸州骑兵、步兵、禁厢兵之类,叙列如左。其不 同者,分为建隆以来及熙宁以后之制云。建隆以来之制防城(泗、均。 )水军桥道 (泗。 )剩员直(亳(安徽亳县) 。 ) ” , 宋史禁军上又载: “员僚剩员直(禁军员 僚以罪责降者充。此下至骑捷凡六军,天圣后无) ” 。以上说明宋代建隆以后,天圣以前 宋廷亳城曾设置过剩员直。 剩员直是专门用于收容剩员的机构。笔者认为剩员直的出现,可能是随着剩员不断 增加,问题日渐增多,为加强对剩员的管理而专门设置的机构,但其产生的确切时间已 不可考。天圣(10231032)后,剩员直曾一度被废除,但宋夏战争中剩员直的名称又 再度出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在重新诏定的禁军名额时,也有剩员直的番号: “庆 州有马安塞、蕃落、有马雄略、员僚剩员直” 。因此剩员直是宋初以来,设置于亳城 的专门用于收容“老弱怯懦”或有罪责的禁军剩员的机构。 熙宁改革军制后, 剩员直的设置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设置地点除亳城外, 又有 “许 州” 、 “曹州”等,如熙宁十年(1077)法寺言: “如在京床子弩雄武第二指挥王秀 等十人,坐唱率军众毋徃搬卸小麦,副都头牛遂不禁止之。秀等比附徒三年,刺配五百 里外牢城。遂当杖六十。詔斩秀军门,余九人配流海岛及广南,遂杖百,降曹州员僚剩 员直” 。可见,剩员直的数量较前朝有所增加。 四 剩员直和牢城 剩员直具有和牢城相类似的功能。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枢密院言: “诸路厢 军名额猥多, 及剩员直、牢城皆待有罪配隶之人” 。可见,剩员直和牢城都是收纳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第 2968 页;仁宗康定元年春正月条;中华书局点校 本,1992 年 3 月版。 (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七 禁军上,第 4584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七 禁军上,第 4574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二,第 6900 页;神宗熙宁十年庚戌条。中华书局点校本, 1992 年 3 月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第 5555 页; 神宗熙宁四年丙寅条。中华书局点校本, 1992 年 3 月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罪犯的配所。但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收拢人员身份上,剩员直内多为军人, 早期是中央禁军,后范围有所扩大,但也多为比较正规的、战斗力较强的就粮军,而其 他部队未见涉及。牢城内人员则复杂的多,既有军人,也有官员、百姓、外民族人员等, 几乎包括宋代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其次,就两者分布来看,剩员直最初只在亳城一地设 置,后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分布范围极为有限。而牢城的范围则大的多。其三,就两者 的人员来源来看,剩员直内人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军队拣选时淘汰下来的“老弱怯 懦” ,二是犯罪的军人。牢城罪犯的来源则比较复杂,除犯罪被发配至牢城外,牢城人 员的来源还有招募,也有不合刺配牢城者,如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八月五日诏: “诸 路为盗而质状小弱当配本城者,如所犯情重,并配牢城。先是潞州钱惟济言: “准前诏, 今后为盗者刺配本城。臣自到任以来,累捉到穿墙贼,并赃满五贯以上,身首小弱, 准 条并配本城永宁指挥。永宁虽本州有军额,请给甚厚,所募之人并少壮任披带者,今为 盗小弱免死之辈,参於其中,深未允当,乞行条约。故有是诏” 。天禧以前,盗罪皆 配本城。但有穿墙贼赃已满五贯,因身体矮小,不符合配永宁本城的标准,所以天禧后 将此类人改配牢城。最后,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尽相同,剩员直的基本功能有容纳剩员和 收容犯罪军人,从其初始设置来看,有功或年老军人养老应是其主要功能。而牢城最主 要的功能是监禁、惩罚配隶囚徒。 五 牢城与和监狱 牢城和监狱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监狱是国家暴力机关之一,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监狱的起源很早,据艺林汇 考记载: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圜土,即古代监狱。可见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 了监狱。 徽宗时期为惩治日益增多的强盗, 解决刺配道途之累, 曾仿照西周设置了圜土, “今欲仿周官司圜之法,令诸州筑圜土以居强盗贷死者,昼则役作,夜则拘之。视罪之 轻重以为久近之限,许出圜土日充军,无过者纵释之。从之” 。但宋朝的圜土与夏朝 的“圜土”已有较大区别,其功能更像当时的牢城。 夏商以后,中国法律制度不断发展,至宋朝封建的法律体系基本确立。与之相伴 的监狱也在不断完善。宋代的监狱非常发达,中央有御史台狱、大理寺狱、开封府狱、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刑法四之八,第 6625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1957 年版。 (清)沈自南:艺林汇考栋宇篇卷二,第 15 页;中华书局,1987 年版。 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章宋代牢城的界定 9 四排岸司狱,地方上主要是州县狱。 ”诸州军司理院,下至诸县皆有狱”,可见,狱的分 布也非常广,县一级行政单位也有狱的设置。 从监狱分布范围和主要功能来看,它和牢城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总的来看两者的区 别多于相似。 首先,所羁押罪犯的属性不同。宋代“狱”中所关押的多为未决犯。 汉语大字典 解释道: “狱之言,确也,从犬犬,从言。二犬,所以守也” 。狱字中有两犬,说明其原 始含义有守备和监押的意思,从言,是争讼之意。可见,监狱中羁押的多是“讼”而未 决之人。真宗咸平元年(998)二月五日诏曰: “朕钦承先训,嗣守鸿图,视民如伤, 惟 刑是恤,言念庶狱,尚多系囚,或冤枉莫伸,或滞淹未决,感伤和气,莫甚斯,凡尔庶 僚,各宜匪懈。应在京禁囚,已亲疏决,其西京诸路系囚,限整到日,长吏尽时决断” ,诏书中的”系囚”即是未决犯。宋代监狱中系囚很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未经 审理的疑犯和相关证人;二是已判决尚未执行的罪犯。三是已决仍在上诉者。其中第一 类系囚人数最多。 而牢城囚徒都是已决犯, 是经有司审判后, 已判刺配或贷死重罪之人。 由于罪犯属性的不同, 监和牢城对待罪囚的方式亦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 监狱管理较严。 宋代狱中制定了专门羁押法。徒罪以上还需戴枷,对宋代的: “枷” ,戴建国教授做过专 门考订,宋代监狱刑具有长枷、盘枷、杻、钳、锁。宋法,禁囚依罪之轻重分等戴长枷。 北宋初,长枷分为两等:徒、流罪,枷重二十斤;死罪,重二十五斤。淳化四年(993) 又定杖罪枷,重十五斤,遂为三等枷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云: “旧制,枷惟 二等,以二十五斤,二十斤为限。景德初,陈纲提点河北路刑狱,上言请制杖罪枷十五 斤为三等,诏可其奏,遂为常法。长枷五尺至六尺,颊长二尺五至二尺六寸,阔一尺四 至一尺六寸,径三至四寸;盘枷重十斤。枷皆以干木制成。杻长一尺六至二尺,宽三寸, 厚一寸;钳重八两至一斤,长一尺至一尺五寸;锁长八尺至一丈二尺” 。 可见,狱中戴 枷制度相当完备,而牢城罪犯除押解至配所途中外,一般无需戴枷。 其二,羁押时间不同。宋代监狱羁押罪犯时间较短且有明确规定。宋初为防止有司 推诿,曾就长吏虑(录)囚和听狱下达了专门诏书,宋太宗诏曰: “自今长吏每五日一 虑囚,情得者即决之。听狱之限: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 。可见北宋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刑法五之一八,第 6678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宋史卷一九九 刑法一,第 4968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时狱中系囚的法定时间,最短为四天,最长为四十天。南宋时,狱中系囚的时间增长, 最长可延至一年。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大理少卿薛仁辅乞: “天下狱有半年未決者, 委提点刑狱所奏则许及半年或一年矣” ,上以为然。相较之下,牢城系囚的时间则长 许多。关于牢城内罪犯的羁押时间无明确规定,宋朝主要通过赦降、拣选、移配和放停 减轻对罪犯的惩罚。 牢城内罪行较轻的且表现较好, 服役期满后由当地政府发给” 公据” 放归,罪大恶极者和遇赦不还的罪犯则永隶牢城。 其三,所属系统性质不同。监狱属于司法系统。宋代司法体系完整且发达。皇帝是 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同时也是宋代法律的执行者,皇帝常以“诏狱”的形式处理各 类案件,涉案人员既有高级官员,也有普通平民百姓。皇帝之下为审刑院、大理寺等专 门中央司法机构。最后则是各地府州县为首的地方政府兼管司法事宜。监狱则作为司法 系统的辅助性机构主要用于暂时羁押罪犯,广泛分布于宋朝司法系统之中。而牢城 则属于厢军系统,其职官系统和管理制度都与厢军无二且牢城军法严于厢军。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四,第 552 页;上海古籍出版,1992 年版 第二章牢城的分等和分布 11 第二章牢城的分等和分布 一 牢城的等级 牢城的等级比较复杂,据宋会要刑法四中记载,杖罪以上的重刑犯, “仍各 分地里近远,五百里、千里以上及广南、福建、荆湖之别” 。 可见,宋代按照地理远近 将牢城分为四等:即本州牢城、五百里外牢城、千里以上牢城以及广南福建荆湖牢城四 类。这一划分初步界定了宋代牢城的基本等级。在此基础上,牢城的等级又细化出二千 里外牢城、三千里外牢城和远恶州军牢城。纵观宋代,牢城的等级经历了一个有简到繁 的过程。 (一)本州牢城 本州牢城是牢城系统中的最低等级, 是配隶牢城中最轻的惩罚, 距离罪犯家乡最近。 在本州之内,收容罪犯配所又可分为本城和本州牢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知 密州孙奭言: “本州累有强劫贼结案遇赦或赦后捉获,准诏配本城。据官吏众称准例配 隶本城者,并配牢城。朝廷以本城、牢城分为轻重,今若一概处断,虑失诏意,请下法 官参议。诏:自今准诏刺配牢城者,并止配本城有军额指挥,不得例配牢城。 ” 可见, 本城和本州牢城并不相同,犯罪情节轻者配本城,情重者配本州牢城。一般来讲,徒罪 是刺配牢城的底限,多配本州牢城。如神宗熙宁三年(1070)诏: “今后应诸色公 人,因给纳常平仓等钱斛取受杖罪送邻州编管,徒罪以上刺配本州牢城” 。此类记载 史料中出现非常频繁,不做赘述。 (二)五百里外牢城和千里外牢城 五百里外牢城和千里外牢城也是宋代牢城的基本等级, 且涉及此两等牢城的法条最 多。仅宋会要中记载的刺配五百里外牢城的法条就有二十四条,刺配千里外牢城的 法条有二十二条。而且在诸多法条中,除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荣州科考舞弊案 中对刘济特、刘顾、杨元老的惩罚属于是对某个人的处罚外,其余都是对某一类犯罪行 为的判罚。如有关经济类犯罪的法条有:天禧三年(1019)十月十四日,中书门下言: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一,第 662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七,第 6625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之八,第 4864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准诏犯铜鍮石、私酒麹,并免极刑。令参详,罪至死者,请令所在杖脊黥面配五百里 外牢城。从之” 。宋代严厉打击走私贸易,对走私矿石,私自酿酒者处以重刑;在 刑事方面,法条众多,小到“窃盗持仗穿墙” ,大至“纵火焚人庐舍,情理凶蠹者” 、 “谋杀并以刃故伤人、放火、强奸或人刁奸主已成、造畜蛊毒及教令人并传习妖教” 其 所涉及范围非常广,几乎无所不包。此类罪犯多刺配五百里外牢城,情节严重刺配千里 外牢城。 从已有史料来看,徒罪刺配五百外牢城,流罪刺配千里外牢城已成定制。在此基础 上宋代统治者还因时因事对发配五百里、 千里外牢城做了一些临时性补充。 如天圣八年, 为防止“梢工偷拆官船钉板” ,审刑院大理寺科断货卖官船钉板者“从监主自盗法, 杖罪决讫, 刺配五百里外牢城; 徒罪决讫剩配千里外牢城; 流罪决讫刺配二千里外牢城; 罪至死者奏裁,从之” 。徒罪是刺配牢城的底限,杖罪刺配五百里牢城,徒罪刺配千 里外牢城,其量刑明显加重。再如,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 (神宗即位未改元) “上 亲录在京系囚,除四恶、四杀、官典犯赃、见主自盗、伪造符印、放火依法实行外, 应 杂犯死罪降从流内情理可悯者,依减降讫,各配五百里外牢城” 。按宋代法律,杂犯 至死者当配远恶州军牢城,而仁宗降敕贷死者刺配五百里外牢城,其量刑则明显偏轻。 (三)远恶州军牢城 远恶州军牢城是收管凶恶难恕的重刑犯羁押地。 宋朝初年的牢城系统中并无这一设 置,远恶州军牢城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其具体所指地区亦逐步明确。 宋 太祖建隆二年(961)五月一日诏: “应有配流人及流贬官在边远处者,并与移置近地。 如见在近地者,不在更移之限。所有移置处所申奏取裁” 。 此处所言”边远处”是指 西北地区及沿边诸州军。宋太宗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后,远处则指江南、湖广一带地区, 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诏曰: “先是,罪人率配西北边者多亡投塞外,诱羌戎为 寇,自今当徙者,勿复隶秦州、灵武、通远军及沿边诸郡。自江南、湖广平后,罪人皆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一,第 6626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第 1369 页;真宗景德二年九月己亥条。中华书局点校 本,1992 年 3 月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第 8591 页;神宗元丰八年九月乙未。中华书局点校 本,1992 年 3 月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六之一四,第 5610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五之二五,第 668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刑法四之一,第 662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1957 年版。 第二章牢城的分等和分布 13 配南方” 。淳化三年(992)因有司受请托隐蔽殿罚不以实报,而 “胥吏杖眷配隶远 恶处” ,但未明确配所为何处。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诏“小民寡识,鄙俗易讹。 如闻金商等州颇有邪神之祭,或缘妖妄取害生灵,达於予闻,良用矜轸。宜令所在严禁 绝之,如复造作休祥,假讬祭祀惑众,所犯头首及蒙强者并处死,馀决讫黥面配远恶处 牢城” 。第一次明确提出远恶州军牢城的概念。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知开封府吕 夷简言: “请今后应贼人窃盗持杖穿墙五贯以上,强盗满三贯及持杖罪不至死者,更不 部送赴阙,只委逐处依法决脊杖二十。内身首强壮者,刺配五百里外牢城;凶恶难恕者, 刺配千里外远恶州军牢城” 。再次提出远恶州军牢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 四日枢密言: “登州沙门寨罪人,请以二百为额,额外有二百一人,若移配过海,恐非 禁奸之意。自今配沙门岛罪,并配琼、崖、儋、万州牢城” 。进一步明确规定了远恶 州军牢城的地点。 业师郭东旭教授曾对宋代配所进行过分类, “自宋太宗改变配地之后, 北宋按罪情轻重确定配地的远近大致分十等,即沙门岛、远恶地、广南、三千里、二千 里、一千里、五百里、邻州、本州”。 远恶地是仅次于沙门岛的配所,而 琼(今海南) 、 崖(今海南海口市附近) 、儋(今海南儋县) 、万州(重庆万县)四州牢城收容的是应配 隶沙门岛的重刑犯,因此四州应为北宋时期的远恶军州军。南宋时期,远恶州军牢城有 了新的变化,周去非在广南地区做官时曾提到: “岭外毒瘴,不必深广之地。如海南之 琼管,海北之廉雷化,虽曰深广,而瘴及稍轻。昭州与湖南静江接境,士夫指以为大法 场,言杀人之多也,若深广之地,如横邕钦贵,其瘴殆与昭等。广东新州为大法场, 英 州为小法场,因并存之” 。可知南宋远恶州军数目有所增加,新增之州有廉、雷、化、 昭、新、英州。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刑法四之二,第 6622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九之四,第 3719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礼二之一,第 769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一,第 6626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刑法四之二六,第 6634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版。 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第 208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瘴地,第 151 页;中华书局,1999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四)二千里外牢城 三千里外牢城 涉及此两等牢城的法条并不多见。北宋时期,二千里牢城主要作为千里外牢城的延 伸,其处罚重于千里外牢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八月十三日,规定: “徒罪决讫 配千里外牢城;流罪决讫刺配二千里外牢城;罪至死者奏裁,从之” 。南宋时期,由 于疆域的缩小, 二千里牢城同远恶州军牢城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 高宗建炎二年 (1128) 六月十一日诏: “盗罪至死依所降决讫,情理重者刺配广南远恶处,情理轻者刺配二千 里外,并牢城” 。 绍兴二年,宋高宗再度重申“并杂犯死罪情理重者,依所降决讫并 刺配千里外牢城,断讫录按闻奏。强盗罪至死依所降决讫,情理重者刺配广南远恶处, 情理轻者二千里外并牢城” 。可见,此时的二千里牢城既同千里外牢城有着密切关系, 又成为远恶州军牢城的同一级配所。 关于刺配三千里牢城的法条稀少,熙宁九年(1076)六月十五日对宋神宗录囚时规 定: “强盗罪至死情理轻者减一等,刺配本住处三千里外牢城” 。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江州马递铺兵汪立杖因盗拆官文书,被杖脊刺面配流三千里外州军。 二 牢城的分布 关于牢城的分布,据宋史中载: “自建隆以来,在河北、河东、陕西、淮南、 京东西、江南、荆湖、广南、益、梓、利、夔路诸军州,皆有牢城设置。惟汝、处、昭、 保安不置。 ” 宋神宗熙宁以后,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 、京东路 、京西路 、淮南 路、两浙路 、荆湖路、广南路 、四川路(益、梓、利、夔) 。 都有牢城设置。宋高宗 建炎后,牢城设于 “诸州” 。 可见除少数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