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制和人员编制都发生了变化。作为六部之一的刑部,其 机构建制、职能、地位等经过唐中后期百余年的变化至五代时期被严重地削弱,都官、 司门、比部三司职能几乎尽失,已是名存实亡,只剩下刑部一司, 唐六典规定下的 刑部已不存在,到北宋淳化二年已为另一种新的机构组织所取代。 刑部尚书已经成为寄禄官,刑部侍郎在五代时期取代刑部尚书的地位,成为刑部长 官,但随着官、职、差遣制度的发展,刑部侍郎在五代时期也出现了阶官化的趋势,到 北宋初期正式成为寄禄官,取代刑部侍郎的是以其他官阶判刑部事的官员,成为新刑部 长官。同样刑部中下层官员也发生变化,随着使职的发展,五代时期的刑部郎官到北宋 初期业已被阶官化,成为寄禄官。负责刑部具体工作的则变为京朝官担任的详覆官、检 法官,以及有部分选人担任的法直官。 刑部职能在五代至北宋初期被削弱很多,刑部的基本职能如详覆大辟案件、参与立 法、推鞫案件,司法监督,配合铨选部门工作的职能还得以恢复和保留。但是有些职能 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职能虽得以恢复和保留,但与唐 制相比已大不相同。 五代至北宋初期,虽然统治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刑部应有的职能,刑部 在当时司法运行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了一定地作用,但由于刑部地位严重下降,受到多种 条件的制约,其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 关键词:五代,北宋初期,刑部,详覆权 vi abstract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both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the manning quotas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had changed. as one of the six departments,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and the status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were badly impaired through the hundred years of change from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the functions of the duguan,bimen and bibu almost lost.these three organizations existed in name only.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by the rule of tangliudian,was nonexistent. in 991,it was displaced by a new organization. the minister of justice(xingbu shangshu)became a name of jiluguan while his assistant took over his position and became the senior offic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guan,zhi,chaiqian,there was a tendency that the assistant minister became jieguan in the five dynasties.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y became jiluguan officially.some other ranked official displaced the assistant minister and became the new senior officer.in the mean time,the lower-income masses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also changed a lot.the langguan became jiluguan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those who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pecific tasks were xiangfuguan and jianfaguan whom selected by jingchaoguan,as well as the fazhiguan whom selected by some xuanren. the functions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were greatly weaked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its basic function,such as interrogation the capital punishment,participation legislation,interrogation case, judicial supervision and cooperate with other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were regain and retain.these existing functions were not accomplished in an action but after a long process.nevertheless, they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ang dynasty. vii during this period,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deserved functions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as a result,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worked well to a certain extent in judiciary and supervision.however,as its status dropped greatly and restricted by various conditions,the role of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was quite limited. key words: the five dynasties,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the power of xiangfu iii 绪论 1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本文所说的北宋初期,其时间范围包括北宋建立至宋太宗淳化二年审刑院的设置, 这与其他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分期不是一个概念。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政治制度发生重大 变化的历史过渡时期,与尚书省所有六部的职能地位演变命运相似,刑部的职能、地位 经过发展和演变最终在这一时期进入新阶段, 以这一时期刑部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具有 以下四点意义。首先,目前还没有专门以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著作, 拙文尝试对这一时期的刑部做一探讨具有创新性。其次,刑部作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是 这一时期主要的中央官僚机构,对这一时期刑部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更清楚的了解 五代至北宋初期的中央官制,进而通过官制这一角度加深对“唐宋变革”的深度研究。 再次,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之一,以这一时期的刑部作为研究 对象,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当时的司法制度。最后,五代至北宋出初期的刑部上承 唐制下启宋制,以这一时期的刑部为研究对象有助于了解刑部由唐入宋的发展变化过 程,深刻认识北宋前期官制演变的一个侧面。 拙文在研究“活的制度史” 的思想指导下力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力图清晰的 考察出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制和人员的变化。第二,力图清晰考察出五代至北宋 初期刑部职能的演变过程。 第三, 力图弄清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的地位、 作用及局限性。 邓小南: 走上“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 , 浙江学刊 ,2003 年第 3 期。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2 第二节 研究现状 有关五代时期刑部研究成果:杜文玉的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其中第十章立法 的成就及司法制度的变化 对五代时期的立法、 “推事三司” , 以及死刑的审核的论述中, 对刑部略有提及,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对五代的政治 状况作了深入研究,展示了刑部所处的社会背景。任爽的五代典制考 其中的司法 部分,侧重于当时法律制度的研究,对于刑部的相关制度只是略有提及。刘丽琴的五 代司法制度研究 是五代对刑部论述较多的著作,但也只是在审判制度和司法制度特 点中对刑部给以介绍, 并没有从整体上对刑部给予考察。 张少利的 五代司法体制研究 在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五代时期的中央司法机关的设置、人员构成以及相关职能时,对 刑部给以制度性的描述,并没有做动态考察。李军的五代使职考述 论述了使职的 发展对司法的影响部分。另有李军的五代三司使考述 在论述三司使的职能时虽然 没有提到刑部,但从侧面反映出了三司对刑部相关职能的侵夺。从以上主要涉及五代时 期刑部的相关研究著作中可以看出目前对这一时期的刑部研究还相当薄弱。 有关宋代刑部的研究成果:包伟民先生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一书中, 由戴建国先生撰写的宋代法律制度史研究评述一文全面总结了 20 世纪关于宋代法 制的研究情况,其中没有论及北宋初期刑部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北宋前期刑部的研究处 于十分薄弱的阶段。 但这并不是说宋代法制史研究的现有成果中没有涉及北宋初期刑部 的著作。王云海先生主编的宋代司法制度 一书中,第一章“宋代的司法机构”的 第一节“中央司法机构”的第二个子目“刑部 审刑院”中,就对宋代刑部的职能、人 员配置、机构沿革作了简要介绍,不过其介绍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元丰官制改革以后的 刑部,对于北宋初期的刑部论述很少。该书第二章“司法官吏的选任”相对详细地论述 了刑部法官的选拔以及刑部官员在选拔法官过程中的职责。第六章“审判制度”对刑部 杜文玉: 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郑学檬: 五代十国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任爽: 五代典制考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刘丽琴: 五代司法制度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硕士论文。 张少利: 五代司法体制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 2010 年法律史硕士论文 李军: 五代使职考述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硕士论文。 李军: 五代三司使考述 , 人文杂志2003 年第 5 期.。 包伟民: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 王云海主编: 宋代司法制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绪论 3 在审判制度中的职能和作用;第七章“复审 复核 奏裁及清理留狱制度”中对刑部对案 件复核以及狱政方面的职能和作用;第十章“司法监察制度及法官的责任”中对刑部的 监察职能,也都略有论及。不过以上所述,其所论及的刑部是相对整个宋代论述的,其 中涉及到北宋初期的刑部的情况只是简单提及。朱瑞熙先生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 代卷 第六章“立法和司法制度” ,第二节“司法制度”第一个子目“朝廷司法机构的 司法权及其执行情况” ,就元丰改制前后刑部的编制、人选和职责、权力运行方式做了 比较详细地制度性描述,但其运行方式的相关研究也偏重于元丰改制后的制度规定,对 于北宋初期的论述则相对不足。张晋籓先生的中国法制通史宋代卷 中对宋代刑 部也有论述,但比较简单,而且关于北宋初期刑部的观点有待商榷。徐道邻先生的中 国法制史论 认为宋代所有大辟案只有经刑部审核后才能执行,但在其著作中只是简 单的提及,并没有展开论述。戴建国先生的宋代法制初探 中则认为北宋初期刑部 对大辟案件的审核分两种情况,可疑大辟案件上报中央刑部审核后执行,否则地方有对 大辟案件的终审权。薛梅卿、赵晓耕先生主编的两宋法制通论 ,郭东旭先生的宋 代法制研究 , 赵晓耕先生的宋代法制研究和宋朝法律史论,戴建国先生的 宋代刑法史研究 ,对北宋初期的刑部从立法活动、案件审核等方面都有所论及, 但论述都比较简单。苗书梅先生在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一书中系统的论述了 关于北宋前期法官选任和管理的制度, 其中包括对北宋初期刑部法官的选任和管理的论 述。龚延明先生在宋代官制辞典 11第四编元丰正名后中枢机构类之一三尚书 省六部门刑部中对刑部极其附属机构在北宋前期的情况作了简单介绍。第六编司 法监察机构类五刑部官门中对北宋前期刑部官员包括判尚书刑部事、刑部详覆官、 刑部详覆习学公事、刑部详断官、刑部检法官、刑部法直官的职源、职掌、官品、简称 及别名作了详细的考证。 朱瑞熙: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籓主编: 中国法制通史宋代卷 ,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徐道邻: 中国法制史论 ,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年版。 戴建国: 宋代法制初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薛梅卿、赵晓耕主编: 两宋法制通论 ,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郭东旭: 宋代法制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赵晓耕: 宋代法制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郭东旭: 宋朝法律史论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戴建国: 宋代刑法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11 龚延明: 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1997 年版。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4 另外还有,戴建国先生的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 ,季怀银先生的宋代司法 审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 , 殷啸虎先生的 试论北宋的审判复核制度卓帆先生的 宋 朝法官的选拔和任用 ,莫家齐先生的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试行法”, 史继刚先生的宋代官吏谒禁制度论述, 毛晓燕先生的略论宋代监狱管理制度的 发展及主要特征 ,张凤仙先生的试析宋代的“狱空”,袁良勇先生的关于北 宋前期的尚书省 等论文分别从案件的审理复核、法官的选拔、狱政、尚书省衰落表 现等方面对北宋前期刑部有所简单论述。此外还有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对其也有相关涉 及,如华东政法大学 2008 级法律史的李冬冬的硕士论文宋代法律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河北大学 2003 级中国古代史郑颖慧的硕士论文宋代司法官吏职务犯罪研究11等 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 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 2007 年王建峰的博士学位论文 唐代刑部尚书研究 12, 华东政法学院中国法律史 2004 年陈灵海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刑部研究 13,河南大学 中国古代史 2005 年祁琛云师兄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前期审刑院制度研究 14,河南大 学中国古代史 2007 年杨爱民师兄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大理寺制度研究 15对于拙文写 作有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 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北宋前期刑部尤其是初期的关注有所忽略,研究还相当薄 弱,究其原因:首先,北宋初期有关刑部制度的文献记载比较少,研究起来比较困难。 其次,学界目前对于北宋初期与北宋前期有关刑部的相关发展变化不够重视,而学界受 史家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宋代前期的刑部只是闲散机构,没有实际职掌, “三省、六 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 戴建国: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宋辽金元史,1989 年第 4 期。 季怀银:宋代司法审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史学月刊,1991 年第 2 期。 殷啸虎:试论北宋的审判复核制度,中州学刊,1991 年第 4 期 卓帆:宋朝法官的选拔和任用,江西大学学报,1982 年第 1 期。 莫家齐: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试行法”,中州学刊1984 年第 6 期。 史继刚:宋代官吏谒禁制度论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第 3 期。 毛晓燕:略论宋代监狱管理制度的发展及主要特征,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7 月第 4 期。 张凤仙:试析宋代的“狱空”,河北大学学报,1993 年第 3 期。 袁良勇:关于北宋前期的尚书省,河北学刊,2003 年第 1 期. 李冬冬:宋代法律人才选拔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 2008 级法律史硕士毕业论文。 11 郑颖慧: 宋代司法官吏职务犯罪研究 ,河北大学 2003 级中国古代史硕士毕业论文 12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书研究 ,山东大学 2007 年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13 陈灵海: 唐代刑部 ,华东政法学院 2001 年中国法律史博士论文。 14 祁琛云: 北宋前期审刑院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15 杨爱民: 宋代大理寺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 2007 年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5 北宋初期的刑部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会被认为“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事之所寄,十亡二三”的闲散机构,因此对刑部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比较少。 第三节 创新之处 基于学界当前还没有以五代至北宋前期刑部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成果, 拙文只是对这 一时期刑部制度的初步探讨,希望能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刑部有详覆地方大辟案的 权力,其在北宋初期,刑部详覆的大辟案件是在地方处决犯人以前,还是在地方处决犯 人以后,所呈报的的案件,对此问题学术界有过争论。戴建国先生虽然已经做出了相关 的研究,并得出了结论。此结论虽然为目前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拙文通过对有关此 问题的纵向考察,提出了与戴建国先生不同的看法。另外,学术界一般多注重审刑院对 刑部的相关职权侵夺的考察,而对其他部门对于刑部职权的侵夺情况的考察不够全面, 拙文通过对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的纵向分析, 比较全面的考察了相关部门对刑部职权侵 夺的情况。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有限,资料收集也不尽全面,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 正。 宋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47职官一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438 页。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人员变化 7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其人员变化 第一节 唐中后期刑部制度发展概况 龚延明先生在宋代官制总论写道: “宋承唐制,此唐制,实为唐后期之制, 唐 制,省、部、寺、监之官备员而已,无所职掌,别领内外任使,而省、部、寺、监别设 主判官员额 。赵宋立国之初,其官制因袭唐末、五代之制,即不脱唐末以来紊乱 官制窠臼。 ” 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刑部则滥觞于唐中后期,唐玄宗开元以后唐朝的中央行 政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而言,唐朝的中央最高行政体制从前期的以三省制 为主体向以中书门下体制为主体转变。此时的三省虽得以保留,但已不是中央行政体制 的核心,由于使职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尚书省六部的职权逐渐被削弱或侵夺 。作 为六部之一的刑部在这一时期势必发生很大的变革。其主要变化为:刑部尚书作为刑部 的长官已显现出象征性特征的迹象,负责刑部的具体事务呈现出日趋减少趋势,其地位 逐渐下降,相反,刑部侍郎的地位日隆,成为刑部的实际长官 。另外,刑部尚书此时 多为宰相的加官或兼官或为回翔之官阶,又或者作为藩镇大员的迁转之官阶,刑部尚书 的司法素质降低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职进一步的发展, 以及御史台司法权利的不断扩大和藩镇割据对司法权力的侵夺, 使得刑部的职权不断被 削弱 。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刑部的相关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的展现出刑部在唐 中后期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其人员变化 宋人费衮说: “五季承唐以后,虽兵革相寻,然去唐未远,制度典章,人得以持循” ,这种情况在北宋初期也同样存在。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仍然是国家最高的司法行政 机构,刑部的机构及其人员对唐代有相当大的沿袭,但是其与唐代的刑部相比并不完全 龚延明: 宋代官制总论 ( 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 ,第 5 页。 刘后滨: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作与制度变迁 ,齐鲁书社 2004 年 6 月版,第 4、5 章。 严耕望: 唐代仆尚丞郎表 ,中华书局 1986 年 10 月第一版,第 9751005 页。严耕望: 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 地位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4 卷,1953 年,收入唐史研究丛稿 ,香港新亚研究所 1969 年版,第 6497 页。 王建峰: 唐后期刑部尚书职权衰落的探因 , 史学月刊2009 年 05 期。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书研究 ,山东大学 2007 年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 陈灵海: 唐代刑部 ,华东政法学院 2001 年中国法律史博士论文。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卷 5五代典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版,第 56 页。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8 相同,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刑部官员名称仍然沿袭唐代,这一点 与唐代相比并无二致。但是刑部的下属机构及其人员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刑部机构的变化 五代初期的刑部建置在制度上基本上是承袭了唐代的制度,据新唐书百官志 刑部记载: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 禁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 。除尚书、侍郎外, 刑部还有其所辖四司的郎官和吏人,根据唐六典 、 新唐书 、 旧唐书的相关记载 四司人员的设置情况可列表如下: (表一)唐代刑部四司人员设置情况表(表一)唐代刑部四司人员设置情况表 职官 部门 郎中 员外郎 主 事 直 官 令 史 书 令 史 计 史 亭 长 掌 固 总 计 刑部司 2 2 4 1 1938 6 10 82 都官司 1 1 2 9 12 4 29 比部司 1 1 4 1 1427 1 4 53 司门司 1 1 2 6 13 4 27 总计 5 5 12 2 4890 1 6 22 191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五代会要以及册府元龟都没有关于五代时期刑 部机构官员人数变化的具体记载,但刑部尚书、侍郎作为朝廷的高级官员,其人数与唐 代相比并无变化,而刑部四司的官员则与此不同,从一些零星史料中亦可窥出其中的一 些变化。据五代会要卷 16刑部的有关记载只有刑部司和司门司两个部门,在其 他有关五代的历史文献中也未见到都官司和比部司, 以及两司相关官员有关本司事务活 动的记载 ,但都官和比部郎官的官称仍旧存在。据此可知,五代时期出现这样的情况, 刑部所辖四司, 在制度上得以保留, 但其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刑部司和司门司两个部门, 而都官司和比部司此时已是形同虚设而已。 所以刑部的官员人数由于相关部门的变化也 会随着相应地减少,如五代会要中所记载的那样“其刑部官吏不多” , 正是这种情 况的真实反映。五代时期刑部人员虽然从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迹象,但也出现了个别职 官增加的现象,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 年)八月二十九日敕: “刑部、 宋 欧阳修: 新唐书卷 46百官一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200 页。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书研究 ,山东大学 2007 年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第 15 页。 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的记载与唐六典相同, 旧唐书卷 43职官志二所记载比部司设主事二人, 与前两书所记载相异。 宋 王溥: 五代会要卷 16刑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版,第 261262 页。 五代会要卷 16刑部 ,第 261 页。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人员变化 9 大理寺宜各置法直官两人,仍召晓法令者充” 。刑部法直官在唐代已经出现,唐德宗 建中二年(781 年)十一月十三日关于刑部法直敕中记载有: “刑部法直应覆大理及 诸州狱案法直官是佐职以下官” 。但其人员在刑部司为一人,到五代时期增加为 两人,其制度为宋代所沿用,并成为宋代检法官的直接来源,是北宋前期刑部的主要官 员。 北宋建国至太祖朝后期,刑部与五代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到太祖朝后期,此时司 门司亦已成为虚设,只剩下刑部一司。尚书刑部与前代相比从组织结构和官员组成上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刑部“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又有详 覆官,旧六员,亦京朝官充,淳化元年置,主定夺公事,分覆旬奏狱状,后止三员” 。 这只是对北宋初期的刑部建制的简单概括,但刑部制度已基本定型,宋会要辑稿引 用 两朝国史志 云:“刑部判事二人,以御史知杂已上或朝官充。详覆官四人,法 直官一人,并以选人充。令史十二人,驱使官一人。吏额:主事一人,令史四人,书令 史九人,守当官八人,贴司十八人,都官、比部、司门皆无所掌,各以朝官一员主判” 。这条材料记载可反映出仁、英两朝刑部建置的大体的情况。可知,从淳化以后至元 丰改制刑部虽有变化,但只是在人员上增减而已。由此可见,此时的刑部从长官到一般 的官员以及吏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刑部的长官,按制度规定:“刑部判事二 人,以御史知杂已上或朝官充”。长官为两员,不再是以前的刑部尚书、侍郎,而是以 别官阶的官员主判,其充任资格必须是御史知杂以上以及朝官。其次,其主要副手也不 再是刑部的郎官,人选已大部分已不是来之刑部,同样为当时的朝官充任,可见此时的 刑部已经如宋史职官志总序中所说: “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 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 司事” 并已成为制度固定了下来。而与新唐书规定的刑部相比其机构规模明显的 缩小,人员也相对减少,刑部司已经完全取代尚书刑部,而刑部的其他三司:“都官、 比部、司门皆无所掌,各以朝官一员主判”,已是名存实亡而已。这反映出了宋代司法 五代会要卷 16刑部 ,第 261 页。 龚延明先生认为刑部检法官的职源追溯至后唐长兴二年,此种说法并不妥当,龚延明: 宋代官制辞典第六编司 法、监察机构类刑部官门 ,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396 页。 陈尚君辑校: 全唐文补编卷 50,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602 页。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五之一,中华书局 1957 年版,第 2698 页。 王云海先生认为此处两朝国史志乃是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的国史志,见王云海著: 王云海文集之宋会要 辑稿研究第二篇宋代官修本朝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五之一,第 2698 页。 元 脱脱: 宋史卷 161职官志一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2768 页。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10 部门经过唐、五代的剧烈变革,分工更为细致,刑部朝着更为司法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至淳化二年,刑部建置基本上趋于成熟,淳化以后虽有变化,但只是人员的些许增减, 并无大的变革。此制度一直持续到元丰官制改革时期,达百年之久。 二、刑部尚书的变化 由于多种原因,唐中后期刑部尚书的实际权力开始衰落,其在刑部的地位已经下降 。按唐六典的规定刑部尚书职掌应该为: 刑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 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凡中外百 司之事,由于所属,咸质正焉 五代时期刑部尚书已经很少参与刑部的事务, 史料中有关五代时期具体官制记载很 少,但从一些相关的记载中亦可看出一二。在目前有关五代史料记载中刑部尚书参与刑 部的事务仅有一例“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 年)二月,刑部尚书卢价奏,纂集同 光刑律统类凡一十三卷,上之。 ”而此材料经过考证并不准确 。 旧五代史所记载 的卢价应该是卢质误载。据旧五代史卢质传及新五代史卢质传等相关文献 记载,卢质初仕至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 年)为官经历并没有担任过刑部尚书 。那么 是不是旧五代史此事件关于卢价的记载就正确呢?事实北非如此。有相关文献记载 可以得知,卢价此人不可能在后唐同光二年担任刑部尚书。 经考证卢质并未担任过刑 部尚书,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记载又做怎样的解释呢?其实将五代时期的职官制度 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王建峰: 唐后期刑部尚书职权衰落的探因 , 史学月刊2009 年 05 期。 唐 林甫等撰: 唐六典卷 6尚书刑部 ,中华书局 1992 年 1 月版,第 179 页。 宋 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 147刑法志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992 页。同一事件记载可见五代会要 卷 9定格令记载: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刑部尚书卢质上新集同光刑律统类十三卷。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 代会要记载此事件时间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六月。 册府元龟卷 613刑法部定律令第五记载为: “ (后唐庄 宗同光)二年二月,刑部尚书卢质奏,纂集同光刑律统类凡一十三卷,上之。 ” 这四种记载在刑部尚书的人名 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上显然并不相同。 据文献记载:卢质初仕至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为官大致是: “卢质年十六,陕帅王重盈奏授芮城令,能以色养, 又为同州澄城令秩满改秘书郎武皇怜其才,承制授检校兵部郎中,充河东节度掌书记,赐绯鱼袋十六 年,转节度判官、检校礼部尚书十九年庄宗即皇帝位,命为大礼使,累加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二十 年授行台礼部尚书以本官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事,未赴任,改户部尚书、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承旨同光 元年冬从平大梁,权判租庸事,逾月随驾都洛,旋有诏权知汴州军府事俄又该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知制 诰、翰林学士承旨,仍赐论思匡佐功臣” 。 新五代史卢质传中所记载其为官经历大致与此同,两史并未有卢质 曾任刑部尚书以及其为官时“纂集同光刑律统类凡一十三卷,上之”的记载。 据旧五代史记载: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六月壬子,中书门下奏: “详覆到礼部院今年及第进士李飞、樊吉、夏侯 珙、吴沺、王德柔、李榖等六人望放及第。其卢价等七人及宾贡郑朴,望许令将来就试” 。卢价在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参加科举考试,并未考中,除此之外,据目前的史料还没有早于此时有关卢价的政治活动的记载,可见卢价不可能 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担任刑部尚书,并“纂集同光刑律统类凡一十三卷,上之” 。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人员变化 11 唐中后期已经出现以本阶官判别司,到五代时期这种情况已十分普遍,后梁末帝贞 明二年(916 年)十月丁酉, “郑珏为特进兼刑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戸部” , 郑珏就是以宰相的身份判户部事。同光元年(923 年)十二月“庚辰,以刑部侍郎、 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卢文纪为尚书兵部侍郎,以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卢文纪 先后以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的身份另判院事 。后唐天成四年(929 年)八月庚戌, “左 散骑常侍任赞判大理卿事” 。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冬,周“世宗恻然,乃命翰林学 士、判太常寺事窦俨参详其制” 。 “延义事周为太府卿、判司天监”。由此可见,以 本阶官判别司事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且在了六部、寺、监和其他部门中极为常 见,像这种情况在五代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所以再回过头来看卢质这件事,就 可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情况是这件事应该是卢质在同光年间以兵部尚书判刑部事时所发 生的事情,其实这种情况在五代时期也有出现,后梁开平四年(910 年)十一月乙巳, 后梁太祖下诏: “应在京诸司,不得擅给公验。如有出外须执凭由者,其司门过所,先 须经中书门下点检,宜委宰臣赵光逢专判出给 ” 。赵光逢作为宰相就在这时办理刑部司 门司事务。第二种情况是卢质直接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参与这件事,在五代时期兵部尚书 亦有参与编纂法书的现象,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七月七日, “兵部尚书张昭远等奏: 所编集勒成一部,别有目录,凡二十一卷,目之为大周刑统 。 ” 可见, 五代会要 、 册府元龟中可能将卢质官职由兵部尚书误写为刑部尚书。 以上反映出五代时期的刑部尚书已很少参与刑部的事务了。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五 代时期刑部尚书的阶官化情况, 现将所见文献记载五代时期带有刑部尚书官称的官员情 况列表如下。 旧五代史卷 8末帝纪上 , 第 127 页。 旧五代史卷 30庄宗纪第四 ,第 422 页。 文献中未见记载有卢文纪具体判何院事。 旧五代史卷 40明宗纪第六 ,第 553 页。 旧五代史卷 144乐志上 ,第 1923 页。 新五代史卷 57赵延义传 ,第 666 页。 旧五代史卷 6太祖纪第六 ,第 92 页。 五代会要卷 9定格令 ,第 149 页。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12 (表二)五代时期刑部尚书阶官化现象表 (表二)五代时期刑部尚书阶官化现象表 朝 代 姓名 官职 资料来源 人 数 张祎 刑部尚书 资治通鉴卷 266 (贞明二年)特进兼刑部尚书、平 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 旧五代史卷 8 (贞明四年)金紫光禄大夫、中书 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判户部 旧五代史卷 9 后 梁 郑珏 (贞明六年) 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兼修 国史判度支 旧五代史卷 10 2 (同光二年)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31 李琪 (同光三年)刑部尚书判太常卿兼 判吏部尚书铨事 旧五代史卷 33 卢质 刑部尚书 五代会要卷 9 相里金 忠勇拱卫功臣、检校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90 王再友 检校刑部尚书 册府元龟卷 172 帝王部求旧第 三 郑珏 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旧五代史卷 36 范延光 镇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守刑部尚 书充枢密使 旧五代史卷 41 刘昫 吏部尚书加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44 冯道 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旧五代史卷 126 白奉进 捧圣右厢都指挥使、检校刑部尚书旧五代史卷 95 韩昭胤 枢密使、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46 刘延皓 枢密使、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47 房暠 刑部尚书充枢密使 旧五代史卷 47 后 唐 慕 容 归 盈 瓜州刺史检、校刑部尚书 册府元龟卷 965 外臣部封册第 三 13 姚顗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76 李式 天雄军节度副使、检校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77 李怿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78 窦贞固 (开运二年夏五月)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84 窦贞固 (开运三年秋九月)以颍州团练使 入为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84 后 晋 王延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84 8 卢质官称前文已有讨论,此处为表述完整,故列出。 新五代史卷 55刘昫传 ,作“长兴三年(刘昫)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机构建置及人员变化 13 石重信 检校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87 王清 严宁、卫宁指挥使、检校刑部尚书旧五代史卷 95 苏禹珪 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127 边光范 检校刑部尚书、卫尉卿 宋史卷 262 后 汉 窦贞固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100 3 张沆 刑部尚书充职翰林学士 旧五代史卷 110 李涛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113 王易简 刑部尚书、权判三铨 宋史卷 262 马延翰 晋州节度使、领忠州刺史、检校刑 部尚书 册府元龟卷 128 帝王部明赏第 二 王易 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113 后 周 魏仁浦 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 贤殿大学士加刑部尚书 旧五代史卷 120 6 备注:1.本表所列刑部尚书不包括赠官、追官和 致仕官。 2.所列人物以旧五代史中记载的为主, 旧 五代史没有记载的选用其他史书的记载。 合 计 32 由表中可知五代时期的刑部尚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宰相和枢密使兼 刑部尚书作为二者的加官者,郑珏、郑珏 、范延光、苏禹珪、刘昫、冯道、韩昭胤、 刘延皓、房暠、魏仁浦一共十人,占到所见史料中五代时期官带刑部尚书总人数的 31% 余。第二种类型:刑部尚书判别司者 ,李琪(同光二年所任官职) 、张沆、王易简共三 人,占到总人数的 9%余。第三种类型,检校刑部尚书者,相里金、王再友、白奉进、李 式、慕容归盈、石重信、王清、边光范、马延翰共九人,占到总人数的 28%余。第四种 类型: 据所见史料记载为仅仅以刑部尚书身份出现者, 张祎、 李琪 (同光三年所任官职) 、 卢质 、姚顗、李怿、窦贞固、窦贞固、王延、窦贞固、李涛、王易共十一人,占到总 人数的 34%余。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四种情况:第一,五代时期的宰相和枢密使兼刑部尚书。这种 情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宰相兼任或加官刑部尚书这种情况在唐代已经出现, “先天已 前,诸司官知政事,午后归本司决事,兵部尚书、侍郎亦分铨注拟。开元已后,宰相数少, 始崇其任,不归本司 ” ,唐中期出现宰相兼任刑部尚书不断扩大的趋势,五代延续了这 郑珏在后梁和后唐分别以宰相身份兼刑部尚书故列出两次。 以宰相兼刑部尚书判别司者作为第一种情况。 卢质的相关问题已在文中有所论述,在此仅作为资料所记载的人员列出。 窦贞固后晋开运时期两次及后汉乾祐年间曾先后三次次担任刑部尚书,故列出三次。 五代 刘呴: 旧唐书卷 106杨国忠传,中华书局 1975 年 5 月版,第 3244 页。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书研究 ,山东大学 2007 年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第 101 页。 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 14 种趋势。由于五代时期枢密使权利和地位的提升, “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 国大事” , “凡中枢除官,诸司奏事” , “秉政赏罚” , 诸事枢密使皆可以过问。甚至已经 超过了宰相,所以为了表示朝廷对枢密使的尊崇和优待,出现了五代时期枢密使兼任或 加官刑部尚书这一不同于唐代的新情况。但无论是宰相或者枢密使兼任或加官刑部尚 书,他们都几乎不再亲理刑部事务。这一点亦与唐代不同,唐代刑部尚书不论是别官兼 任或是宰相加官,刑部尚书仍旧是其实职(检校刑部尚书者除外) ,他们仍旧负责刑部 的相关事务,但在五代时期,刑部尚书已经不再负责刑部事务。第二种情况是刑部尚书 判别司。这种情况在唐代也已经出现,但唐代的刑部尚书多是判盐铁、度支、户部等与 财赋有关的事务,到五代时期刑部尚书多是判吏部三铨事,并已朝着判其他部门发展。 第三种情况是检校刑部尚书。这完全成为一种优待地方节镇大员、武将功臣、宗室的笼 络手段, 对刑部来说本身的意义并不太大, 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 这种现象会逐渐消亡, 到北宋时期已是很少见到了。第四种情况是仅以刑部尚书本官身份出现者,上文统计虽 是十一人,但是张祎是唐朝的遗留刑部尚书,后梁太祖出于篡权的需要对其笼络,开平 元年(907 年)三月甲子朱温:曰: “ 朕辅政未久,此皆诸公推戴之力。 文蔚等惭惧, 俯伏不能对,独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祎盛称帝功徳宜应天顺人” 。虽然张祎有 推戴之功暂时得以留任,但由于其不是朱温心腹,很快就在是年五月“戊戌,诏循及刑 部尚书张祎并列致仕 ” 。关于卢质上文已证明其本人并不是刑部尚书,所以在实际意义 上官带刑部尚书本官的只有九人,而且在文献中找不到他们在刑部活动的记载,说明这 九人所谓的刑部尚书也可能只是加官或兼官。 从四种情况的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刑部尚书在五代时期的主要职掌 “掌 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已不存在,亦很少参与刑部的事务,成为大臣养闲 之职,张策“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还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 尚书 ”就是因为“风恙”由平章事、判户部改为刑部尚书。刑部尚书的官职逐渐变成 寄禄官,到北宋初期成为定制,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体育 第9周 第18次课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
- 九年级体育 女生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2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The Angry Drago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2024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9 It's a mouth教学设计2 湘少版
- 中学初中信息技术 2.2《编辑图像》教学设计
- 2025世界防治哮喘日知识讲座专题课件
- 《百分数的应用(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 2025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03月四川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农村兄弟林地协议书
- 2024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4北京房山区高一(下)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绘本故事】神笔马良
- 2025年03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1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 《装配式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标准-》
- 体育热身活动课件
- 2025年光大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带答案)
- 湖南邮政2025春季校园招聘在线笔试预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