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重庆大学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doc_第1页
2011级重庆大学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doc_第2页
2011级重庆大学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doc_第3页
2011级重庆大学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doc_第4页
2011级重庆大学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内涵、基本任务、基本原则、基本特征和分类体系;1. 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 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 内涵: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3. 基本任务: 1) 全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 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 合理布局污染工业,形成“工业生产链”4)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利用率5) 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 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4. 基本原则: 1)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3)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4)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原则6) 生态优先思想的原则7)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8) 系统原则 9)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10) 环境权益公平分配、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5. 基本特征 整体性 综合性 区域性 动态性 信息量大且不对称 结合管理6. 分类体系1) 按范围和层次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2) 按宏观微观层次分为: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规划3) 按规划跨越时间分为:短期环境规划(年度)、中期环境规划(5-10年)、长期管理规划(10年以上)4) 按任务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 5) 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分为: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协调型环境规划、环境制约型环境规划二、 我国当前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作用;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1. 基本任务:1) 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2) 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3) 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4) 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入和公众参与 4项制度 2. 作用: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 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 取得的进展:1) 确立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2) 逐步规范化,有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指标体系比较完善,方法论初步形成,内容日趋完善)3) 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 存在的问题1) 协调型规划缺乏2) 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3) 规划的管理尚未完全走上法制轨道4) 规划队伍的素质和技术力量有待加强5) 规划决策支持系统(PDSS)的研制亟待加强6) 规划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5. 今后的发展趋势1) 协调型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2) 规划技术路线从污染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3) 规划污染控制方式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4) 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继续得到青睐5)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成为重点之一6) 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三、 概念环境规划的提出及其含义概念环境规划是一种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措施。包括整个城市社区及未来发展空间,具有长期性(20年)。内容包括发展规划、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工程规划。概念环境规划主要用来表达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长远目标,把眼光投向整个研究区域,从分析环境、经济交互作用的态势入手,制定环境保护宏观策略。四、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建立时应遵循的原则;1.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由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构成。直接指标包含:环境质量指标、总量控制指标;间接指标包括:城市建设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2. 遵循的原则:1) 系统性: 全面、整体环境、社会经济、有机2) 规范性:分类、含义、度量方法3) 可行性:与规划措施、方案密切相关五、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宏观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既有正面影响也由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有: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变好,环保产业兴起,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值,增加了就业。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增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六、 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的方法;协调度标准的时空特性和理想模式1. 协调度R分级2.建立指标体系,单项指标分级评分3. 综合评价,计算评价值 调查监测获取数据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4. 综合分析5. 确定协调度等级,通过分析明确调节措施6.7、制定环境保护目标的原则和方法;(3)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原则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相匹配:细化总体要求要与环境功能要求、环境特征相一致要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要尽量依靠环境标准(4)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法成本效益法:多用于理论分析或简单小范围单要素规划8. 水环境功能的二级区划 区划分类分级系统(两级分区)一级区划:从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问题,重要是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并从长远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二级区划:主要是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9. 协调因子分析的主要内容; 在协调度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对“经济环境”系统起调控作用的因素(协调因子),用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济环境”系统,并将其调控到最佳运行状态(持续的协调稳定运行状态) 2.6.1战略协调(1)为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如“三同步”、“三统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2)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环境意识,实现道德、文化、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转变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认识水平,自觉行为提高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及综合决策能力2.6.2政策协调(1)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资金限制,污染原因,影响人的行为(2)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限制、禁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环境影响决定贷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环境影响决定税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政策2.6.3技术协调运用技术手段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限制或禁止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工业、交通、开发区(2)制定技术规范、标准等环境技术管理措施。通过制定环境标准、环境监测方法规范化等工作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各部门、地区的产品设计标准、规范应包括环境保护要求(3)进行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预测(4)给出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的环境经济评价(5)对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10. 主要的环境保护战略;2.7.1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1996年,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分三期,与“九五”、“十五”、“十一五”同步,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具体工程,地方和企业主导,国家辅助,优先。(1)绿色工程规划项目选择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区域、突出领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产业结构、绿色工程、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技术经济可行:技术成熟、规模效益、资金落实三个效益综合:(2)绿色工程规划的组成国家绿色工程项目:第2期1200个,2000亿区域(地区)绿色工程项目2.7.1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3)可达性论证及预期效益分析可达性论证:投资、来源、保证度,技术,管理预期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7.2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1)循环的工业体系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2)生态农业(3)绿色消费2.7.3调整产业结构(1)指导原则满足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保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力争资源利用率高、投入少、排污量小;(淘汰落后,扶持先进)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2)优化工业结构调整方案的方法Step1:研究工业结构与排污量的关系 选取研究对象:尘、二氧化硫、工业废水、COD、工业固废 划分工业系统:10(12,16)个行业 定量预测Step2:优化调整工业结构的策略方案制定策略方案,定量分析各方案,确定优选顺序,Step3:提出工业结构调整方案。综合考虑:模型预测结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生产布局要求;区域生态特征和性质功能2.7.4合理部署工业布局 保护功能区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有利于环境污染区域综合防治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2.7.5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1)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提出要求,监督检查,发布名录,推广交流,优化组合(2)依靠科学技术,加速成果转化,提高产品水平(3)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建立专向基金,加速更新,实行奖励2.7.6强化环境管理,对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总量控制11. 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及其与环境规划的关系;1.1基本观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作环境保护主义者,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2基本原则(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开发建设的强度不应超出环境承载力;(2)必须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环境”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改善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依靠技术进步,正确选定技术路线和技术发展方向(4)将一定比例新增资源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1.4协调发展论与环境规划(1)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协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2)在协调发展论指导下提出环境目标;(3)在协调发展论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提出环境规划方案12. 可持续发展论的含义、基本思想、基本原则;2.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自然属性方面: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2)社会属性方面: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3)经济属性方面: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效益增到最大限度;(4)科技属性方面: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资源和外籍资源的消耗;(5)伦理方面:目前的决策不应损害后代人维持和改善其生产标准的能力公认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关键1:人类需求,特别是穷人的需求应被至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关键2:环境限度不应被突破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增长),但要重新审视增长方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增长;(2)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2.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同代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1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政策的相关性(Policy Relevance) 对环境状况、环境所受的压力或者社会的响应进行有代表性的描述; 简明、易于理解,能够显示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对环境和相关人类活动的变化反应灵敏; 为国际比较提供基础; 在范围上是国家性的,或者可以应用于具有国家重要性的区域环境问题; 存在一个阈值或参考值,可以与之进行比较,以便能够对与之相关的数值的显著性作出判断;易于分析(Analytical Soundness) 理论上具有坚实的技术和科学基础; 以国际性标准及其有效性的国际共识为基础; 自身可以同经济模型、预测和信息系统连结起来;可测定性(Measurability):支持指标所需的数据应当: 已经可得或者可以通过一个合理的费用效益比来取得; 适当的存档,确保质量; 以可行的步骤定期更新。选择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标准 具有尽可能大的集成度(数量有限) 必须具有明确的要求 必须反映一种趋势,相应的时间尺度必须与问题相适应 必须同原因和影响(即因果关系)相关; 在可能的情况下,指标的实际开发过程必须同已有的政策目标和必需的标准相关; 必须是可以证实和重复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14、PSR、PSIR和DSR三种环境指标体系框架模型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OECD)综合性:同时面向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灵活性:适用于描述大范围的环境现象因果关系:强调经济运作及其对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PSIR(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模型PSR框架中的影响只能通过环境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间接得到反映;PSIR框架中的“影响”是对状态变化的一种现时的测量方法。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UNCSD)PSR框架主要针对环境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时存在一定难度;DSR框架中的“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类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15、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几种重要的生态规律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不管是否承认和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去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几项重要的生态规律(1)物物相关律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广泛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以物物相关律为指导,充分考虑各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2)相生相克律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得任意向生态系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也不应随意消除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或使种群数量锐减。(3)能流物复律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为了充分利用能量,必须设计出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人类干扰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使物质循环失衡。(4)负载有额律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承受)能力都有一个界限(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吸收、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的能力。(5)协调稳定律只有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即只有协调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持续。应正确处理系统中各组分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只有各组分关系协调,才能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生活高效、和谐。(6)时空有宜律每一个地区(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各不相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16、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流和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分析对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意义生态结构1.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各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时空分布及比例关系,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构成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2.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营养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流生态系统内不断流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人类生态系统中还有货币流和人口流。结构协调稳定的生态系统有保持生态流持续稳定运行的功能,生态流持续稳定运行是保证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一般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调节功能、还原及自净功能。生态位一般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包括生物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城市居民生存状态水平的高低或条件的好坏,分为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两个生态位之间的差异称为生态位势。对城市生态位势进行分析,主要是用来分析城市为满足人类生存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具体实施方法是:用城市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个生态位之间的差异,对城市现实生态位作出评价,作为制定城市环境规划的依据。17、环境承载力提出的意义、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定义环境承载(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系统作用的最大力,它是环境系统功能的最大表现,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它还与人类系统的作用过程和方式等密切相关。环境承载量的极限18、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和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描述a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与时间、空间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关的量;b环境承载(能)力可用一系列的指标来表征:资源供给与支撑度,污染物容纳、净化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EBC=F(T,S,B) 在环境承载(能)力理论指导下进行环境规划:目 标:在保持环境自身组织和相对稳定状态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具体方法: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对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和调整。19. 总量控制的概念、核心内容、类型,各种总量控制的相互关系、应用条件和范围; 答:4.2.1 容量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运用环境质量模型计算,根据环境允许纳污量,反推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优化分配污染负荷,确定出切实可行的总量控制方案。 容量总量控制的特点将污染源的控制水平与环境质量直接联系。4.2.2 目标总量控制 根据环境目标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控制。它是从现有的污染水平出发,针对特定环境的质量目标要求,确定分阶段的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量,循控制一削减一再控制一再削减的程序,将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削减到预期目标。+ 目标总量控制的特点将环境规划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环境目标作为总量控制的基础。4.2.3 行业总量控制+ 从生产工艺出发,规定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产出量,再将其分配到源,加以定量化控制。4.2.3 三者的区别n 目标总量控制以排放限制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人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n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可达性两个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n 行业总量控制以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20.受纳水域允许纳污量、控制区域允许排污量和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的概念;答:1受纳水域允许纳污量:依据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所勘定的该水域环境容量,接受污染物的水域所能承受的污染物质排放总量。2控制区域允许排污量:在实行总量控制的特定区域,污染源排入环境或其它设施的某种污染物的数量,是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技术、经济、环境、管理等因素,对污染源某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量。3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根据污染源的位置、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污染物种类,以及污染源管理水平、技术与经济承受能力、环境容量利用条件等,逐厂、逐排放口分配控制区域内容许排放污染物总量负荷,并经批准的各排放口容许排放总量,称为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21. 总量控制方的技术关键污染源与环境目标的输入响应定量关系。答:2个定量关系:污染源排放量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限定了调查项目、规律,区域、项目、时间,对环境目标贡献率的定量评价,反映环境容量资源分配实现某一环境目标,区域治理费用最小的优化决策方案,对目标可达性和源的可控性做了技术、经济限定,反映了负荷的技术、经济优化分配目标总量控制源的不同方案输入值,满意的环境响应;给定的不同环境目标值,效益最佳的源控制方案。不“过保护”和“不足保护”。行业总量控制先寻求资源与能源的最佳利用率,再寻求实现该最佳利用率的源调控方案。22. 总量控制的主要基础工作内容;首先应通过制订区域性的水质规划,拟订排入水体各主要污染源及各企业的污染物允许排污总量,还应与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提出的排污总量相互协调统一。污染物总量控制可使水环境质量目标转变为流失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之中,它是环保监督部门发放排放许可证的根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考虑各地区的自然特征,弄清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和转移规律与对污染物的净化规律,计算出环境容量,并综合分析该区域内的污染源,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字模式,计算出每个源的污染分担率和相应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求得最优方案,使每个污染源只能排放小于总量排放标准的排放总量。23. 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原因;污染物总量是指这种污水每年排放的污染物的质量(通常指重量),而污染物浓度是指这种污水所含有害成分的浓度,对于污水而言,一般衡量指标为:PH、CODcr、BOD5、氨氮、总磷等等;总量控制在于保持收纳水体的功能性, 浓度控制在于保持某种有害成分在水体中的浓度.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是为了避免污水超标排放的另一种方式,意思是本来污染浓度超标,不允许排放,但是被大量清水稀释后,检测就不超标,这样就不会受到环保方面的处罚,但是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就制止了这类事件的发生24. 确定大气环境规划区的注意事项(1)划定规划区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对于大气污染尚不严重的地区主导风向的考虑规划区不宜随意扩大(2)污染气象特征分析风与湍流温度层结风速廓线与地面粗糙度云量与辐射的昼夜变化(3)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本科内容,自学)箱式模型一般高斯扩散模式高架连续点源地面浓度的高斯扩散模式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线浓度的高斯扩散模式地面点源扩散模式多源扩散模式线源扩散模式面源扩散模式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了解气象特征,掌握不利气象条件,提供模型参数25. 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气象条件;年平均方法多年气象记录统计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联合频率。具有统计基础,气候上稳定,能够唯一确定总量限值。气象设计条件方法在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的各种组合中,选择较为不利的气象条件,寻找这种气象条件下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作为总量控制基准。26. A-P值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答:4.8.2 总量控制的A-P值法基于箱式模型,针对城市尺度和实际情况加以简化(1)基本操作过程 A值法确定排放总量限值 i功能区内k污染物排放量限值: A平均通风量(2)A-P值法的特点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便;用修正的P值法可以分配到每个污染源 。(3)A-P值法存在的缺陷q 科学性不够强,结论的可靠性差;q 目标与实际需要偏离;q 污染源分配上存在局限。27. 大气环境规划中控制点的选择;答:(2)控制点的选取控制点用来标识整个控制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是否达到环境目标值的一些代表点。选取的原则:v 尽可能多以提高代表性v 考虑计算效率的优先原则v 能够代表高、中、低浓度v 新开发区的均布原则28. 大气环境规划中气象条件定常化的方法;答:(3)气象条件定常化的方法年平均方法多年气象记录统计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联合频率。具有统计基础,气候上稳定,能够唯一确定总量限值。气象设计条件方法在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的各种组合中,选择较为不利的气象条件,寻找这种气象条件下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作为总量控制基准。29. 大气环境规划的多源模拟法的基本原理、优点和不足;答: (1)基本思想总量控制即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前提下,所有污染源的排放量总和最大或所有污染源总的治理费用最小,可以用目标排放量或费用函数的优化目标来表述。基本步骤:控制点选取,气象条件选取,多源模拟模型的选择,数学规划模型建立求解。(6)多源模拟法的特点排污状况和污染影响相关联考虑了局部地区的特殊条件,适用性强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提高了环境管理工作的水平(7)存在的不足数据资料、资源配备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满足偏重于对污染区现状的模拟和调整,对新建区的指导性不强。30. 区域排放当量的概念;区域排放当量控制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点;答:(1)基本概念区域排放当量设区域内某种污染物的网格地面平均浓度分布为(C1,Cn),若某一指定高度层排放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各网格地面平均浓度与此分布相同,则小区在指定排放高度层的污染物排放量即称为区域排放当量;其在各网格的分布称为当量分布。(2)基本原理在区域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网格的允许排放当量,作为中观控制目标;然后再将网格的允许排放当量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并据此计算出各个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其只与本网格的允许当量及网格内的污染源有关,与其他网格无关。避免了在多源模拟模型中,由于某一源强的改变,导致整个允许排放量分布随之变化的弊病。(7)排放当量控制法的特点 充分考虑了各控制区的污染扩散能力差别,与环境质量目标联系紧密 能用一个相对稳定的量来避免源高变化引起的允许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简便,易于操作 采用等比例削减分配原则,公平合理31. 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答:(1)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在不影响水环境功能和水正常利用的条件下,特定水体利用自身调节净化能力,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一般以水体中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来衡量。(2)水环境容量的分类稀释环境容量当污染物进入水体,会与水体掺混,发生湍流扩散或弥散,污染物浓度就会降低,水体通过物理稀释作用使污染物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时所容纳的污染物的量自净环境容量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等对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表征为自净容量。(3)水环境容量的特性F 客观性F 社会性F 资源性32. 单一排污口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a)一维模型:可降解有机物BOD-DO耦合模型下BOD的允许排放量S-P模型:计算初始溶解氧浓度与氧亏以规定的最大氧亏和全河段距离计算初始断面的BOD浓度L0和临界氧亏距离。若临界氧亏距离大于全河段距离,则最大氧亏发生在河段之外,L0即定为河段初始断面BOD允许排放浓度;当临界氧亏距离小于全河段距离,氧亏发生在河段内,且大于最大允许氧亏,要降低初始BOD允许排放浓度,直至临界距离的氧亏小于最大允许氧亏。计算排污口BOD允许排放量W,W=L0(Qp+Qb)-LpQb。(b)二维模型无限水域有限河宽岸边排放33.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各类的区别;(网上查)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是对一个城市(或区域)水系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制定污染控制系统的优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以国家颁布的法规与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最佳适用防治技术为对策措施群,统筹考虑污染源发生防治排污体制污水处理水质质量及其与经济发展、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监测、评价、预测、模拟和优化决策,寻求整体优化的近、远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对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类:1、优水质规划,包括排污口最小削减量规划、排污口最优化处理规划、最优化均匀处理规划、区域污水输送和处理的最优化规划;2、水污染控制的多方案模拟优化规划。后者是较为实用有效的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方法。34. 确定性排污口优化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程;35. 总量分配的原则和常用的分配方法;总量分配的原则:等比例分配原则、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分配方法:等比例分配方法、费用最小分配方法和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方法三种。其中等比例分配方法又分为一般等比例分配、排污标准加权分配和分区加权分配三种;费用最小分配方法又分为线性规划方法、费线性规划方法、整数规划方法、动态规划方法和组合规划法五种。网上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是在多层面上进行的,从国家到区域,最终到点源。虽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已有的允排量分配方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基于如下三种原则:(1)等比例分配原则;(2)费用最小原则;(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目前常用的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公平性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2、费用最小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3、按贡献率削减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上述各种污染负荷分配方法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各有不同,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有两种方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直接控制方式与市场调节方式。直接控制方式即制定一些政策、法规,迫使企业采取优化负荷分配方案,并采用补贴等手段缓冲由于不公平所造成的矛盾。市场调节方式是通过一种贸易与补偿交易的变相方式进行的,即将允许排污负荷以一定公平方式分配给各污染源,在通过排污许可证交易实现最优。对于新建、扩建与改建企业预留总量,通常采用后者。36.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网上查)(1)研究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探讨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与实践阐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如何发挥作用,为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技术经济政策、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根据。 (2)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从根本上讲是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力组织不合理,生产计划不周所造成的。因此,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改革不合理经济体制与结构,调整生产力的布局,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3)研究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措施的经济效果,为制定最佳的防治污染方案提供依据。(4)研究运用经济手段和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关系。通常采用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以及实行奖励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37. 市场失效及其原因;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38. 战略环评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对政策(Policies)、计划(Plans)和规划(Programs)实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综合的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战略”:在决策过程的初期进行,且会对关键问题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环境”:既着眼于生物和物理问题,也着眼于社会和经济问题。核心和宗旨是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因素一样在不同层次的决策中得到充分考虑和重视。39. SEA与EIA的区别; 40. 我国规划环评的范围;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一、工业的有关专项规划省级及设区的市级工业各行业规划二、农业的有关专项规划1设区的市级以上种植业发展规划2省级及设区的市级渔业发展规划3省级及设区的市级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三、畜牧业的有关专项规划1省级及设区的市级畜牧业发展规划2省级及设区的市级草原建设、利用规划四、能源的有关专项规划1油(气)田总体开发方案2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五、水利的有关专项规划1流域、区域涉及江河、湖泊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和供水、水力发电等专业规划2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3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六、交通的有关专项规划1流域(区域)、省级内河航运规划2国道网、省道网及设区的市级交通规划3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总体规划4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5集装箱中心站布点规划6地方铁路建设规划七、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直辖市及设区的市级城市专项规划八、旅游的有关专项规划省及设区的市级旅游区的发展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