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与儒家经学的确立.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与儒家经学的确立.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与儒家经学的确立.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与儒家经学的确立.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与儒家经学的确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与儒家经学的确立 中国哲学专业 研究生郭龙指导教师黄开国 摘要自刘邦建汉起,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儒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 的契机。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的理论最适合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王朝的统治需要, 被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是必然的。以汉武帝为首的汉王朝统治者经过一系列的步 骤,在策略上由起初直接而激进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转变成了迂回而温 和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慢慢地边缘化和架空以黄老为首的诸子百家学, 最终从政治上罢黜了百家学说,将儒学定为一尊。尔后,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出现, 中国社会由子学时代步入了儒家经学的时代。 关键词:儒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经学 p a y i n gs u p r e m et r i b u t e 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h i l eb a n n i n ga l l o t h e rs c h o o lo f t h o u g h t a n d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s t u d y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g r a d u a t e :g u o l o n g t u t o r :h u a n g k a i g u o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l i u b a n g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d y n a s t yo fh a n ,c h i n ao p e n e dai l e w c h a p t e ri nh i s t o r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u s h e r e di nn e wo p p o r t u n i t y a t a l l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t h e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w a st h em o s ts u i t a b l ef o rt h er u l eo ff e u d a l s o c i e t y , s oi tw a si n e v i t a b l et oh a n d p i c k e da st h eo f f i c i a li d e o l o g y a f t e rt h ee m p e r o r h a nw uh o l das e r i e so fm e a s u r e sa n ds t e p s ,t h eo t h e r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w e r e m a r 疵a a n z e dg r a d u a l l y , i ti sn o t i c e dt h a tt h es c h o o lo fh u a n g d ia n dl a o t ii st h el e a d e r o fo t h e r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 i nt h i sc o u r s eo fe v e n t s ,t h ee m p e r o ri - i a nw uh o l dt h e s t r a t e g yo f p a y i n gs u p r e m et r i b u t e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h i l eb a n n i n ga l lo t h e rs c h o o l o ft h o u g h t i nt h eb e 醢a n i n g ,b u ta tl a s th ec h a n g e dt h es t r a t e g yt o p a y i n gs u p r e m e t r i b u t e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sar e s u l t ,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o ft h eo t h e rs c h o o l so f t h o u g h tw e r eb a n n e d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e c o m et h eo f f i c i a li d e o l o g y t h e r e a f t e r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p p e a r e di nt h ef o r mo fc l a s s i c s ,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e n t e r e dt h e e r ao f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a y i n gs u p r e m et r i b u t e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a n n i n g a l lo t h e rs c h 0 0 1o ft h o u g h t ;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n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蕙珏国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致。如因不符而引 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 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 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 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 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弛年多月 厂 铆 2 - 日 翮虢铴囫 日期:矽,秒年歹月纱日 刚昌 统一,应该是政权、语言文字和民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 时间,逐渐形成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统一。秦朝以武力完成了政权的统一,并 以强大的武力和政权作后盾,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局面。然而在思 想文化方面,秦朝却逆历史潮流而上,高扬法家思想,“以吏为师”,对文化实行 专制,导演了历史上令人震惊的“焚书坑儒”事件,同时颁布“禁挟书律”,企 图斩断民族传统,终因暴政,二世而亡,反历史反传统的力量被历史与传统的力 量淹没了。历史的经验表明,国家统一以后,或早或晚,必定要选择或者建构一 套思想体系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借此维护国家的统治,政权的安稳。秦朝试图以 法家思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然而未能如愿,这个任务直到汉武帝时才完成。汉 武帝经过前后十数年的时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手段,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事件。 对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前贤时人已经有过很多见解, 都非常有价值。通常说来,我们所熟知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叫法,这 在初中历史教材、各种历史教科书以及众多的历史读物中,都不难翻阅到。不过, 在本文中,笔者则采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的说法,把“罢黜百家 和“独 尊儒术”的顺序互换,借以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行动过程中经历了策略 上的转变,从原来的将注意力放在对以黄老为首的百家的“罢黜 上,转变为对 儒学的“独尊 上,正是经过这个策略上的转变,儒学才最终在政治上获得了“独 尊 。另外,从字面的逻辑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点是“罢黜”, 伴随的结果是儒学的“独尊 ;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重点是“独尊, 伴随的结果是百家的被“罢黜 。虽然二者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所阐述的过 程的意义却是不一样的,笔者采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说法,更能贴合本 文要阐述的观点,在此特予以申明。 关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几种说法。历来的观点 认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树立了儒学的权 威。从此,儒学由先秦诸子学之一变成了独尊之学,成为凌驾于学术界之上的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说法,最早出自谁人,今己很难确考,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仅说 道:。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所以, 在史料中查到“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原话是非常困难的,笔者在此特予以说明。 学。一而当代学者周桂钿先生则认为:“独尊儒术不是一句话所能完成的,而 是一个漫长的综合创新的过程。 圆黄开国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并认为“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汉武帝在前后进行了六次尊儒的行动 后实现了罢黜黄老为首的百家。 国内另一位学者王葆弦先生另有新说,他认 为,“在两汉典籍所载当时人物的各种议论当中,不见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说法,与此相反的说法倒是屡见不鲜的 回,“武帝的尊经有兼 容百家的意味,儒家在其中只是处于主导地位,而未享受独尊的地位。 “西 汉制度的沿革与儒家地位的上升,大体上是同步演进的,既然儒家关于停止沿袭 秦制的愿望到汉成帝时才得以实现,那么我们便应考虑放弃汉武帝独尊儒术 的旧说,而斟酌一种新说的成立,即汉成帝时期才是独尊儒术的历史的起点。一 在探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这个问题时,涉及到董仲舒应武帝对策的时 间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聚讼不休。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说法。: ( 1 ) 建元元年( 前1 4 0 年) 冬十月说。此说首倡于司马光的( ( 资治通 鉴。从其说者有:宋人马端临( 见文献通考选兴六) 、清人沈钦韩 ( 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苏舆( 见董子年表) ,现当代人夏曾佑 ( 见夏著中国古代史) 、胡适( 见胡著中国中古史长编) 、钱穆( 见 钱著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范文澜( 见范著中国通史) 、顾颉刚 ( 见顾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翦伯赞( 见翦著中国史纲要) 、侯 外庐( 见侯著中国思想通史) 等。 ( 2 ) 建元五年( 前1 3 6 年) 说。清人齐召南主此说( 见汉书补注 引) o 张立文主编。周桂钿、李祥俊著:中国学术通史( 秦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e 周桂钿著:秦汉哲学。武汉:武汉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6 页。 o 参见黄开国著: 经学管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1 0 页。 o 王葆王玄著: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0 0 页。 o 今古文经学新论,第2 0 1 页。 o 今古文经学新论,第2 1 2 页。 o 文中罗列的六种说法中,前五种说法均引自中华文化通志学术典经学志一书中第5 3 页的脚 注( 庞朴主编,徐道勋、徐洪兴撰: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2 ( 3 ) 元光元年( 前1 3 4 年) 二月说。南宋人王益之主此说( 见两汉 纪年卷十一) 。 ( 4 ) 元光元年( 前1 3 4 年) 五月说。南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主 此说。从其说者:有清人王先谦( 见汉书补注) ,现当代人刘儒霖( 见 汉晋学术系年) 、吕思勉( 见吕思勉读史札记) 、郭沫若( 见中 国史稿) 、徐复观( 见徐著两汉思想史卷二) 、施丁( 见社会科学 辑刊1 9 8 0 年第3 期董仲舒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辩) 、朱维铮( 见 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论文集中经学史: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 金春峰( 见金著汉代思想史) 、林剑鸣( 见林:秦汉史) 等。 ( 5 ) 元光二年( 前1 3 3 年) 至元光四年( 前1 3 1 年) 间说台湾学者 戴君仁主此说( 见孔孟学报十六期 ( 汉武帝罢黜百家非发自董仲舒考) ( 6 ) 即元朔五年说。苏诚鉴认为董仲舒的“对策年代为元朔五年” 王葆弦持同样看法,他认为,董仲舒对策一事。发生在武帝元朔五年”。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个论点是为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帝说” 。服务的。 当代学者中,周桂钿、黄开国等主元光元年五月说。周桂钿在董学探微一书 中,以比较详实的证据和逻辑推理驳证了“建元元年说 及其他诸说,最后得出 了与徐复观相同的结论,即:“汉书武帝纪于元光元年,记武帝策问之文, 甚为明备;不以此为断定董生对策之年的基准,而另作摸索,将皆流于穿凿。 儒家典籍浩若烟海,二千多年来,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后,儒学成了政治意识形态,修习儒家经典成了谋取官位利禄的主要途径,历朝 历代涌现出大量的儒家学者,对儒家的原始经典“六经 展开深入的研究,或训 诂,或义理,或注,或疏,加之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学术潮流和学术特质,导致 口苏诚鉴:董仲舒对策在元朔五年议,中国史研究1 9 8 4 年第3 期。( 本注解自周桂钿董学探微 一书第1 5 页转引。) o 今古文经学新论,第2 2 2 页。 参阅王葆王玄所著今古文经学新论第四章:汉承秦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 今古 文经学新论,第1 9 2 - 2 3 0 页。) 4 该引文来自徐复观所著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中的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j 或董仲 舒 的研究一章的附注。(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5 6 页。) 3 不同时期的儒家典籍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五四以后,对儒家典籍的研究曾经 一度黯然失色,不过近年来,从事儒家经学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学术界也取得了 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儒家经学的研究永远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永远没有 尽头。路途漫漫,吾辈当再接再厉,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传承下去。 在本文中,笔者只想凭借个人的识见、洞察、学养、方法,对问题作诚挚的 探讨,也不与诸家学者进行论争、商榷。学术,本就是以个人的兴趣,按照个人 的思路、逻辑、推理,客观地将问题阐明。能做到这点,也就足够了。 4 一、汉初至景帝时的儒学发展 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封建王朝。遗憾的是,秦始皇并未因时而交,治国仍用一贯的法家策略,在 李斯的建议下,亲手导演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对当时知识分 子的一次致命打击,儒学从此一蹶不振,在高压和专制的暴力镇压下,儒者们只 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文明的火种是不能被人为斩断的,在严酷的环境中, 儒学依然薪火相传着。这是儒学在历史上最低迷的时候。 经过无数次智慧、谋略、勇断、毅力的较量后,刘邦击败项羽,夺得了天下, 建立了西汉王朝。一个崭新的朝代出现了,伴随着会出现一种新的气象,新的格 局。而儒学的复兴也迎来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此时,无论是从理论的构建上,还 是从政治地位的诉求上,儒家学者都着力地争取着。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 儒者们秉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大无畏精神,毅然地走了 下去,直到儒学取得独尊。 ( 一) 秦汉之际儒学的状况 秦始皇御马执鞭,驱虎贲之将,貔貅之士,以恢宏的气势,剪灭六国,肃清 字内,统合天下,建立了万世功业。秦统一后,以法家学说为理论支撑,建立了 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时期,秦采用法家的“制黑自而定 一尊”圆,臣民思想“一体化 的主张,欲以统一的思想来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 为了统一思想,建立官方意识形态,秦朝统治者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对法家以 外的先秦诸家实行了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而儒家学说因具有强烈的“入世 精 神,以及儒家学者具有“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钞的“议政”精神,提倡一 定意义上的思想和政治的自由与包容,更是难逃厄运。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权 威和稳定秦朝政权,对儒家采取了最极端的高压政策,亲手导演了历史上臭名昭 著的“焚书坑儒 事件,从此,儒家在政治上基本丧失了话语权。 秦朝在法家“以力服人 的极端思想指导下治理国政,任刑滥杀,以镇压臣 民的不轨与反抗,至二世,终因陈涉、吴广起义,暴政而亡,接着又为长达五年 函( 宋) 朱熹集注:离骚,楚辞集注卷一,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5 页。 。( 汉) 司马迁撰:李斯列传,史记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5 4 6 页。 。太史公序,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 2 9 7 页。 5 的楚汉相争。在战乱纷飞的岁月里,百姓朝不保夕,儒生们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 活,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然而孔门学徒中的有志者,仍秉承先师孔子的教诲, 以“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的学道、传道精神,将渐趋于熄灭的儒学火种 保存于世。那些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儒生,相准时机,以实际行动复兴儒学,光 大儒家学派。陈涉、吴广起义后,以孔子的九世孙孔鲋为首的鲁国儒生便“持孔 氏礼器往归陈王圆。在楚汉相争时,刘邦“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 弦歌之音不绝” 。这些儒家学者相信,儒家的诗、书、礼、乐,典籍 礼器,终归有用于世,所以冒死珍藏,以待其时。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 求道、殉道精神,多么可贵! 战争中需要的是“运筹帷幄 的谋断之士和“决胜千里 的勇猛战将。所以, 对于出身草莽、无文化修养、轻义重利的刘邦来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 自然是一群无用之人,他对儒生的厌恶反感,也就合乎逻辑。他曾说“为天下安 用腐儒? 回在他眼中,儒生就是废物。刘邦麾下有一个骑士,是郦食其的老乡, 郦食其想拜见刘邦,以谋个职位,骑士告诫他:“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辄释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一 文0 邦对儒生 的鄙弃竟然到了将儒冠用做尿壶的田地。所以当郦食其身着儒家装束前往拜谒刘 邦时,刘邦很干脆地谢绝说:“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回“方以天下为 事”充分地暴露出刘邦厌恶反感儒生的真实心态,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是 一个功利的时代,时代的诉求与儒学“重义轻利”的思想格格不入,儒学被冷落、 鄙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如此,他的下属官僚的态度更不 遑论了。 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儒学似乎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 复兴机会,然而现实的情况并未有多少改变。在经历秦朝的苛政酷法、秦末农民 起义、楚汉相争等社会大动荡、大变动后,经济萧条衰竭,人口急剧锐减,社会 凋敝破败,百姓生活艰难,生不如死,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汉朝统治者几经思 g 杨伯峻编著: 卷九十九,第2 7 2 1 页。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1 页。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2 页。 刘敬掇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2 页。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2 页。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3 页。 9 了心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回事后,叔孙通被封为太常,其弟子皆为 郎官。从此,刘邦对儒生及儒家学派的印象大为改观。在高祖十二年十一月的时 候,刘邦“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o 不久,刘邦去世。刘邦死后, 惠帝任命叔孙通为太常,制定“宗庙仪法”,至于汉朝的其他仪法,“皆叔孙生 为太常所论著也。 回 综上所述,可知叔孙通以儒家的礼法打动了汉朝最高统治者,使得儒学在汉 朝政治上有了立足之地,从此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扎下了根。“综看叔孙通一生, 他并没有像孟子、苟子那样提出明确的儒学主张,对儒学理论也并无创造性发展, 但在儒学与政治的结合上,更确切地说是在儒学与统治者的结合上,叔孙通可以 说是做出了创造性的功劳。 “他以其特有的灵通和机敏,适时地将儒家理论和 学说以实用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刘邦君臣直观地感受到了儒家礼制的独特功效, 这就为儒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这一点,司马迁看得很透,并给予了叔孙通高 度的评价,他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 相关的评价,余英时先生亦不遑多让,他认为叔孙通是“汉代第一个在政治上得 意的儒生 回。 “然而叔孙通毕竟只是一位通晓儒家礼仪的博士,他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实 践行为来为儒生在新政权里争得一席之地。同样,他也只能借助诸如制订朝仪及 宗庙仪法等具体事务来证明儒学并非像法家说的那样毫无用处。儒学要实现其安 邦治国的初衷,上升为新政权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最高统治者对儒学 的偏见,从理论上证明以儒学治国安民的必要性,并以自身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实 用,让最高统治者相信只有儒学才会使他长治久安的理想变成现实。这一任务显 然不是只熟悉礼仪规定的叔孙通所能完成的,历史的重任落在了陆贾身上。” 锄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3 页。 高帝纪,汉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7 6 页 锄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5 页。 回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5 页。 西胡岳潭:叔孙通与汉初儒学,贵州文史丛刊2 0 0 6 年第3 期,第8 页。 毋黄宛峰: 叔孙通、陆贾与汉初的儒学走向。史学月刊1 9 9 5 年第3 期,第1 9 页。 毋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卷九十九,第2 7 2 6 页。 彤余英时著: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公司1 9 7 6 年版,第3 2 页。 豇刘周堂:汉初儒学演进史略,( n - 西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2 期,第2 7 页。 1 0 2 陆贾汉朝第一个真正的儒学创新者 陆贾能言善辩,“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回,是刘邦的客卿,并非下属官员。陆 贾与刘邦交谈的时候,经常会称引诗、书,刘邦总会鄙夷粗鲁地骂道:“乃 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圆陆贾则反诘刘邦:“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从刘邦的话中可知,他想以“马上”治天下。陆贾作为谋士,不惜触怒龙颜, 对刘邦痛陈其中利害:“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 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固“刘邦与陆贾的这番对话,曾被有的学者分别称 为千古名骂和千古名言,它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刘邦与陆贾,实则是布衣 将相与儒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短兵相接,陆贾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刘邦的 心弦。秦以严刑峻法失天下,对此汉初君臣都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陆贾所揭 示出的这个命题的另一面:秦若行仁义,则必会长有天下。这一点却是刘邦君臣 不曾认真考虑过的。那么,刘家天下要想传之无穷,是行法治,还是行仁政? 经 陆贾这么一分析,问题就鲜明地摆在了刘邦面前,而儒学的地位自然也就突出出 来了。 毁i j 邦不愧有帝王气质,听陆贾说后,非常惭愧,马上让陆贾总结“秦所 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他要求不仅从秦亡汉兴中总结经 验教训,更要从以往历史上国家的盛衰兴亡中总结可资借鉴的道理。于是陆贾著 述十二篇,每上奏一篇,刘邦都认为讲得好,道出了他的心声,同时将他的书命 名为新语,即“从未听说过的新鲜语”。 陆贾曾宣称:“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 法,因世而权行。”睁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最大的理论创新 就是将当时盛行的黄老学派的“无为”思想纳入到儒学理论的体系建构中,将“无 为”用儒家的观点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所谓“无为”是指用儒家的“仁义 思想治理天下,就是要一反秦代的严刑峻法,而代之以“德教”化民。在新语无 回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卷九十七,第2 6 9 7 页。 q 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卷九十七,第2 6 9 9 页。 o 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卷九十七,第2 6 9 9 页。 回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卷九十七,第2 6 9 9 页。 o 黄宛峰:叔孙通、陆贾与汉初的儒学走向,史学月刊1 9 9 5 年第3 期,第2 0 页。 毋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卷九十七第2 6 9 9 页。 o 安作璋、孟祥才著:刘邦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 9 8 8 年版第2 6 3 页。 o ( 汉) 陆贾著,王利器校注:术事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4 页。 1 】 为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无为者,乃有为也。 回他将君主统治天下 的方法凝粹为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即所谓“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 陆贾智慧地改造了黄老学派的思想,在不触犯得势的黄老派的情况下,发展了儒 学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刘邦对儒学及儒生的偏见。由于刘邦早逝,陆贾 以诗、书治国的愿望未能成为现实,但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却有着非凡的 意义,不仅标志着儒学已摆脱了秦时的厄运,而且标志着汉家天子对儒学认同的 开始。作为新时期力倡以儒治国的第一位思想家,陆贾“以其特有的身份,实用 的主张,不仅扩大了儒学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儒学与现实政治,特别是与官方 权力的结合。 所以,用“汉朝第一个真正的儒学创新者 定位陆贾是合适的。 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仪、庙仪等,是从汉朝统治者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 目的是尊显皇帝的权威,无形中巩固了最高统治者的地位,陆贾为汉朝统治者总 结治国的经验教训,是从汉朝政权巩固安稳的长远角度出发,目的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不论二者出发点有何差异,但他们都为儒学与政治的结合立 下了不世奇功,他们让汉朝统治集团,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刘邦逐渐放弃了对儒学 的偏见,并在死前亲祠孔子。当然,这不能说刘邦已服膺了儒学,对儒学祖师孔 子已虔诚膜拜。不论刘邦是基于何种目的的考虑,但他祭祀孔子却是毫无争辩的 事实,这也开了帝王祀孔的先河。正是刘邦对儒学态度的改变,才会有在惠帝时 的废除“挟书律”、“妖言律”,以及文帝时开始的大规模征召全国私人藏书。 经叔孙通、陆贾的努力,儒学在汉朝政治上扎稳了脚跟。然而,儒学的目标 并不限于此,而是要取得政治上的主导地位。要取得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儒学必 须扩大政治影响力和作进一步的理论改造与创新。期间,文帝时的贾谊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 四) 贾谊儒学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继叔孙通和陆贾之后的政治家、大思想家贾谊在儒学的复兴中,是不可或缺 的关键人物。据史记记载,贾谊十八岁时,就“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无为,新语校注,第5 9 页。 。 道基,新语校注,第3 4 页。 t 刘周堂:汉初儒学演进史略,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2 期,第2 8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1 页。 1 2 因河南太守的举荐,受文帝召见,并“以为博士”。是时,贾谊只有二十多岁。 文帝有事时,都会诏令诸博士共同讨论,在讨论中,“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圆文帝非常欣赏贾 谊的才能,在一年中将其迁升为太中大夫。 在得到文帝赏识后,贾谊有了施展自我才干的疆场。他在充分洞悉汉朝社会 现状后,将儒学理论与之结合,改造和发展了儒学理论,在其著作过秦论中 讲到的攻守异势理论,为汉朝统治者“守成开了一剂良方。他在政治上也颇有 建树,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学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1 “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是涉及到新王朝政权巩固 的大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新王朝建立后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正所谓“新王必 改制 。贾谊认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锄只是表面现象,他认为汉 朝社会表面繁荣,其实内部已暗流涌动,矛盾激增,他向文帝上疏:“臣窃惟事 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 遍以疏举。夫进言者皆日天下已安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日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面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贾谊对汉朝政权的潜在危机有着深刻的洞悉,并表现 出深深的忧虑,他以胸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入世情怀,向文帝痛陈利害,他是一 个真正的儒者。他认为:“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 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 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剽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 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 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 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 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1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2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2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2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0 页。 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借之。 贾谊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向文帝提出“移风易俗”的对策,使天下人皆“回 心乡道”,此处的“道”,即为儒家提倡的“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 有纪 圆。贾谊同时还强调了人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他说: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日:礼义廉耻,是谓四 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必须对社会的道德进行规范,以何者呢? 以儒家 的“礼义廉耻 等伦理道德来规范,贾谊在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关键问题,即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强烈恳请文帝“改正朔、易服色 制度。然而“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固,加上当时的政治形势,文帝没有 采纳这个建议,不过却是心许了的。所以才会在文帝十五年让大臣商议改正朔、 易服色制度。 2 更定了诸多法令,令列侯就国 汉承秦制,虽有萧何制定律令,然“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 变改 ,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名物制度。自刘邦建汉至文帝,汉朝统治者皆以 黄老无为之术治国,采取与民休息的方略,这在恢复发展了经济的同时,也坐大 了各地诸侯的势力。 刘邦以铁血手腕诛灭了诸多异姓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刘氏子弟,作为刘氏 江山的藩屏,以为如此,汉家天下便可固若金汤。然而在他死后,各地刘氏诸侯 王由于失去中央政府的约束,逐渐强大起来,到文帝时,这种形势更加严峻。贾 谊敏锐地察觉:“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 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 他向文帝陈述天下为何看上去一片平和气象的原因:“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 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 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此时而欲为治安, 贾谊传, 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4 4 页。 贾谊传, 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4 6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4 6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2 页。 礼书,史记卷二十三,第1 1 5 9 - 1 1 6 0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2 页。 1 4 虽尧舜不治。”贾谊的确具有无人能及的战略眼光,能够对时事作出恰当的分析, 对未来的形势走向更是洞若观火。 不仅如此,贾谊还向文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 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圆怎么个众建法呢? 贾谊认为 必须“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 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 国,定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 及封其子孙也。 只要文帝能按照这个计划行动,则能收到“地制一定,宗室子 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征伐之志”坳的功效。对于这条建议,文帝曾 经付诸行动,“( 文帝) 二年冬十月,其令列侯之国。 “( 文帝) 三年冬十一月, 诏日: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率列侯之国。遂免 丞相勃,遣就国。” 然而迫于形势,并未能真正贯彻。 诚然,贾谊的这些举措的确是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发,策略也非常得当。 然而这些策略的实施必定要损害到旧有势力的利益,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经过二 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各地诸侯与诸多大臣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利益纠葛不清i 复杂难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变革 与“保守”的斗争。就文帝来 说,首先应该是先保住自己的皇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巩固皇权、加强集权专制 的事。文帝本来就是在周勃、灌婴、冯敬、东阳侯等一批手握重权的旧有功臣元 老的拥戴下坐上皇位的,既然能让你当皇帝,也可以把你从皇位上拉下来。所以 文帝在未坐稳皇位前,是不会将贾谊的建议付诸行动的。 如果贾谊“诸多法令所更定及令列侯就国o 和“众建诸侯的主张被文帝 采纳与实施的话,这些朝臣手中拥有的利益和权力将会重新分配,他们将蒙受巨 大的损失,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这批大臣开始进谗言,对文帝说:“洛阳之人, 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此后,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也不再采纳他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2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7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7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3 7 页 文帝纪,汉书卷四,第1 1 5 页。 文帝纪,汉书卷四,第1 1 9 页。 贾谊传,汉书卷四十八,第2 2 2 2 页。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八十四,第2 4 9 2 页。 1 5 的建议,最后甚至将他贬黜为长沙王的太傅,从中央政府中炙手可热的重臣摇身 变为地方政府最不起眼的闲官,由于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尽管短暂,然而他对儒学政治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没。他向文帝陈 奏的建议,都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从皇帝本人的利益出发, 是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的,当皇帝觉得手中权力已固时,就会考虑这些事情。从 后来的汉朝历史,是可以看出这一点来的。诸如,“明年( 文帝十五年) ,黄龙见 成纪。文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国文帝当了 十五年皇帝后,根基已固,皇权已牢,开始有了改朔定制的念头,并于是年夏四 月,“始幸雍郊见五畴,祠衣皆上赤。 o 正是由于贾谊这些尊君抑臣的举措,让统治者对儒生和儒学的政治功用有了 新的认识,同时作出新的评估,无形中提高了儒家学派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贾 谊不仅在政治上是“重量级 的人物,在儒学理论的发展上,也作出了不可低估 的贡献。理论的探讨,学界论之多矣,详矣,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贾谊确实是儒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人物,刘歆曾这样 定位贾谊:“在汉朝( 文帝朝) 之儒,唯贾生而已。 在他死后,虽然政治上没 有出色的儒学人物出现,但儒家学者并没有放弃儒学理论的发展和争取政治地位 的努力。 ( 五) 汉初的儒学博士 “自高祖起,儒生被拜为博士,代不乏人。高祖二年,叔孙通为博士,惠帝 时有孔鲋弟子襄作博士,文、景之世,更有申公、贾谊、韩婴、董仲舒、胡毋生、 辕固生等儒生博士。 虽然诸博士只是“具管待问,未有进者 ,但只要存在, 必定有影响。博士只是一个虚衔,只有等皇帝对策诏问并获得皇帝的认可后,方 被授予实际官职,从而步入政界,处理具体的事务。所以未授予实职的诸博士是 不参与朝政的,他们处于闲居中,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学授 徒,搞学术研究,他们更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政治形势作 郊祀志,汉书卷二十五( 上) ,第1 2 1 2 1 2 1 3 页。 郊祀志,汉书卷二十五( 上) ,第1 2 1 3 页。 楚元王传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汉书卷三十六,第1 9 6 9 页 经学管窥,第6 页。 儒林列传,史记卷一百二十一,第3 1 1 7 页 1 6 一详尽而深入的考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洞悉。在此基础上,他们再结合儒学理 论进行相关议题的思考,这样一定能够提出一些适宜的解决方案以及创发性的儒 学新观点,使儒学与政治、社会的现实状况结合更紧密。这些人中最典型的当数 董仲舒,他在景帝时以治春秋作了博士,前文已述,博士只是个头衔,并非 实际官职,所以闲居家中。董仲舒借此机会广收门入,传道授业,“下帏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呵以想见,当时他招收门徒的规模非常大, 甚至出现了弟子互相传授学问的盛况。他本人则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搞学 术研究上,勤奋和用功甚至达到了“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留的程度。正是 由于长期的刻苦研究,他才能从“公羊学 的角度出发,发展出一套以“天人感 应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学说,该理论恰好解决了一直以来汉朝统治者最担心的政 权合法性和帝位不稳的关键性问题,所以在后来的武帝策问中,他才能备受青睐, 获得“举首 ,其“公羊学 理论更是备受武帝推崇,一度成了汉朝的实际政治 意识形态。 正是有了汉初这些儒家先驱人物从政治上和理论上不懈的努力:努力争取儒 学更高的政治地位,努力发展儒学与现实相契合的理论,儒学才能在汉朝政治上 立足,并在此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可以为儒学的发展提供强大 的后盾支持,儒学理论的发展又可为政治服务,同时为儒学争取到更多的政治生 存空间。政治与文化是两样事,但文化若与政治完全脱离,就会因其无政治上强 大实力的支持而面临衰落和被边缘化的危险,政治也需要文化作为其意识形态方 面的道统,为其统治服务,所以任何学派都要争取它的政治地位,而任何统治势 力都要拉拢它所需要的学派。但不论政治还是文化都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 需要,最终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诚然,儒家学者这些主观的努力 为后来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行动奠定了基础,但是儒学“独尊”却有着它 赖以发生的社会土壤、政治需要等客观因素。 。儒林列传,史记卷一百二十一,第3 1 2 7 页。 。儒林列传,史记卷一百二十一,第3 1 2 7 页。 1 7 二、儒学独尊的基础 汉初,儒家学者一直为儒学的发展做着主观的努力,但儒学要想被统治者定 为一尊,若没有客观的现实基础,不论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的。一种文化能 晋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必定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必定有其依归,这是客观的事实, 非人为能改变的。儒学是一种文化。 ( 一) 儒学经典的超越陛与普适性 孔子在“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 的同时创立了儒家 学派,并将删定后的“六经”作为教书授徒的教科书。这些作为儒家学派研习的 教科书一“六经 ,几乎囊括了上古所有典籍的精华。“而六经:易、书、 诗、礼、乐、春秋乃中华文明的源泉,因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材料便 存在于六经中,正如荷马史诗哺育了古希腊文明,六经也为中华文明的 成长发育提供了最初的素材。这决非仅是经学的观点,有其历史学的依据。”德 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过:“在所有地方,轴心期结束了几千年古代文明,而不 论成为新文化形式载体的是同一民族或别的民族。力o “六经”所反映的,正是在“轴心期 之前的尧、舜、禹、汤、文、武、周 公这几千年中国人的经历、思想与悲欢。反映了孔子之前华夏民族的治国之道、 生活之方。它们既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理论精华,也是华夏民族传统生活的现 实写照,传统的生活模式一旦被人们习以为常,就具有了延续性。因此,以“六 经”作为学派经典的儒家学派,就具有了长久的和超时空的特性。纵观历史,儒 学的存在不仅仅只是靠统治者的支持和偏好。统治者可以用政治的权威钦定某种 学说,然若此学说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威和准 则,那么即便有统治者的支持,它也只能兴盛一时,不能长久存活。“一个简单 的事实:一种思想体系服从于政治需要,一是统治者比较乐于接受,二是被统治 者也比较容易接受,才能持久地维持统治。 锄儒学恰好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的状况, 恰好能够满足以上的两个条件。 o 李之抬:是统一,而非专制( 重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1 9 9 9 年第6 期,第8 6 页。 4 7 卡尔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3 页。 矗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1 页。 1 8 ( 二) 儒学独尊的社会基础 古代中国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古 代中国,个人私产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民族直接发展到国家,国家混合在 家族里面。”儒学恰好适应了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结构。从本质上说,儒家 的价值观正是血缘家族社会观念的升华。“儒家以家庭、家族为价值本位,以社 会和谐为价值准则,其理想的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