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服饰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成语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目前对于服饰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层面。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隐喻和转喻理论引入国内,语言学界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我们研究汉语服饰成语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对汉语服饰成语进行认知分析和重新解读。指出汉语服饰成语语义泛化的两个基本途径,即转喻和隐喻;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对汉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汉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整体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理论与汉语语料相结合的研究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将当代认知转喻和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语服饰成语的分析,从而获得对汉语服饰成语的新理解。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统计法、比较法、图表分析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概括;另一方面,利用数量的统计来说明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见解:一、通过对研究对象资料的搜集与比较,对服饰成语有了明确的了解,而且认为服饰成语具有转喻和隐喻的引申意义。二、通过对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分析比较,发现服饰成语中,发生转喻的比例多于隐喻,这与服饰本身的特点有关。三、结合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提出了它们的产生机制。四、通过对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的比较分析,证明转喻比隐喻更为普遍。关键词:服饰成语;隐喻;转喻;产生机制a b s t r a c tr a i m e n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t oh u m a nl i f e 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h a v eh i g h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 a tp r e s e n t ,t h es t u d y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f o c u s e do nt h ec u l t u r a ld i m e n s i o n t h e9 0 so f2 0 t hc e n t u t y ,t h et h e o r yo ft h em e t a p h o ra n dm e t o n y m yh a db e e ni n t r o d u c e dt ot h ed o m e s t i c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f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t h a tt h em e t a p h o ra n dm e t o n y m ya r em o r ep l e n t i f u l ,w h i c hp r o v i d e s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t ot h es t u d y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t oa n a l y s e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w h i c hp o i n t so u tt h et w ob a s i ca p p r o a c h e st ot h es e m a n t i c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t h e r ea r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st h e l rm e c h a n i s m t h ea p p r o a c h et om e t o n y m i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s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i sau s e f u ls u p p l e m e n tt ot h em e t o n y m i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si nt h ec h i n e s e i tw i l lh a v eac e r t a i nt h e o r e t i c a j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w h o l eo ft h em e t o n y m i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si nt h ec h i n e s ea n d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t h e o r y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i nc h i n e s e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g n i t i v et h e o r yo ft h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 , w h i c hh a sb e e nu s e di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i no r d e rt og a i na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t h em e t h o d o l g i e se m p l o y e di nt h et h e s i sa r e :s t a f f s t i c s , c o m p a r i s o n ,c h a r ta n a l y s i s ,t h em e t h o do f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e t c i ng e n e r a l ,t h et h e s i sa d o p t st h em e t h o do f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i e s e a r c ht o g e t h e r t h es t u d yw i l lg e n e r a l i z e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nt h eo n eh a n d ;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w i l le x p l i c a t ee v e r yf a c t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 r ea r ef o u rp a r t so fi n n o v a t i o n si nt h i ss t u d y :t h i st h e s i s ( 1 ) t h r o u g ht h ec o l l e c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i s o nt ot h es t u d y ,t h a ts p e c i f i e s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a n dt h e yh a v ee x t e n d e dm e a n l n go ft 1 1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 ;( 2 )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 ,t h a tf i n d so u tt l l en u m b e r so ft h em e t o n y m ya r em o r et h a nt h em e t a p h o r i ti sb e c a u s eo f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r a i m e n t ;( 3 ) c o m b i n e dt h em e t o n y m ya n dm e t a p h o r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t h a tp r o p o s e st h e i rm e c h a n i s m ;( 4 )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 ,w h i c hp r o v e st h a tm e t o n y m yi sm o r ec o m m o nt h a nt h em e t a p h o r k e yw o r d s :t h ei d i o m so fr a i m e n ti nc h i n e s e ;m e t o n y m y ;m e t a p h o r ;m e c h a n i s日i 罩目冰一、绪论11 汉语服饰成语研究概况12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理论依据。23 研究方法和语料范围的界定54 本文的结构框架5二、汉语服饰成语转喻的意义类别61 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映现。72 事件框架的转喻映现1 23 范畴及其典型成员之间的转喻映现1 34 范畴及其典型特征之间的转喻映现1 4三、汉语服饰成语隐喻的意义类别1 91 汉语服饰成语与时空概念的隐喻映现2 02 汉语服饰成语与自然景观的隐喻映现2 03 汉语服饰成语与事物情状的隐喻映现2 04 汉语服饰成语与发展变化的隐喻映现2 15 汉语服饰成语与政治军事的隐喻映现2 l6 汉语服饰成语与文学艺术的隐喻映现2 2四、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产生机制2 41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心理基础2 42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生活经验2 63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文化偏好2 7结语2 8参考文献3 0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 2致谢3 3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一、绪论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我国语言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汉语中的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语言单位。服饰成语作为整个成语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蕴藏量极为丰富,使用频率也很高,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特点。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理论主要集中在服饰成语的语音、语义、语法和文化层面。本文将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对汉语服饰成语进行认知分析和重新解读。1 汉语服饰成语研究概况( 1 ) 汉语服饰成语的界定我们首先来看服饰的定义,在中国古代文献周礼春宫篇中,最早把“服饰”两个字在一起连用。春宫典瑞云:“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川订这里出现的“服饰 说的就是衣着和佩饰。“服饰 一词在汉书、后汉书中同样也是作为“衣服和装饰”的意思出现的,因此人们自然会把服饰与人们的审美观念联系在一起。何九盈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这样定义衣着词语:“戴在头上的叫头衣,穿在脚上的叫足衣,穿在身上的衣服则叫体衣。川2 1 “服饰”,既包括服,也包括饰,即装饰或配饰以及人的容貌仪态等。因此,本文所涉及到的服饰成语除了头衣、体衣、足衣之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缝纫工艺、丝染织品,以及容貌、仪态、装饰等方面的成语。由此我们得出的服饰成语的定义为:有关衣服和装饰的成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与头衣、体衣、足衣有关的成语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缝纫工艺、丝染织品等,以及表现人们容貌、仪态、佩饰等的成语。( 2 ) 服饰与汉语服饰成语的研究现状关于服饰的研究,历来有很多专著。沈从文1 9 8 1 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现代服饰研究的先河。华梅在服饰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性探索,出版了中国服装史、服饰与中国文化等多本研究性专著;其中,在人类服饰文化学这本书中,作者创建了一个宏观的服饰文化体系,包括人类服饰史、服饰社会史、服饰生理学、服饰心理学、服饰民俗学和服饰艺术学等等。站在一种新的高度上审视服饰,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种高屋建瓴的写作体系打破了过去对于服饰研究的微观状态,而是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综合地来研究服饰。除此之外还有朱和平所著的中国服饰史稿,陈高华、徐吉军主编的中国服饰通史等。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3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1关于服饰成语的研究,在成语搜集方面,有冯盈之编著的服饰成语大观和服饰成语导读回,其中收录了与服饰有关的成语5 4 0 多条;由朱瑞玟主编、霍仲滨著的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 收录了3 0 8 条服饰成语。这些专著是以服饰成语的收集、解释为主。在研究方面,期刊杂志有冯盈之( 2 0 0 7 ) 的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鲍亚民的成语中的古代服饰,张浩( 2 0 0 0 ) 等的从成语中看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等。这些论文是从语言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对服饰成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关于服饰的隐喻研究,论文方面仅有许林林、高丽佳( 2 0 0 6 ) 的英语服饰词汇隐喻成因刍议,文中认为英语中许多与服饰有关的基本词汇都具有隐喻意义。张荣国( 1 9 9 9 )的服饰:一种隐喻的表达,文中认为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它具有隐喻的章法。以上关于服饰成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视角较窄,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关于服饰的隐喻研究,英语服饰词汇隐喻成因刍议只是从英语服饰词汇方面分析它们的隐喻意义;服饰:一种隐喻的表达仅仅把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没有涉及到语言层面。2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理论依据( 1 ) 转喻和隐喻及其主要理论、研究现状关于转喻的研究,最早对它进行分析阐述的是修辞学家,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借代,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是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转喻从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法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语言现象,源于莱考夫和约翰逊( 1 9 8 0 )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对于转喻的描述中,认为转喻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但是这时它是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出现的。隐喻基于我们的日常经验,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隐喻最早也是作为修辞现象出现的,对语言起修饰的作用。“莱考夫等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嘲虽然,转喻和隐喻同样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但是隐喻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隐喻相对来讲,处于重要地位,有些研究者也认为转喻是隐喻的一个分类,处于从属的地位。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隐喻,有比较系统的评述。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束定芳的( 2 0 0 0 ) 隐喻学研究,全面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阐述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工作机制。另外,还有耿占春( 1 9 9 3 ) 的隐喻、林书武( 1 9 9 7 ) 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观、李福印( 2 0 0 0 ) 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和胡壮麟( 2 0 0 4 ) 的认知隐喻学等等。在理论运用方面,研究性的学术文章也有很多,冯盈之服饰成语导读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7 冯盈之服饰成语大观 m 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杜。2 0 0 5 霍仲滨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2例如,刘扬锦的博士论文汉语词汇的隐喻研究,文章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部分核心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汉语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孔莹的硕士论文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构建,文章论证了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构建机制;李丽雪的硕士论文理解颜色隐喻英汉比较研究,文章探讨了英汉颜色词语的隐喻研究,并进一步指出英汉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家对隐喻和转喻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转喻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在本质和工作机制上与隐喻有着重要的区别。转喻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因此与隐喻区别开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认知方式。转喻同隐喻一样,也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关于隐喻和转喻的关系,目前存在不少的争论,如古森斯( 1 9 9 0 ) 、特纳和福科尼耶( 2 0 0 0 ) 等的争论。古森斯( 1 9 9 0 ) 认为转喻存在于隐喻中,并指出在多数情况下一些转喻只有在隐喻产生的映射中才有可能出现。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础的意义泛化方式。如巴萨隆拿( 1 9 9 9 ) 用大量的语料来证明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喻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隐喻,他认为大多数隐喻映射以转喻为基础,但是不否认有的转喻也是由隐喻来激活的。国内最近十几年内关于转喻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沈家煊( 1 9 9 9 ) 的转指和转喻,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转喻”;束定芳( 2 0 0 4 ) 的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比较系统地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张辉、孙明智( 2 0 0 5 )发表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运作机制,认为概念转喻具有以下的特征:“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和同一认知域中,来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可及性;来源义和目标义之间的关系是偶然性的,没有概念上的必然性;转喻的目标义是突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转喻作为自然的推理图式在言语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研究转喻的文章有李勇忠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学术论文结合汉语实际对转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例如,熊佳娟( 2 0 0 8 ) 的硕士论文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文中论证了转喻的大量存在,并进一步论证了汉语是转喻的语言;王琳( 2 0 0 8 ) 的硕士论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转喻研究,文章将当代转喻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从而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新的理解方式,等等。由此看出,转喻的研究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对于隐喻研究来说,较为薄弱的转喻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再是隐喻的附属品,也不是简单的修辞格,而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转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转喻在国内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综上所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转喻理论的引进,二是结合汉语实际的转喻研究。在转喻理论方面,魏在江( 2 0 0 7 ) 、陈香兰、申屠菁( 2 0 0 8 ) 以概念整合理论、理想认知模式、框架等概念为指导模式,论述了转喻与语用推理、转喻与概念整合以及转喻熊佳娟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 d 辽宁师范大学。2 0 0 8 王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转喻研究 d 山东大学2 0 0 8 3产生的原因。徐盛恒( 2 0 0 8 ) 认为转喻有其本身的逻辑特征。在结合汉语实际方面,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深入,从语音、语法到词汇、语用层面,都有所包括。本文是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服饰成语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视角,进行系统构思、深入挖掘。( 2 ) 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意义众所周知,成语有其结构的固定性和意义的双重性。意义的双重性是指成语除了表层意义之外,一般还都有隐含义。例如,“张冠李戴”,表面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其隐含义是指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服饰成语也不例外,服饰成语具有的隐含义往往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而这与服饰本身的特点和成语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在这句俗语中,“衣 排在了首位,自然也就证明了衣服的重要性。喳1 我国在古代就有“衣冠王国”之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衣服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而是渐渐发展成为人们美化自己、礼仪制度、地位象征等文明的精神标志,服饰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与服饰有关的词语有很多,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这些服饰词语中,数量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的应该是成语。如“巾帼英雄”、“纨绔子弟”、“举案齐眉”、“荆钗布裙”等俯拾皆是。服饰在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生存需要之外,服饰更是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外化的表现,是某种社会生存状态的文化表现,作为一种表现社会的文本符号,它具有“隐含的原则或章法 阻1 。在古代,人们对于服饰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人本身,有句俗语是“只重衣衫不重人”,就是对阶级社会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人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人的作用休戚相关,是人们最熟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服饰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不分性别、阶层和年龄都离不开服饰。所以只要与服饰有关的各部分名称,服饰的材料、颜色以及服饰的各种佩戴和具体样式、发饰配饰等,都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些服饰成语通过转喻和隐喻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掌握。服饰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在使用服饰成语时非常贴切相关,似乎很难再找到可以替换的类似词语了。服饰外观形象生动鲜明,人们以服饰穿着中的亲身体验来概括、比喻生活中的事物发展规律或是透过表面现象说明本质,生动形象,说服力比较强。本文主要是从转喻和隐喻两个角度对汉语服饰成语进行全新的阐释和分析。以汉语服饰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分别对服饰成语的意义映现类别进行系统量化分析。指出汉语服饰成语语义泛化的两个基本途径,以及产生机制;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证明转喻是更为普遍的认知方式,是更容易发生语义泛化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转喻只涉及到一个相关的概念域,一般情况下是用该事物的显著或相关特征来指代该事物,没有发生概念域的转移;而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域,用一个事物理解或解4释另一个事物,发生了概念域的转移。基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更能为人们所认知和理解;而两个概念域的认知则显得更为抽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借助服饰,便能更好地证明这一点。服饰与人的概念直接相关,基于服饰的突显性和邻近性,转喻指代人更容易发生,而且发生地较早:而用服饰来隐喻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则较为抽象,发生地较晚。因此,转喻比隐喻更为普遍。本课题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对汉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汉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整体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理论与汉语语料相结合的研究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3 研究方法和语料范围的界定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章节,根据具体的内容又有所侧重。本文第二、三部分主要运用统计法,对服饰成语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还运用图表分析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成语进行分析。另外,在对转喻和隐喻的产生机制的分析上,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在语料搜集上,采用了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9 月出版的由张秀强主编的实用成语类编,该词典收录了5 2 1 条与服饰有关的成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1 2 月出版的由朱瑞玟主编、霍仲滨著的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该书收录了3 0 8 条服饰成语;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7 月出版的冯盈之编著的服饰成语导读,该书收录了5 4 0 多条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本文以实用成语类编、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服饰成语导读为参考资料,作为语料来源的重要依据。除去重复的,以收录的9 5 0 条服饰成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封闭、量化研究,力求对前人零散的研究有所突破,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清晰、深入地了解汉语服饰成语。汉语成语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稳定之中也有变体,因此出现了成语的异体现象,即成语的整体意义相同、相近,构成语素相近或基本相同的一组成语。例如,“布衣之交 、“布衣之旧”等。本文以9 5 0 条服饰成语作为封闭的语料库,在分析、整理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成语异体现象,由于其出处不同,意义侧重点不同,本文把形式一致、整体意义相同的成语同时列为研究对象。4 本文的结构框架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汉语服饰成语的研究概况,转喻和隐喻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概况以及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语料范围的界定。本文的二、三、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意义类别,第三部分是汉语服饰成语的隐喻意义类别。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把隐喻放在转喻前面来研究,本文之所以这样安排结构框架,是因为我们认为,转喻是基于一个概念域中的相关性,而隐喻则是基于两个概念域中的相似性;转喻不涉及到跨域的转移,而隐喻则是两个概念域的映射。由此看来,转喻更容易发生,隐喻则更为抽象,由转喻到隐喻,更符合人们的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第二部分通过对汉语服饰成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服饰成语中存在四种主要类型的转喻映现,分别为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映现,事件框架的转喻映现,范畴及其典型成员之间的转喻映现,范畴及其典型特征之间的转喻映现;第三部分是对汉语服饰成语的隐喻进行探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类别:以汉语服饰成语为源域,与时空概念的隐喻映现;与自然景观的隐喻映现;与事物情状的隐喻映现;与发展变化的隐喻映现;与政治军事的隐喻映现;与文学艺术的隐喻映现。第四部分进一步对汉语服饰成语转喻和隐喻的产生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心理基础、生活经验和文化偏好三个方面探讨,来进一步证明服饰成语中转喻多于隐喻的内在机制。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得出主要结论以及分析文章的不足之处。二、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意义类别转喻,它是以相关性为基础的一种认知关系,也就是基于一个概念域中的“接近 和“突显”原则。传统的修辞学认为转喻就是一种词语之间的借代,而认知语言学则否认了这种观点,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词语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喻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它的本质是以突显和邻近的典型特征来指代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人们丰富语言词汇,语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手段。转喻只涉及到一个概念域,是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表示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是用这一个事物的比较熟悉的一个方面去表示这一整个事物的一种认知方法,即在一个相近或相关的概念域中,用事物的突显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例如用“典型特征代范畴、典型成员代范畴、地点代人、部分代整体”7 1 等。转喻一开始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以隐喻的一个分类出现的。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转喻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 1 9 8 7 ) 提出了“理想化的认知模型”( i d e a l i s e dc o g n i t i v em o d a l ,简称i c m ) 1 。其实i c m ,就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观念中,人们通过对某一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的理解而得到的比较完整的、理想化的认识。认知模型的主要观点来源于明斯基( m i n s k y ,1 9 7 5 ) 的“框架理论 以及菲尔默的框架语义学一1 。认知语言学批判性地引入了框架理论,并在它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内容,由此发展成为认知模型理论。在i c m 中,其中的转喻模式就是指人们会经常性地选则某一事物中比较突显的部分,而且容易被理解或者容易被感知的某一个方面来代替整个事物或者事物的其它部分。例如,“乌纱帽”,是一种官帽,用官员的突显特征,来指代官员。在语言的词汇、语句和语篇层面都含有大量的转喻,服饰成语的转喻主要属于语言词6汇层面上的指代转喻。转喻以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在转喻的理解过程中,没有域的转移和某些特征的映射。兰盖克( 1 9 9 3 ) 把转喻的这一特点称作“参照点”现象。“转喻基本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更准确地说,通常由一个转喻词语指代的个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接近预表达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性。 n 们“这些认知参照点是由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项目充当,其作用是来唤起其他不那么突显的项目。”1 这个参照点是词汇或语篇中较为突显的成分,在服饰成语中,用一个语素作为参照点,来表示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浓眉大眼”、“杨柳宫眉”在这个转喻中,参照点是“眉 ,由于它在人的五官中,具有足够的突显性,可以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目标上来,因此成为认知参照点。莱考夫( 1 9 8 7 ) 的转喻认知模式认为,i c m 框架能够更好地概括转喻的实质,存在于同一个i c m 中,可以作为参照点突显事物或整体的是一种转喻关系。“处于i c m 中的转喻关系主要有两个概念结构,一个是整体i c m 与各部分,另一个是i c m 中的各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指代人和事物的转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产生表示事件或状态的述谓转喻”。n 羽因此我们说i c m 框架认知模式在转喻的实质和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转喻的参照点现象,不涉及到概念域的映射,决定了我们对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意义类别的研究的分类标准,就是以服饰或与服饰有关的语素为参照点进行分类,以突显的参照点来指代要说明的事物,也就是文内转喻。因为转喻与隐喻的运作机制不一样,因此与服饰成语隐喻研究的分类标准也是不同的。根据上文对转喻的分类概述以及对于汉语服饰成语转喻的分类标准,我们认为,在汉语服饰成语中,存在整体及其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即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映现;事件框架的转喻映现;范畴及其典型成员的转喻映现;范畴及其典型特征的转喻映现。另外,我们发现在服饰成语中,也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不过占的比例很小,例如因果转喻。1 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映现通常我们认为,在转喻映现中,某一事物或人的较为突显的一个部分可以代表整个事物或人。这类转喻通常是指某一部分在整体框架结构中处于突显的地位。这一突显的部分正好可以用来指代整体。具体地表现在服饰成语中,这一部分也可称为指称转喻。根据本文绪论对服饰的定义,“服包括头衣、体衣、足衣;“饰 包括佩饰、容貌、仪态等。通过对服饰成语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用服饰的某一部件或服饰的材料、颜色来转指人,因此,本部分的事物整体及其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主要是通过服饰转指人来进行分析的。( 1 ) 头衣、足衣、发饰转指人头衣转指人如:弱冠之年象简乌纱羽扇纶巾巾帼须眉巾帼英雄巾帼丈夫巾帼奇才7巾帼豪杰衣冠辐辏衣冠赫奕衣冠云集衣冠绪余冠盖如云冠盖相望方领圆冠貂蝉满座这些成语包含了古人的头衣,如冠、巾等。头衣,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帽子。头在整个人中的突显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头衣,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冠是对古代的贵族所戴的帽子的一种比较尊贵的别称,它的作用是把头顶上的头发束缚住,以此成为人们躲避寒暑、保护头部的重要工具。冠除了这种保护功能之外,还有着深层的意味,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同时还起到了一种装饰的作用,体现人的地位涵养、身份高低以及仪态举止。按照古代的礼仪习俗,贵族男子二十岁就得举行冠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因此用“弱冠之年”转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冠一般情况下是贵族成人才有的礼节,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和平民百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冠”便成为达官显贵的代称。古代士以上都戴冠,“衣冠 连称,转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于是便有了“衣冠”、“冠盖”、“冠冕”等转指达官显贵的代称。明代的官帽用铁丝编成一个类似帽子的框架,外面罩上一层乌纱,帽翅的形状是椭圆形的铲状,这种帽子在当时被称为“圆帽 ,则被民间百姓称为“乌纱帽”。这种帽子是官员专用的,因此人们便以帽指人,用“乌纱”转指官吏。“象简乌纱”出自明代冯惟敏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把象简乌纱收拾起,打扮出村翁的风致,拜谢当今圣主赐臣归。后用这一成语转指高官。用头衣来指称女子的主要是“巾帼 。“帼”是为古代女子所戴的一种头巾,因此“巾帼”就用来转指女子。“巾帼须眉”、“巾帼英雄”、“巾帼丈夫”、“巾帼奇才”、“巾帼豪杰”等皆是如此。足衣转指人如:三千珠履履舄交错屦贱踊贵蹑屣担簦成语“三千珠履”,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n 羽古代的鞋子上,一般都会有很多装饰品,以此显示主人的富贵。例如,鞋子上用珍珠作装饰的,称为“珠履”,用美玉作装饰的,称为“玉履 。有的人穿着用珍珠作为装饰的鞋子,足以看出他的奢侈华贵与众不同,因此用“珠履 来转指贵客。舄,也是一种鞋子,它在古代很受人们的重视。因为舄是古代的君主、后妃以及公卿官员参加祭拜等重大活动时才可以穿的礼鞋。后来它的这种特殊意义逐渐消失了。如成语“履舄交错”出自史记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川h 这里的舄就被平民化了,用“履舄”来转指宾客。踊,是被处以刖刑的人所穿的鞋子。成语“屦贱踊贵”出自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n 引最初指的是因为犯罪被判刖邢的人非常多,使得正常人穿的鞋子的价格低而踊的价格非常贵,后用来转指犯罪的人特别多。屣,是用某些草本植物的有韧性的茎或剥离的纤维编织而成的鞋子。穿这种鞋子的人,8o是因为买不起“履”和“舄”,因此必定身份卑微,因此用成语“蹑扁担簦”来转指人的身份地位低下。发饰转指人如:黄发垂髫束发小生总角之好及笄之年世代簪缨簪缨世胄金钗十二行荆钗布裙不栉进士结发夫妻翠绕珠围瑶环瑜珥呜玉曳履六朝金粉这些成语包含了古人的多种多样的发饰。在古代,小孩子的头发自然生长,长长之后,则垂在肩上,称为“垂髫”。1 老年人的头发则由白转黄。因此“黄发垂髫”转指老人和儿童。小孩子长大之后,头发也越来越长,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把头发集中束缚在头的两侧,束成左右两个小发髻,称之为“总角”。因此“,总角之好”转指小时候就很要好的朋友。“束发小生 转指成童,古代男孩成童( j k 岁时) ,将头发束在头项结成发髻。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也要行成人礼,将头发梳成成年人的发髻,并插上发笄把头发固定住,称为“及笄 之礼。因此成语“及笄之年”便用以转指十五岁的女子。冠在我国的礼仪规范中有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赋予神圣崇高的含义,簪缨是用来固定冠的,因此也有了不寻常的意味,于是便有了“世代簪缨”、“簪缨世胄”这些成语,用“簪缨”来转指高官权贵。古代人们把头发束成发髻之后,常用发饰将其固定住。簪和钗是比较重要的两种,簪是男女通用的,而钗是为女性专用的。成语“金钗十二行”最初指女子的发髻十分庞大,需要左右对插十二枝钗才能把头发固定住。后来用这个成语来转指插着金钗的美人。珠翠是古代女性的装饰物品之一,包括珍珠和翡翠,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历代贵族女性才有资格用来装扮的必备饰物,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没有条件享用的,因此“珠翠 便用来指称贵妇,如“珠围翠绕”。( 2 ) 服饰材料或部件转指人服饰材料转指人如:布衣黔首布衣韦带布衣匹夫椎髻布衣青鞋布袜黄冠草服绿蓑青笠布衣蔬食褐衣蔬食布衣之交缟纶之交布衣之旧纨绔子弟绮襦纨绔绮罗粉黛在我国古代,一般情况下是“只重衣衫不重人 的,以穿着的衣服的名称来指代这一阶级。例如,前面提到的“乌纱”转指官员,“簪缨 转指达官贵人。人们所穿戴的服饰材料的差别也反映出了人们的阶级差别。民间百姓用来做衣服的材料只能是麻、粗劣的毛,不可能会用绫罗绸缎等贵重的丝织品。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民间百姓用来做衣服的材料主要就是粗麻、粗葛等编织物,有的甚至用植物的柔韧的草茎编织成衣服。因此用“黄冠草服”来转指平民百姓。后来的平民百姓常常用粗棉纺织品等来做成衣服,较为常见的有“褐”和“布”。因此“短褐”、“布衣 常用来转指平民百姓。因此,用“布衣之交”、“布衣之旧”转指在贫寒的时候就开始相互往来的老朋友;“布衣匹夫”、“布衣韦带”等粗糙简陋的衣服,用来转指普通的老百姓。“黔首 是战国以及秦代时,对平民百姓的称呼,“布9衣黔首”则用来转指平民百姓。我国丝染织业的发展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品种非常丰富,例如纨、绫罗、绢、锦、缣、纱、绸等,这些都是非常贵重的,是古代的上层社会的人们才有权利享用的,是平民百姓不可企及的。“纨绔子弟”是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用于转指有钱有势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绔”是古代人们用来御寒的一种裤子,但是它与我们现在的裤子是不同的。许慎说文解字系部:“绔,胫衣也。 n 旬也就是说,绔是用来绑在小腿上的一种布,即是从膝盖到脚踝这一部分,穿在衣服的里面。老百姓用一般用粗布作绔,而贵族子弟们则用上等珍贵的丝纨做成,因此称为“纨绔 ,“纨绔子弟”由此而来,用衣服的材料转指浮华、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短的上衣称为“襦”,是一种到膝盖之上的棉夹衣,一般用罗纱或锦做成。汉代时,“襦”大为流行,成为贵族子弟们经常穿的便服之一。这些贵族们所穿的“襦”,用白色的细绫做成,因此称为“绮襦”。成语“绮襦纨绔”出自汉书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裙,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n 7 1 用来转指富贵的子弟,常常带有贬义的色彩。服饰部件转指人如:摺绅先生荐绅先生缙绅先生摺绅之士袍笏登场夫人裙带裙带关系前襟后裾裙屐少年掎裳连袂连衽成帷袂云汗雨披发左衽青裙缟袂荆钗布裙方领矩步古代的衣服通常为长衣、长袍,因此古人就在外衣之外的腰间系上一条带子,这些带子分为丝绦和大带。平民所系的多为丝绦,而社会等级较高的人则用大带。大带有尺寸、材料、颜色之分,用以区别主人身份地位的尊卑。大带是从身后绕向腹前,在腹前打结后,剩余的部分垂下去,垂带部分用以区分等级,这一部分叫做“绅”,它的长短便是区别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地位越高,绅就越长,甚至有可能下垂到脚面。古代的官员,手拿笏板朝见皇帝,不用的时候便插在绅带里。成语“摺绅先生”出自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中,邹鲁之士,摺绅先生多能明之。川坩h 摺”是插的意思。绅带与笏板通过“播这一动作,成为高级官员的标志。“摺绅先生”也可写作“荐绅先生”、“缙绅先生”、“播绅之士”等,都用来转指官员。与“笏”有关的还有一个成语,“袍笏登场”,指的是穿着品服,手拿笏板的官员,袍、笏转指有品级的文官。在古代,不论男女都穿裙,但是后来女性穿的较多。汉代时,贵族女子的裙常常用罗绢做成,罗绢柔软细腻,这种材料做出的裙子显得非常飘逸,女子穿上这样的裙,更显女性的柔美,裙便成为女性的象征。因此“裙带”转指妻女、姊妹的亲属。成语“荆钗布裙”出自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皇甫谧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i 町用“荆钗布裙”转指贫穷或节俭的女子。也称为“布裙荆钗”、“荆钗布袄”、“荆钗裙布”、“裙布荆钗”。“裙屐少年”出自北史邢峦传:“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拾政务。 这个成语说l o明了南朝贵族子弟特有的服饰装束,即身穿裙装,脚踏木屐。用服饰部件的组合“裙 和“屐”来转指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青裙缟袂”见自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青裙缟袂饷田头。 还有辛弃疾的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指穿着青布裙、素色衣的农妇。用“裙”和“袂来转指农妇、贫妇。( 3 ) 服饰颜色转指人如:一品白衫白衣公卿白衣秀士白袷蓝衫白发青衫赭衣塞路被赭贯木朱衣使者朱衣点头被朱佩紫拖紫垂青俯拾青紫佩紫怀黄纡青拖紫金章紫绶传龟袭紫兼朱重紫怀金垂紫纡佩金紫拖金委紫拖青纡紫纡青佩紫在古代,我国的社会等级非常严格,从一个人所穿着的服饰就能看出它的身份地位,服饰成为人们身份象征的一种外在标志,它代表的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政治功能甚至超出服饰起源之初的遮体避羞、保暖御寒的基本功能,它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服饰的政治功用,服饰成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关键的是对服饰颜色的严格规定。古代的统治阶级对服饰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从统治阶级、公卿官员到平民百姓,所穿衣服的颜色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时,以颜色为载体的服饰,它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的基础功能。汉语中的颜色词蕴含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心理。在古代,汉语就有十分丰富多彩的颜色词,最为流行的是“五色 说,即“青、赤、黄、白、黑”。古人通常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 。“正色就是“五色”,只有一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两种以上的颜色相互夹杂而调和成的杂色,如绿、紫、骝黄等。“正色 和“间色 的区分,使得颜色具有了尊卑贵贱的意义。最初,“朱”是尊贵的颜色,如成语有“朱衣使者”、“朱衣点头”等,出自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啪1 古代的高官或者是科举考试中的考官被人们称为“朱衣使者”,他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就代表了高官和权威,形成转喻。“朱衣点头”转喻地指科举中选和被考官选中。后来紫色日益流行,“邹缨齐紫”;到隋朝时紫色成为正统的颜色,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服,这一规定也基本上被以后的唐、宋、元、明等各代都采用。到唐代时,官员的服饰颜色分了四个等级:一品到三品须穿紫色官服,四品到五品须穿绯色官服,六品到七品须穿绿色官服,八品到九品则穿青色官服。因此,“朱紫”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正所谓“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歌舞) 。成语“被朱佩紫”、“金印紫绶”、“金章紫绶”等,用来转指高官。“纡佩金紫”、“横金拖玉”、“紫袍玉带”等转指显贵的地位。而“青衫”只能沦落为无功无名者的服饰,因此“白发青衫”用来转指年老而没有功名的人。“裥衫 是古代儒生常穿的一种衣服,也称为“裥袍 。它是用细麻布做成的,后来也有人写作“蓝衫”。“裥衫”是麻布本色的,也就是白色的,因此常被称为“白衣 、“白衫”。“一品白衫”是唐代推重进士的称号,转指成为进士的人。“白衣公卿”也用来转指进士。“白衣卿相”也用以转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古代的读书人没有当官之前穿的是白色布衣,中科举后便“脱白挂绿”,即脱去白衣,穿上绿袍。指的是初登仕途的官员。“绿转指七品以上的官职。古代的囚服是红褐色或暗棕色,所以囚服称为“赭衣”。用“赭衣转指罪犯。如“赭衣塞路”。c 4 ) 五官状态转指人如:扫眉才子蛾眉皓齿螓首蛾眉宛转蛾眉杨柳宫眉柳眉星眼娥眉曼晾皓齿明眸朱唇皓齿朱唇粉面朱唇榴齿绿鬓朱颜我国自古代起,对美的欣赏就特别重视人的眉目,因为眉目在人的五官中十分突显,从眉目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神态特征。这就决定了古代的人们对于眉目装饰的讲究。在古代,画眉又称扫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代赠二首写道:“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扫眉是女子特有的行为,所以成语“扫眉才子”转指有才华的女性。这个成语源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西汉时的女性流行八字眉,形状像飞蛾,所以称为“娥眉”、“黛眉”。因此“娥眉”、“黛眉”用于转指年轻女子或美女。成语有“蛾眉皓齿”、“螓首蛾眉”、“宛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签订汽车买卖合同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 2025农业生产资料租赁合同
- 《2025简约广告制作合同范本》
- 2025关于房屋租赁的合同样本
- 搬家运输合同范本
- 建筑模型制作合同
- 广州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 采沙场转让协议范本
- 商铺租赁补充协议范本
- 兄妹房屋财产赠与合同
- 幼儿园:《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二)
- GB/T 799-2020地脚螺栓
- GB/T 15072.2-2008贵金属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银合金中银量的测定氯化钠电位滴定法
- 医学类毕业答辩学术PPT模板
- 电焊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上海中学自招真题解析
-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 济青高速涵洞定期检查报告模版
- 高考写作指导:作文训练之语言的提升
- Commvault数据库备份恢复功能介绍
- SJG 05-2020 基坑支护技术标准-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