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重阳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唐代重阳诗是民俗与文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历 史,又展现了唐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本文力求从较广的视角,对重阳诗中反映出 的重阳节习俗的文化意义、深层民族心理、诗人创作心理及作品意象进行综合性 研究,将之放到思想史、文化史的大范围中进行观照,探究重阳诗的本质内涵和 深层意蕴。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概述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对唐前重阳诗 和唐代重阳诗发展概况作了比较况明,并探讨了唐代重阳诗繁荣的原因。第二章 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部分,首先综合考察了唐代重阳诗中的节日风俗,并以重阳登 高习俗为核心,分析了唐代重阳诗登高一望远一赋诗一抒怀的创作模式。然后从心 理分析入手,对唐代重阳诗中反映出的思乡念远情结与生命意识作了详细论述。 最后一章进行诗歌艺术上的探讨,揭示了唐代重阳诗中的菊花意象的各种象征意 义和人文内涵,并对唐代重阳诗惯用的抒情手法做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唐代重阳诗登高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e m sa b o u t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i nt a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r e s u l t 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 t e r a c t e de a c ho t h e r ,w h i c he m b o d i e st h e l o n gh i s t o r yo fo u r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sw e l la st h es p e c i a ls p i r i t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m a k e se v e r ye f f o r tt ou s eaw i d e ra n g e lt om a k e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ft h e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 so ft h ed o u b l en i n t h f e s t iv a lc u s t o m s ,t h en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 t h ep o e t s c r e a t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 t h ew o r k i m a g e ,p u t t i n g t h e mi n t o b i gr a n g e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a lh i s t o r yt os t u d yt h e ma n de x p l o r et h e 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a n dd e e pc o n n o t a t i o n r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a n dt h e nc o m p a r ea n d a n a l y z et h ep o e m so f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s u m m a r i z es e v e r a l r e a s o n so f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p o e m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 t h ed e t a i l e da c c o u n t t h ea u t h o rf i r s ta n a l y z e st h ep o e t s a c t i o nc h a i n : c i i m b i n g o b s e r v i n g c r e a t i n gp o e m s e x p r e s s i n gf e e l i n g sa n dt h e nu s i n ga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g i v i n g ad e t a i l e da c c o u t so ft h ec o m p l e xo f h o m e s i c k n e s sa n d1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s ep o e m s t h el a s t c h a p t e re x p l o r e st h ea r to fp o e m sa n da n a l y z et h ev a r i o u ss y m b o l is mo f t h ec h r y s a n t h e mi m a g e sa n dh u m a n i t yc o n n o c a t i o n so ft h e s ep o e m s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u s u a le x p r e s s i n gm e t h o d so ft h ep o e m sa b o u t d o u b l en i n t h f e s t i v a li n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t a n dd y n a s t yp o e m so n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 c 1i m b i n g 日舌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也是艺术家赖以成长的土壤,它由每 个时代各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组成。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之间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但无一不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 深远的影响。任何时代任何样式的文学都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民俗文化又借文 学作品的影响力而世代传承,并获得新的发展。民俗和文学始终都处于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 人们一向注意并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哲学、宗教和各艺术门类给予文 学的影响,却对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关注不够,这不能不既是个缺憾。实际上,以 民俗为切入点研究古代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节日民俗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民俗的形成经过了 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并在这个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代人 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它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习 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唐代在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 位,自唐代始,民间节日渐渐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祓禳休禊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 来,而向娱乐型、礼仪型转变,庄严神秘的气氛被消解,节日变得欢乐愉快。传 统节日如元日、立春、人日、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 阳、冬至、腊日、除夕等都在唐代增添了新的事项与内涵。宴享、出游、踏青、 蹴鞠、登高、放风筝等越来越多的体育娱乐活动被引入各个节日。由于南北民族 融合的进一步加强,骑射、狩猎等活动也多了起来,成为节日风俗的一部分。唐 代又是一个充满诗的气息的朝代,在这样一个诗的朝代中,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自然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常见题材,催生出无数优秀诗作。在唐代节序诗中,以描 写元闩、元宵、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的作品为最 多,由于重阳是唐代官定三大节令之一( 另两节是中和节和上巳节) ,所以关于 重阳的咏唱诗又较其它节日更多一些,所以本文打算以唐代的重阳诗为研究对 象,采用民俗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重阳节习俗与诗人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试图揭示唐代诗人创作中民俗的潜在影响与外在表现,为古代文学研究中民俗视 角的引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概述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对唐前重阳诗 和唐代重阳诗发展概况作比较说明,并探讨了唐代重阳诗繁荣的原因。第二章是 本文重点论述的部分,首先综合考察了唐代重阳诗中的节同风俗,并以重阳登高 习俗为核心,分析了唐代重阳诗登高一望远一赋诗一抒怀的创作模式。然后从心理 分析入手,对唐代重阳诗中反映出的思乡念远情结与生命意识作了详细论述。最 后一章进行诗歌艺术上的探讨,揭示了唐代重阳诗中的菊花意象的各种象征意义 和人文内涵,并对唐代重阳诗惯用的抒情手法做了重点分析。 笔者并不是唐代重阳诗研究的第一人。但与前辈学者的研究相比,还是有一 些自己的特点,首先,从研究的侧重点看,不再是仅对重阳诗的某一侧面进行研 究而不及其余,而是力求从较广的视角,对重阳诗中反映出的重阳节习俗的文化 意义、深层民族心理、诗人创作心理及作品意象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从研究 的深度来看,不再是对重阳诗粗略的轮廓性的描述,而是将之放到思想史、文化 史的大范围中进行观照,力图更加深入地探究重阳诗的本质内涵和深层意蕴。限 于学力,本文有些地方的论述不免显得单薄,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 批评指正。 l v 第一章重阳节与重阳诗 第节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之一,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学界尚无定 论。一般认为,重阳节的个别习俗在先秦时期已经初露端倪。古代祭祀神灵的仪 式中有“望祭”一项,属于郊祭的一种。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望,谓郊时所 望,祭四方群神、同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1 毅 梁传范宁注引郑玄云:“望者,祭山川i 之名也。”而望祭山川的最好方式莫过于 登高,可以说,在先秦时期祭祀山川的活动中已经有了后世登高习俗的晟初萌芽。 但此时的登高在目的、形式及意义上都与后世民俗节日中的登高活动存在巨大的 差别,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仅仅以楚辞远游中屈原的两句诗“集重阳入 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便断言+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实在是有失偏颇。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可见这里的“重 阳”是指天空,与作为节日的重阳毫无瓜葛。 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引东汉崔窘四民月令说:“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 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在汉代, 九月九日已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了,虽然还未必是全民性的民俗节日,但佩 戴茱萸、饮菊花酒等后世重阳节的相关习俗都已经出现,因此说重阳节形成于汉 代是比较可信的。关于重阳节更为详细的记载见于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e l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 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 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 故屈平悲 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验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 之术。2 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注疏j 二海古籍 | 1 版社,1 9 9 0 2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华书局,1 9 6 5 。 我国的节同多起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神鬼迷信,形成之初充满了巫术色彩和阴 郁气氛,在发展过程中这种巫术色彩和阴郁气氛逐渐淡化,禁忌、驱邪的成分减 少,娱乐狂欢的成分增多,直至最后完全变成人伦娱乐型的“良辰佳节”。重阳 节也不例外。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中,桓景避难的故事最广为人知:“汝南桓景, 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同,汝家当有灾厄,急直去,令家人各 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 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妇人带茱萸囊是也。”1 可见重阳节最初是和逃避灾难密切相关的。而曹丕文中却 说“俗嘉其名,以为宣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知至迟到魏文帝时,九月九 同已经变成了一个宜于“享宴高会”的良辰,这与避难的说法截然相反。联系中 国传统节同由巫术迷信到人伦享乐的演变过程,这从反面证明了重阳节形成于汉 代,到魏晋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2 晋代以降,关于重阳节的 记载逐渐多了起来。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 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3 临海记载:“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 九日,菊酒之辰,宴会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豫章记日:龙沙在郡北带江,沙甚洁白,高峻而陂有龙形,俗为九日登 高处,又日郡北龙沙,九月九日所游宴处,其俗皆然也。” 南齐书日:“九月九日马射。”4 南朝粱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杜工瞻注: “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 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5 由以上记述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阳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节日 。庸欧m 陶,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引续齐谐记,中华书局,1 9 6 5 。 2 永王潍,膺会要卷二i 九,上海古籍小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页6 3 3 。 3 f | t f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七i 六,中华书局,1 9 8 5 。 4 求李哜等,太、f 御览卷三t 一二时序部中华书局1 9 6 0 5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礼1 9 8 6 年6 月版,页4 9 。 规模不断扩大,节同活动也r 渐丰富多彩。随着参与节日的人数由少到多,直至 成为“举俗皆然”的重大节同,重阳节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而 来的是民俗事象的增多和民俗活动的日益丰富。从较为单一的插茱萸、饮菊花酒 到登高、饮宴、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马射等等,后世重阳节的相应习俗在 这一时期已经相当完备。第二,重阳节的性质逐渐消灾避祸的迷信禁忌转变为娱 乐享受型的人伦佳节,节r 气氛同渐热烈欢乐。节日目的由“除不祥”、“辟恶气” 向饮宴求寿的悄然变化,反映了民众岁时观念的变化,岁时节日不再是阻碍生命 延续的一个关口,而是调节紧张的日常劳作,使生命得以休息娱乐的时间节点。 但民风民俗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的重阳节俗中,禁忌的成分仍然有所 残留,不过是在同渐减少而已,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阳节是禁忌和欢乐 并存的一个节闩。出现这种局面,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民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切实有 效的保障,人们对生命短促的恐惧使得以祛除灾患为目的的重阳节日益受到重 视,人们希望通过服食茱萸和菊花让自身远离灾患,让生命得以延续。所以在重 阳节的习俗中,仍然有迷信禁忌的成分;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动又削弱了汉代以 谶纬迷信为主要特征的儒家神秘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束缚,此时的人们更加注 重对自我生命的审视和把握,更加看重现世生活的享受和人伦亲情的抒发。虽然 战乱频仍,但社会生产力仍然在不断进步,在相对和平的时段,岁时节日中的祈 福、娱乐因素逐渐增多,并渐渐占据主流。随着民众参与节日活动热情的高涨, 节同气氛较之以前也热烈了许多。“祛灾”与“祈福”,虽然看似相通,但侧重点 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民众时代精神的变化。 重阳节真正从迷信禁忌中解放出来,变成纯粹的玩赏游乐的节日是在唐代 完成的。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游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也使 民众的心态渐渐变得欢乐而有信心。社会经济的客观基础与民众心理的主观基础 共同支撑起了唐代节日游乐繁荣的局面,原来的恶日恶月的禁忌节日也变成了增 添了玩乐游赏的内容,并渐渐成为主流。唐代节日繁盛欢乐的局面在各种节日 诗歌中均有充分的表现。唐代重阳诗也是当时重阳节的一面镜子。本文后面将以 重阳诗为切入点,再现唐代重阳节的种种节日习俗。 第二节唐代重阳诗的写作概况 节同民俗很早就进入了诗人的创作视野。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开始 兴起了以节俗入诗的风气。随着节日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学也不 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节日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日风俗的描写和节日情怀 的抒发是节同诗词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和节日风俗的盛衰变化,节 日诗词也随之消长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笔者参考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 排除其中的唐宋作品,对唐代以前的节日诗歌作了粗略统计,结果是,唐前节日 诗歌中,数量排名前两位的是七夕诗和上巳诗,分别为3 9 首和3 2 首,九日重阳 诗的数量是1 4 首,排名第三。这个比例大体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诗歌创 作的概况。七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处于成熟的的阶段,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天 河相会,是中国社会早期最为动人的爱隋传说,其别离的禁忌也逐渐为对坚贞爱 情的赞美代替。无论是帝王妃子还是耕夫村女,都为这美丽的情事感化;乞巧的 民俗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素朴的愿望,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 解,并得到了诗人的别样青睐,创作出一首首美丽的爱情赞歌。再加上六朝时期 宫体诗的盛行,流丽侧艳的文风和女性题材作品备受欢迎,这也是七夕诗歌数量 上多于其他节日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梁简文帝萧纲、庾肩吾、刘孝威、陈后主 等宫廷诗人都有七夕题材的诗作存世。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上 巳。上巳原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在这一日于水边举行祓除祭祀等活动,以 驱除不详。魏晋时期上巳节固定于三月三日这一天,节日事象和风俗也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日渐丰富多彩。三月风和日暖,万物复苏,正是游乐嬉戏的最佳时刻, 无论君臣士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在上巴日外出追游宴赏、聚会玩乐,祭祀祓禊反倒 退而其次了,以上巳为题材的诗歌也多记欢会宴乐的种种情状,数量也较其它节 f 诗歌为多。于上巳和七夕相比,重阳节起源较晚,魏晋时期还处于上升阶段, 节日活动还远远称不上丰富,也尚未变成全民性的节日,所以在数量上重阳诗要 少于其它两节,但即便如此,重阳诗歌在诗歌内容和思想深度上仍然具有崭新的 面貌和独特的魅力,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逯钦立先生辑校、中华书局出 版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为根据,笔者共录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日重阳诗 2 5 首,比古今岁时杂咏多出1 1 首。其中写作时间最早的是晋陶渊明的两首 涛九同闲居和乙酉岁九日作,其余都是六朝时的作品。陶渊明九日闲 居序日:“余闲居,爱重九之名”,诗中又说:“举俗爱其名”,可见晋时文人和 普通民众以重阳节为嘉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九”的名字寄予了人们热爱生 命、祈求长寿的美好愿望。诗中表达了诗人因重九佳节的到来而引发的种种思考, 全诗如下:“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螬,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诗以议论领起,丌篇就解释了人们喜爱重九佳节的原因:人生在 世短暂如白驹过隙,却怀有种种烦忧顾虑,人们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因此也都 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 倾! 尘爵耻虚基,寒华徒自荣。”酒能够驱除人生的种种忧虑,服食菊也能使人 长寿,而为何我这样隐居的贫士却只能让我的酒杯落满次尘、菊花空白开放、让 这大好的时光白自流逝呢? 美好的秋日和涛人潦倒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萧统 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 至,即便就酌,醉而归。”为后人留下了“白衣送酒”的佳话,并成为后世重阳诗作 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典故。其中描写的情景与本诗所叙之事略同。“敛襟独闲 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诗人敛襟而起,独自吟诗,不禁 感慨万千:在山林栖迟闲居固然有很多欢乐,但我淹留于人世难道就任由自己一 事无成吗? 至此诗人由人生短暂的感叹转入了对人生价值的进步思索中,诗 境也得到升华,成为唐前重阳诗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中透露出的 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后世重阳诗的创作不无启发。六朝时期九日重阳诗中比例最 大的是君臣九同宴集应令诗,这些宫廷文人的节日诗作也与唐代宫廷节日唱和诗 遥相呼应,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同题组诗的形式,对帝王节日宴会 场面的详细描写,表达对皇恩的感激等等,不难看出其中的传承关系。南朝陈江 总存有两首重阳诗:衡州九日诗和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诗,都写于羁旅途中,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开后世重阳诗浓重的思乡 念远情结之先河。由以上分析可知,重阳诗从诞生之初就与生命意识,与思想念 远情结,与君臣欢饮、友人赠答,与菊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重阳 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毫无疑问对唐代重阳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唐代重阳诗种 种主题和内容的滥觞之作。 重阳诗的真正成熟和流行、各种主题的深化和拓展、世俗风情画卷的日渐 丰富并最终登上各种节同诗歌的顶峰是在唐代完成的。下面就对唐代重阳诗的写 作情况作一下概括论述。 唐代的节闩系统空前丰富,比较重要的节日有1 7 个,以时问先后为序,分 别是:元日、立春、人同、上元、中和、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 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等。全唐诗中与这些节日相关的诗歌约有 1 6 0 0 多首。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重阳诗,经过笔者在 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梳理搜寻,共辑录出重阳诗3 6 2 首,除去重复的 9 首,共计3 5 3 首。紧随其后的是寒食诗3 0 9 首,排在第三至五位的是中秋诗1 6 8 首、元日诗1 2 7 首、除夕诗1 0 5 首。除寒食诗外,其他几个节日的相关诗作都远 远低于重阳诗。重阳诗稳居同代节日诗歌的第一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重阳节在 唐代的重要地位和重阳题材在诗人中受欢迎的程度。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3 4 2 首重阳诗歌,唐代重阳诗的选择与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 其一,题目中明确标明“九日”、“重阳”或“重九”的作品,如张愕九 日:“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杜荀 鹤重阳日有作:“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播白发真堪笑,牢锁 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 莫回。”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降霜青女月,送 酒白衣人。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龙沙即此地,1 日俗坐为邻。” 其二,题目中虽未明确指出,但从内容中可以判断写于重阳节的作品,又分 为两种情况:第一,诗中明确写出“九日”或“重阳”字样的作品。如李端酬 晋侍御见寄:“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本求文举识,不在子真官。细雨双林 暮,重阳九日寒。贫斋一丛菊,愿与上宾看。”第二,诗中没有“九日”或“重 阳”字样,但根据诗意可以可知写于重阳节的作品,如钱翊江行无题一百首 之一:“佳节虽逢菊,浮生正似萍。故山何处望,荒岸小长亭。” 其三,不是写于重阳节当日,而是此前或此后几曰,但其内容和情感与重阳 节密切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数量较少,或是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期待,如姚合的 同卫尉崔少卿九月六日饮:“酒熟菊还芳,花飘盏亦香。与君先一醉,举世 待重阳。风色初晴利,虫声向晚长。此时如不饮,心事亦应伤。”或是重阳节过 后的感怀,如陈羽九月十同即事:“汉江天外东流去,巴塞连山万里秋。节过 重阳人病起,一枝残菊不胜愁。” 其四,以重阳节的重要节f f 事象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如全唐诗卷三五六 徐铉的两首诗和张少监晚菊:“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 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采撷也须盈掌握,馨香还解满尊晷。今朝旬假犹无事, 更好登临泛一杯”和茱萸诗:“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 央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本文拟以这几类重阳诗为对象,探讨唐代社会环境和重阳诗的相互关系、诗 中所反映的民俗生活内容和深层文化内涵、唐代重阳诗的情感特色和艺术价值。 一种艺术呈现出何种面貌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本 身的进化,唐代的重阳诗歌与前代相比呈现出以下几种变化: 第一,最直观的是作品数量上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阳诗共是2 5 首,少于同时代的七夕诗和上巳诗,位居第三位。到了唐代,重阳诗的数量激增 到了3 5 3 首,在同代节日诗歌中的排名也一跃而为第一。重阳诗的创作呈现出前 所未有的盛况:第二,作者范围的扩大。唐前的重阳诗写作者除陶渊明外几乎全 是王公贵族和他们身边的文学侍臣,而唐代重阳诗的写作者范围扩大了许多,上 至帝王公卿下至普通士子,乃至僧侣道姑、歌姬舞女,都有与重阳节相关的诗歌 问世。第三,单个诗人重阳诗存世的数量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唐代以节俗入诗 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节日题材很受欢迎,以致有很多著名诗人个人都有相当数 量的节日诗歌存世。单就重阳诗来说,作品最多的是司空图,有1 7 首;其次是 杜甫,存世1 5 首;白居易1 3 首;权德舆9 首;孟浩然8 首:李白、张说、李群 玉、徐铉分别是7 首。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较多的只有陶渊明、沈约、梁简 文帝萧纲和江总四人,而且每人也仅有两首作品存世,其他作者都只有一首,与 唐代重阳诗作者不可同日而语。第四,作品的社会内容较前代更加广阔,展示了 丰富的世俗风情画卷。魏晋南北朝九日诗大多表现上层社会优游宴饮的享乐生 活,内容较为单一狭窄,缺乏广阔的社会生活根基。唐代重阳诗虽然也有表现宫 廷宴饮的应制之作,但更多的是把重心转向了市井民间,表现了丰富多采的世俗 节日风情,或表达节日的欢乐气氛,或描写士人的生命感悟,或抒发对亲朋故友 的思念之情。与前代相比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节唐代重阳诗繁盛的原因 由前述可知,唐代重阳诗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 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了一个繁盛的创作阶段。综合考察当时的历 史、社会和文学的发展概况,唐代重阳诗繁盛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节日系统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岁时节日体系在汉魏时期初步形成, 并丌始由岁时禁忌象民俗节庆的方向演变,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进步发展, 到隋唐时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裂变阶段,节日民俗完全从原来的迷信禁忌的 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娱乐享受型、人伦礼仪型发展,节日的功能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岁时节日中的人文伦理因素越来越得到强调, 成为节同的主旋律。节同气氛变得轻松欢快,节日风俗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以 重阳节为例,人们都在九月九日这天趁着大好秋光与友朋亲故结伴出游,登高 饮宴,插茱萸,饮菊花酒,甚至进行骑射等活动,节日中充满浓郁的人伦亲情意 味和欢乐的情绪。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丰富的岁时活动和欢快 的节日气氛必然会极大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全唐诗中会有如 此众多的节日诗作了。唐代重阳诗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作品总和的原因也正在于 此。“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 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共赏重 阳节,言寻戏马游”( 杜甫九日登梓州城) ,正是节日的气氛触发了诗人的诗 思,写出了一首首节日佳作。 第二,唐代社会的繁荣富庶和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对重阳诗的繁荣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隋唐两朝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盛时期,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祖佣调制”在唐代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封建小农 经济制度至此完全成熟。太宗曾说:“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1 社会的稳 定和政治的开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由太宗朝开始,经由高 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上海古籍m 版礼1 9 7 8 。 8 宗武后时期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家财政收入也不断增 加,到玄宗朝社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百姓殷富、“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社会人口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出现了杜甫忆昔诗中所写的“小邑犹藏万 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唐代经济的繁荣是文学艺术繁荣的基础, 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社会各阶层才有财力和闲暇从事文学艺术活动,各 种文学门类包括重阳诗歌才有了繁荣的可能性。在政治制度上,唐代从太宗开始 就废除了魏晋以来等级森严的九品中f 制继承发扬了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并 逐渐扩大力度和规模。这种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打破了过去十族垄断上层社会 的局而,使寒门庶族知识分予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实际上扩大了文化享有的范 嗣,进而促进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客观上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些庶族出身的文人士子,在从事文学创作时更容 易把目光投向丰寓多彩的民问民俗文化,以民俗生活入诗渐成潮流,对唐代重阳 诗的成熟和繁荣不无促进作用。 第三,唐代节日系统的丰富和爱诗赋诗的社会气氛相互作用,促进了重阳诗 的繁荣。唐代节日的丰富历来为人瞩目。主要有岁时节日、宗教节日和皇帝诞日 等几大类。唐代在着力整治礼法和开放式地迎接外来文化的背景条件下,风俗文 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发达也最受重视的是各种岁时节日,各种相关的节俗活动 经久不衰,元f | 燃竹、人日戴胜、上元张灯、寒食扫墓、端午竞渡、七夕乞巧、 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岁除守夜在寒暑往来、秋收冬藏的变迁中 悉心感受一岁的炎凉。这些节日承载了古老的文化气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 渐融入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唐代又是一个诗的朝 代,整个社会氛围中弥漫着诗的气息。唐人普遍地具有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文 学艺术的浪漫气息,上至帝王公卿下至普通士子,乃至僧侣道姑、歌姬舞女、引 车卖浆者流,都表现出相当的文学修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 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2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唐代丰富的民俗生活 自然也会与文学发生关系,在相互作用中催生出一批批优秀作品。明代胡震亨在 其唐音癸笺中有一段论述,兹可证明唐代民俗与文学共同繁荣的景象: 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酶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 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 2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页6 7 5 。 重节序,好修故事,彩缕达于王公,柜敉不废俚贱。文人纪赏年华,概入歌泳。 朝士词人有赋,翼日即留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1 第四,唐代帝王对重阳节的重视和亲自积极参与重阳诗的创作活动也是唐代 重阳诗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重阳节虽然起源较早,但到唐代刊真正成为官定节 日。德宗于贞元四年下诏书况:“比者9 即士内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门,勤劳庶 务。今方隅无事,熏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二月二日、九月九日为三节日,宜任 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永为常式。”2 由于以晦同为节,名称不佳,所 以后来又听从宰相李泌的建议“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与上已、九日 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燕会”。3 唐此前也有天子于重阳节赐宴群臣的习惯,但 重阳节成为至此才真正成为官方明文规定的宴饮聚会的节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 主义制度中,帝王的个人喜好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唐朝 帝王都对重阳节的重视及对重阳诗会的积极主持和参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倡 导作用。唐高宗、中宗、德宗、宣宗都有重阳诗作存世。如中宗就分别于景龙二 年九月九日,景龙二年闰九月九日,景龙三年九月九日举行盛大的重阳宴饮和诗 会,“游宴以兴其篇,奖赏以激其价”1 ,极大地激励了身边的文学侍臣,他们为 了得到争帝的宠幸和奖赏,纷纷挥毫落纸,创作出数量众多的重阳侍宴应制诗。 在唐代重阳诗中,这类重阳应制诗具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官员在重要的节日会得到例行的休假机会,唐六典卷二记唐开元假宁令 说:“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 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 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目、立春、春分、立秋、秋 分、立冬、每旬,并给假一日。”朝廷常常下令鼓励官员在假日出游玩赏。如德 宗就在贞元四年九月下诏云:“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节日,宜 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有了朝廷的鼓励,官员们也乐得在节日期间享受 轻松假期,于是常常聚集同僚,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宴饮活动,在这种节日 宴享中各种形式的诗酒唱和活动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代重阳诗中有很多 是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的,这于朝野流行的节日诗会是分不开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5 月,页2 8 4 - - 2 8 5 。 2 后晋刘晌,g i f t 庸书卷十三德宗本纪中华书局,1 9 7 5 。 3 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中华拈局,1 9 7 5 。 4 】胡震亨,唐昔癸签卷二十七,上海古籍 i 版社,1 9 8 5 年5 月。 综上所述,唐代繁荣富庶的社会坏境、丰富欢乐的节俗活动、爱诗赋诗的社 会风气以及朝廷的重视和垂范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唐代重阳诗的发展,使唐代重阳 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高于前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第二章唐代重阳诗的文化与心理分析 全唐诗中的三百多首重阳诗创作于唐代的各个时期,贯穿了整个唐诗发展 史。这些源于世情时序的诗作反映了欢乐热闹的节庆景象,及其带给人的深刻影 响和难以磨灭的回忆,记录了丰富的民俗生活影像,充盈着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和浓郁的人伦亲情意味,因其巨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而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不失为一条探索民族心理与诗人情感的有效线索。 第一节唐代重阳诗中的节日活动 重阳节发展到唐代,最初的迷信色彩和禁忌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日益 淡漠,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人文色彩和丰富的节俗活动。“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彩,是辛劳的日子里难得的休息机会,凝聚着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唐代重阳节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登高宴饮、插茱 萸、赏菊、饮菊花酒以及骑射狩猎等活动,唐代重阳诗对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都 有鲜活生动的表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民俗生活画卷,从中可以窥见当 f 的节同风情、民j x l 乡俗和人情世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可谓唐 诗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登高活动。古代登高习俗并不仅限于重阳节,其他节日如人日等也有登 高活动,但只有重九登高的习俗最为普遍也最为长久,如果说其他节日的登高活 动还是可有可无的话,重阳节的登高却是不可缺少的。太平御览卷三二引齐 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 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西京杂记卷三也记载说:“三月上巳,九月 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很早开始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就具有了娱 乐的性质。在一年四季的自然转换中,秋天具有独特的魅力,农历九月九日正值 深秋,天高气清,会风送爽,丹桂飘香,人们自然不忍舍弃这个寒冬到来之前最 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 1 2 后的游乐机会,纷纷结伴出游,“以畅秋志”! 唐代重阳节从前代继承了这一习俗, 并将之发展到更大的规模。唐代每逢重阳节,皇帝都要赐宴群臣,并携百僚共同 登高赋诗,所登之处或在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或在渭水边的l 临渭亭,留下了为数 众多的重阳应制诗。宋之问有一首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瑞塔千寻起, 仙舆九同来。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天歌将梵乐, 空早共裴回。”陔诗描写了天子率群臣登高的庄严宏大的场面,雍容典丽的意象 营造出一种神圣祥和的节日气氛。不过,跟随最高统治者登高远眺虽然荣光,但 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唐代重阳诗更多的是表现普通人的登高活动,这样 的登高虽然不如前者庄严神圣,但形式却更加自由,参与者也更加放松,有利于 个体情感的表达,因此这类重阳诗的艺术感染力明显高于那些应制作品。如李白 的九a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 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趁着秋日 的明山绿水,携酒登山赏菊观霞,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古拙的松石和清幽的乐 声相映成趣,诗人忍不住想要多喝几杯。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景色,远方的朋友不 在身边,不免有些遗憾! 诗歌前半部分的秋游情状让人向往,最后一句对友人的 思念也因此更显真切,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与重阳侍宴应制诗作大异其趣。重 阳节的登高并不仅限于登山,由于唐代的建筑业已经相当发达,人工园林建筑进 入鼎盛时期,形态各异的建筑物耸立于风景名胜之处,成为人们九日登高的好去 处,因此唐代重阳诗中的登楼登亭登台之作也比比皆是。如王昌龄:“青山远近 带阜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写的是登楼;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 色开”,写的是登台:朱湾在:“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写的是登亭。可以 说高处皆可登,登之皆尽兴。重阳节的登高就这样广泛地被人接受,成为九日节 俗的骨干活动。同样是登高,处境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同,与良友携壶赏菊、把 酒临风会感到“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 孟浩然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独自一人身处他乡,也难免徒生孤寂惆怅,无奈只能“潜将 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 薛逢九日雨中言怀) 。登高虽然普遍,但并 非每个人在重阳节这一日都去登高的。司空图重阳日访元秀上人有旬日:“却 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在诗人看来重阳登山实在太俗了,不如和高 僧对榻而眠来得自在。通过不去登高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恰恰从反面证明了 重阳节登高活动的普及性。 二,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节r 风物,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 节”。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别名“椴”。屈原离骚有句:“椒专佞以谩 谄兮,檄又欲充其佩帷”,王逸注:“檄,茱萸也。”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茱 萸,椴也。九月九| = l 熟,色赤,可采时也。”唐代诗人薛逢九日雨中言怀 中有“单床冷席他乡梦,紫掇黄花故国秋”的诗句,其中的“紫械”就是指茱萸。 茱萸色泽赤红味道辛辣,所以人们常常用它作调味品,以去除食品中的异味。李 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写道:“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就是用茱萸调 味的例子。由于茱萸可以去除牛羊肉上的腥膻之气,时间久了,人们渐渐赋予它 一种引申的含义:辟邪除恶。茱萸在原有的实用功能之外,又多了一种人文功能。 太平御览引风土记言。:“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 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佩戴茱萸渐成九月九日重 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重阳诗中对此多有表现。最有名的当属王维的“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越 是佳节,思亲之情越是强烈,淹留他乡的游子对此肯定多有感触,但很少有人形 诸笔端,一经王维以简练的句子道出,便一下子成为人所共知的警句,干载一下 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初人们是把茱萸切碎,盛入布囊戴在身上。有名的桓景 避难的传说中就是如此,后来又多了插在头上的方法。在唐代两种方法是共同存 在的。郭元振子夜四时个秋歌:“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和李颀杂兴: “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浣的是佩茱萸囊的情况;王昌龄九日登 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和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睥 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描写的则是以茱萸插头的情景。由于茱萸益年 延寿辟恶除秽的特殊作用,古代帝王常常在重阳节当日赐群臣茱萸数枝,表示对 臣下的关心。唐代帝王也继承了这一习惯做法。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四对 此有记载:“汉官制,九日赐白僚茱萸。唐制,九日赐宴及茱萸”。杜甫也有“茱 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的句子。 茱萸在重阳节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茱萸酒。茱萸酒是以茱萸浸在酒中 制成,与菊花酒的制法相似,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权德舆九日北楼宴集“风 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自居易九日登巴台“闲听竹枝曲,浅酌茱 萸杯”,均言九月九r 饮茱萸酒的情形。世俗生活中的人在强大的传统力量下会 很自然地加入到各种节俗活动中,但隐居山林的人,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对 传统节r 有持何种态度呢? 僧灵澈九同残句说:“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 萸忆去年”,方外之人在山中不染尘俗,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只是偶尔看到 了成熟的茱萸,刁想起已经是重阳节了。看见茱萸首先联想到重阳,可以想见茱 萸在重阳节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赏菊、饮菊花酒。菊花盛开多在九月,所以九月又被称为“菊月”, 九月九r 的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是项不可或缺 的节日活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菊花在重阳节与茱萸一样被赋予的延年益寿、 辟邪除恶的意义,除去其中的迷信因素,仅从医学价值上说,这种观点也不无道 理。我国很早就有了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汉代是菊花酒就是重阳节必备的 时令酒品。西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已日:“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 菊华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 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的种类有很多,颜色也是五彩缤纷,从唐代重阳 诗中看,用作酿酒的主要是黄菊与紫菊。如杨廉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 亭字:“既开黄菊酒,还降紫微星”、姚合九日寄钱可复“数杯黄菊酒,千里 白云天”:赵彦伯奉和九r 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花字:“簪挂丹萸蕊,杯浮紫 菊花”、杨衡九日:“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菊花酒不但是重阳 饮宴必备之物,在重阳诗中也是频繁出现的一个事象,据笔者在全唐诗中检 索,“菊酒”共出现1 5 次,其中1 4 例在重阳诗中;“菊花酒”共出现7 次,全部 位于重阳诗中:“黄花酒”共出现4 次,其中三例在重阳诗中,菊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