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留学是人类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和借鉴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后进国家学习西方的道路上更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近代,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e t 本先后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并几乎在同一时间走上了改革图强的道路。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在这两场运动中,派遣留学生都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途径。然而相似的历史氛围,相似的目的,却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以至于影响了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两国在现代化竞赛的最初阶段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本文拟从洋务运动和啊治维新这两个近乎平行时期的留学政策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二者留学政策的对比研究和优劣分析,以期对现阶段如何更好的发展留学教育有所启发。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实践进行了简单概述,呈现了中日两国近代留学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各个阶段的演变轨迹。第三部分对中日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及个性。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即使在其相同中也有不同,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截然分开。所以在这一部分中笔者直接在选派政策、管理政策以及任用政策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窥探中日这两个时期留学政策的全貌。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对造成两国不同留学政策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形成两国留学政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二者发展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结果,同时也和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西学发展水平以及兴办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关。在最后一部分中,笔者对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教育的全面影响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拙见。比较的目的在于借鉴,以期对本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本研究认为要更好的发展留学教育,首先就要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其次要加大对留学教育的投入,扩大其规模,并进一步推进我国留学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形式的留学生的选派工作以及留学生的海外管理和回收工作,以更好的发挥留学生的作用,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留学政策;比较a b s t r a c t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f o r ma n de f f e c t u a lm e a n so fe x c h a n g ea n dr e f e r e n c ea m o n gc o u n t r i e s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a n di th a s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e s p e c i a l l yo nt h ew a yo f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l e a r n i n gf r o m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 i nm o d e r nt i m e s ,c h i n aa n dj a p a nw e r ee n c o u n t e r e da g g r e s s i o no f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s u c c e s s i v e l ya n da l m o s tb e g a nt h ew a yo fi n n o v a t i o na tt h es a m et i m e c h i n ab e g a nt h e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a n dj a p a n b e g a nt h em e i j ir e f o r m i nt h e s et w om o v e m e n t s ,d i s p a t c h i n gs t u d e n t st os t u d ya b r o a dw a s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t h em o s td i r e c ta n de f f i c i e n tw a yo fl e a r n i n gw e s t e r na d v a n c e d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o w e v e gt h e yw e r es i m i l a rb a c k g r o u n d ,s i m i l a ri n t e n t i o n ,b u t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 s , s oa st oa f f e c tt h ec o u r s e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t h e s et w oc o u n t r i e sa n dm a d ew i d e l y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 sa tt h ef l r s tp h a s eo fc o m p e t i t i o n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p o l i c i e s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o ft h e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a n dt h em e i j ir e f o r mw m c hw e r ea l m o s tp a r a l l e l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 s et w op e r i o d s ,f o rt h es a k eo fb e t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 o u re d u c a t i o n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i sp a p e rg oa sf o l l o w s c h a p t e ro n ea n dt w os u m m a r i z e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eo fs t u d ya b r o a di nt h e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o fc h i n aa n dt h em e i j ir e f o r mo fj a p a n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e d u c a t i o nt h a tc a m ei n t ob e i n go ft h et w op e r i o d sa n de v o l v e m e n t so fe v e r yh i s t o r i c a lp h a s e sw e r et a k e n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o ft h ep a p e rc o m p a r e dt h er e s e m b l a n c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t w op e r i o d s t h e r ea r em a n yr e s e m b l a n c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a n da tm u c ht i m e st h e ya r ei n t e r l a c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s oi nt h i sp a r t ,t h ea u t h o rc o m p a r et h e md i r e c t l yi ne v e r yp o i n ts ot h a tw ec a nk n o ww e l lo ft h ep o l i c i e s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c h a p t e rf o u r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s et w op e r i o d s a c t u a l l y ,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n o to n l yi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n d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 ,b u ta l s o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w i t ht h el e v e l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a n dt h eg u i d e l i n e so fe d u c a t i o n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i nt h el a s tp a r t , t h ea u t h o r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a l l - s i d e de f f e c t so ft h e s et w op e r i o d s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m yo p i n i o n i l lt od r a wl c s s o n si st h ef i n a la i mo f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i no r d e rt ob e n e f i to u rm o d e r n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b o t hi nt h e o r ya n di np r a c t i c e f i r s t ,w em u s tt a k eo r d e r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o fe a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c o l l i s i o na n da m a l g a m a t i o n ;b e s i d e s , a n o t h e rl a ws h o u l db e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i n c r e a s ed e v o t i o n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e d u c a t i o n ,e n l a r g ei t ss c a l ea n dp u s ho u rc o u n t r y sc o u r s eo f h ep o l i c i e so f 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o nt h i sc o n d i t i o n ,t h ed e f i g n a f i o no f v a r i o u st y p e so fs t u d e n ta b r o a da n dt h e i rm a n a g e m e n ta b r o a da n dr e t u r ns h o u l d b ed o n ew e l l ,f o rt h es a k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o u rm o d e r nc o n n t r y k e yw o r d s :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m e i j ir e f o r m ;p o l i c i e so fs t u d y i n ga b r o a d ;c o m p a r i s o n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本人南珂南大学提出硕士学注中请。皋人郑重声明:所至交的学位论五是盎、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酌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科说明、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拙人已经发袁或撰写过酌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阿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妁同事对本研究所做酌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酌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申请人( 学住论夏作者) 墨名:差叠32 0 - 7 年6 月t o8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t 、经河南大学审核批;隹授予硕士学1 _ 主。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拳人完全了解并r a l 毒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克( 纸质文本和电于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圊。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酌,可以采驭影印、档印、扫描帝拷贝等复制手段果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苯)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窑后适用奉授权书)g - 一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圣名:么盖盥2 0p 7 年5 月膨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荽名镛r 亚z = f = 二二一( 一) 选题缘由序言国家的发展需要交流,有交流才能比较鉴别、择优劣汰。如果自我封闭,就会故步不前。而留学是国家间文化交流、借鉴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留学的态度,往往体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自我意识”和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所以在近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派遣留学生作为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吸收他国先进文化,以图自强的重要方式。而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更是在派遣留学生上有着十分相似的背景和目的。1 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两国人民在蒙受被侵略的耻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为了摆脱被“湮没”的厄运,中日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巨轮,并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习西学之路有两条: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回“引进来”是聘请外国专家,“走出去”是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相比之下,后一条路更为主动有效,更能够及时掌握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因此,发展留学教育成为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两国的留学生群体各自为国家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拉开了两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但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两国派遣留学生的进程无论在时间、规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亦或留学生群体发挥作用的程度上都有很大不同,以至于影响了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两国在现代化竞赛的最初阶段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往对留学史的研究多是从宏观上对我国和日本近代的留学史进行的梳理,或者是对中国近现代各个时期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考察,亦或是对留学生和中外文化的传播所做的分析。而作为文化交流形式的留学生派遣,受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其中最直。辛欣:。甲午战前中臼留学教育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4 期。1接、现实的制约就是来自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的有关政策。留学史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经验教训总结,最终大都归因于政府的留学政策而付诸实践,所以对留学政策的研究,是对留学史进行再度探讨和评价的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笔者以此为选题,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特定时期的留学政策出发,分析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现行的留学政策,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今天对中日两国近代阶段中洋务时期和明治时期的留学政策进行一番整理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通过比较和审视,进而辨其优劣,以达到古史今鉴的目的。( - - ) 研究意义1 从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史的著作(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 9 8 9 ) 诞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一直没有中断对中日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不同命运的历史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年来,随着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中日两国留学教育的比较研究更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几近相同的历史境遇下,为何日本能通过留学生的派遣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良好机遇? 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留学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日本的留学生为何能决定国家的命运本研究通过留学政策这一全新的视角对这两个近乎平行时期的留学政策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对造成两国不同历史命运的原因进行再探讨,以推进留学史研究的高度,拓展留学史研究的思路。2 留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今的留学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已成为世界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方式。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留学教育更凸显了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而今,面对一浪又一浪的出国留学大潮,面对全球化,面对触手可及的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该如何去评价和认识我们自身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如何解决诸如境外留学人员的管理、归国人员的任用,如何更好地完善留学教育体制等等一系列问题,2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所以回顾我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和同时期的日本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其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以便为我国当前留学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错鉴依据。只有不断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获得真正发展,此乃留学教育之所在。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也正在于此。3一、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概述( 一)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自古,中国就是东亚最为强盛的国家,有着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生产和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从秦汉到唐宋,中国一直恩济四方,周边国家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从汉唐开始,日本、朝鲜等周边小国就陆续来中国通商、学习和交流。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实现了三千年来的“大一统”,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繁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顶峰。在1 7 世纪中期,中国也曾有人走出国门到国外游学,如佛教徒们赴印度取经求法以及随传敦士归国的神学留学生等,但是,那些人几乎都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不能算作近现代意义上的留学生,也没有为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清王朝官僚机构的衰败以及社会矛盾的增加,中国日益走向衰败。面此时,在地球另一端的欧洲和美洲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进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时期。1 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主义浪潮相继冲击着全球的各个角落,这一强大的潮流“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 而此时的清王朝还在旧轨道上蹒跚而行,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已将顽固守旧的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世界历史反复证明了的。1 8 4 0 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执行近百年后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瓦解,此时的清王朝早已是不堪一击。然而,战争的残酷并没有使清朝统治者清醒,它带给中国人的只是巨大的震惊和耻辱,以及对西方世界的恐惧和排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终于使中国开始正视世界。一部分封建官僚和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国家“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o 马克思、恳格斯著: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4 年版,第2 8 页。4。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西“天朝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自强、求富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被迫采取种种改革措施,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洋务派们在经济上热心创办实业,在军事上则力图建设起拥有坚船利炮的海陆军。然而当时中国“所有海关、制造、矿务、轮船、电报、铁路、纺织等局,创办之时华人未诸其事”,故“亦不得不借材异地”。圆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此情形下,洋务官僚们深深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便产生了派人出国学习的念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留学生也随之产生。而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想法的则是中国一个官位卑下的官吏拣选知县桂文灿。他在1 8 6 3 年向总理衙门奕新呈递条陈,建议清政府向日本那样派出人员出外求学。1 8 6 5 年薛福成也曾上书建议效法俄国。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中国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没能尽早付诸实施。清廷决定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除了上述的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些举措。1 9 世纪中叶,同处东亚的日本同样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由于中日两国历史上就关系十分密切,当时又面临着相同的危机,因此双方都很关注对方的情况。自1 8 6 0 年开始,日本就开始向西方国家订购军舰,同时派人员学习其海军军事学及造船航海技术等,还有民众自发出洋学习。对于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这些举动,大清王朝的洋务派们密切关注,一些大臣上书朝廷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为了维持其统治,缓解内外危机,在洋务派大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1 8 7 2 年,近代中国终于迈出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长技”的艰难步伐,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滥觞。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 一)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1 年版,第4 2页。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8 6 页5( 二)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轨迹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洋务派主持兴办的,主要有两次有影响的留学运动,一次是1 8 7 2 年幼童留学美国,一次是1 8 7 3 年福州船政学堂生徒留学欧洲。1 近代留学的发端幼童留美中国近代派遣最早的留学生是1 8 7 2 年的留美幼奄。这项伟大教育计划的实现,应当归功于我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容闳是第一个真正留学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也是中国第一个今天意义上的留学生。1 8 5 4 年,容闳学成回国,即开始着手实施其“教育救国”的留学计划。但当时国内风气未开,许多人认为学习国外的科学技术纯属罪过,他的留学计划一直无人理解和问津。经过1 0 多年的踌躇,容闳于1 8 6 7 年才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即“中国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的设想,并表示愿意亲自带领学生出洋学习。这就解决了洋务派们苦予无人作为留学“前导”的问题。因此,舒新城先生曾说:“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外个样子。”国他一生醉心于留学教育事业,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是当之无愧的。1 8 7 1 年9 月2 日,经过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反复商攉,二人联名上奏提出:“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请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选拔、学生数量、管理、经费等等。后又经二入几番周折,是年冬,清政府批准了这一留学教育计划。另一方面,留学教育始于美国还由于当时西方国家与清廷签有条约者只有美国。志刚等人在1 8 6 8 年出使美国时所签订的蒲安臣条约中曾规定:“嗣后中国入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容闳著:西学东渐记,郑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4 9 页。o 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 9 8 9 年影印本,第2 页。o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黼6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于是,1 8 7 2 年夏,3 0 名幼童在正监督陈兰彬、副监督容闳的带领下,乘船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自此至1 8 7 5 年,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计1 2 0 名幼童赴美留学。从1 8 7 1 到1 8 8 1 年的1 0 年闻,容闳全身心地投入到留学教育的组织实施事业中。但后来,在顽固势力的阻挠下,原定1 5 年的学习计划半途中辍,这一计划还是夭折了。2 公派留学的继起船政生徒留欧近代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继派遣幼童赴美之后的又一次借异邦以培养人才的举动,在多方努力的结果下以及吸取留美幼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了成功。在首届留美幼童的影响下,加之当时发展船政事业的需要,1 8 7 3 年1 2 月,沈葆祯建议从福建船政学堂挑选“天资颖异,学有根柢”的学生,分别派赴法国和英国学习造船和驾驶,“深究其造船之方”和“驶船之方”,如此“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圆但由于日本侵台事件,此事到1 8 7 6 年1 月才成行。李鸿章复议此事,提出从福建船政学堂中派学习制造的学生去法国,学习驾驶的学生到英国留学,以探求“制作之源”、窥其驾驶之“秘钥”。o1 8 7 6 年李鸿章派青年军官卞长胜等7 人赴德国学习陆军,成为中国军事留学生派遣之始。1 8 7 7 年1 月,沈葆祯、李鸿章联名上奏派遣海军学生留学英法,当年选派制造学生1 4 人、制造艺徒9 人和驾驶1 2 人送往英法国家,开辟了中国正式派遣学生留学欧洲的历史。1 8 8 1 年和1 8 8 5 年李鸿章等人又奏派二批,先后3 批共8 0 余人赴欧洲留学。这些学生留学3 、5 、6 年不等,大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 8 9 2 年,张之洞奏准派译员俞忠沅携工匠1 0 人至比利时学习炼钢技术。1 8 9 6 年,张之洞又选派江南陆军学堂、铁路学堂、储材学堂的学生4 0 人赴英、法、德三国留学。从1 8 7 6 年至甲午战争前的约2 0 年间,清政府先后向欧洲派遣留学生1 4 5o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 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1 年版,第1 5 3页。o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2 5页。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舨,第2 3 0页。7人。国这些留学生归来之后,使福州造船厂的技术力量大为增强,逐渐取代了外国技术人员的位置。这些留学生还是晚清中国海军的技术和指挥骨干,很多人成为中国南北洋舰队的“管带”,还有一些成为水师学堂的教学骨干。至此,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官费留学运动走上正式轨道。在此期间,民间的留学也在悄然兴起,其中有赴英国学习法律的伍廷芳和到檀香山念中学的孙中山等,但官费留学生始终是主流。二、明治维新时期国的留学教育概述( 一) 日本近代留学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古代的同本不曾辉煌过,但却和中国一样有过夜郎自大的历史。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它自称“神州”,“皇国”,视中国、朝鲜以外的西洋各国为“夷狄”,“戎狄”,“其人薄情、强欲、无礼仪,犹如野兽”。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当时日本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大都持“攘夷”的观点,主张拒绝与西洋诸国交往。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员,近代社会伊始,日本同样遭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入侵。当其“锁国”之门被入侵者的大炮轰开以后,基督教便捷足先登,传教士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在这片土地上宣讲基督教义,其中的崭新思想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日本国民。幕府对此极度恐慌,下令驱逐教士并颁布“锁国令”,自此德川幕府( 1 6 0 3 1 8 6 8 ) 开始了长达2 1 4 年的闭关自守。但“锁国令”规定荷兰人可以继续留在口本经商,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把自己完全与西方隔绝开来。即使是在闭关锁国时期,日本民族那种崇尚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观念并未改变,日本- - n 也没有停止过向西方学习,在日本还逐渐出现了介绍西方文化的“兰学”学派,以及许多翻译和介绍西方的书籍。西洋文明在日本已悄悄蔓延。o 李国钧、乇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2 0 0 0 年版,第1 7 2 页。o “明治维新”的分期问题国内外史学界尚光定论,一般说有两种历史解释。一是狭义解释。仅指1 8 6 8年推翻德川幕府,建证明治政权,即。王政复古”或“明治改无”;二是广义解释,以1 8 5 3 年的“黑船米航”为上限,1 8 8 9 年颁布明治宪法为下限。本文取广义的解释。崔新京:“关于中国洋务运动和口本硎治维新的文化思考”,e 本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o 转引自杨孔炽著: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 4 2 页。87 从1 8 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船只越来越多地出没于日本海面,洋学在日本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藩都设有讲习洋学科目的学校。据统计,至1 8 6 8 年,在全国2 4 0 所藩学中,设置数学的有1 8 1 所,设置洋学的有7 7 所,设置医学的有6 8所,设置天文学的有5 所。另外,民间的教育机构“塾”,也在幕末时期积极开展“西学”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洋学的发展使日本加深了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为幕末留学生的派遣提供了可能。而1 8 5 3 年的“黑船事件”更为日本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必要性。1 8 5 3 年7 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领由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要求日本开港。美国舰队的来i 临使日本统治阶级震惊不已,陷于混乱,被迫同美国缔结了所谓的日美和好条约。日美和好条约的缔结如同决堤之水,西方列强相继而入,迫使日本缔结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安政条约的缔结标志着日本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压力之下结束了封建的“锁国时代”,与中国一样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矛盾也日趋激化:各藩纷纷脱离幕府的控制,寻求自治;下层武士对低下的地位不满;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陷于国家分裂和财政危机的窘迫境地。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德川幕府及其广大的日本有识之士纷纷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办法,而走出国门到西方诸国师长之技,被认为是了解西方的重要途径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最佳手段。要求去国外实地考察与学习的呼声日趋高涨。1 8 6 8 年,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长达2 0 0 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权。为了建设百废待兴的国家,明治政府图谋改革,继而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富国强兵”要靠“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来实现,而“文明开化”离不开向西方学习。因此,新政府成立不久即出台了“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并制定了发展留学教育的政策,掀起了全国出洋学习的高潮。促使日本政府下决心学习西方的背景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明治维新以前的中国在日本人的心日中,是一个天朝文物制度的大国,是日本人神往的地方。而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惊破了古老中华的自大残梦,9也给基本上处于同一文明状态下的日本鸣响了警钟;若想避免重蹈中国的覆辙,只有求学海外以增强国力,抵御侵略。( 二) 明治维新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轨迹1 幕府末期的初识欧美“留学”对曰本人来说绝不是一种陌生的行为,这种国际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七世纪前后的遣隋使遣唐使时代。而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留学则始于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期。在日本开港之后的1 8 6 0 年,幕府就曾派出以新见正兴为正使的8 0 人考察团前往美国。1 8 6 2 年和1 8 6 3 年又陆续派出前往欧洲的考察团,人数均在3 0 一4 0 人左右。明治初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曾参加过1 8 6 0 年和1 8 6 2 年两次考察,回国后著有西洋事情( 1 8 6 6 ) 一书。1 8 6 1 年,幕府选拔的第一批留学生内田恒次郎等人一行1 5 人乘坐荷兰商船卡利浦斯”号离开日本,次年来到荷兰,揭开了日本历史上官派留学的开端。他们分别研习地理、炮术、医学、海军技术和法律政治。这批最早派出的留学生,主要同幕府发展航海、炮术的需要有关。这批人于1 8 6 7 年明治维新前夕学成回国。据说,幕府在1 8 6 1 年底,本来打算派留学生前往美国,由于当时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因而才改目标为荷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最早的留学生中,除了研习科学技术的人之外,还有津田真道,以及后来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的西周。他们的留学荷兰,“是幕末洋学史上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不能不说在作为日本人首次正式学习西洋近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他们的业绩迈出了明治新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国其所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目,正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最需要掌握和研究的。在这以后,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从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1 8 6 6 年( 庆应二年) ,幕府又派出一批留学生前往英国,其中就有福泽谕吉。在庆应年间,幕府还向俄国( 1 8 6 5 ) 、法国( 1 8 6 7 ) 派出过留学生,各藩也问或有o 【 1 】大久保利谦著:幕末维新的洋学,日本:吉川弘文馆1 9 8 6 年版,第9 0 页。1 0留学生派出,人数都不多。由此开始到1 8 6 8 年明治维新,通过幕府派遣、各藩派遣和私自出国留学三种形式,共有1 5 3 名。留学生奔赴海外求学。这些留学生人数虽不多,但他们把在西方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了日本,大大加深了日本社会对西方的了解,并在政治领域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可以说,他们是幕末留给明治维新的一大财富。幕府时期是国家试图统制留学的尝试阶段,当时虽然还不具备具体的留学规则,但求知识于世界的目的已相当明确。2 明治新政府建立后的留学热潮明治维新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改革,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刚刚从封建桎梏中走出来的明治领导人首先从了解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入手,以便有目的地学习国外的科技文化成果。为此,明治政府成立后,便着手派出使节团和留学生。明治最初的使节团是1 8 6 9 年派出的,只有两人。两年后,明治政府便派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使节团赴欧美考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岩仓使节团”。成员都是当时明治政府中的最高首脑和各部门负责人,此外,随行的还有华族和留学生。考察中,西方文明让使节团成员“始惊、次醉、终狂”。璀璨的文明彻底打碎了禁锢他们思想的狭隘观念,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日本与西方世界的巨大差距,也更坚定了他们以欧美为师的信念和决心。以此为契机,日本结束了“锁国”历史,走向全面开放。之后,海外留学活动日趋活跃。新政府和各藩都竞相派出留学生,局面一时失去控制。1 8 6 9 年,明治政府通过向志愿者颁发许可证,承认了海外留学的合法性并进行引导和控制。从1 8 6 9 年1 月到1 8 7 0 年1 1 月,政府批准发放的海外旅行证就达1 7 0 人次。o随着海外留学人数的急剧增加,明治政府意识到对留学生实行专门管理的重要性。于是从1 8 7 0 年开始,政府陆续颁布了海外留学生规则、贷费留学生规则、公费留学生规则等,留学之风大盛,很多优秀青年争相奔赴海外,学习。【日l 石附实著: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日本:讲谈社1 9 7 7 年版,第1 0 4 页。郝一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育之比较”,大学教育科学2 0 0 5 年第2 期。l l西方先进文化,留学人数平稳地向前发展。据1 8 7 2 年的调查,以官费、公费或私费各种形式派往海外的留学生人数就多达3 8 0 人,派往国家包括:英、美、法、德、俄、荷、中等国。毋这时期的中国大清王廷虽已是日薄西山,却还仍然保持着“日本之师”的地位,因而也是日本的留学对象国之一。到1 8 7 4 年问,留学人数增至5 5 0 名( 见图表2 - i ) ,显示了明治政府急于通过派遣留学生以吸取西方文明的熊熊野心。明治维新之后是国家有计划的以法令形式统治留学工作的阶段,大批留学生相继被派出,使日本具备了更多的掌握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人才,为以后日本大量建立高等和专门教育机构积蓄了力量。明治初期留学生留学国( 地区) 统计表。馏 孝美英德法俄中奥比香意荷瑞总访,地利大时间国国国国国国利时港利m士计=( 牵) 明治元年36311 32552l1 336 95 53 22 5421 8 748 07 13 41 7472212 1 854 41 871 5118 6621 06412 3763l1 0总计2 0 91 6 88 26 0975422115 5 0图表2 1o 李廷举著:科学技术证国的同本历史和展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7 6 页。o 【日】石附实著: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目本:讲谈社1 9 7 7 年版。第1 5 4 页。1 2三、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留学政策的比较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留学生的派遣受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最直接的制约就是来自于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的有关政策。留学史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经验教训总结,最终大都归因于政府的留学政策而付诸实践。中日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即使在其相同中也有不同,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截然分开。所以在这一部分中笔者直接在选派政策、管理政策、任命政策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窥探中日这两个近乎平行时期的留学政策的全貌。( 一) 留学选派政策的比较1 选拔资格派遣什么样的人出国留学,是决定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中日两国对待留学人员的选拔都很重视,分别通过规章的形式制定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并同样地经历了最初选拔标准的模糊阶段。不同的是,明治政府对留学人员的选拔标准及时进行了反思和修正,从注重身份逐步过渡到了注重能力。挑选学生出洋肄业,为中国创始之举。显然,挑选什么样的人出国留学,成为奕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最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惟试办之难有二:一日选材、二日筹费。”。而选材是留学教育成功的关键。“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o 因此,清政府在上海专门设局负责挑选幼童出洋等事,在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等沿海地区挑选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的聪颖儿童。之所以在沿海地区挑选,原因是沿海地区与内地相比,人们的思想和风气较为开放,对西方世界有。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6 7页。o 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6 8页。一定的了解;选派幼鼋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仕子只知埋头于儒家典章,对西学毫无兴趣和基础。而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学习外语,而且不受家庭所累,没有后顾之忧。但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中的规定却只是一种泛泛的抽象要求。其中规定被挑选的聪颖幼童,必须“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情愿送往西国肄业者,即会同地方官取亲属甘结,并开明年貌籍贯存案,携至上海公局考试。”。并规定了考核的内容为体检和文化考试。考试科目为“汉文之写读;其曾入学校己习英文者,则并须试验之英文。”圆派遣去欧洲学海军技艺的学生是洋务派在自己办的学校中选拔出来的,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资格限制,只是从学堂中挑选“天资颖异,学有根柢”的“秀杰之士”。 这些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外语基础;年龄在2 0 岁上下,具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由于有留美幼童的教训在先,所以洋务派选拔留欧的学生时较为谨慎,基本上都在船政学堂的学生中遴选,知根知底,自己也较为放心。一位法国人曾在清末留欧学生一书中对1 8 7 5 年随日意格先行的5 位闽厂学生这样评价道:“与1 8 7 2 年容闳率领的那批留美幼童相比,这次赴欧的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他们懂英语、法语,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当然,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教养的根底。”固闽厂生徒在派出之时的起点就比留美的幼童要高,既懂外语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既能独立生活和学习又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很快融入“西学”的学习环境中去,所以效果较之留美幼童要好。这时期的日本在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前,民众对西学和对出国留学都十分向往和踊跃,所以在留学生资格上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只是比较注重留学生的身份,各藩派出的留学生大都为官吏和潘士出身。如1 8 6 2 年选派的1 5 名赴荷兰的。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6 9页。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8 0页。陈学恂,田正平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2 5页。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t 第2 5 8页。1 4留学生中,9 人为幕府的官吏;长州藩和萨摩藩所派出的留学生均为藩士出身。1 8 6 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对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作出了规定,主要在公卿,诸侯和藩士这些身份和地位较高的人中选拔人员,由政府提供费用出洋留学。1 8 7 0 年1 2月,明治政府制定海外留学生规则,其中规定,派出的留学人员的选拔“不分尊卑,从皇族到庶人都可派遣”; 并在选拔学生的品行、年龄、学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派出的留学生年龄在1 6 至2 5 岁,诚实聪颖,对日汉典籍和洋学有一定的基础,通晓所去国的语言;另外还规定了留学的国家和科目。但是,最初的留学生由于选派不够严格,只重“量”不重“质”,所以大多数人学无基础,并不出色,成效不显著。1 8 7 4 年出版的东京繁昌志一书曾这样讽刺道:“贵公子携莫大之学费,出而游学西洋,但思快快学成归国,充任大官。或日伦敦之业平,或日巴黎之助六,毕竟一技不通,归国而堪任事者很少。” 这种状况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重视。为了达到迅速培养人才、“求知识于世界”的目标,明治政府对原来的留学生派遣制度进行了整顿。1 8 7 5 年,文部省颁布了贷费留学生规则,明确规定了留学生的选拔要求为。根据学力、品行、健康状况,经考试择优录取”, 并规定了留学学校和科目的选择以及归国后的任命等一系列事宜。此后,文部省开始派遣经过严格考试的留学生出国,坚持少而精的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