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doc_第1页
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doc_第2页
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doc_第3页
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doc_第4页
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10项关于我国的流行病学方面研究市场分析思齐2017-01-151.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报告肺癌是我国首位致死肿瘤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表了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该研究由赫捷院士、陈万青教授等牵头。研究数据估计,2012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58.6万例(城市地区197.3万例,农村地区161.3万例),死亡病例218.7万例(城市地区113.2万例,农村地区105.5万例)。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64.85/10万(男性289.30/10万,女性239.15/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277.17/10万,农村发病率251.20/10万,城市高于农村。全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1.49/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159.00/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164.24/10万,城市低于农村。此外,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脑瘤和胰腺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5%(图1)。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0%。2.20年来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大幅升高高血压是最主要原因一项哈佛大学研究指出,近20年来,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大幅上升,而高血压是造成该负担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体质指数升高、体力活动下降、吸烟率高和不健康饮食等问题,也是加重我国心血管病负担的重要因素。这是首项分析饮食、生活方式和代谢危险因素对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认为,从传统到更“西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可能是导致我国心血管病(如心脏病发作和卒中)剧增的“罪魁祸首”。这些改变同时导致了我国人群高胆固醇、肥胖和2型糖尿病比例的显着升高。“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控制,居高不下的高血压、越来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长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趋势以及男性普遍吸烟的现状,将在未来20年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新发病例。”论文第一作者、哈佛大学李艳平说。研究者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为基础,分析了1991-2011年2.6万中国人的相关数据,并预测了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3.中国成全球首位精神疾病负担大国一项国际研究发现,根据目前以及未来中国和印度的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负担状况,迫切需要积极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早期识别和有效的治疗计划。研究发现,因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所致的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中有1/3在中国和印度(6600万DALYs),远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合计值(5000万DALYs)。而且预测2013-2025年中国和印度的这些负担将分别增加10%和23%。全球3/4的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精神疾病负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占17%,印度占15%,在这两国,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精神疾病负担占了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图2)。4.60万人调查:国人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中国体育科学研究院一项跨度15年纳入60万人的全国性系列调查证实,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正每况愈下。该研究于2000、2005、2010、和2014年对2059岁的中国成年人进行体质调查。结果发现,国人体能越来越差:静息心率逐渐增加,握力越来越小,身体越来越僵硬,身体平衡能力越来越差。研究还发现,15年来,国人越来越胖:肥胖以每年0.32%的速度增加,超重以每年0.27%的速度增加。腹型肥胖每年以0.78%的速度增加。而且,乡村居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中,肥胖超重更为流行。就休闲时间体育活动水平来看,15年来公众逐渐重视体育锻炼,每周达到所推荐的最低水平者比例已有所上升,休闲时间体育活动主要根据受试者是否每周达到最少150 min或75 min剧烈活动来评估。但这一比例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体重适中者达标比例每年增加0.50%,超重者为0.37%,肥胖者仅0.06%。研究者认为,今后不仅要关注体育活动的“量”,还应关注“质”,从不同类型运动中增强不同体能指标。5.我国卒中防治初见成效乡镇卒中发病率趋向年轻化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在1994-2013年,不同年龄组经标化的男士和女士因卒中死亡呈减少趋势。整体看来,20年间,男性下降了18.9%,在女性下降了24.9%。研究者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医保覆盖、医疗诊治条件、卒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其次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营养改善。人群对卒中的防治认识也在逐步提升。其中降压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控制卒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卒中防治初见成效,但卒中发病率趋向年轻化。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卒中发病率趋向年轻化,并且在相同的人口年龄标准化下首次卒中发病率也显着增加。该研究于1992-2014年在中国天津的一个乡镇进行,期间共有1053例患者经历了首次卒中。结果发现,男性卒中发作的平均年龄降低了0.28岁,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平均年龄降低了0.56岁,缺血性卒中降低了0.22岁。然而,类似的趋势在女性中没有观察到。1992-2014年,在相同的人口年龄标准化下首次卒中发病率也显着增加,整体增加了6.3%,男性增加了5.5%,女性增加了7.9%,出血性卒中增加了4.6%,缺血性卒中增加了7.3%。与此同时,在1991-2011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和饮酒等卒中高危因素也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显着上升。6.十年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出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教授团队推出了一个新的针对国人的预测工具,以评估未来10 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主要包括冠心病和卒中。与以往模型不同,新模型不仅纳入了传统危险因素指标,还根据国人的实际情况,考虑了南方和北方、城市和农村、腰围和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年龄与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作者认为,要特别重视腹型肥胖的问题,以及针对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进行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比如,一名60 岁的男性,收缩压为130 mmHg,总胆固醇为210 mg,HDL-C 55 mg/dL,腰围80 cm,不吸烟,但有糖尿病,居住在北方的城市,无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计算其10 年发生或死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为11%。该研究对1998-2001年入选的2.1 万人进行了12.3 年的跟踪,其中新发心脑血管病1048 人。7.国人卒中终生风险量表发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王瑛等在2万余人的队列研究中针对3560岁人群发明了专门预测卒中终生风险的量表(图3)。该研究共纳入1992年、1996-1999年和2004年的3个队列中21 953位3584岁无心血管病的受试者。随访期间,有917人首发卒中,包括681例缺血性卒中和221例出血性卒中,其中33例两者兼有。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中青年男性,即3540岁和4150岁的男性人群,如果把上述危险因素控制在理想状态,在65岁前其卒中风险为零。研究者还发现,在这些危险因素中,不论男女,高血压要比其他危险因素在促成卒中终生风险方面更为显着。而且随着血压的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其卒中终生风险也随之升高,呈剂量反应关系。8.我国慢性肾病流行趋势变迁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反超肾小球肾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路霞等研究显示,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在一般人群还是城市住院人群中,与肾小球肾炎相关性慢性肾脏病(CKD)相比,糖尿病相关性CKD均变得更为常见。研究者指出,该研究中约21.3%的糖尿病患者被归类为患有CKD。因此,如果以2013年研究中我国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来算,我国估计有2430万的糖尿病相关CKD患者。该研究分别采用不同资源追踪了住院患者和一般人群的情况。结果显示,2010年,住院患者中糖尿病相关CKD的比例低于肾小球肾炎相关CKD,分别为0.82%和1.01%。然而,从2011年起,糖尿病相关CKD的比例开始超过肾小球肾炎相关CKD,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2015年,住院患者中糖尿病相关CKD和肾小球肾炎相关CKD的比例分别为1.10%和0.75%。不过,按地区分层后,分析发现,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5年,城市住院患者中的糖尿病相关CKD的比例均高于肾小球肾炎相关CKD;2010年两者比例分别为1.02%与0.84%,2015年分别为1.55%与0.72%。而农村住院患者仍以肾小球肾炎相关CKD为主。2010年两者比例分别为0.68%与1.51%,2015年分别为0.76%与0.95%。9.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70%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MDG)4要求,各国在1990-2015年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2/3。然而,我国学者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15年来尽管儿童生存率显着提高,但MDG4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其中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主要是早产并发症、肺炎和分娩相关事件。(Lancet.2016年11月10日在线版)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排名第六,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先天异常,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9.7%。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0-2015年数据,在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70%,成为这些国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最快的国家。并且主要死因从肺炎、分娩相关事件变为先天异常以及意外伤害。在这份数据中,201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相比1990年已经下降了53%,这虽然是令人欣慰的数据,但离MDG4下降2/3的目标还是有距离。2015年,发生了590万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270万例发生在新生儿时期。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主要是:早产并发症(105.5万)、肺炎(92.1万)和分娩相关事件(69.1万,图4)。该研究纳入全球194个国家的数据,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排名前10 的主要分布在南非以及亚洲。其中,2000-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数据显示,因肺炎、腹泻、新生儿分娩相关事件、疟疾和麻疹所致死亡的减少,导致了总死亡率下降61%。1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每年56万人因不吃水果死于心血管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有关中国人吃水果的研究。该研究对45万中国健康人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发现,每天都吃水果的人不但血压和血糖较低,而且得心血管病的人也较少。而且,身处全国10个省的人,都显示出吃水果的益处。关于水果和心血管病健康的关系,在国外研究得比较多。一项汇总研究发现,如果每天吃80 g水果,那么因心血管病死亡会减少5%。而该研究发现,吃水果的益处远远超过了5%。与不吃水果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相比,心血管病死亡下降了40%,因冠心病死亡下降了34%。作者认为,水果中富含钾离子、纤维素、叶酸、抗氧化物和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而钠和热量很低,这些对心血管都有保护作用,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为什么益处会这么大?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吃水果的量非常少,这样就容易得到水果有益的结论;其次,该研究仅仅关注了新鲜水果,也就是没有加工过的,这样的益处最大;最后,研究不分析有心血管病或有高血压的人,排除了药物的影响。但研究中,仅有18%的人每天吃水果,9.4%每周中有46天吃水果。有6%的人基本不吃水果。研究估计,16%的心血管病死亡是由每天不吃水果造成的。以此估算,每年有56万人因不吃水果而死于心血管病,其中20万人在70岁前死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应该吃200400 g水果。但有研究显示,80%以上的中国人每日吃的水果不足200 g。到底吃多少水果最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