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韩非是先秦末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非道德主义思想独具特色、影响 深远。韩非以其“人性自为论 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理论前提的“人性善” 论,以其“德化无用论 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核心的“道德教化论 ,并以 其“道德虚伪论”揭露了“德治”学说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苍白 无力。 韩非非道德主义思想旨在追求国家的富强统一,追求法治的公平、公开, 要求变法革新、崇真务实,同时其思想也有重视权谋、诈术的惨刻,对政治领 域的道德价值的清洗,使之无法抉发政治作为崇高事业的内在本质,把政治看 作君鬻爵禄,臣鬻忠诚、民鬻死力的买卖行为,这些思想在历史上造成了非常 负面的影响。本选题认为,只有对韩非的思想进行深入其腠理的剖析,充分吸 收历代的研究成果,才能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篇论文主要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研究 的总体情况及其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极端的利己主义、君主独裁思想和 摒弃共同的道德规范三方面对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加以叙述。第三部分,主 要论述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分别从 人性论、君主论和法、术、势三者的结合三个方面分析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 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其中的法、术、势的结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最后一部分, 主要阐述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影响及其作用。 关键词: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法家;法治:儒家;德治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h a r tf e iq i nl a t el e g a l i s tt h e o r ys y n t h e s i z e r ,l l i sn o n - m o r a li d e o l o g yu n i q u e 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 h a r tf e ii t sh u m a n i t ys i n c et h et h e o r y ”r e f u t e dc o n s t i t u t e t h ep r e m i s eo f ”r u l eb yv i r t u e ”t h e o r yt h e o r y ”h u m a ng o o d n e s s ”o ni t st h ed e h u a u s e l e s sr e f u t e dc o n s t i t u t et h ec o r eo f ”r u l eb yv i r t u e ”t h e o r y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a n di t s ” m o r a lh y p o c r i s yo f ”e x p o s i n g ”t h ei n t e r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o ft h er u l eb yv i r t u e ” t h e o r yi np r a c t i c es h o w e dp a l ea n dw e a k h a r tf e in o n - m o r a li d e o l o g ya i m e da tt h ep u r s u i to fn a t i o n a lp r o s p e r i t ya n d u n i t y ,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r u l eo fl a w ,f a i r ,o p e na n d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 r e f o r m ,t s u n gt s i l lp r a g m a t i ct h o u g h t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r i c k e r y ,t r e a c h e r yo f t h e m i s e r a b l ee n g r a v e d ,c l e a n i n go ft h em o r a lv a l u e s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s p h e r e ,s ot h a t i m p o s s i b l eo fm i n di n h e r e n tn a t u r eo fp o l i t i c sa san o b l ec a u s e ,p o l i t i c a la sj u nv e n d p e e r a g ea n dc h e ny ul o y a l t y ,c h i n av e n dt h et r a d i n gb e h a v i o ro fo n e ss t r e n g t ho f t h e s ei d e a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av e r y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 n l et o p i c st h a to n l yd e p t h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c o ul ih a r tf e i st h i n k i n g ,t of u l l ya b s o r bt h ef i n d i n g so ft h ea g e s , a n dc a nm a k ear e a l i s t i ce v a l u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i sp a p e ro u t l i n e st h e h a nf e iz it h em o r a li d e o l o g yi st h eg e n e r a ls t a t eo fr e s e a r c ha n dn e c e s s i t y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 ,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t h ee x t r e m ee g o i s m ,t h et h o u g h ta n da b a n d o nt h e c o m m o n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e t h i c s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m o r a li d e a so fh a nf e iz ia r ed e s c r i b e d t h et b j r dp a r t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i d e a so fh a nf e iz in o tm o r a l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 n ef o u r t hp a r 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t h et h e o r yo f 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t h er u l i n ga n dp o t e n t i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o fa l l t h r e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m o r a li d e a so fh a r tf e iz i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n t e r n a l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 a n dt h em e t h o d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a r t ,p o t e n t i a li st h ec o r ec o n t e n to ft h i sc h a p t e r t h el a s tp a r t ,m a i n l ye x p o u n d st h em o r a l i t yo ft h ei d e a so fb a nf e iz ie f f e c ta n dt h e f u n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h a nf e i n o n - m o r a l i s t i ct h o u g h t l e g a l i s m t h er u l eo fl a w c o n f u c i a nr u l eo fv i r t u e i l 第一章引论 第一章引论 韩非生年不详。根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韩非是韩国的宗族公 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虽出身韩国王室,然而属于韩王 庶出,地位不高,加之在生理方面存在口吃缺陷,所以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韩王 的重用。他所作的文章后来传到秦王的手中,秦王看罢文章感叹道:“嗟夫! 寡 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到秦国后,受到重用,但是也招来李斯 等人的嫉妒,这为他以后受到政治迫害埋下祸根。 关于韩非子的身世、人格、死因学界均有争议。宋洪兵博士在其著作韩 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对这方面的争议有比较详尽的解说。由于对韩非子残 民弃国、不得善终的批判观点,直接涉及人民对韩非子整体人格的评判,所以 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韩非子作为一个出卖宗主国的 卖国者,客死他乡的结局并不值得人们同情。如郭沫若说:“有些学者爱说韩非 忠于韩,是有心为“存韩”之谋,其实那是上了李斯的当。韩非毫无疑问是有 心用秦的。”有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存韩篇乃韩非入秦后上秦王政书,题为 后人所加。有些学者因此便认为韩非忠于故国,那简直是把韩非和楚的爱国诗 人屈原等量齐观,其谬可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韩非子的经历、人格、都体现 了一种忠于韩国的爱国精神。韩非子在秦朝被奉为“圣人”的历史自不必论, 即便在汉代,陈人武臣也认为“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孔丛子答问 篇) 。近人陈千钧认为:“韩非乃爱国者”、“韩非救世之志,与古之圣贤有何异 哉? ”,“韩非具有勇敢牺牲之精神 。陈黻宸也说:“故始以亡韩者为秦谋,继 以为秦谋者存韩,终必将以为韩者亡秦。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也 对韩非子的爱国情怀身为赞许,认为“其爱国情思深厚,其风节孤峻,使韩子 生今日,余为之执鞭,所歆慕焉”。第三种观点试图在“卖国论”与“爱国论” 两种观点之间进行调和弥缝,认为韩非子存在既想“存韩”又欲“用秦”的矛 盾心态。如钱穆认为韩非子只能算半个“抱有狭隘国家观点的人,因为“他 是韩国贵族。他在先也有很强烈的国家观念,但他到秦国后,意志就不坚定了, 所以只能说他是半个”。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1 7 页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国入民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1 页 l 第一章引论 一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研究的总体情况 在过去对韩非子的研究中,其政治意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和法律 意识( 法、术、式相结合的法制理论) 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在学习 过程中,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却闯入了笔者的视野,学术界对韩非子 “非道德主义思想的研究却并非重点,甚至有人认为韩非子步苟子后尘,认 同荀子的性恶论“人之生也固小人”的观点,这实乃一大偏见。笔者研究 发现,韩非子是一个人性无善无恶论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性自利自为论者。 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出版的蔡元培先生所著的中国伦理学史中,用整个 十三章详细解读韩非子,他将韩非子的“性恶论”表述为“苟子言性恶,而商 君之观察人性也,亦然。韩非子承荀、商之说,而以历史之事实证明之。”崛 此书中,蔡元培先生最先向韩非子的“性恶论 发难,认为韩非子的“性恶论” 是在继承了与他同时期的另外两位思想家荀子、商鞅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的。在“威势”一节说:“人之自利也,循物竞争存之运会而发展,其势力之盛, 无与敌者。同情诚道德之根本,而人群进化,未臻至善,欲恃道德以为成立社 会之要素,辄不免为自利之风潮所摧荡。韩非子有见于此,故公言道德之无效, 而以威势代之。”即:韩非子认为不具强制作用的道德并不会对当时诸侯争霸的 社会产生多大的改良作用,相反,要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就要强调“势”的 作用“以威势代之”。以上几点,是人们错误地认为韩非子是“非道德主 义者 的原因所在。相似的观点在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全集中,也有所体 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郭沫若曾经清算先秦诸子,在对韩非子进行细致 的研究和分析之后,他称韩非子为“法术家 ,有时甚至直接贬斥韩非子为“术 家”,称其“术”为“诡辩之术”,这些观点都体现在其著作十批判书中。 然而,玉有石璞,其来有自,对韩非子的道德观和人性论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对原作的发掘,尚须艰苦工夫。 新世纪出版社2 0 0 4 年版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有专章介绍韩非子,分析了 法家的社会背景、历史哲学和治国之道,以及与道家、儒家的关系。教材的书 写自然比研究来得更简洁浅显,如提到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该书只笼统地提 到:“韩非子继承了苟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这很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1 年版( 十三章韩非子)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1 年版( 十三章韩非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十四章韩非与法家) 第5 6 4 页 2 第一章引论 容易引起误导,给读者留下“韩非子是性恶论者 的印象。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用专章介绍了韩非子,他把法家和道家、儒 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可惜的是没有和墨家进行对比研究。中国哲学史从政治 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法治思想、认识论、历史观、自然观和无神论思 想等几个方面对韩非子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但是毕竟这只是一本教材,对于 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韩非和研究韩非是不够的。该书只笼统地说“韩非子继承 了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 这一说法使后人很容易理 解成为韩非子是性恶论者。 关于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研究论文,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了1 9 7 9 2 0 11 年3 0 多年问的相关论文,这些论文有不同的切入点和角度,对韩非子的思想作 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给笔者以很大的启迪和借鉴。其中,中国优秀硕士 论文李筠的韩非子的政治哲学认定认定非道德主义是韩非子的政治哲学观 点的核心。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有清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韩非子非道德主义的 “人性好利论”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依据,“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是其强有力的推行手段,最终通过集权政治来实现国家富强。其中,作为其理 论依据的“人性好利论”,只是韩非子对于当时社会、当时认知条件下对人性 的一个客观陈述,是一个事实判断,并不涉及韩非子对人性的价值认定。他还 分析了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三大不同:1 两大思想的核 心主体不同,一为封建君主,一为个人;2 两大思想的最终愿景不同,一为国富 兵强,一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3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韩非子认为除封 建君主外,个人不享有权利,只履行义务,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却以要求个人权 利为旨归。该论文逻辑清晰、思辨有力,给笔者很大的启发。 以上是对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研究所做的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另外的 一些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由于资料来源有限,难免挂一漏万,还望指正。 二研究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米凯莱戴蒙泰涅说到:“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 界该是多末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 第一章引论 解它。”我想,关于韩非子,关于他的非道德主义思想,我们确实还有话要说。 正如史华兹在充分了解以往学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概况之后进而站在新的起点 进行重新研究一样,“我们对韩非子还能再说些什么的困惑与反思,并不代表 韩非子相关研究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开端。“韩非学”研究面临挑战, 同时也充满诸多机遇。 在汉朝,曾红极一时的法家失宠,并且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风光;相反,过 去不受欢迎的儒家却时转运来,被奉为正统,获得独尊地位,且维系两千多年 不动摇。儒家虽然从台后走到台前,但仅靠他们的德礼不可能维护王朝的长治 久安;法家虽然从台前退到台后,但任何一个王朝都离不开他们所提供的势、 术、法。先秦法家的历史作用决不可低估,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或多或少、 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以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君主专制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集权制度下 的君主,是“法 的化身,不仅“威慑着整个统治集团,而且决定着整个封 建社会的稳定。所以,中央集权问题、君主问题,是历朝历代政治家都不能避 开的话题。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央集权、君主制的思想认同,逐渐形成了一种 社会心理认同、向普通百姓渗透,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政治认同。直至今日,仍 旧影响着国人的民族心理,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现状和改革。所以,对韩非 子的非道德主义的研究,对于构建当代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历代皆行秦政法 ,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 统集权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帝制政治的传统。 在诸子百家中,对秦始皇影响最大的无疑当属韩非。其后,汉武帝改宗儒学, 弘扬礼教,似乎是中国传统的一大转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改宗” 并没有改变汉代在建国之初就明确采纳的“汉承秦制的做法,除了制度层面 四百年前门多萨用西班牙文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用理想化的手法,把当时的中国社会及政体描绘 得完美无缺,还称道中国人“是一个沉静的和有才智的民族”。它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 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和欢会的描述并不准确,甚至有许多错误, 但是它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人发现了一种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但又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 力的中国文化时的那种惊愕和激动。当时的法国大作家、哲学家米凯莱戴蒙泰涅在校阅该书法文版时, 颇有感慨地在书边写道:“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 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 谭嗣同:仁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蠢之书,口:暖乎,寡人得见 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秦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律制度”,因此,“汉承秦制”主要的就是“汉承秦法”。 4 第一章引论 的沿袭,汉朝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也与秦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这句话可谓字字玑珠,准确地表 达了汉朝的政治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生活影响深远,从这个角 度来说,“韩非对中国历史政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一般的尝试了解之上, “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形式上都尊崇儒家,用仁义礼教治国,对法家的学说加 以贬斥,实际上却总是采取外儒内法的措施,软硬两手交替使用,来巩固 他们的统治 。汉朝以后,儒法合流、德法互助,尽管有朝代的更替,但是政治 架构的稳定性又是其它政治文明发展历史上鲜能比拟的,因此,要深入认识中 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传统,绝不能忽视韩非的思想。 这个对国家的政治历史产生了如此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必定有其具有普 遍意义的哲学基础,以及立足于其上的尚待研究的政治哲学意识。“百家争鸣 的局面的出现,与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先秦诸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观察与反思 和积极干预是离不开的。影响左右人们对韩非子政治思想研究的因素主要与秦 朝二世短祚的兴亡教训和儒家“仁政 思想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密切相 关。总之,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先秦时代,社会政治关系剧 烈动荡,促使各国诸侯不得不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探索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 立足的政治改革。提倡人类终极关怀人道主义的儒家,倡导仁政和礼制, 却没有提出一套完善的施政纲领,虽则儒家思想曾经盛极一时,却无法使国家 实现大踏步地国富兵强,只能渐渐退出政治舞台;而法家则从现实主义出发, 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施政政策,包括按法办事、君主集权、严刑峻法等,这 些思想和政策得到秦国的赏识和重用,最终,秦国依此完成变法,实现了统一, 法家思想的运用在秦国的统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韩非子为代 表的法家思想的倡导者们认识社会、干预社会的态度和观念不无关系。人的思 想与认识不可能脱离现实凭空产生,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顺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流行一时的任何文化、政治思潮有着本质的共通点社 会生活中有适应其存在发展的土壤。纵观韩非子的历史观、人性观、道德观, 他的思想不仅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在二百年后,仍能实现与儒家思 想的完美结合,被汉后的统治者所采纳。“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重大的历 汉书元帝纪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诊释之法家的反智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8 l 9 l 页 周勋初,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第一版,第3 页 5 第一章引论 史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哲学基础中蕴含了某些理性质素,这些理性的质素也是 使得汉后政治实践中,法家的现实主义思想能够与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互为 补充、得成大统的原因。 孟子滕文公下曾提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将出仕、 参政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诸侯割据纷争的先秦时代,韩非子作为众多“职业政 治家”之一,也拥有着实际实用的一整套政治理论一种大政府主义的政治 理想:通过“法”“术“势 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措旌,来达到“国富兵 强 、称霸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推行“法”的关键在 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而“术”的主体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阴险狡 诈之权术;“势 的本质即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 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综合上述观点,韩非子的思想虽则对实现国富兵强的 政治目的极为可行,可是其思想却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韩非子所谓的“法 治 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有着天壤之别,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封建 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长期存在的理论依据。所以说,韩非子的非道德 主义思想虽则有其存在的必然,但是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思想衍生出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对韩非子 非道德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仅能使韩非子政治哲学思想更加清晰明了,而且能 够为现代社会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 研究的主旨即是如此。 王宏斌,中国帝王术 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序言 6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非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不按社会公认的道德要求行事,否认道德存 在,否认道德在人类社会能够发挥作用,这实际上可以划归为伦理学理论的范 畴,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纯粹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是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整个 法家的政治学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可以将非道德主义划归为政治学概念,并 且这一概念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 从韩非子非道德主义的功能、整体构架以及最终政治立场来看,韩非子仍 旧追求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提供一整套健全完善的杜绝和消除统治危机的预 案,这套预案是非道德化的、泯灭人道主义的。道德追求对于韩非子来说是完 全可以摒弃的,因为他并不认同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反,道德却可以 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提供某种手段建立起君主对臣民的“威势”,是使 臣民对其顺从。韩非子试图以“力”作为强制手段,来完成外在政治秩序的统 一。“信和“公”的提法,虽然在概念上说,与儒家和墨家相似,但是提出 这些概念的目的,却是仍旧是韩非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秩序统一的手段。 虽然不论历代研究者还是社会大众都对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有非议,认为韩 非子是一个“刻薄寡恩”的政治家,但是,要客观地看待“非道德主义”。“非 道德 并不是要求在为人行事上“无道德”,更不是提倡人们“反道德”,这 在本文第一章中已经有相关论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能等同。下面,笔者 逐条对韩非子非道德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试图还原韩非子“非道德主义”的 真相。 一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不可一概而论,总而言之,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重君 轻民的思想是主体,是韩非子一切其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是“性恶论 思想的开山鼻祖,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 利己主义、自利自为是每个人都不能否认的本性使然,这一点在韩非子的韩 非子难二中体现地尤其明显:“好利恶害者,夫人治所有也。” 韩非子认为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都只不过是纯粹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是 7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相互排他的、对立的。除去纯粹的利益关系,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络、名节地位 都是可以摒弃的,不能与利益关系同日而语。基于这些观点,说韩非子的政治 观中含有“非道德主义”的观点,是客观而真实的评价。韩非子认为人是自利 自为的动物,人的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谋求利益,为他人、为公家谋求 利益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备内有云:“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 可以得富也多战之为事也危,而为之者,日:可以得贵也。 又云:“医善吮 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农夫耕田是为可以“得富”; 医者“吮人之伤”是“利所加”,都是为了个体的私利,而并非出于公德。由 此可见,社会个体的关系都是利益关系,亲情、友情、君臣之情都逃脱不了这 一关系范畴,并且,个体之间利益以外的关系都是非常脆弱的,出于利益,君 臣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友邻可以成为陌路、夫妻可以变成冤家。 韩非子曾经有关于工匠和赶车者的经典论断:“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 则棺不买,情非僧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 韩非子备内2 9 0 页) 韩非子 认为赶车者与工匠得利的方式不同,利害关系是明显对立的:一个希望人皆“富 贵”,一个希望人皆“天死”。这就成了矛盾对立面,原来人为了得利,可以 不顾社会道德,不顾人的死活,就像打造棺材的工匠为了出卖自己的棺材,自 然希望死的人越多越好。如果社会个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像韩非子所分析的那样 没有共同点,也无任何关联,全社会的个体都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么,社 会公共道德是不可能只依靠虚无缥缈的教化、社会个体的内心认同、遵从社会 的传统等等方式存在下去。这必然就形成了韩非子非道德主义的相关论断。 君主和臣民的关系也是韩非子极端利己主义的范畴。在韩非子的观念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超出利害关系的范畴,君臣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韩非子只看到君主与臣子的对立和冲突、两者之间只是基于利害关系的相互利 用关系,却并没有探寻君主和臣子之间基于利益共同点而寻找共同的道德和价 值规范的可能性,因而,韩非子忽略了君主和臣子之问的共同的阶级利益,而 只强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韩非子的孤愤中体现地尤其明 显:“主利在有能而授官,臣利在无能而得士;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 功而得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他将“主 与“臣”之间 的利害关系分析地清清楚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被韩非子忽视的君臣之 间基于共同阶级利益而建立有序道德规范的观点,在儒家的伦理规范中体现地 8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特别明显。 杨权有云:“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以 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一也。 简单地说,因为君主与臣子之间不具有共同的 基于阶级的利益,每人从自我利益出发相互利用,那就无法形成所有人都认同 的道德提案,更不用谈共同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并且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如果客观现实中君臣之间 没有任何共同利益,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反应这一客观现实的意识,苛求共同道 德规范的形成并发挥作用,就仿佛苛求空中楼阁一般不切实际。韩非子坚持自 己对客观现实与君臣关系的相关论断,自然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全社会形成共同 道德规范的可能性。 二君主独裁思想 韩非子坚持“性恶论”思想,自然在以“法、术、势 为基础上的君主之 道的中,要求君主们对所有事物抱持怀疑态度并不与别人亲近、独来独往。一 般意义上,儒家所提倡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在传统儒家的理论中,“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人性善”,那么 教育的作用便尤其明显,“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强调教育的作用和 人的本性的自觉,从而“民贵君轻思想就比较容易出现,君主的地位便相对 地不那么重要。而“性恶论 者认为人性本恶,依靠松散的教育和发自内心的 自觉根本不能达到使人民顺从的效果,那么,严刑峻法就有了存在的理由,暴 力政治便有了存在的理由。 韩非子五蠹曾有云:“州部之吏,操官兵、 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 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性恶论 的思想与他君主独裁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性恶论” 思想可以说是君主独裁思想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催化剂,所以在论述君主独裁思 想的同时也就不无必要对“性恶论”思想也做详细的追述了。在中国思想史上, “性恶论”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苟子是第一个提出性恶论的思想家。荀子 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 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 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苟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 9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而韩非子主张人性恶比苟子更加鲜明彻底,将其发挥到 了极致。韩非子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现行政治政策就必须以人的本性 为依据,要因循它,而不是对它加以否定。法家明确表示不要亲情,不要恩惠, 因为亲情和恩惠会连带出许多复杂的因素,把社会秩序搞乱。人是自为的,亦 即利己的,因此不可能使人利他。君主也不能避开这一本性,不能相信任何人, 而是把所有人都看作其君主地位的潜在威胁者。 第一,对君主最具有潜在威胁的便是国家大臣。君主和重臣之间的关系是 相互利用的关系,并没有任何“骨肉之亲 ,即使有骨肉之亲,也可能因为利 害关系而反目。重臣表面上对君主毕恭毕敬、鞍前马后,但这只是他们不得不 做出来的样子,是“缚于势而不得不事”( 韩非子八经) 。如果对重臣 的地位不加限制,任由其发展,则一定会危及自身。所以,君主要时刻提防身 边的重臣,并且采取措施削弱重臣的势力,防止出现群臣作乱,威胁到自己的 君主之位。关于这点,在韩非子的爱臣中体现地淋漓尽致:“爱臣太亲, 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在孤愤中一片拳拳之心告诫君 主提防身边的大臣:“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 所公患也。” 第二,妻妾和子嗣也是君主需要重点提防的对象。韩非子对夫妻关系的认 识同样基于其自利自为观点,他认为夫妻关系也并非“骨肉之亲,若相爱, 关系就变得亲密;若不爱,关系就会生疏。虽然妻妾和子嗣都与君主有“骨肉 之亲 ,但是从利害关系方面来说,妻妾无非是想用美色来诱惑君主,来达到 提高自己的地位的目的。一旦妻妾们年老色衰便得不到君主的喜爱,这是她们 日曰担忧的问题。于是,她们便趁自己青春年华之时靠美色来努力讨好君王, 使她们的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然而要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地位,还需要考 虑自己的子嗣能够被立为太子,这样,在君主死去之后,她们仍旧可以保住自 己的地位。“后妃、夫人、太子之党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 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于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若被立为太子的君主的子 嗣和妻妾能够从君主的死去之中得利,那么,君主便会受到性命威胁。从这一 点出发,对后妃、夫人、太子之党的严加防备是必须的。 第三,那些善于谗言观色、善于揣摩君主心思的亲信,也并不值得君主信 任,因为他们“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 , 是一些应和奉承、见风使舵的小人,由于他们以迎合君主而使自己得利为目的, 1 0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哄骗和加害君主的事情,这些小人也完全做得出来。依照 韩非子的论断,君主周围的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和深交,每一个接近君主的人, 都抱持着使自己得利的最终目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出其不意的手段,对君 主施加影响,使其闭目塞听甚至加害于君主,从而谋求他们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君王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危、为了自己的地位巩固,就必须对身边的所有 人都抱持着戒备心,时刻提防有人犯上作乱、混淆秩序、威胁自己的统治。因 此,君王不能与任何人亲近,应该做到真正的“孤家寡人”,与身边的人保持 一定的距离,对所有问题都独立判断、不受他人影响,治理国家要独裁专断、 谨防受制于人。申不害曾有言:“独视者为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 以为天下主。 韩非子正继承了这一观点。所以,韩非子认为直言进谏的臣子 是不入流的、不会讨君主的喜欢,就如夏桀时的关龙逢,商纣时的五子比干、 随国的季梁、陈国的泄治、楚国的申胥、吴国的伍子胥,这六个人,都凭激烈 争辩或强行劝谏来压服君主。如果君主采用他们的主张处理政事,就会出现如 同师徒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君主对他们如果有一句话语不听从、一件事情不照 力,他们就用强硬的措施来侮辱君主;豁出命来等待处理,即使家破人亡,腰 斩两段,手脚异处,做来也不畏惧。像这样的臣子,古代的圣王都不能容忍, 当今之世,又怎么用他们呢? 又说:“倍主强谏,臣不为忠”( 韩非子有度) 。 最后,韩非子的君尊臣卑思想无意间强化了君主独裁的意识。在君民孰轻 孰重的问题上,韩非子的思想与传统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大相径庭。孟子 曾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而韩非子却 师承苟子的“君者国之隆也 的重君轻民思想。韩非子迷信君主的崇高地位, 认为君主理应受到尊崇;而臣子和民众理应被视如草芥、不被重视。韩非子曾 用帽子和鞋子的关系来比喻君主和臣民的重要性问题帽子高高在上,即使 再破,也应处在高位;鞋子被踩在脚下,即使再新,也永无出头之日。这种次 序不能颠倒。就像西伯昌,即使礼贤下士、继承祖业,但是犯了死罪时却一样 “不可不诛”;然而恶贯满盈的商纣王,即使不贤,臣民们却迫于君主的“威 势”而不敢轻易作乱,这正是君臣贵贱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韩非从君为贵的思想出发,他把君臣关系看成主与奴的关系,支配与被支 配的关系,彼此毫无平等可言。他经常用制臣、畜臣的说法来表达君臣关系。 如“明君之畜共臣也”( 爱臣) ,“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 二柄) ,“赏 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 内储说左下) 等等。韩非认为国之大臣只能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是一个对皇帝矢忠矢顺的工具,“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决不能有自己独立 的意志,即所谓“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 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合而无是非也 。国之大臣应该把君 主视为至高无上的主人,把自己看成微不足道的贱奴,即所谓“以其主为高天 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洧之卑”( 韩非子说疑) 。大臣是为君主而生, 也应该为君主而死。韩非把这种奴化的君臣关系刻画的淋漓尽致,“夙兴夜寐, 卑贱身体,辣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 ( 韩非子说疑) ,“有功君 有其贤,有过臣任其罪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 ( 韩非子主道) 韩非最 富革命性的话,也只是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韩非子秉承的独裁政治 的理论可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韩非子的此种君主专制理论,虽然貌似义正辞严、有理有据,但是却经受 不住客观现实的检验采取此种严苛的君主独裁专制的秦王朝短命而亡,不 能不说明这一道理。世界历史漫长的发展历程表明,君主独裁有可能兴盛一时, 但绝对不是统治者的长久治国之道,教育和道德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三摒弃共同的道德规范 出于历史局限性,韩非子摒弃共同的道德规范,否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只看到个体人身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自利自为和互相利用关系,而否认教育、 伦理道德、内心信念等对人的影响,这自然就否定了建立共同道德规范的必要 性。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勿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改其胫毛,州部之吏, 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 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而听于威矣。 ( 韩非子五蠹1 0 5 1 页) 由此可知,韩非子全盘否定了教育的作用,也完全否定了社会舆论的作用, 在他看来,“父母之爱 、“乡人之憔”、“师长之智”,道德教育、社会舆论,都 是无用的。既如此,建立地主阶级共同的道德规范,就没有什么必要性可言了。 “今上下之接,无父子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邪矣。且父母之于子 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袱,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母 1 2 第二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基本面貌 之泽乎! ”( 韩非子六反9 4 9 页) 韩非子客观描述了这个极端的事实,说明了 人性自私自利的现实,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情完全不能发挥作用,为了谋求私 利,甚至有人会做出“生女则杀之”的极端举动,骨肉亲情尚且可以抛弃,那 些不存在亲情的人之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出来呢? 利害关系已经成为人与 人之间相处的唯一准则,它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交往、处事的一切行为,相比之 下,道德、伦理全是空谈,是全然不起作用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真正唯 一起作用的,真正存在的,就是个人的利害。既如此,建立共同的道德规范, 就更加没有什么必要性可言了。 从以上三点出发,韩非子认为共同的道德规范完全没有在社会中存在的必 要。他提出:“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 韩非子六反9 5 0 页) “有道之 主,不求清洁之吏。”( 韩非子八说9 7 5 页)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蠢1 0 4 2 页) 所以,“仁之不可为治亦明矣”。又 说,“明主之道,固术而不慕信。”( 韩非子五蠹1 0 5 9 页) 不任“贞信之行”, 不贵“不欺之士,“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为治者,用 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1 0 9 7 页) 共同的道德规范没有建立的必要、更没有建立的条件。那么,到底该如何 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治理整个社会,使统治秩序安 定、国富民强昵? 韩非子认为,一靠“法 ,二靠“术 ,即严苛的法制和阴 谋诡计。“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日: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 韩非子二柄1 1 1 页) “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至夫临难必死,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 死。”( 韩非子饰邪3 1 1 页)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 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设利 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 韩非子奸劫弑臣2 4 7 页) 综上所述,韩非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伦理道德、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而是 非常坚定地以“法、术、势”为依据,通过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威势等等来 强制整个社会达到某种表面上的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只能是暂时的。韩 非子提出了非道德主义的观点,也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韩非是非道德主 义的提倡者,也是这种理论的发展者。 谭承耕,韩非的非道德主义及其历史作用,湖南师院学报,1 9 8 1 年第4 期。 第三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三章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韩非生活在封建诸侯割据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过渡的时代,处在新旧经济、 社会形态交替的末期。在这一阶段中,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 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上造成尖锐的对立,形成一种“各是所是,各非所非 的 局面,而此时的思想家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韩非作为“百家争鸣 的诸多思想家中的一个,在这种新旧制度的交替和思想领域的繁荣局面下形成 了他独到的适应于新制度的伦理思想。 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首先,适应旧奴隶制社会现状的旧伦理道德随着社 会制度的解体而日益显示出其脱离社会现实的一面,其次,这种伦理道德也成 为对新的社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阻碍。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其日益提高的 社会地位,迫切地想要改变这种腐朽的社会伦理道德,以谋求本阶级在政治上 的企图。于是,韩非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伦理, 提出了无情的批判。 一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是研究任何思想、思潮时都不能饶过的一个大问题。韩非子的非 道德主义,自然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动荡时期之一。如果从政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先秦时 代的社会状态,一个最恰当的概括术语就是“失序”,“失序 是当时社会最显 著的特征,这也已经成为共识,它在当时就已经被思想家所揭示,奴隶制的社 会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奴隶制度已经基本被废弃,新的封建制度渐渐开 始显露端倪:奴隶主阶级淡出历史舞台,而新兴的地主阶级则意气风发地获得 了政治地位;各国封建制改革此起彼伏,而旧的奴隶制度也垂死挣扎、负隅顽 抗;诸侯争霸、相互兼并、战争频仍。“杀人盈城”,“杀人盈野 ( 孟子) 。 这时,新旧势力之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斗争异常激烈,礼崩乐坏,臣弑君, 子弑父,强凌弱,众暴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华书局版,3 2 9 页,以下所引史记,皆此书) 。基于这种社会现实,韩非子认 为严刑峻法和君主独裁才是适应这一社会现实的最好选择。 第三章韩非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