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扬雄箴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孑售护 签字日期:加。矿年多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7 日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涉謦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纱脚阳中 签字日期i 妒6 月少日 。移 ( 卅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中文摘要 扬雄是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一生 著述甚多,成书有太玄、方言、法言等,另外还有散篇文章数十篇。他的 创作涉及书、骚、赋、颂、箴、诔等多种文体。文学批评史上扬雄的骚、赋、颂备 受历代学者的关注,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箴文则少有人注意。扬雄是第一位自觉从事 箴文创作的文人,又是现存历史上创作箴文最多的文人。他共作箴文三十七篇( 亡 四,残五,实存二十八篇) ,在数量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扬雄的箴文既继承 了前代箴文创作的成果,又在思想内容、文学韵味、形式体制等方面有所发展,成 为后世官箴创作的典范。扬雄箴文在文体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扬雄箴 文对全面了解扬雄的文学成就,深入考察箴文发展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扬雄的箴文。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箴文文体释义与溯源, 从箴的本义、文体释名、发展流变等入手,概述了的箴文的渊源、发展。第二章为 扬雄箴文考述。本章分两节:第一节,扬雄箴文篇目考略。根据现有的研究现状, 结合笔者搜集到的资料确定扬雄共创作箴文三十七篇,亡四,残五,实存二十八篇。 并阐明酒赋并非箴文。第二节,扬雄箴文的创作时间及原因。从箴文作品内容、 扬雄的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等方面确定扬雄的箴文创作于平帝元始五年和始建 国元年之间。并从扬雄追求文章不朽于后世的好胜心理、文学思想的转变、社会政 治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创作原因。第三章为扬雄箴文的个性特征,由三节组成:一 是思想内容的扩展。以十二州箴为例,分析其箴文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代箴文讽谏的 旨意,而且极力地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和统一强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 二是文学性的增强。从文辞的藻饰、典故的运用、铺陈手法三个方面着手,展现扬 雄箴文作品的文学素养,较之前人,更具文学魅力;三是文体特征的鲜明化。扬雄 箴文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在箴文形式方面也有所发展。第四章为扬雄箴文的价值 与影响。笔者通过对比分析,突出扬雄箴文在箴文文体史和文学史两个方面的价值 和影响。给扬雄箴文作品以适当的评价。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 本文前有引言,后有余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余论则以扬雄 的箴文为基点,针对历代学者关于扬雄为莽大夫的说法加以分析,对扬雄做出了较 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扬雄箴文文体特征价值影响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3 一 a b s t r a c t y - 姐gx i o n gw 髂肌i m p o n a i l tt h i l l l ( e r ,l i t e r a t i ,l i n g u i s ta n dt h e o r i s t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 t l l el a t e ro f w e s th a nd y n 嘶d u r i n gl l i sl i f ;e t i m e ,h eh a d 嘶讹nh 姗y 砒i c l e s ,锄o n g 砌c hw e r es o m eb o o k ss u c ha st a ix u a l li i lp h i l o s o p h y ,d i a l e c ti i l1 i n g u i s t i c ,f ay 觚i n l i t e r a t u r a lt 1 1 0 u g h t s ,a n da l s oa b o u tt e na n i c l e s h i sw o d 【si 1 1 v o l v e dm a i l ys 够l e ss u i ma s s h u ,s a o ,f u ,s o n g ,z h e n ,l e i i i lm ss om a n y 、o 订吟s a o ,f u ,a n ds o n gh a db e e np a i d m o r ea t t e m i o nb ys c h o l a r sw h i l ez m e n ,w m c hw a sm eg r e a t e s ta c l l i e v e m e n to fh i m ,g o t l 甜ea 仕e n t i o n y 抽gx i o n g 、v a st 1 1 ef i r s to n ew h oe n g a g e di nz h e nw t i t i n g ,锄dh e 、a s a l s o 恤o n ew h oh a dm o s tz h e na n i c l e si nh i s t o uh eh a d 嘶t t e n3 7z h e n 绷i c l e si 1 1 t o t a l ( 4l o s t ,51 j r a g m e n t a i y ,2 8k e p ti l o w ) ,a n dh ew a si n d e e dt 1 1 eo n e 谢t l l o u tp a r a l l e l i n 1 1 i s t o 巧i nn 啪b e r y a n gx i o n g sz h e na n i c l e sn o to i l l yi n h e r i t e dm ea c l l i e v e m e m so fm e a n i c l e sb e f o r e ,b u th a v e 伊e a td e v e l o p m e mi i lt h i l l k i n g ,l i t e r a r yf l a v o ra i l df o 肌s ol l i s z h e n 啦i c l e sb e c 锄et h em o d e l so fl a t e ro m c i a lz h e n 嘶t i n g y 撕gx i o n g sz h e n a n i c l e sw i d e l yi l l l p a c to n 舭l l i s t o 巧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啊l e s t u d y i n gl l i sz h e n a r t i c l e sh a sq u i t ei l n p o r t a n ts i 萨i f i c a i l c ei i lr o u n d l yu 1 1 d e r s t a l l d i n gy | 觚gx i o n g sl i t e r a r y a c l l i e v e m e n t sa n df u n h e rl e 删n gt h e1 1 i s t o r ) ro f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z h e na n i c l e s t 陆se s s a ym a i r i l ys t u d i e s0 n g x i o n g sz h e n 孤瞄c l e s 1 1 1 em a i np 砥o f t h i s e s s a yh 嬲f o u rc h a p t e r s 1 1 1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e x p l a i l a t i o no n 恤啊l eo fz h e na n i c l e a n de x p l o r i n gz h e na n i e l e sb e g i n 伍n g h “sc h a p t l 玛it a l ka b o u tt h eo 啦血o f z h e n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ma i l dt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t ss 够l e ,i i ln l ea s p e c t so ft h eo r i g i r l a l m e a i l i n g , i n t e 叩r e t a t i o no f 啦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孤dc h a n g e ,a n dib r i e f l ya i l a l y z et h e 耐g i no f z h e n 眦i c l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1 1 ec h 戤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t ) r l e ,t op a v et l l ew a yf o rn l e f o l l o w i n gc o n t e n t t h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i st oe x 锄i n e 龇dt a l ka b o u ty 抽g ) ( i o n g sz h e n a n i c l e s 1 l l i sc h 印t e ri n c l u d e st 、o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0s t u d yt h en u m b e r so f y a n gx i o n g sz h e na n i c l e s f r o m 纰p r e s e n ts t u d y ,it h i i l l 【y 趾gx i o n g sz h e n 枷c l e s w e r ew r i t 沱n 舫mp i n ge m p e r o r ,y 啪s 1 1 i5 t 1 1y e a rt os h ij i a l lg u o1 吼y e a lt h i sc h 印t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o fh i s 、v r i t i n gz h e na r t i c l e s 矗o mt h ee m u l a t i v ei d e a ,t h ec h a n g eo f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 l l i sl i t e r a r ) rt l l o u g h t sa n d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o r s t h et h i r dc l l a p t e ri sa b o u tt l l e c h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y 觚gx i o n g sz h e na r t i c l e s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 吐e es e c t i o n s :错误l 未 找到引用源。t 1 1 ee n l a r g e m e n to fi d e a s ,t 0a i l a l y z et h a t 廿l ez h e na r t i c l e sn o to i l l y h l l l e r i t e ds a r c a s t i cd i s s u a s i o no fp r e v i o u sz h e na r t i c l e s ,b u ta l s o s 缸o n 9 1 yp r a i s e dt h e m a 嘶f i c e n tm o u i l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a i l dt h eu i l 岭o f 廿1 em o t h e r l a l l d ,w i l i c he x p r e s s e s 恤 a u t h o r s g r e a tp r i d c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t l l es 吮n 酣1 e 1 1 i n go fl i t e r 卸暇舶mt l l e e m b e l l i s e m si nd i c t i o n ,廿1 eu s eo f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s ,t l l eu s eo f e x p a t i a t i o n ,t 0d i s p l a y t h el i t e 硎yq u a l 时o f y a n gx i o n g sz h e na r t i c l e s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t h en o t a b i l i 够 o f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t ) r l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唧l eo fy 锄gx i o n g sz h e n 积i c l e s a r eq u i t ep r o m i n e n l t h ef o u r d lc h a p t e ri st l l ev a l u ea i l di n f l u e n c eo fy a n gx i o n g sz h e n a r t i c l e s im a i m yt a l ka b o u t 也ev a l u ea n di i l f l u e n c eo fy 觚gx i o n g sz h e na n i c l e so nm e l l i s t o 巧o f1 i t e r a r ys t y l ea 1 1 d1 i t e r a t u r eo fz h e n 缸i c l e s t h i se s s a yh a sp r e f a c eb e f o r et l l em a i np a r t 觚dh a sp o s t s c r i p ta r e r 也em a i n p a r t p r e f 犯em a i l l l ye x p a t i a t e st h es i g m f i c a n c eo fn l i st o p i c p o s t s c r i p tv a l u e s l gx i o i 培i n a i lo b j e c t i v e 、v a yo nt h eb a s i so f1 1 i sz h e na n i c l e s k e yw o r d s :y 觚gx i o n g ;z h e na i t i c l e s ;啊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v a l u e ;i n n u e n c e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引言 扬雄是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西汉末 年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注定了这位学者不顺的仕途。残酷的政权斗争让这位有着治 世之心的士人转向了对学问执着的追求。他一生著述甚多。成书有太玄、方言、 法言,另外还有散篇文章数十篇。扬雄在文体学发展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创作涉及到书、骚、赋、颂、箴、诔等多种文体。其中箴文的创作不仅数量大, 而且在箴文的发展流变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其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扬雄一直以来就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从西汉末年开始,各代学者对他的关 注和研究从没停止过。近代以来,对扬雄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世纪以来,有关扬雄的研究资料笔者就搜集到专著四部,论 文二百余篇( 1 9 9 4 年以来有1 1 9 篇) ,优秀博硕士论文十余篇。但是这些专著和论 文大都集中在对扬雄的生平、思想、影响和作品的研究上。从文体角度对其研究者 甚少。随着西方文体学概念的引进和我国文体学学科的建立,扬雄文体学方面的研 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于扬雄的作品研究学术界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扬雄著作做系年研究:一是对 扬雄作品本身的研究。对扬雄著作做系年研究成就最大的是陆侃如先生的中古文 学系年。此书以年为纲、以人为目,以扬雄生年为中古文学的起点,对扬雄的生 平和作品作了详细的考证,对扬雄的大部分作品都作了系年,资料极为丰富。本文 有关扬雄箴文的创作时间就参照了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扬雄作品本身的研究方面, 学术界多把眼光集中在他的辞赋和语言学、哲学作品上,对其实用性文体的研究甚 少,对其箴文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不够深入。扬雄到底创作了哪些箴文作品, 这些作品作于何时,创作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没有给予重视。本文将 对扬雄的箴文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 第一章箴文文体释义与溯源 箴是一种古老的实用性文体。箴的本意是“针 ,后来引申为警戒、规劝的意 思。箴文约产生于上古三代,最初用于臣下对君王的规诫,即所谓的“官箴王阙”。 它的兴起与古代的纳谏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古代圣贤广泛纳谏的政治生 活产物。箴文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至唐宋出现了自我警戒而戒他人的箴文作品, 即“私箴。唐宋以后,箴文作品已不多见。每一种文体的兴起和衰落都是时代环 境的产物,正如陶东风所说:“文体演变尤其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箴文文体的 兴盛和衰落就和王权的消长密切相关。 第一节释箴 箴,说文解字日:“箴,缀衣箴也”。箴的本义就是“补缀衣服的针, 也即“针 字。古代的针用竹子做成,故作“箴”。后世针用金属制成故为“针”。 古代的箴并非仅仅用来缝补衣服,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古代人有了病用针石( 也 称砭石) 治疗( 相当于今天的针灸) ,箴也就有了纠正别人缺点、错误的引申义。 箴的这种意义的进一步引申就是警戒、规劝。箴作为一种文体,所涵盖的便是警戒、 劝谏的意思。它是一种警戒规劝性质的实用性文体。刘勰日:“箴者,针也,所以 攻疾防患,喻针石也。说的就是箴文文体的这种性质和功用。吴讷在文章辨体 中解释箴文文体时说:“按许氏说文:箴,诫也。盖箴者,规诫之辞,若 缄之瘵疾,故以为名。 徐师曾文体明辨日:“说文云:箴者,戒也。盖 医者以箴石刺病,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谓之箴,喻箴石也 ;吴讷和徐师曾的论 述也都明确表明了箴规劝而救其失的文体特征。 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箴文文体就是在上古三代广 为纳谏的政治环境下形成并兴盛起来的。故文选序日:“箴兴于补阙。 箴起先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0 页。 圆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箴铭第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1 7 页。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三 并非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规谏行为。随着这种规谏行为在当时社会上的普遍流行, 产生的规谏之文渐多,这种劝诫之文慢慢地有了其特定的内容和格式,最终形成了 箴这种文体。据史料记载,夏时就已有专门负责箴谏之官。尚书胤征日:“每 岁孟春,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商代盘庚上记盘庚 之言日:“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殷武丁得傅说“以为辅,又恐其荒失遗忘,故 使朝夕规诲箴谏” 。这表明,在夏商二代纳谏之风就已很兴盛,这一时期也是箴 文文体的初步形成时期,到周代,这种纳谏之风便形成为一种特定的制度。国语周 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较完整地记载了这种制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噱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 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韦昭注日:“师,小师也。箴,箴 刺王厥,以正得失也。上面所举之例,箴皆是箴谏之意,并非一种文体。左传 载晋师旷之言:“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 市,百工献艺。这里的箴当指箴这种文体。周代之时箴文已非常兴盛。从箴这种 文体的源起便可看出其规谏之文体性质。 第二节箴文的发展流变 在箴文文体的发展史上,箴经历了一个由官箴到私箴的嬗变。徐师曾文体明 辨日:“其品有二:一日官箴,二日私箴。 由官箴到私箴的嬗变并不仅仅是规劝 对象及其写作内容的变化,更有形式上的嬗变,其实质范围也有很大的拓展。在“官 师相规”的夏代,箴体就已经产生。只可惜这些箴文已经散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 的仅为一些残旬。周书文传解中保留有两则夏箴的残句,其文如下: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 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 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君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有也。戒之哉! 尚书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4 5 页。 尚书正义卷九,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5 7 页。 国语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5 5 4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一 弗思弗行,至无日矣。 北堂书钞引虞箴一首日:“天有四秧,水旱饥荒;非务积众,何以备 粮。 另,虞书中有:“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之句,据墨子称为夏箴 之辞。吕氏春秋有始览中保留了商箴的残句:“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 夏商二代的箴文绝非止于这少许的残旬。从上面这些残句中我们无法了解其整 体形式和内容,但据夏商二代的纳谏之风,我们可以断定这些箴文是对当时君王某 方面缺点的警戒和规劝。如周书文传解中的第二则应是劝谏君王要“兼年之 食 ,要储备粮食,不可随意挥霍,否则将会丧失天下。从形式上看,夏商二代的 箴文句式并不严整,采用的是散文化的形式,有的颇近似于民间歌谣,但是已有用 四言句式的苗头。陶东风先生在其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中将文体的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类复合体的聚集,直到出现一种形式的类型”;第二阶 段是出现了文类的摹本,即作者有意识地以较早的样本为基础创造的形式,使前者 成为自己精心模仿的对象;第三阶段“可称之为创造性转化的阶段,即作家以一种 新的方式来模仿前人的作品。”。圆夏商二代的箴文作品属于箴文文体发展史的第一 阶段的前期,即文类复合体的聚集时期。这一时期的箴文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类 型,显得较为杂乱。 在纳谏这一政治行为成为一种制度的周代,箴文异常兴盛。左传襄公四年 载:“昔周辛甲之太史也,命百官箴王阙”,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晋师旷日: 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国语楚语上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尤箴儆于国,周代箴文之兴盛 可见一斑。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收录周代之箴共5 首,其中虞箴在形式 和内容上都是最完整的一篇。其文日: 回( 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7 8 3 页。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8 l 页。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呈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 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扈牡。武不可重,用 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虞箴乃当时主管田猎的虞人所作。从内容上看,它以夏朝后羿沉迷于田猎 而不问国事,最终亡国的事例来说明“武不可重 的道理。以此来劝谏周武王,希 望其能引以为戒。从形式上看,这篇箴文基本用四言韵语的结构形式。最后以“兽 臣司原,敢告仆夫 的形式作结,篇幅短小。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虞箴 都成为后世箴文特别是官箴创作的典范。扬雄的箴文作品更是以此为式。 严辑全上古三代文收录的另外4 首周代之箴为周箴、大正箴及楚庄 王所作勤箴和卫武公所作耄箴。其中勤箴和周箴皆仅存两句,其 文分别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 耄箴日:“自 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守于朝,朝夕以友戒 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回这篇箴非“官箴王阙”,而是国君 规诫臣属,同时也有自我箴戒的意义。勤箴虽仅存残句,笔者推断,其也当为 这种类型的箴文作品。这种箴文当为后世国君箴臣属及私箴的源头。 另外,王应麟玉海录有周庭燎箴,日:“诗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 。 可 见,该诗也当归入箴文。 周代是箴文的鼎盛时期,也是箴文文体发展史上第一阶段的完成时期。“一种 形式的类型”已经出现虞箴。虞箴一经出现,便成为后世摹仿的对象。 春秋期间,亦屡有大夫以箴文劝诫主上。战国之后,这种文体开始衰微。刘勰 所谓:“迄至春秋,微而未绝战国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 汉代是箴文的复兴时期。箴文能在汉代迎来再次的鼎盛,扬雄功不可没。西汉 统一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总结秦朝短命的历史教训时就曾提及过纳谏的问 固( 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二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2 2 页。 圆( 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九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6 7 页。 ( 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9 0 页。 回( 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三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2 8 页。 ( 清) 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九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 4 4 册,第5 7 4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箴铭第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1 7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竺 题,但并没有引起统治者及社会的重视。直到“好古乐道”的扬雄创作十二州、二 十五官箴,箴这一文体才再次被重视。扬雄的箴文虽系拟虞箴而作,但扬雄毕 竟是位文学家,而且是生活在汉代这样一个大一统环境下的文学家。他的箴文作品 在虞箴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和时代特征,在形式上对箴文体式也作 了改造。故张晓明先生说:“箴体虽不是扬雄首创,但他对箴体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箴体的体式及旨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扬雄功不可没。 汉代箴文创作者,除扬雄外还有崔驷、崔瑗父子及胡广等人。据严可均辑全 汉文,崔驷有箴文6 首,崔瑗7 首,胡广4 首,崔寰、繁钦各2 首,崔琦、刘驹 躲、黄甫规、傅斡、张纥各1 首。这些箴文作品除崔驷酒箴一篇外,其余皆为 官箴。这些官箴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脱离扬雄箴文的模式,是对扬雄箴文的模拟。 崔驷的酒箴仅存残句:“丰侯沉酒,荷罂负缶。自戮于世,图形戒后。 从中我 们己无法看出其具体内容。 汉代箴文因扬雄而兴盛。这一时期属箴文文体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即模拟阶 段。这一模拟阶段比较特殊。先是扬雄以虞箴为样本创作了十二州、二十五官 箴。这些箴文作品出现以后又迅速成为后世作者所模拟的样本。汉代是箴文发展的 一个异常重要的时期,不但是历代箴文作品最多的时期( 仅扬雄就有3 7 篇) ,更是 官箴的成熟时期。 魏晋时期,箴文创作亦很流行。嵇康、傅玄、陆机、陆云、张华、温峤等人都 有箴文作品流传。这一时期箴文仍以官箴为主,借历史兴衰之变来警示、劝诫君王。 这些箴文作品大体上并没有脱离扬雄箴文的樊篱。不过,其劝诫对象已有所扩展, 不仅仅局限于君王,还包括太子、王妃及一般官吏。如张华的女史箴是劝诫后 妃不可以容貌求专宠,以专宠求显贵,而应修身养性,谨守妇德。裴颁亦有女史 箴,内容与张华女史箴大体相同。太子箴是齐王攸为太子太傅时献于太子 的,劝诫太子不要“托以尊 、“固以思 而应“修身以敬 、“睹安思存。陆云和 江迪皆作有逸氏箴,其规劝对象为当官者而非君王。另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 类似于私箴的作品,如李充的学箴和颜延之的大筮箴。学箴是李充感于 。张晓明扬雄箴文略论甘肃社会科学,1 9 9 7 年,第5 期。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里 时人弃道德仁义而竞学世俗之风而作,目的是解世人及后入之惑。大筮箴是颜 延之为点悟其来卜卦之友人而作。这两篇箴文皆非官箴,应是私箴的萌芽。严可均 辑全宋文卷三十四录有谢惠莲的两篇箴文目箴和口箴,可惜仅为残句。 目箴仅存:“气之清明,双眸善识。唯道是视,瞻彼正直”四句。口箴仅存 “宣纳之由,实伊枢机。唯舌是出,驰驷安追。差厘千里,君子慎微。何用口爽, 信在甘肥 八句。我们虽已不可睹其全貌,但从残文来看和唐宋时期的私箴极为相 似。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篇箴官的作品即汉武帝的凡百箴。凡百箴是由官箴 王阙到王箴官失的一次重大的转变。 魏晋时期是箴文内容由官箴王阙为主向自我警戒为主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 期的箴文创作者虽以模仿扬雄箴文作品为主,但在箴文的规劝对象和内容上都较汉 代箴文有所发展。不过,这种发展还没有完全冲破扬雄箴文的束缚,是一种量的积 累,而非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箴文的形式方面,仍以四言韵语为主,结尾也大都有 “牧臣司虞,敢告仆夫 式的套语。 唐宋时期,箴文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日益强化,以君王 为主要规诫对象的官箴日趋减少,而自我警戒性质的私箴则日益流行。在官箴中, 唐代张蕴古的大宝箴、李德裕的丹扉箴、白居易的续虞人箴、宋代王禹 俑的端拱箴、李亮的上光宗皇帝鉴成箴是其中的名篇。这些官箴在形式和 内容上仍没打破扬雄的模式唐宋箴文的新鲜血液在于私箴的发展,这些私箴无论 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打破了官箴僵化的模式,思想更为丰富,形式更为自由多样。 韩愈之五箴、皮日休之六箴及动箴、静箴、酒箴和食箴,柳开 之五箴都是唐宋私箴中的名篇。这些箴文作品无兴亡之理,尽述为人之道包 括了个人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言行举止之法、喜怒哀乐之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皮日休的六箴以帝王喻心、以辅相喻耳目、以诸侯喻四肢,形象地表达了为人 处世之道。形式上,这些私箴篇幅短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四言韵语的形式,语言 也更加朴质直白,开头和结尾都不再用套语,趋向于散文化。如柳开五箴之一 的浅箴:“山之浅,松柏不茂焉。水之浅,蛟龙不生焉。世之浅,忠良不辅焉。 人之浅,道德不存焉。浅之若是,我所以弃。”完全采用了散文化的形式。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 唐宋之时,王箴官失的箴文形式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唐武则天曾主持编纂了 臣轨,唐玄宗颁布了令长新戒。这些政令虽不以箴为体,但采用的都是箴的 形式。另外唐德宗也著有君臣箴。从官箴到箴官的转变乃君主地位日益尊贵、 权力日益强化下的必然趋势。钱锺书先生在论述此问题时说:“窃谓可以管窥人主 尊严之与世俱增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一一论左传记晏子与齐侯问答事, 有云:春秋以前,据君位利势者与战国秦汉以后不同:差不甚远,无隆尊绝卑之 异。”“官箴而变为箴官,正缘此耳 。箴文的这种演变所含蕴的深刻社会文 化意义就在于此。 唐宋时期是箴文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创造性转化的阶段 。这一创造性的转 化就是私箴创作尝试的成功。私箴的流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秦汉以来 官箴的局限,是官箴的一种创造性的演变。 唐宋以后,箴文衰落。 钱锤书管锥篇第三册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9 6 4 页。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第二章扬雄箴文考述 扬雄箴文是我国箴文文体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既继承了先秦古箴的优良 传统,又在结构、句式、语言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为后代箴文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汉书扬雄传和汉书艺文志中都没有明确记载扬雄 的箴文作品,导致扬雄到底有哪些箴文也就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桩疑案。史书上对扬 雄箴文作品记载最为详细的是后汉书。后汉书胡广传:“初,扬雄依虞箴 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阙,后涿郡崔驷及子瑗,又临邑侯刘驹赊增补十六 篇,广复继作四篇,文甚典美。乃悉撰次首目,为之解释,名日百官箴,凡四 十八篇。此处也没有明确指出扬雄的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到底是哪些作品,其亡 阙的九篇又是哪些,又混入了崔驷、崔瑗等人的作品,使这桩疑案更是迷雾重重。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收录了扬雄箴文作品三十三篇,包括冀州箴、青州箴、 兖州箴、徐州箴、扬州箴、荆州箴、豫州箴、益州箴、雍州箴、幽 州箴、并州箴、交州箴十二州箴和司空箴、尚书箴、大司农箴、侍 中箴、光禄勋箴、大鸿胪箴、宗正箴、卫尉箴、太仆箴、廷尉箴、太 常箴、少府箴、执金吾箴、将作大匠箴、城门校尉箴、太史令箴、博 士箴、国三老箴、太乐令箴、太官令箴、上村苑箴二十一官箴,并作了 详细的考证。严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扬雄 的箴文作品到底包括哪些? 创作于何时? 创作动因何在? 本章将对扬雄的箴文作 品做一全面的考述。 第一节扬雄箴文篇目考略 一、关于十二州箴 扬雄的箴文作品,汉书没有明确载其篇数,更没有列出其篇目。扬雄本传 班固之赞语中仅提到:“( 扬雄)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 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兰 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 晋灼注日:“九州之箴也。 汉书艺 文志儒家类载:“扬雄所序三十八篇。 本注日:“太玄十九,法言十三, 乐四,箴二。关于“箴二各家说法不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沈 钦韩日箴二下有脱字。后汉书胡广传:初,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 官箴,其九箴亡阙。则雄见存应有二十八箴也。陈遵传:成帝令扬雄作酒箴 陶宪曾日州箴官箴合为箴二,酒箴虽见游侠传或班固未收入此。( 史索隐引作酒 赋,盖在赋家十二篇中。)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四十五载崔瑗叙箴:“昔 扬子云读春秋传虞人箴而善之。于是作为九州及二十五官箴规匡救。言君德 之所宜,斯乃体国之宗也。 后汉书胡广传:“初,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 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阙。 无论是九州二十五官箴,还是十二州二十五官箴,依沈 说则篇目皆不对。作者认为应依陶说“箴二 乃州箴官箴合为箴二。那么扬雄到底 是作了九篇州箴,还是十二篇州箴呢? 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束景南先 生以西汉之时没有交州之称为基础,认为扬雄实作州箴九篇( 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 ,幽、交、并三篇乃后人伪作。并考证九州箴当作于绥和元年年底。圆 西汉时期有无交州之称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汉州制的沿革问题 予以说明。 秦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一监御史,掌管一郡的吏治。 西汉时期郡国增多,这种分郡管辖的制度已不适应朝廷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于是, 便逐步出现了并若干郡为一州的行政管理制度。州也就成为全国最高级的行政区。 汉书地理志是记载西汉政区地理及州、郡变革的专门史料,是研究西汉地理 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 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 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日凉,改梁日益,凡十三( 郡) ( 部) ,置刺史。 颜师古注 引胡广记日:“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於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 雍州置朔方刺史。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这十三刺史部当为:冀州刺史部、兖州 ( 汉) 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3 5 8 3 页。 。详见束景南扬雄作州箴辨伪,文献,1 9 9 2 年第4 期。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里 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益州 刺史部、凉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朔方刺史部。其 中有十一个刺史部直接使用了“州”的名称。交趾、朔方两刺史部则是例外。需要 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州,作者认为和西汉作为行政管理制度的“州 并不是一个完 全相同的概念。这里的州仅仅是对全国地理的一个大致划分,并没有形成一种管理 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记监御史职事云:“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 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 十三人。 可见,在武帝以前,刺史察州还不是一种固定的行政制度。武帝设十三 刺史部后,这种制度才算固定下来。虽然此时部刺史和各州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 定的对应关系,但这种行政制度称“部”而不称“州 。 汉书武帝纪记汉武帝设置十三刺史部,元封五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 十三州 。可见,当时的十三刺史部与十三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汉书王莽传上 日:“( 元始五年) 莽复奏日: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 不慕义。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 三) ( 二) 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 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 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奏可。 文中的十三州,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依清殿本径行改为十二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十二乃属后人误写,本来应作十三。 此说可信。从王莽的奏疏中我们也可明显看出在这次改定州制之前,汉朝的州制既 非十二州也非九州。所谓“十二州”当属误写。另一有力的证据是汉书平帝纪 载平帝元始元年六月,朝廷设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 很明确, 汉朝此时设有十三州,这十三州当由武帝时期的十三刺史部演变而来,部刺史变为 州刺史,州制也演变成为汉朝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据汉书地理志序文中的记载,王莽改制的十三州当为:冀州、兖州、青 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州和朔方州。汉 书地理志在具体记述各郡国的设置时,还明确注出部分郡国所属的州。在这明 详见顾颉刚两汉州制考,刊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 论文集,1 9 3 4 年,第8 5 5 至9 0 2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兰 确列出的州中就有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日南郡等交趾刺史 部所在的岭南区域所从属的交州。对于这一记述,许多学者认为班固是拿东汉之制 记西汉之事,笔者认为此说有待商榷。班固博学广识,为东汉一代之史家,其地位 仅次于西汉之司马迁,应当不会连连犯这种低级错误。另外,华阳国志广汉士 女志载:“杨宣,成帝征拜谏大夫。帝无嗣,宣上封事,劝宜以定陶恭王子 为太子。帝从之,出宣为交州牧。 这应是西汉有交州之称的一个有力的旁证。据 前文所述刺史部和州制的关系,不难推断,交州是由交趾刺史部演变而来的。胡 广记中所说交趾刺史部“别于诸州 ,并非说交趾不称州,而是强调其刺史官员 与其他州刺史的权限不同。后人杜佑在阐释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关系时也称:“初 为交趾,后为交州”。 王莽拟古,一切制度都要以经义为本。设置州郡就是以尚书尧典为准, 这十二州当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幽州、 并州、交州。其中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凉、雍九州直接采用了禹贡 之州名。幽、并二州则采用了职方中的旧名。交州之名虽不见于经典之中,但 尧典中有:“申命羲叔南宅交。 王莽当以此为据。汉武帝改凉日益、改雍日凉, 王莽以禹贡之称又改凉日雍。故扬雄十二州箴中有雍州箴而无凉州箴。 据此可知,扬雄作箴之年不早于王莽改制。如依束景南先生之说,扬雄之箴作于绥 和元年,那么扬雄箴中当无雍州箴,而应称凉州箴。扬雄州箴中有益州箴, 古文苑中题下注日:“一作凉州”。该箴开头日:“岩岩岷山,古日梁州”,结尾 日:“牧臣司梁,是职是图,经营盛衰,敢告士夫。”这篇箴文本应作凉州箴,益 州箴乃后人所改。 扬雄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并没有放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索。扬雄的箴 文创作意在借历史的兴亡来劝诫当朝官吏。这种规劝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基础 的。益州箴日:“秦作无道,三方溃叛,义兵征暴,遂国于汉,拓开疆宇,恢梁 之野,列为十二,光羡虞夏。 圆扬雄不可能生活在设置十二州之时代而作九州之箴。 国( 唐) 杜佑通典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4 4 5 6 页。 。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3 4 页( 下所引扬雄箴文不注明出处者皆引于此书) 。 张芬:扬雄箴文研究 旦 后汉书胡广传:“初,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阙。 这是史书中对扬雄箴文篇目最早、最详细的记载。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并且据唐代 的几部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和古文苑所载,幽、并、交三箴皆为扬雄 所作。官修四库全书中收明郑朴编扬子云集收录了扬雄的十二州箴。严辑 全汉文也收录了扬雄的十二州箴。并且幽、并、交三箴与前面的九州箴在结构、 语言、写作手法上都无任何的差别,不应为后人伪作。因此,扬雄当作州箴十二篇。 二、关于二十五官箴 后汉书胡广传、崔瑗之叙箴皆日扬雄作官箴二十五篇,故扬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