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探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探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探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探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现象一: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 0 0 6 提供的数据,2 0 0 5 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有3 3 7 万人,当年城镇各种所有制单位实际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为2 0 2 万人,除去2 5 万左右录 取为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人以外,有六七十万人未找到正式岗位。2 0 0 6 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4 0 3 万人,估计当年新录用的毕业生为2 5 0 万至2 7 0 万人左右,除去录取为研究生和 出国留学的人外,当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为1 0 0 万人左右。 现象二: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对2 0 0 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 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令人无法乐观:5 0 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 0 0 0 元一一2 0 0 0 元之 间。与此相对,2 0 0 6 年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2 5 个省( 区、市) 的53 0 0 多名外 出务工人员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对当年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平均预期已达到1 1 0 0 多 元。 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出现了一些困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一定有效促进 就业? 在现实的教育与就业关系中,接受相同教育的不同个体就业处境往往不同;个体选 择接受某一阶段的教育,其结果也有多种可能,有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 可能相反。这意味着教育对人们的就业仍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并 且在教育规模扩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不确定性的形成有着内在根源。教育与就 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由于其程度与范围较小而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却已成为不能回 避的问题。如果在理论上不能认识到教育与人们就业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传输给 人们的仍然是教育对人们将来就业收益的积极而确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就会使得人们更 加盲目追求教育,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们形成对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不合理预期,最 终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势必愈演愈烈。在理论上认识清楚教育对人们将来就业收益的影 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其可能的程度与范围,才能帮助人们合 理地进行教育选择和决策,并形成合理的教育与就业关系的预期。 笔者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 系的基本状态。认为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就业 与高等教育之间同时存在确定性关系与不确定性关系,确定性关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 定的,不确定性关系是市场经济本质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社会,这种不确定性关系有很 大弊端,因此有必要对不确定性进行控制,使其二者趋向确定性。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通过理论的研究,构建一个分析框架。 h t t p :n e w s s o h u c o m 2 0 0 8 0 31 4 n 2 5 5 6 9 8 3 6 9 s h t m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体方法主要应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文章共分六部分,包括引言、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表象、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 系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呈现出不确定状态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的控制及结语。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签约就业= 基础教育+ 企业+ 事业机关及科研院所+ 高等教育。 第四,就业率= 旦姜盖糌- 。 第五,所有数据截至2 0 0 7 年7 月1 日。 3 供需比 第一,本文使用的用人需求信息为2 0 0 6 年9 月1 日至2 0 0 7 年7 月1 日期间用人单 位向东北师范大学提出的需求。 第二,供趾蒜煞 第三,需求统计中,对用人单位提出“人数不限 的信息,按每个专业5 人计算; 对“专业不限”的信息,按各专业市场需求权重计入各专业。 ( 二) 从就业率和供需比来看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按专业性质来分,基本可以分为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下 面我们分别从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个专业的就业状况来举例说明。 1 师范类专业 作为传统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占有一定市场,生源较好, 这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四年师范类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 9 处小幅波动。详 见表一。 表一:2 0 0 4 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就业率表 单位: 本科师范专业就业率 1 0 01 0 09 8 3 8 9 8 8 l 总体就业率 9 4 6 99 5 5 59 8 1 99 8 2 6 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较稳定,近四年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 9 处小幅 波动。究其原因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在“东师品牌”的带动下,在全国基础教育系 统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毕业生教师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得到用人单位较高评 价。 但是,按专业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 生在完成四年学业后,就业状况却产生了显著差异。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各专业 就业率具体情况见表二。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二: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览表( 部分) ( 单位:) 囊蓉:,专韭。j ,j ,:;就业事:一- 一 z专业 :一囊i i 就业率j ,鬟 心理学 1 0 0 0 0 数学与应用数学 9 8 9 1 历史学 1 0 0 0 0 体育教育 9 8 7 2 学前教育 1 0 0 o o 日语 9 8 4 4 俄语 1 0 0 0 0 化学 9 8 3 9 地理科学 1 0 0 o o 小学教育 9 7 7 8 教育技术学 1 0 0 0 0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9 7 7 3 汉语言文学 1 0 0 o o 生物科学 9 7 5 9 从表二可以看出,最好的就业率达到1 0 0 ,而美术、英语等专业的就业率没有超过 9 8 。 这种专业之间的差距从毕业生的用人供需比看的更为明显。2 0 0 7 届师范专业毕业生 供需比最高为1 :2 0 6 ,是地理科学专业;最低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为1 :2 3 。见表三。 表三:2 0 0 6 届、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供需比及就业率一览表。 单位: 鳖 专业 : 2 0 0 6 届2 0 0 6 届_ 2 0 0 7 届2 0 0 7 届 鬻 溉i + 。,篇一一? j 滋,。、;濠量供譬出。:施纛 娥渺搴蕊赢供雾比j 。麟,i 荔 娥业摩:兹 心理学1 :31 0 0 o o1 :51 0 0 0 0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物科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化学 俄语 地理科学 汉语言文学 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 物理学 体育教育 美术学 音乐学 日语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教育技术学 1 :1 1 :7 l :6 1 :3 1 :2 1 :7 1 :2 1 :1 2 1 :5 1 :3 1 :2 3 1 :9 1 :4 1 :2 1 :3 1 :7 1 :7 1 :1 1 0 0 0 0 1 0 0 o o 1 0 0 。o o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o o 1 0 0 o o 1 0 0 0 0 9 9 6 1 9 9 2 5 9 8 7 7 9 8 7 2 1 0 0 o o 9 7 0 8 9 5 6 0 9 3 5 5 9 2 5 0 9 0 6 3 1 :3 3 1 :3 4 1 :1 3 4 l :1 0 6 1 :7 6 1 :9 2 1 :2 7 1 :2 0 6 1 :9 4 1 :5 8 l :1 6 1 1 :1 5 8 1 :3 6 1 :2 7 1 :3 1 :9 4 1 :1 1 8 1 :2 3 1 0 0 o o 9 7 7 8 9 8 9 1 9 7 5 9 1 0 0 0 0 9 8 3 9 1 0 0 0 0 1 0 0 o o 1 0 0 0 0 1 0 0 o o 9 7 4 9 9 8 9 7 9 8 7 2 9 6 0 8 9 9 1 2 9 8 4 4 9 7 7 3 1 0 0 0 0 国表格中划横线的专业为该年没有毕业生。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个别专业需求较去年相比大幅上 升,尤其地理科学专业表现极为明显,用人需求由2 0 0 6 届供需比的1 :1 2 上升至2 0 0 7 届供需比的1 :2 0 6 ,原因是高考将地理专业作为主科,因此各类高中大量需求地理教师; 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两个专业较去年相比需求也大幅上升,说明主科专业在 基础教育需求空间还很大。基础教育市场在东北师范大学师范各专业间的供需情况见表 四。 表四:2 0 0 7 届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供需比一览表 霾诿需比伪:,囊。:磷“残? 谚? 爱影:,:二蟛菇露。专一业,哆:? i 黟7 量:霉象爹:j 荔著警! ! 荨荔,_ i 鬻 # # 斯 一十?, ,。 1 :1 0 以上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1 :1 0 一1 :3 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历史学、化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育、日语 1 :3 1 :1 音乐学、美术学、教育技术学、俄语 通过对师范类各专业就业率及毕业生用人供需比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 单的结论。虽然同样身处在东北师师范大学这样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上,但是不同专业 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不同,差距甚至达到2 0 倍。 2 非师范类专业 非师范专业是东北师范大学近年来大力扶持发展的一个专业群体,经过多年的发 展,非师范专业在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是,由于东北师范大学是以师范 类见长的高校,师范类高校中的非师范专业就业状况一直是难点。东北师范大学也不例 外。 连续四年来的结果表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呈现出就业率高、签约率低 的特点。( 见表五) 表五:2 0 0 4 2 0 0 7 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签约率 单位: 就业率 9 1 3 28 8 9 0 9 8 1 49 7 7 6 签约率 3 6 8 l3 1 3 1 5 6 1 25 2 9 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依据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就业包括 签约就业( 高等教育、企业、事业机关和科研单位、基础教育) 和未签约就业( 出国、 灵活就业、升学) 两部分,而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升学比例始终较 高( 持续接近2 5 ) ,同时受非教育系统用人方式的影响,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灵活就业 比例较高( 也在2 0 左右) ,两项累积在一起使得每年就业毕业生中未签约就业人数所占 比例较大,从而出现了就业率高、签约率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各专业间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见表六) 。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六:非师范专业2 0 0 7 届毕业生就业率与签约率一览表 单位: 经济学 1 0 0 0 05 9 1 公共事业管理 1 0 0 0 01 6 o 新闻学 1 0 0 o o6 3 o 广播电视编导 9 9 0 71 3 1 广播电视新闻学 1 0 0 o o5 6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8 9 16 1 4 广告学 1 0 0 0 04 5 5 金融学 9 8 8 2 6 1 2 生物技术 1 0 0 o o1 4 9 软件工程 9 8 7 1 6 9 1 人力资源管理 1 0 0 o o7 8 4 市场营销 9 7 7 3 7 2 7 社会学 1 0 0 0 07 0 o 艺术设计 9 7 7 0 3 8 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l o o o o5 0 o 舞蹈编导 9 6 6 7 6 6 7 地理信患系统1 0 0 o o 2 8 6 日语( 电子商务) 9 6 6 78 0 o 环境科学 1 0 0 o o3 6 4 法学 9 6 3 33 1 - 2 生态学 1 0 0 0 02 6 1 国际政治 9 6 o o2 4 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l o o o o4 3 8 雕塑 9 5 6 57 3 9 工商管理 1 0 0 o o6 6 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 5 4 53 6 4 会计学 1 0 0 o o6 6 7 英语( 电子商务) 9 4 0 0 3 2 o 旅游管理 1 0 0 0 06 9 2 财政学 9 0 o o4 0 o 行政管理 1 0 0 0 04 8 o 运动训练 8 6 o o7 8 o 图书馆学 1 0 0 o o 6 0 0 民族传统体育 8 5 o o7 0 o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师范类各专业的签约率从最低的2 6 1 到最高的7 8 4 ,差别 巨大。同时对比分析,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供需比的情况( 见表七) , 可以发现各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之间也差异显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非师范专业各自面 对不同的市场领域、就业规律各不相同造成的。 市场营销 表七:2 0 0 6 2 0 0 7 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供需比统计表 单位: 赢幺貔磁;巍黝施供霭比。:模露比,一勘, 一褫i 麓荔巍瓿。;。镤镭毙j 。,供褥比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商管理 财政学 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 行政管理 广告学 会计学 旅游管理 电子信患科学与技术 图书馆学 l :1 5 1 :5 1 :5 1 :5 1 :1 1 :1 1 :2 1 :l 1 :5 1 :3 1 :4 1 :1 l :1 l 生物技术 1 :9 环境科学 1 :6 国际政治 1 :5 广播电视新闻学 1 :5新闻学 1 :3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3 广播电视编导 1 :3 雕塑 l :3 法学 1 :2 金融学 1 :2 舞蹈编导 1 :2 社会学 1 :3 1 :o 5 1 :o 7 1 :3 1 :2 1 :o 4 1 :1 1 :2 1 :o 7 1 :o 7 1 :2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o 9 1 :o 9 1 :o 9 1 :o 9 1 :o 7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对非师范类各专业就业率及毕业生用人供需比状况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到一 个简单的结论。虽然同样身处在东北师师范大学,面临同样的就业压力,但是仍有一些 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就业市场。 基本论断: 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单单是由专业设置 造成的。 同一所学校,“优质”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高就业率,社会需求较好。 ( 二) 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看 从学业与就业关系确定的角度来看,硕士研究生由于受过更多的教育,获取了更多 的教育资源,付出了更多的机会成本,应当在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从而获得 比本科学生更多的薪酬。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对比我们 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 由于全国硕士毕业生的数量跳跃式增长,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对硕士 毕业生的需求增长与之并不同步硕士,造成全国范围内硕士毕业生的供需比大幅度下 降。虽然缺乏全国整体上的权威数据,但是从所调研的学校来看,硕士毕业生供需比的 下滑都很严重。以浙江大学为例,供需比从2 0 0 0 年的1 :2 5 下滑到2 0 0 5 年的1 :5 。东 北师范大学情况也不例外,从2 0 0 4 年的1 :1 6 下滑到2 0 0 7 年的1 :5 。 表八:2 0 0 4 2 0 0 7 届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供需比统计 供需比 1 :1 61 :1 01 :51 :5 此外,硕士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开始初步显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 业的市场需求差距较大。从东北师范大学全年收到的需求看,在9 8 个硕士专业中,有 2 1 个专业对口供需比小于l ,其中有l o 个专业对口需求为零。 表九:2 0 0 7 届东北师范大学供需比小于1 的硕士专业 爹鹪1 1 。9 。二 7 i 影。蹶i 鹰豢蘸繇魏磊麓供蔫比z :臻。o j ,:煮,转易囊鬓蘸l l 囊黧:供需比缓 讯姗:黜” * # # “:oe 珊# * 张船城“* 黜鼎a “m赫“i 口,=:蕊w 嚣溉:;戡僦嚣鳓* 艏嫩 高等教育学 o 中国党史 o 1 科学技术哲学 o 文艺学 o 4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o 民族传统体育 o 4 劳动经济学 o 中国古典文献学 o 4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大学生就业状况表象的背后重新审视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 以上几点论断说明,学业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因为学生学 习的多少和专业的选择而确定,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不 确定性。 为从直观上了解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基本关系,笔者又选定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级、 2 0 0 5 级、2 0 0 4 级部分本科学生及部分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调 研问卷5 0 0 份,回收4 7 8 份,有效问卷4 6 5 份,在对问卷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到如下信 息。 ( 一)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关注的重点 从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把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和目前掌握的 知识技能等列为招聘毕业生时的必要考虑要素。 虽然不同用人单位对于这几项的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但是均对以上项目表示认可, 可以看出,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就业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 二) 大学生对于学业与就业关系的认识 在调研中,当问到“选择专业的主要依据 及“专业选择与今后就业的关系 时, 有3 1 7 的学生选择专业时主要是“基于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高达7 5 6 4 的学生认 为专业选择与今后的就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的 时候已经意识到专业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就业。 在对已毕业的部分学生的调研中,当问及“大学的专业及教育对您目前工作岗位的 影响”时,超过5 0 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对口,所学知识也能用的上”,即使是一些毕业 后转行从事与原来就读专业不对口的受访者,也有2 0 8 的人认为大学教育对于工作很 有用,而认为完全没有用的仅占5 。 ( 三) 实践技能成为单位衡量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实践技能,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已毕业大学生,都认为“应届毕业生各方面还 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是构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大学生 在这一观点上的赞同率分别达到了3 7 8 和2 9 8 ,远远高出了其他因素。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大学教育对于学生就业是有帮助的; 第二,这种帮助有多大,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自己都不确定。 这既是表象背后显现出的基本内容,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所在。正确认识 这种表象背后所凸显出的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有助于解决就业所导致的社会 危机,对于减轻政府不稳定的威胁因素,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 系重要意义。 从高校层面上来看,明确这种认识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大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改变高校专业结构,促使高校专业设置更高效合理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来看,明确这种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调整个人就业预期,避 免教育资源浪费,对于促进学生合理选择专业,完善知识结构和就业基本素养具有重要 意义。 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转变,就必须认清楚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确定性关 系与不确定性关系的异同之处。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确定与不确定 是多样性的两种集中表现。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是随着人们对 于学业与就业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明确的。这一转变过程也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和由此引发的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有关。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 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出现不确定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对于社 会生产力要求的不断提升而出现的。 一、接受教育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是教育本质决定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社会通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 新人,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 一) 关于教育的本质 教育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关于教育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 是基本认识是教育的内涵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 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地或零 碎地,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活动。n 1 而柳海民则认为,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 和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昭1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 看出,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说来,作为一种社会 活动,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在所有规律中,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规律, 即教育的内部规律。 ( 二)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通过 既定目标的设定,完成将自然人改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人通过教育完成自身功能的提升 和转化。而这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愈发展而愈显得重要。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 升,就业者必须掌握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才能获取就 业的岗位和机会。教育的本质作用与就业对于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教育与就业之间 的一种必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由“有目的活动或 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的,是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相结合的总体能 力。作为物的因素的生产资料和人的因素的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互为 前提,相互促进。物质资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劳动力就不能生存, 生产也就不能进行下去。反过来,没有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也不过是一堆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人,而是具备较高技能的具有技术含量的熟练工人。这种需求不能简单通过教育来实 现。 据国家发改委和劳动人事部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每年全国城镇单位提供的正 规新就业岗位均为1 0 0 0 万左右,“十一五”期间也将大致保持在1 0 0 0 万人至1 2 0 0 万 人之间。由以上数据分析,2 0 0 0 年大学毕业生1 0 0 万人,占当年城镇单位新增就业岗位 的比例为1 0 ,当时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比较容易;而到了2 0 0 6 年大学毕业生增长为 4 0 0 万人,如全部在城镇单位就业,将要占去这些单位新增就业岗位的4 0 ,但是其中 只有一半( 约2 0 0 万人) 能去传统的白领岗位( 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 , 其他人则要到企业基层单位做灰领或蓝领。预计到2 0 0 8 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将相 当于城镇单位全部新增就业岗位数的5 0 以上,要找到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岗位的难 度就更大了。 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向新的就业空间,未能在城镇单位传统岗位就业的大学毕 业生,要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只能有两个去向: 一是在1 0 人左右规模的城镇私人企业或工商个体户就业,其从业人员有7 0 0 0 万人,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还不足1 ,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去从事专 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但其工作环境、待遇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要求应聘者的就业观 念、期望值作较大的调整。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能文能武”,既做技术人员,又做普 通劳动者。据初步估计,每年的吸纳能力在5 0 万人以上。二是去全国乡镇企业就业, 其从业人员总数有1 4 亿人,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也不到1 。这些乡镇企业中, 有一部分是出口加工型企业,还有一部分生产国营大中型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产 品,迫切需要补充一批大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每年的吸纳能力也在5 0 万人 以上,但同样需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乐于到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一些的乡 镇、农村去就业和创业。h 。 ( 二) 教育的适应力不强 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时间差成为教育不能第一时间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原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1 6 年的时间,而 从进入大学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4 年时间,四年前热门的专业在四年后并不一定受到 追捧。萨缪尔森( p a u la s 锄u e l s o n ) 的“合成推理的谬误是对此最好的解释。经济 学家萨缪尔森曾经举例,球迷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起来看,可是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的 时候,大家都不能够看得更清楚。个人在进行教育或职业选择时同样会出现这种“合成 推理的谬误”。当劳动力市场某一规格或类型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时,个人的反应往往就 是大量涌向这一专业或类型的教育。个人的这种反应是其理性所为,但个人无法知道别 人,特别是和自己一样年龄和处境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个人也无法在整体上规 划或控制这种选择。这样,当个人接受了某种教育之后,即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发生 变化,也会发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已经面目全非。曾经热门火爆的专业,现在却严 重供过于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个人选择成为影响因素 受教育者本身的就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教育与就业关系的重要 因素。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需要付出一定的教育成本,因为就会有一个 就业预期,这种预期与社会需求之间也会构成一对矛盾,影响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求 职者搜寻职业一开始就会对工作环境、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当用人单 位开出的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超过求职者预定的“价位 时,求职者就会接受这个工 作。否则就可能拒绝接受,宁愿暂时失业,继续寻找工作,直至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 一般而言,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就业期望,在人们教育程度提高的同 时,其知识专业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其就业也必然更倾向专业化因此,可供该求职者 就业的社会职位也较少。比如一个生物学博士后,其可供就业的机构大体上限定在全国 比较大的、有名气的生物科研机构,这意味着如果求职者接受的教育越多,手中的学历 越高,预先设定的保留工资就可能越高,从而自己愿意接受的职业或用人单位就可能变 得十分有限,选择的范围没有因接受的教育多、学历高而变得十分广阔,相反无形中变 得十分狭小。英国学者在考察英国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就业关系问题时发现,与那些无能 力获得满意工作的工人相比,受过高等教育者更趋向于自己选择雇主,因而受过高等教 育者比受过专业教育或受过偏低教育者更容易失业。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呈现出不确定状态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学者对于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原因分析 考察学生学业与就业不确定关系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教育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就业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 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 一) 教育过度 1 9 7 6 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里德曼把美国自7 0 年代初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下降、“许 多受过教育的青年工人难于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 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从供求双方的变化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中国 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也存在着教育过度现象,如赖德胜教授认为教育过度在中国表 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二是被迫上学,即有相当大比例的考 生报考研究生是出于一种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是高能低就,即现在的高文凭者只 能干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活计;四是高文凭者多有受挫感,人们把接受教育看成一 种投资,是为了在将来获得理想的回报,但现实却是,毕业后工作并不能如人所愿,所 干活计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资比预期的低,领导似乎也并不特别重视崎1 。 ( 二)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赖德胜教授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 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实际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还表现为不同行业间 同工不同酬和相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同工不同酬的差别。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影响了毕业 生的就业预期和最终去向。以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例,高等教育的招生是面向全国的, 而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却是非全国性的。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自 农村,但他们却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当作工作的首选之地,很少回农村工作,来自 城镇的大学毕业生自然想留在城市工作,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大地超过城市对 他们的需求,而在农村则是恰好相反,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哺1 。 ( 三) 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 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 各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比较顺 利地获得工作,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本科和专科层次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三是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m 。 这三个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的供给结构有关,即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 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根本的途径在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学校教育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并调整现 1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内容并未发生过根本性改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占经济运行的主导地位,大学毕业生按指令性计划 调配,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政府分配 。在此基础上,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 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 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 这种就业制度是以“在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力不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 而是属于全民所有”为理论根据,毕业生只能服从分配,而用人单位也只能是听从安排。 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起过积极的作 用。一方面,它既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急需,又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了 大批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还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解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 二) 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从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到9 0 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步入了由供需见面 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1 9 8 8 年元月,李鹏总理在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毕业生分配制度中,要为 用人单位和学生创造一定范围内互相选择的机会,要逐步建立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 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种调控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计划经济的 模式,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在市场经济社会,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的,市场调节是最基本的经济运行力量。高等教育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系统,它所产出的人才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才能使人才发 挥最大的效用。 双向选择,是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的范围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互相选择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的统一分配制度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 面需求,以往分配制度的不足日益明显。1 9 8 5 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其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 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这是对以 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突破,为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并逐步过渡到“自主择业”的毕业生 就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改变了过去由少数人编制分配计划的办法,采取主管 部门和高校上下结合的编制分配计划办法,并在落实计划的办法上,实行“供需见面 , 使分配计划尽可能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同时,还在少数学校中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 “双向选择”试点工作。1 9 8 9 年3 月,国务院转批了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 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即“中期改革方案 ,这是根据当时改革的条件和环境制定的过 渡性方案) ,明确提出了在过渡阶段实行以学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 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1 9 9 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 1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 师范学科、艰苦行业和边远地 区毕业生) 由国家安排就业,大部分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 “自主择业的就业方法。1 9 9 4 年,国务院关于 的实施意 见出台,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措施,即高等学校逐步实行 “并轨”招生,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1 9 9 5 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关 于1 9 9 5 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部门所属普 通高校“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 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 0 0 0 年基本实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 落实“切块计划 ,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 过渡为主要特征。 ( 三)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 总体特点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以2 0 0 2 年为界,可将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划分为如下前后两个时期: 1 以毕业生自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择业时期 1 9 9 9 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 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这 一文件规定,从2 0 0 0 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 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同年6 月召开的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 的历 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其导向。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就业政策国家所倡导的是大学毕 业生自主就业,这既使得用人单位有了用人选择权,也使得高校能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调 查和反馈,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服务方向, 制定出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而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统包统配方式中存 在的种种弊端。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毕业生 就业观念的偏差、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惯性、与就业制度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等因素 的影响,以毕业生自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择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遭遇到了严峻的 挑战,这就为国家日后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2 以毕业生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择业时期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的 又一个时期。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如何解决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 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国办发 2 0 0 2 第1 9 号文件规定,从事 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 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 积极给予支持。人事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事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制定政策,切 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所需的 1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毕业生。要协助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手续,提 供相关的人事代理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国务院还下发通知,对于大学生从事个体经 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 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 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大学生提供创 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另外,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创 造性,开拓出更新更广的就业领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创业培训; 并发出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大学生在选择 灵活就业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仍面临着诸如国家颁 布的政策并未一一实施到位、创业资金筹措困难、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而难以应对复杂 社会环境等重重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将成为创造新社会工 作岗位的主力军。 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建国至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 包统分 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过程,完整地展现了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 的转变,由一种确定的关系只要上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学业能够有效促进就业能力, 接受进一步教育是获取更高就业机会的最佳途径,学业与就业的关系是确定的正比例一 一转变为不确定的关系学业不是有效就业的唯一途径,接受了进一步教育并不意味 着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岗位,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到双向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其背 景也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开展的。 三、大学生学业与就业不确定性关系产生的内在根源 ( 一) 个人的教育选择导致的不确定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解释,个人进行教育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经济利益和效用的最大 化,即个人期图通过接受教育,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最佳位置;而社会根据生产 需要,期图通过使用教育提供的人才达到社会生产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这样,社会将 会把各种熟练劳动力和高级人才的需求信息输入劳动力市场,个人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 供求信息,调整自己对教育的选择,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达到一致,最终实现个人的 经济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社会生产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 况,调整需求。亦即个人与社会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各自不断调整需求,使二者达到 基本一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是个人对教育进行选择时的一些特征,导致了教育与 就业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 1 个人选择动机的多样性 把个人对教育的选择仅仅看成是他出于理性,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 为,无疑将人的行为决策过于简单化了。 首先,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个人不具有搜集和整理其对教育选择的所有信息的能力, 不可能作出使自己接受的教育对将来就业产生最大化收益的决策。因此,西蒙认为个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只能以“满意 的收益或效用作为自己决策的目标。呻1 其次,个人的教育选择受教育资源、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抑制。无论个人拥有的教 育资源,还是社会分配的教育资源,相对于个人的选择而言都是有限的,个人不可能完 全出于自己的愿望对教育进行任意选择。 第三,真实的个人在进行教育选择时,除了自利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其他多种特征。 一是容易情绪化。个人不可能是一个刻板的“计算器”,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选择进行 利益或效用等方面的计算。事实上,个人往往是出于对某种教育的喜好、对自己的自负, 甚至是为了躲避恐惧等冲动,而作出对教育的选择。二是受知识的限制。个人在进行教 育选择时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很不相同的,如 对教育成本和将来就业收益的估算与比较等。三是初始条件不对称。个人进行教育选择 时在经济条件、风险态度、学习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个人行为是理性的,其行为 之间也缺乏可预测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面对多种教育功能,个人在对教育进行选择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往往存在不一致的 地方,这构成了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自己认识的不 断加深,个人可能需求教育为他的才能的发展提供机会。而现实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可能 更多地需求应用型人才,迫于现实,个人可能对教育提出更为功利性或实用性的需求。 人文的需求与功利的需求在一个人身上难以一致起来,甚至会产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可 能是个人追求教育的功利价值,而放弃对人文价值的需求。但也有可能是相反。这种个 人教育需求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也是常见的。这也说明个 人在进行教育选择时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其结果就是个人所接受的教育 与将来的就业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人无法确知。社会学研究表明,商品不仅具有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即商品本身显示了与其他商品的不同,具有 社会表现力。n 阳教育,特别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是具有这种符号性,受教育者可以借接 受某种教育来表现其个性、品位、社会地位、社会认同和未来价值等。实际上,对某些 个人来说,选择接受教育于其说是考虑到教育与将来劳动就业的关系,还不如说就是凡 勃伦所言的“炫耀性消费”n 1 | 。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学生所选专业中,4 5 4 的学生的专业选择不是自己喜欢的 专业,而是更具有实用性的专业。而选择的原因包括父母包办、自己没有正确选择的能 力等。更有6 4 的学生是受到社会专业热门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些学生在选择 的时候已经盲目的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社会。 2 个人选择的博弈性 萨缪尔森( p a u la s 鲫u e l s o n ) 曾经提出“合成推理的谬误”n2 j ,即对于个人来说 是对的,但对于总体或整个社会来说未必总是对的。当劳动力市场某一规格或类型的劳 动力供不应求时,个人的反应往往就是大量涌向这一专业或类型的教育。个人的这种反 应是其理性所为,应该说也是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无可厚非。但个人是有限的,他 无法知道别人,特别是和他一样年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