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宋代盛行厚嫁之风,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宋代法 律和民间都承认和保护妇女正当的奁产权益。奁产的具体数目虽因家庭贫富不 同而有所差别,但很可能存在一种为时人所遵循的民间习俗和惯例。嫁妆作为 随嫁财产进入丈夫家以后,具有不同于夫家财产的独立性,妻子对奁产的处分 权限高于丈夫。在特殊情况下,离异妇女和寡妇拥有对奁产的完全所有权。 妇女对娘家的其他财产也享有一定的继承权。特别是当娘家户绝时,妇女 作为绝家财产继承人的地位就显现出来了。即使娘家是非户绝家庭,有时妇女 也有一些继承财产的机会。在没有亲生儿子、不得不通过立养子继产承嗣时, 父母往往不甘心养子得到全部财产,通常会想方设法给亲生女一些财物。其中, 最常见的办法是以遗嘱的方式处分遗产,从而确保女儿占有一定的财产。但是, 妇女们的继承权限是不平等的。具体说来,在室女和归宗女的继承机会远大于 出嫁女;在室女和归宗女的继承份额也高于出嫁女;在某些情况下,归宗女享 有与在室女一样的继承权。寡妇和赘婿的财产权十分复杂。在特殊情况下,寡 妇对原夫家的财产有很大的处置权。 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女性财产继承制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宋代女性财产 继承制度远比唐代规范、完备,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此外,官府热衷于与 民争利也是宋代妇女财产继承法的一个特点。 宋代妇女享有一定的财产权。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但也不能估计过高。 关键词:宋代;女性;财产权;特点 ii abstract the spreading of heavy dowry was very popular in song dynasty. which the marriage asked for wealth becomes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social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stipulated and guaranteed, the actual amount of female property were in difference because of uneven which concluded the poor and wealth at that time. but, it should have the folk customs and the convention which followed b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the dowry had independence of the husbands family property after getting into husbands house. the dowry had the independenc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wealth of husbands community property and the wife had more right to manage family property than her husband. the women also possess to certainly inherit power to other property of natal home. sometimes. even if the maternal home with descendants. the woman also has some opportunity to inherit the property. when female home with no son could not but through adopting son to obtain property and offer sacriface. the parent usually were unwilling to the adopted son to obtain all property. the want to give some belongings to own daughters as far as possible. assigning property by will was the most widespread to ensure the daughter to hold certain property. especially; when the natal family with no descendant. the womens importance as a person who has right in inheriting appeared, but the status of inheritance were difference from all this kinds. generally speaking. virgin and the returned after married had more opportunity to inherit to be far larger than the married women; virgin and the returned after married had more shares to inherit to be more than the married women; in certain condition, the right of inheriting was equal between the virgin and the returned after married. the property right of widow and son-in-low in the home of his wifes parents was very complicated. the widow had great power of treatment to the property of original husbands family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s. compared some traits of female property heritage system in song dynasty with that in tang dynasty. so we concluded that female property heritage system in song dynasty was grea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ang dynasty in standardization, completeness and particularization, and kept changing. the fact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high on public profit was also a feature at that time. the women possessed certain property right which must be affirmed in song dynasty, but we also couldnt estimate too much. key words : song dynasty,female,property,characteristics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 论 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家长与子女的同居共财关系构成家庭的主要财产关系。 家庭财产归同居亲属共有, 在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之下, 财产继承和宗祧继承联 系在一起,财产继承是在以直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男性子孙中进行的。在宋代, 父母在世时往往在留下一定的养老分后, 就为成年儿子主持分家析产。 有的家庭, 父母不留养老分而将财产全部分给儿子们。 这两种方式古代称之为“生分”。 其 中,后一种分家方式家产的分析与财产的继承实际上是同一过程。有些家庭,父 母在世时没有主持分家,或主持分家时还留下一定养老分,这样,父母去世后, 就留下了一定的遗产,这就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继承。对于这些财产,宋代的继 承法规“应分条”规定:“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 承父分。 ” 同居共财家庭分家,有直系子孙时男性直系子孙成为当然的财产继 承人。那些没有亲生儿子的家庭也往往立养子承嗣。根据“继绝亦同”原则,养 子享有与亲子同样的继承权。同时,在享有继承权的兄弟中,亡故者由亡者之子 代替父亲参与财产继承,即所谓“兄弟亡者,子承父分” 。若老一辈兄弟全部亡 故,则由他们的下一代平均分配,“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由被继承人的孙 辈继承财产。中国古代身份继承与财产继承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代礼制规定:有 祭祀祖先特权的只能是男性直系子孙或通过拟制产生的养子孙, 即使被继承人有 亲生女,但没有儿子,且生前没有立养子,这样的家庭仍被认为是“户绝”。女 儿没有继嗣权,也就没有宗祧继承权,从而也就没有严格意义的财产继承权。 但是,我们又发现:女性在某些场合拥有财产权,特别是在户绝家庭财产的 归属上,法律对女儿的财产权有明确规定。 在一些判例中,有关保护妇女财产权益 的律令也随处可见。 如女子的嫁妆, 这笔财产对于一般家庭和户绝家庭都是必须 支出的。日本学者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一书认为在中国古代,儿子主持 祭祀的义务与其对于同居共财父亲的财产继承是结合在一起的, 祭祀祖先的事情 是构成继承财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滋贺秀三先生将财产继承与祭祀的义务 相结合的现象叫做“承继”(也称为“继承” ) ;把女性对陪嫁财产的取得和对户 绝财产的继承这种没有与祭祀义务结合在一起的财产权现象称为“承受”。 从而 使二者区分开来。 简而言之,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与祭祀祖先的义务紧密联 系。 女性的财产权可以分为嫁妆和其他继承权。 宋代女性按照婚姻状况可分为出 嫁女、在室女和归宗女三种类型。有些家庭丈夫先于妻子死亡,以寡妻是否重婚 为标准。出嫁女又有守节与改嫁之分。考虑到妇女财产权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就 宋代不同类型女性的财产权作简要说明。 考虑到嫁妆是每种类型的女子都享有的 窦仪等: 宋刑统卷 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97 页。 2 合法权益,笔者把嫁妆作为宋代女性财产权的一个专门问题加以考察。 一、研究范围界定 从时间来说,本文所讲的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从地域来说,本文研究范 围只限于汉族地区,不包括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区域。从妇女 类型来说,包括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寡妇。考虑到赘婿是因为与女方有婚 姻关系的缘故而上门的, 其财产继承权的取得, 实质上是以其妻与财产所有人的 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只不过是出嫁女继承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因而本文也将 赘婿的财产权归于妇女一类进行考察。此外,还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妇女。如母亲 对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出嫁姑姊妹、在室姑姊妹对娘家兄弟的财产继承权。一般 说来, 这三类人很少有继承相应人财产的机会, 但在特殊情况下仍有一定的继承 权。由于现存史料特别是有关案例的特点,为了便于考察,本文所提及的妇女绝 大多数属于有一定财产的中下层普通民众, 本文所说的财产权主要是指妇女对嫁 妆的支配权和对娘家财产的继承权。 二、研究意义 之所以选择研究宋代, 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宋代是一个承前 启后的重要时期,又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自八十年代以来,宋代妇女史的研究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地位问题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学 界偏重于对妇女婚姻状况的研究, 注重从离婚、 改嫁的角度探讨宋代妇女的地位。 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并在学界形成了共识:理学对 宋代妇女影响有限,妇女离婚、改嫁现象仍然很普遍,其地位与前代相差不大。 与此相比, 学界从财产权方面探讨宋代妇女地位的成果却并不多见, 对于研究宋 代社会史(尤其是妇女史)来说,对妇女财产权的考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而 考察宋代妇女财产权这一课题,如实反映其本来历史面目,找出其特点,不仅有 利于了解当时妇女财产权的实况, 也可以为进一步论证宋代妇女地位提供一定的 依据。 三、研究现状 对于宋代女性财产权这一问题, 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 国内外尚无 专文或专著论及,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是有一些。现对此作简要述评。 3 (一)宋代妇女财产权的总体性研究成果相关著作 国内: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 、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 、张晋藩与 郭成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五卷宋代法制 、 薛岳梅和赵晓耕主编两 宋法制通论 等著作中的财产继承部分都对宋代妇女的财产权有所涉及。这些 研究成果大多从当时的法律条文、法典的角度加以说明。此外,祝瑞开主编中 国婚姻家庭史 也谈到了民间家庭的妇女财产纠纷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邢铁 家产继承史论 第三章“妇女的家产继承权”对在室女的奁产权与寡妇的财 产继承权有所涉及, 宋代家庭研究 下篇“家产继承与家庭门户传继”也辟 专节论述了宋代妇女的分家权益。 国外: 美国学者伊沛霞和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对此问题所作的研究必须予以肯 定并单独列出。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一书第五章“嫁妆” 从嫁妆的内容、 妻子对嫁妆的控制、 嫁妆成为家庭纠纷的原因等方面对嫁妆做了 非常精辟的论述。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 对宋代妇女财产继承权也有所 涉及,他对为人妻与在室女的财产继承权和地位的见解尤为精辟。同时,对寡妇 的改嫁和妇女的个人财产也有独到的见解。 (二)宋代妇女财产权的专门性研究成果相关论文 奁产权方面:宋东侠宋代厚嫁述论一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宋代社会各个阶 层的厚嫁之风,并剖析了这一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危害。 邢铁宋代的奁田和墓 田认为奁田所有权在多数情况下归丈夫,只有少数场合(主要是夫亡后、改嫁 前)才归妻子所有。 对妇女来说, 奁田所有权是一种不完整、 不稳定的所有权。 11郭 丽冰宋代妇女奁产权的探讨也强调宋代妇女有一定的奁产权,但并不完整。 12 嫁妆之外的其他财产权:袁俐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从女子对父家财产的 继承、 随嫁财产的转移、 寡妇财产权益的得失三个方面对宋代女子的财产权利进 行了论述,认为宋代妇女享有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13宋东侠简述宋代 在室女的财产权认为在室女的财产权利较前扩大,对妇女财产权规定更详细, 并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 在室女除与兄弟分家产外, 还可以继承户绝财产的全部 叶孝信主编: 中国民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郭东旭: 宋代法制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张晋藩、郭成伟主编: 中国法制通史宋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薛梅卿、赵晓耕主编: 两宋法制通论 ,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祝瑞开主编: 中国婚姻家庭史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 邢铁: 家产继承史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邢铁: 宋代家庭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伊沛霞著,胡志宏译: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 中国家族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宋东侠: 宋代厚嫁述论 , 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1 邢铁: 宋代的奁田和墓田 ,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 4 期。 12 郭丽冰: 宋代妇女奁产权的探讨 , 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13 袁俐: 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 , 宋史研究集刊 ,杭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 1988 年版。 4 或大部分。 姚红从寡妇财产权的变化看两宋女子地位的升降一文考察了宋 代寡妇财产权的变化,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唐自斌略论南宋妇女的财 产与婚姻权利问题认为南宋妇女有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但十分有限, 不能高估。而且,改嫁后丧失了对原夫家财产的支配权。 刘春萍南宋婚姻家 庭法规中妇女地位刍议 阐述了南宋妇女的财产权与北宋的不同之处, 认为南宋 妇女的财产权比北宋有所突破,其法律地位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 学界对宋代妇女财产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学者们提出 了许多颇有见地、 有影响的观点, 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 与此课题相关的论文为数很少, 对于弄清宋代妇女财产权这 一复杂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从有关法制史著作来看, 虽然也对妇女的财产权 有所论及, 但大多只是从官方制定的成文法入手, 对一些判例和史书中的相关材 料挖掘不够。 同时, 由于这些著作内容比较广泛, 因而只是对这一问题加以介绍, 论述很不深刻。从时段上来说,研究的视角侧重于南宋,对北宋关注不够。以往 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侧重于对在室女与寡妇的财产继承权进行考察, 对出嫁女、 归 宗女、赘婿、特殊情况下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很少考察,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涉 及。 因而,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仍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笔者不揣冒昧,勉作 此文,希望在这一课题上作些努力和尝试。虽然尽力想把它做好,但毕竟水平和 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师长和同学批评指正。 宋东侠: 简述宋代在室女的财产权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姚红: 从寡妇财产权的变化看两宋女子地位的升降 , 浙江学刊1993 年第 1 期。 唐自斌: 略论南宋妇女的财产与婚姻权利问题 , 求索1994 年第 6 期。 刘春萍: 南宋婚姻家庭法规中妇女地位议刍议 , 求是学刊1996 年第 6 期。 5 第一章 嫁妆宋代女性财产权的重要体现 1.1 宋代的厚嫁之风 嫁妆在宋代有多种称谓,可称之为奁产、陪奁、奁资、奁具、奁田、嫁资等。 “奁”本义是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因其是古代嫁女的必备之物,后来多被 用来指女子的嫁妆。在宋代,人们习惯把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包括嫁田在内 的所有贵重物品称之为“奁产”。 宋代婚姻关系中,重阀阅的门第婚逐渐让位于钱财婚,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 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这是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等诸 多因素相关联的。由于婚姻论财,不可避免地造成厚嫁之风。 宋代盛行陪嫁,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苦之家,作为父母,只要有能力,均 把为女儿置办嫁妆作为一件大事,把陪送嫁妆视为对待嫁之女的关爱之情,希望 尽量办得丰盛一些。宋人袁采谆谆告诫子孙,对女儿的嫁妆要早作准备:“中产之 家凡事不可不早虑。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 乃不费力。若置为不问,但称临时,此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子女之羞 见人也。 ” 在这种厚嫁思潮的影响下, 有些父母在女儿一生下来就为之准备嫁妆。 罗愿新安志载:“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淛河,往者多取富,女子始生,则 为植檆,比嫁斩卖以供百用。 ” 父母去世,兄嫂有义务为未嫁姊妹置办妆奁,甚 至有的家境一般的兄嫂,不惜借贷也要让姊妹体面出嫁。如叶梦得的妹妹出嫁,他 “假贷与陈州蔡宽夫侍郎,得三千许缗”,但仍嫌嫁妆不够体面,他的妻子“积箱 箧所有及所存奁具,仅留伏腊衣衾” ,不惜把自己的嫁妆搭进去充当妹妹的奁产。 还有的父母年迈,兄长亡殁以后,寡嫂挺身而出,毅然承担这一重任。宋人陈堂 前,夫亡时, “夫之妹尚幼,堂前教育之,及笄,以厚礼遣嫁。 ” 在兄嫂无力遣嫁 时,有的近亲也予以帮助,南宋人石居易“念其侄女失怙,且贫无奁具,批拨孟 城田地,令侄子石辉求售,为营办之资。 ” 假若兄嫂有力持办而不办,会遭时人 非议。如果是仕宦中人,严重的还有削官降职流放的危险。有些达官贵人为解决 族人嫁女难的问题,创立义庄捐赠嫁资为之助嫁。北宋名臣范仲淹设立义庄,并 制定义庄规矩,对助嫁作出明确规定:“嫁女者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 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 从中可见,资助嫁女的费用远高于娶妇,这也说明 宋东侠: 宋代厚嫁述论 , 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第 6263 页。 袁采: 袁氏世范卷中处己事贵预谋后则时失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4 页。 罗愿: 新安志卷 1州郡风俗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叶梦得: 石林家训 ,中国书店 1986 年版,第 28 页。 脱脱: 宋史卷 460列女陈堂前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3485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6诉奁田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41 页。 范仲淹: 范文正公文集卷 8义庄规矩 ,丛书集成初编第 475 册,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6 当时厚嫁已经蔚然成风,连义庄的资助都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在此基础上,作为 当事人的出嫁女,也充分认识到了她们的这种权益,当自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和满 足时,还可能发生女儿自争奁产的行为。司马光记载,有个很吝啬的富人,在世 时不给儿子们分家产,他死不久,儿子们就为家产打起了官司, “其处女亦蒙首持 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资。 ” 女儿理直气壮地把获得陪嫁奁产视为自己应有的 一种财产权利。 厚嫁之风给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有些皇亲国戚嫁女都难以应付, 贫弱之家更是处境艰难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资财遣嫁,力所不及,故生女 者例不举”、 “世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至有不举其女者” 等现象,杀婴(尤 其是杀女婴)之风遍及南北。厚嫁的第二个消极后果是,因为家贫,不能提供体 面的嫁妆,一些女子被迫迟嫁乃至终生不嫁。当时,甚至出现了宗女都不能及时 出嫁的现象。史载:“宗女贫不能行,多自称不愿出适者。 ” 显而易见,女子因家 贫不能及时出嫁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地方官员目睹因嫁资过高而导致众多适龄女子不能适时出嫁,不惜以行政命 令的手段加以干涉。如侯可任华成县令时,发现很多未婚的老姑娘,他认为这是 “巴人娶妇必责财与女方” 而导致的。于是,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个 适当的嫁妆指标,并宣布超过规定数目的将受罚。这样,一年以后,当地已经没 有一个未嫁的大龄处女。 宋代有一个叫孙觉的地方官, 在福州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他也发布了一个命令,规定嫁资不得超过一百贯,这一行为立刻促成了好几百桩 婚事。 宋代士大夫对婚姻论财及厚嫁之风,大多持抨击、批判态度。袁采告诫子孙: “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相当,则子女终身抱恨,况 又不和而生他事者乎?” 指出男女婚嫁应以人物相当为重,要懂得取舍。蔡襄的 说法就更为直接了。他说:“娶妻何谓?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 妻不顾门户,直取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原其由盖婚礼之夕 多靡费,已而较奁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姑辱其妇,夫虐其妻,求之不已。 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怪。此民生之大弊, 人行最恶者。 ” 北宋名臣司马光也强调:“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 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娇妒之性,异日为患, 庸有极乎?借使因妇财以致富,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 以上几位贤人 刘清之: 戒子通录卷 5训子孙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17绍兴七年十二月庚申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85 页。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卷 3婚仪上亲迎 ,丛书集成初编第 198 册,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 1宗女奁具 ,丛书集成初编第 159 册,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程颢,程颐: 二程集卷 4华阴侯先生墓志铭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504 页。 脱脱: 宋史卷 344孙觉传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0927 页。 袁采: 袁氏世范卷上睦亲议亲贵人物相当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8 页。 吕祖谦: 宋文鉴卷 108福州五戒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37 页。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卷 3婚仪上婚 ,丛书集成初编第 198 册,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7 对宋代婚姻论财风气的批判,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宋代厚嫁之风的盛行。 1.2 嫁妆的内容与数量 按照宋代婚俗,议婚需交换草帖、丁帖。帖上除写明女方年龄、生辰、父母 官职、母亲姓氏外,随嫁奁产也是定亲时女方给男方的婚帖里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草帖要写明奁田若干、奁具若干,定帖则还有诸如“自愧家贫莫办帐幄之具, 敢祈终惠少加” 之类的谦语。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 20 记载,嫁女时要在 婚帖里“具列房奁”,其基本内容包括:“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 物,及随嫁田土、屋业、田园等。 ” 可见,奁产既包括作为基本生活用品的首饰、 家具等动产,又包括田业、屋业、山园等不动产。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奁产的记 载在史料中也有所提及。南宋人钱居茂用遗嘱的形式将自己的受分山地“摽拨与 女舍娘充嫁资”。 也有以租米充嫁妆者。赵鼎家训笔录载:“三十六娘,吾 所钟爱,他日吾百年之后,于绍兴府租课内拨米二百担充嫁资。 ” 家具等日用器 皿是最为常见的嫁妆。郑庆一结婚时,她的嫁妆有丰厚的地产奁租五百亩、奁具 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还有各种昂贵的纺织品,如: “开合销金红一匹,开书利 市彩一匹,官绿公服一匹,画眉天孙锦一匹。 ”纺织品里还有籍用官绿纱条、籍用 紫纱、十五件刺绣品、三十套红绸衣服等。 南宋有一个叫江滨庾的人,他想休掉 妻子虞氏,先诬告妻子与人通奸。被判官识破其诡计后, “又谓妻盗搬房奁器皿, 及勒令对辨,则又皆虞氏自随之物。” 虞氏自随之物即嫁妆。从中也可以看出, 虞氏的奁产包括房奁器皿等日常用品。 家产比较殷实之家常用土地作为嫁妆。广义的奁田,包括随嫁田地和婚后用 随嫁钱置买的田产。宋人吴和之妻王氏, “原有自随田二十三种,以妆奁置到田四 十七种。 ” 蒋汝霖继母与其兄叶十乙秀合谋,擅割其田业为三, “汝霖得谷一百七 十硕,叶氏亲生女归娘得谷三十一硕随嫁,叶氏自收谷五十七硕养老。 ” 诸如此 类, 名公书判清明集所载还有多处。如:“照得虞艾存日,娶陈氏,得妻家标 拨田一百二十种,与之随嫁”, “有县尉解到契一道,系息娘原随嫁奁田,每 年计出租谷六十六石” 等。这些也可以视为当时普遍以田地做嫁妆的佐证。 奁产数量的多少, 因出嫁女娘家的贫富不同而有很大的悬殊。 宋人娶妻论财, 富豪之家、品官之家有财力帮女儿挑选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女婿,那些有功名、特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 5娶妇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46147 页。 吴自牧: 梦粱录卷 20嫁娶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04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6争山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97 页。 赵鼎: 家训笔录 ,丛书集成初编第 974 册,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叶盛: 水东日记卷 8郑氏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10夫欲弃妻诬以暧昧文事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381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10子与继母争业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365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5继母将养老田遗嘱与亲生女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41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8立昭穆相当人复欲私意遣还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248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13叔诬告侄女生死不明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502 页。 8 别是中了进士的未婚男子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榜下捉婿”之风一时大盛。 为 了吸引这类所谓的佳婿,大户人家往往不惜一掷千金。进士黄左之成为池阳富豪 王生的女婿, “得奁具五百万。 ” 这种风气为当时开明人士所不满。丁骘请禁绝 登科进士论财娶妻曰:“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家随 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市井驵侩,出捐千金, 则贸贸然而来,安以就之。名挂仕版,身披命服,不顾廉耻,玷辱恩命,亏损名 节莫甚于此。 ”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种风气是相当普遍的。否则,丁骘也不会 反对如此之强烈。另一方面, “贫穷父母兄嫂之家所倚者,惟色可取,而奁具茫 然。 ” 甚至有些地方的贫困人家,由于“资财遣嫁力所不及,故生女者例皆不 举。 ” 因无力置办嫁妆而酿成人间惨剧。 但是,当时律令并未对家庭奁产的具体数额作出明文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 “姑姊妹在室者, 减男聘财之半。 ” 南宋法令也有这样的说法: “未嫁均给有定法, 诸分财产,未娶者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给嫁资,未嫁者则别给财产,不得过嫁 资之数。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条法令都是针对非户绝家庭而言的(户绝家庭的 情况后面将详加阐述) , 这里的嫁资只是与未婚兄弟的聘财做比较, 显然因各个家 庭境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当时“生女不举”、大龄姑娘不能及时出嫁乃 至终身不嫁现象的存在,又说明当时社会上可能有不成文的惯例,存在一个为时 人所接受并身体力行的奁产数目,只有达到这个数目才不会被人耻笑或惹来他人 非议,才不会在家庭内部出现“财之不给,帷帐饰之不逮人,则妻妾诟其无能, 女子羞泣不肯升车以嫁” 的令人不快的后果。 但在不同的地方, 因经济发展水平、 富裕程度不同,具体数目可能有差别。有学者就认为宋代厚嫁之风呈现出南方较 之北方更盛的奇怪特点。 从前文提到过的两位宋代地方官为解决因家贫无力营办 嫁资导致众多大龄处女无法及时出嫁这一难题而采取的限制嫁资数目的措施来 看,一位是按照当地家庭财产设计一个适当的嫁妆指标,另一个是明确规定嫁资 不得超过一百贯,结果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无疑他们制定的嫁资标准是以当地 老百姓的可承受能力为出发点的。可见,嫁资存在地域差异。 无疑,宋代妇女嫁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衣服首饰、家用器皿等日常用品, 又有奁田、山地、屋业等不动产。嫁妆的数量则因地而异,因家庭境况的差异而 相隔悬殊。但是,当时社会上应该存在为人们(特别是中下层老百姓)在嫁女时 有意无意地遵循的民间习俗和惯例,这个标准使他们在嫁女时不会因旁人说奁产 洪迈: 夷坚志 (甲)卷 7黄左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767 页。 吕祖谦: 宋文鉴卷 61请禁绝登科进士论财娶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吴自牧: 梦粱录卷 20嫁娶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04 页。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17绍兴七年十二月庚申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85 页。 窦仪等: 宋刑统卷 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97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7立继有据不为户绝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217 页。 李觏: 李直讲文集卷 20广潜书十五篇 ,上海书店 1989 年版。 宋东侠: 宋代厚嫁述论 , 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第 63 页。 9 太少而蒙羞。 1.3 嫁妆的来源 宋代厚嫁之风盛行,随嫁奁产对于嫁女之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对于下 层民众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风气客观存在,所以,为了让女儿能够体 面出嫁,不得不想方设法筹集。那么,这笔为数不少的嫁资是怎样被筹集的呢? 宋代婚姻关系的成立,其中一个重要程序就是订立婚约,订婚须有婚书和聘 财,其中聘财又通常被称之为“聘金” 。但在宋代,聘财大多由各式各样的实物组 成,而不仅仅是现金。宋代士人和官员送的聘财样式繁多:华丽的女装、首饰、 各色绸缎、各种各样的食物(如茉莉花茶、水果、点心、肉类、酒) ,还有钱币、 银锭等。 每样东西都写进婚书和礼单。从聘财的内容可以看出,除食物外,聘财 跟奁产的内容有相通之处,但在数量上聘财是小于奁产的。事实上,女方不仅将 男方赠送的聘财用于筹备出嫁人的嫁妆,而且理所当然地从家庭经济中支出一部 分,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份较体面的嫁妆,在成亲之日送到男方家。 也就是说,聘财名义上是男方家支出的,但不久就会变成嫁妆的一部分又回到男 方家。很显然,聘财是奁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方从自己家庭经济中支出的那部分财产,其法定数目,据宋刑统规定: “姑姊妹在室者, 减男聘财之半。 ” 也就是女方家未婚兄弟给未婚妻聘财的一半。 如果男方家送来的聘财太少,使女方陷入尴尬境地。为了维护出嫁的体面,女方 不得不筹集依民间惯例所应有的数目。这个数目往往超过了法定的“减男聘财之 半”。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处所依照“减男聘财之半”中的“聘财”是女 方兄弟的而不是男方家的。宋代聘财无多少之限,由于各个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差 异,所以聘财差别是很大的,但妆奁有一定的民间习俗和惯例,大概这也是“世 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至有不举者” 的重要原因。 女方家境如果十分宽裕,会酌情给女儿一份不菲的嫁妆,并可以通过丰厚的 奁产而获得普遍的赞誉。对于经济情况一般的家庭,往往会早作准备,以免女儿 出嫁时难堪。但也存在这样一些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又想让女儿体面出嫁, 借债为女儿置办嫁妆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如前述叶梦得夫妇就借钱嫁妹,苏轼 也自称他借二百贯给一位女亲戚出嫁。由于厚嫁之风造成许多人不能及时遣嫁, 近亲尊者有不少人会慷慨解囊相助。如上文提到的石居易以价值四百贯的田地资 助侄女出嫁。有的士大夫不分内外亲属,甚至对外人之女也伸出援助之手。窦禹 钧同宗及外姻甚多贫困者, “丧亲戚故旧遗孤有未能嫁者,公为出金嫁之。由公嫁 吴自牧: 梦粱录卷 20嫁娶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05 页。 窦仪等: 宋刑统卷 12户婚卑幼私用财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96 页。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卷 3婚仪上亲迎 ,丛书集成初编第 198 册,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10 者孤女凡二十八人。 ” 赵抃“平生不治产业,嫁兄弟女以十数,皆如己女。在官 为人嫁孤女凡二十余人。 ” “委城董方廉直,为公所友,其率有二女无以嫁,公 为选士,办装嫁之若己子。 ” 与宋代厚嫁之风盛行相对应,宋代士大夫乐施好善 的助嫁亦成风气。 在宋代,助嫁在一定程度上有制度化的倾向。这在皇宫和民间都有所反映。 在皇宫,北宋熙宁年间定下了“给奁具”之制。 “祖宗元孙女给五百千,五世三百 五十千,六世三百千,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绍熙七年冬,诏元孙减 五之二,六世、八世减三之一,五世、七世减七之二。 ” 南宋绍熙年间,可能由 于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提供给宗女的奁资比北宋有所缩减,但这项资助宗女奁 资的政策还是得以延续下来。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下令:“泉州以经总制钱 支给。 ” 在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是范仲淹所制定的义庄规矩 ,其中对族中贫女 的出嫁、再嫁的捐助数目有明确规定。 毋庸置疑,作为当事人的出嫁女,对自己的奁产也是极为关注的。她们也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纺纱织布既是补贴家用, 又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些衣服布料。 洪迈夷坚志提到:周氏去世时年仅 21 岁,还未出嫁,但她已经织了 33 卷生 丝、70 匹未着色的丝绸、156 块粗绸子,准备用来充当嫁资。 还有一种不被人注 意的现象,那就是女儿出嫁之际,母亲也将自己的个人财产分一些给女儿,这些 财产主要是首饰和女人的生活用品。如果母亲去世,其个人财产往往由未婚的女 儿来继承,也许还分给已婚的女儿若干。嫂子也可能将自己的一部分衣服和首饰 送给即将出嫁的女子。叶梦得的妻子大方地取出自己的妆奁充当小姑嫁资,就是 这种类型。当然,以这种方式在妇女之间赠予财产,数额通常很少,但这毕竟也 是妇女嫁妆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妇女奁产的来源较多。具体到每个人,她们妆奁的筹集方式存在很大 的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男方的聘财是奁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家境良好 的家庭,可以凭借经济实力从共有财产中筹集一份奁产体面地出嫁,贫困家庭则 有可能接受亲友、族人的捐助甚至是外人的救济来完成婚事当然,出嫁女自己的 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1.4 嫁妆的归属 女子嫁入男方后,嫁妆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带到男方家。宋代的家庭财产的结 合模式是同居共财。在这种模式下,嫁妆由谁来掌管?这与大家庭的其他财产是 范仲淹: 文正别集卷 4窦谏议录 ,上海书店 1989 年版。 杜大硅: 名臣碑传琬琰集卷 8赵清献公爱直之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杜大硅: 名臣碑传琬琰集卷 17冯勤成公守信神道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 1宗女奁具 ,丛书集成初编第 159 册,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 1宗女奁具 ,丛书集成初编第 159 册,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洪迈: 夷坚志 (补志)卷 10周瑞娘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642 页。 11 否有所不同?若有,其具体差别又是怎样?嫁妆到婆家后,娘家是否还有干涉的 权利?出嫁女对嫁妆是否有控制权?若有,夫妇之间的处分权限又是怎样一种情 况?夫妻之间婚姻关系破裂以后,或者一方死亡之后,嫁妆又归属于谁呢?这些 都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141 嫁妆具有独立性 宋代家庭成员同居共财,与家庭共有财产直接发生关系。滋贺秀三先生是这 样定义同居共财的:所谓同居共财,是收入、消费以外以及保有资产等涉及到各 个方面的共同计算关系,即以每个人的勤劳所得和共同资产所得的收益为收入, 支出每个人的生活万端死者的祭葬也作为重要的一项包括在内的费用,若有 剩余则作为共同的资产加以储存,如果出现不足则坐吃资产以保全生命地维持共 同会计的关系。家的要素是人和财,分家时同时分开人与财这两方面的行为,分 家则是结束这种大家庭同居共财,其结果是又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以小夫妻为中心 的新的同居共财家庭。 在宋代分家过程中,嫁妆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显现出来的。 宋刑统卷 12 户婚律卑幼私用财规定:准唐户令 “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即兄 弟分家时,嫁妆被视为不在分割范围内的财产。这明显与同居共财状态下的其他 财产是有区别的。嫁妆是非共有的,具有独立性。下面这则判例极有典型性,很 清楚地说明了奁产与其他共有财产的区别: “陈圭诉子仲龙与妻蔡氏, 盗卖众分田 业与蔡仁,及唤到蔡仁,则称所典系是仲龙妻财置到。执出干照上手,缴到阿胡 元契,称卖于陈谢元装奁置到分明,则不可谓之众分田矣。在法:妻家所得之财, 不在分限。又法: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今陈仲龙自典其妻装奁田,乃是正行 交关,但蔡仁实其妻蔡氏之弟,则踪迹又可疑者。又据陈圭称,被蔡仁积计赁屋 钱啜卖,拖照系端平三年交关,系在三年限外,不应受理。上件田元典价钱二十 贯文足,争端在务限内,虽不当听赎,但蔡仁乃仲龙妻弟,其父陈圭既已有词, 则蔡仁自不宜久占,合听备钱、会当官推赎。今蔡仁愿以田业还其姊,官司自当 听从。案须引问两家,若是陈圭愿备钱还蔡氏,而业当归众,在将来兄弟分析 数内;如陈圭不出赎钱,则业归蔡氏,自依随嫁田法矣,庶绝他日之争。责状 附案。 ” 判官肯定了儿子以妻财置到田业与人交易的合法性,认为是“正行交 关”,避免了公公陈圭以众分田的名义将媳妇陪嫁地充公,强调“妻家所得之财, 不在分限。”同时又说明,若陈圭赎回则是公家财产,若是儿子与媳妇赎回则仍 是夫妇特有财产。 正是因为嫁妆具有不同于共有财产的独立性,同居共财大家庭中的一些比较 自私的人往往将原本属于大家庭的共有财产私自买田置地,然后向外界宣称是用 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 中国家族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3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 5妻财置业不系分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140 页。 12 妻子的奁产进行的合法交易,这就达到了肥小家、损大家的目的。 袁氏世范无 可奈何地承认了这种钻法律空子、不合情理的情况大量存在。 “朝廷立法,于分析 之事,非不委屈详悉,然果是窃众营私,却于典卖契中称系妻财置到,或诡名置 产,官中不能尽行追究。 ”对于这种有悖于人伦道德的行为,袁采曾苦口婆心地劝 诫子孙不要因为贪小便宜吃大亏。他进一步指出:“作妻名置产,身死而妻改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