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鲁迅野草是独特的。尼采讲,“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 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 。鲁迅 野草如是。他与它的不可尽述,不仅在于它“格式的特别”,他 生命体验的深切,更在于他和它成其所是的真实“存在 。于是,诚 如海德格尔所言“如果自身属于此在的本质规定,而此在的本质 却在于生存,那么我性与自身性就必须从生存论上加以理解 ,从他 或它的“生存论 出发,就成了本文区别于其它而立论的起点与分析 的依据。 本文专论鲁迅野草,又单论野草之“梦。对于是时鲁 迅最“难于直说 的“一部分生命”,“梦”这一文学体式成了鲁迅 复杂内心体验与人生哲学之思的最恰切、最个人、最凝炼的表现。同 时,文学梦创造的有意识性,以及鲁迅作为一名文体家的自觉,“梦” 言说在野草里的反复与奇崛,势必蕴含有更复杂更核心的内容。 作为“梦 文学,野草直接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而且表现中国精 神文化特有的内容。在“梦”的前后参比上,野草以它阴郁、荒 凉、否定、绝决的语言和情节生成,完成了它在中国梦文学史中在人 们生存价值寻求向度上重视“现在而不是“未来的一种强烈的 现代性超越。 全文由绪论起,交待研究状况与写作原由。后通过三个部分来重 点展开:第一章,梦因:野草的生成境域;第二章,梦境:野草 的文体表现;第三章,梦思:野草的人生哲学;由生成,到特征 参析、再到理由追问,力求说明野草之“梦”是鲁迅创作的一种 主动选择。最后,作结,完成本篇论文的言说。 关键词:野草;“梦”;“难于直说 ;主动选择;人生哲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i c l eo f “耽e 凼”而t l k mb yl u mi sd i s t i n c t 自o ma l lo t h e r s , a sn i e t z s e h es a i d ,“a r ti sm eh i g h e s to fl i f ea i l dt h el i v e so fm eo r i g i n a l m s s i o no f m e 切p h y s i c a la c 曲蚵一n 啪u 曲t h ea i t st os a v e1 i v e sa n ds a v e t h e n 1 1 1 e 抓i c l eo f “耽酗譬”i su n i q u eb e c a u s en o to n l ym e 眦i c l e f - o m m ti ss p e c i a lb u t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a u t h o ri s 仉l e t h u s ,a s h e i d e g g e rs a i 也“i fo n e s e l fb e l o n g st ot l l i si nt h ee s s e n c es t i p u l a t e dt h a t b u tt h i si nt h e e s s e n c e a c t l l a l l yl i e si nt h es u i v a l ,t h e l lm y n a t u r em u s t d i s c u s sw i mo w nn a t u r e 舒o mt h es u r v i v a lp e r f 0 n i l st ou n d e r s t 觚d s o , t h es t a n i n gp o 础a 1 1 da 1 1 a l y s i so fa r 鲫e n to ft h i s a n i c l eh a st h e d i f j | e r e n c ew i mo t h e r 厅o m1 1 i so ri t s “s u r v a lm e o 可 t m st h e s i sm a ts e p a r a t e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 “d r e a m ”o f “耽础”i sa m o n o 伊a p ho fl ux u n s “耽础”r e g a r d i n gm e “d r e a m o f t h el i t e m r e w r i t i n gs 州e ,w h i c hi sd i 佑c u l tt ob ed i r e c t l ye x p r e s s e da tm a tt i n l eh a s b e c o m ea p a r to f1 i v e s ”o fl ux u na n di st h en l o s tp e n i n e n t ,m ei n o s t p e r s o n a l ,m em o s tr e 航e df o rt h ec o m p l e x 恤n k i l l ga n d 1 i f ep l l i l o s o p h yo f l ux u n a tt h es 锄et i m e ,m el i t e r a t l l r ed r e a mc o n s c i o u st ob ec r e a t e d a n d m i ss t y l ec o n s c i o u st ob ee n g a g e db yl ux u n ,嬲w e l la st h e “d r e a m , o ft h es 哆l er e p e a t i n ga 1 1 du n u s u a lt ob e 咖e 曜e dw i l li n e v i 切b l yc o n t 痂 m o r ec o m p l e x 觚dc o r ec o n t e n t a sa “d r e 锄n 1 i t e r a t u r e , “耽e 凼”刀优 d 刀如d i r e c n yb e n e f i t s 仔o m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1 i t e r a t u r e ,b 眦a l s o s l l o w st h e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c u l n l r e s p e d 6 cc o n 锄n a b o u tt h e “d r e a m b e f o r ea 1 1 d1 a t t e rc o m p a r i s 呲“耽e 凼”t h r o u 曲i t sg l o o i i l i n e s s ,d e s o l a t i o n , d e n i a l ,d e f i n “el a n g u a g e 觚dp l o t ,h a sc o m p l e t e d i ti nt h ec h i n e s ed r e a m 1 1 i s t o r yo f1 i t e r a t u r ew i t ho n el 【i n do fi n t e n s em o d e m i t yb r e a k t l l r o u g ht h a t s o u g h tt oa t t a c hi m p o r t a i l c e t o “t h ep r e s e n t ”b u tn o t “t h e 如t u r e ” n l ep r e f a c ea st h eb e 曲砸n go ft h e 如1 1t e x td e s c 曲e sm er e s e a r c h 孤dt h ew d t i i l gr e a s o n s ,t h e nm ea r t i c l ea d o p t st of o c u so n 缸e ep a n s :t h e i f i r s tc h a p t e r ,d r e a mr e a s o n t h ec r e a t i o ne n r o 珈 n e n to f “耽e a b ”;m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d r e 锄s i m a t i o n a l t h e s t y l er e p r e s e n t 撕o n o f “耽础”;t l l e “r dc h 印t e r ,d r e a mt h o u g h t t h e l i f e p l l i l o s o p h yo f “耽e 出”t h et h r e ep a r t ss e e kt oe x p l a i nm a tt h e “d r e a m ”o f “彤彦础”i s a ni n i t i a t i v es e l e c t i o no fl ux u n sc r e a t i o n 吐l r o u 曲m eg e n e 枷o nf a c t o r t h ea 1 1 a l y s i so ff e 狐l r ea n dt h er e a s o no fq u e 够f i n a l l y ,t h ee 1 1 do ft h e a i t i c l ei sa c c o m p l i s h e db ym a _ k i n gas 眦吼a r y k e yw o r d s :“玎忱西”;“d r e a m ;d i 伍c u l tt 0b ed i r e c t l ye x p r e s s e d ; t h e1 i f ep l l i l o s o p h y ; i n i t i a t i v es e l e c t i o n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群:多i 【蟊善渺尹“月罗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回。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丹) 作者张参f 秀芳日期研年6 月艺日 锄摊:缮嘲杖垆朋7 日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绪论 第一节近年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扫描 鲁迅研究早已被国外学者称为“鲁迅的被接受 ,而成为一种国 际性的文化现象。据考察,国外鲁迅研究一直都有受国际风云变幻推 动与制约的特点:冷战期间受囿于泛政治化倾向与二元对立思维框 架;冷战后,对话代替对抗,泛政治化倾向消解,思维格局打破,鲁 迅研究进入一个开阔的新阶段。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外的鲁迅研 究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世界性文化比较研究;文本的文化解读; 历史文化的史实辨正及阅读接受研究。 首先,诚如一位日本学者谈到鲁迅“思想史的影响时所说的, 战后思想的主题是“政治,现在却是“文化,就可感受到上世纪 末对世界性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视。例如,詹姆斯里夫普塞在1 9 9 8 年出版的鲁迅与进化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一书里,详 尽地将1 9 世纪后期西方哲学著作同此后相关的中文论著进行了比 较,并对我国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的论著进行了一番合理性的 颠覆,其重要性就非同一般;张钊贻在2 0 0 1 年出版了鲁迅:中国 “温和”的尼采( 德国彼特朗格出版公司) ,他在课题的拓展和研 究进展上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新贡献: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 题的吸收方面;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方面等。第二,在鲁迅 文本“细读”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1 9 9 3 年,丸尾长喜鲁迅: 1 硕士学位论文 “人”与“鬼”的纠葛(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1 9 9 6 年,寇志明诗 人鲁迅:鲁迅的旧体诗研究( 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卜立德的文 章为豆腐西施翻案( 其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在国内引起了关注,被 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 0 0 2 年第5 期) 等等。第三,关于史料实证, 日本的鲁迅研究一直堪称独步、经久不衰,并且不受思潮与世风的影 响。这固然基于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 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的学风使然。在史料实证研究中一直持之以恒, 并取得卓越成果的日本学者有两位,一位是关西大学的北冈正子,另 一位是东北大学的阿部兼也。近年,他们分别出版了新的著作:2 0 0 1 年,北冈正子鲁迅:在日本的异文化中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 学事件( 关西大学出版部) ;1 9 9 9 年,阿部兼也鲁迅的仙台时 代鲁迅的日本留学研究( 东北大学出版会) ,细微而确凿地丰富 了鲁迅研究的史料。第四,接受研究,或称研究之研究,亦即学术史 研究。国外对这一类型的研究,重视程度较高,日本的丸山升、山田 敬三,美国的艾伯,前苏联的热洛夫采夫,以色列的伊琳艾勃等, 都有这方面的成果,但是专著的出现却是近年的事。1 9 9 7 年1 1 月, 日本创文社出版的藤井省三著鲁迅( 故乡) 阅读史,独辟蹊径地 开创了一个接受研究的先例:作者居然以一本书的篇幅,揭示了中日 两国对鲁迅的一篇小说的接受史。1 9 9 9 年1 2 月2 4 日至2 6 日,在日 本东京大学召开了“1 9 9 9 东亚鲁迅学术会议 。这次会议以日本、韩 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鲁迅研究经验与影响”为主题,所提交 的论文多与接受研究有关,代表性的论文有:清水贤一郎日本“名 2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人”访鲁迅关于战前日本报刊传媒中的鲁迅形象、松浦恒雄关 于战后日本对鲁迅( 野草) 的接受和研究、朴宰雨七八十年代韩 国的变革运动与鲁迅以李泳喜、任轩永等几位运动家为中心、 金河林鲁迅与他的文学在韩国的影响等。而2 0 0 2 年,藤井省三 所著鲁迅事典( 三省堂出版) “在国外的鲁迅研究中,如此跨越时 空的综合全面的接受研究,尚属首次刀等等。依上,近年来国外鲁迅 研究的成绩卓然,并带来了诸多全新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综览 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鲁迅“所遭遇的精神反弹都是无人可以比拟 的”。本世纪初( 2 0 0 1 ) 张梦阳出版了他的鸿篇巨制中国鲁迅学 通史( 上下卷) ,在绪论的第三页如是说。不须赘言,在经济先行的 今天,国内鲁迅研究相对“热闹”。2 0 世纪8 0 年代,王富仁中国 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呐喊) ( 彷徨) 综论( 1 9 8 6 ) “是 新时期以来第一部具有鲜明体系性而且非常成功的著作”。王富仁 喊出了“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 的口号,提供了一种根本区别于先 前政治权威话语模式的可能性,大大开拓了眼界与思维,为鲁迅研究 翻开了新的一面。继之,汪晖“在王富仁的启发下进行的”研究, 率先拈出了“历史中间物 概念,彻底使“鲁迅研究模式翻个个儿 。他的反抗绝望( 1 9 9 0 ) 独特地将鲁迅小说视为“座建筑在中 中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上卷)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1 :3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2 2 5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9 西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反抗绝望【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2 9 2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2 2 5 硕士学位论文 间物意识基础上的完整的放射性体系”,“标志着鲁迅研究的重心 从客体方面内移到主体方面,从而展现鲁迅作品的心理内容,是鲁迅 研究从外向内移位的转折点”。十年之后,王乾坤先生承接肯定“中 间物”提法,并引入“生命”与“时间”概念来理解,其著鲁迅的 生命哲学体现了一种理论与阐释实践上的双重自觉。他认为“现实” 问题在鲁迅思想中,“首先是一个哲学生存论问题”,提出了鲁迅研 究的“原点“元性质或“元基础 概念。等等。上述均是目 前鲁研界公认的具有开拓性价值的成就,代表性地体现了鲁迅研究视 域发展变化的路径,可见国内鲁迅研究局面已全面打开。 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与检验,近几年内诸多鲁迅研究的论文 与著述尚未形成公认性的归类。本文在此编排,也当列举。首先,细 读文本是解读鲁迅的重要方法。2 0 0 7 年1 月,朱正、邵燕祥集先前 论文编著的重读鲁迅由东方出版社出版;2 0 0 7 年4 月,张闳运 用诗学批评和文本细读方法去解剖鲁迅思想复杂性,著黑暗中的声 音鲁迅 野草) 的诗学与精神密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 0 0 7 年2 月,孔庆东出版正说鲁迅( 中国海关出版社) 等。其次,“写 灵魂”仍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痛苦地拷问灵魂的著述有:袁 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年7 月第1 版) ;敬文东敬文东解密鲁迅( 远方出版社,2 0 0 6 年) ;朱正一个 人的呐喊:鲁迅1 8 8 1 一1 9 3 6 ( 北京十月出版社,2 0 0 7 年) 。其中, 。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反抗绝望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8 9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上卷)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1 :6 2 8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2 2 4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又专门深析鲁迅死亡哲学的作品有:吴海勇枭声或日花开花落两由 之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决绝态度( 花城出版社,2 0 0 6 年) ;陈丹 青退步集续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 等。再有,回归 历史现场,走近真实鲁迅。例如,郝庆军的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 杂文研究( 1 9 3 3 1 9 3 6 ) ( 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7 年) 置问题于具 体的情景和思想现场之中,将鲁迅研究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考量。王 宏志在鲁迅与“左联“( 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 一书中,详述了 鲁迅加入、与“左联五烈士的关系、“左联 的分裂及解散的全过 程。邵建胡适与鲁迅2 0 世纪两个知识分子( 光明日报出版社 ,2 0 0 8 年) 一书,将两人参与启蒙、介入政治、面向民众的方式一 一作比,较真切地还原了胡适与鲁迅合辙与分歧的本来面目。等等。 虽然这些成果还有待时间来发掘其独特的价值,但它们不可替代地充 实了鲁迅研究的内容,从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从概念范畴到话语系 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绩卓然。 第二节反顾分析与意义追寻 然而,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鲁迅映象的多样性与鲁 迅本体的惟一性始终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不可消 除的“误读的矛盾根源。因此,我们在承认以往鲁迅研究每一次深 入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自觉地去认识它们的有限性和历史 性,并从中获取继续努力的动力,促进鲁迅研究的长足发展。因为资 料收集的有限和笔者素养的不足,反顾分析多半局限在国内研究的领 域内,同时也大胆希望本文在借鉴、批判、与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寻求 硕士学位论文 到微末的一点意义。 海德格尔说:“环视在发现着,这就是说,已被理解的世界 在被释义”。即我们自以为发现的世界实则是我们已理解的那个世 界。一是对文本的理解会受到“期待视野”的限制,鲁迅的文本理解 在国内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解释学情境刀。二是,视 角是研究的起点,研究者从某一视角出发就决定了他只能看到什么。 如同鲁迅先生在国内产生的思想权威现象一样,实际上国内对鲁迅的 研究也一直存在有某种向权威靠近的意识,大多寻求的是一种被“公 认 的价值。当然,这些“权威”非同一般,但任何一种言说权且只 能表现一个侧面。这些“侧面体现“存在者 ,却不是“存在”本 身。吴康教授曾作精辟总结:“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野草的理解 明显可分为现实的与哲学的两条思路”。这两条“路”在 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整个鲁研思路。王富仁等虽然打破了权威话语模 式,但仍然带有先前政治观念的影子;而后继者汪晖、王乾坤等人既 有开辟“历史中间物”、“生存论视域的贡献,又因为他们自身形 而上的思维品质,在运用“非理性主义”、西方存在主义的研究上走 得太远,使鲁迅研究玄学化。“鲁迅在研究者的深度挖掘中被重塑为 一尊坚守个人主义和自由之精神的偶像,他的黑暗和虚妄及其绝望 的抗战被赋予了近乎神性的形而上色彩。”如果说王富仁的论说还 紧紧围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主题。那么,汪晖就是越来越单 。转引自倪粱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一一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9 4 :1 8 0 。吴康“现实的”与“哲学的”一一关于 的争辩【j 】中国文学研究,2 0 0 8 ( 1 ) :1 7 2 2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2 3 3 6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纯地把鲁迅当作了一个具有存在主义气质的思想家来对待;徐麟是把 虚妄当作“鲁迅哲学的最高范畴 ;王乾坤更是玄之又玄地把鲁迅 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作一个哲学生存论问题,用西方现代哲人的思路来 阐释鲁迅,把鲁迅强行拽入了一个存在主义话语系统,等等。 将鲁迅思想抽象化,就会损耗鲁迅身上的温暖和灵性。鲁迅“重 回人间”,要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什么是科学形态的鲁迅研究呢? “让人从自身展示之物出发,如它从其本身所展示的那样来看它”。 “科学形态的鲁迅研究就是对鲁迅本体的还原”,“以还原这个确定的 惟一的鲁迅本体为宗旨”。或者说,我们需要通过对各个侧面的探 析来充实来丰满整个鲁迅研究,但所有出发点甚至回归点都只能是鲁 迅本身及其文本。我们要言其“存在 ,烛照其身,还原一个立体的 “是”态。 第三节本文立论的切入点 梦是神为了把自己的意志通知人们而最常用的方法。 一一列维布留尔 本文专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又单论野草之“梦 。因为 野草是属己的作品,鲁迅甚至摒弃青年的理解;因为“梦 是最 能抵达人的内心和人性深处的途径,“梦 的言说又是极特殊的。 鲁迅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 ,这是众“野草” 研究者必关注的一句话。相类似的,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 。徐麟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9 7 :1 1 4 。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7 :5 8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上卷)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1 :1 0 。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1 :4 8 4 9 。章衣萍古庙杂谈( 五) 【n 】,京报副刊,1 9 2 5 3 3 1 ( 2 ) 7 硕士学位论文 里抄古碑,辑录嵇康集,猛攻佛经时说过这样的话:“释迦牟尼真 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 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野草,写作于鲁迅生活最黑暗的时期 ( 1 9 2 4 年至1 9 2 7 年) ,多重的失败与深层的孤独使他更感“莫名其 妙的悲哀”( 两地书八三1 9 2 6 年1 1 月2 8 日) 。是“绝望 、“虚 妄 ,还是“希望”,鲁迅必须作出他生存的最后决断。所以,野草 集中地体现了鲁迅对于人生的哲性思考。此外,伽达默尔讲:“理解 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这一关于“理 解 的存在方式也在野草中得以特别深入地体现。鲁迅一直希望 “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 华盖集续编死地) ,正是因 为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灵魂是不相通的”和中国“无声、“沉默 的 认识。作为一个启蒙者,他力求使人们l 董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把自己最本真的生存体会解释或传达给他人,寻求理解证 明着他的生存方式。可是,这个主张“立人”、关爱青年的文学先导 却是第一次而且是多次明言野草“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它太黑 暗了,并不希望青年们看懂他的野草。这是鲁迅对于“理解”的 摒弃。而如果讲“理解,尤其是对于文艺家,是“此在本身的存在 方式”,那么鲁迅对“理解”的摒弃就意味着对“此在本身 的摒弃。 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此在本身 是可以摒弃的吗? 所以,本文认为, 野草拒绝“理解”,并不局限于对青年的帮助问题,而是鲁迅对 。许寿裳亡友印象记,1 9 1 3 1 9 8 3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第四卷) 【z 】北京: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 9 8 7 :5 2 1 。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9 :3 3 5 8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他所理解了的世界全然否定的一种极至言说。“充实”“空虚”的言说 矛盾,实则是他对于生存矛盾的切身体验。所以,野草的哲学是 深刻的,它拒绝“理解”的言说是有力的。 “梦”是野草里最引人注目的字眼。野草连续七篇以“我 梦见 开头,其它诸篇无不含有梦的表现,是中国梦文学史上最 为集中、也最凝炼的创作之一。鲁迅是“撄人心者的诗人”( 集外 集( 穷人) 小引) ,是直面人生自拷“灵魂 的斗士,野草是他 自留的最后一块心灵空间,是他在身受外在压抑之后最后的一点自由 抒发。那么,何以承负这种私秘性的言说? 唯有这高度凝炼的“梦”。 梦是一种最不受拘束的思想无意识的流动,它可以通过隐饰的言说来 抒发内心的真实愿望。而鲁迅作为一个自觉的文体家,他的创作是远 不止于体式本身“技巧不坏的。梦的隐饰是它的手法,但梦的真实 才是它的意义。在当时的现实下,鲁迅野草的创作之所以意义卓 绝,一是难得有“说真话 的自觉;二是鲁迅运用特殊的梦语,无不 启人深思,它归并的是鲁迅对人生及人性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说, 相对于其它作品,野草不是去“遮蔽 事实,而是去除枝叶、追 问本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蔽”,最大程度的“敞开 。 本文认为,以鲁迅文体家的自觉与清醒,野草对“梦 的形式 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关于梦,西方学者荣格有“大”和“小”梦的理 论:“小”梦与“个人的”有关,通常包括与清醒生活有关的人、地 方及情感。小梦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不过,小梦却可以发挥补偿或为 。转引自施春华心灵智慧的发现:神秘的梦【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4 :1 2 9 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显示未来种种可能的作用。大梦则与“集体无意识”有关。它 们常常是原始型的梦,有助于我们完成个别化过程。大梦是我们一生 都记得的梦。野草之“梦”所写的是“大”梦。梦的意识最可体 现集体的无意识,此外,民族的语言习惯实则也是民族思维习惯的表 征。本文由此认为,鲁迅的清醒就在于他是站在梦里来看梦,以一种 超越之姿来审视我们民族梦意识与思维惯式里的“欺与瞒。以“我 梦见之“个人的”做梦姿态来批判整个民族集体的思维意识, 可见鲁迅意欲穷尽“我”与众人、过去与现在,直逼灵魂已到了绝无 退境的地步。所以,野草之梦是“个人”对一个危亡民族苦难的 承受,是民族命运决断关头对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深沉之思。 可是,夏济安先生说,鲁迅应该救赎的是他的“母亲 、“祖国, 这无疑是艰难的。一方面,当然正是因为鲁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野 草才能有古文凝炼、通达的语言特点,才能有奇异而诡秘的故事情 节,也才有可能实现它对野草之梦鞭辟入里的书写。另一方面, 鲁迅虽然从青年起终生都视“精神”为首要,注重国民性的重立,但 是文学创作与单纯的思想还是有区别的,就算是在鲁迅身上也难以得 到融合。鲁迅在野草的梦里仍旧没能找到“到哪里去”的答案, “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只得走,哪怕是走向“坟”。这样焦 切的矛盾贯穿于野草始终。野草梦里的情绪激烈地冲撞着, 并由此实现了它的最大美学价值。 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7 :5 2 。夏济安撰,乐黛云编鲁迅作品的黑暗面,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1 9 6 0 1 9 8 1 ) c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 9 8 1 :3 6 6 1 0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然而,梦是不可解的,野草是不可尽解的。弗洛姆认为:“梦 语有自己的语法和形式,它不是描述事实,而是传递一种感受”。 王乾坤也说:“在鲁迅的所有著作中,最不应该以研究方式来读 解的,是野草。最好是直观其身”。然而,笔者对能否收获 鲁迅先生的“感受是缺乏自信力的。有无论说的独特和深刻之处, 自然重要。可是,当下,“我只得走 就是意义。 本文共分摘要、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五部分。其中正文 包括:第一章,梦由:野草的生成境域;第二章,梦境:野草 的文体表现;第三章,梦思:野草的人生哲学。其中由生成,到 特征,再到理由追问,旨在说明鲁迅创作野草是对“梦”的一种 主动选择。 。转引自杜卫东一次冒险的泅渡一一干枯的蓝色妖姬的艺术特色【j 】小说选 刊,2 0 0 8 ( 1 0 ) :3 2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3 0 1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梦由:野草的生成境域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一一野草题辞 第一节“难于直说”的生存困境 林贤治讲,鲁迅的言说里“存在着一个可怕的语境问题。要 解读他,必先解读语境”。关于野草的语境,鲁迅自己多次说明: “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因为 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他珍爱野草,称其为 “一些开在地狱边缘的惨白色小花,却是希望“译者将不嫌我只做 了他所希望的一半( 野草英文译本序) 。也就是说,在多处“碰 了钉子的生存境域下,野草的书写状态是“难于直说”的,野 草表现鲁迅当时的“命运,是其生存境域的一种最真实反映。本 文首先从境遇问题出发。 一、现实遭遇 时间如是记载:1 9 2 4 年9 月1 5 日深夜,鲁迅在宫门口西三条新 居的一间平顶灰棚里,写下了野草的第一篇秋夜;1 9 2 6 年4 月1 0 日,“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m ,完 成一觉;1 9 2 7 年4 月2 6 日,在广州白云楼上编辑这些“北京的 苦闷”,并加写了题辞;1 9 2 7 年7 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由 。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6 :3 8 1 2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北新书局出版,野草问世,共2 4 篇。“这集子里所收的每一篇, 都可以说是最真实的诗篇,是作者从当时个人生活所遭受的惨痛和激 动中所直接抒发的思想情感的结晶。” 从1 9 2 4 到1 9 2 7 年,鲁迅的生活可谓“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 朝 花夕拾) 小引) 。他这一阶段的遭遇最惨痛,心情也最抑郁,“四远 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 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 从写”( 三闲集怎么写( 夜记之一) ) 的原因大致关涉到三个方面 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味新文化运动后的失意;一是政治上的人身威胁; 再是极不顺心的个人私事。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 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 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 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南腔北调集自 选集( 白序) ) 。身处“五四 落潮,是鲁迅野草创作的历史境 域之一。因为“战斗的意气却冷了不少”,而他又再次“成了游勇 、 “布不成阵”,所以他从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去任教,就是很想在那 里联合新战友,“造成一条新的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可遗憾的是, 他自己很快有所预感:所谓的“革命的策源地 ,可能会很快变成“反 革命的策源地”。他终于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只能在“四一五”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下卷)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2 :3 0 1 3 硕士学位论文 大屠杀的血雨腥风中在广州白云楼上剪一剪报纸,整理自己的东西, 编辑野草。作为一个斗士,他只能孤军奋战,甚至无战斗可言, 他的人生此时是无所着落的。野草里那个在沙漠里走来走去的人, 就可以看作是他孤军奋战与沉思无着的影子。 自1 9 2 5 年的女师大事件,鲁迅开始卷入学生运动;到1 9 2 7 年的 “四一二”政变;再到广州的“四一五事变,呐喊创作期 间所经受的革命失败在此时因为亲身经历失望更大。在那个“实在黑 暗得可以”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发表自己抗争与愤怒的自 由。但是,“这里言论界之暗,实在过于北京。鲁迅在给友人的一封 信中提道:“关起门来长吁短叹,自然是太气闷了,现在我先想对 于习惯加以明白的攻击,先前我只攻击旧党,现在我还要攻击青年。 但政府似乎已在张起压制言论的网来,那么,又须准备钻网的法 子这是各国鼓吹改革的人们照例要遇到的”( 两地书原信 ( 十) ) 。他又说“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做梦,是做真 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 南腔北调集听说梦) 等等,均显示 出了当时“不能说伸张正义与真理的心里话”的政治压迫和人身威胁。 对于这种不准“直说刀的苦境,孙玉石先生这样概括:“在无言的沉 默中,回顾过去呕血战斗的生活,会感到一种欣慰和满意;想想现在 目不忍睹的惨象,也有一肚子仇恨和愤火,即使是无法诉诸言语吧, 这总还是令人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但是,倘一开口,在那种环境里怎 么能说真话呢? 而在那个极度痛苦的时候,内心忧愤的千言万语,又 1 4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从何说起呢? 这样开口,自然不免产生一种空虚之感。”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包括一些难以启口的个人私事也使得野 草“措辞含糊”。这一期间交叠地发生了诸多事情:和周作人两人失 和、形同参商;且流离失所、解聘离职;又病愤交加,孤独压抑。其 中,1 9 2 4 年的兄弟失和,继而被逐出八道湾事件对鲁迅的伤害是很 深的。一、“长兄如父,兄弟二人先前的关系极好;二、事件后二人 再无冰释,绝决至死;三、鲁迅的文字是最“大公无私”的,在他死 后几乎全部结集出版,但是对于兄弟二人之事事后无半字说明,均可 见到了伤之深、几无语的地步。再有,鲁迅谈腊叶“是为爱我者 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大多学者认为这“爱我者是许广平,故这 在当时也是难以直言的。所以,“几乎就要发见仅只我独自倚着石栏, 此外一无所有”,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再连同个人,除了分裂与绝望 是再无依存可言的。创作野草,是为“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 无所可爱的悲哀”,还是“无所不爱,然而不得所爱的悲哀,这也成 了一个问题。 二、深层隐忧 1 9 2 5 年1 月1 日,新年的第一天,鲁迅作希望一文,提出 了野草最根本的一组矛盾“绝望”与“希望”。“希望 这一 未来向度的呈现,说明野草有更深更远一层的思虑。本文在此认 为,鲁迅一再“难于直说 的最大隐忧还是青年。 鲁迅先生是青年最可尊敬的导师。可是,对于野草,鲁迅几 孙玉石野草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1 3 1 1 5 硕士学位论文 次明言,是不需要青年们懂得的。这矛盾从何而来? 第一、因为“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它“太 黑暗了”。早先自言自语里的那则题为螃蟹的小寓言表述的 就是这层隐忧。“一个老螃蟹要脱壳了,它到处在沙滩上爬来爬去, 碰到另外一个螃蟹说你做什么? 它说我要脱壳。它说我要以帮助你。 它说不要,你到我的窝里去我帮你脱壳,它说我不去,它说你怕什么 呢? 它说怕的就是你。” 第二、鲁迅写“小粉红花们”的春梦,写小青虫的“可爱,可怜”, 因为关爱青春而更加顾惜他们的梦,并力求保护他们的梦。在1 9 2 6 年4 月1 2 日,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首则写道:“可是我实在无 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 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经历有为青年的 死,是鲁迅所视的“最大哀痛”。先前秋瑾、徐锡麟、邹容等同龄友 人的被害的哀痛不可忘却,而后“女师大事件”、“三一八、“四一 五”事件等,诸多青年惨死的痛楚交叠至此已无以复加。秋夜:“后 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 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 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 的”。鲁迅写得多么隐讳,而他内心的伤口在敝血。正因为顾惜 与关爱青年,所以鲁迅在那样的年代,却一再强调青年不要作无谓的 牺牲,冷静的清醒之下包含有深重的担忧与苦痛。 第三、野草在价值上的矛盾对立,明确择取的还是“护定一 1 6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无所有的杆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战斗, 鲁迅根本意在鼓舞青年;但是,时处“五四低潮的“大生存环境”, 鲁迅如若一个人再高声“呐喊 显然不合时宜,而且也极易消减影响 力,所以,“难于直说”的殷切之心更可能感动青年、激励青年,促 其前行。鲁迅是青年最可尊敬的先生,因为没有哪一个人的著书立说 像他一样关注青年。早年,因革命失败而与他人合力重新创作莽原, 就是“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十余年后,对于现实感受凄凉:“然 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 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 衰老了么,可是还是断然地说“因为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作希望 ( ( 野草) 英文译本序) 。更有甚者,他在希望一文中重复征引 裴多菲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于无所希望中坚守 希望,要把仅有的最后的一点温暖传递给处在绝望之中的青年读者。 1 9 2 6 年“三一八 事件发生,鲁迅出席由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学生会召开的“学校破坏一周年纪念会 ,他在会上详述了对“希望 的认识:“我们的许多寿命白费了。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 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 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 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 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 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 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华盖集续编记谈 话) 。”由上,在没有希望的绝境下,一个深感悲观的人还是能从生 1 7 硕士学位论文 存绝境中硬提出并要建立起希望来,就是鲁迅教给青年的永远不倒的 “大希望 。行文至此,笔者突有感触,认为鲁迅之于青年,亦如同 “腊叶”之于“爱我者”,均为珍爱而竭力“保存 。鲁迅因为有对青 年的顾及,所以野草才有最大“难于直说的言说感。 一言以蔽之,野草的“难于直说”是因为“野草中间所表 示的绝望,是真实的绝望以上的绝望;表示的憎恨,是真实的憎恨以 上的憎恨;而他所看见的黑暗,也是真实的黑暗以上的黑暗;所感到 的寂寞,更是真实以上的寂寞,野草的“难于直说弦是其思想 之深刻的根由。 第二节“梦”言说的选择 文学根源于生存,作品是作家生存的自现。鲁迅说,野草“大 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而且“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 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意味着切实反映生存境域,而且是 特定时期下不可重复的创作。翻开野草,文字赫然入目: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死火)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 失掉的好地狱)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 墓碣文) 我梦见自己在做梦。( 颓败线的颤动)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学上预备作文( 立论)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死后) 。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j 】野草月刊,1 9 4 0 ( 3 ) :2 5 2 8 1 8 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野草内外,“梦”是最引人注目的字眼,是言说最主要的艺 术形式。在1 9 2 5 年4 月至1 9 2 5 年7 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鲁迅就 接续创作了七篇同以“我梦见开头的文章;而且连同前后,影 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 话,好的故事:“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等, 所写还是梦中事、梦中言,野草之“梦 非常密集。形式的明确 与标示的醒目,说明作者有意地提示:“梦”是野草表达一个至 关重要的切入口。关于野草生成的表现,本文能且只能由此论说。 应对表达生成:对言说需要选择的同时也实现着言说的目的,本 文认为,野草之“梦”是鲁迅言说的自然选择也是主动创造。 一、自然选择 1 、空间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
- 口罩设计绘画课件
- 室壁瘤的健康宣教
- 2024年10月份医疗冷链储藏室数据监测协议
- 小儿厌食症的健康宣教
- 2025公司职员劳动合同范本(版)示例
- 胆囊超声临床操作
- 2025房地产买卖合同的作用范文
- 申购流程管理员工要求
- 2025合同调整受限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详解
- 临床肠气囊肿病影像诊断与鉴别
-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申报书模板-基于产业学院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
- DB34∕T 3790-2021 智慧药房建设指南
- 被盗窃赔偿协议书范文范本
-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光疗法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地理+生物试卷(含答案)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 第八版 课件 第1、2章 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经济
-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
- X射线衍射仪(XRD)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强基计划解读 课件-2024届高三下学期主题班会
-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