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住职攻读硕十学位沦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的勾沉索佚,并参考近年考古新发现,梳理出汉书艺文志诸 子略中所反映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的内在传承脉络,肯定了诸子以重建政治、社会、 道德与思想秩序为宗旨的积极意义,同时证明“官学”及“六艺”为诸子百家之“源”, 诸子是“流 ,各家的学术流变皆有其内在的规律。本文重点对儒、墨、道三家的核心 学术地位加以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别,同时也不忽视三家之外的诸子学术,他们共同显 现先秦学术之枝繁叶茂。本文也介绍了汉志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种有效 方法对先秦这个群星闪耀的学术黄金时代进行目录学史、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的综合总 结。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学术,源流 福建师范人学高笛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汉书艺文志是在刘歆的七略基础上写成的,而七略又是在别录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班固在汉志中对七略的图书叙录部分辑略的原文加 以删节,分别归入各略各篇之下,做为提纲掣领的的总结,成为“小序”,每一略之后 有“总序 ,综合评论各略要旨。 诸子略承刘向、刘歆之说,将诸子分为十家,除去小说家,又称作九流,合称 “九流十家 ,并各溯其所出,对诸子各家的著作和各自的学术成就作了著录和总结。 诸子略中的“小序”依刘歆七略分列诸子与王官关系,即“诸子出于王官 说”胡适写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加以否定,笔者认为如果古代的确有职掌文教之官, 他们是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那么诸子不可能与王官之学毫无关系。由 于古代除王官之学外再无别的思想文化资源,它必然构成诸子之学的主要来源。其次, 在中国古代要从事学术活动需要行有余力,并需要有机会接触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先 秦诸子若要有所发明,必须以王官之学作为他们学术思想的起点。而在春秋之际,官学 变为私学,为更多的平民百姓提供了接触官学的机会。这也是先秦学术繁荣发达的一个 外在原因。 诸子略最后的“大序 客观地分析了诸子各家的起源、演变,总结了各家的优 劣及其对治国安邦的作用。同时提出诸子是“六经之支与流裔”认为“六经”是“源”, 诸子百家是“流 。实际上这又是“诸子出于六经说”。 对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等文献中就有论述和总结,是学术史的开篇之作。汉初刘安与司马谈 这两位具有道家思想倾向的人物也对诸子学术进行总结,淮南子要略侧重于探讨 诸子学说的起源,论六家要旨则侧重于综论诸子的学术宗旨和特点,评价诸子学术 的短长。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一种“书志体学术史”的形式,其中诸子略将重点放 在考察子书的源流,刘歆、班固通过对先秦诸子进行分别学派、条析支流的工作,确定 了儒、墨、道三家的核心地位。他们是先秦子学的主流,此三家己基本建立了子学精神, 探讨了子学的核心问题。 中国“私家”学术的发端儒家学派无论在思想或是学术的传承上,以及学术代 表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上,都较先秦其他诸子明晰。汉志对儒家学术渊源的阐述, 大略可遵循:司徒之官一儒者孔子儒家一儒家后学这一脉络。即( 1 ) 王官“司徒” 下落为教书相礼的术士“儒”。( 2 ) 孔子改造“儒”为“新儒”,形成儒家学说,以尧舜 文武等先圣为轨范,以仁义之道为思想核心,以“六经”为传播渠道。( 3 ) 儒家后学以 孔子为宗师。 儒、墨二家在先秦即已成显学,并有“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 韩非子显学) 的总结,可见其传承之有序。大抵“儒学八派”多元发展,总结起来可归为向内和向外 两途,向内者重仁,向外者重礼。“孟氏之儒”所发展的即向内一途,由内圣而外王, i i i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十学位论文 并集此途之大成;“孙氏之儒”所发展的是向外一途,推天及人而尚礼治德教,并集此 途之大成。而墨家三派后学,在学术上互争正统,把同门它派归为异类( 别墨) ,墨家 后学守着七十篇的“宝典 ,无人作“郑笺”,却陷于权力之争,流于“形名之学的 辩学。从而使墨家这样的显赫大派很快就走向衰亡,怎么不让人嘘唏! 先秦道家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很不清晰,被归入道家的各人、各派之间并无确定无 疑的师承关系,他们只是因某些思想倾向较为接近而被归于一家,实际上相互问的联系 较为松散,但我们可以循其发展演变的脉胳大体分为三派:早期道家学派;庄子学派或 老庄学派;黄老学派。刘韵、班固将道家列于儒家之后,并否定道家中的“放者”( 指 庄子之流) 认为他们是“绝去礼学,兼弃仁义”,归根到底还是以儒家学说的标准去衡 量道家。汉志称道家源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善于在历史中总结 经验,以达到生存、成功、至福的“大道”,这是道家从老子的史官职守中获得的主要 精神内涵,亦即道家的“道 ;“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这是道家从史官职守中引申出来的“术,即为君王统治天下服务的实际功用。 而三家之外的诸子学术,是主干之外的支流,侧重于某一问题之探索,在某一问题 研究的深入程度及其成就或在三家之上,而总体上不及三家之博大。但他们也不容忽视, 否则难以见先秦学术之枝繁叶茂。何况从对后世政治与学术的影响看,法家和阴阳家也 有其特殊的贡献。汉志反映的子学支流主要指阴阳家、法家、名家、杂家、纵横家、 农家及小说家。其中,纵横家、农家重实行而缺乏理论建设,而小说家在当时已属小道, 被排除于九流之外。故此三家本文不作分析。 笔者认为诸子略重视对诸子思想是非得失即存在价值的评估,进而对诸子学说 的宗旨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中反映出刘歆、班固明显的尊经崇儒的思想倾向。在刘、班 看来,“六经”与诸子学说的关系是“源 与“流”的关系,“六经”统摄“诸子”,这 正以汉志将六艺略置于诸子略之前,儒家置于诸子之首的体例相一致。 同时,诸子略总结先秦学术,对诸子九流十家以重建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 秩序为宗旨阐述得明白清楚:1 、首先,先秦诸子是在“王道即微,诸侯力政 的“礼 坏乐崩”时代兴起和发展的,东周这个主导性文化观念衰微和破裂的时机,为诸子建立 自己的学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 、时君世主的好恶不同及社会各阶层价值取向的差异, 为诸子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现实学术需求;3 、百家各出王官的多元化传统为诸 子构建自己的学术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资源;4 、诸子个人“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 其指”,通过各自的才性和努力,使先秦诸子这种多元多样的学术格局成为现实。 在历史上,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一种常态。如果一个历史时期,只有一种 学术思想,没有另外的学说与之抗衡,那么这种学术思想的存在理由也就失去了,它就 会从内部分裂,内耗、乃至自蔽,先秦之后,归于一统的两汉经学的命运就是如此。我 们有理由庆幸,先秦时代存在的这一个百花其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格局,从而铸成了群 星闪耀的学术黄金时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正是对这个黄金时代进行目录学史、 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的综合总结,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i v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d o c u m e n t sa n dt h en e w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i s c o v e r y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i sp a p e rs o r t so u tt h ei n n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m a n ys c h o o l so f x i a nq i nz h uz ir e f l e c t e di nh a n s h uy i w e n z h iz h u z i l u ea n da f f i r m st h e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z h u z i sa i ma t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p o l i t i c s ,s o c i e t ya n dm o r a lo r d e r m e a n w h i l ei ta p p r o v e s g u a nx u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7 a r et h eo r i g i n so f z h u z is c h o o l sa n dz h u z ii st h e “f l o w ”t h ea c a d e m i cc h a n g eo fe a c hs c h o o lh a s i t si n n e rl a w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r ea c a d e m i cs t a t u s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m o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 ,a n d f i n d so u t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n o t n e g l e c t i n gz h u z il e a m i n gb e s i d e st h et h r e es c h o o l s a i lt h e s es c h o o l ss h o wt h e p r o s p e c to fx i a nq i nl e a r n i n g t h i sp a p e ra l s o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u m m a r yo fh a n s h u y i w e n z h it ox i a nq i ni n 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a lh i s t o r y , d o c u m e n t a r yh i s t o r y a n d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r y w i t ht h ee f f e c t i v em e t h o do f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cc h a p t e r , e x a m i n i n gt h e m i r r o rs o u r c ea n d c o u r s e ” k e yw o r d s :h a n s h uy i w e n z h i ;x i a nq i nz h uz i ;l e a r n i n g ;s o u r c ea n df l o w 福建师范人学学位论文使川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塑学号 圣q 笪三!专业主国直垡塞堂所呈交的论文 ( 论文题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研究)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 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 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母 论文作者签名叟壁叟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d 孑,矿2 9 第一章绪言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汉书艺文志概述 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汉志) 是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最 古的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最古的一部目录。此书成后,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编入 史籍的书目史志目录,并影响到后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使之留下了各 朝的藏书或各朝人著作的记录。 一汉志的编纂和体例 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的“十志”。汉书 “十志 通过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详尽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汉代典章 制度史料,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其中艺文志是在刘歆的七略基础上写成的, 而七略又是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别录是汉成帝河平二年( 公元前2 7 年) 开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产物。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 有代表性的一大批学者。别录、七略是这次校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班固在汉志中对七略的图书叙录全部删除,采取寓繁于简的形式,加上简 单的注语,每一家之后有“小序”,每一略之后有“总序”。“小序”是说明每家的内容 及学术源流;“总序”综合评论各略要旨。这种形式,既较好地完成了学术文化史的任 务,又作到了与史书体例的统一。此外、汉志前面有一篇“总序”,可说是一篇重要 的历史文献,仅三百多字便叙述了西汉以前的简明学术史、目录学史和文献学史;说明 了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书的过程和分工,以及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分类体 系;交待了汉志与七略的因袭关系。另外,汉志的分类,对比七略,少 了辑略,班固是把辑略的原文加以删节,分别归入各略各篇之下,做为提纲掣 领的的总结。 汉志虽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但班固也作一些增删的工作。他在汉 志中运用“入”、“出入”和“省”等方式,标明对七略所收著作的调整。如在六 艺略的书部分,最术说:“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班固自注说:“入刘 向稽疑一篇。”颜师古注说:“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 者,与此同。 又如兵书略中标明“出司马法百五十篇,入礼也。”说明将此书 移人六艺略的礼类。所谓“省”就是删去重复入类。如兵书略总计“省十 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就是说上述作品己见于其它各略,为避免重复,这里省略不录。 由此可见班固于刘歆七略所缺的,加以补充;七略所重复的,则予以删去。 汉志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 六类。六艺略著录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 学等厂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 :学位论文 横、杂、农、小 兑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诗赋略著录屈原赋、陆贾 赋、孙卿赋、杂赋及歌诗等,共一百六家,一千三百一十八篇,图四十三卷。数术略 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等一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 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三十家,八百六十八卷。汉志分类体系既反映 了西汉以前的文化学术历史面貌,又充分反映了西汉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 二汉志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汉志的学术价值大致有以下三项:一为汉志保存了别录、七略的基 本内容。刘向著别录二十卷,“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七卷,现在这两部书 并亡佚,而汉志则是删七略之要而成,所以它保存了两部名著的基本内容。二 为汉志开创了正史中艺文志的先例,由于用此方式编定目录行之有效,汉以后 各代相继仿效,汉志以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宋史艺文志及明史艺文志和清人补写的诸史艺文志,约1 5 0 余种。近 2 0 0 0 年来这些正史艺文志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书籍的流变情况,把它们汇编起来就 成为一部巨大的古今图书总目录,壮观的学术发展史,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汉志保 存了汉以前全部重要典籍的目录,我国历史上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的朝代是两汉、隋唐和 宋代,但当时官修的图书目录都散佚了,只有正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内容保存下来。就保存 大量资料来说,班固这种创新体制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后世史志编纂的影响是巨大而 深远的。三为汉志是现存最古老的图书目录,在叙录、分类、著录及理论和方法等 方面都为中国古典目录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在图书分类中体现了文学观念的进步和 文体分类意识,如班固把诗赋与六艺、诸子分开,独成一略,说明他注意到诗赋作为文 学作品具有与学术著作不同的特点。由于这些客观价值的存在,汉志成为了解和认 识东汉以前文化学术发展和汉代文学创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班固确定了我国目录学上的“总序”、“小序”特点。隋书经籍志就沿用 了这种目录结构手段。因为“总序”和“小序 不仅仅是指示学问的门径,而且能使人 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这正是汉志的学术价值所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如 余嘉锡先生所言:“目录即学术史也”( 目录学发微)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 榷中引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 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自序进一步说:“然不通汉书艺 文志,诚不可以读天下书;而不读天下书,亦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这都是古 今大学者从他们做学问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出汉志不但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而且还 有突出的使用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史不可不读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书。 第二节:汉志诸子略概述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下简称诸子略) 承刘向刘歆之说,将诸子分为十家, 除去小说家,又称作九流,合称“九流十家”,并各溯其所出,对诸子各家的著作和各 自的学术成就作了著录和总结。 诸子略将先秦至西汉末期诸子各家著作细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2 第一章绪言 横、杂、农、小说十类,对各家著作的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等均加以著录,或介绍 作者生平,或说明书之时代、篇目、内容,或判定书之真伪,或注明该书同时代或先后 的人物,或对人名容易混淆和误解者加注,或判定书之存佚,或加作者官职于书名之上, 或在书名下云“不知作者”,体例较为完善。 诸子略著录儒家图书5 3 家,8 3 6 篇;道家图书3 7 家,9 9 3 篇;阴阳家图书2 1 家,3 6 9 篇;法家图书1 0 家,2 1 7 篇;名家图书7 家,3 6 篇;墨家图书6 家,8 6 篇; 纵横家图书1 2 家,1 0 7 篇;杂家图书2 0 家,4 0 3 篇;农家图书9 家,1 1 4 篇;小说家图 书1 5 家,1 3 8 0 篇,总计1 8 9 家4 3 2 4 篇。 诸子略不仅著录书目,更重要的是在“小序”中,总结了先秦至西汉时期诸子 各家学术的发展变化,对各家的起源、学术特色和后学继承的缺陷做了评价。 诸子略中的“小序 依刘歆七略分列诸子与王官关系如下:儒家者流盖出 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 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等等。章学诚在校雠通议中也说:“后 世文字,必溯源於六艺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 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於一,而天下以同文 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这就是后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张本。章太炎国故论 衡亦言:“是故九流皆出于王官,及其发舒,王官所不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 其义。”当然,也有不同意的。如胡适就写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的主要论点是 “诸子出于王官”说“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凭据。”胡适的意见并非全无 道理,班固等人可能确有牵强附会的毛病,但诸子学说亦不可能凭空发生。如果古代的 确有职掌文教之官,他们是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那么诸子不可能与王 官之学毫无关系。由于古代除王官之学外再无别的思想文化资源,它必然构成诸子之学 的主要来源。其次,在中国古代要从事学术活动需要行有余力,并需要有机会接触流传 下来的传统文化。先秦诸子若要有所发明,必须以王官之学作为他们学术思想的起点。 而在春秋之际,官学变为私学,为更多的平民百姓提供了接触官学的机会。这也是先秦 学术繁荣发达的一个外在原因。 诸子略最后有“大序”日: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 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 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 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 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先秦诸子学说,是在相互辩论中发展的,为了显示各自的优点,攻驳对方,各家在 寻找对方缺点的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优点来充实自己,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融 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这篇大序客观地分析了诸子各家的起源、演变,总结了各 3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住职攻读硕十学位论文 家的优劣及其对治国安邦的作用,认为诸子之学“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 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是治世之术,同时提出 诸子是“六经之支与流裔 认为“六经”是源,诸子百家是流。实际上这又是“诸子出 于六经说”。 诸子出于六经,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 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摺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 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 庄周的“六经说 对后来学术界影响很大,学者多宗之。刘勰在文心 雕龙诸子中认为诸子“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尽管诸子之 中反对儒家者大有人在,把他们一概视为儒家经典的“枝条”并不确切,但刘勰从文学 发展的角度点出六经与诸子确有某些继承关系,未为不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 柳宗元都从散文发展的角度主张诸子散文是渊源于六经的。清代章学诚校雠通议也 认为:“后世文字,必溯源於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 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在隶司乐,诗领於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他既赞同“诸子出于王官 也认同“六经说”,这点与刘歆、班固相同,不过他认为“六 经 是上古的学术元典“六艺 而不是专属儒家之“六经”,这点与诸子略不同。 刘、班以为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 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无论诸子各自的学术主张如何, 若要使其学说体系构建完成,就一定要“一致”,由一核心概念统摄全部学说,那就是 儒家之“六经”,这也是汉代政治上“大一统的趋向在学术领域的一个对应。 第三节:汉志以前对诸子的分类与描述 对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尸子、苟子、韩非子 等文献中就有论述和总结。 庄子天下篇开篇日:“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然后对 墨翟、禽滑鳌、宋铆、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人提出的 主张、学术源流及其社会效应进行评判。不务奢华,不事靡费,刻苦自励,以备世之急 需,可以看作是墨翟、禽滑厘一派的学说要旨;清心寡欲,超然物外,宽于待人,顺人 之情,志在救世救民,可以看作是宋妍、尹文一派的学说要旨;公不阿私,根绝己意, 视万物为一体,不起思虑,不用智谋,随遇而安,以全其生,可以看作是彭蒙、田骈、 慎到一派的学说要旨:以宇宙的本原为精微,以万物的存在为粗迹,以蓄积为不足,恬 静地独与造化相处,可以看作是关尹、老聃一派的学说要旨;茫味恍惚,无可名状,变 化无常,无所谓生死,俱与天地并存,与造化同往而又不知其所之,包罗万物而又无以 究其极,可以看作是庄周一派的学说要旨。等等。 尸子广泽篇谈到各家主张,也只提到人名。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公正, 皇子主张中和,田子主张均平,列子主张清虚,料子主张区分蔽塞。 荀子非十二子对它嚣、魏牟、陈仲、史蝤、墨翟、宋铆、慎到、田骈、惠施、 4 第一章绪言 邓析、子思、盂轲等十二子的主张做了批评总结。苟子认为,它嚣、魏牟主张放纵情欲, 反对礼义,因而不合于古之文义,不通于治世之道;陈仲、史鳝主张抑制情欲,以离世 独居为高行,因而脱离“大众”,不足以明等级名分;墨翟、宋舒f 提倡节俭,崇尚功用, 反对社会等级差别,因而不懂得齐一,天下国家必须以法度为准绳;惠施、邓析不以先 王为法,不以礼义为是,言辞虽明察、雄辩,但均无实用可言,因而不足以立为治国之 纲纪;慎到、f f l 骈推崇法治而又无法可依,终r 讲法而又不按法办事,一切唯君主的旨 意是听,唯社会的习俗是从,全无法度可言,因而不足以经邦治世;子思、孟轲虽大略 效法先王而又不懂得其体统,志向远大而见识驳杂,依据古昔之事编造“五行”说,内 容邪僻乖戾,不伦不类,晦涩而不可解,还美其名为真正的孔子言论,陋儒不知其非, 以讹传讹,这是思、孟造假的罪过。 据上所述,可以看到:作者是着重从批评的角度去总结各家学说的要旨的。其中, 尤以对思、孟一派的批评最为激烈。他全盘否定思、孟学说,指责他们假借孑l 子之言为 自己编造的五行说作护符。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对“圣人 的亵渎,而孟子本人则是以 继承“圣人”的统绪自任的。 苟子又在天论篇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 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解 蔽篇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显然,苟 况评论诸子也是按人评说的。 、 韩非子显学篇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 也。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孔、墨。孔、 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由此可见,当时儒、墨的势力和影响都很大。孔子 后,儒分为八派;墨翟后,墨分为三派。因此韩非子对儒墨的总结,与他人都不相同。 汉初刘安与司马谈这两位具有道家思想倾向的人物也对诸子学术进行总结。 刘安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学说起源论着重探讨了孔子、墨子、管子、申子、商 鞅以及纵横家等先秦诸子学说所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认为“儒者之学”,创自孔子, 是“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而产生的。 墨家学说起源于夏政,是由墨翟在批判儒家学说的过程中产生的。管子学说,是为了适 应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刑名之学,创自申不害,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的 由礼到法这一转变过程中为解决“故礼”与“新法”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商鞅之法, 是为了适应秦孝公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而提出来的;同时,又与秦国的地理形势、 民情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纵横家是战国末年诸侯兼并战争的产物。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日: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 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 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 5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滇硕十学位论文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 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 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认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都是努力探讨学术、欲致天下于太平 的学派,只是所走的道路有差异,有考虑周到和不周到罢了。 与庄子、尸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述先秦诸子相 比,司马谈对先秦诸子的评述,切中肯綮,有了质的飞跃。庄子、苟子、韩非子、 淮南子等评介先秦诸子学术,都是对一个人或者是学术流派相近者一、二人的学术 特点、源流及其缺陷进行评判,未能加以综合比较。在韩非子所处的时代,儒、墨已经 是显学,这毫无疑问。 但从论六家要旨,我们起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先秦诸子学术的发展,最迟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阴阳、儒、墨、名、法、 道已经形成诸子学术上重要的六家,这是学术发展的结果。 2 、司马谈根据当时学术发展的实际,将学术中之重要者分为阴阳、儒、墨、名、 法、道六家,加以互相比较,指出各家的优缺点;与天下篇等相比,司马谈将学术 主张相近者作为一家来论说,首次明显地划分了诸子学术流派,是极大的进步。 3 、从司马谈的评论来看,他将当时的学术分为六家,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对后 世的学术分类影响甚巨。 4 、司马谈对道家特别推崇,赞美之辞,溢于言表,这也是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 盛行是分不开的,反映了时代特色。 第一:章儒家学术 第二章:儒家学术 儒家在先秦即为显学,汉以后更成为学术宗主,孔子为其宗师,他创办私学,并进 而形成儒家学派,这是中国“私家”学术的发端。同时,儒家学派无论在思想或是学术 的传承上,以及学术代表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上,都较先秦其他诸子明晰。汉武以降, 儒家独尊,汉书艺文志别“六艺”于“诸子 之外,列于“六略 之首,就代表 了这一主流价值取向。 第一节:学术渊源 “儒家”与“儒”( 儒者) 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冯友兰在原儒墨中以为“儒家 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 之一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儒” 本是一种职业,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术士即为职业,这个职业是 干什么的? 段玉裁注日:“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周礼儒以道行民,注日: 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即术士的职责是在城邑中用“六艺 之道来教化民众。至于 “柔”,段玉裁注日:“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 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可见,“柔 是针对儒者的 修养和言行而言。儒者之言优雅,濡缓,以理服人。儒者之行,是受先圣之道浸濡而实 行的。“儒 与“儒家”虽概念不同,却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先秦儒家学术的建立,与 其“源”一一“儒”所从事的职业应有一定的关系。 汉书艺文志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 最为高。”这句话对于儒家的学术渊源、传承及定位作了精炼的概括,它大体包含三层 意思。 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班固对诸子出于 王官的看法,可上承刘歆七略辑略,因而这段话实为班固在祖述刘歆的看法。在 刘歆的观点中,“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表示儒者所承知识和职业专长,而“司徒之官” 是他们的“祖师爷”。据周礼所记“六官”之职,其二为“地官司徒”系“教官之 职”,“天子立司徒,掌邦教,亦所以安抚万民。”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周代,“司徒” 的主要职守是负责民事教化,同时,司徒还“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 安,抚邦国。”但到春秋时期,司掌土地的这部分职守专归“司空”。 儒者在孔子当时从事教职,多显“濡”、“柔”之气,而且还有流品高下之分,如论 语雍也中孔子诫子夏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胡适在说儒中引用孔 子家语中孔子与鲁哀公论及儒行之语,如“非时不见,非义不合”,“见利不亏其义, 见死不更其守, “可亲而不可劫,可杀而不可辱”,“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从而 认为是孔子将柔顺取容的儒改造成刚毅威严、特立独行的新儒。经过孔子重新定位后的 7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渎硕+ 学位论文 “儒”,其地位有明显上升,如孔子后学荀子在儒效篇中就分儒为“俗儒”、“雅儒”、 “大儒”,整体在“俗人”之上。而苟子非十二子更是把儒家子思、需轲派归 为“俗儒”,以为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因而从一般的儒者演化为儒家也不是量 的积累那么简单,他可能需要一次“质变”。这种质变的标准就是由孔子及其后学制定 的,即: 二、“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 其言, 此言儒家学术的文化传承。“六经又称“六艺”,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六者,皆为周代遗留下来的典籍文献,被孔子借用来教化门徒弟子,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晚年赞周易,作春秋,使它们成为自己一 生学术活动的总结。儒家学术的核心即为“六艺”,刘歆、班固在诸子之外另设“六艺 略”,置于“七略”之首,并赞日:“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书以广听, 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 源。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方与天地为终始也。刘歆、班固以为乐、 诗、礼、书、春秋,是用来宣扬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之道的, 而“五常”又应“五行 生克消长,它们的本原则为易。在这里,易受到特别的 推荐,不过,以“五经”分配“五行”之说,未免有附会之弊。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出于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 下袭水土。 是称赞孔子之辞。而艺文志中此言则是在阐述儒家的学术思想,表明 儒家学术的思想渊源,乃是尧、舜、禹、汤、文、武,而直接继承的则是与周公密切相 关的宗周礼乐文化。史记孔子世家中分析了孔子的这种“法先王 的思想:“孔子 在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 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日: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司马迁以为夏、商、周三代之礼 是孔子的研究重点,夏、商因资料欠缺,故重点偏向于传承夏商二代之礼的周礼。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是针对孔子之后的儒家而言。在孔子后学看来,孔子“贤 于尧舜远矣”“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 可见孔子的地位在“尧舜 文武”之上,而孔子的思想又由于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是三代礼 乐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因而儒家后学当然也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务。 三、“于道最为高” 汉志诸子略在儒家以下八家( 道家至农家) 之后的总结性论断中皆用“此其 所长也”,对各家加以褒扬,然后文锋转为抑辞。而独有“儒家”后用此五字,赞其最 高,可见推重之极。 “道”在先秦诸子中为儒、墨、道等各家所共用,表示哲学概念中如天、地、人的 最高境界。刘歆、班固用哲学范畴的“道 去界定诸子的高下,认为儒家最高,这是汉 代儒家独尊的一统局面相应和的。 总之,汉志对儒家学术渊源的阐述,大略可遵循:司徒之官一儒者一孔子儒家 一儒家后学这一脉络。即( 1 ) 王官“司徒”下落为教书相礼的术士“儒”。( 2 ) 孔子改 第:二章儒家学术 造“儒”为“新儒”,形成儒家学说,以尧舜文武等先圣为轨范,以仁义之道为思想核 心,以“六经”为传播渠道。( 3 ) 儒家后学以孑l 子为宗师。 第二节:孔孟之问的学术传承 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j 下式完成了从官学下降为私学的历史阶段。其弟子三千虽 然可能有夸张成分,但应为受业弟子( 登堂入室) 及入籍弟子( 挂名门下) 的总和。孔 子每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其教之勤,又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可见其教学之善。故其受业弟子号称“身通 六艺者七十有二”(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入孔子弟子有名有 姓的七十七入。其中三十五人是“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的,另四十二人是“无 年及不见书传者 。三十五人中又有“四科十哲 ( 论语先进) 之分,所谓“四科 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弟子于此四项各有所长;而“十哲 则代表孔子的核 心弟子,他们本指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提到的所谓“从我于陈、蔡者。包括以德 行称的颜回( 字子渊) 、闵损( 字子骞) 、冉耕( 字伯牛) 及冉雍( 字仲弓) ;以有治国 之才称的冉求( 字子有) 、仲由( 字子路或季路) ;以言语能言善辨( 言语) 称的宰予( 字 子我) 、端沐赐( 字子贡) ;以通习经艺( 文学) 称的言偃( 字子游) 、卜商( 字子夏) 。 三十五人中的另二十五人,多数见于论语及“大小戴记”,其中最重要的是颛 孙师( 字子张) 、曾参( 字子舆) 、宓不齐( 字子贱) 、商瞿( 字子木,传易) ,漆雕 启( 字子升) 五人。他们的重要性不比“十哲差,故宋咸淳三年( 1 2 6 7 年) 改唐开元 八年( 7 2 0 年) 以“十哲”配享祭孔之制,而以颜渊、曾参、孔儇( 字子思) 、孟轲四人 配享,称为“四配 ,并升颛孙师于“十哲 ( 宋史礼仪志八) ,就是把曾参和子张 特意拔出。 汉志载录有子思( 名仅,孔子孙) 及七十子的著作:曾子( 曾参) 十八 篇,漆雕子( 漆雕启) 十三篇、宓子( 宓不齐) 十六篇。七十子门人的著作:景 子、世子、魏文侯、李克、公孙尼子、孟子、孙卿子及芈子。 子思:班注“名假,孔子孙,为鲁缪公师”,他不仅是孔子的后代,也是影响很 大学者,史记孔子世家言“子思作中庸 ,隋书音乐志引沈约奏答,说中 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郭店出土楚简缁衣、五行、鲁穆 公问子思,有学者认为,是与子思有关的文献( 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 。 曾子:班注“名参,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鲁南武城人,l 匕i f l 子小4 6 岁。 其父曾点,字子皙,亦为孔子弟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今此书亦二卷,凡十篇, 盖唐本也,视汉亡八篇,考其书已见于大戴礼,世人久不读之,文字谬误为甚。 今大戴礼中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 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十篇即此。此外,仲尼弟 子列传说:“孔子以( 曾子) 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而朱熹在大学 章句序中说大学“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 而门人记之也。 司马迁,朱熹之说至今分歧较大,不能成定论。 9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佼教师在职攻读硕十学位论文 漆雕子:班注“孔于二弟子漆雕启后”( 杨树达以为“后”为衍文) 漆雕启,字子 开,仲尼弟子列传:“漆雕丌字子开”,前“开”是避景帝讳。孔子亡,漆雕启自立门 派,即韩非子显学篇所叙“八儒”之漆雕氏之儒。 宓子:班注:“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宓不齐,鲁人,宓字或作伏,颜 氏家训云汉初传尚书的伏生即宓不齐之后。宓不齐以“德行”称,孔子赞其“子 贱君子哉! 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仲尼弟子列传) 。 以上是汉志收入的七十子之书。依苟子非十二子之论,孔子之后的儒家 学术,除子思一系外还有子弓一系,子张一派,子游一派和子夏一派。苟子只肯定子弓 一系,而其它派系皆被斥之为“贱儒”。此应是苟子的门户之见。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他是孔子晚年弟子,论语记子张言论共 二十余章,“大小戴礼”亦多有记载,孔子死后,子张聚徒讲学,韩非子显学列“子 张之儒 为儒家八派之首。 子游、子夏在“- 孑l f - j 四科 中皆属“文学 。子游姓言名偃,吴人,子夏姓卜名商, 卫人。二人皆以通习经艺著称,擅长文化典籍,子夏曾帮孔子修订鲁春秋,传诗, 子游则注重礼乐教化传统,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 说即传自其门。子游自立门 户被韩非称为“子游氏之儒”,而子夏在孔子死后居西河( 今陕西韩城) 广招门徒。 至于七十子后学,主要产生于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主要为五个派别: l 、子思一系。传承至孟子。( 见后节) 2 、子张一派:不详。 3 、子游一派:不详 4 、子夏一派:子夏不仅与诗经和春秋三传的传授有关,而且,战国前期 由魏文侯提倡的儒学也是来自子夏。汉志收魏文侯六篇。“三家分晋”后魏文侯 以能容直纳谏,尊贤下士,而有誉于当时,在三家中率先富强,此儒学之功也。蔡邕明 堂月令论引魏文侯孝经传一条,可证其深于儒术。汉志另收李克七篇, 班注“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其以儒家治国术行于魏文侯,亦有功焉。 5 、曾子一派:曾子有三个儿子、三个学生。三个儿子是曾元、曾华、曾申,三个 学生是乐正子春、公明仪、单居离。其中乐正子春即韩非子所分“八儒”之末派“乐 正氏之儒”。 另外汉志收录景子三篇,班注“说宓子语,似其弟子。”故景子疑为宓子 门人。世子二十篇,班注“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班注:“七十子之弟子。 此二人办与宓子有关。王充论衡本性言:“周人世硕以 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 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孔尼子之 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可见世硕、公孙尼与宓子应处同一 时代,学术观点亦相近,都言“性有善有恶”,后孟子有“性善论”,苟子有“性恶论 皆此命题之延伸。 第三节:孟子、苟子的儒学 1 0 第二章儒家学术 汉志收录孟子十一篇,班注:“名轲,邹人,子思弟予。有列传。”今传孟 子七篇,史已孟子苟卿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职场小知识
- 真正的游戏课件
- 西藏民族大学《儿童戏剧与表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肇庆学院《边坡与基坑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九江理工职业学院《煤层气开采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标准房屋租赁合同协议书样本
- 土坝开槽泄洪方案范本
- 长春建筑学院《体操(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航天技术的应用与课件整合》
-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层最钟爱的管理工具合集
- 森林管护工参考试题及答案
- 2022-2024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导数及其应用(解析版)
- GB/T 17727-2024船用法兰非金属垫片
- 前程无忧国企笔试题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专题训练100题含参考答案(5篇专项)
- 新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 2023.05.06-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集(高处作业吊篮工程部分)
- 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
- SY-T 5412-2023 下套管作业规程
- 湖北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