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李宇昊 日期: 2013 年 6 月 2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 允许 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 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李宇昊 导师签名:叶明 日期: 2013 年 6 月 23 日 日期: 2013 年 6 月 23 日 摘要 i 摘摘 要要 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信息是了解一家公司运营情况最重要的信息渠道。 但就近 几年来看,从南海公司到安然公司等一系列财务信息失真案例,使得广大财务信 息使用者对于财务年报披露的信息产生质疑。 为提高财务信息的总体真实性和减 少公司发生财务报告的舞弊现象, 相关监管部门首次在上市公司内部引入审计委 员会制度,希望通过采取这一措施,扭转现今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信息失真的尴尬 局面。 审计委员会一直迟迟未发挥应有的效果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由于之前审计委 员会履职信息数据较难获取,所以部分学者选择采用变量替换的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 2007 年颁布的规章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各自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之前 数据难以取得的问题得以解决。 本文也正是利用这个信息平台对如何提高审计委 员会的有效性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之前学者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 了解 目前学者对该问题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总体描述现今审计委员会制度运 行中存在的问题, 及导致审计委员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性迟迟未得到提高的原 因。再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以披露的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信息数据为主线,通过 选取 20072010 年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为蓝本,并挑选相应的配对样本, 期望通过比较前后两组公司在关于审计委员会内部设置与外部审计师合作程度 的不同来寻求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的方法, 同时对之前学者因为数据缺失而采用 的替代变量进行还原,并在原先的模型上加入新的外部因素的变量,进行模型的 回归。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只要达到必要的条件,审计委员会是可以 发挥抑制公司财务舞弊的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模型的回归结果,能够更 准确的找到审计委员会发挥抑制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作用的内外部因素条件, 从而对日后相关审计委员会规章的制定和在上市公司中实际运行, 提供可参考的 意见。 关键词关键词: : 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委员会;规范研究;财务信息失真 abstract ii abstract whether in the governments point or the market investors perspective,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 to understand a companys operating. therefo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information has been the main focus of concern to who use the informa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south sea company to enron, a series of financial distortion cases make the majority financial information users questioned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from the annual reports, and cause the whole market turbul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authenticity of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decrease companys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 releva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are positive studying all kinds of effective system, one solution is in the listed company introduced in the audit committee system. audit committee how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is the serious attention of scholars. scholars not only to study from the macro factors, but also from the point of the internal resource allocation to fi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but the conclusions are divergent. one of the reasons is: it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so its difficult to further quantify the major internal configuration indicators, some scholars using variable substitu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study. however, this approach will reduce the conclusion persuasive. with the regulations enacted in 2007 requires listed companies to mandatory disclosure of the audit committee work repor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e solved. this paper starts a new round stud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fi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further explore exactly what kind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can change the downturn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combs before scholars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and learn scholars achievement. then, generally descript the abstract iii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udit committee running.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has not yet been effective. use empirical study method, to disclose the audit committee work report information as the main line, selecting the 2007-2010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 and select the corresponding paired samples, expected to seek the method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by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companies which are different in internal audit committee set and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external auditors. at the same time restore substitution variables caused by missing data in before scholars research. add new external factors variables in the original model and regression, expected to more accurately fi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can suppress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 by analyzing the regression results. as the result i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views of the regulations development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keywords: financial information; the audit committee; bred financial; fraud 目录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导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一、研究思路 . 3 二、研究方法 . 4 三、研究框架 . 4 第三节 创新点. 6 一、理论创新 . 6 二、实践创新 . 6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7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界定. 7 第二节 国内外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 7 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 8 二、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 9 三、审计委员会的勤勉度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 10 第三节 文献综述总结与研究趋势的预测. 11 第三章 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与剖析 . 12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 12 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的现状剖析. 13 一、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缺失 . 13 目录 v 二、审计委员会缺少相关法律规范 . 14 三、审计委员会内外部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 14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7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18 第一节 假设的提出. 18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0 一、数据来源 . 20 二、样本的选择 . 20 第三节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模型的建立. 20 一、研究变量的定义 . 20 二、模型的建立 . 21 第四节 实证分析. 22 一、描述性统计 . 22 二、相关性分析 . 23 三、多元回归分析 . 25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27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7 第二节 提高审计委员会防范财务年报舞弊的途径. 28 一、继续保持与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工作独立性 . 28 二、提高审计委员会工作相关信息的披露完整性 . 28 三、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拥有应有的职权 . 29 四、将审计委员会成员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 . 29 五、设立相关的审计委员会的权责责任机制 . 30 六、文章研究的局限性 . 31 参考文献 . 31 致谢 . 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8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将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关注的区 域, 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存在较 大的提升空间,伊利股份、银广夏、中航油等一系列公司接连发生的财务信息舞 弊也再一次说明了我国相关部门在确保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真实性上还有待 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初衷是希望从内部 强化公司的治理,最终达到提高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目的。 在 2002 年初我国证监会与相关部门正式出台上市公司治理细则 ,其第六 章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 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虽然在引入该制度最初期,是否在公司 内部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依据是从公司自身意愿出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代表审 计委员会制度正式的进入中国历史舞台。在此之后 2004 年 8 月国资委发布中 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 司, 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 立的审计委员会。 通过这部规章说明我国国有成分的公司首先作为审计委员会制 度运行的试点。2005 年 9 月中国银监会同样也公布了相关行文补充股份 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 ,其中第四章第六条规定:银行业作为重要 的金融行业应该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不难看出,随着每年相关部门颁布 的准则,审计委员会的适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直到 2008 年 5 月财政部、证监 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财会 2008-7 号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 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从最初的根据“自身情况”到“应该设立”这一系列规定的颁布,我国审计 委员会从无到有最后到强制设立。通过巨潮资讯网与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占所有上市公司的 66.49%,该数 第一章 导论 2 据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成立了审计委员会,那么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否审计 委员会的引入也取得了相应预期的成效?以蔡卫星(2009)的研究结论为代表, 他 得出: 在上市公司引入审计委员会是很有必要的,在保证审计委员会处于一个独 立性较高内部环境,同时配备所需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是可以发挥 应有的监督职能从而降低公司财务舞弊可能性。 那么诸如蔡卫星等多位作者给我 们的启示是在一定的前提下, 审计委员会能起到抑制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作 用,文章中的“一定的前提”就包括两个方面:即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内部因 素是指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成员配置以及相关运作要求, 之前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 的方式对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见解。 (例如: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保持拥有 几位成员、成员所要求的资质等。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得到采纳,并已经收录到相 关的规章中) 。而对于审计委员会的外部因素苦于信息的缺失一直较难找到合理 的指标来量化。而之前的学者多采用规范的方式从经济、法律、环境等角度来论 证外部环境对于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关系或选择避过不谈单从审计委员会的 内部因素来谈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持原有从公司内部因素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 的基础之上, 加上新的量化外部环境的指标来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对于审计委员 会发挥作用的综合影响。于 2007 年证监会颁布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正给 本文一个修正原先指标和找到新量化外部指标的机会,该规章第三十六条规定: 上市公司在披露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时须披露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履职 情况汇总报告,包括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两次审议意见、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 的督促、 向董事会提交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上年度公司审计工作的总结报告以及 对下年度续聘或改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决议书。 本文就希望通过基于被披露审计委 员会的工作报告进一步了解审计委员会的实际运作中是如何与外部审计进行配 合发挥作用的,然后进一步将内外部的相互作用细化并量化为“沟通方式” ,在 引入新的量化指标的情况下, 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审计委员会内部配置成果综合 考虑两者与公司发生财务信息失真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介于之前相关的规章尚未颁布, 对于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舞弊关 第一章 导论 3 系的研究角度多限于从公司内部出发,随着 2007 年证监处颁布相关的规章要求 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给予我们更多的信息渠道的同时也赋 予我们一个更大的研究平台,本文希望从被披露的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收集 更多所需信息, 在合理量化新外部环境指标的同时了解审计委员会在实际环境中 运作过程。然后基于新老指标的结合,对审计委员会发挥有效性的内外部条件进 行进一步的探究。 (二)实践意义(二)实践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内外部因素对审计委员会抑制公司财务报告舞 弊的关系,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来验证在加入新外部因素的情况下, 关于之前学者仅从内部因素来考虑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内部配置的结 论是否还依然成立?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从内外部角度考虑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 的理论空白, 同时对上市公司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审计委员会内部配置有一个 切实的指导。 第二节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一、研究思路 之前的研究中,碍于信息的限制,国内学者有的选择规范的研究方式从公司 内部来论证审计委员会的如何提高其有效性, 有的选择在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前 提下(例如地理、人文、经济等宏观因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审计委员会在 我国发挥抑制财务报告舞弊职能所需的内部设置及配备资源进行研究, 并大胆假 设审计委员会的下一步发展。 在此之前鲜有人选择通过实证方式来综合考虑内外 部因素对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影响。吴溪(2011)在文章中同样是以上市公司 强制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为入手点, 重点研究了提交审计委员会报告是否 具有延迟效应以及该延迟效应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的关系, 而本文研究侧重点 是以审计委员会披露的报告信息为主, 并以发生财务舞弊与未发生财务舞弊上市 公司的两组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两组上市公司履职情况的不同,进而窥探 审计委员会在两组不同性质上市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 最终找到审计委员会应该 如何量化其内部人员的配置与调整外部因素条件才能切实的提高审计委员会抑 制财务报告舞弊的有效性。整个研究过程如图 1.1 所示。 第一章 导论 4 抑制 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 首先, 本文是通过考虑内外部因素来研究两者对于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影 响, 而前人对于从公司内部因素单方面的考虑其对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影响已 经较为成熟, 因此本文构建的模型时, 就在 defond2000、 klein2002、 张阳 2007、 吴溪、赵鸿 2011 等诸位老师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加上新 的外部量化变量而来。 其次,以 2007 年-2010 年所有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为蓝本,进行相关 数据的收集并通过选择在同一证券交易所上市、总资产相近(上下不浮动不超过 25%) 、同一 csrc 行业标准进行样本配对,最后再进行 logist 回归。 最后,得出文章的结论,并针对该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今后的相 关研究工作的进行展望。 图图 1.1 1.1 本文研究路径本文研究路径 审计委员会 外部 沟通 职能 审计 委员 会内 部组 成特 征 控制变量 独董比例 会议次数 第一大持股比例 资产负债率 财务杠杆 资产规模 净资产报酬率 董事会与总经理 两职合一 总共采用几 种沟通手段 电话 邮件 函证 履职完整 成员规模 财务舞弊 见面 现场 第一章 导论 5 三、研究框架三、研究框架 以下为本文框架:见图 1-2 图图 1.2 1.2 本文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提出问题 文章研究框架 研究现状与剖析 提出假设 相关文献综述 审计委员会独 立性 审计委员会成 员规模 总结与研究趋 势预测 审计委员会勤 勉度 国内 国外 研究结论以及本文局限性 展望 实证研究以及后续分析 在整个监 督过程中 审计委员 会与外部 注册会计 师沟通多 元化 审计委员会的内部特征 成 员 规 模 其 他 特 征 开 会 次 数 从定量的 角度解决 问题 第一章 导论 6 第三节第三节 创新点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一、理论创新 随着 2007 年证监处颁布相关的规章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工 作报告,我们能够从报告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更进一步的从审计委员会外 部与内部的配置要求两个方面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在合理量化新外部环 境指标的同时了解审计委员会在实际环境中的运作。 然后基于新老指标的结合对 如何提高审计委员会提高抑制财务舞弊的效果的要求进行进一步量化。 二、实践创新二、实践创新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原先的研究模型中加入新的外部量化变量,通过 新的模型进一步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同时对上市公司如何找到更 适合自己的审计委员会内部配置有一个切实的指导。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7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界定 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定义,学术界的争议颇多。美国董事协会将审计委 员会效率定义为“能为董事会和公司增加价值” 。kalbers (1993 )等对审计委员 会效率的定义是“履行特定监督职责的能力” 。普华永道认为有效率的审计委员 会应能有效履行监督公司财务活动的职责、同时还不干涉公司的经营问题。 dezoort ( 2002 )等从影响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具体因素的角度给审计委员会下的 定义是:有效率的审计委员会应由合格的人员组成,并拥有权威和资源,以其勤 奋的工作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而保护股东利益。不难 看出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委员会内部特 征,即影响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因素;二是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实现。而在我国上市 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为:1、提议或者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2、监督企业内部审 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4 审查公司的财 务信息及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查 。从职能 2 到职能 5 都体现了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是贯穿于整个公司的运行过程中, 其核心是 为内部审计提供制度、资源保障,使内部审计能有效地监督公司经营,及时发现 和改正内部控制的问题审计委员会必须定期与内、外部审计人员、管理当局和董 事会自由交换意见,并协调内外关系,从而成为信息沟通的纽带审计委员会的另 一重要职责是利用内外部审计师的工作成果,分析影响公司经营前景的因素,评 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因此,从技术层面分析,审计委员会凭 借其专业性和勤勉的工作将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第二节 国内外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对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早于我国, 所以参考国外的标准对于我国如何建 内容来自 2007 年颁布的上市公司准则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8 立适合自己国情的审计委员会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基于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在前 人研究审计委员会内部配置的基础之上加上新的外部因素来综合考虑两者对审 计委员会抑制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 那么我们首先将目前对审计委员会内部特征 与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 (主要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成员 规模以及勤勉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cobb(1993)通过对 1984-1990 年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成员组成进 行统计后得出: 审计委员会是否能抑制公司财务舞弊与相关成员的在职时间长短 以及独立董事比例有直接的关系,独立董事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工作 的独立性,从而有效的预防公司发生财务舞弊。abbott(2000)采用配对样本的方 法, 将 1992-1997 年发生舞弊与未发生舞弊的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成员组成进行比 较后同样发现: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比例普遍偏低。 neal (2000)将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结 合构建回归模型, 发现两者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董比例 越高越容易获得无保留的审计意见。klein(2002)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近一步量化 独立董事的比例,作者将其界限定于独立董事比例是否过半(过半设置为 1 否则 设置为 0) ,最后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审计委员会较高的独董比例确实 能有效的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吴清华等几位 学者(2006)以三年为时间跨度对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信息进行收集后, 建立审计委 员会的独立董事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其结果是弱显著,也就是说大多数审计 委员会人员组成(独立董事的比例须占到一半以上)达到了相关规范的上市公司 都能够对提高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王雄元等学者(2006) 以三年为时间跨度对在深市上市的公司资料进行搜集后, 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研究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该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关系,同样得出结论:公司独立性越 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也越高。李斌(2007)研究的切入点则是上市公司 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比例的是否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公司频繁发布年报补丁, 通 过收集 2002-2006 年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得出结果与预期一致,成立审计委员 会的公司比未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发布补丁的可能性小, 并且随着各方面制度 的完善 (主要是满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比例超过一半、成员中有财务专家等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9 条件后) ,上市公司发生年报补丁的可能性就更小,这也很有力的说明保证公司 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较高的独立董事的比例是可以起到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真 实性、减少财务舞弊的作用。 独立性一直被认定为审计委员会是否能抑制公司财务舞弊的关键, 从上文中 也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取得了较一致的认同,对于独立性的量化指标一般采 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所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比例。 而由于之前对于审计报 告一直未要求披露,故国内审计委员会信息的缺少,部分学者采用独立董事占全 体董事比例的指标来代替审计委员会独董比例来研究, 而本文同样采用审计委员 会中独立董事占所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比例来衡量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但具体 数据来源则来自于各家披露的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 这样的数据选取能够提高文 章的可靠性, 同时希望能够通过后文的模型检验能够解决对于上市公司应该将审 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比例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以上,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抑制 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作用的问题。 二、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二、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desert(2001)通过对五年的样本数据进行采集后,构建回归模型得出结论: 审计委员会成员规模越大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发生非正常更换的概率就越小、 披露 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越高。feature(2003)与 anderson(2004)通过选择配对样 本的方式构建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发生财务舞弊与非财务舞弊公司的区别:审计 委员会的成员越多那么发生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小。 谢德仁(2005)首先从规 范的角度分析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引入就是为了有对内部大股东的 “专权”现象起 到平衡作用进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 大势必赋予更多的权责并能达到更高效的监督作用,这里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审 计委员会人员的增多,那么那些增长的成员应该是来自公司外部,而不是内部董 事, 否则内部人控制了审计委员会的说话权,审计委员会就完全扭曲了原先引入 该制度的本意, 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一个架空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审计委员会只会 给公司带来无谓的成本而不是收益, 因此建议审计委员会成员维持在 3-5 人的范 围中。 翟华云(2006)收集了时间跨度为 3 年的上市公司资料,发现成立审计委员 会的上市公司相比未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前者能够更好的监督公司的盈 余管理, 并且借助扩展的琼斯模型对随着审计委员会成员规模的扩大这样的监督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10 效果是否能进一步增强进行了验证。 但是有的学者也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了不同的 观点,abbot(2005)通过 1999-2003 年上市公司数据的收集,构建回归模型,得 出结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规模与抑制公司发生财务舞弊并未直接的联系。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多大的人力投入到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 工作中, 过多或过少的成员都将对审计委员会发挥抑制公司财务舞弊造成不好的 影响, 那么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的问题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上市公司中审计 委员会的成员的个数应该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更为合理, 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本文赞同将审计委员会成员维持在 3-5 人的范围中,希望通过后文的回 归模型而得到检验, 同时本文审计委员会成员规模的数据同样直接来自于披露的 审计委员会报告, 这样就避免了用董事会成员指标来代替审计委员会成员指标而 研究引起的结论不具有说服力的做法。 三、审计委员会的勤勉度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三、审计委员会的勤勉度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关系的文献综述与评述 beasley(2000)xie(2003)abbott(2004)通过样本配对的方式发现发生财 务补充或者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都不尽人意, 绝大多数 一年仅开一次例会,而相比其他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议次数通常保持在 3-4 次左 右。archaist(2004)对三年内发生过非正常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与未 发生非正常更换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同行业同一资产水平下未发生非正常外部会 计师事务所更换的上市公司开会次数明显高于发生非正常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更 换的上市公司, 且经过统计性分析后发现后者的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的均值在 2.7 左右,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每家上市公司年均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保持在 2-3 次之间。胡苏、涂建明、贾云洁(2011)用规范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审 计委员会勤勉度的提高是成功提高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 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来 说,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与沟通密不可分,而开会则是一种极好的沟通方式,也 就是说在限定的时间内,多次的开会沟通有利于对问题的充分了解,从而提高审 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barded (2004)构建与前作者同样的模型,利用 1994-2002 长达 8 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却得出与前面几个学者完全相反的结 论: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与审计委员会是否能抑制公司发生财务舞弊并未通过 显著性检验,同时作者认为审计委员会频繁的开会不仅会造成成本过高,而且对 抑制上市公司财务发现舞弊想象起不起应有的作用。王雄元、管考磊(2006)根据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11 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回归,其结论与预期结论不一致,其结论为:即使上市 公司会议频率很高,仍然不能够减少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作者对此解 释: “即使审计委员会进行高频率的开会,但是开会的目的并不是事前控制,而 是事后控制,只是对现实存在的偏差起到弥补作用,这将违背了成立审计委员会 的本意” 。 因此,部分人提出既然这样的会议只是形式主义,或者用脚投票,每次开会 必然会增加公司成本,而收效甚微,对于这类情况应该尽量减少开会或者直接不 开或者选用其他的方式(电话、邮件等)进行沟通。 但本文还是认为勤勉度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监督职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审 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是如果 现在就采取消极的态度选择不开或者少开例会, 那么无形中已经扼杀了该制度对 抑制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作用的发挥。之前的部分学者同样因为数据的缺失,不 得不用董事会的开会次数来代替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来进行研究, 这样的方式 势必会对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同样是一年内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来作为 衡量审计委员会勤勉度的指标, 而数据同样直接来源于披露的审计委员会工作报 告中, 这样能提高研究结论的说明性,同时作者认为对于审计委员会成员规模与 审计委员会的勤勉度两者是有相通的地方,因为在对两者进行量化的设置时,首 先应该考虑总体适宜的范围然后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对两者进行进一步的规 定, 而且这两个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赞同在每年的审计委员会的次数范 围限制在 2-3 次较为适应(当年公司发生较大变动的除外) ,也希望能通过后文 的模型回归来得到验证。 第三节 文献综述总结与研究趋势的预测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对前人从内部配置的角度来验证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的成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 审计委员会发挥其职能的首要因素,而就审计委员会内部配置(审计委员会成员 规模、 以及会议次数)是否与审计委员会发挥有效性存在直接联系还存在一定的 争议。 本文预测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将更加开阔,不仅仅局限于现今研究的各项 指标,而就研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第三章 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与剖析 12 第三章第三章 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与剖析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与剖析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 通过表 3-1,可直观看到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设立的趋势,至 2008 年颁布的 财会 2008-7 号文件,要求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之后,至 09 年将近 95%以上 的公司都已经成立审计委员会, 那么可以认定我国的上市公司都已经基本成立了 审计委员会。 表 3-1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立情况 年度 设立 占比 未设立 占比 总计 2005 567 42.63% 763 57.37% 1330 2006 673 48.20% 723 51.80% 1396 2007 1012 66.49% 510 33.51% 1522 2008 1365 85.36% 234 14.63% 1599 2009 1649 94.17% 144 5.83% 1751 表 3-2 2005-2010 上市公司年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样本分布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样本 43 39 23 16 13 15 149 表 3-3 2007-2010 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样本分布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样本分布 23 16 13 15 67 上述 3 个表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 其中表 3-2 是 2005 年至 2010 年发生财 务报告舞弊的样本数,表 3-3 是本文研究的年度内发生的财务舞弊报告的样本 数, 结合表 3-1、3-1 表 3-3,审计委员会成立情况在 2004 年-2009 年之间有很大 的变化,同时在 2007-2009 之间发生财务信息舞弊的公司个数总体趋势减少,至 2008 年后减少趋势不明显,且有反弹的现象,这与 2008 年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成 立委员会的预期效果不符。 第三章 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现状与剖析 13 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的现状剖析 审计委员会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缺失一、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缺失 审计委员会是否能发挥预期效果, 在于是否能保证委员会成员在工作履职过 程中的独立性。这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来分析,它对公司最早期 的财务报告的预编到最后财务报告报出整个过程都负有监督责任。因此,审计委 员会可谓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一个保障, 上述命题成立的前提是审计委员会的 独立性得到保障。如果在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障,审计委 员会就沦落成为一个摆设,那么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将被架空也就不足为怪。 为解决上述情况, 很多国家在制定相关的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的时候就会明 确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成员需由外部董事担任 。因为相比较而言,外部董事并 不直接参与或者干涉到公司的经营方针, 同时自己的绩效基本与公司也无太大关 系, 所以更具备了独立性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审计委员会成员大多都来自 博士、 教授等高级知识群体或者在本专业范围内有独到见解的高端人才,他们更 看重自己的声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