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作为工业化过程的伴生事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能否顺利实现,反过来影响着工业化本身的进 程。因此,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 切配合。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 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大 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无论 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层面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转移的一般关系理论,并确立了我 国自建国以来劳动力转移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尤其优先发 展重工业阶段、二元工业化阶段以及新型工业化阶段。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分 阶段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其中主要运用 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证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 运用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力求从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开发中得出结论。在二 元工业化阶段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然后进行 客观评价,指出这三个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以及农村劳动 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还着重对现阶段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对 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以经济生态阈理论为基础,对制 约农民工发展阈值的因素进行研究,期望以农民工的发展阙值为突破口,采取措 施来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民工资源,增强农民工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文章的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这个角度提出了如何顺利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农民工,经济生态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t r a n s f e r e n c e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f o r c e ,i st h ei n e v i t a b l e o u t c o m e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p r o c e s st h a tan a t i o no r 舀。地m u s t 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s o c i e t yt ot h ei n d u s t r ys o c i e t y a st h e c o m p a n i o n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t r a n s f e r e n c e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f o r c et o w a r d t h en o n - f a r mp r o d u c t i o ni n d u s t r ya f f e c t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t 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f o r c es h o u l dm a t c ht h ep r o p u l s i o n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t r a n s f e ri ssk e yi s s u e ,w h i c hw i l lm a k em u c hd i f f e r e n c ew h e t h e rf u l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w e l l o f fs o c i e t ya n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c a nr e a l i z e i ti st o oa ni s s u eo f s t r a t e g i ca n do v e r a l l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t h es o c i e t yp r o g r e s si no u r c o u n t r y w h a ti sm o r e , 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a s k & a n a n d i n gp r o m p ts o l u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n o m a r e rf r o mt h es e 斌i o n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o rt h es e c t i o no f t h e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 w em u s ta t t a c h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i s s u e a tf i r s t , t h i sp a p e rc o m b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a n dv i e w sa b o u tt r a n s f e ro f 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sn a t i v ea n da b r o a d ;d e s c r i b e se a c hs t a g et h a tt h et r a n s f e ro fr u r a l s u r p l u sl a b o ro f0 1 1 1 c o u n t r yg o e st h r o u g hi nt e r m so fh i s t o r y t h es t a g e si n v o l v e :t h e s t a g eo f p r i o r i t yg r o w t ho f h e a v yh d u s t r y ;t h es t a g ed u a l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s t a g eo f n e wa p p r o a c ht o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d e v e l o p i n ge c o n o m i c sa n d i n d u s 仃i a le c o n o m i c s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r a n s f e ro f r u r a l s u r p l u sl a b o ra n dt h ea d j u s t m e n ti ni n d n s 仃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 s p r i m a r i l yi n c l u d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a r i t h m e t i c a le l u c i d a t i o nm e t h o da n d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m e t h o dw i t l lc h a r t a n da l s oe n u m e r a t e sl a r g eq u a n t i t ya r i t h m e t i cf i g u r e a n dc h a r tt o e x p l a i na n dp r o o ft h es t a n d p o i n t a n d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i nt r a n s f e r r i n go f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d u r i n g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i n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r a n s f e ro fl a b o rf o r c ei nr u r a la r e a si m p u l s e s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i ni n d u s m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a d j u s t m e n ti n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d r a w s t r a n s f e ro f l a b o rf o r c ei nr e ! t l l r n b a s e d0 nt h et h e o r yo f 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yt h r e s h o l d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m a i n f a c t o rt h a ti n f l u e n c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yt h r e s h o l da n do f f e r san o w p e r s p e c t i v ef o rr e s e a r c ho ns u s t a i n a b l eu t i l i z a t i o n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a l t e r n a t e l y a n d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t os o l v et h ee m p l o y m e n tp r o b l e ma r ea sf o l l o w s :e e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y t h r e s h o l ds h o u l d b e i n c r e a s e d ,n a m e l y i n c r e a s e dt h e i r a b i l i t y o f i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ds t e a d ya b i l i t y t h e n , t a k i n gt h ea d j u s t m e n ti n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t h em o d ea sf o u n d a t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p u t sf o r w a r ds t r a t e g i cm t 均8 1 1 1 - e sf o r t h et r a n s f e ro f s u r p l u sl a b o rf o r c e k e yw o r d s ;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 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yt h r e s h o l d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重麽太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函砀号签字日期:力年丁月e t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重庆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 。 ( 请只在上述一个括号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妒专 签字日期:碉年j 月,6e t 导师签名而压砑、j ,、j 签字日期:洳7 够月2 口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1 引言 1 1 选题意义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全国总人口的6 4 生活在广大的农村,并且农 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 转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还会日趋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整 个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明 确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缓解贫困的 有效途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 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要求。 1 1 1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谓现代农业指的就是广泛采用 现代工业设备、现代科学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要实现现代农业,不 仅需要大量的资本,还要有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 机械化水平就会大大提高,随之农业劳动生产率会相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使得土地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下降,产生过量的农业劳动力与有限的土 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农村劳动力迫切寻求其他就业渠道“】。因而我国的农业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本出路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这是建 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1 1 2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耕地变成了建设用地, 使得耕地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愈来愈突出,产生了很多“种田无地,上 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如何安排这些失地农民的生活与生产已经成为社 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再加上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劳 动生产率,虽然近几年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是仍然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若这些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转移而仍然滞留在人地矛盾日益突 出的农村中,就会使得农村问题更加严重。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我 国为数众多的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的农村改革进程,关系到农村乃至整 个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甚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1 1 3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科技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生态学、遗传工程、光合作用等研究,电脑、遥控等新技术的发展, 都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新的历史性的转变,赋予现代农业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将是 面向世界的农业,它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应用 的农业。就目前来看,若想在农业中应用新技术,除了政府的财政性支农进行农 业科研,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量以外,农民的劳动工具的更新、耕作经营方 式的改变、素质的提高等也相当重要。而劳动力工具的更新,需要资金的投入; 耕作经营方式的改变,需要一部分农民转让土地的经营权,是部分农民进行规模 经营和机械化作业;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培训等,这些都与农村劳动力的转 移息息相关。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可以空出 部分土地的经营权,而且也让农民自觉地进行培训,从而提高素质。而且,随着 农民收入的提高,跟随着子女的教育水平和人数也会相应提高,农民的数量就会 自然减少。因而,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1 2 问题的提出 如何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 政府、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 大大丰富了中国经济研究的理论文库,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问题的解 决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当我们从这些研究成果中不断吸收理论营养的时候, 也在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中国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又出现了那些新特点,新现象,以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 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的数据来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工业品供给由短缺转向过剩,城市工业和农 村工业纷纷增加资本投入,对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增加 本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本文尝试用一个理论模型,对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互 关系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并通过实证检验来获得期望的结论。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现在一直是国家和理论界都关注的热点。 农民工问题不利于农民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彻底转移。 本文将农民工群体看成一个经济系统,以经济生态阈理论为基础,对农民工发展 阈值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寻找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 空间、生存和生活能力的方法、措施。 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现阶段国家、企 业、农村劳动力以及农民工自身应该做哪些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本文试图 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 总之,本文将围绕上述4 个问题,借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 一般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在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过程中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和探索,期望能在理 论上有所创新,在政策建议上能有新的突破。 1 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按照提出问题,选择经济学 理论解释,建立假设,用事实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采取的 政策建议。 在理论上,主要运用的是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理论,其 中主要用到的是结构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产业结构理论和经济生态阈理论。在问 题的研究上,以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理论思考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是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结合。力求做到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是在各阶段产业结构调 整中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式、产生的后果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借鉴意义 的结论。实证分析是对具体阶段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的吸纳情况利用数据做 出研究论证并提出措施。 1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七章,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主要是研究意义等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章主要是述评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模式。 第三章主要对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进行评述。 第四章主要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共分四小节。 本文将我国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以农补工,发展工业阶段、二元工业化阶 段以及新型工业化阶段。前三小节分析这三个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 调整的关系。第四小节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总结和分析劳动力转移对产 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就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农民工问题联系在一起讨论,将农民工群体看成一个经 济生态系统,以经济生态阈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农民工发展阙值的因素,找出 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增大阈值的方法。 第六章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这方面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是结束语。 1 5 采用数据说明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部分为直接引用相关作者的调查数据,绝大多数来自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均在图表中予以标注。 1 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可能的创新之处: 详细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用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将农民工群体看成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农民工资源要发展就需要使这个经 济系统的发展空间增大。本文就是以经济生态阈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如何增大这个 经济系统的发展空间。 不足之处: 本人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知识范围、研究能力和经验的有限,使得 本文有许多部分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出更加理想的结论来,但是结果总 是差强人意。 收集数据的困难加之能力的有限,文章在定量分析上也稍显不足,有待进 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方面来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他方面只是 稍有涉及,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可以是以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相关理论概述 2 相关理论概述 2 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在二元结构经济向发达的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 动,或者说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共生现 象。发展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模式。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刘易斯( l e w i s a ) 、拉尼斯( l a n i sg ) 。费景汉( f e ij i n g h a n ) 、 乔根森( j o r g e n s o nd w ) 和托达罗( t o d a r om ) 等经济学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所提出的理论。 2 1 1 刘易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 9 7 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 ( w a l e w i s ) 1 9 5 4 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 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心3 ,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 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维持生计部门,一个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资本主义 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上:第一,传统部门的边际劳 动生产率为零,存在劳动的无限供给;第二,从传统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 资水平由传统部门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第三,现代部门中的利润的储蓄倾向高 于传统部门中收入的储蓄倾向。按照上述假定,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 为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对现代部门的供给价格低,且现代部门的边际劳动 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资,因而,现代部门发展可以从传统部 门中获得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差额中获 得巨额利润。又由于现代部门利润中的储蓄倾向较高,使得随着现代部门的发展, 它对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 其结果是,传统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现代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 致达到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到这时,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变 为一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理论在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存在一些缺陷口钉1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该理论所说农村剩余劳动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可为 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力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踟 。该理论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 的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忽视了农业部门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作用。该 理论暗含的假设,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是刚性的,这个假设与经济发 展的实际不符。尽管该理论存在缺陷,但是它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它为研究发 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相关理论概述 2 1 2 费景汉、拉尼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该模型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学者费景汉在刘易斯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理论基础上于2 0 世纪6 0 年代初创立的理论h 1 。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型 的不足之处,是忽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业劳动力转 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为此,他们根据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创造性的提 出了劳动力转移过程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劳动力配置和两部门同时发展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式基本相同,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 段。第二个阶段是劳动边际产品大于零并小于不变的制度工资的阶段。在这一阶 段,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农业产出的下降,农业总产量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 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了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因此,工业部门不得 不提高工资。这个转变点是“粮食短缺点”。通过前两个阶段,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 得以消除。第三个阶段是劳动边际产品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这个转变点是 “商业化点”,由此进入新古典阶段,农业工资由市场决定,二元结构特征消失在 拉尼斯一费模型中,第二阶段至关重要,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在劳动力流动过 程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 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前提条件之一。“费一拉”认为,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 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劳动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一个 几乎没有新的农业技术进步和新的农业投资的农业,是停滞萎缩的农业,它将引 起非农业工资成本的急速高升,从而侵蚀用于非农业发展的利润和资金,使非农 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处于停滞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农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费一拉”理论比刘易斯更加详尽的叙述了在经济转换中,就业结 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重视人1 2 1 增长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发展了刘易斯理论。但其仍然以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 城市不存在失业、假定人口不变为前提,故它除了有和刘易斯理论共有的缺陷外, 其自身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即它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 提高而提高,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汨 。 2 1 3 乔根森模式 1 9 6 1 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 d w j o r g e n s o n ) 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二元经 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式”1 。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 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 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 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 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相关理论概述 动力转移的规模。 同刘易斯、拉一费理论相比较,乔根森理论有以下四个特点:该理论是用 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农业剩余为基础创立的理论。刘易斯和拉一费理论是 用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剩余劳动力为基础创立的理论。乔根森理论认为工 资率是随着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而刘易斯等人的理论认为, 在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工资率是由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决定,是 固定不变的。乔根森理论认为,农村剩余拉到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人们消费 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刘易斯、拉一费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 移到工业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乔根森理论从 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出发,认为人口增长是由经济增长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乔 根森理论否定了刘易斯、拉一费理论的剩余劳动假说和固定工资观点。 乔根森理论的缺陷是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即存在农业剩余时,粮 食需求收入弹性为零,这个假定显然与事实不符。 2 1 4 托达罗的就业转换理论 6 0 年代末n 7 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 镇和城镇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出发,创立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f n o 他认 为,由于城镇中失业率的存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镇 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其动力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 收入水平的差异,而且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取决于城市的失业状况。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市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民也不会简单地作出 迁移到城市的决定。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如下“: m = f ( d )式( 2 1 ) d = p w rr 0 式( 2 2 ) 式( 2 1 ) 中,m 表示从农村迁移城市的人口数,d 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 o 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式( 2 2 ) 中,w 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 平,r 表示农村实际收入,p 为就业概率。这个模型的基本含义:促进农民向城市 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工 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和城市的失业 率成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 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 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与刘易斯、拉一费以及乔根森三个理论相比,该理论具有以下特点:假定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假定工 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它是不断上升的。由于把城市失业作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概述 为研究的前提条件,因而把就业概率看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特别强调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重要性。不过托达罗模型也有它自己的一些 不足:该理论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与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情况不符。该理论暗含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就永远居住在城市,就 不了业也愿意呆在城市而不返回乡村,这与事实不符d 3 。 托达罗模型具有的改革意义: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 严重失业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劳动 需求的增长就会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 越多,就业概率p 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据托达罗 估计,对于每个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将会导致2 至1 j 3 个农民迁入城市。这就出现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城市现代部门扩张得越快,就业机会创造得越多,失业人 口就越多。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行为必须消除。在发展中国家, 由某些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一般高2 3 倍,有的甚 至高达4 倍以上。收入差距的拉大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大力发 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们n 5 ”3 。 2 2 国内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成果综述 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我国的学者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了研究。我 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偏重于在对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模型的应用基础 上,提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 2 2 1 对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 托达罗模型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普遍赞扬,也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托达罗模型的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 现实情况不符;托达罗模型假定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即便 找不到工作,他们也宁愿在城市里传统部门做些临时性工作或者完全闲置,这种 假定也与实际不符合。我国学者周天勇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正,他在模型 中引入时间长度,将收入差异分析微观个人化,提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政策 解释1 ”。 王学真和郭剑雄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与刘易斯模型的 基本假设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假 设作出修正和补充。第一,放弃刘易斯模型只有农业和农村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 无失业的假设,面对我国城市与农村失业并存的严重现实。第二,放弃刘易斯模型 城市部门资本积累率与就业机会创造率呈正比的假设。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内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在现有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创造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概述 趋于下降是客观规律。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之前,城市工资水平维持 不变是脱离实际的。必须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存在明显差距和城乡收入 水平不断拉大的现实。第四,虽然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不一定如刘易斯所说的 等于零,但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假设是能够成立的。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 的流出,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农业产出,但是经过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对劳动 力的替代的资源结构调整,长期来看反而有利于增加农业产出0 8 】“”。 赖小琼和余玉平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发 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其迁 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并构建了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汹) 【2 “。 2 2 2 新三元经济论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的 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为这些拥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制定赶超战 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经济的到来,二元结 构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为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 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全新的三元结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新三元结构理论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了包括传统农 业部门、工业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在内的三元经济时代。三元结构理论是在发展 中国家传统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信息产业正在取代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 而成为新的主导部门、劳动工资几乎没有变化等假设条件下,研究和探讨如何利 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以拉动整个经济结构实现转型的理论 。 新三元结构理论认为,在产业上,我国将在较长时间内走农业、工业和知识“三元 经济”并行发展道路,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实现传统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增长。传统工业和传 统农业在实现资源转移的同时,也反过来积极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 业部门由于信息化而大量吸收劳动力,劳动力则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传 统工业部门向信息产业部门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是需要通 过对劳动力进行极短时间的培训和改造的,然而,传统部门向信息产业部门劳动 力的转移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样转移是必然且能够实现的,因为随着信息产 业的发展,传统农业部门人口及其创造的g d p 占总人口及全国g d p 的比重必然是 逐渐减少的,其剩余劳动力向传统工业部门的转移也是必然的。那么,原来工业 部门所拥有的劳动力加上必然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工业部门产生大量的 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为向信息产业部门转移提供了条件咖1 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 3 1 定义的界别 3 1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刘易斯在2 0 世纪5 0 年代首先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从 传统农业中减少一部分劳动力,农业的总产出并没有减少甚至略有增加,也就是 说这部分劳动力对农业生产并未起到任何作用,或者只能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 这一部分劳动力就叫做剩余劳动力,即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当代经 济学家一般把农村( 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 拥有的劳动力数量和传统生产技术、 耕作方法和劳动组织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力之差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农业 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已经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 生产性使用,同时农业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性,所需要的劳动 力会相应减少,加上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必然是一个动态环节,是 一个不断被挤出的过程,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人的劳动在产业间的流动,同时它还具有人本身具有 的其它属性的流动。作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具有以下特性: 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融为一体的完整的人。我们通常对农村剩余劳动的理解, 仅仅是把他们看成是生产者,而忽视了他们本身也是消费者。因此,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生产力要素的转移流动配置,也是生活要素的转移流动配 置2 4 1 剐。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劳动力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吃、喝、住、行、 穿等最基本的生理属性。劳动力的社会属性,是指安全、受到别人尊重、有成就 感等与周围人群、与企事业单位等的关系。 作为单纯的劳动力以外,本身还携带有劳动技能以及抽象的社会、经济价 值观等。劳动技能以及抽象的社会、经济价值观,会随着劳动力转移流动配置的 次数、时间长短以及转移的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改变。特别是对社会、经济价值 观的改变,导致了近期民工荒的出现,现在农民工也会对不满意的工种( 如工资 太低、无法学到技术、无发展前途等工种) 说“不”。 可能拥有某种财产的所有权或支配权或收益权或其它权利。财产的流动是 双向的。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把所取得的收入转移回农村,这是一 个普遍现象,但是也有农民工带着所积累的原始资金或其它财产权利投向城镇, 包括股市、服务业、生产企业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三者是随着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而一起转移的,而第四点有可能转移。 1 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 3 1 2 产业结构的内涵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往往是伴随着产业替代和经济结 构的变动,没有结构变动的经济发展是不多见的呻】。一般来说,“结构”是指事物 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 相互关系。本文所涉及到的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各种社会,经济和 自然资源要素按照一定制度规则,在产业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之间进行配置的比 例关系和产出、分配关系状况等。 从产出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全部生产总量在产业、地区、 企业之间的构成比例状况。它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工业结构、服务业 结构、产品结构等。有投入就有产出,产出及其结构是反映投入的结果,它是衡 量一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凡是农业产出所占比重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而工业、服务业产出所占比重越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高( 见表3 1 ) 。 表3 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g d p 产业构成( 2 0 0 0 年和2 0 0 3 年) t a b l e 3 1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人均g d p g d p 产业构成 国家 ( 美元) 一 二产 = 蕾 或地区 2 0 0 02 0 0 32 0 0 02 0 0 32 0 0 02 0 0 32 0 0 02 0 0 3 孟加拉国 3 8 0 4 0 0 2 5 5 2 1 82 5 3 2 6 3 4 9 2 5 2 o 印度 4 5 05 4 02 4 62 2 22 6 62 6 64 8 85 1 2 蒙古 4 0 04 8 03 3 32 8 11 8 51 4 94 8 25 7 o 巴基斯坦 4 8 05 2 02 6 72 3 32 3 12 3 55 0 25 3 2 越南 3 8 0 4 8 0 2 4 5 2 1 83 6 7 4 0 0 3 8 7 3 8 2 中国 8 4 01 1 0 01 4 8 1 2 54 5 9 4 6 0 3 9 3 4 1 5 韩国 9 7 9 01 2 0 3 04 33 2 3 6 2 3 4 6 5 9 5 6 2 2 日本3 5 2 8 03 4 1 8 01 41 33 2 23 0 46 6 46 8 3 英国 2 5 4 0 02 8 3 2 01 11 o2 8 52 6 67 0 57 2 4 美国3 4 4 0 03 7 8 7 01 61 62 4 42 3 o7 3 97 5 _ 3 资料来源:h t t a :w w w , c t a t s c o v e 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所得。 从资源要素的配置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是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在 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配置关系状况。它包括了资本结构、劳动就业结构、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 术结构和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配置结构等。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投 入,既然有投入就有投入品的配置比例和效率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 业,生产要素配置或投入结构状况如何,是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zao的法律认定
- 合同法第115条内容
-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9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年山东客运从业资格证应用能力考试
- 2024最高额质押反担保合同
- 2024购房合同能否更名以及如何更名
- 专题10.人物描写及其作用-2023年三升四语文暑期阅读专项提升(统编版)
- 四年级读书卡完整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篇 含答案 部编版
- 2024成品柴油买卖合同
- 勇敢面对困难课件
- 第三章悬臂式与扶壁式支挡结构解析课件
- 河北省秦皇岛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课程设计评分表
- 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E
- 中频炉事故应急预案
- 产品周转防护管理基础规范
- 《ERP沙盘模拟》实训教案
- 班组长竞选表
- 《鲧禹治水》-完整版PPT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