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 内容提要 1 内容提要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深入拓展而且符合越南学术 界当前的需求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汤汉生平思想作品作出考察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为陶渊明研究者所熟 悉但关于汤汉本人的现存资料有限资料中存在不少矛盾本章根据宋元别集宋史全祖 望宋元学案以及汤汉家乡的地方志等文献材料辨别汤汉家族关系探讨汤汉为人为学 特点本章所得出的结论是汤汉学问渊博为官正直敢言对师友有始有终具有中国古代知 识分子的典型美德汤汉学术思想最大特点是兼融朱吕陆学这一点对汤汉成功注陶有着密切的 关系 第二章介绍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在清代重见之始末以及其版本流衍本章还在郭绍虞 先生及邓小军先生著述的基础上考察宋庠本异文在现存南宋陶集本的具体情况以说明汤汉注 陶靖节先生诗的底本问题 第三章主要考察汤汉注陶诗时所使用的注释方法首先分析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的异 文校语数量和异文内容说明汤汉在注陶集时掌握大量的文献来源作出了认真的校勘工作在 词语解释方面汤汉适当运用传统训诂注释方法同时重在发明诗意寓评于注在诗歌欣赏 评论方面 汤汉注释吸收前人和宋人研究陶诗的成果 并加上自己的创见 汤汉注释一般很简练 但很精辟独到具有全面性启发性效果 第四章考察汤汉注述酒诗的途径分析汤汉注述酒诗时所开创的深层次以史证诗 方法首先说明以史证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注释传统方法历史悠久但基本上是一般性地解释 作品明显的历史背景而汤汉所发明的以史证诗方法是辨证性的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只限于解 读以微辞为表现手法的写实性作品的历史内容汤汉通过解读陶渊明述酒诗不但使陶渊明 的政治立场明白于世而且发明了解读古典字面今典实指诗歌的注释方法 第五章总结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的特点和价值汤汉注陶是陶集注本的第一家注本 是后世大量陶集注本的祖本汤汉注陶揭示出陶渊明及其诗歌极重要的潜在思想内涵历史内 涵和相关艺术造诣在陶渊明研究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汤汉之后钱谦益钱注杜诗陈寅 恪柳如是别传所使用的诗史互证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汤汉的方法汤汉注陶早于钱注杜 诗四百年早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八百年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地 位 关键词汤汉陶渊明注释以史证诗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英文提要 2 abstract a relevant subject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ang hans annot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which is concurrent with vietnamese literature studies. the dissertation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and brief explanation of tang hans thinking, life and work. the tao yuanmings poetry notes by tang han is very well known and popular for those people who study taoyuanming. however, most information on tang hans personal life is not well known, and is in fact contradictory. this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tang hans life and work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ages. as the result, tang han is not only an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but also a mandarin chinese of integrity. therefore, we can say that tang han was a good example of a well-known, educated individual in ancient china. three different philosophic principles combined by tang han became his unique point of view during his time, which was key to his effectiveness in discussing tao yuanmings poem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ader to all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ao yuanmings poetry, as noted by tang ha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way tang han discusses taoyuanmings poems as clearly explained in tao yuanmings works. (as revised, it states that because of extensive studies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most of tang hans explanations are in a simple, concise format that still strongly supports the views he expresses about tao yuanmings poem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re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way that tang han discussed tao yuanmings poem, “liquor talking”. the technique that tang han used was called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英文提要 3 “proving poems by using historic literature.” this method of proving poetry by using historic literature was used by many people in china over the years, but was only a simple summary of the writers real life and work. tang han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use methods that utilize dialects that are suitable for discussing historic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tao yuanmings poems. besides encouraging readers understand tao yuanmings political position, tang han also invented a new way to study ancient poetry using classical language in a way that related his era to modern time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re is an evalu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 as studied by tang han.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poetic works noted by tang han, which is also an introduction to tang hans literary style.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ang hans notation of poetic style became a very important method of explaining and discuss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hich grows ever more graceful and perfect as time passes. keywords: tang han; tao yuanming; liquor talking; proving poems by using historic literature.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越文提要 4 tom tat noi dung e tai “nghien cu tap th ao uyen minh do thang han chu thch” la mot e tai nghien cu nghien cu m rong thuoc lnh vc van hoc co ai trung quoc, ong thi cung phu hp vi nhu cau nghien cu cua nen hoc thuat viet nam hien nay. luan van chia thanh 5 chng. chng th nhat: khao sat cuoc i, t tng va tac pham cua thang han. tap th ao uyen minh do thang han chu thch la tac pham quen thuoc oi vi cac nha nghien cu ao uyen minh, nhng ban than thang han va t tng, tac pham cua ong th cha he c nghien cu mot cach toan dien. noi dung chu yeu cua chng nay la can c vao cac tai lieu thi tong, nguyen, thanh e tm hieu, lam ro than the, t tng va tac pham cua thang han. ket qua khao sat mot so tai lieu co lien quan va mot so tac pham cua thang han, cho thay ong la mot nha nho uyen bac, mot v quan chnh trc thang than. ve hoc thuat, ac iem noi bat nhat trong t tng cua thang han la dung hoa ba trng phai triet hoc chu (hy), luc (cu uyen) va l (to khiem). tat ca cac ac iem nay eu co anh hng quan trong en viec thang han chu thch thanh cong th ao uyen minh. chng th hai: gii thieu lai lch va cac ban lu hanh tap th ao uyen minh do thang han chu thch. chng th ba: khao sat phng phap chu thch cua thang han s dung trong qua trnh chu thch th ao uyen minh. phng phap chu thch cua thang han bao gom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越文提要 5 khao nh van ban, giai thch t ng va phan tch, bnh luan van hoc. trong qua trnh chu thch th ao uyen minh, thang han a oi chieu mot lng van ban ln, van dung mot cach thch hp phng phap chu thch truyen thong, ong thi chu trong phan tch gia tr noi dung t tng va gia tr nghe thuat cua th ao uyen minh. chu thch cua thang han phan ln rat ngan gon, suc tch, nhng rat oc ao, sau sac, co anh hng sau rong en cac ban chu thch th ao uyen minh sau nay. chng th t: khao sat phng thc thang han chu thch bai th “thuat tu” (ke chuyen ru) cua ao uyen minh e rut ra ket luan ve phng phap chu thch “d s chng thi” (s dung van ban lch s trong qua trnh phan tch, chng minh noi dung th) cua thang han. “d s chng thi” la mot phng phap chu thch th truyen thong cua trung quoc, co lch s t lau i, tuy nhien, trc thang han, phng phap nay ch mi dng mc mo ta boi canh lch s cua tac gia, tac pham. phng phap “d s chng thi” do thang han phat minh la phng phap khao chng mang tnh chat bien chng, ch thch hp dung e chu thch noi dung lch s trong cac tac pham (th) mang tnh chat hien thc va c dien at bang but phap “an ngon”, “vi ngon”. thong qua chu thch bai th “thuat tu” cua ao uyen minh, thang han khong ch lam ro lap trng chnh tr cua ao uyen minh, ma con phat minh ra phng phap chu thch cac bai th s dung ien co, am ch thi s. chng th nam: tong ket ac iem va gia tr cua tap th ao uyen minh do thang han chu thch. tap th nay la tap chu thch th ao uyen minh au tien, la thuy to cua cac tap chu thch th ao uyen minh sau nay. thang han khong ch lam sang to noi dung t tng va gia tr nghe thuat cua th ao uyen minh, ma ong thi a phat minh ra phng phap “d s chng thi”. sau thang han, phng phap “d s chng thi” nay a khong ngng c hoan thien, tr thanh mot phng phap quan trong trong chu thch th ca co ien trung quoc.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越文提要 6 cac t chnh: thang han, ao uyen minh, chu thch, “d s chng thi”.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引论 6 引论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深入拓展研究而且符合 越南学术界当前的需求 作为一个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留学生本人希望能选择一个既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 中国古代文学治学方法又可以增进越南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学深入了解的题目汤汉注 陶靖节先生诗研究是合乎这两个条件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佳题 陶渊明是在越南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越南陈朝诗人莫挺之1 2 8 4 1 3 6 1 过彭泽访陶潜故居诗云 自性本闲旷初不比碌碌斗米肯折腰解印宁辞禄扶疏五株柳冷淡一篱菊 寥寥千载后清名吾可服 越南后黎朝著名诗人阮秉兼1 4 9 1 1 5 8 5秋思诗云 光景逐人年似矢危时忧国鬓成丝田园自笑归来晚松菊犹存是故知 此二首诗思想内涵显然与陶渊明诗一脉相承 基于工作的实际需求个人的水平以及在华留学时间安排本人希望通过研究汤汉注 陶靖节先生诗掌握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的基本功底以此为基础在往后教学工作中 能发挥其实际效用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陶渊明的作品内容和艺术成就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 陶学的最新成果 汤汉注陶是陶渊明集的第一家注本是后世大量陶集注本的祖本汤汉注陶的重大学术 价值第一是开创陶集注本第二是开创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揭示陶渊明诗歌极重要的潜 在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相关艺术造诣论文肯定汤汉注陶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明显的重要 地位在陶学发展史与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发展史中具有重要贡献由此证明早在宋代中国 诗歌注释的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已成熟 关于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历代书目文献诗学文献和陶集注本都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此本是不可多得的陶诗善本之一对于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注释内容方面的评价 主要在汤汉对注述酒的成就但亦肯定汤汉注陶的多方面成就 今人提到陶集版本时如钟优民先生在其陶学发展史中也肯定汤汉对陶学发展史 的贡献认为汤汉与李公焕使陶集注释开始步入全面系统的新阶段尤其汤汉注述 酒一首较前人确有重大突破使其微言大义初步明朗化 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专门论述汤汉注陶的著作论文本文力图立足在汤汉注 陶的文献基础上吸收前人对汤汉注陶研究的成果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汤汉注陶作出 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越南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诗人是陶渊明与杜甫 越南nguyen hue chi主编李朝陈朝诗文第二辑上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页 8 5 5 越南裴辉壁选编皇越诗选卷五後黎诗刻本希文堂1 8 2 5 通常以为中国诗歌注释的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是成熟于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 钟优民撰陶学发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 0 0 0 页 9 8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引论 7 以史证诗是中国诗歌注释传统方法之一在本文之前已有陈寅恪等大家的有关著作但 关于汤汉以史证诗方法的评价却寥寥无几最新出版郝润华的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 法一书 也没有提到汤汉 笔者认为在钱谦益之前汤汉在其注陶靖节先生诗过程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 注释方法尤其是以史证诗方法汤汉对陶诗的诠释全面精准表现在其对陶诗的艺术 内容以及陶诗所体现的历史思想文化因素的多方面解释汤汉的注释方法应该被给予认 真全面的研究和继承 本文使用汤汉注本为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7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福州刻本原大影印 书名为古逸丛书三编之三十二陶靖节先生诗注按原书四卷各卷卷首书名为陶靖节 先生诗 本文并参考其他陶集宋刻本如嘉庆影刻汲古阁摹绍兴影刻宣和陶渊明集十卷简 称苏写本宋高宗时期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简称曾纮本汲古阁藏本宋绍熙曾 集刻本陶渊明集诗一卷杂文一卷简称曾集本又参考汤汉以后的其他注陶集本如 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清代 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和民国以来各家陶集注本 参郝润华撰钱注杜诗与史诗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 0 0 0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8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前提性组成部分本章根据正史宋元别集笔记以及地 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考察汤汉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著述及其存佚情况以期为研究汤汉注 陶取得全面深入的背景知识 第一节 汤汉的生平事迹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二陶渊明集十卷明万历刊本条 陶诗宋以前无注者至汤东涧始发明一二 汤东涧1 2 0 2 1 2 7 2名汉字伯纪号东涧南宋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东北人理 宗淳祐四年1 2 4 4 进士授上饶县主簿改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山长历理宗度宗两朝累 官权工部尚书兼侍读以显文阁直学士提举玉隆宫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 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宋史卷四百三十八有传 汤汉所注陶靖节先生诗简称汤汉注本汤本在陶集诸注本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至 今众所周知的陶集注本的始祖然而人们对这位在陶渊明研究史和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史上曾作 出了极大贡献的学者了解甚少清代杨绍和在楹书隅录初编卷四宋本陶靖节先生诗四卷 条中记载当时初得此书的鲍以文居然不知汤汉何许人也关于汤汉生平事迹的现存材料的 确很有限宋史汤汉传记录了汤汉为官期间的官职变迁情况以及汤汉对皇上的谏言至 于其家族背景学术思想等仅寥寥数语 一宋史汤汉传三汤关系说的一点质疑 宋史卷四百三十八汤汉传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 据宋史此说则汤汉有干巾中三兄 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二中华书局1 9 8 3 第四册页 9 9 5 郭绍虞陶集考辨费元甫注本条云费元甫注本陶靖节诗卷数不详宋费元甫注佚魏了翁鹤 山大全文集卷五十二有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称同郡费君元甫嗜公之诗为之训故微词奥义豪分缕 析云云考魏了翁卒于理宗嘉熙元年丁酉是费注之成当在是年以前今人仅知有汤汉本为陶集注释之始 而不知费著已为之先矣郭绍虞撰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页 2 8 2 郭先生认为费元甫注陶靖节诗是第一陶集注本其成书时间理宗嘉熙元年 1 2 3 7 之前在汤汉注本咸淳 元年 1 2 4 1 之前然费元甫书到底如何已不得知又仅见于魏了翁一家之说故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应把 汤汉注本视为陶集注本最早之本 清 杨绍和撰楹书隅录初编卷四中华书局1 9 8 7 页 5 0 2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三十八汤汉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 9 9 9 第十一册页 1 0 1 1 5 除了汤汉传的以上记载以外宋史没有汤干汤中的任何其他记载宋史卷四百五袁甫传卷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9 清代全祖望对宋史汤汉传以上说法提出反驳其奉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 云 陆文安公弟子在江南西道中最大者有鄱阳汤氏此阁下乡里文献而向来无知之者 按鄱阳三汤子并起至东涧先生文清公而益著东涧在宋史有传而不详其学术师友 且误志其世系三汤子者其长曰息菴先生千官郡守其次曰晦静先生巾官提领其 少曰存斋先生中官司谏乃东涧之从父也而宋史以为兄谬矣 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汤千字升伯饶之安仁人先生少从乡先生肄业讲求先朝名卿言行辄慕其为人 登庆元二年进士调黄陂尉益务涵饫经术吟讽山房中家人少觌其面先是先生父临 斋德威于古学无不通先生为举子时罕以语之至是始发所蕴先生乃尽得家学之传俄 居父忧诸弟皆幼先生以养以教俾至有为服除调金华主簿辟江州都统司机直文字 又丁母忧服除调武昌军节度推官遂授南剑嘉兴二郡学日与诸生讲论道义间造诸 斋为从容咨叩勉以进业虽吏胥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黉序亲授经史其所成就 居多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县未上卒先生恬夷静深德宇粹然自其少时博参圣 贤言论以为指归精思力践不进不已至孝友至情君国大义诚至弗渝尝从西山论洙 泗伊洛之源流与朱陆氏之所以同异融会贯通卓然自有见处西山谓其用心于内 而求践其实者也有集二十卷泮宫讲义二卷史汉杂考二卷记闻十卷楮币 罪言一卷 弟巾字仲能嘉定进士中字季庸宝庆进士与先生并师柴宪敏公中行断又并 师西山仲能之主繁昌簿也西山作序以送之官至郡守季庸官司谏至工部侍郎其从 子为文清公汉 同卷清代王梓材补注 是卷学案谢山所特立郑氏二老阁刻本序录作息庵晦静存斋学案然息庵乃季庸 之号存斋则升伯之号也谢山序三汤学统源流亦两相错互特为正之 按全祖望的奉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言汤汉三从父统称三汤三汤 中第一位名千号息庵第二位名巾号晦静第三位名中号存斋 全祖望宋元学案存斋晦静息庵学案言汤汉三从父第一位名千字升伯第二位名巾 字仲能第三位名中字季庸 综合全祖望以上的两种文献则汤汉三从父第一位名千字升伯号息庵第二位名巾 字仲能号晦静第三位名中字季庸号存斋 王梓材补注指出全祖望为三汤所特立的学案原名为息庵晦静存斋学案今本存 四百十四郑清之传卷四百十四叶梦鼎传等略提汤巾事均与汤汉无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出版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排印本第 6 4 2 页巾字作申字然核对北京图书馆分 管藏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卷三十四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饶州府志胡业恒撰书汤氏簪缨图后和 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等所引全祖望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均为巾字 盖申字误今据改 清 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卷三十四奉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 刊线装本北京图书馆分馆藏 清 黄宗义撰 清 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中华 书局1 9 8 6 年第四册页 2 8 4 1 清 黄宗义撰 清 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中华 书局1 9 8 6 年第四册页 2 8 4 1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10 斋晦静息庵学案一名由王梓材所更正的 王梓材补注指出全祖望奉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及其为三汤所特立的学案均把 升伯和季庸两位之号相错互应改为第一位升伯号存斋第三位季庸号息庵这说明全祖望关于 三汤的记载中也曾出现混淆现象 全祖望所纠正宋史第一点是认为汤干之干应为千宋史 汤汉传记载为 干 而方志文献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 6 8 3饶州府志同治十一年1 8 7 2饶州府志同治十一 年1 8 7 2安仁县志等千字与干字极为相近所以目前有的排印资料作为汤干 有的作为汤千 汉语大字典干字条 干: 求取干求尔雅释言干求也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何晏 注干求也公羊传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诛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何休 注不待视见曰干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匡谬则下以是干上以是取矣求取者多 则矜谤起而饰伪之风亦开 汉语大字典升字条 升上升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升出也 又 进献进奉集韵蒸韵升进也吕氏春秋孟秋纪是月也农乃升谷 天子尝新现廌寝庙高诱注升进也 按从干和升字的字义配合来说干字的求取干求义可以配合升字的 上升进献进奉字义符合中国人命名名与字字义相关的传统千字则没有这一含 意因此应作汤干字升伯为优本文以下均作汤干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 予年二十六始识升伯于都城方是时升伯以诗文称诸公间雄丽秀拔有古作者风 又 又五六年再见于延平旋过予西山精舍相与论洙泗伊洛之源流与朱陆氏之 所以异同者旁及方外之学融会贯通卓然自有见处 又 若吾升伯盖用心于内二求践其实者也 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汤汉传作干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排印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答临川先生 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作千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 9 8 6 第一册页 4 0 5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 9 8 6 第一册页 3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 9 8 6 第一册页 3 3 真德秀1 1 7 8 1 2 3 5字景元更字元希号西山学者称西山先生庆元五年1 1 9 9 进士自幼聪颖 勤奋好学学宗朱熹以倡明理学自任在南宋后期学者中颇负盛名为人正直为政宽松关心民瘼敢忤权 要因此受到权臣史弥远的排斥事见宋史卷四百三十七真德秀传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2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2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2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11 又 君名干字升伯姓汤氏饶之安仁人自号临斋 又 君少从乡先生肆业已知讲求先朝名卿言行而慨慕其为人再举进士庆元二年中其 科调黄州黄陂尉益务涵饫经术朝暮吟讽山房中家人少觌其面临斋于古学无不通 君为举子时罕以语之至是始尽发其蕴大要谈义理不骛于虚无高远而必反求之身心 考事实不泥于成败得失而必钩索其隐微论文章不溺于华靡新奇而必先乎正大要其 归以切实用关世教为主君于是尽得家学之传俄居临斋忧服除调主婺州金华县簿 辟江州都统司机宜文字又丁母董氏忧服除调武昌军节度推官遂教授南剑嘉兴二郡 学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县未上卒年五十有五宝庆二年四月十四日也 又 日与诸生讲论道义晨入直舍至昼漏尽乃归间造诸斋从容咨叩勉以进业虽 吏胥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黉序为亲授经史其所成就居多 又 自其少时博参圣贤言论以为指归精思力践不进不已 又 至于孝友至情爱君忧国之大义悃诚至到一念弗渝 又 方丧父时三弟四媦皆少君一力抚视以养以教俾至于有成诸弟连岁状科各以 学行闻女兄弟中类能涉书史闲壶则皆君发之也 又 疾遽作遂没于俞氏之馆将属纊神采清明如常时六月五日弟巾护其柩以归 又 君初号随适居士晚更号存斋有集二十卷泮宫讲义二卷史汉杂考二卷记 闻十卷楮币罪言一卷与所谓通变策者藏于家 按全祖望为三汤所立的学案主要内容出自宋真德秀汤武康墓志铭一篇真德秀此 铭文言汤武康名干字升伯自号临斋晚年更号存斋举庆元二年1196进士宝庆二 年1227卒年五十五汤干有三弟其中一位名巾 从真德秀此篇铭文可见王梓材纠正全祖望是合理的汤干字升伯号存斋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3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3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3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4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4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4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4 宋 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四十二墓表汤武康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3 第 1 1 7 4 册页 6 7 4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12 从真德秀此铭文记载推算则汤干生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庆元二年1 1 9 6 举第时 年二十四汤汉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 2 0 2 生, 则与汤干相差三十岁 最重要一点是真德秀此汤武康墓志铭并没有提到汤汉 宋代袁甫蒙斋集卷二十七言律诗褒三汤孝行 谁道田家不读书一门孝行与人殊直将自己通天地岂是无心惜体肤人愿生儿皆似 此神如祐善肯忘吾勉哉一念勤推广已办嘉名里巷呼 袁甫是汤汉的友人曾为汤汉岳父湘潭县尉赵俾夫作湘潭县尉赵君墓志铭三汤一 词最早出现在其褒三汤孝行诗中袁甫这首诗赞扬三汤的人品学问然不明言三汤 为何人据宋史卷四百五袁甫传中曾提起汤巾与袁甫的交情想必三汤就是汤干 汤中汤巾三兄弟然而此诗令人对三汤和汤汉的亲属关系产生质疑如三汤是汤汉亲 叔父作为汤汉朋友为何袁甫仅仅赞美三汤而不曾提起汤汉父亲 袁甫蒙斋集卷十一送林德甫赴京学教授序 德甫受知真西山结交汤同年仲能及其弟伯纪 王梓材宋元学案存斋晦静息庵学案补注 兄曰仲而弟曰伯无是行次必有误文 王梓材从字号的角度分析认为袁甫记载有误汤中和汤汉不是兄弟关系 元代袁桷蒙斋集卷十一序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 淳佑中昜番阳汤中氏合朱陆之说至其犹子端明文清公汉益阐明 之足 以补两家之未备 袁桷序明言汤汉为汤中氏之犹子即侄子全祖望为三汤所立学的案内容全出 自真德秀此篇铭文而最后所补其从子为文清公汉一句可能是根据袁桷龚氏四书朱陆会 同序一文的记载 查汤汉家乡现存的地方志会发现一个现象关于汤汉和三汤的辈分关系康熙二十二 年1 6 8 3饶州府志与宋史记载相同至同治十一年1 8 7 2饶州府志记录了胡业恒 书汤氏簪缨图后 一文引全祖望 奉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 后 各地方志有的把 其 兄二字改为其从父或干脆把干巾中三人从汤汉传中删掉乾隆至同治期间宋元 学案问世地方志关于汤汉家族志系记载的改变可能是因为接受了全祖望对宋史汤汉传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1 2 1 4 进士第一历官权吏部侍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赠奉大夫卒 谥正肃事见宋史卷四百五袁甫传 宋 袁甫撰蒙斋集卷二十七言律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第 1 1 7 5 册页 5 6 5 此篇参 宋 袁甫撰蒙斋集卷十七祭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第 1 1 7 5 册页 5 3 9 5 4 0 篇头云余友汤伯纪端介不妄言 宋史卷四百五袁甫传徐清臾复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臾亦悔 元 脱脱等撰 宋史卷四百五袁甫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 9 9 9 第十册页 9 6 1 8 宋 袁甫撰蒙斋集卷十一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第 1 1 7 5册页 4 5 7 清 黄宗义撰 清 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中华 书局1 9 8 6 年第四册页 2 8 4 1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原文为同字对照全祖望奉 答临川先生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按袁清容集亦言晦静始会同朱陆之说至东涧而益阐明之一句疑同 字应为明字 元 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第 1 2 0 3 册页 2 8 6 按宋元学案中华书局排印本序介绍宋元学案于道光八十年1 8 3 8 刻成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13 的纠正 同治十一年1 8 7 2饶州府志卷十八汤干传 汤干字升伯安仁人庆元丙戌 进士授黄陂尉调金黄簿除武昌军节度推官教授 南剑嘉兴二郡学正以通直郎知武康县未赴卒干天性孝友自儿时笃志色养居父 母丧哀毁骨立抚二弟教养备至后皆通显蚤岁以诗文著名继乃究心伊洛之学融 贯会通居官深达治体洞悉时务开禧用兵伏阙上书不报言果验人服先见 所著有通 变策泮宫讲义记简楮币罪言及诗文集藏于家 弟巾字仲能嘉定甲戌1214 年进士授宣教郎主成都玉局观事擢左司谏遇 事敢言徐清叟追论袁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巾与同列力争之又尝论事侵郑清之举饶鲁 之贤谓为朱子传人后主讲鹿洞书院品题谷帘三叠揽胜赋时从游日众倪镗辈皆师之 幼弟中字季庸宝庆丙戌1226 年进士授宜春簿历仕至兵部侍郎安仁县开国 男尝因时宰居丧去位谋夺情起复抗疏极论又尝上疏言宗社安危全在江防之固否 宜于长沙豫章宿重兵以备不虞后引告归宝祐间屡召不起结庵贵溪鹤岭下杜门著书 因自号息庵 这篇汤干传的记载基本上同于真德秀的汤武康墓志铭不同地方是真德秀云汤干有 三弟而此传则云汤干有二弟并亦无一言半语提起汤汉 总结以上文献关于汤汉与三汤的记载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如下 三汤为汤干字升伯号存斋汤巾字仲能号晦静汤中字季庸号息庵 袁桷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是唯一明说汤汉是汤中犹子即侄子的文献袁桷作序时间 为至治二年1 3 2 2离汤汉卒年1 2 7 2 五十年袁桷少时曾从汤汉友人王应麟学又是当时 著名学者其记载可信度相当高可为全祖望纠正宋史误汤氏志系的另一旁证只是其说 亦无其他资料互证 全祖望虽批评宋史汤汉传误志其世系然其说似亦无确切的文献依据全祖望为 三 汤所立的学案内容多出自真德秀汤武康墓志铭而真德秀原文无最关键一句其从子为文 清公汉如果全祖望的依据是袁桷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那么袁桷此序时间与宋史成书 时间亦相差不多因此也不能以袁桷说驳宋史 王梓材对汤汉汤仲字号的分析倒是可以说汤汉与三汤似不是亲兄弟 二汤汉的家族背景 汤氏是安仁之大姓汤汉在宋代作了大官是安仁县的骄傲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四封爵 汤汉封安仁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赐金紫鱼袋谥文清赐饶国公 宋宁宗庆元无丙戌年该是丙辰1 1 9 6 年为对 清 锡德修 清 石景芬等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饶州府志卷十八人物志儒林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袁桷1 2 6 6 1 3 2 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谥文清家富藏书袁桷早年师事戴表元又受知宋代遗老王应 麟舒岳祥等人继承家学渊源入翰林院后又幸见中原文献被认为学问最有所本文章长于考据参元史 卷一百七十二袁桷传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四封爵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第一章 汤汉生平考 14 同书卷三十六轶事 尚书汤汉读书于滴乳岩之侧每晨于岩下滴乳香一撮凝结如玉以供炉炷后汉没 其乳遂绝岩石犹存 可见汤汉在家乡安仁县享有崇高的地位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四封赠 汤师忠选举作思忠辛未进士汤源人以子汤贵赠通奉大夫 同书卷二十五进士 汤思中封赠作师忠字仲材崇义乡汤源人官湖广石门主簿 又 汤汉字伯纪思中子官至华文阁学士 同书卷二十五选举 汤深字逢原一都画桥人进士汉从弟以策论召试累迁至翰林学士湖南节度 使宋亡赋诗饮药自尽 同书卷二十四恩荫 汤璋字志学以父汉补蕲水录终麻城知县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是目前唯一较详细记载汤汉家族的文献 北京图书馆分馆现存光绪二十五年1899万起义篡万载珠树汤氏族谱汤氏中山堂 活字本十卷然而此家谱中关于汤汉记载与其他文献记载截然不同 万载珠树汤氏族谱卷一宗派第一编 第四世 汤俊 字有严号德威行十郎由青田居安仁配易氏续配巢氏三子修汉巾 第五世 修俊长子原名思中嘉定四年辛未1211进士任建昌军知府石门主簿 汉次子字伯纪宋淳祐四年甲辰1244进士官至端明殿大学士致仕卒年七十 一 巾三子宋嘉定七年甲戌1214进士任宣教郎 同卷仕籍 修嘉定辛未1211进士 汉淳祐甲辰1244进士 巾嘉定甲戌1214进士任宣教郎官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三十六轶事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四封赠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五进士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同治十一年1 8 7 2安仁县志卷二十五进士刻本北京 图书馆分馆藏 清 朱潼修 清 徐彦楠刘兆杰篡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