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自我价值感反映个体喜欢自己和接纳自己的正向情感体验, 具有多维度和多 水平的结构,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 显著正相关,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 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调查当前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状况,并探索提高大学新 生自我价值感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对 4 0 0 名大学新生做调查 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的现状与特点;第二部分是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生做干预研究,将 40 名低自我价值感的新生随机的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为期八周共计十六小时的实验处理, 并在实验处理结束 三个月后进行一次追踪测试,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 大学新生中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学生占到所有新生的 1 5 . 5 % 。 2 . 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3 .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文科生、理科生的 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均显著的高于艺术类学生。 4. 来自城镇和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及一般自我价值感水 平上没有区别,但在人际自我价值感方面,来自城镇的大学新生要高于来自农村 的大学新生。 5. 是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人际特殊自 我价值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 6. 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地影响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尤其对人际自我价 值感和心理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更为显著。 7. 在班级中担任干部的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要高于不担任班级干部的大 学新生。 8. 本次实验所用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大学新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 我价值感,并且在人际自我价值感、心理自我价值感和生理自我价值感方面改善 显著。 关键字: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干预 ii abstract self- worth is a multi- dimensional and multi- leve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which could reflect how people like and view themselves. self- worth is the individual feelings of self- integrated.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elf. it is indicated that, according to much research,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worth s level and the mental health s lever of people. the higher level of self- worth, the better of the 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stag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individual self- growth.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f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eek to improve the current college freshmen s level of self- worth.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adopts the self- worth quantitative form to mak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411 freshmen.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self- worth 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freshmen. the other part is the intervening study i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college freshmen.40 college students whose self- worth is low were se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to b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former is required to receive an experimental treatment of 16 hours, which lasts for eight weeks. what s more, 3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a tracing test was needed.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latter to take any treatment during the examination.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the college freshmen of low self- worth occupies 15.5% of all 2. there isn 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lf- worth levels of different genders. 3. there isn 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ts subjects and 4. there isn 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reshmen from city and rural areas in the overall self- worth and the general self- worth lever. iii however, the self- worth lever of freshmen from cities is higher than the people from rural areas in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self- worth. 5. the college freshmen who is the only child of their family is higher than non- only childrens college freshmen in overall self- worth、general self- worth and interpersonal self- worth. 6.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family effect the freshmen level of self- worth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the interpersonal self- worth and the psychological self- worth. 7. the self- worth level of freshmen cadres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cadres. 8.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self- worth and the general self- worth, especially in the interpersonal self- worth、the psychological self- worth and the physical self- worth. keywords: college freshmen; self- worth; intervention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 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 0 0 年 月 日 1 文献综述 1 1 文献综述 1.1 自我价值感的界定 国外对“自我价值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r o s e n b e r g (1 9 6 5 )把自我价值 感定义为“对自我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是自我接纳、自我尊重的程度”; c o o p e r s i m t h (1 9 6 7 )把自我价值感定义为: “自我评价的一系列态度” ,即自我价值 感是表达个体对自己的态度的个人价值判断;jackson (1 9 8 4 )认为:自我价值感既 可看作是持久的人格倾向,也可看作是随环境事件而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 b r o w n j . d . (1 9 9 3 ) 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 c a m p b e l l , j . d(1 9 9 0 ) 等人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持久的、对建立在准确知觉基础上的个人价值的情感性感受; corey(1 9 7 9 )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对自己感受的方式,包括个人所拥有的自敬 感和自我接纳的程度,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感受,与个人的自我概念相联系。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感受,认为自 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西南大学的黄希庭认为自我价值感是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作为客体的自我( m e ) 对社会主体( 包括群体和他 人) 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 i ) 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即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综上所述,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总体知觉以及对自我的接纳和尊重程度, 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但也会随着时间和某些特殊事件而缓慢的改变。 1.2 自我价值感的结构 ( 1 ) 一维模型。詹姆斯认为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 力的比值。 ( 2 ) 四维结构模型。c o o p e s r m i t h ( 1 9 6 7 ) 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 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由以下几 个方面构成的: 重要性,即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赏;能力, 即是否具有完成他人认为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品德,即是否达到伦理标准和道德 标准的程度;权力,即影响自己生活和他人生活的程度。 ( 3 ) 黄希庭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他将自我价值感划分 为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一般自我价值感 jachson,m.r. self- esteem and meaning: a life- history investig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1984 brown j.d.self- esteem and self- evaluation: feeling is believing. in j.sul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hillsdale,nj:lelbaum,4:27- 58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2 又分为 “人际自我价值感” 、 “心理自我价值感” 、 “道德自我价值感” 、 “生理自我价 值感” 、 “家庭自我价值感”五个分维度。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 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个维度。如下图所示: 自我价值感的三个层次中,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概括水平最高,也 最为稳定;而一般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次之,反映了个人在正常情况下的水平;特 殊自我价值感的抽象程度最低,比较容易受到时间以及特殊事件的影响。 1.3 自我价值感的分类 1.3.1 内隐自我价值感和外显自我价值感 aggreenwal(1998)等人第一次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技术以来,国内的很多 学者也开始了对自我意识领域的内隐测量,蔡华俭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自我价值感 可以从是否能够被意识到分为内隐自我价值感和外显自我价值感,内隐自我价值感 主要反映个体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程度,并且通过内省也无 法觉察出的自我评价,但是,尽管个体不能觉察到,但它却会自动的对许多外在的 行为产生影响;内隐自我价值感比较容易受到即时的自我情绪的影响,只有当被试 在快速或在非认知参与的情况下评价自己时,内隐的自我评价才会与外显的自我评 价一致。外显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体能够别意识到,并且可以通过意识控制来对自己 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内隐自我价值感与大部分外显自我价值感分量表之间的相 关系数接近零,仅与个别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低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个体的内 隐自我价值感与外显自我价值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对内隐自我价值感和外显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内隐自我价值感 与外显自我价值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此可知,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存在着相 对独立的内隐和外显两种自我价值感建构。 1 文献综述 3 1.3.2 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 从取向上,黄希庭将自我价值感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社会取向的自我价 值感是指个人因为在团体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或者社会对个体能力的认可 和赞赏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自身潜能充分发挥而获 得的对自我的肯定评价。每种取向又可以分为“人际” 、 “心理” 、 “道德” 、 “生理” 、 “家庭”五种特殊的自我价值感。 1.3.3 情境自我价值感和特质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情境自我价值感和特质自我价值感两类。情 境自我价值感指个人在特定情景中对自我整体的评价,反映个体在当前情境下被他 人接纳的程度,情境自我价值感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特质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 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稳定的评价,它反映个体在一般情况下被他人重视 和接纳的程度,特质自我价值感相比情境自我价值感更为稳定。 1.4 自我价值感的作用 1.4.1 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价值感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关系,如r o s e n b e r g (1 9 6 5 )等的研究 显示自我价值感与焦虑呈负相关。钟慧、黄希庭(2 0 0 3 ) 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价 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初中生自 我价值感水平越高,其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范蔚(2 0 0 2 ) 等人 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中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中 的部分因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部分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个人取向的 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多个因子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关系,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孤独倾向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中的多个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 关系,中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其焦虑水平就越低,其心理健康状况 就比较好;江雅(2 0 0 7 ) 等人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与焦虑存在着 密切的关系。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都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呈 显著负相关,高自我价值感者和低自我价值感者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高焦虑。 1.4.2 自我价值感对成就动机、目标取向的影响 钟慧.黄希庭.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范蔚 陈红.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 江雅 任泽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对焦虑的影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7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4 自我价值感与成就动机和目标取向有显著的关系。郑海燕(2 0 0 4 ) 等人的研究 表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是影响目标取向的主要因素,高自我价值感的个体更倾向于 发展性目标取向,低自我价值感的个体更倾向于维护性目标取向。个体在进行目标 决策时,存在一个内在标准“决策阈限”,即个体对成功概率的最低接受水平; 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决策阈限阂限明显高于高自我价值感组。 王俊山(2 0 0 1 ) 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他们的成就归因、成就 水平有着显著和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归因对社会取向和自我取向两种自我 价值感具有不同的影响,成就归因对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远比对个人取向 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要大。 黄希庭、郑涌(2 0 0 0 ) 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认同的个体具有更大的现在广度、更 积极而远景开放的未来取向,以及更强的时间整合;低自我认同的个体则是过去广 度更大,过去取向更多。自我认同的个体是自我统合的,同时由于高价值者往往会 感到受关注和被认可,对自己具有更积极的、正向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因此,从这 个层面上来讲,它和自我价值感的概念在意义上是相近的,基于此,高自我价值者 有着更积极的目标取向。 1.4.3 自我价值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coopersmith(1 9 6 7 ) 认为高自我价值感的儿童通常认为自己有许多好朋友,而 且他们的确比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有更多的好朋友;他们认为自己与父母关系很好;他 们可能更富于竞争性。自我价值感高的儿童自信、主动、好奇、表情丰富、富于创 造性,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较符合实际,在判断中不愿受权威压力的影响;自我价值 感低的儿童体质较差、较孤立、不能自我防卫、害怕与人交往;社会取向一般自我 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 呈显著正相关;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1.4.4自我价值感对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 陈红、黄希庭(2 0 0 2 ) 研究发现高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和求 助应对方式,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方式。柳春香、凌辉(2 0 0 5 ) 郑海燕 刘晓明 莫雷.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 自我价值感与目标取向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 与教育.2004 王俊山 祝春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成就动机等心理特点的关系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 黄希庭 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心理学报.2000 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 esteem.san francisco: freeman.1967 陈红 黄希庭.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2 1 文献综述 5 的研究表明 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及其特殊自我 价值感都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 相关。卢秀琼(2 0 0 2 ) 研究发现: 自我价值感得分高者更可能采用问题解决、求助 的应对方式,较少回避问题;反之,自我价值感得分低者可能更多地采用发泄、幻 想、忍耐的应对方式。 1.5 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 1.5.1归因方式 heider(1958)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 类。内控型人文事情是由自己控制的,他们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 事情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而非外界客观因素。一般而言,内控型会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并且相信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则往往将事情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界的 因素,如运气、他人的影响或社会因素等等。一般来讲,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则越倾向于将事情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而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个体则更倾 向于相信外界因素主宰自己的生活,因此,归因方式是影响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龚艺华 黄希庭(2 0 0 5 ) 的研究发现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的人会优先进行自私 归因,以此来制造借口来免于失败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借此来保护自我,个体的内 控分越高,则显示其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否则,如果外控分越高,则个体的自我 价值感水平越低。 1.5.2 自我知觉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尊重和接纳程度,对自我的一种总体评价,这就注 定了自我价值感与个体对自身的知觉有重要的关系。个体会不自觉的当下的自我与 理想自我做比较,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不大,则个体对自己比较满意,而 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则表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较低,而在社会 生活中,个体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和身边的人比较,因此,对别人的知觉水平也会 影响到自身的自我价值感。 1.5.3 特长与社会活动 个体的特长和优点能够显著的影响到其自我价值感,此外,个体参与社会活动 的程度也会影响到去自我价值感,因为,当前的青少年除了重视学习之外,也非常 柳春香 凌辉.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 卢秀琼.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龚艺华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6 希望有一些特长和特殊的优点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赞美,此外,参加社会活动可以锻 炼自身的能力,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并提高自我价值感。 1.5.4 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有重要的影响。c o o p e r s m i t h (1 9 6 7 )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接受,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 个人行为的尊重和自由对自我价值感有着积极的影响,h a n s o n (1 9 8 9 )等人的研究 发现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影响。赞扬、鼓励的方式 会对个体产生积极地影响,而严厉的、过于溺爱的等方式则会对子自我价值感的发 展产生极大地消极作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父母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儿童常 常不自觉地学会父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儿童的价值观,假如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过于严厉和严格,儿童就会感到缺乏支持,认为没有人爱自己, 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弟子我价值感者,而假如父母能够经常儿童的要求,对儿童的 错误能够正确的对待,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儿童,则儿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进而发展出高自我价值感者,此外,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是否有特 殊变故等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1.5.5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对自我价值感有重要的影响。cooely(1 9 0 2 )提出“镜中自我”的概 念,他认为社会评价好比一面镜子,个体从中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个体所感受到 的重要他人的评价与其自我价值感有关,个体如果一再体验到批评指责,就可能发 展出低特质自我价值感。反之则可能发展出高特质的自我价值感。 1.6 自我价值感的差异研究 1.6.1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 学者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关自我 价值感性别差异的研究中,龚艺华(2 0 0 6 ) 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 感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大学生在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 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女大 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 estee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hanson,c.l. coping styles in youths with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7 龚艺华.重庆市 578 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 1 文献综述 7 学生在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 学生。陈幼平(2 0 0 6 ) 对性别差异的考察表明,男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只显 著表现在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上,而在其他方面男女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张晓丹( 2 0 0 5 ) 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 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生理自我价值感、 家庭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上,家庭自我价值感在性别上存在显 著性差异,均为男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低于女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芦朝霞(2 0 0 5 ) 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在性别方面没有差异;但 是在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上,人际、家庭、心理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均无性别差异, 而女生的家庭价值感药显著的高于男生。 1.6.2 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差异 黄希庭、杨雄对重庆市初一到大四的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体 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在个人取向的特 殊价值感道德、家庭和人际价值感方面差异显著,在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心理、 生理价值感等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 陈幼平(2 0 0 6 ) 的研究发现在各个维度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 于二、三年级,而一年级与四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 感上,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而在个人取向一般自 我价值感上则表现为大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 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差异也接近显著性水平,表现为大城市的学生较高,而农 村和小城镇的学生较低。 1.7 自我价值感的干预研究 国外对于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萨提亚的研究中,她采用家庭 雕塑、个性舞会、冥想、家谱图等技术来引导个体了解并改变自己的生存姿态和应 对方式,并最终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她的技术和方法主要通过干预家庭来达到提 升自我的目的,现在国外已经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扩展到治疗物质滥用、萨提 亚男性小组及女性小组等普通团体。 陈幼平.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 张晓丹. 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芦朝霞.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_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 陈幼平.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8 孙庆彬(2005) 进行了提升体育教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实验研究,实验组在 正常的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反馈强化、成功归因训练、增加成功体验以及改变自我 评价等策略,由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辅导、测试、集体活动、小组讨论、个别 辅导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并反应在体育成绩的提升上,结果表明:实 验组的自我价值感水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江雄(2005) 认为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他的实验结果表 明:参与身体锻炼的中学生比不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并且随着 身体锻炼量和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身体锻炼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对中学生身 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身体锻炼是通过对中学生运动技能、健康、身体 吸引力和力量的感知的影响,进而对中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 郑海燕(2005) 的实验结果表明: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 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及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影响,即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 及非语言(手势、姿态、眼神、微笑等)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会改善师生关系, 进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校积极的情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从而增加积极的自 我概念,提升自身价值。 1.8 现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国内对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群体自我价值 感的特点以及自我价值感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但是,采用其他方法例如实验法、 个案法等的研究很少。 (2)目前国内自我价值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单一 自我价值感的理论有很多,但国内的研究主要采用黄希庭的多维度、多取向的 分类为基础,采用黄希庭和杨雄编制的自我价值感理论做调查,而对内隐自我价值 感、情境自我价值感等的研究较少。 (3)国内缺乏对自我价值感的干预研究 心理学家 coopersmith(1967) 通过一项研究认为: “显示对学生的承认、爱和 孙庆彬.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培养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 江雄. 身体锻炼对中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 郑海燕.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与目标取向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年 20 卷第三期 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 estee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1 文献综述 9 关心,并参与学生的事务;在对学生行为的限制方面要有严格而一贯的要求;允许 学生在这些限制的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并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在纪律和 要求方面选择非强制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国内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相关研究,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提升自 我价值感的一些建议,例如苏州大学的王平曾提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自我价值感 的策略,但仅仅只能作为一种思路和方向,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西北师范大学 的孙庆彬提出了体育教学中的自我价值感培养策略,其主要思路是在教学训练中采 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并反映在训练结果和比赛成绩上,但对于 如何用一些技术方法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较为匮乏。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1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目的: (1)了解当前形势下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状况,并对不同群体大学新生自我 价值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干预大 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理论指导。 (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结合有关心理理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并检验其有效性,并为以后的自我价值感干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1.9.2 研究的意义 1.9.2.1 理论意义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自从黄希庭、杨雄编制了“青少年自 我价值感量表”以来,国内的众多学者已经得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自我价值感极 大地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以及目标取向等等,但是,尽管 研究证明了个体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却很少, 因此,本次实验是对国内自我价值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补充。 此外,国内很多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资料缺乏时代性,本世纪初的很多调查 结果已经和新形势下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现状有了显著的区别,因此,有必要了解当 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最新的调查资料。 1.9.2.2 现实意义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地位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而逐年下降,面临的就 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外界条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无法克服这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10 些压力,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低,对自己的未来也越来越没有信心,这种低自 我价值感状态极大地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比较严重的甚至出现神经症的 症状,因此,寻求一套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方案能够为高校的学生工作 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为低自我价值感的学生提供帮助。 2 研究 1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 11 2 研究1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 2 . 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现状和特点, 并且为干预大学新生 的自我价值感实验筛选被试。 2 . 2 研究方法 2 . 2 .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的量表是由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量表”。 该 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特殊自我价值 感”三个分量表共5 6 个题项,采用5 级评分( 1 - - 5 分) ,得分越高,表示自我价值 感也越高。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系数为0 . 8 3 ,分半信度为 0 . 7 9 , 间隔一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 . 8 9 。 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 . 6 2 - 0 . 8 2 之间, 分半信度在0 . 6 3 0 . 7 9 之间,重测信度在0 . 7 0 0 . 8 5 之间。并且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具体解释如下: (1)总体自我价值感(t)是个人在权衡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 自我价值感之后所达成的某种程度的整合。 (2)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gi) ,是指从个人内心的充实和自身潜能的 发挥上感受的自我价值长期维持的基准水平。 (3)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gs) ,是指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及社会对个 人的认可考虑的自我价值的长期维持的基准水平, 是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对个人自 我价值感的影响。 (4)个人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 (ti1) ,表现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能以个人意 愿为原动力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 (5)个人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ti2) ,反映个人因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个 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 (6)个人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ti3) ,表现个人因在道德评价上的自由、独 立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 (7)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ti4) ,反映个人因自己生理状况、身体技能 满足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 (8)个人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 (ti5) ,反映父母对个人自由发展的支持而使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12 个人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 (9)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ts1) ,反映个人因在团体中具有一定的重 要性和影响力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 (10)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ts2) ,反映个人因能力、性格受到社会或 他人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 (11)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ts3) ,表现个人因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帮 助他人或在品行方面受到他人好评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 (12)社会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ts4) ,反映个体因自己的容貌、体态等生 理特点受到他人的赞赏、自己的身体状况能服务社会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价值 感。 (13)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ts5) ,反映个体因父母的关爱和器重而产 生的一种价值感。 2 . 2 .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美术学院、物电学 院的4 0 0 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得到有效问卷3 9 3 份,回收率为9 8 . 2 5 % 。调查问卷 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学生类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 经济状况、是否班级干部。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表2 1 被试人口学变量 变量 特征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 7 7 4 5 . 0 女 2 1 6 5 5 . 0 类别 文科 8 0 2 0 . 4 理科 1 7 2 4 3 . 8 艺术类 1 4 1 3 5 . 9 生源 城镇 2 1 6 5 5 . 0 农村 1 7 7 4 5 . 0 是否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 1 1 4 2 9 . 0 非独生子女 2 7 9 7 1 . 0 家庭经济状况 较好 4 4 1 1 . 2 一般 2 7 9 7 1 . 0 较差 7 0 1 7 . 8 是否班级干部 是 6 2 1 5 . 8 否 3 3 1 8 4 . 2 总数 3 9 3 1 0 0 . 0 2 . 2 . 3 数据处理 2 研究 1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 13 对收集上来的数据统一用s p s s 1 1 . 5 进行处理。 2 . 3 研究结果 2 . 3 . 1 大学新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状况 表2 2 大学新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状况 m s d n % 总体自我价值感 2 3 . 3 5 4 . 0 3 3 9 3 1 0 0 高总体自我价值感 2 9 . 1 2 . 7 7 7 5 1 9 . 1 低总体自我价值感 1 7 . 3 4 2 . 3 5 6 1 1 5 . 5 由表可见,大学新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得分为2 3 . 3 5 4 . 0 3 。得分低于1 9 . 3 2 的被试作为低自我价值感者,得分高于2 7 . 3 8 的被试作为高自我价值感者,可以 看到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新生占到总数的1 5 . 5 % ,高自我价值感的新生占到总数 的1 9 . 1 % 。 2 . 3 . 2 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 表2 3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差异比较 层面 男 1 7 7 人 女 2 1 6 人 t 值 p 值 m s d m s d t 2 3 . 7 6 8 4 4 . 3 0 2 1 2 3 . 0 0 4 6 3 . 7 6 5 8 1 . 8 7 6 . 0 6 1 g i 1 8 . 9 8 8 7 3 . 1 6 4 0 1 8 . 7 8 2 4 2 . 8 0 9 2 . 6 8 4 . 4 9 4 g s 1 6 . 6 8 3 6 3 . 5 4 6 9 1 6 . 5 6 0 2 3 . 2 2 5 7 . 3 6 1 . 7 1 8 t i 1 1 3 . 1 2 4 3 2 . 9 5 9 2 1 3 . 3 0 5 6 2 . 3 9 9 4 - . 6 7 1 . 5 0 3 t i 2 1 5 . 6 4 4 1 2 . 7 2 6 7 1 5 . 3 0 5 6 2 . 5 0 9 3 1 . 2 8 0 . 2 0 5 t i 3 1 4 . 0 2 2 6 2 . 4 0 7 2 1 4 . 0 4 6 3 2 . 3 6 7 9 - . 0 9 8 . 9 2 2 t i 4 1 3 . 9 8 8 7 2 . 9 1 3 5 1 3 . 8 0 0 9 2 . 6 0 6 2 . 6 7 4 . 5 0 1 t i 5 1 4 . 6 7 8 0 3 . 1 2 8 5 1 4 . 3 3 3 3 2 . 8 1 3 5 1 . 1 4 9 . 2 5 1 t s 1 1 2 . 0 6 2 1 2 . 8 6 2 6 1 2 . 0 0 0 0 2 . 7 2 9 6 . 2 2 0 . 8 2 6 t s 2 1 4 . 0 1 1 3 2 . 4 6 7 9 1 3 . 8 4 7 2 2 . 1 9 9 3 . 6 9 6 . 4 8 7 t s 3 1 5 . 7 3 4 5 2 . 7 7 4 1 1 6 . 5 9 7 2 1 . 9 8 5 9 - 3 . 4 7 2 . 0 0 1 * * t s 4 1 2 . 2 5 9 9 3 . 0 8 7 7 1 2 . 4 3 0 6 2 . 8 7 9 7 - . 5 6 6 . 5 7 2 t s 5 1 5 . 8 5 3 1 3 . 1 9 6 3 1 5 . 1 6 6 7 3 . 1 9 8 8 1 . 9 1 7 . 0 5 5 注:各代码含义见研究工具 下同 注: p 0 . 0 5 * * p 艺 g s 文科类 8 0 1 8 . 0 5 0 0 2 . 9 3 7 7 5 . 0 0 0 * * * 理科类 1 7 2 1 8 . 0 0 5 8 3 . 4 0 0 2 0 艺术类 1 4 1 1 4 . 1 0 6 4 1 . 7 1 0 0 6 文= 理 艺 t i 1 文科类 8 0 1 2 . 9 2 5 0 2 . 8 3 6 3 6 . 0 9 4 理科类 1 7 2 1 3 . 0 4 6 5 2 . 7 5 0 4 7 艺术类 1 4 1 1 3 . 6 0 9 9 2 . 4 1 9 4 8 文= 理 理 艺 t i 2 文科类 8 0 1 5 . 4 6 2 5 2 . 4 0 7 5 0 . 0 4 8 * 理科类 1 7 2 1 5 . 1 2 7 9 2 . 6 3 7 1 0 艺术类 1 4 1 1 5 . 8 5 8 2 2 . 6 5 2 7 1 文= 理 艺 理 t i 3 文科类 8 0 1 4 . 0 1 2 5 2 . 4 5 2 0 4 . 3 8 0 理科类 1 7 2 1 3 . 8 7 2 1 2 . 3 0 0 7 6 艺术类 1 4 1 1 4 . 2 4 8 2 2 . 4 4 1 1 8 t i 4 文科类 8 0 1 3 . 8 2 5 0 3 . 3 8 5 6 5 . 0 4 0 * 理科类 1 7 2 1 4 . 2 5 5 8 2 . 7 7 7 0 4 艺术类 1 4 1 1 3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