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 marxs theory of the body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张 璟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刘 兴 章 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提交论文日期 2011 年 5 月 2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5 月 28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唐凯麟教授 论文评阅人 张登巧教授 二 0 一一 年 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 二、国内研究现状 . 2 三、研究意义 . 3 四、研究方法 . 3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 4 第一节 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身体观念 . 4 第二节 圣托马斯阿奎那人论思想中的身体观念 . 7 一、灵魂论中的身体观念 . 8 二、感觉认识论中的身体观念 . 8 三、意欲行为论中的身体观念 . 9 第三节 笛卡尔的身体观念 . 10 一、“我思故我在”与作为观念的身体 . 11 二、心物二元论与作为实物性的身体 . 11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身体视点的确立 . 14 第一节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与身体地位的凸现 . 14 一、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要求恢复“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 . 14 二、通过对“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要求恢复身体感觉的权利 . 15 三、费尔巴哈“感性哲学”提示的可能性出路 . 17 第二节 “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与身体思想之开启 . 18 一、感性活动原则对意识主体哲学的穿透 . 18 二、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行为、身体经验 . 18 三、感性意识与身体意识的意向性 . 19 第三节 “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 . 20 一、“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 20 二、“劳动的身体”与整个唯物史观 . 22 第三章 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和审美关怀 . 25 目 录 第一节 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 . 25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蕴含的批判维度 . 25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身体批判理论 . 26 第二节 马克思身体理论的审美之维 . 28 一、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 28 二、劳动的自由 . 30 结语 . 32 致 谢 . 36 参考文献 . 37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9 摘 要 第 i 页 摘摘 要要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造成的哲学革命之发生,马克思哲学 也决定性地实现了“身体”从传统“意识主体哲学”围剿中的成功突围。在马克 思那里,“感性活动”所以被理解为“现实的人”,因为人是以“劳动的身体” 而现实“在世”。“劳动的身体”是整个感性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的第一 个前提。在马克思的身体理论中,既有对“身体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身体的审 美关照。具体说来,文章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系统梳理身体理论自古希腊始、经中世纪,直到近代西方哲学中 发展的基本走向,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背景。 第二部分,立足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视点,系统阐述“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 与身体思想的开启,进而阐发“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起始的概念,以及 马克思身体理论如何使得身体感知现象学成为一种可能。 第三部分,通过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蕴含的批判维度,以及“劳动的自 由”和人的感觉特性的彻底解放,敞亮其身体理论的现代性批判维度和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就马克思身体理论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回应,进而阐发其现实意 义及其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身体理论 感性活动 现象身体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which caused by the perceptual activity principle at the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theory, marxist philosophy achieved breakthrough of body from the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sense subject crucially. because person exists as a labors body, perceptual activity was understood as a real person by marx. labor bod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perceptual world, and also the first premise of human history. in the body theory of marxist, there is not only criticism on the body reality, but also aesthetic consideration on the body.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re listed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art,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ody theory from ancient greek, through the middle ages, to th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s comb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internal theory logic and the social reality background of its. in the second part,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occurrence of perceptual activity principle and the open of body thought are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the concept of working body, the beginn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ow to make the body perception phenomenology possible in marxist body theory are further elucidated. in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critical dimensions contained in marx alienated labor theory, labor freedom and complete liberation of human feeling feature, modern critical dimensions and aesthetic awareness of its body theory are brought to light. based on the response of marxist body theory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it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re expounded in the last part. keywords: marx, body theory, perceptual activity,phenomenon body 绪 论 第 1 页 绪绪 论论 当今,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文明的问题却不断涌现。在这一境况下,理 解和领会马克思的身体哲学思想就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反 映还很迟钝,但刘兴章博士的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一书则提示了一种出路, 这条出路就是:从感性哲学再读下去,必然要触及到马克思的身体哲学思想的内 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如果说传统哲学是“意识主体”哲学,那么现代西方哲学则是“身体主体” 哲学。视“身体”为“主体”,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家力图铲除传统意识哲学最 后的残垣断壁,它在后现代哲学(如福科、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的哲学)中 达到了典型的形态。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身体”比“语言”更能体现出哲学的重大 基本问题。按照他们的理解,身体是一个涵盖着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精神 与物质、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理智与情感等重大关系的载体。 就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潮看,身体问题主要是在人本主义思潮中得到展开的。 还在现代西方哲学源头上,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 年)中就把“意志”看作是“人自己身体的本质”。而尼采在查拉图士 特拉如是说(1884 年)中说:“我就是肉体,就是灵魂。”在他看来,唯一存 在的是生命,而生命是肉体,不是上帝(理性)创造了肉体,而是肉体创造了上帝 (理性)。稍后,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在物质与记忆(1896 年)中就身心关系 通过“记忆”的贯穿来讨论。其意图体现了他要将身体灵性化和心灵物性化。后 来,萨特在柏格森的研究基础上力图进一步推进这一进程。他在存在与虚无 (1943 年)中,从“自为与他者”的理论,把身体看作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体, 断言:“自为完完全全的应该是身体,也完完全全的是意识”。可以看到的是, 无论在柏格森还是在萨特那里,由于其特有的理论立场,身体仍然没有登上主体 的王座。而真正把“人的存在确定为作为身体的存在”,即让身体成为真正的主 体,则要归功于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努力。在综合前面许多思想家,如胡塞 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海德格尔的“在世”学说,特别是德国现象学家舍勒的 论人的思想,梅洛-庞蒂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身体现象学”。这体现在他的一系 列著作特别是在他的知觉现象学(1945 年)中。在推进“肉身化”的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走得更远,表现为欲望的极度扩张。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有:福柯规 绪 论 第 2 页 训与惩罚(1975 年)、德里达文字与差异(1967 年)、德勒兹与心理学家 felix guattari反俄狄浦斯(1972 年)。当然,还包括利科和亨利等人。 而就涉及马克思的身体哲学思想看,主要有两个学者进行了讨论。一是作为 现象学家的梅洛-庞蒂。他在知觉现象学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存在 论的解读,提出“身体图式”、“己身”、“存在投入”等概念。二是作为当代 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1990 年)中,他 在谈到身体是审美的本体时,提及了三个人: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尼采,还有 一个就是弗洛伊德。在谈到马克思身体哲学思想时,他着重就马克思184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解读。按照他的理解,马克思在这篇手稿中特别重视身体 感观及感觉经验问题;认为美学从鲍姆嘉通以来到现在实现的一次真正的“感性 回归”是在马克思这里;是马克思从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围剿中实现了对身体的“朴 素唯物主义”的拯救。 可以看到,无论在梅洛-庞蒂那里还是伊格尔顿那里,他们对马克思身体哲学 思想的阐发有着基本一致的思路,只是着力点不同。梅洛-庞蒂从现象学来解读历 史唯物主义,他看到的是身体在马克思那里是作为“生存论”的概念来理解的; 伊格尔顿则主要是从审美意识来理解身体在马克思那里的“感性学”或“审美” 的意义。然而,也应当看到,无论是梅洛-庞蒂还是伊格尔顿,并没有把马克思的 身体哲学思想“课题”化或专题化。梅洛-庞蒂的解读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提示意义, 而依格尔顿则主要是从身体审美对意识形态有一种解构的意义来论说的。有鉴于 此,对马克思身体哲学思想作专题探讨,不仅是可能的,且是必要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对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挖掘和研究,国内学界的反映还很迟钝。 虽然有对西方身体哲学思想的评述与介绍,但真正以西方学者的视角来讨论马克 思身体哲学思想的还不曾见过。其中:牛晓亮的硕士论文身体哲学及其当代价 值研究(2006 年)通过对身体理念的历史考察,以及身体现象的社会学剖析, 理解身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随后,李成实的硕士论文马克思身体理论研究 (2008 年)通过阐述主客体和心物交融的身体,凸显马克思哲学在身体问题上超 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无论是专著还是一般的学术文章,在理解马克 思身体哲学思想方面,具有提示作用是刘兴章的著作和系列论文。尤其是他对马 克思哲学作了一种感性的解读,把人的感性需要解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可见,这一思路已走在探索马克思身体理论思想的途中。 绪 论 第 3 页 三、研究意义 在今天,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身体哲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不仅 可以进一步拓展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进行全面对话的空间,激起曾经被我 们深深遗忘的马克思的一些重大思想,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马克思哲学革命 发生之路径,充分估价马克思哲学革命之意义(终结全部形而上学之意义)。另 方面,在由现代形而上学原则和资本原则主导的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 理对人的生活形成全面规制的今天,人的身体和感觉被严重物化或异化。在此情 势下,理解和领会马克思身体思想,对于应对身体的现代遭遇,从根本上改变当 代人的实践立场和态度,重塑人的丰盈完满的感性存在情态,实现人的感性解放,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现实意义而言,现代社会这辆受到形而上学原则和资本原则双重捆绑的巨 大战车疯狂地向前疾驰,文明的问题不断涌现:知性思维、进步强制、物欲横流、 精神荒芜、意义跌落、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所有这些一同席卷和侵蚀着我们 的生存。置身此情此境之下,理解和领会马克思的身体哲学思想,对于恢复人的 感性存在、实现人的感性解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当代人的 实践立场和态度、重塑人的丰盈完满的生存情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通过对马克思身体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 理解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如何在存在论的根基上展开的一场哲学革命; 通过对马克思身体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凸现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域,从 而帮助我们领会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现象学维度;通过马克思身体哲学思想的研 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发生机制;通过马克思身体哲 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丰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启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 全面对话的可能性。 四、研究方法 1.思想对话法。通过马克思哲学与整个西方哲学的对话,记起马克思哲学的 伟大思想。 2.原典阅读法。整个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原典来展开,尤其是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思想为依据。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4 页 第第一一章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如果说身体在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直受到贬抑、拒斥和压制。那么自古希腊 始,业经中世纪,直到近代。无论是超感性形而上学理论,还是基督教神学的“禁 欲主义”,亦或近代的理性形而上学。由于思辨理性的绝对主导,人的存在被割 裂开来,不再是一个整体。人的感性存在被放逐,本能性的正当欲望和身体的自 然权利遭到压抑,身体特有的把握世界的可能性被深深地遮蔽,人自身的存在遁 入晦暗之中。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可能乏味的繁复,我们权且也仿效黑格尔的做法, 即穿着“七里神靴”来进行跨越这样一个时期。考虑到典型性和代表性,下面仅 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身体观念、中世纪圣托马斯人论思想中的身体理论 以及近代笛卡尔的身体观念进行评介。 第一节 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身体观念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发祥地,现代诸多思想,即使是正相反对的,亦可从 中找到它的萌芽和种子,关于身体的思想亦复如此。身体理论在现代西方的兴起, 与古希腊曾经有过的对身体的特别推崇不能说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理智形而上 学对感性身体的贬斥和压杀,同样可以在古希腊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据。正是如此, 我们才会看到:在尼采那里,他既有对“酒神精神”的倍加赞赏,也有对苏格拉 底、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发难。同样,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既有对“柏拉图主义就 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判断,也有对早期希腊人的生活方式的肯定。尼采和海德格 尔的态度共同反映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实情:前柏拉图时期的希腊思想和由柏拉图 主义主导的希腊思想之间确乎有着巨大的差异。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仅就柏拉图 “理念论”中的身体理论作为古希腊时期代表进行讨论。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篇中,直接谈及人的身体问题的地方并不多。然而,同 样实情的也是,举凡在谈及人的肉体及其相关的东西(如:冲动、欲望、感觉、 激情等一切感性需要)时,柏拉图的基本观念却极为明确,那就是:肉体乃灵魂 的坟墓。 柏拉图对身体的讨论,散见于他的诸多思想之中:宇宙生成论中有之,知识论 中有之,理念论中有之。然而,把“理性”从人的身体中分离出来并奉若新的“神 明”,这是希腊哲学家致力于以思辨思想把握世界的结果。一如我们所见,这一 进程始于泰勒士。随后,有德谟克利特以近乎毁灭身体的悲壮方式(挖掉自己的 双眼)提醒世人应该专注心灵的思考而不要被身体的感官所迷惑。直到柏拉图提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5 页 出他著名的“理念论”(“相论”),才开启了西方的“理性生活”道路、而且 最终形成“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的哲学路向。如果说“形而上学就是柏拉 图主义”,那么,正是在由“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所构筑的“超感性的 世界”中,身体遂被看作是人的“罪孽深重”或败坏的存在。 理念论也称“相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柏拉图在论述与 政治学相对的纯粹哲学问题时被提出来的。固然,理念论主要是在国家篇中 的中间部分(第五章至第七章)被得到集中且是比较系统的讨论,但由于这一理 论与灵魂论和知识论都紧密相关,所以,其基本思想也在其他一些对话的篇章中 常常被陈述。 诚如我们一般了解的,柏拉图的思想中有许多东西是来自他的前辈。即使有 些东西在柏拉图手中得到了重大发挥,我们仍然可以如此来断定。然而,作为柏 拉图学说中最具重大意义的理念论却完全不一样!无论如何,它是不能推源于他 的前人的。也许由于理念论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性质,极易让我们联想到巴门尼德 这位思想家的思想。但仅就形而上学来看,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的形而 上学也大异其趣:前者认为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后者则认为“理念” 有很多种(不仅有美、真和善的理念,且还有神创造的天上的床、人、猫、狗, 等等)。这里,我们无意就这种差异展开深入研究,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理念论 中究竟映现着柏拉图怎样一种关于身体的观念? 作为具有浓郁逻辑色彩和形而上学性质的理念论,没有、也不可能直接论及 人的身体问题。但不容否认的是,由这一理论所开启的对“思辨思维”的无以复 加的推重和由此构建起来的“超感性世界”或“形而上学世界”,一直都把感性 的身体以及相关的人的“感性需要”(感觉、冲动、欲望、激情等)看作是一种 败坏的或罪恶的存在,并对之予以疯狂地挤兑、削蚀和围剿,以至于我们可以这 样来断言: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的历史,就是理 智形而上学大行其道的历史,就是理性对感性时时处处都采取高压势态的历史。 正是如此,“站在世纪转折点上”的尼采,以其特有的思想敏锐和洞察力,把它 看作是“现代文明病”真正根源。而当他在其快乐科学(1882)中发布“上 帝死了”这一惊世骸俗的消息时,他实际上是在宣布: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二千多 年建立的那个“超感性世界”的彻底坍塌或腐烂。海德格尔后来在尼采的话“上 帝死了”这篇文章中这样评道:“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的反动, 就他言,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要说明理念论如何引导着一个“超感性世界”的建立,并对感性的身体及身 体相关东西的贬黜和打压,看看柏拉图斐多篇中的一些说法,即可大白。该 篇对话是柏拉图让苏格拉底谈论灵魂不死问题的一篇最著名的对话。对话中,苏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第 771 页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6 页 格拉底谈到对“理念”的把握时说:对于追求真理这是哲学的唯一任务, 肉体与肉体有关的东西乃是一种障碍,因为感性的直观不能表明任何纯粹的东西 像它本身那样,而真理必须在灵魂远离肉体的情形下才可以被认识。因为正义、 美和同类的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不会遭受任何变化和毁灭;这些理念不是凭 借肉体所能认识,只有通过灵魂才看得见。 苏格拉底说的与肉体相分离的“灵魂”,指的乃是“共相”。所谓“灵魂不 死”,实际上是说“共相”永存,或“理念”永存。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就 共相或理念不死的原因予以了特别的阐释,其推理大体是:共相或理念乃是那永 远“自身相等、自身同一的东西”;而唯有这种自身相等和同一的东西,才是“单 纯的东西”;唯有单纯的东西才不会被分解和毁灭;而单纯的东西(共相)是超 感觉的,因而它是肉体及其感官无法把握的;不仅如此,肉体还是把握共相或灵 魂的障碍。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自己的解读。这一 解读,一方面说明柏拉图思想的努力乃是黑格尔将之作为同道引以为赞誉的,但 另一方面也说明,柏拉图理念论的价值取向乃是对“思辨思维”的无限推重和对 “感性东西”的彻底否定。 在黑格尔那里,他是把理念论放在柏拉图的“辩证法”即“思辨哲学”中来讨 论的。依据黑格尔的理解,辩证法乃是研究纯粹概念的辩证运动或逻辑理念运动 的。而就柏拉图看,虽说在他那里还找不到对辩证法性质的完全意识,但于其相 论中我们确实找到了辩证法,这就是:“绝对本质在纯概念的方式下被认识了, 并且纯概念的运动得到了阐明。” 我们看到,后来黑格尔自己的“概念辩证法”, 也正是从柏拉图这里吸取了它的营养并作了重大推进。而这种概念辩证法,就其 本质来说,乃是对一切感性存在或具体存在的彻底抽象。 也正是如此,后来马克 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指出:在黑格尔那里,“人”被等同于“自我意识”。 这也就是说,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精神概念或范畴。可见, 在由柏拉图理念论而来的思辨思维或思辨哲学中,人作为活生生的身体存在感性 特质被无情地阉割。 在解读柏拉图理念论时,黑格尔还特别强调指出,柏拉图有两个了不起的“洞 见”。其一,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乃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因此,必须从个别中寻 求“共相”。而这种共相在他那里也就叫“理念”。就此来看,柏拉图的努力在 于给予这种共相一个定义。其二,认为感性的东西不是真的东西,直接存在的东 西、事物、现象也不是真的东西,由于它们在变迁过程中,是为他物所决定的, 而不是自身决定的。在对柏拉图的辩证法的思辨特性予以分析后,黑格尔这样说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 191 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 200 页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7 页 道:柏拉图真正的思辨的伟大性之所在,他在哲学史上、亦即一般地在世界史上 划时代的贡献,是他对于理念的明确规定,这种关于理念的知识在几百年后 一般地是酝酿成世界历史和形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新形态的基本因素。 黑格尔的这一评价恰恰也证明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柏拉图哲学在西方历史上 扮演的那种角色。固然,离开思辨思维,拘执于有限的表象,就不可能有对实在 存在的科学追求。而没有这一追求,没有了对理性的超拔,也就没有了后来被欧 洲人奉若“神明”的科学,以至今日世界的科学。 第二节 圣托马斯阿奎那人论思想中的身体观念 漫长的中世纪,在“神性”和“人性”、“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理 性和信仰关系问题成为中世纪哲学的主题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神学哲学家都对 肉体存在的现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一定意义上看,在整个中世纪,由于 社会的“退隐”,人的问题或人本身的问题似乎被凸现出来,但必须看到,这时 的人始终是神羽翼下的襁褓,或者说人的存在是因神的存在而被反观到的,亦即 人是在神学的框架下被得到讨论和承认的。的确,在理性与生命之间的这一古老 斗争中,信仰似乎是站在生命这一边,由之,我们也才会在许多神学家的思想中 看到他们对人的肉体存在的承认和肯定。但是,由于神学家都是一些形而上学家, 结果竞是:起初被他们承认的东西,最终又被他们自己否定掉。 圣托马斯阿奎那,又被称为“天使博士”和“宏通博士” (doctor angelicus et communis),“奥古斯丁第二”。他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集大 成者,他的思想是中世纪神学和哲学最全面、最大的体系。就其思想观念的根据 来说,更多依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其理论的兴奋点来看,主要是为 上帝的存在寻求比前人更为圆融的哲学论证(提出了五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就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论,托马斯主义调和了包括奥古斯丁主义在内的经院哲学 各派的观点。而他的身体观念则主要体现在他的人论思想中。 在神学大全中,托马斯按照神创世纪的顺序,最后特别地讨论了“人” 这一主题。通过论说人的灵魂、认识和行为,托马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性理论 或人论思想。而他的身体的观念就贯穿在对人的灵魂、认识和行为的论说中。除 此之外,他在他的道德学说和政治学说中也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人的身体存在问 题。我们这里主要考察托马斯在他的灵魂学说、认识论和行为论中所持的身体观 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203 页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8 页 一、灵魂论中的身体观念 托马斯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坚持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其一,人是由肉体和 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其二,人的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但特殊说来,在托马 斯那里,他对人的理解看重的则是人的灵魂一端。因为在他看来,灵魂作为人的 精神实体,它不仅使人可以在其生活中始终保持精神的崇高性、纯粹性和独立性, 而且是人最终走向上帝的通道。 按照托马斯的理解,天使是天界的实体,它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灵魂是接近 地界的质料,它的普遍性很小。作为具有极大普遍性的天界实体与作为地界的那 些具体质料的实体等级差距太大,所以天使是不可能与有形的具体质料(物质实 体)结合在一起的,能与具体质料结合在一起的只能是接近地界的灵魂。 在理解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上,托马斯乃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立场上来反对柏拉图主义。因为,在托马斯看来,“天界实体”和“物质实 体”只可能组成 “偶性的整体”,而不能组成“实体的整体”。也就是说,灵魂 实体不可能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另外,也正是依凭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托马斯认为人的唯一“实质 性形式”是“理性灵魂”,因为它包含着动物和植物的灵魂,以及其他所有低级 形式。在托马斯看来,“理性灵魂”或“实质性形式”,不仅是实体的其它一切 形式的统一性或人的理性活动,并且执行和统摄着动物灵魂的感觉和生殖功能; 植物灵魂的营养和生长功能;以及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功能。托马斯进一步认为, 由于这种“实质性形式”始终都是与人的生命的总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亦即它 充塞着人的整个有机体,因此,灵魂存在于肉体,它与肉体官能同时执行着生命 的功能。这其中,没有彼此,没有主动和受动,更没有推动者与被推动者的分别。 当然,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托马斯所强调的灵魂是通过肉体或在肉体之中 起作用的,但他并未否定灵魂所独立于肉体实体活动中的独特性。而这也就是说, 托马斯既承认灵魂在肉体之中与生命具有同步活动的特性,同时也认为灵魂也可 以有不依赖于肉体而进行一种纯粹之活动。 二、感觉认识论中的身体观念 由于“感觉”被托马斯理解为“身体的活动”、“认识”被托马斯看作是“受 制于质料的个体”,因此,在托马斯的认识论中,“身体”的作用有其特别突出 的地位。据托马斯分析,在人的感觉中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种变化,前者由作用 者对被作用者的物理影响造成,后者依据的则是某种精神的作用。感觉的对象不 仅是有形的物体,而且是与有形质料不可分割的形式,感觉为理智最后从质料中 抽象出纯粹理智的概念准备了条件,提供了素材。结合知识的产生或认识从感觉 到理智的过程,托马斯主要讨论了外感觉、内感觉与理智活动三种认识形式。而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9 页 在感觉的分析中,托马斯特别主张的是:“感觉是身体的活动”。 托马斯把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首先,他对外感觉亦 即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划分根据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五官感觉的划分既不应当单纯地依据人体的五官,也不应当单纯地依据 感觉的对象,而应当联系感官与感觉的对象才能得到确认,因为每一种感觉都是 人感知外部物体或物体性质的不同形式。而在五官感觉的认识形式中,托马斯尤 其看重的是“触觉”这一认识形式。他认为触觉是人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 其理由是:不仅因为触觉的器官是人体的全部,不像其它感官只是身体的一部分, 而且因为触觉与可感物体直接接触,把握到可感对象的形体,不像其它感官仅仅 认识形体的某些可感性质。从这里我们看到,托马斯的感觉论确乎具有自己的独 特性:它坚持的乃是一种“触觉中心论”。 托马斯对“内感觉”的讨论,是联系人和一般动物在感觉上的区别作出的。 托马斯认为感觉是人和动物都有的。虽然人在外感觉方面(嗅觉、视觉等)和一 般动物并无特别地区别,且还会低于动物的感觉能力,但人在内感觉方面却远远 胜于一般动物。他曾这样指出:“其它动物只对食和性有关的感觉对象产生快感, 人却因它们的美而愉快。” 这里,托马斯实际上已经接近从“本能”和“意识” 的区分来界定动物和人的本质差别了。 注重从人的感觉特别是内感觉来探索知识的来源问题, 这是托马斯神学-哲学 思想中特别值得提及的事情。在柏拉图的哲学里,人的感觉是遭到蔑视的。由于 感觉被看作是人对“现象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感觉产生的结果至多是一些“意 见”或“常识”,所以,柏拉图的全部努力也就在于通过建立一种“理念论”来 寻求超感觉的真实。如果说历史的进展无非是在人的理智和生命之间寻求某种平 衡,那么,托马斯之强调感觉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继续着亚里士多 德主义对柏拉图哲学的修正。 三、意欲行为论中的身体观念 托马斯把人的活动方式(行为)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认知”和“意欲”。 由于其感觉认识论实际上就是他的认知行为理论,而对此,我们在上面已经作了 讨论,因此,接下来我们专就其“意欲”行为理论进行分析,看看它里面究竟又 体现着托马斯一种什么样的身体观念和态度。 在托马斯看来,如果说“认知”是人的一种从外到内的活动(无论是感觉接 受的外部事物的“印象”还是理智抽象外部事物得到的“形式”),是外部原因 在人的心灵内造成的结果,那么“意欲”则是人的一种从内到外的活动(人把自 己的力量施与外部事物并使之发生改变),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如果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00 年,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393 页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10 页 说认知活动乃是人的感官和灵魂的内部变化,那么意欲活动则是整个人的运动, 它既包括感官和灵魂的内部变化,也包括人的身体的外部变化和移动。而人的运 动就是人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自然运动。 在对人的运动进行分析时,托马斯区分了造成人的运动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 因。其中,他特别地考察了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在对人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时, 他区分了作为人的自觉自愿的运动和作为人的无意识的自然倾向行为。这其中, 托马斯把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分为“理性的意欲”和“动物的意欲” (感性意欲)。 在此基础上,托马斯又进一步深入地考察了人的理性意欲。在他看来,人的理性 意欲,既有对“目的”的意欲,也有对“手段”的意欲。而无论是哪种意欲,都 是人的理智活动和意志的活动。区别仅在于:目的意欲中的“意志活动”涉及的 是人的“意向”、“意动”、“愉悦”的问题;手段意欲中的“意志”关涉的是 人的“选择”问题(选择是否行动及如何行动)。 在对人的意欲行为作了如上的逐层剥离后,托马斯作出了如下基本结论: “意 志即理性意欲”。意志与感性意欲(动物意欲)的差别如同理智与感觉的差别; 理智不能离开感觉起作用,意志也不能离开感性意欲起作用;“意志之于自然意 欲,如同人之于动物”。从这些结论中我们看到,在理解人的问题上,托马斯没 有把人的感性意欲或动物意欲与理性意欲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坚持认为,动物意 欲和理性意欲的对立只是“形式上的”,不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托马斯这里的说 法意思很明确,在决定人的行为因素中,自然意欲乃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在托马斯之后,中世纪后期出现了一种“经院哲学”。这一哲学的主要任务, 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只不过是发挥着托马斯神学大全中的基本思想。我们看 到,随着理性权威的确立,经验哲学日渐式微,西方历史揭开了它新的一页。身 体也即在一种新的哲学形式下被重新讨论。 第三节 笛卡尔的身体观念 肇始于柏拉图的理性形而上学业经亚里士多德的图治,至笛卡尔这里得到了 系统性的发挥。如果说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 实的自我意识的立场”,那么,笛卡尔哲学正就是这种原则在近代的实际确立者。 在笛卡尔那里,他把对人的理解由理念或上帝的本体论证转向对个体现实存在特 别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追究,最后得出了人就是思维的自我(ego cogitans)的结论, 再一次论证了人是“理性的动物”。诚然,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心物(身心)二 元论。但必须看到,“身”与“心”这二元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地位是迥然有别的。 由于其哲学的出发点或原则乃是“自我意识”,因此,笛卡尔赋予了“心”(我 思)以无限的能动和创造的能力,而“身”则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生物性、机械性 和受动性的存在物。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对象,后者是医学、人体学的研 第一章 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第 11 页 究对象或科学研究的对象。 笛卡尔的身体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和心物二元论中。 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他把身体观念化;在二元论中,他把身体实物化。 一、 “我思故我在”与作为观念的身体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写下了六个沉思。无疑,这些“沉思”的 指向就是要寻到确定性的基点。沉思中,他一一地检查了纯粹理智的活动、记忆、 想象、感觉、身体是否具有可靠性的问题。在“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 疑的事物”)和在“第六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 之间的实在区别)中,他特别就人的“感觉”和“身体”是否可靠进行了分析(即 感觉和身体是否是观念的基础)。他这样说道:“首先我要在我的记忆里回想一 下我以前通过感官得来的东西哪些是真的,我是根据哪些理由才相信的;其次, 我要检查一下从那以后迫使我对这些东西发生疑问的理由;最后我要考虑一下我 现在应当相信的东西。” 在通过一番比较简洁地推理分析后,笛卡尔得出了感觉和我们身体存在的不 可靠性结论。虽然他承认有身体才有感觉,感觉提供的东西比印在记忆里的任何 观念都来得生动得多,但感觉和身体仍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专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山西省晋南地区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调研试题(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重点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新疆新源县2025年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化学试题含解析
- 星海音乐学院《合成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济宁地区(SWZ)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玄武区十三中学集团科利华2024-2025学年初三考前全真模拟密卷数学试题试卷(6)含解析
-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成器”和“不器”导写及范文
- GB/T 8237-2005纤维增强塑料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
- GB/T 14713-2009旋切机通用技术条件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课件
- 不予受理反诉民事上诉状(标准版)
- 高中英语语法之虚拟语气(课件3份)
- 粤教版2022年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2022-2023
-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 国际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课件
- 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 第二十六章慢性肾小球肾炎演示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