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批判地继承了社会发展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科学 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趋势, 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坚持社会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突出社 会发展的主体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研究对 象、理论基础、理论立场、理论视角、理论层次、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途径等方 面均有区别。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 基础,以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为参照,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理论应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的发展,是立足于 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在社会 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 天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 的指导意义。具体内容是: 本文共分三章, 文章开头的引言从总体上论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 发展理论对于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地位, 以及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的内容是重温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在本章中首先对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一生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历程进行梳理, 接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 始人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三条主线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最后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作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 较研究,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首先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 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 论的六点区别,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 以当代 ii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为参照,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标志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成熟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具有深 刻的内涵, 最后指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文章最后的结语是整篇论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 坚持 发展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 iii iii abstract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was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marxism, the marxism founders stood in the altitude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inherited in all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hinking history critically, from the angle of view that the human wa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ubject, substantive and the ultimate goal embarks, they scientifically promulgated the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general rule and the climate, emphasized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s wa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sic content, persist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as dialectical unifications of the decisiveness and the selectivity, the unity and the multiple, stressed the main body val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established the cornerstone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re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y,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the theoretical angle of view ,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solution to social development question .therefore,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must take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reference and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humanist develop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olitics and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china and faced the world,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that realiz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reviewing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grasping its spirit essenc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are very important now to enlighten us on cultiva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dvanc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from the beginning, the introduction states that per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iv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very important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advanc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reviews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first review the course of the marxism founder research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n this chapter, then elaborate three main lines of the marxism founders research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finally explain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highlight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by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first introduc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n summarize six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us highligh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elaborate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must take the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reference and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leadership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carried on the difficult exploration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symbolizes matur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ha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finally point out advanc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unceasing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theory. the final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key words: persistence development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v v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引引 言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历程 . 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 . 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 12 第二章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之比较理论之比较 . 14 第一节 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 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区别 . 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 22 第三章第三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 26 第一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应该坚持的原则 . 2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 . 2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 32 第四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 . 35 结结 语语. 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1 致致 谢谢. 45 攻读硕士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文目录目录 . 46 引 言 1 1 引引 言言 “发展” (development) 一词经历了多种含义的转变,其本义是生物学 上的概念,即种子由胚胎发育成长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是指有机体内在 的、定向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过程。后来,随着欧洲文明的演进, “发 展”概念逐渐被引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哲学领域,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 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演进过程;在 19 世纪,社会 学的奠基者将“发展”概念应用于研究社会过程,由此产生了以社会进化论为特 征的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发展理论中, “发展”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 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在直接研究社会发展的发展社 会学中,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化和成熟变化的过程,目的是 实现预定的、估计可行的社会和经济进步。 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时代的产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 的意义。但任何理论只有当它与具体的、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结合的时侯,才具 有直接的、功能性的意义。我国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发 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本土化再造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 重温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之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加以比较,从而 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凸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构 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地位, 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 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全文的研 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二、文献文本解读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各种 文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来丰富写作素材,提供理论指导。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 凸显出马 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马克思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 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以理论概括为主,史论结合。 本文的结构安排:文章的开头是引言。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的内容是重 温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当代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 发展理论的六点区别,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第三章是 本文研究的重点,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问题。包括构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理论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和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最 后是文章的小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3 3 第一第一章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历程 纵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生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青年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 主,其理论成果是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三部著作 特别重要。第一本书是神圣家族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群众 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物质利益方面首次论述了自己正在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二本书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次使用了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术语,明确提出“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 。 他们把社会机体分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要素,进而强调“人 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 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 第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 。这部著 作“把马克思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言简意赅地阐明 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原理,以唯物史观说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揭 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 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站在“世 界历史”的高度勾画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图景那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第二个阶段,中年时期。这一时期重点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 各个手稿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昭示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两个转变”的 最终完成。在此之后,马克思着重从理论上深入探讨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 3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34 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4 文化结构变迁过程的实质、特征和规律。在哲学的贫困 、 资本论 、 政治经 济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了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 史过程,分析了商品经济形式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并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 构和社会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通过长达四十多年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考 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形成了关于西欧的历史发展、现实资本主义状况以及向共 产主义过渡的理论,这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 论。 第三个阶段,晚年时期。这一时期在继续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把 视野扩展到非西方世界,对东方社会进行了详细探讨,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晚年笔记和书信中。这一时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要关注后 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非西方社会的研究,着 重于阐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之迷” 。通过对中国社会和印度社会的分析, 特别是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形成了关于东方社会发展 的思想。他们强调,在“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更会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发展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也就是作为主 体思想的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作为补充思想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西方社会发展 理论主要以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为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和中期 关于西欧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资本主义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全面系统 的理论。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 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为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 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理论视野,世界历史就是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发端,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 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状态。现代性不仅是“世界历史”内在的张力,而且是人类进 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秩序。一方面, “世界历史”为现代 性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扩张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 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另一方面, “世界历史”时代的现代性又具有内在的矛盾 和冲突,它给世界带来进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困境。惟有以共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5 5 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才能使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彻底转变为 服务于人类的力量。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世界历史”人类未来社 会的制度特征、发展的目的、原则和要求以及适用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论述是分散在许多地方讲的, “但集中起来则完全称得上是一套富有创意、十分 精辟、很有分量的发展理论。 ” 第二节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社会发展理论博大精深、意境高远,是唯物史观的 瑰宝,在唯物史观这一极其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地 位。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考察历程来看, 虽然前后经历几十年, 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到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但是始终贯穿着三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坚持社 会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三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 体价值。这三条主线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发展问题考察的第一条主线是强调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多次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 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在他看来,只是由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社会的整体发展才表 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演进。马克思甚至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资产阶 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 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决定着社会发展的 程度和水平, 而且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 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 对于未 鲁从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发展观 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 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27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33 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6 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一旦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变 革,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在无产阶级的手里, 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由此可见,马克思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发展问题考察的第二条主线是坚持社会发展是决 定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形态的 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但是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 发展并不是严格按照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体的选择 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 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 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 力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 史的总体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发展首先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进程,对于社会发展主体来说,它是决定性的,构成了选择性的前提 和条件,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必须自觉地服从这个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社 会发展主体在社会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他可以在认识客观社会发展规律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条件, 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和 趋势做出判断和抉择。因此,社会的发展绝不是自然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简 单重复,它无时无刻不打上主体的印记和特征。由于决定性,所以社会发展在总 体趋势上具有一致性, 统一的社会发展进程对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强 制性,在这种“铁的必然性”支配下,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 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的未来景象” ; 由于选择性,所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不 同民族的具体社会发展形式和发展道路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会发展的决定 性和主体行为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曾经指 出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 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其中,第一条 道路是典型道路,另外两条道路则探析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第三条主线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 14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7 7 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 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认识社会历史和推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认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 活动而已” 。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符 合人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这是人类在付出了一 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强烈批判资 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人的片面、 畸形的发展, 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 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反对抽象 地谈论人的发展问题,认为应该将人的发展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分 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 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形成一条不断进步的发展干线。马克思在(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证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 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乃是从最典型、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明了社会历史发 展的普遍规律。后来马克思又在 资本论三大手稿中,提出了“人的依赖性 社会”(人被自然支配 )、 “物的依赖性社会” (人与自然异化 ) 、 “个人全面发展 的社会” (人与自然相和谐 )的三形态说。所谓“人的依赖性社会” ,是指最初 的社会形态,即前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 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才能得以生存。所谓“物的依 赖性社会” ,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 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盲从和 敬畏, 转化为人对自然的普遍征服和占有, 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物质交换。 一方面 ,资本主义生产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的 社会” ,是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 水平极大的提高,全面消除了各种异化关系,消除了人和自然的对立,从而真正 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无论五形态说还是三形态说,都 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趋势,并且向人们昭 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第 11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56 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运动。 第三节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整体发展观 所谓整体发展观, 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管是考察处于任何一个特定阶段 上的具体的人类社会,还是考察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都把考察的对象作为一个 整体去理解、去认识,考察整体各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在社会领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社会结构学说, 把社会内 部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的高度给各部分准确地定位,并找出各部 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看作有内在联 系的统一整体,其中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既是层层决 定关系,又是层层反作用关系,两对矛盾的有机统一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把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去考 察,还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除 了科学地解决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阶段(即社会形态) 、动力和主体等问题 外,还同时形成了关于社会及其发展的科学观察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关于社会及其发展的科学观察原则,首先是社会及其发展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 作为对事物、 对象的科学观察原则和观察方法, 是一种把对象放在一个更大系统, 并把它看作该系统的要素和从这个更大系统来理解该对象、要素的原则和方法。 它坚持认为该对象、要素的性质不是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所属更大系统、整 体决定。这一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由其特定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本质上是 人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们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社会 的整体性的理解进一步形成了他的社会形态的概念和理论。列宁指出: “唯物主 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 220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9 9 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 应用到这些关 系上来。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 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 系) ,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 概念。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认识的整体性概念,反过来它也成为指导人 们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 其次,社会观察的任何对象都是一定的具体整体,这个整体总是处于一个更 大的整体中,对作为确定认识对象的该具体整体的认识,取决于对该对象所属的 更大整体的认识,因为该对象的性质是由其所属更大整体决定的。这一认识的方 法论意义在于它是对具体对象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的分析方法。例如,马克 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关于资本的认识就是整体性的。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说: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 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 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 价格一样。 ” 再次,任何整体都是历史的整体,是历史的具体整体。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 过程。现实中人们面对的任何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都是 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整体的观点观察社会,马克思主义形成“历史转变为世界 历史”的思想,并根据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成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一般规律的理 论。世界历史思想要求我们关于历史和人类社会的观察,不仅是整体性的,而且 是历史的。这个整体是超越任何狭隘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的整个人类活动、 交往所及的范围。同时,也从这样一种世界历史观出发,科学判断一定阶级、民 族、 国家和地区在整体的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指明其发展的方向和现实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协调发展观 协调是相对矛盾冲突而言的。协调是处理矛盾问题的一种方式。按照马克思 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协调的对象一般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协调自然、社会 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为了谈 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第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第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5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第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 344 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10 自然而谈自然,也有人为了谈社会而谈社会;一种倾向是为了谈社会,而抛开自 然,只承认历史辩证法,不承认自然辩证法,谈人时就抛开社会,就人谈人。这 两种倾向都割裂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自然中心主义和人 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哲学研究关键在于摆正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是 社会的主体,自在的自然只有转化为人化自然对人、社会才有意义。社会在人的 劳动实践中生成、存在和发展,实践的最初对象首先是自在自然。人的实践就是 根据人的一定目的实现由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 人化自然实际是社会和自 然的统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的历史理解为“自然的历史” ,又 把自然的历史理解为“历史的自然” 。这不仅因为自然有其自己的进化过程,而 且因为这样的自然展示了人类的历史,体现了人的本质和实现着人的价值。但在 传统自然观的支配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表现了过度的能动性,即违背自然规律 和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而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因而招致愈演愈烈的自然灾难, 恩格斯曾经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对于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 关系的协调,实际是在一种系统整体观的关照下建立一种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 和谐关系,为人的生存和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人的活动更有效益。 第二个方面是协调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物质生 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看作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也是相互联 系的有机整体,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基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 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制约作用。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能力又是人自身能 力的体现。如果片面地强调物质生产的作用,就会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 展的尺度,可能会以牺牲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同时,离开了对人的作用,任何物质产品也都失去意义。如果片 面地强调精神生产的重要,忽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反而 使精神生产本身也受到影响。离开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协调,目的是保持一定社会的有机性,即通过 协调使其保持在一种合理状态。 这种状态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适于人的创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第 2 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第 383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11 11 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坚持把 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由于发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特别是发现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不仅建 立起科学的社会有机体论, 而且从中引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以社会形态变革为重 要内容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初步形成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但他们通过对人类历史 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考察, 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开发给自 然生态带来的破坏。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生态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 是他们已经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从人类 进步形式的理解出发,他们一方面讲人与自然的区别和对立,另一方面也讲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 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 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 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恩格斯也指出: “自然界中死的 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 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 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 标榜片面的斗争 ” 。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事实上,自由 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 因而按照事物的 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 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 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 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 产力同时也会扩大。 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 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 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 第 1 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第 9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 第 1 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育婴师在职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
- 艾滋病azt试题及答案2020
- 激光工程师的职业定位考题试题及答案
- 考中取胜的初级会计师试题及答案
- 现代图书管理员素质模型试题及答案
- 服装开发考试题及答案
- 畜牧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
- 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的个人经验分享及试题及答案
-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创新实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篮球赛计分表模板
- GA/T 2034-2023法庭科学疑似毒品中咖啡因检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之“列锦”(公开课)课件
- 网络安全防护讲座课件
- 丁类厂房消防设计规范
- 英语PET考试固定搭配
- 立裁连衣裙方法
- 甘肃省兰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英语真题及答案
-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 《非暴力沟通》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07J902-3 医疗建筑(卫生间、淋浴间、洗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