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贯之地居于罗尔斯整个正义理论体系之中,然而它在其不同 思想时期却存在着 矛盾的运用。 当 然, 批判不是否定, 相反, 是为了 更好地借鉴。 尽管罗尔斯正义论方法 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是作为一种具有一定 合理性的新契约论,它仍 然具有重要的 现实启示意义。 其方法论合理资源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罗尔斯 自己明 确声称的作为纯粹程序正义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社会制度的公正安排和 市场经济的公平起点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二是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在实 际运用中所暗含的理性妥协的方法: 在政治上主张政治正义的“ 重叠共识”, 使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 在经济上主张各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在社会合作体系中“ 使每一个人都获利” 的差别原则。这种方法论原则对于我 们构建稳定、正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契约论 正义论 反思平衡 程序正义 理性妥协 ab str a c t ab s t r a c t c o n t r a c t t h e o 叮i s the b 韶 icm e t h o d o f j 0 hor 月 w l s , 即 “ e mtheo 叮o f u s l i c e , w h i chisdi fl 免 r e ntfromthe cl as si 因 co n t ia c t th eo ri es卿邝 se n t e d byh obbes , locke, r o us se a u , 明d k an t . t 卜 e n e wm e t h odi 曲e d t s s o m e k i n dsof脉 t h eorys 即positi ons o f c las s i c a l m e t h o d , such ast h e theo iyo f h umann a tu 代 , n a to ra l ri ght aswel l asthe rati o nal sp i ri t o f n a t u ra l l aws . r 泊 w l s , ai mo f met h edo 1 o gyi s n o t toe n t era s pe c i al 祀 印 me ortoes ta b l is ha kl nd ofn a t i on, b u t tob ul ldafa i r c h o i 优 conditi o ilr a w l s 司l s itaso ri g i n alp os i ti 叽 助d thinks t hat 触 洲g i nal posi t i on i s th e a p p r 0 p r l at e 而t ial引 鹿 加 s q u o w b ic h 介t ha t the fu l1 dsln e n t a 1 a gr e e m ents re ac h e d init are fair. 丁 五 i s fa c t 抓 e lds th e n a m e , ustic e asfaime ss, and iti ncl u d es幻 刀 0 州ncinles滩q u a l l i bert y p ri n c iple a n d d i ffe哪c e prin c ip l e . t 七 e o ri g i nal pos iti 0 n isa p urei y h y p o t h e t 1 cal s i t u ai i o n and p roce d ural j u s l i ce. in “ d e r toac hi eve this obje c ti ve, 凡 州l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he t h e o ryo f 比 e 诫l o f i gno r a n c e u n d e r 而s c o n d it io 氏t hep artie s are e n d owe d w i 小some俪tsofli be rty, eq u a l ityan d 口 t i训a l ity 助dt h e yhold石 g h 妇ofga而ng 四ual c onc ern andre s peot the yd o n , t k n o wc e rt a in k i n dsofp arti c ul arfa c t s , b u t kno wt ha t their绷证 钾iss u bj e cttothe c 朴5 扭 田 c esof 逃 t i c e and 叭 七 a t e v er面5 汕pl i es . itistakenfor gr ant e d t h a t t h e y 如。 wthe g e n e r a 】 伪 c t sa b o ulh u m an so ci e ty s u c hassocial c 0 0 perati on bei ng s sa ryand poss ible . t 卜 e re fo 爬 , the p a rt i e s m u st c h ooseth e 幻 胃 o p r l n c i pl es重 hr o u gh t h e consi delatio nsofi n t u iti 叽 州t i que ofut ili t a ri ani sm and 1 n a x 1 m i n rule. f r o m the pers 户 戈 ti ve of 犯 n e c t ive e q l ll l l b ri u m , f 旧 w l sthil l k ,t h a t the t w o 如ncivl韶 h 0 se n byp 州i e s ino ri gl 耐 卯, 币 on isa “ p 石 m i ti 姆c h o i c e 几 耐y 玩i n g a b st ra c t and fo m曰 1 5 1 娜fi c ati。 几即d they m u stbej ust i fi edbyt h e b as ics t n to re s of 欢让 钾 on 山 e o ne坛 功 d , c o m p 州n g and r e v i e w l n g the 别 rr a n g e m e n t ofn l aj orpol iti cal and eco n o m ici nsti t u t i o usath o m e , we c anj usti fyth atl h e 拓 的 d ofa n 习 目 g eme ntist h e nc h o l 嘟 ofp arti es . on the o t h e r h 出 1 成以 t e n d l ng the 幻 胃 0州ncivlesi n to 声叩l esinth e w ll o l e w o r l 氏we al socan j usti 勿t h atthe 出 t i cep n n c l p l es眼 bei ng u 朗 刁 p r o perlyinpe oples, 兄 i e ty 助 d t h atc h oosi ngbypeo p l esisn 峨ss aj , 1 1 1 ab st r a c t t his n e w幻 n e t h o dof r 力 wl sisdifferent fr o m t h eclassi c ait h e o ries 朋 d h asitss peci aic h ar a c t e ri stic , b utit而sts ing r e at1 i m i t a t 1 onofabs t ra c t and s pec 1 fi c 韶 伴c ts , on the abs t r 朗 t l eve l , the p r e n u seof u s t l cep n n c i p le s 司le dasabs 住 a c t orig i na l posi ti on】l asnot eno u ghmo司pow e r, an d itsh y pothese s cannot be c oine the r e a l lo gic s ta “ i n g . o nthe sp ecificle vel, atfi r s 仁the s ubject desi gn, w h e t h e r th e l i berty 如 d i vi d u a l s ort h e peo p l e s ” s ubje c tsinorig in alpos i ti o 氏cannot nec e s sa ri l y 明d 朋 b l y re asono utthe 如 刀 o p n n c ivl比de s ired byr 月 w is , 即 d s econ di y,asa p urel y p ro c e d u r a l usti c e meth ed, o ri g i nal pos i t i ons h 0 u l d bec o ns i s t e n t inhi s w h o 1 e 山 c 。 口o fjl 巧 t l c e , b u t i t i s p 毖 ad o x ic al l y usedbyr a w 肠 肠 m se l f. o f c o u n 姆 , c riti q u e ofr a w ls i sn、 todenyhi m .co n t n 盯 i l y,we are touse b e t l e r for re fe r e n c e . t b e m e t h o d o l o gyof址 s th e o ryof usti ceh assome i n a d e q u a t e as pec ts , b ul asa n ew c o n t r 朗 t th eo rywithso me 耐。 耐ity, it has l m po比 功 t p ra c t l cal si 娜ficance for us 0 nei s the m e t h ed o f p u r e 1 yp ro c e d u r a 1 j us ti cec l e arlyc l a 而e db yr a w l s , w h ic h h as加po比 现 t i n s p l r a t i o n for the l n s t i tuti ons us tice and fo r the j ust start i n g of m a r k e t econo m y the 0 t h e r ki n d ofi ns p i r a t i onis the m e t h o d ofr a 石 。 朋i c o n 1 p ro 而se , w h l c h i s a 】 w a y s se c retlyused inhi s j usti fi c atio n . t h i s m e t h od sa y s th a l we s bod d s upportpolitic al lyoverla p p ing consensussoastok e e pa ki nd oft e i1 s ion balancc 公 n o n g山 vers i 五 e dv a l uab les y st e m s anda d o p t di ffere nce p n n c inleeco加而calls, w h i c hc an m akeeachin d e pen d e n ti n d i v i d 耐sben e fit inthe sys t e m of sociai coo pe ra t i叽 t h i s p r l n c i p l e o f m e t h 0 d o 1 o gytel1 s ush o wtob u i l d h ann o n 1 o ussoci e ty k 叮w o rdcon t 介 岭 t theo ry , the th e o ryofj us t i ce ,叫u i l i b ri 切 m , p r ocedl lral 此 t l ce , rati o n a lc o mp 印ml se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 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少 月 ; “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 年月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丙 痴 傀荤 咬 蠢 鑫 落 髦 荞 落 享 荤 奏 嘿士 给 _翼握 羚盘 黑 霭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 经注明 引用的内 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 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夕 年 少 ” 凡 前言 前言 自 罗尔斯出版 正义论以来,在西方学术界, 尤其是在英美国家,有许多 学者和书刊将他与洛克、 密尔相提并论, 并把他的 正义论 与后者的 政府论 、 自 由论共称为“ 自由民 主传统的经典著作”。 涉及 “ 罗尔斯”的文章,见 于哲学,经济学、法律、 宗教、 人文科学等领域,数量可观,多达几千篇,解 读罗尔斯的论著也层出不穷。 19布年诺曼 丹尼尔选编了 解读罗尔斯,1 9 85 年雷克斯 马丁出版了 罗尔斯与权利,1 9 89 年托马斯 波吉出版了 领悟罗尔斯,1 9 92年肯尼 思 拜思出 版了 社会批评的 基准。到 90 年 代后期, 讨论和研究罗尔斯思想 的著作或论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 罗尔斯式正义的局限 、 约翰 。 罗 尔斯和社会正义纲领及五卷本的 罗尔斯哲学等。在 罗尔斯式正义的局 限中, 作者从完善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思想出发对罗尔斯在 正义论出版以 后所发表的作品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指出罗尔斯正义思想的内在冲突,并将它 们纳入罗尔斯的整个正义论体系之中。 克里斯托夫沃尔夫和约翰希廷格编辑 十 字路口的自 由主义,把罗尔斯与他在美国本土的论辩对手诺齐克、德沃金、 麦金泰尔、桑德尔、罗蒂等同时 放在自 由主义的 历史传统中 进行分析考察。 此时,对罗尔斯的批评也日 益出现。在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当属罗 尔斯的同事诺齐克的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和德沃金的 认真对待权利, 它们分别从左右两个方面向其“ 公平正义, 发起攻击;到了80 年代, 尤以麦金 泰尔的 德性之后和桑德尔的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为代表的社群主义 著作为甚。 政治自 由主义 在1 9 93 年发表以 后, 更是引来许多人的褒贬,也 引得身处大西洋彼岸的哈贝马斯加入到对罗尔斯“ 政治正义”和“ 原初状态” 进行批评的行列, 从而构成20世纪晚期发生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以罗尔斯为核 心的 三次大论争。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不胜枚举, 它们提出的新观点、新视角, 对罗尔斯 “ 正义”思想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国内,对罗尔斯思想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正式开始, 此后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便一直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目 前,我们的研究还只能说是仅 仅处于起步阶段或才走上轨道,但发展较快。一方面,对罗尔斯的著作翻译和 介绍较多, 几乎所有罗尔斯的重要著作都有中 译版。 如何怀宏等在1 9 88年译 正 前言 义论 、 万俊人在2 0 00年译 政治自由主义 , 张晓辉在2 0 00年译 万民 法, 姚大志在2 0 02年译 作为公平的正义 正义新论等等.另一方面,真正展 开文本理解和形成自己的看法的代表人物不是很多,其中偏重伦理方面的有北 大的何怀宏教授、王海明教授,清华的万俊人教授,人大的龚群教授:偏重政 治哲学方面的有南开大学的陈晏清教授、王南提教授、闰孟伟教授、李淑梅教 授和王新生教授,吉林大学的姚大志教授、孙晓春教授、贾中海教授,浙大的 包利民教授、应奇教授,东南大学的丁雪枫教授,南京师大的高兆明教授,首 都师大的程广荣教授,华东师大的童世骏教授;偏重法哲学方面的有浙江大学 的季涛教授;以及专注女性主义研究的浙大的郭夏娟教授等。此外,台湾淡水 大学的盛庆徕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石原康教授等也有关于罗尔斯方面的研 究。 纵 观国内 外学术界, 笔 者发现, 对罗尔 斯正义思想研究的重心极不平 衡。 就罗 尔斯不同时 期的 文本 而言, 不论 是国 外还是国内 , 大多 集中 在他的 前两本 著作。据此,也把罗尔斯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以 正义论为代表的 前期社会、伦理哲学思想阶段和以 政治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后期政治哲学思 想阶段。与人们对 正义论和 政治自由主义的研究相比,对 万民法 所做的研究则不多,且普遍对 万民法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不看好。 就其内容与方法而言,对正义内容的研究占绝大比重,这里不作一一介绍, 而对构建罗尔斯正义论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即契约论的 研究甚少。在国外,英 国哲学家迈克尔. 莱斯诺夫1 9 86年出 版的 社会契约论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 整个契约论方法进行了 梳理,关于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的论述只在最后的第七 章出现,而且主要只就罗 尔斯的方法 “ 是不是契约”、“ 契约是否多余”以及 “ 契约论证是否是循环论证” 发表了 简要的 意见; 大卫 布彻和保罗 凯利1 9 94 年出 版的 从霍布斯到罗尔斯的社会契约等对契约方法有所研究, 但也只把 罗尔斯的契约论方法作为一个历史分支或派别在对待,而且只占论著的一个小 部 分. 此 外 美国 哲学 家 弗 里 曼 编 的( 以 w l s 第 三 篇 文 章r 既 l s o n j u s t i r i c a t l o n 也只对契约论方法导入正义原则做了知识性介绍;美国学者夏皮罗在 政治的 道德基础 第五章第一节中 对契约方法进行了 道德的 解说; 加拿大学者威尔 金 里卡在 当代政治哲学 第三章第三节中 对社会契约方法论的论述也只是从平 等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在国内,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至今没有一部有关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方面 前言 的 专著, 对之涉及的都只占 著作中的小部分或很小的部分。北京大学的何怀宏 博士在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的第五章 第三节中对方法论作了 几点粗线条的介绍: 第一, 指出了罗尔斯契约论论证方 法中的理性主义的古典契约论渊源,第二,以德沃金对罗尔斯的批评为视角对 “ 原初状态” 进行了 分析, 第三, 将 “ 反思平衡” 视为证明手段;中南财经大 学的胡真圣博士在 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第四章第 一节中就 “ 原初状态”与正义原则的证明过程进行了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的尹 松波博士在 理性与正义:罗尔斯 正义论) 研究的第二章第一节中 从契约论 方法论的角度对两个正义原则进行了 证明; 人大的龚群教授在 罗尔斯的政治 哲学第二、三章中对 “ 原初状态”和 “ 反思平衡” 如何得到正义原则进行了 研究:南京师大的高兆明教授在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第十二章中从伦理学角 度对社会契约方法进行了研究:北大徐向东博士在 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 治辩护第三章第三节中 将社会契约视为理性的 观念, 对原初状态与社会正义 的关系给与了一般性的阐述。香港中文大学的石元康教授的 罗尔斯是一本 难得的关于契约论方法篇幅较多的著作,在此书的第四章、第五章中指出,罗 尔斯的契约论是一种道德证明方法,它对原初状态到公正的社会的过渡具有重 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于正义论方法论的学术论文不少, 但很少有对方法本身进行详细研究, 更不用说对方法论在整个理论体系的作用有全局性的认识。吉林大学的姚大志 教授在1 9 97年第2 期 开放时代的 国家是如何诞生的 美国新自由 主义 与社会正义论中,由于对方法论的关注较早,可以说是刚刚接触,所以没有 形成较深刻的思想,只是对原初状态的抽象性及其选择理论做了现在看来是知 识性的介绍, 而他在 复旦学报 2 0 03年第4 期发表的 契约论与政治合法性 一文则有实质性的论述。在此文中,他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了罗尔斯契约论的新 特点:纯粹程序和政治建构主义性质, 2 0 04年姚教授在 江苏社会科学第5 期上的 罗尔斯的 契约主义与政治哲学证明 一文借“ 内格尔的 批评”说事, 内容上似乎有新进展,但实际上是对他前两篇文章的总结;安徽大学的朱士群 博士在 学术界1 997 年第3 期的 社会契约的重建 试论罗尔斯伦理学的 反思平衡方法一文中,从伦理学的角度,以反思平衡为纲领对正义原则的推 出 进行了 有益的尝 试; 中国 矿业大学的焦金波在2 0 02年第6 期 学海 上的 罗 尔斯道德哲学方法论浅析一文中指出,罗尔斯用契约论这一抽象方法论证两 前言 个正义原则,抛弃了近代功利主义的论证方式,他同时肯定了 “ 反思平衡”在 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纲领性地位,但也只是结论性的,具体阐述很简单;复旦大 学的硕士 研究生唐丰鹤在2 0 03年第6 期 浙江社会科学上的 契约方法论的 效用与局限一文,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阐述了罗尔斯契约方法与古典契约 论的“ 政治合法性证明方法”的共性, 然后简要地指出了它在道德伦理学方面 的论证效用和局限性;东南大学的王锋在2003年第1 期 前沿杂志上的 从 古典契约到现代契约种方法论的超越,看上去很有内容,实际上只是 从古典到现代契约论思想的叙述,而且也只在文章的最后对罗尔斯的论证方法 作了 众 所 周知的 概 述; 河 北 大学的宇 文 宏、 刘坷在 河北 大学学报 2 0 04 年第 4 期上的 从原 初状态到正义原则 评罗 尔斯的 契约论证明 一文中, 尽管明 确了契约论在其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地位,但仅仅对从原初状态如何推导出两 个正义原则进行了论述;北京大学的韩水法教授佗 0 04年第4 期在 社会观察 杂志上的 “ 世界正义” 方法论缺陷 以 和博格的世界正义理论为 例一文中就罗尔斯从一国正义到万民正义的过渡问题发表了有意义的意见, 他指出,因为两个主体存在本质区别,奢谈过渡是一种吊诡计谋;河北省委党 校的王秀华博士在2 0 04年第6 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上的 原初状态与反思平 衡:罗尔斯道德哲学方法论一文中指出,罗尔斯正义论方法来源于对功利主 义的不满和批判,同时知识性地介绍了 “ 原初状态”和 “ 无知之幕”以及 “ 反 思平衡” 在罗尔斯方法论中的地位; 南开大学马晓燕博士生在2 0 05年第1 期 内 蒙古大学 学报上的 中的 社会契约探 析,以 概要的 形式对罗尔斯 契约论方法的抽象性、非历史性和非现实性进行了评论,也没有涉及罗尔斯是 如何具体建构理论体系的:西南师大的谭杰、邱永琼在2 0 05年第5 期 道德与 文明上的 论罗尔斯的契约论选择一文,运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罗尔斯契 约论方法对古典社会契约论的扬弃,并且从经验论的角度肯定了罗尔斯契约论 的现实意义; 南开大学博士生王培通在2 006 年第4 期 社会科学研究 上的 当 议罗尔斯契约论方法的抽象性一文,论述了罗尔斯契约论方法的抽象性在于 原初状态的预设、无知之幕的建构和合理选择这三个环节,并指出了这一方法 的现实价值取向,同时肯定了“ 反思平衡”方法对正义原则的全局意义,然而 这只是结 论性的总结而很少具体的 推导步骤; 南开大学的李淑梅教授在2 0 06年 第 3期 求是学刊的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一文对 罗尔斯的建构方法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但这仅仅是从分配正义的角度的研究: 前言 南昌 大学的詹世友教授2 0 06年第4 期在 中 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的 追寻正 义的方法论探讨一文中,对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预设“ 自 然的自由 平等 权利” 和 “ 自 尊的需要” 进行了视野较新的研究,他指出罗尔斯的抽象预设欲 得到的“ 普遍” 正义结论并不普遍。 类似的文章也许还有不少, 但笔者无力穷 尽。 以上所列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没有从正义 论方法论的角度对罗尔斯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如果要说从方法论角度对罗 尔斯整个正义理论体系有所涉及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笔者通过各种途径 也只发现了 下面两篇 ( 必须强调,这只是笔者管见): 一篇是吉林大学孙晓春 教授2 0 0 2 年第3 期在 吉 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的 罗尔斯政治哲学方法解 析, 此文肯定了罗尔斯在方法论上继承了 康德的建构主义模式,指出罗尔斯 从“ 人性假定尸 和“ 道德原则的先验性” 出发将古典社会契约提升到了一个“ 更 抽象”的水平。它在内容上突破了仅限于 正义论一书的框架,将之延伸到 政治自由主义,从而使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较为明晰,但是在这里, 作者仍然没有涉及罗尔斯的 “ 远大理想, 将两个正义原则,即自由平等原 则和差别原则运用到万民社会。另外一篇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吴福友和武汉大学 的吴根友在2 0 02年第6 期 武汉大学学报上的 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 罗尔斯政治自 由 主义逻辑理路浅析,这篇文章第一次以 契约论方法贯穿罗尔 斯的整个思想体系。此文以“ 原初状态” 和 “ 无知之幕”为方法论出发点,指 出罗尔斯首先在一国 之内 得出民 主宪政的两个正义原则 公平原则和差异原 则,然后再以 此方法将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在万民社会的运用作了分析。可惜的 是, 在将要从国内正义推衍到万民正义时, 文章只对从一国到万民的推衍的“ 可 能性”作了较清晰的分析,而没有将具体推导过程作详细说明。尽管如此,笔 者认为此文对罗尔斯契约论方法论的 全局性地位有所把握, 并且能给读者较为 明晰的提示,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后继研究者指出了新路向。 罗尔斯 “ 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思想一方面倡导福利社会,反对自 由市场造 成的社会两极分化,一方面主张保留社会在一定范围内的差等,从而避免社会 失去竞争的活力。 尽管它首先就具有 “ 美国式”的意义,但是如果反思过去的 “ 绝对平等”带给我们的教训以 及当前处于失范状态的市场经济和由此引发的 贫富悬殊和尚待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我们就不能对罗尔斯的 研 究等闲视之。而对于作为体系之灵魂的方法论的 研究对整个思想的把握又是重 前言 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罗尔斯发展其正义论思想的方法论的研究无论是 在国内 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 都非常有必要。 罗尔斯发展正义理论的根本方法是契约论。针对这一主题,我们认为可以 从以下几个问 题着手进行研究才能把握其整体脉络: ( 1) 罗尔斯的新契约论方法从何而来? ( 2 )罗尔斯是如何建构新方法以及他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推演出两个正义 原则的? ( 3 )新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 4 )新方法对现实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按照以上思路本文将分四章进行. 罗尔斯的契约论新方法不是他的独创,具有历史的渊源,所以,本文在第 一章首先对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的理论资源以霍布斯、洛克、卢梭、 康德 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契约论进行了 梳理。这种梳理不是对古典契约论者的具体内 容的介绍,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他们是如何依靠各自的人性论以及自 然权 利假设和自 然法内 容来构建契约模式或思想模式,进而一步一步地对国家合法 性进行论证的。文章指出,他们这种论证不是在寻求国家的真正历史的起源, 而是在寻找国家存在的理由和原理,而且,这种思维模式从霍布斯作为开创者 起,一直到作为高峰的康德止,有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层层递进的过程。 然后,文章介绍了罗尔斯对古典契约论论证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正如罗尔 斯自己 所说,他将自 然状态发展为原初状态,并将之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抽象 水平。罗尔斯遵循古典社会契约的论证模式,在原初状态的设计中,他以 抽象 的自 然权利和虚拟的人性论设计为前提,以自然法的理性精神构造了新的契约 论。他指出,原初契约的目 标不是像古典契约论者那样,选择建立某一种特殊 的制度或进入某一特定的社会,而是选择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 本道德原则,即“ 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 从而展现出 方法论的新 特点:它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和政治的 建构主义, 这样,罗尔斯的契约论方 法论就以一种超越古典契约论方法的形态出 现了。 第二章是本文的中心工作,也就是对罗尔斯发展正义论的方法论进行分析。 正义论方法论由 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正义原则由 之而来的方法论构成即新契约 论的自 身构成,二是运用这一方法对正义原则的论证。由此,文章将从两个方 面进行论述:一是分析罗尔斯契约论方法是如何构成的以 及其理论目 的是什么, 二是论述罗尔斯是如何运用契约论方法论对两个正义原则进行证明。关于第一 前言 点,文章梳理了新契约论的构成要素,即覆盖着 “ 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指 出作为一种公平的、纯粹程序正义的方法,原初状态的理论目的就是要从公平 正义的环境下得出两个正义原则。 具体来说,正义原则的选择是一种公平的契 约过程的结果, 原初状态这一概念的提出 就是为了 确立公平契约的前提性条件,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公平的契约状态下,即只有在具有平等自由 权利和自 尊基础 的道德主体预设以 及特殊的正义环境下才有可能选择出罗尔斯的两个正义的原 则。对于第二点,文章分两个方面铺开:首先是理论方面的证明,即在 “ 无知 之幕”状态下的自 由、平等、理性的人们为何必然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然后是 现实证明,它分两步:第一步是两个正义原则在自 由民主国家的 社会经济、 政 治制度上的具体运用和检验,从而说明 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必须以两个 正义原则为指导才能使其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 第二步是两个正义原则从一国 到万民的推演,这个推演的过程就是两个正义原则在万民之间的应用过程,从 而说明两个正义原则同样适合 “ 万民社会”。 第三章是对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的批判。根据第二章的提示,对方法论的 批判主要将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抽象批判:正义原则的前提基础 即抽象的原初状态是否具备足够的道德证明力,它是否是正义原则的逻辑起 点?二是具体批判:( 1) 原初状态中的主体设计是否能合理地推出两个正义原 则? (2)原初状态作为一种纯粹程序正义的论证方法在罗尔斯整个理论体系中 是否存在矛盾,或者说他发展前期思想的纯粹程序正义方法与他的后期思想的 论证方法是否一致? 对于抽象批判,文章认为契约论的道德证明力是不够的。既然罗尔斯依赖 的原初状态是一种纯粹的假设,一种抽象证明方法,那么原初状态就应该符合 康德的实践理性特征,不应该包含古典契约式的任何历史掺杂,因为这一弊病 正是导致古典契约论生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从实践理性出发,才能使契 约论真正成为两个正义原则的 逻辑出发点, 而不是推理的中介。 对于具体批判,文章是在假设 “ 罗尔斯的各种假设是现实的合理的” 前提 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即使罗尔斯的假设是合理的, 他也很难合理地推出 两个 正义原则。关于具体批判 ( 1 ) , 文章首先认为,处于 “ 无知之幕”下的自由主 体,由于其信息的缺乏,不会选择自 由 及其优先原则; 其次, 特殊的主体不可 能会选择 “ 普遍原则” ,因为, 特殊代表无任如何是不会达成普遍意志的,即使 存在 “ 普遍, 意志,也只是这一特殊群体的“ 普遍” :关于具体批判 (2) , 文章 前言 指出,罗尔斯前后期的程序方法未能统一,而且是一种矛盾的表达。 这种矛盾 将使罗尔斯陷入十分危险的 境地: 一方面, 普遍形式的方法得出的“ 普遍” 结 论并不普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严重的,是原则与方法的矛盾。因为,一旦摧 垮程序的保障,否定程序的意义,那么,按照程序性、词典式序列安排的自由 原则就有可能列于差别原则之后,这样一来,罗尔斯将由 于自己的原因而使其 “ 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不复存在,这对罗尔斯而言将是一种整体性的颠覆。 第四章是关于契约论方法的启示意义。我们认为,罗尔斯发展正义思想的 契约论方法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病, 甚至时时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 但这 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有益资源的合理借鉴。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的合理资源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众所周知的作为纯 粹程序正义的方法,二是罗尔斯在现实运用中所暗含的理性妥协的方法。根据 上面的思路,本章将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纯粹程序的形式和实质两个 角度出发,与制度的公正安排关联起来论述。第二部分,仅仅从形式的角度论 证如何锻造市场经济中主体的起点公平,从而保证在形式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公 正。 经济公正在实质意义上的论述,我们将结合第三部分的“ 社会和谐”来讨 论。 第三部分,先对罗尔斯契约论方法论结论,即两个正义原则在经济和政治 方面的论述进行仔细分析,得出理性妥协方法是其深层方法论基础的结论。然 后指出,理性妥协方法是当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原则,它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 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渊源 第一章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渊源 古典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是霍布斯、 洛克、卢梭和康德。他们以 人性论、 自 然权利和自 然法假设为方法论前提构建自 然状态理论模型,借助历史事实或 逻辑思维,以“ 为什么需要国家”和 “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为理论目的,历时 态地展开了国家合法性的论证。 古典社会契约论这一构建方法对当代契约论的特征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 响。当代契约论代表罗尔斯继承了古典契约论的人性和自 然权利等假设性建构 图式以及自 然法的理性精神, 在新的基础上超越了这一方法: 他不再以国 家合 法性为目的,而是仅仅把这个方法当作获得社会正义原则的一种纯粹程序正义。 第一节 古典契约论方法 古典社会契约论的国家起源学说是一种非科学、主观臆想的、不符合历史 事实的理论。它遭到来自 马克思主义,也包括边沁、休漠等功利主义以及诺奇 克等保守主义的批评。然而,社会契约论者的国家学说的真正意图不在于国家 的起源的真实考察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一种分析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历史的问 题,他们是在逻辑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历史的 意义上来理解 “ 起源” 这一术语的, 他们所寻求的不是历史的开端,而是国家的“ 原理”即它 “ 存在的理由”。 霍布斯明确指出:“ 我相信绝不会在整 个世界普遍地出 现自 然状态下的战 争状态”, “ 人人为战的状态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存在过”。 洛克认为: “ 为了 正确地理解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 我们必须考究人类原来自 然地处在什 么状态”。: 卢梭也断言:“ 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所能着手进行的一些研 究认为是历史真相,而只应认为是一些假定的和有条件的推理。这些推理与其 说是适于说明事物的真实来源, 不如说是 适于阐明事物的 性质”。 这就是说, 古典契约论思想家们所预设的假设性前提只是为了便于国家政治设计、 政治制 度选择和政治合法性论证而建构的 推理前提, 除此以 外, 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 英 霍布斯: 英 洛克: 法 卢梭: 利维坦山 ,黎思复. 黎廷弼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 9 85年,第9 ,肠页。 政府论 川,下篇,叶启芳,翟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5 页。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川, 李长山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7年, 第71页。 第一章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渊源 1 .1 .1霍布斯的经典假说 在国 家学说发展史上, 霍布斯第一次自 觉地运用社会契约理论, 用人的眼 光来观察国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 然规律,开创 了近代国家契约学说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社会契约并非霍布斯独创, 但是,真正第一次系统地设想自 然状态,以全新的话语方式展现其方法论特色, 使理论 “ 格式化” 或 “ 图式化”,并且使之具有定向作用的则是霍布斯。 “ 自 然状态, 是霍布斯政治理论的逻辑前提,是其理性方法论的“ 第一原 则” 。 从人对人的战争状态的自 然状态开始, 经过社会契约,达到摆脱战争、具 有社会秩序状态的国家,这是一个类似于几何学的公理推论和逻辑演进。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是从自 然状态假设开始的,然而,这一假设并不是 随意的捏造。他在思维中是这样安排的:其一,自 然状态的设想只能从现实与 历史中去寻找相应的支撑点,而这个逻辑支撑点就在于人与人是否存在冲突的 人性论上;其二,只要先设一个人性论基础,自 然状态的思想实验就可以完全 安排开来,即设想无强制的共处必然会完全体现人性:其三,由于自 然状态假 设了没有强制,霍布斯便可以从无强制的平等出发,再借助人性论,推导出自 然法; 其四,自 然法的推论过程,需要无统治的共处为依据。他认为,有统治 的共处或无统治的独处均不能导出自 然法。因为有统治的共处是权威制定法律, 无统治的独处则无所谓法与不法, 所以 这种无统治的共处恰是理论猜想的核心。 遵照这一思路,霍布斯开始了他具体的自 然状态理论推演。在自 然状态假 设中,霍布斯认为,首先, 人天然地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对于自由,他认 为,自由就是外界阻碍不存在的状态,一个自由 的人是指 “ 在其力量和智蔽所 能办到的 事情中, 可以 不受阻碍地做他所愿意做的事情的 人尸。但是,社会中 的人不可能不受阻碍地做他所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 他认为,只有在自 然状态 下人才是自由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 自 然状态下虽然有自 然法,但是却没有强力去执行它,所以 起不到任何事实上 的约束作用。正因为如此, 在自 然状态中 每一其他人的自 由实际 上都成为我行 动的外在障碍。因此,自 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是一种 “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战争状态,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狼与狼的关系”。2 霍布斯认为, 1 英 霍布斯: 利维坦田 ,黎思复, 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 9 55年, 第1 62一 1 63页。 2 英 霍布斯:( 利维坦) 田, 黎思复, 黎廷弼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 985 年, 第94页。 第一章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渊源 之所以出现这样状况,这是由人的本性所使然。他认为,人是自 私的, 他们具 有 “ 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 这就使得人们为了追求 财富、荣誉、权力而去竞争,这些竞争使得有人倾向战争。 他认为, 在人的 天性中有三种造成战争的原因: 竞争、 猜疑和荣誉。由 于竞 争, 人们侵害他人的利益:由 于猜疑,人们为求自 身安全而侵犯他人;由 于荣 誉, 人们为保持自 身的荣誉而侵害他人。同时,由于自 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 能力都十分相等,就算有时某人体力非常强壮, 其智力未必高人一等,因 此他 断言,最弱的人可以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于同一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 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壮的人, 所以,由 竞争、 猜疑和荣誉导致的战争状 态使人人都生活在死亡的恐俱之中,不能安全从事生产和生活。这就是说,完 全的自由结果导致的是完全的不自由,所以,完全的自由并非一种可欲的生活 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切不幸的根源。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完全的自由, 人们才订立契约, 把权力交给一个主权者, 让它以强力来保证约定的履行,从 而创造出和平与安全来。此外,霍布斯还认为,建立国家之后,人们还具有这 样一种自 由,即“ 对于权利不能 报据信约予以 转让一切事物都具有自由,。 2 因 为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一个人都放弃了防卫他人的权利,却没有放弃防卫自 己 的权利, 他们并没有将这一权利赋予主权者;只是他们在放弃自己 这一权利 后,加强了 他的力量,根据他认为适合于保卫全体臣民的方式来运用这一权利。 对于平等,霍布斯认为, 就是表现在人类身体和心灵上的大致一样。 也就 是说,相同的时间可以 使人们从同样的事物中获得相同的智慧与经验。因为只 有存在这种能力上的平等,才能产生达到目 的和希望的平等,也才会产生获得 同一物的所有权时成为仇敌的可能状态。同时,如果没有平等,意志表达就可 能是被迫的,那么契约也就可能不成其为契约,而只是一种胁迫的结果。因此, 霍布斯的“ 自由平等” 假设是社会契约的先决条件, 对其理论构建极其重要。 其次,人们具有相似的理性能力。霍布斯认为,人们具备的理性能力是进 入文明社会的第一要件。 人类独有的语言官能, 使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是人 类文明得以 产生的充分条件。 人类运用语言把自 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当思想己 成过去时便用语言来回忆,并用语言来互相宣布自 己的思想,以便互相为用并 互相交谈。没有语言,人类之间便不会有国家、社会、契约或和平存在。他接 , 英j 霍布斯: 利维坦阁 ,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5年,第72页, 2 英1 霍布斯: 利维坦阻1 .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5年,第1 69页。 第一章 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渊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