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文摘要 学校是优秀社会公民的摇篮。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受到了 世界各国的重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如何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 注和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而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不足、公民参 与能力低下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公民参与社会 生活和政治生活所需要的公民资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 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起点是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概念的厘清和对公民教育研 究意义的认定。公民和公民教育是有深刻含义的概念,他们在历史中产生,随着所 反映的事物和人类理想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因此,公民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是 本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民教育的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在对国外公民教育思想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成 功经验,探讨公民教育的共性因素,为构建中国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寻求理论 依据和实践参考;在实践层面上,注重批判性和反思性,通过深化对我国公民教育 的历史背景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路径,即政治教育转向公民教育的 基本轨道和公民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本文最后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的 界定,立足学校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探讨社会公民培养,建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一个自然人才能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才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才能具有参与和管理社会公 共事务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才能正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培养合格公民 的公民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学 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公民教育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 很少提及,总体来说,公民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前沿、非常新颖的话题,公民 教育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具有相对规模的公民教育课程。而传 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政治性与灌输性,给受教育者留下了“空洞的说教”、“脱 离实际”的灰色印象,使受教育者对政治教育产生疑惑与误解,表现出对思想政治 教育的冷漠与疏远甚至反感;传统的道德教育又一直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忽视了人作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盲目追求高尚的 美德,这种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简单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 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缺少对受教育这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主 体因素的科学把握,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权威性的道德规范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 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 生活所需要的公民资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不足、公民 参与能力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思考我国的公民教育 问题。 本文绪论部分分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 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 意义、研究综述、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基本概念:公民、公民教育、德育。在对公民、公民资格、公民教育 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公民相关概念加以逻辑梳理,具体厘清了社会生活和政治 生活中公民与臣民、国民、人民、群众之间的相关性。对德育进行本质甄别,以利 于充分认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 第二章:国外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深受自由主义、公 民共和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所教 给学生的是成为自由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形式的能力,国家不能以强制的教育 i i i 中文文摘 灌输某种特殊的价值观,而强调通过公民教育的培养,使公民有能力自我管理维持 社会的和平与秩序,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公民共和主义强调公民权利的实 践比公民权利本身更具有意义,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所培养的是一种通过公民德 行以实践社群公益的公民;社群主义是作为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其公民教 育观强调社群的关系及社群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个人存在的重要意义,强调 公民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重视维护社会公益的公民德性,并以培养具有完整德 行人格的公民为目标,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弥补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不足;全球 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公民,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强 调承认文化的差异,培养青少年跨文化适应能力。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个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倡导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并重,这些都在各国公民教育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三章:中国公民教育思想与探索。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 凸显其主要问题,并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国公民教育思想 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初创与嬗变、停滞与复兴这四个阶段。在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历 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了中 国公民教育的基本轨道是政治教育转向公民教育,未来的基本趋势是公民教育取代 道德教育。 第四章:学校:优秀社会公民的摇篮。本章试图通过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的 界定来突出学校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建构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体系和 实施策略。重点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强调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经济 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全球公民的培养。 i v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c h o o li st h ec r a d l ef o re x c e l l e n tc i t i z e n s 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 s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si ns c h o o le d u c m i o n ,w h i c hf o c u so nw h a tk i n do fc i t i z e n ss h o u l db e f o s t e r e da n dh o wt oi m p r o v e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q u a l i t yo fc i t i z e n s ,h a sc a u g h tw o r l d w i d e a t t e n t i o na n db e c o m et h em a i ni s s u e sf a c i n gt h ew o r l d i nc h i n a , t h e r ei sa ni n c r e a s i n g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m o n g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s t a n tp e r f e c t i o no fd e m o c r a t i cs y s t e m a n dt h es t a t u so fc i t i z e n s ,s i n c eo u rc i t i z e n sa r ei nl a c ko fc i t i z e n sr i g h t sa w a r e n e s s ,s o c i a l m o r a l i t ya n dc i t i z e n s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a b i l i t y t h e r e f o r e ,i t se v e n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a n d m e a n i n g f u lt oe s t a b l i s hs y s t e mo f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i ns c h o o l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t h es i t u a t i o n i nc h i n at h a ne v e rb e f o r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e t s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ns t u d yo fc i t i z e n sa n d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 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f o rt h ec o n c e p t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c o n f i r m a t i o nf o rs t u d yo fc i v i c 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o n c e p t so fc i t i z e na n d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o r i g i n a t e di nh i s t o r ya n d c o n s t a n te n r i c h e db yt h e i rr e f l e c t i o n sa n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a r eo f 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 s t h u s ,t h ec o n c e p to fc i t i z e na n dc o n c e p t sr e l a t e dc o m p o s e t h em a i n p a r t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t u d y 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r e f l e c t si nb o t h t h e o r e t i ca n dp r a c t i c a la s p e c t s i nt h e o r y ,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i m sa ts e e k i n gt h ec o m m o n n e s s o fw o r l d w i d e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a n dp r o v i d i n gt h el o g i c a lp r o o f sa n dp r a c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h eg o a l sa n dc o n t e n to fe s t a b l i s h i n gc h i n e s e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v i e w i n g o v e r s e a s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a n d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s u c c e e de x p e r i e n c e so fo v e r s e a sc i v i c e d u c a t i o n i np r a c t i c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b a s e do np r o f o u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o u rc i v i c e d u c a t i o na n de m p h a s i so ni t sc r i t i c a lr e f l e c t i o n ,a i m sa te x p l o r i n gt h e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o u rc o u n t r yt h a ti s t h es h i f tf r o m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t o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a n da d v a n c e si n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t a k i n gp l a c e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l a s tp a r t ,t h e 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s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e x p l o r e s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o c i a l c i t i z e n s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s y s t e mo f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i ns c h o o l ,o nb a s i so f c o r ec o n c e p t o f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i ns c h 0 0 1 k e yw o r d s :c i t i z e n ,c i v i ce d u c a t i o n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i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堇莶雄学号窒q q 鱼q ! 堡皇专业塾直堂厦堡 所 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学校教育与社会公民培养) 是本人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文中 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集 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结果 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戎芳后隹 指导教师签 签字日期。歹年j ,月加 签字日期 绪论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将它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虽然梁启超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新民说,而且在民国时期的学校 教育中也曾经有过公民教育实践,但总体来说,公民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前沿、 非常新颖的话题。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具有相 对规模的公民教育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一心理在人们身上积淀形成的持久不衰 的“臣民”意识和“私民”人格,与现代社会实践主体的公民素质要求大相径庭, 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和民主化进程进步加大了这种差距,以至有人感叹缺乏公民意 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2 0 0 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 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 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造就大量训练有素的合 格公民,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公民教育成为民主社会亟须面对的现实。 然而,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民和公民教育? 应该依托什么的的平台教育来提高公民素质呢? 诚然,一个国民只有经过良好的教 育,方能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才能够有效 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才能真正拥有参与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公民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中 开展的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社会教育等,但与公民教育 有诸多区别。公民教育大致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 等四个主要方面。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道德和社会教育全部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执 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以 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以公民道德为先,它要求公民应当遵循基本的道德,而 不是追求先进性的,完美的圣人教育。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 社会公民的最佳途径,学校是优秀社会公民的摇篮,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的需要,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探讨公民教育 共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对公民教育的思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路 向,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实践上, 在积累对公民教育的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指导我国公民教育的具体实践。具体包 括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实施策略,最后提出学校是优秀社会公民的摇篮。 二、关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研究综述 ( 一) 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现状 2 0 世纪之初,我国迅速兴起的“新民“新邦”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 话语体系引入了“公民”、“国民 的概念。公民教育的话语体系从此引入了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的语境,在这时期,梁启超和蔡元培是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先行者。 1 9 0 2 年至1 9 0 3 年间,梁启超撰写了新民说,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梁 启超对于“新民说 有许多解释,但从本义上讲就是要全面改造中国国民在几千年 的专制社会里形成的国民性缺陷,诸如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 乏、自治力之欠缺、团结力之相差等等,使之成为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 新型国民。梁启超的新民说不仅提出了“新民 的概念,而且对“新民的本 质属性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对如何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造就一代“新民”提出 了建设性的意见。他所认为的理想“新民 应具有的人格特质达十几种之多,诸如 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政治能力、进取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 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i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 培于1 9 1 2 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新教育意见一文,主张对清末学部制定的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的教育宗旨加以修正,改为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 【1 l 黄仁贤:梁启超的 与近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形成) 。载教育评论 2 0 0 3 年第l 期 2 绪论 世界观、美育等五项。后来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谈及新教育之方针时, 更主张以“公民道德教育 为核心,要旨就在于“自由 、“平等”、“博爱 。 【1 1 建国后,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很少出现,只有少数几位学者提出 过公民教育概念。叶圣陶先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 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成 员,做国家的够格公民。” “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 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们能做一个健全的公民。“无论担任哪- f - j 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不忘记各种功课的总目标,即造成健全公 民。 叶圣陶先生还认为:“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 格成员,国家合格的公民。“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般人当公民的好习惯,高 等教育的目标则是养成一些人做专门人才的好习惯。”【2 】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民教育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1 9 8 5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开始探索如何在学校实施 公民教育的问题,由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整个国家的社会环 境还缺少开展公民教育的氛围,因此,公民课程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实施。 9 0 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对 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出要求,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处来。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宣部于2 0 0 2 年发布了中国公民道德 建设实施纲要,2 0 0 5 年上半年,教育部在郑州大学成立了公民教育研究中心,2 0 0 5 年年底,第一套中小学新公民教育读本出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 于公民教育的内涵、本质属性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但 总体来说,公民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前沿和新颖的话题,在研究领域,公民教 育问题也开始引起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引发了关于公 民意识、公民科学、公民文化、公民教育的研究热潮,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主要分 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i l j 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2 】李士江:叶圣陶公民教育思想初探,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大多是从政治文化、公民素质等角度为切入点,关注的是 公民教育的政治和法律维度。其最大成就是对从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政治学和法学尤其是政治哲学论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 究包括丛日云的论传统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 载政治学刊2 0 0 2 年第3 期) ;葛荃与韩玲梅的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 载理论与现代化2 0 0 3 年第1 期) : 马长山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 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版) ;时延春主编的公民 政治素质研究( 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等。此类研究重点在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 转型的必要性论证方面,而对公民教育的体系建构方面论述较少。 2 德育研究者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德育研究者主要从公民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和公民教育的教育学侧面展开研究, 具体体现在如何设计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如何安排公民教育的途径和选择公民教 育的方法等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国华的对学校公民教育若干理论问题 的认识( 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王学风的学校公民教育:塑造 公民道德的必修课( 载思想理论教育2 0 0 2 年第3 期) ;温克勤、薛炎文合著 的做合格公民,李萍主编的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 李志红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等。此类研究关于 公民教育必要性的论证,理论深度不够,在公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研究方面, 还存在经验和理论基础不够充分的问题。 3 伦理学研究者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从道德维度( 公民道德) 方面进行公民教育研究。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关于公民教育的解释和补充论证的研究相继增多。比较有代 表性的著作有福建师范大学陈永森教授的公民精神纵横谈(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合著的当代公民道德教育( 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邵龙宝、李晓菲合著的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同济大学 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等。 4 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比较教育研究这一领 域。纵观其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往的教育中缺乏公民教育的经验基础,研 究国外公民教育,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有 着重要的价值。其中,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出版的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 4 绪论 (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 一书,是我国大陆迄今出版的最系统的公民教育比较研 究成果。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秦树理研究员的国外公民教育概览一书, 客观地比较分析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公民教育的历史变革、现实状况、方式途径、成功经验及存在 的问题、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发展的势头较快,但是整体上还处在起步 阶段,尤其是研究内容大都还停留在公民教育必要性的论证上。关于开展怎样的公 民教育、如何开展公民教育之类的建构性研究,由于时间短暂、研究者各自为战、 研究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 提高。 经考证,目前国内在公民教育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杨东平教授、檀传宝 教授、万明钢教授、张明澍教授、黄甫全教育、金生铉教授、李萍教授、钟明华教 授、白桂梅教授等人。 ( 二) 国外公民教育研究概况 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理论与实 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方学术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政治社会化研究、公民资格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1 政治社会化研究 国际学术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首先是从政治社会化研究开始。从政治思想史 角度来看,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 p l a t o ,公元前4 2 7 一前3 4 7 ) 和亚里士多德( a r i s t o t l e ,公元前3 8 4 一前3 2 2 ) ,在洛克、卢梭、盂德斯鸠和密 尔等人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政治社会化的有关论述。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 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 m e r r i a m ,c e , 1 8 7 4 - - 1 9 5 3 ) 和威尔逊( w i l s o n ,w ,1 8 5 仁1 9 2 4 ) 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而政 治社会化研究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是在2 0 世纪5 0 年代末6 0 年代初。【1 】 1 9 5 8 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e a s t o n ,d ) 和罗伯特海斯( h a y s ,r a ) 发表 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展开了专门的研究。1 9 5 9 年, 赫伯特海曼( h y m a n ,h h ) 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 【1 l 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0 8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次系统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自2 0 世纪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政治社会学已 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框架,并且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有了较为成熟的 看法。1 9 9 7 年,美国人伦肖恩( r e n s h o n ,s a ) 主编的政治社会化大全:理论 与研究( h a n d b o o ko f p o l i t i c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o r ya n dr e s e a r c h ) 一书出版,标 志着政治社会化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从政治社会化角度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中的问卷法、 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 研究内容上,研究者所关注的比较多的是政治制度的持续运行,而不是个体的政治 学习,没有更好的解决作为一个民主的公民的真正意蕴是什么这一理论问题,也没 有更好的阐释在公民教育中“应该教什么 ,和“应该怎么教的问题。以“实然 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对于“应然研究 为主要特征的公民教育目标 和内容体系的建构研究来说,其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政治哲学层面 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2 公民资格研究 公民资格( c i t i z e n s h i p ) 研究正是弥补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欠缺,其从政治哲学 角度进行公民资格研究成为公民教育研究的第二个领域。1 9 4 9 年社会学家马歇尔的 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演讲拉开了公民资格研究的序幕,之后,大批社会学家参 与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达伦多夫、本迪克斯、利普塞特、帕森斯等。在他们 看来,公民资格是通往各种权利和权力的途径的一种地位。它包括三个要素,即市 民权利或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市民权利或法律权利是个人自由所必不 可少的权利,如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和财产权等;政治权利是指参与以议会 和代议制政府为依托的政治权力运作,如选举权等;社会权利是指公民的经济福利 与安全,以及公民充分分享社会遗产和按社会一般标准过文明生活的权利。 2 0 世纪8 0 年代,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激烈的论争,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 实践均产生重大影响。自由主义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 成为追求美好人生的要素,这些核心理念包括容忍差异、多元价值、平等尊重、理 性沟通等,事实上他们都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最终关怀,即“重视个人自由的重要 性 。【q 而从社群主义的观点来看,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对其所属政治 社群能够产生认同感的公民,并透过公民主动参与和实践,提供社群意识,以促进 i l l 林火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教育 ,载训育研究) ( 台湾) 1 9 9 4 年第1 期 6 绪论 政治社群的共善。【1 】由于立场不同,两种思想对于公民教育“应该教什么 “应以 什么立场教 等问题,自然也产生各不相同的观点。 伴随人们对公民资格概念包含的维度的不断认识,公民教育不再被认为只停留 于政治教育的范畴,公民教育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而且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 维度,即采用广义公民教育概念者越来越多。【2 】属于从公民资格角度进行的公民教 育研究著作有:伊奇洛夫( i c h i l o v ,0 ) 主编的变动世界中的公民资格与公民教 育( c i t i z e n s h i pa n dc i t i z e n s h i pe d u c a t i o ni nac h a n g i n gw o r l d ,1 9 9 8 ) :金里卡和 诺曼( k y m l i c k a ,w a n dn o r m a n ,w ) 主编的多元社会中的公民资格( c i t i z e n s h i p i nd i v e r s es o c i e t i e s ,2 0 0 0 ) :等等。 从公民资格角度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拓宽了公民教育研究的范围,开辟了公民 教育研究的新思路。但是,这一角度的显著倾向就是多以理论阐述、概念演绎为基 础,亦即从应然或规范的角度进行抽象和概括,而相对忽视了公民教育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维度。【3 】 3 比较教育研究 公民教育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教育实践中的复兴,2 0 世纪9 0 年 代后,有关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科根( c o g a n ,j j ) 和德里考特( d e t r i c o t t ,r ) 的2 1 世纪的公民素质:公民教 育的国际透视( 1 9 9 8 ,2 0 0 0 ) ,伊奇洛夫的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 ( 1 9 9 8 ) ,肯尼迪( k e n n e d y ,k ) 的公民教育与现代国家( 1 9 9 7 ) ,托尼一珀 特、施威( s c h w i l l e ,j ) 和阿马迪奥( a m a d e o ,j ) 的诸国公民教育( 1 9 9 9 ) , 哈恩( h a h n ,c j ) 的政治化:公民教育的比较透视( 1 9 9 8 ) ,耶茨( y a t e s ,m ) 和扬尼斯( y o u n n i s ,j ) 的公民认同的根源( 1 9 9 9 ) 等。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 会( i e a ) 1 9 9 9 年的专项课题研究也是有关公民教育的,它对2 8 个国家和地区的9 万名1 4 岁学生的公民知识和公民行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英国“全国教育研究基 金会”( n f e r ) 和“资格与课程局”( q c a ) 也联合组织了对1 6 个国家的跨国公 民教育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在抽取一定国家研究样本的基础上,对公民教育的现 【i l 彭如婉: 2 0 0 3 年第1 1 期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状进行较为的考察。【0 1 这类研究中,公民教育不再被看成是一个灌输政治观点的工具,也不应该只是 通过正规教学来进行。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国外公民教育中具有启示意义或即效性 的实践要素,而忽视了国外公民教育的内在体系和外部背景,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 短期性和急功近利的弱点,从而可能将本来具有特殊性的成果普遍化。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将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 突出教育哲学的视角 公民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要把握它的本质,必须有多学科的涉入,运用 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因此,本论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并 将根据需要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公民教育进行 探讨。但总体上,本文将力求运用教育哲学理论对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逻辑梳 理,注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 2 在比较分析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研究 本学位论文主要梳理了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相关概念,参照了国外公民教 育的思潮和实践,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公民教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问题,即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对立统一中,致力于探寻借鉴的可能性。 离开了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分析,研究就缺少历史感,而没有历史深度的表述和 结论都是不彻底的。历史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公民教育、德育在其发生发展过 程中的“来龙去脉 ,从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推断未来。因此, 本研究将把对学校公民教育与优秀社会公民培养建立在对中国公民教育和德育的历 史考察基础上。 ( 二) 研究思路 本研究由导论和正文四章构成,其基本思路见图一 厘清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文第一章将以澄清公民、公民教育、 德育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为中心,简要梳理核心概念。第二章对国外公民教育的主要 【l l c o g a n j j a n dm o r r i s , p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i v i c sv a l u e s :a no v e r v i e w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2 0 0 1 ( 3 5 ) :1 - 9 绪论 思潮与实践进行考察,主要目的在于为构建中国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寻求理论 和实践的参考资料。第三章对中国公民教育思想与现实的考虑,对传统德育向公民 教育转型的必要性的认识,可以为第四章提出公民教育的相关论点奠定理论基础。 :,。 ; 国 - 图一:基本思路图 9 第一章基本概念:公民、公民教育、德育 第一章基本概念:公民、公民教育、德育 要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首先要明确公民教育和德育这两个概念的 相互关联。同时要深刻了解公民教育的内涵,必须先弄清公民的概念。而要澄清公 民概念,则必须了解公民资格的内涵,因为公民资格是公民概念的核心要素。 第一节公民和公民资格 公民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关于公民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法 典。不过那时的公民,主要指小部分享有特权的自由民,而占人口多数的奴隶,根 本不具有人的法律地位,当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罢了。因而,在封建专制制度 下就只有臣民的概念,而没有公民的公民概念。【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互动、国际交往的频繁最终决定了公民概念价值内涵的 演变。公民资格作为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规定着哪些人是或哪些人不是 某一共同社会的成员。嘲那么,如何界定公民资格,谁可以设定公民资格,以及在 什么条件下设定公民资格,这不仅是一个法律范畴的问题,而且与诸如自由、正义、 民主、政治秩序、权威等问题密不可分。尽管人们一直不断地试图对其进行描述, 但是迄今公民资格仍然是一个有着多种意义的词汇。 一、公民 对公民的正确理解是理解公民教育的前提,是开展好公民教育的关键,因此界 定公民的概念是本文的首要任务 ( 一) 公民的概念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与古希腊,“公民 ( p o l i t e s ) 一词来源于“城邦 ( p o l l s ) , 这说明公民最初含义是与城邦联系的,当时的公民只是城邦居民中享有主权的统治 阶级,包括奴隶主和自由民。在系列要想获得公民身份,必须符合城邦国家关于公 民资格的有关财产和出身的规定,公民通过财产的多寡和出身的贵贱来确立自己在 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利。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 i l l 黄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时代意义,载2 0 0 1 年1 1 月2 7 日光明日报。 1 2 1 b a r b a l c t , j c i t i z e n s h i p , r i g h t s , s r r u g g l ea n d c l a s si n e q u a l i t y , o p e nu n i v e r s i t yp r c s s , 1 9 9 8 ,p 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民是这样的人,他参与政务活动,享有对政治的治理,政治权利必须建立在对 组成国家的各要素的贡献之基础上。”“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 行政统治的人,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 【l 】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公民只 是少数人的政治权利的象征。古罗马时期,随着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落,“集体主义 的城邦政治理论逐渐让于思考个人幸福的学说,个人主义的理论在希腊城邦的衰落 中悄然兴起,并为罗马法学政治观奠定了基础。 【2 】从此,公民的个人权利在罗马 法中得以体现,为近代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公民概念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艺复兴 运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以个人权利为基础 的近代公民概念得以全面确立。这一时期的公民观有两方面的发展:一是公民身份 仅仅与国籍有关,公民普及到全体国民:二是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 产、信仰,一律平等。正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多次揭示的那样:“个人及 其权利成了这个时代的钥匙。,【3 】 现代形式的公民是伴随着西方民族的兴起而不断完善和超越,它表明任何属于 国家共同体的个体都具有公民的资格,社会全体成员在法律意义上都是国家的主人, 都是国家的公民,现代公民身份强调权利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公民观念向平等、 更精细、更富于人性的现代性迈进。正如托马斯雅诺斯基在公民与文明社会 中解释道:( 1 ) 公民身份确定为一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 2 ) 公民身份包含着主 动和被动的权利和义务;( 3 ) 公民权利是已载入法律而且供所有公民行使的普遍的 权利,而不是非正式的、未载入法律的或仅供特殊群体行使的权利:( 4 ) 公民身份 是平等的表述,其权利与义务在一定限度之内保持平衡。【4 】雅诺斯基的公民概念关 键是如何保持权利和义务的总体平衡,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总体上进行界定,具有普 适性,为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1 1 1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4 - 7 6 页 【2 1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4 页。 3 1 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5 页 1 4 1 美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1 一1 3 页 1 2 第一章基本概念:公民、公民教育、德育 在我国,“公民作为外来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西方传入的。正式使用公民 概念是在1 9 5 2 年2 月1 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并在以后的宪法和法 律文件中,统一使用了公民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不受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社 会地位的限制。 通过对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公民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公民 是具有历史性和文化特征的概念,反映了民主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特定法律关系,并 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一个带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政治人,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民族国家,公民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 二) 公民相关概念辨析 根据以上对公民概念的确认,还有必要对公民与臣民、国民、人民、群众作以 下辨析,以便准确把握公民及公民教育。 1 公民与臣民的区别 臣民( s u b j e c t ) 是指在君主制国家服从君主的人,是该政体国家对广大人们的 称谓,反映了封建君主对广大人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