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人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 主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变革,以及各时期所实现的主题转换, 都是从对人的理解开始的。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它是一种 以实践为切入点,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关注人的感性物质活动,以人的解放为旨归的人 学思想。以往哲学所谈论的世界,要么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神秘莫测的精神世 界,只有马克思实现了对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旧哲学对抽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注转 向了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他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看作是一切活动和关系的承 担者,是其历史发展的前提、主体和最终目的。这样,客观世界到处带有人的烙印,社 会再也不是敌视人的异己存在,历史也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史,马克思实践人本学 正是在人、社会、和历史的世界观之中,才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此外,马克 思实践人本学的思维方式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哲学,他的哲学主题不再是某种超验的实 体,而是现实的人历史地生存性问题。由于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物 质世界才是处于人的实践关系中的物质世界, 人则是跟这种物质世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 所造就的人。因此,正是马克思开创了以人类实践为基础、关切人类生存发展的哲学思 维方式,才使得抽象的人走向现实的人,从彼岸世界的人走向此岸世界的人,才能够把 握到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然而,马克思实践人本学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 一方面吸取了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自身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因此,本文立足于实践的角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试图通过 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追本溯源,梳理出马克思实践人本学思想的理论前提,并以马克思在 各个时期的文本为依据,具体阐述其实践人本学思想的内容及其理论特征,深刻地探析 马克思实践人本学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从而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人学领域内实现的变 革奠定基础,并最终实现对人的科学性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人本学,探析 ii the thouhgt of pratical man originally studied abstract the persons question, is occupying the central status in marxs philosophy, is the penetration in the marx life philosophy research master line. in a sense, the marx philosophy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various times realize the main body transformation, i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starts to the human. marxs practice person book studies is different with wests humanism ideological trend, it is one take practi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y the reality artificial foundation, pays attention to persons perceptual material activity, by persons liberation the person study thought which turns over to for the aim. the former philosophy discusses the world, either is separated from persons material world, either is the wrapped in a shroud of obscurity inner world, only then marx has realized to the philosophy subject transformation, changed from the old philosophy to the abstract ont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attention to persons real life attention. he the human understood that for the reality person, regards as the human is all active and the relational undertaker, i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emise, the main body and the final goal. thus, the objective world everywhere has persons brand mark, the society again is not hostile to the human the dissident existence, the history also becomes human practice the history, marx practices the person book to study is precisely in the human, the society, and in the historical world outlook, only then constituted the marx philosophy basic dimension. in addition, marx practiced the thinking mode which the person book studied also by far to surmount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subject no longer was the entity which some kind ultra examined, but was the realistic person historically survivability question. the human who with this material world as a result of this new thinking mode, in marxs philosophy, the material world is in persons practice relations material world, the human has to do practice which accomplishes. therefore, was precisely marx founds has practiced take the humanity as the foundation, the concern humanity survival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inking mode, iii only then caused the human who the abstract person moved toward the reality, moved toward this shore world from other shore worlds person the human, only then could grasp to the real life in the concrete person. therefore, marxs practice person book studied has realized truly from the abstract world to the real world, from the theoretical philosophy to the realistic philosophy dual transformations. however, marx practices the forming process which the person book studies not to get it done in one action. it has absorbed the western tradition humanism thought positive factor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own thought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which develops unceasing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practice angle, unifies the method us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 attempts through to humanism thought racing to the source, combs marx to practice the person book to study the thought the theory premise, and take marx in each times text as the basis, elaborated specifically it practices the person book to study the thought the content and the theory characteristic, searches profoundly analyzes marx to practice the person book to study f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us to understand that well marx the transformation which realizes in the person study domain lays the foundation, and realizes finally to person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key word: marxs philosophy, the thouhgt of pratical man originally studied, searches analyze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1 引 言 引 言 人学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758 页) 人本主义 (anthropologism) 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广义上具有人本学或人道主义倾向的哲学理论,人们有关西 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划分即是在这种广义上来说的。 其二是狭义上 的,专指 19 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 “人本主义”一词由“人本 学” (anthropology)这一概念演化而来。 “人本学”原由两个拉丁词组成, “anthrop” 指“人” ,而“ology”则是指“学” 、 “论” 、 “学说”等。在德文中, “人本学”为 “anthropologie” ,意指关于人的起源、演化、种类的科学,亦有人译为“人类学” , 在西方其他地方也如此使用。但是,从康德开始,这一概念有一种特定的哲学意味,更 相当于“人的哲学” 。到费尔巴哈这里,这种意味变得更为明显突出了,因此,翻译家 们把费尔巴哈著作中的这一概念通译为“人本学” ,而把他的哲学理论称之为“人本主 义哲学” 。 费尔巴哈第一次公开地把自己的哲学冠之以人本学的名义。他认为,黑格尔 等人的思辨哲学是一种颠倒了的哲学,因为他们把绝对的观念、精神置于活生生的感性 人之上,而他却要把这种哲学重新颠倒过来,这就是关于人的哲学,它是一种新的人本 学。因此,他从感性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是哲学的最高本体和唯一对象。人是一种有感 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意志和心(爱)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人才是哲学的第一位本体, 人的第一个认识对象就是人, 只有人才能认识自然和世界, 才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区分,才能产生人类的爱。换言之,人是哲学最普遍的对象,人 类的爱是人本学追求的本质,而人道主义则是人本学的最高原则。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 主义哲学是一种地道的感性主义的人学,它包含着唯物论的合理因素,但也存在着历史 唯心论的根本缺陷,因而曾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但它对尔后的许多思想家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19 世纪俄国著名作家 ht车尔尼雪夫斯基,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 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等都继承和发挥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过,现代西方 哲学中的一些人本主义流派却并不是这种人本主义的延伸, 而是一种新的哲学层面上的 人本主义。 但以往西方的哲学家大都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从认识论角度来谈人本 主义的,他们大多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思维,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因此,在此种意义 上来说马克思的哲学中也具有人本主义思想。 但马克思与以往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他不是抽象地去谈论人的本质,而是抓住了“感性活动” ,以实践为切入点来谈论人以 及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样马克思所谈的人就是“现实的人” 、 “历史的人” ,所以马克思 哲学中蕴含了以实践为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人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一个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2 关键,更是后来许多哲学家在理论上产生分歧的一个支点。对于人的关注,并不始于马 克思,但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较之以往的哲学家却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哲学不仅谈论 人,而且是在不同于古代本体论思维方式和近代认识论思维方式,即在实践思维方式下 来谈论人的。人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 的哲学沉思,因此本文用“实践人本学”这一概念作为对其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从马克 思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说,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 一生各个时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是其哲学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所构建的实践人本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看作是在 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能动与受动、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的统一,并在此基 础上,科学地阐释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与自由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不仅在认识领域内谈论人,在实践领域内也真正解决了人的现实性 问题。正是基于此种意义来说,马克思本人对于人所进行地深刻的哲学研究,超越了以 往的任何哲学家,实现了一场人学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人本学”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革命性变革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并 不能因此将马克思的哲学简单地归结为人本主义。 实践人本学仅仅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研究人的哲学样态,它仅仅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 而且,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也并不像西方的人本主义那样与科学主义针锋相对,相反, 马克思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思维向度的辩证统一。 当然,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但许 多学者对传统西方哲学的人学思想大多是批判有余而继承不足, 尤其是对西方的人本主 义哲学都进行了规避。我们既应看到西方人本主义与马克思实践人本学的区别,同时也 应看到其合理之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但其 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免存在着合理之处,他们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境界 都是对当时社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而这正是内蕴于马克思哲学中人学思想的体现。因 此,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西方人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入手,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发 展史中来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它们之间的复杂关联, 并详细研究马克思如何批判地 继承了它们的合理之处,又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本文还试图运用文献法、分析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通过对马克思的文本的解读来还原马克思本人的实践人本学 的深刻内涵, 以及揭示它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 意义。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3 第一章 人本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一章 人本主义的思想渊源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人的问题也是西方哲学史的主旋律。哲学家不断通过对人自 身的反躬自问,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视人的价值,寻求人的自由与发展,试图通过认 识自己来实现自身。因此,对人的哲学理解一直贯穿于哲学的发展之中,从一定意义上 来说,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的自我认识史。纵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对人的 直观朴素的认识,到近代对人理性的探究,一直到德国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证, 马克思正是对以往的人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最终才能从现实的人出发, 以实践为切入点, 真正实现了对人的科学理解。这种人本思想的发展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最早可追溯于古 希腊。 一、古希腊时期对人本思想的原初求索一、古希腊时期对人本思想的原初求索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古希腊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探索的第一步。瑞士著名古希腊罗 马文化研究学者安邦纳说过: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 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 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 即都是摆在彼此对面的相互照映的镜子。 ” 1而在希腊文化中,到处可见对人的歌颂, 对人的赞美,尤其在古希腊神话中更是可以看出对人的肯定。人们笃信“人神同形” , 把神人格化,在神的身上可以看到人的任何特点,可以说,希腊神话就是人的赞歌。早 期的古希腊哲学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人们始于对万物的惊诧,追问自然事物背后变动 不居的本体,以便为自身安身立命寻求一个根本,从而转向对外物以及人的哲学思考。 当他们自认为发现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土时,就把人也看成是这些物质的产物。 从德谟克利特到伊壁鸠鲁的古代原子论者试图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 从物质本体论出发 来看人,把人当作精细原子构成世界的一部分。此时,人本源于物本,人与自然融为一 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当古希腊哲学发展到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不断深入, “智者” 学派普罗泰戈拉第一次高举人本主义大旗,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 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2从此开启了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使人置于事物 的中心地位,一切要以人的需要为转移,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苏格拉底更是把对人自 1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当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第 263 页.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54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4 身的认识当作哲学的主要任务, 提出了 “认识你自己” 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命题, 把 “理 性” 、 “精神”看作是人的本质,通过人自身来看世界,使西方哲学研究的重心从自然开 始转向了人,为其后西方哲学以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奠定了基础。 纵观古希腊哲学,可以看出人们为了寻求人的生存与意义的一个理性的支点,已经 不自觉地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进入到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时期。但总体来说, 古希腊哲学还处于哲学发展的初始阶段, 哲学家对于人的理解受到其时代和认识水平的 限制,还具有直观朴素的性质,对于人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正如费尔巴哈所 评价的: “古代哲学家还是世间的哲人,是生理学家,政治家,动物学家,简言之,都 是一些人本学家。 ” 或者 “只是部分的人本学家, 因而是有限制的, 有缺点的人本学家” 。 3 二、中世纪时期“人本”向“神本”的让渡 二、中世纪时期“人本”向“神本”的让渡 古希腊哲学通过对人类理性精神的探索,使人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关注自身,人的地 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精神的内在矛盾性和时代转换的复杂性,使人类理性精神 到了希腊晚期,又重返宗教之中。公元 515 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这时期, 基督教成为当时封建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而处于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与教会相勾 结,过去奴隶用来反抗奴隶主的基督教转而成为统治阶级麻痹群众的意识形态。并且中 世纪也只有这一种意识形态, 即宗教和神学, 它 “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 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 4因此,这一时期,哲学 成为神学的婢女,人的问题也同样被埋没在宗教神学之下, “神本”取代了“人本” 。 欧洲中世纪哲学深受柏拉图唯心主义以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 把柏拉图关于人 的灵魂和肉体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神秘化,哲学家们甚至把精神客观化为上帝。在宗教 神学的统治下,人被认为是由神所创造的,人的本质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人在神的面 前是卑下的,人只有放弃自身的自然欲望才能获得神的宽恕,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所 以,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 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 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 家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 ” 5因此,在神统治 人的中世纪,全知全能的上帝取代了人的中心地位,人成为了上帝的附属物。这一时期 3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振华、李金山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 160 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55 页 5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779 年第 125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5 的哲学家们大都是在编撰圣经或为其注解,人们用上帝来解释一切问题,并用人性 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合理性。虽然,经院哲学也谈论人,但人的思维、意志却并不属于人 本身或人的社会,而是取决于上帝。总之, “人为了上帝而否定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 维以便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维放到上帝里面去。人放弃了自己的人格” 。 6 中世纪也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但这只是人们的幻想,事实上,人在 神的面前毫无尊严、价值可言,人的中心地位被上帝无情的取代。并且,中世纪的宗教 神学较之先前的古希腊哲学来说,在对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它以 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形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使“人本”淹没在“神本”之中。 三、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人本主义基调的确立三、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人本主义基调的确立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漫长的中世纪的黑 夜终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一些人文主义者利用他们所从事的文学、绘画、雕刻、 音乐等职业,开始向封建制度及宗教神学发起进攻,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文艺复兴运动 奏响了近代人本主义的序曲。 “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古希腊的文化形式, 而是借助于古代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来反对封建制度和神权, 这种以恢复古希腊时期的民 主、 科学等人文主义精神风范为目的的 “文艺复兴” 运动直接影响了后来包括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方面领域的社会变革,为近代奏响了人文 主义的人本主义号角。 近代西方以“重新发现人”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抬高人的地 位,贬低神的地位,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阶段人文主义者在哲学上用理性来反抗 神性,用人道来代替神道,提倡用人权取代神权,肯定生命的价值,把人的尘世生活放 到了首位,使人从天上又重返人间,人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文 艺复兴运动恢复了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地重塑人学理论,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完全 在于人自身。 人是自然的产物而非由神所创造, 人性即是人的自然属性而非上帝所赋予,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现世的幸福而非获得“永生” 。总之,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用 人性反对神性、用人道反对神道、用理性主义反对蒙昧主义、用个性解放来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和宗教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反映了这一 时期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如马克思所说: “任何一种解放运动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 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7 6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 54 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 443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6 所以,发生在十五、十六世纪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表面上是复兴了古希腊时 期的文化, 实际上是恢复了 “以人为本” 的人本主义思想。 这场运动始终关注人的问题, 重塑了人在哲学中的首要地位,使人本关怀又重回西方文化的正轨。可以说, “文艺复 兴”运动无疑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勇于与当时的神权和王权专制的封建社会相斗 争。 并且, 运动的同时也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做好舆论准备, 更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总之, “文艺复兴”运动使 人用理性取代了上帝,用理性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哲学上的必 然的表现,它不仅构建了西方人本主义学说的雏型,也为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 了理性主义基调。 四、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四、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十七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神学的致命打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 哲学开始从古代和中世纪注重研究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逐渐向人的认识问题发生了 转变。从此,西方哲学发生了对于后世哲学影响颇深的认识论转向。继文艺复兴科学技 术的发展之后,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力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都迅速 获得了发展,对这些新成就在哲学中的不同解释,因而引起了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两派的论争。这两个派别在认识论上关于感性与理性等基本问题的分歧和对立,在人本 学上也同样表现出来,并发展成两条不同的人学走向。 (一)经验论的人本主义哲学 (一)经验论的人本主义哲学 较之以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经验派和唯理派 的哲学论争中更加得到了系统化的发展,并已经初具规模。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对 人自身的理性能力进行系统化认识在哲学上的必然反映, 并使得人本主义思想朝着两条 不同的道路愈行愈远。 作为经验派代表人物的弗兰西斯培根,正是通过充分肯定了人的感性认识能力,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培根总体上重视感性的作用,认为科学认识的起点 是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再通过理性的作用,逐步上升为最后的普遍原理。在培根看 来,认识过程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是通过感觉经验而联系起来的,没有感性的作 用,人类的认识将无从谈起,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凭借着直接经验而感知到的一种 关系。因此,感觉经验在培根那里是毋庸质疑的,正如马克思在评价培根的唯物主义时 指出: “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7 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 。 8 沿着培根开创的道路,洛克进一步区分了人的两种认识能力理性和感性,他重 视感性,把感性看作是认识的源泉。洛克极力反对“天赋观念”说,即似乎在经验之前 就存在的理性客体。在洛克看来,人的认识或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人的官能与 外界的接触,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 是导源于经验的” 。 9并且,洛克认为,经验要么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要么来源 于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省。 于是, 洛克则断言, 人的 “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 。 10 (二)唯理论的人本主义哲学 (二)唯理论的人本主义哲学 近代唯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 者。其人学思想也正是以这种二元论的哲学世界观为指导,着重于人的精神或思维本质 的论述。笛卡尔认为,人是由心灵(精神实体)和肉体(物质实体)构成的,肉体是可 分的、短暂易逝的,而精神是不可分的、永恒不朽的。人一旦拥有了理性,就能成为自 然界的主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而是人有理性,能思维,能 够凭借知识和理性做出动物所不能做的事。如果人没有理性,不能思维,那就与动物没 有什么区别。 “正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存在,同时认识到除了我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 以外,我觉察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必然属于我的本性或我的本质,所以我极其恰当地得出 结论说: “我的本质只是在于我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 (或者我是一个仅仅以思想为全部 本质或本性的实体) ” 。 11可以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是 近代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崭新本体论的规定,也是一种哲学人本学的命题。 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人学理论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斯 宾诺莎认为,人作为个别的具体的存在物,无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 12人作为实体 也同样具有思想和广延两种属性,与这两种属性对应的是人的心灵和肉体,人是由心灵 和肉体组成的,二者又是同一个体。因此,人的本质也应从自然本性中寻找, “人的本 质是由神的属性的某些样式所构成,亦即是由思想的样式所构成” 。 13斯宾诺莎强调人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163 页 9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68 页 10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68 页 1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年第 179 页 12 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52 页 13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 50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8 的本质是由思想的样式所构成,更充分反映出其人学思想的唯理性特征。并且,斯宾诺 莎在笛卡尔认为人的本质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思想的本质在于自由这一观 点。 “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 14,能否成为自由人,关键是看能否 运用理性直观去认识自然的必然性。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一旦心 灵获得了必然性的直觉知识,人就变成了自由的人。 (三)唯理论和经验论人学中的理论困境 (三)唯理论和经验论人学中的理论困境 近代哲学无论是英国的经验论还是大陆的唯理论, 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使人的认 识从过去抽象的本体论、道德论转向了系统化的认识论,使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可以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二者使 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正是从近代开始, “人”才真正作为主体而被人们加 以研究。但是,由于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哲学上自身存在着矛盾、并且还受到所处时代的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限制,因此,两派在对人的认识上难免会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分别通过肯定人的感觉经验和思维规定性从而最终抬高了人的主 体性地位,可以说,二者表现为一种感性人学和理性人学的根本对立。经验论所倡导的 是一种感性人学,以人的自然属性来说明人的本质,并通过肯定人的感觉经验来抬高人 的地位。它否定了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任何预成于人心的“天赋观念”或思维规则,认 为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强调人的感性能力,把感觉经验当作认识的来源,至于感 觉本身的可靠性是毋庸质疑的。然而,经验论发展到休谟那里,却陷入了怀疑的泥淖之 中。休谟继承了经验论的观点,承认感觉的存在,强调感性能力的作用,但却对感觉的 来源产生了怀疑。 感觉到底是源于人的思维还是物的性质?这是休谟同时也是经验论所 面临的理论困境。同样,唯理论所代表的理性人学通过肯定人的思维规定性也使得人的 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唯理论重视人的思维能力, 认为理性才使人区别于动物, 而人的认识形式则是先天具有的,正是由于人先验地具有思维规定性,因此才能够获得 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但是,一向逻辑严谨的唯理论也无法证明这些先验的思维规定性是 如何存在的,并且这些认识形式究竟是什么。于是,唯理论也陷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 对于前提的无法说明只能走向了独断的深渊。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人本主义哲学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但这两者本 身的观点又是截然对立的,各自给对方提出了一些固守原有理论而不能解释的问题。因 14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 206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9 此,如何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二者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并调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将认识 的质料和认识的形式统一起来,这对于正确说明人的认识的来源与发生过程,提高人的 主体性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艰巨的工作则始于康德哲学。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10 第二章第二章 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主义在理性领域的终结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主义在理性领域的终结 继 17 世纪近代哲学形成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两个派别、在人学思想上也分别 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特征之后,如果说,18 世纪法国机械论唯物主 义的人学思想是对 17 世纪经验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那么,18 世纪末至 19 世 纪初,德国的理性主义人学思想就是对大陆理性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并在理性领域内将 其推向了顶峰。经康德、费希特、谢林,最终通过黑格尔将人的理性塑到最高的地位, 把人的理性神化,并把这种神化了的人的本质当作整个世界的基础,发展到最后的绝对 精神与上帝相等同。可以说,人的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理性领域中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致使人本主义与宗教又重新“合流”在一起,人的自由与发展程度似乎在理性领域内达 到了最大化。但是,由于德国哲学家过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从而使人在很大程度上又 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人们依然会发现,虽然在理性领域内找到了自我、肯定 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在现实生活面前,人依然是不自由的,人们的 地位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因此,人本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思辨领域内不得不终止 了它继续前进的脚步。 一、康德哲学在人本主义中实现的哥白尼革命一、康德哲学在人本主义中实现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通过“三大批判”明确地提出并初步 建立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自律等学说。并把人的主体性理论从认识 领域过渡到实践领域最终落脚于审美领域,试图全面而又真正地实现人的独立和自由, 就连康德本人也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恩格斯评价康德: “在法国发生政治 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 15实际上,康德哲学 在本质上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但贯穿于康德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则是法国启 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精神。康德的哲学革命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最主要、最根本 的莫过于他对人的主体性的系统论述。在康德哲学之前,英国经验派和大陆唯理派都分 别从感性能力和思维规定方面来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 但是, 由于二者自身的理论局限, 经验派所推崇的感性能力遭到了质疑,最终经由休谟走向了怀疑。同样,理性能力也面 临着无法证明的尴尬而使得唯理派陷入了独断,这些又恰恰贬低了人的主体性。于是, 康德此时面临的任务不仅要继承经验派和唯理派业已取得的理论成就, 同时还要调和二 者之间的矛盾,克服他们在理论上的逻辑困境,既要肯定质料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又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 588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11 要正面回答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可能以及认识形式的具体内容, 从而保证人的主体性的 继续提升,完成了在人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 (一)人本主义的本质是内在的主体性 (一)人本主义的本质是内在的主体性 西方哲学正是从康德开始了对主体性的研究, 他对主体性的关注体现在认识、 实践 等多个领域,并对主体性在自然、认识和道德中的能动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法国 启蒙思想家们一样,康德也把人类理性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指出,以往经验论 和唯理论分裂的困境,是由于没有弄清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可能性和限度,就去谈论知 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因而才会出现对人类知识的独断论和怀疑论。因此,康德指出要 在主体发挥认识作用之前,先要对人类的理性进行考察,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度和范 围,然后才能确立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在认识领域内,人作为认识、思维的主体,在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 。在康德看来,要想获得知识,必须 既有外在的材料条件又有内在的形式条件,前者是由外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的,后 者则是内在的思维由逻辑的自我演绎所造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形成真的知 识。其中,自我意识是一切知识的先决逻辑前提, “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识的客 观条件” 。 16没有感性纯形式、知性范畴等一系列先决的逻辑条件,就不能得到任何科 学知识。并且,康德把主体的认识能动性和知识中逻辑的先决作用概括为自我意识的三 次综合,从而产生了知识。首先是直观中把握的综合,即认识主体的感性材料在时间和 空间感性纯形式的直观中, 从杂乱无章变得清晰起来, 为以后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次, 想象中的综合,即自我意识对直观中把握到的感性知识进行反复的思维,使它在主体的 记忆中再现出来, 并继续向前发展。 最后, 认识中概念的综合, 是整个综合的高级阶段, 并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层次。它将整理后的感性知识纳入到知性范畴中进行综合,形成主 体对客体的系统认识,产生了概念,最终产生主体所需的科学知识。总之,人的自我意 识即认识的过程是从知觉到想象,再从想象过渡到概念,最终形成科学知识。其中无论 是直观的综合、想象的综合,还是概念的综合,都是主体意识在起作用,从而使认识得 以进行, 知识得以产生。 因此, 人在认识领域内的主体性就体现为自我意识的不断运动, 即我思贯穿于人的一切认识过程,正如康德所说: “我思必须伴随我的一切观念。 但这种我思观念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即不能看作属于感性的。我叫它为纯粹的统 觉。 ” 17 16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 年第 118 页 17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 年第 118 页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 12 在实践领域内,康德始终将道德哲学摆在高于认识论的首要地位,特别强调人在道 德领域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虽然提出了先验的认识原则, 使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受到认识的形式和质料的限制,因此,人在认识领 域内仍然是不自由的。为此,康德哲学继续追问道:人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才是自由的即 人的自由何以可能?康德始终在为人寻求自由, 因为人的自由性才是抬高主体性的最终 目的,而解放人的主体性就是要最终达到主体的自由性。以往的哲学都是在认识论领域 内寻求人的自由性,而康德哲学恰恰证明了这种途径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康德开始考 察人的实践领域,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动机。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人看 作是道德的实体,坚持主体的独立性,并为人的自由寻求积极的意义,从而发现了人的 道德动机是自由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意志自律” 。 “意志自律”的本质是指人完全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如何去作为, 即让人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 支配自己的行为, 决定何以“不可为” ,何以“可为” ,又以哪种方式“为之”。从而把人的意志从感性欲 望支配下解救出来,使人真正获得自由。因此, “意志自律”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人只有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才能真正达到最高的自由,才能真正彰显人的伟大之处。 (二)人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根据 (二)人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根据 康德在其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领域内始终没有离开过对人的关注, 并着重于人的自 由和价值的实现。康德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最后也是最高的目的,这 个目的就是人。 “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因为没有人,一连串的一个从属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