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i j i il li iii l rlfri l uiji y 19 7 5 5 4 3 摘要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身心修养的方法,在名目众多的修养论中,以先秦儒家和 先秦道家的修养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它极为丰富的内容中,先秦儒道两家思想长短 各异、利弊并存。本文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先秦儒道修养论作深入的分析和系 统的把握,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先秦儒道两家各自的修养论内涵,包括“道体论”和人性论。 先秦儒家之道“以仁为本 ,强调以“仁 的道德伦理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 侧重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人们的最初本性是差不多相近的,但是由于各种外 在因素的作用和人类个体自身努力的不同,才造成人们相互之间的巨大差异。孔子 由此强调了人的后天教育和个体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思想,提出 了“人性本善 论。先秦道家之道“取法自然 ,倡导超越物我、保守人之自然本 性的生命修养观。老庄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著作中折射出了 许多新颖的人性论光辉。总体上来看,道家的人性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人性 论,因此其养性说可以归结为“因性说。 第二部分,本章论述了先秦儒道修养途径。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是“仁 ,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先秦儒家主张“居仁由义一、“克己复礼”的道 德践履。先秦道家之道取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不待的,他主张通 过超越世俗对人性的约束,以全身保性。在利欲方面,先秦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养 心寡欲,按照“仁的要求内省自身,不被外在物欲蒙蔽。道家也认为过多的欲望 有害于人的身心修养,老子主张人们要寡欲。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则主张 彻底的“无欲 。另外,孔子在修养方法上还主张学、思结合。但是老子认为知识 的学习会扰乱人内心的平静,所以要修心静意。 第三部分,本章论述了先秦儒道修养目的和修养境界。先秦儒家追求尽善尽美、 安贫乐道的理想境界,目的在于培养圣德之人,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即治国。 而先秦道家追求的是人与天一、逍遥自由的境界,侧重于保全生命,其理想人格形 态是“神人 。 第四部分,本章指出先秦儒道修养论各有其积极意义,科学地认识并批判地继 承先秦儒道修养论,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膨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先秦道家、修养论、仁、自然 i a b s t r a c t h u m a nb e g a nt oe x p l o r et h ew a yt o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ee a r l y 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 t a o i s mh a v et h eg r e a t e s te f f e c ti ns om u c h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e o r yo f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a r ei se x t r e m e l yr i c h ,t l l e yh a v ed i f f e r e n t a d v a n t a g e s id o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a n ds y s t e m a t i cg r a s p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c r i t i c i s m 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o n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t h e 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 a n dt a o i s mb a s e do nt h en o u m e n o n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i sp r e - q i n c o n f u c i a n sn o u m e n o n i tc o n s t r a i n t sm o r a la n db e h a v i o rw i t ht h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 e m p h a s i z e st h ee t h i c st h o u g h t c o n f u c i u sb e l i e v e st h a th u m a nn a t u r ei sa l m o s ts i m i l a r , h o w e v e r , a sar e s u l to ft h er o l eo fv a r i o u s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o n a l e f f o r t ,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h a v e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 s o c o n f u c i u s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s e l fc u l t i v a t i o n m e n c i u si n h e r i t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 b e n e v o l e n c e ,p r o p o s e dat h e o r yt h a t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i sg o o d t h en a t u r ei sp r e - q i n t a o i s tn o u m e n o n i ta d v o c a t e st ob e y o n dt h et h i n g s ,a n dr e t a i n st h en a t u r eo fl i f e l a o t z ua n dc h u a n g c i u sa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s o m e o ft h e i rw r i t i n g ss h o wt h ei n n o v a t i v et h e o r yo f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 o v e r a l l ,t h et a o i s t 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i san a t u r a l i s t i ct h e o r y , s ot h a ti t sc u l t i v a t i o nc a nb er e g a r d e da s “f o l l o w i n gt h en a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i 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w a yo f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h i g h e s ts t a t eo f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i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 s o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d v o c a t e s ”b e n e v o l e n c ea n d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t od e n ys e l fa n d o b s e r v et h ep r o p r i e t i e si ns o c i a lp r a c t i c e t h en a t u r ei sp r e - q i nt a o i s tn o u m e n o n s ot h e n a t u r eo fh u m a ni sn a t u r a l h ea d v o c a t e st oc o n s t r a i n t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a n d r e t a i n st h e n a t u r eo fl i f e i nt h ea c q u i s i t i v e n e s s ,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d v o c a t e st or e t a i nt h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h a v ef e wd e s i r e s i na c c o r d a l i c ew i t ht h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t or e f l e c t i t s e l f , n o tt ob ed e c e i v e db yt h ee x t e r n a lm a t e r i a lt h i n g s l a o t z ua l s ob e l i e v e st h a tt o o m u c hd e s i r ew i l lh a r mp e o p l e sp h y s i c a la n dm e n t a lt r a i n i n g , l a o - t z ua d v o c a t e sh a v i n g f e wd e s i r e s c h u a n g c i u si n h e r i t st a o i s tc o n c e p t h ea d v o c a t e sn od e s i r ec o m p l e t e l y i n t l a d d i t i o n c o n f u c i u sa d v o c a t e st o1 e a r n i n ga n dt h i n k i n ga b o u t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m e t h o d s b u tl a o - t z ut h i n k st h a tt h el e a r n i n gw o u l dd i s r u p to n e si n n e rc a l m ,s op e o p l es h o u l d m a i n t a i nt h ep e a c eo fm i n d t h e 仳r dp a r t :t h i 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 p u r p o s e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 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p r e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p r e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i m st o c u l t i v a t et h ep e o p l ew h oh a v ev i r t u e sa n dh a v e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f o rr u n n i n gt h ec o u n t r y , v i ap u r s u i n gt h ep e r f e c t i o na n db ec o n t e n tw i t hp o v e r t y p r e - q i nt a o i s mp u r s u i t st h e s t a t et h a th u m a n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n a t u r e ,a n dt h er e a lf r e e d o m i tf o c u s e so n p r e s e r v i n gt h el i f e ,a n dt h ei d e a lp e r s o n a lf o r m i s g o d ”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i sc h a p t e ri n d i c a t e s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p r e - q i n 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h a v em e i rp o s i t i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u n d e r s t 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a n d i n h e r i t c r i t i c a l l y 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p r e q i n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t h a t h a sf a r - r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o v e r c o m i n gm a t e r i a ld e s i r e se x p a n di n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c o n d i t i o n se s t a b l i s h i n gac o r r e c to u t l o o ko nl i f e ,v a l u e s ,a n dp r o m o t i n g 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i l s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p r e - q i n c o n f u c i a n ,p r e - q i n t a o i s m ,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 b e n e v o l e n c e ,n a t u r e i i i 前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前言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身心修养的方法,早期的修养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名目众多的修养学说中,以儒家和道家的修养论影响最为深远。先秦儒道修养论 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本课题以先秦儒道修养思想为研究主体,在目前 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术资料,首先对儒道两家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 进行梳理,试着从先秦儒道修养论的思想根基和人性基础的不同去分析和探讨其修 养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且以先秦儒家和先秦道家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修养思 想为特定的研究内容,对先秦儒道修养论的目的、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力求有所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让人们科学地认识并批判地继承先秦儒道 两家所提倡的修养学说,将其纳入到现代养生体系中以促进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并 且,科学、全面地认识先秦儒道修养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先秦儒道修养论作为我国传统修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 为其成长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很少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先秦儒道修 养思想进行全面的审视;对先秦儒道修养思想的学术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修养思想的 历史文献与修养方法等几个领域,大多以“历史上的修养为研究视角,所以缺少 对我国先秦儒道修养文化中所蕴藏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的深层挖掘。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文献,发现国内关于儒道修养论的研究大多侧 重于单独研究儒家或者道家的思想,专门致力于两家修养思想的对比研究还比较薄 弱。国外也很少有人专门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涉及先秦儒道修养思想的 文献著作主要集中在: ( 一) 著作:国内关于先秦儒道修养论思想的专门著作并不多见。有蔡尚思的 中国三大思想之比较( 1 9 3 0 ) ;黄钊的道家思想史纲( 1 9 9 1 ) ;吴乃恭的儒 家思想研究( 1 9 8 8 ) ;邵汉明的儒道人生哲学( 1 9 9 2 ) ;葛荣晋的道家文化与 l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现代文明( 1 9 9 8 ) 等著作。国外的著作有杜维明( 美国) 著,胡军、于民雄译的 人性与自我修养( 1 9 8 8 ) ,葛瑞汉著,张海晏译的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 ( 2 0 0 3 ) 。这些著作都是只有部分章节从修养的目的和方法上阐述了先秦儒道修养 思想。邵汉明的中国哲学与养生( 2 0 0 1 ) ,从儒道的道、有无、动静、形神、气、 性等哲学范畴与养生的关系展开论述,从一个新的角度拓展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领 域,具有显而易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整体上说,以上专著所涉及的范围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 - - ) 论文:涉及先秦儒道修养思想的硕士论文有孙艳红的试析先秦道儒养生观 的差异及原因;苏克强的先秦儒道养生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对现代健身观的启 示等。 有关先秦儒家修养思想的论文主要有:杜振吉、郭鲁兵的儒家的修身思想及 其方法述论:曹利的论儒家修养观及其现代意义;熊申英德性与知性:先秦 儒家修养路径之探析。以“仁 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先秦儒家修养思想的基 本框架。其对于修养的有关论述多集中在“以德养生上。 有关道家养生思想的论文主要有:李田的老子学说与养生思想;禹正权的 庄子养生思想浅说等。主要论述了先秦道家取法自然、以静养生的修养观。 有关先秦儒道修养思想异同比较的论文主要有李金龙的道家静以养生与儒家 静以养生辩;朱屹的儒道“修养 观的分歧及其会通;张丽芳、李娟的儒道 心性修养境界探析;马杰斯( 波兰) 的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的思 想比较。其论文主要对先秦儒道的修养目的及修养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异同比较, 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对先秦儒道修养思想进行探讨。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根据近年来人们比较追捧的身心修养和国学热,明确了以先秦儒道修养思想为 内容的研究课题。在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术资料,本着务必实 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对先秦儒道两家修养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分别从先秦儒道 修养论的理论根基和先秦儒道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两个大方面探究先秦儒道修养 论的内涵的差异。进而对先秦儒道修养论的修养途径和修养目的等进行了系统的比 2 前言 较分析。最后对先秦儒道修养论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其对现代人身心 修养过程中的重要启示作用。 (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 逻辑推理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课题的内容,重点查阅先秦儒道两家相关经典著 作及其具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并从文章所列的参考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不 断扩大查阅范围,全面掌握研究内容。 第二,比较分析法。在对获得的各种文献材料考证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从 横、纵两个方向上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客观地比较分析。 第三,逻辑推理法。用科学方法将先秦儒道修养论所依据和遵循的原理进行剖 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其提升到现代修养的高度。 3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第一章先秦儒道修养论的内涵比较 先秦儒道修养论的理论根基 “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范畴,可以说“道 是中国古人 体认宇宙自然、生命存在以及社会人事的浑然整合的核心凝结。金岳霖先生说:“中 国思想中的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 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成仁赴义都是行道:凡非迫于势而 求心之所安而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论其直接的目 的是仁是义,或是孝是忠,而间接的目标总是道。一方面“道 给予生命以形而 上学的存在依托。另一方面,“道 又寓于具体的生命存在之中,通过具体的生命 实践活动显现出来。道家之道取法“自然 ,于生命存在中体悟自然之道;儒家之 道以仁为本,它成为君子的内在道德意识,促使君子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仁 。 藉此,“道 便是先秦儒道修养论展开前不得不言明的根本问题。 “道 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就其文字结构而言,“道从“行 从“首 ,即“道 的本义是道路。说文解字载:“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首。一达谓之道。一在 这里,把“道 作为一个会意字来解释,即具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则的路是道。基于 “道的这一原始本义,又引申为自然万物得以存在并且必须遵循的本体之道、规 律之道,即“天道”;人类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 。从而成 就了“道 以其本义为出发点,逐步超越其本义而被抽象为一个哲学范畴,这主要 体现在左传和国语中。“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 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圆“天道 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存 在,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必要的平衡。这里,“天道”已经超出具体规律的涵义,成 了代表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哲学范畴。“天道 作为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对于人来 说就不具有盲目的必然性,人类在其社会生活中有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思乐而 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 人类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伦理道德、人的自然本性等 就是“人道 。至春秋时期,“道字的引申义被广泛地使用。同时,儒道学者都在 。金岳霖论道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1 6 。国语越语下 国国语晋语 4 第一章先秦儒道修养论的内涵比较 不断地丰富和充实“道”这一范畴的内涵,并将其与人之修养相联系。这里,将儒 道两家之“道”与修养之关系论述如下: ( 一) “志于道,据于德刀与道生德成 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儒道两家在历史文化 的积淀中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道德修养理论。道德由“道”和“德”两个字组 成。管子心术上载:“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 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 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自身 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万物因秉受“道”而生生之处就是“道 的贮存之所,被称为 “德 。换言之,“德”是“道 的显现,天地万物皆因得道而有其德,即拥有其自 然本性。 “道的概念似乎出自道家,但是实际上先秦儒家同样非常重视“道 ,甚至 把“道作为不懈追求的最高原则和真理。先秦儒家所论之“道 ,主要是指人道 问题,实质上就是从人的道德角度探讨人的修养问题。“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 核心,因此其人生修养的出发点和最高境界也是“仁 。孔子把他所认为的一切人 类美德和道德规范都融入到“仁内,使之成为全德之称。那么,只有做到“仁 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而要成为仁者,就必须修养道德。孔子说:“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一认为“道 是修养的总原则,“德”是“道”的现实体现, “德从属于“仁 ,依靠于“仁一。“仁 是对道德原则的评价,即道德原则的选 择依据于“仁一。与孔子一样,苟子也主要从人道角度论道。可以说孟子对“道 的认识基本上与孔子是一致的,因此后人将孔孟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 与人的关系,“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谓是最具代表性。孔子认为,一个人有志 于“仁挣,他就会终身实践。并且要坚信自己的信念,努力地学习仁道,誓死固守 它。所以,在儒家看来为了追求“仁 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舫 孟子也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人活着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束缚于追求荣华富贵。实际上, 精神生活的完善必定能够带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即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o 论语述而 。论语里仁 雪论语卫灵公 。孟子尽心上 5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人在政治等级上 虽然有贵贱之分,但是在道德修养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得“道的潜能,只要不 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由浅入深地认识“道 ,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关于 如何得“道 的问题上,孔子指出“为仁由己 ,人在“道 的面前处于主动的地 位,把人视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和文明创造的主体。他也提倡得道之人应该带动周围 的人一起闻道履道,所以作为一个“仁者 必须要有博爱之心,即“仁者爱人”。 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苟子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观念,将“道 解释为事物内在的 根据和普遍的规律。“夫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 乱 从人道的角度来说,苟子认为“道 是作为宇宙普遍法则在人道领域的体现。 人应该依“道”而行,隆礼重法,修身力行,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从道德修 养的目标来看,“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道家较早地从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道作了哲学阐释,探讨了天道 问题。在老子中,老子首次赋予“道形而上学的涵义,赋予“道以本体与 规律的崭新规定和哲学意蕴。老子六十二章载:“道者,万物之奥。庄子与 老子对“道”的认识相同,认为“道”既是宇宙之本体,又是世界之总规则。所谓 “德”,冯友兰先生说:“庄子之意,则应云:道者物( 兼人言) 之所共由,德者物 之所自得耳。 “道 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德是具体事物从“道所 得的特殊规律,是“道在人的社会活动中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离。即 使是“大德 也服从于“道,随着“道而转移。“道 构成了道家道德哲学中一 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终极标准。“道 在老子一书中,大部分都是指天地 之本,生命之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张岱年说:“认 天为一切之最高主宰,为老子所打破。老子以为天并不是最根本的,尚有为天 之根本者。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 “道 与万物虽然先天地而生,但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道 是无意识无 目的的最高存在。“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 毋 论语子路 苟子哀公 圆 苟子天论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卷一 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3 6 5 老子第二十五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目,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1 6 9 6 第一章先秦儒道修养论的内涵比较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 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这 一创造过程没有任何的目的性与占有性,一切都是自然而行,顺性而动。庄子在 肴载:“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是谓上德。 庄子认为“上德 之人纯任自然规律 以行动,不自恃有德,也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没有任何私心,因它不离于道,故 而“有德”。常德即足,自然复归于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 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 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圆常德复归于朴,即德与道合而为一,强 调人与“德 应该统一起来,引文“德 是构成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特质,是人的生 命内涵,对其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庄子和老子一样,将“德看作是源于“道 而成就世间万物的东西。并且,庄子将老子的“道作为生命之终极根源,“德 为生命之内在本质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 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忽然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 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力 庄子认为实现至人之德就能够宁寂淡然而心智从 不滞留一方,同时又能让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就是“道 的 完整体现者,对生命的把握也最准确,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达到“至德者,火弗能热, 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固的理想境界。 ( 二) 由“人道刀而及搿天道一与由“天道刀而及“人道一 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之道乃万物之本源、世界之规律,而人之道则是从自 然规律中引申出来的,有助于人类和谐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天道与人道,亦即常说 的天人关系。 在先秦哲学中,儒家主要侧重于人道问题的论述。先秦儒家对于人道的发展, 是建立在仁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其人道的内涵就是仁义之道。“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所谓“仁 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道。孔子认为,仁 德是人道的本质核心,而礼乐纲纪规范只是人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和乐,都要建 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只有以仁德去践履礼乐规范,才能成就人的道德价值, 国老子五十一章 。老子二十八章 国庄子天地 庄子秋水 审孟子尽心下: 7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体现出人道的本质核心。孟子则从性善论上揭示了人道的本质核心。他认为,仁义 礼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所以人道是建构在仁义礼智的道德基础之上的。 将仁义礼智的道德善性从心中扩展开来,推己及人,就是由爱自己的亲人而爱普通 民众,进而爱万物的泛爱之人道。 孔子极少谈论天道问题,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但孔子并非不谈论天道,在整部论语中有四 十九处之多,我们以此为据,探讨一下孔子的天道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天命观紧 密相连的,论语泰伯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这里的“天,不仅有自然 之天的意思,更有难以否认的主宰意味和义理性。或许是因为孔子的天道观念中人 格神的影子还在,我们很难把孔子的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分离,天命含主宰性,而 天道具有道德性,这种认识的一体性,成为孔子认知天道的特点。在天道的问题上, 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人的意志所不能左右的,所以孔子的天道观表现出一定的主 宰性。 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 论语子罕) 颜渊死,子日:“嗯! 天丧予! 天丧予! ( 论语先进) 天在孔子这里也具有道德形上学的含义。他把天作为“德 的来源,“天生德于 予,桓魅其如予何! 不仅如此,孔子更通过践仁开启了天人沟通的一个精神渠道, 将这个博大深远的“天内化于人的心性之中,最终使人与天高度统一。以此为基 础,孟子提出“尽心 、“知性”、“知天的观点,使儒家仁学体系更加丰富。与此 同时,天的内涵逐渐由一个饱含主宰意味的本体,蜕变成了包含道德义理等丰富内 容的精神存在。 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和上天有着先验存在的必然联系,上天无所不知,它时刻 监督着每个人的德行,这些思想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例证: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 论语雍也) 不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 语尧日) 西论语公冶长 。 论语述而 8 第一章先秦儒道修养论的内涵比较 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所以,孔子又要求人们理解“天意”,顺应“天命。生存于等级有分的社会之 中的人们就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遵从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规范。由此,“礼 被孔子运用于人及人际关系的规范作用,他提出“克己 复礼为仁”,将依礼行事作为实现“仁 等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 先秦儒家所讲的“天道 ,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的集中表现。他是 “人道 的本原。先秦儒家以“天道”为根据,用以证明“人道 的合理性和永恒 性,通过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去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先秦道家哲学虽然以自然为根 本,但是又必验之于人事。以人事为主,必定取法乎自然。先秦道家把天之道和人 之道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天之道解决人之问题。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 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先秦道家哲学的中心观念是尊道、法天而贵德。简 而言之,就是“法自然 。老子一书仅五千余言,但是论及天与天道之处竞达十 九章之多。由此可见,天道的观念在道家哲学中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子说:“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一圆道家认为,“道 不停地作循环运动, 从而产生世界上万物。庄子又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道常无为,所 以天无为却自然清虚,地无为却自然宁静。由此可知,按自然运行的规律就是天道。 而且天道的作用非常大,它是不争而善于得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 到来,宽缓而善于筹策。自然之法则是万物所必须遵循的,没有什么能够与之抗衡。 在宇宙中存在“四大 ,即“道、天、地、人 。它们逐次涵盖,各有差等。这里老 子虽然肯定了人的位置,但是又指出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个人行为应遵照自然法则 而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利物而无害, 而人因遵循“道”之规律行事,所以施为而不争夺,功业完成,含藏收敛,和于自 然之道。由此可见,天之道是人所必行之道。但是由于天之道是非感觉所能认识的, 老子日:“不窥牖,见天道。”所以道家主张通过“致虚守静 、“绝学弃智 等 方法来认识、践行天之道。因此将这方法运用于身体修养上,就缺乏具体规律、难 以把握,在现实中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人们进行身体修养的准则。 。 庄子让王 。老子第二十五章 国老子二十五章 9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在先秦哲学中,儒家强调人道的同时,又欲从天道中寻找立身行事的根据。相 对而言,道家虽然也讲人道,但更侧重于讲天道。 先秦儒道修养论的人性基础 人性论不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而且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主 题。关于何为人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即人之所以为人,并区别于 其他一切动物的本质规定性。“既包括人之为人的一般规定性,也包括每个时代历 史地发生了变化的特殊本性。 圆中国古代先人比较早地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探 求。“性 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及尚书。说文上解释“性 是“从心从 生,含有用心体悟生命的意思,所以人“性 可与“人性 相通。至春秋时期, 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意义上来探究和认识。与孔子同时而稍长的老子虽然从未明确 提出“人性 的概念,但早已开始从哲学与修养的角度来探讨人性问题。徐复观说: “老子一书,没有一个性字。但性字的流行,乃战国初期以后,所以论语中也 只有两个性字。在现行的老子一书中,有实质的人性论。 不论是先秦儒家还 是先秦道家,他们关于人性的论述十分丰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极其宝贵的人性 论资料。 ( 一) 性近习远与本性自然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明确论及人性的思想家要算孔子。孔子的人性思想具有 极为深刻的内涵,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并没有就 人性问题做出具体的论述和深入的讨论。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力这是 孔子在论语中仅有的一处直接谈到“人性 问题的记载。孔子认为,人们的最 初本性是差不多相近的,后天人类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善与恶、仁与不仁等差异,是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作用下,由于人类个体后天行为习染的 不同所导致道德、知识、品性上的差异和对立。所以,正是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作 用和人类个体自身努力的不同,才造成人们相互之间的巨大差异。孔子由此强调了 人的后天教育和个体修养的重要性。但是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养性 的概念,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 9 9 5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第,第二十三卷,第6 6 9 页。 雪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 】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9 4 :3 2 7 1 0 第一章先秦儒道修养论的内涵比较 只主张“习 。即通过外界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教育等等的制约与影响,加 上个体的为学修养和道德践履达到理想的修养境界。他的“性近习远”命题对后来 儒学人性论和修养说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老庄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著作中也折射出了许多新颖的 人性论光辉。总体上来看,道家的人性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人性论,因此其 养性说可以归结为“因性”说。通篇老子总共有八十一章,遍寻却不得一个“性 字。其中论及人的共有五十一章,“人 一词总共出现了八十四次,可见老子对人 的关切程度之高。并且,老子将人置于宇宙脉络中进行讨论。所以老子讨论人性, 不用“性”字,而用“德字。道家所谓“性 ,与“德”稍有不同。“物得以生谓 之德;未行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生物,物成生理谓之行;形体保神,各 有仪则谓之性 德来源于道,它使某物成为某物。等某物具备了形状后,“德 所 表现出来的形体之仪,就是“性 。可见,“德 和“性 的差别仅仅是就无形和有 形而言的,除却这方面,“德与“性 其实无大差别。所以老庄认为,人的本性 也应该根据“道”和“德 的特点去效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儒家后来之所以陷入 人性善恶的纠葛中,关键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性的具体内容和不知道如何对待人 性。依据老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不待人为的。所以老子强调对 于人性的修养,要因性而行,顺性而动。不加任何人为干扰,任人之原始纯真本性 自然展露。这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的发展规律和人性的尊重。 对于人性的理解,尽管儒道之间的分歧是巨大的,但追根揭底又不能不说他们 之间是统一的。先秦儒家对于人性的探究,目的在于要为其仁义之道开凿一条现实 出路。而道家的人性论不过是其道论的具体化。儒家强调仁义教化和道家强调因顺 自然,都只不过是为了引导人们消除欲望,提高个体道德素养,从而使天下人各安 其位,以求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 二) 人性本善与人性素朴 在先秦哲学中,人性问题始终是哲学家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人性善恶则 是其焦点。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在高扬孔子仁义之道的同时,以此为据,发展出 一套完整的人性论思想。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的向善性好比水之性, o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上册 m 上海:商务印书馆,2 0 0 7 :3 6 3 1 1 先秦儒道修养论比较研究 水总是向下流的,而人性总是向善的。“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之所以向善,是因为在人 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善的萌芽,也就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善端”,即“仁、义、礼、 智”。它们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标准的四德,也使仁义之狭义过渡为广义。“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人的善性体现为“四心 ,乃是“人皆有之 。孟子之论“性 善”,也正是以此“四心”为据。孟子说“仁、义、礼、智 不是别人给予的,而 是个人本来就固有的,这种内在的人性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人之有 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固这里的“道 本质内容即是指“四 心 ,无此“四心即与禽兽同类。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孟子提出通过“存心养 性”的途径达到“修身以立命”的修养观。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 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人性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老子并没有明确地进行讨论。但是总体上来看,道家的人性论 可以归结为自然至善论,即人的善性是人本质的自然性,并不是仁义之类。老子并 不关注人性是善还是恶,他所侧重的是人性的内容和如何对待人性的问题。因此, 老子在否定了儒家的道德教化行为后,提出了因性而行、任人之原始纯真本性自然 流露的修养论。庄子立足于道论,继承了老子以“素朴为自然之旨的观点,以此 为基础建构了他的自然修养观。庄子认为性是生命的本质,他说:“同乎无知,其 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则民性得矣。 认为人性是源于自然的素朴, 所以民之常性亦为自由自在。庄子说,普通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 织布然后才有衣服穿,耕种才有饭吃,这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德行和本能。人们的 行为和思想没有一点儿偏私,浑然一体的状态,就叫做任其自然。他肯定人性的这 种自然天放,实际上也意指人在世俗生活中摆脱一切后天人为干扰才符合自然的本 性。此时,当我们用更广的视域来审视庄子的人性思想,就会发现庄子所说的人性 是人最初的淳朴状态,无所谓善恶。所以,庄子在人性修养上强调涵养本性,提出 以“反其性而复其初 为宗旨的养性说。 o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杏树种植合同(2篇)
- 诚信课件 小学
-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课拓展(统编版必修上册)
- 太阳课件人教版
- 绳子莫泊桑课件
-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件教学
- 西京学院《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大数据开发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课堂乐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复活》教学课件
- 外研社(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单词(带音标、词性)
- 光伏电站生产准备大纲全套
- 轮对(车辆构造与检修课件)
- 情侣分手经济纠纷起诉书模板
-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 前庭康复-医学课件
- 实验报告-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
- 小学一二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整理书包》课件
- 房屋租赁运营服务投标方案
- 2023年湖北恩施州发改委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