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张謇家训.doc_第1页
江苏南通张謇家训.doc_第2页
江苏南通张謇家训.doc_第3页
江苏南通张謇家训.doc_第4页
江苏南通张謇家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南通张謇:家诫传世 警言流芳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7-28 08:17分享张謇简介张謇,字季直,1853年7月1日,即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等。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1895年起,开创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道路。他一生创办了大生一厂、二厂、三厂、八厂以及铁厂、油厂、面厂、酒厂、通海垦牧公司等30多个企业。1906年,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后,大力推广普及教育,在南通地方开办中小学校350多所。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开办农校、医校、纺校、戏剧学校等10余所职业学校。参与创办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吴淞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大学前身)、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东南大学等多所大学。1905年,他兴办了国内第一个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还先后建设了体育场、公园、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等16家公益慈善机构。1915年,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模范县”。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南通,享年73岁。毛泽东在谈到我国民族工业时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著名史学家胡适评价张謇:“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养活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故居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903年,曾在常乐镇西市建造抚海宅,翁同龢为之题写宅名,乡人称其为状元府。1915年,为了事业的需要,张謇在南通濠河之畔建造濠南别业。“别业”,相对抚海宅而言,是另外一个住所的意思。濠南别业是一座融园林和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落。主体建筑位于宅院中心,是一座英式4层楼房,红色基调,坐北朝南,2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造。这座大楼是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被录入中国建筑史。目前,主体建筑二楼和三楼被辟为南通张謇纪念馆的陈列室。张謇家诫石碑陈列于三楼厅堂。 视频脚本张謇家诫 警言流芳清苦人家出状元1853年,清末状元张謇出生在长江口北翼的海门常乐镇一个农民家庭。张謇撰写的啬翁自订年谱开篇写道: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海门常乐镇,今敦裕堂前进之西室。张謇故里,人杰地灵。张謇父亲张彭年以耕种田地为主,兼营制糖作坊,生活虽然清苦,但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张謇自幼聪慧,读书刻苦,16岁时考中秀才。1885年,33岁的张謇参加顺天乡试中举,获得第一名。1894年,清朝政府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甲午恩科考试,张謇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考中状元。实业教育为救国张謇高中状元这年,正是家国多事之秋,这年,张謇父亲张彭年病逝,张謇奔丧回家,丁忧三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仓促应战。次年,守孝在家的张謇得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他在日记里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得失无论矣”日记还摘录了马关条约的主要条款。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张謇心中陡然而增。他认为:“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于是,决心脱离仕途官场,投身实业与教育。他特地请江宁画家单林作了一幅张季子荷锄图,并请师友在画上题词,向大家敞开实业救国的内心世界。张謇首先在南通唐闸规划筹建大生纱厂,迈出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第一步。张謇历经艰辛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后,产销两旺,声誉日隆。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创建产棉基地,开发黄海滩涂,实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顺利对接。十年磨一剑,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把9万多亩荒滩改造成了良田。欣喜之际,张謇泼墨挥毫,在公司望江楼书写楹联一副:“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在张謇引领下,黄海之滨长600里,宽100里的荒滩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运动,为国家开垦了广袤的良田。随后,张謇又兴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 成为当时中国的棉纺大王,还开办了铁厂、油厂、面厂、酒厂、印刷厂等 30多个民生企业。民国初年,时人评述中国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说,“南张”指南方实业家张謇,“北周”指北方实业家周学熙。张謇用实业所得,大力兴办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至大学教育。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在南通,张謇兴办了中小学校370多所,各类职业学校10多所,创办了养老院、残废院等16个公益慈善机构。老来得子立家诫张謇43岁时迎娶吴夫人,两年后张孝若出生。老年得子,传家有后,张謇万分欣喜,写诗志喜:“平生万事居人后,开岁初春举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经乱,不定能奇望作公。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沙双鬓照青铜。”为了事业的需要,张謇从1915年起,搬到南通濠南别业生活。张謇虽然只有张孝若一个儿子,但从不宠溺,管教严格,悉心教诲,倾注无限心血。1922年8月,张謇集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作为家诫,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家诫我之爱子孙犹如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与其述已意,毋宁述古人,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者,自有述训在。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汉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t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魏王修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隋颜之推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易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唐柳玭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为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宋胡安国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朱熹民国十年辛酉八月张孝若童年时,张謇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英语和数学。小学毕业后,到德国人办的学校及震旦学院求学。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张孝若说:“我父只生我一子,自然爱护异常,何况四十多岁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么也殷切,导我以正,无微不至。”张孝若出门求学后,很少在父亲张謇身边,所以不断有书信来往交流,张孝若说:“我父总有家信给我,问我求学身体情形,告诉我国家事情怎样,教我注意农事,戒我勿热中好名。严正之中寓慈爱之情。”张孝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南通创设自治会,希望以全民自治的模式经营南通。1923年,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所派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回国后被任命驻智利国公使。1926年被任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后,张孝若继承先志,承担起经营建设南通的重任。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留下极好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为国事地方事异常烦劳,虽有秘书裁答,然事无巨细必躬亲过目。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在画传张謇的后记中说:“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祖父张謇和英年早逝的父亲张孝若,也备加珍惜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可以告慰祖父的是海内外的张氏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遗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祖父穷尽一生,苦心经营的南通,在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父当年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张謇的家诫给张绪武等孙辈和张慎欣等曾孙辈产生的影响都是长久而深刻的。张謇给先像室的题联:“将为名乎将为宾乎自有实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闻戒词。”大厅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言孝,与父言慈。”都是对家诫的诠释和补充。张謇还把父亲张彭年的言论行为,志节气概嘱咐儿子张孝若说:“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至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张謇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份家诫在生养他的常乐福地更是传承流芳,绵延年年。 专家观点丁富生:石与人通融,铭与诫映照张謇的家诫碑现藏于南通博物苑,由张謇于民国十年(1921)亲自题写,并请当时著名刻工黄怀觉和王桂轩镌刻而成。碑有正反两面,正面是倚锦楼石屏铭,背面是家诫。倚锦楼石屏铭通过对石屏风的来历和品性的描绘,展露出张謇纯净正直高洁的性情。而背面的家诫则是对铭文“家诫可书,子听亦便”的生发与演绎。张謇的这篇家诫在呈现形式上却与众不同,其内容不是张謇个人所写,而是抄录了刘向、诸葛亮、颜之推等七位名人的诫子语录。之所以这样,是张謇认为“与其述已意,毋宁述古人”。过去名人的话比自己的话更具经典性,更有说服力,因而也更能引起子孙后代的重视。家诫中,张謇从修身、立志、治学、为人、处事等方面告诫子孙忧劳得福,骄奢致祸;宁静修炼性情,恭俭涵养品德;言语要三思,行为合情理;家有万贯财,不如一本书;门第不可依,成事在奋斗;做人要忠诚,行事重操守等!家诫碑石与人通融,铭与诫映照,是一篇难得的家诫佳作。(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丁富生)王敦琴:家诫:“忠信笃敬”、“诚信廉公”的具体体现作为清末状元,大学问家、大书法家、大实业家,张謇的家规别具一格。他将历代七位名人的家训家规之精华集锦,按朝代先后手书并镌刻于石屏,作为家诫陈设于楼前庭院。家诫石碑中,张謇告诫其子孙要谨言慎行,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勤勉学问;忠信不欺,明辨是非;恭敬处事、谦逊为人。这也是张謇“忠信笃敬”、“诚信廉公”精神情怀的具体体现,即忠于国家,诚实守信,真诚做人,敬业爱岗,廉洁奉公。张謇不仅勉励其子女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立身、谋事、做人,而且也这样要求他所创办学校的师生。同时,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堪为楷模。他一生既坚持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又善于接受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前半生,他勤奋读书,终于戴上了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桂冠状元;后半生,他勤恳干事业,在实业、政治、教育、慈喜、文化、地方自治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他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张謇的思想、情怀、境界、精神由此可见。“忠信笃敬”、“诚信廉公”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教授、南通市历史学会会长 王敦琴)王法:惟有守住淡泊与俭朴,才能收获自然的富足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三楼,中央大客厅正南方正中摆放着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屏,正面是张謇手书“倚锦楼石屏铭”,背面是张謇手书历代诫子名言,其中耳熟能详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小时候就能背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真正参透其中的关系,却是在四十往后。喧嚣尘世,不少人常常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事身不由己,喜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鼎盛,去攀登所谓成功的巅峰,在追逐中迷失本心。其实,真正的宁静与外界无关。内心的宁静平和一定建立在俭朴和淡泊的基础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惟俭朴才能生感恩心和悲悯心,才会心底无私,天地平和。105岁的杨绛说:我不屑与人争,与任何人争我都不屑。攀比名利,让人心失去平和,淡泊名利,才能走向宁静。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惟有守住淡泊与俭朴,才能收获自然的富足,和谐的圆满,安定的幸福,达到天地万象的最高境界:宁静。(南通市文联党组书记 王法)成云雷:留给子孙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家庭平安乃至整个家族的长盛不衰,是中国古代有识之士一直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子孙是否有好的德行。张謇以状元身份经商为实业,成为清末民初四大民族工商业家之一,积累了巨大的家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