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千百年来中外教育家们的永恒追求。从古老的东方到西方, 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到夸美纽斯,从赫尔巴特到赞科夫,从班巴斯基到如今的各个教学论 流派,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追寻始终没有停歇。 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效果与效益统一起来, 提升课堂 教学有效性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 以往研究教学有效性多是单纯从教育学或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在对以往教学有效性研究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从 哲学交往的视域对教学有效性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 并期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交往 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对课堂 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寻找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论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并说明采用的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交往、交往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对交往、交往教学和课堂教学 有效性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并将本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置于交往视域之下。 第三部分,交往视域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依据。包括:哈贝马斯的交往行 动理论、勒温的人际交往场理论、弗莱雷的对话思想。 第四部分, 从交往的角度透视课堂教学有效性。 分别从交往视域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交往视域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交往视域下有效教学的构成因素、交往视域下 有效教学的标准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现代教学实践中的交往缺失与阻隔。首先表述了课堂中教学交往与阻隔 的表现,进而对造成教学交往缺失与阻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交往视域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根据上文分析的原因,结合自己深 入教学一线获得的材料,提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理 念的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iv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当代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教育 事业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交往的视域中研究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目的 是服务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交往 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 v abstract promo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lass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ors in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ancient east to the west, from confucius of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o comenius, from herbart to zankf, from banbasiki to other famous educators,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ver ceased. the effective teaching is one kind of the effect and efficiency teaching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articular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reservation of the teaching goal, have a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 it i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the concep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esent education is originated from the old way of thinking about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ies. the study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deep thinking for practitioners provide a framework of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ory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educators can be expected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uses documentary analysis,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effective teaching phenomenon of clas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pertinently based on the reasons of the ineffective teaching.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introduction.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research topic and significance,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records. describ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fin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explic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 takes the study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nder the angle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ining. the fourth part i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angl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spectively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features of vi effective teaching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the principles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of class teaching, the factors of constructing the effective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the standards of effective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the fifth part is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cut-off in the modern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first, it state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nd cut-off in class teaching, and then analyses the causes.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the pursuit of modern teaching, but also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also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is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this is our education bounden duty. key words: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teaching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交往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一、一、 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订的课程教学目标,通 过交流和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 1它是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 是 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当代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教育 事业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得很累、学 生学得疲惫、教学质量偏低,依然是存在的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之一。 从观念上说, 现实教育中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是源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思维方式的 陈旧。本研究在对以往教学有效性研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为实践者提供一个深入思考 的框架,从交往的视域对教学有效性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并期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 学交往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课程改革已引起了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各国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但扩大课 程的内涵与功能成为改革的共同的趋势。具体而言,课程的内涵与功能由起初的学科教 学扩展为教师引领下提供给学生的所有经验。课程被重新认为是“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 实践活动的集合体” 。在这个集合体中,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交往,师生之间由单向的 “独白”转化为双向的“对话” 。由此可见,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已聚焦于课程的交往 上。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人类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交往的,在某种意义上,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极为特殊的交往活动。 ” 2 而且,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 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 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新课程理念 下的有效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与教学最终要服务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尊 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2 以往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相对忽视了教学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孤立地、抽象地研究教学活动,使原本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活动,在研究者视 野中变得呆板、干瘪、抽象了。因此,我们认为,在交往的视域中研究有效教学, 能够更有效地说明教学活动的若干问题。 (二)(二) 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凾待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凾待解决 在我国,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和课堂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制约着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升,进而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并且形成了各地学校中千篇一律的教学 模式,即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视为 一种知识的“容器” ,而教师则是这个容器的“灌装者” ,学习成绩、分数成了教师和学 生的共同追求。 因此,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 就会延长课上讲授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 用加大学生学习强度的方法试图提高学生成绩,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一味追求分数的教 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此种教学模式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由于交往的 缺失呈现出低效性,因此,我们认为,在交往的视域中研究教学有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 (三)(三) 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运用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运用 教学有效性 (effective teaching)是 20 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也有许多学 者称之为教学思想。不计其数的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并出 版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专著,比如克里斯基里亚库的中小学的有效性教学 ,劳 伦特德罗兹的有效性教学与指南 ,伊丽莎白佩罗特的有效性教学:提升教学 的实践指导 ,陈厚德的有效教学等。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说,对教 学有效性的理论的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当代科学研究已向多视角多学 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我们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取更丰 富更完善的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将焦点聚集在课堂教学,从交往的角度研究中小学教 学有效性,试图拓宽研究的视角,并为提高中小学教学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 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体现在: 3 (一)(一)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1.本研究能够丰富和完善关于教学有效性理论的研究, 特别是促使一线教育工作者 掌握和深刻理解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2.总结和提升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探索,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教 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概括总结,使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二)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运用实证的方法,对课堂教学低效进行观察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使研究具有 针对性,并找出原因。 2.根据课堂观察, 对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通过本次研究, 为解决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提供可操作的积极应答对 策,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三、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一)(一) 文献法文献法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期刊报纸、杂志、网络特别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课堂教 学有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整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写作,并形成 论文综述。 (二)(二) 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 在己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和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加工整 理,在借鉴他人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 出自己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新的理论观点。 四、 文献综述 (一)(一)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文献综述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1.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教学是科学” 3的斗争的产物。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 20 世纪以前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教 学是一种教师充满着个性化的行为,没有“公开的方式” “良心的行为”和“公约” ,并 主张各种复杂的因素会影响教学过程,导致教学结果丰呈现丰富性,它是很难用科学的 方法进行研究的。 随着科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行为科学的发展, “教学是科学”的理论得 4 到高度的关注。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关于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如 何用实验和观察等科学的方法来探究教学问题也受到大家的推崇。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 么样的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回顾国内国外学者对教学有效性的定义,其中较为 常见的提法是“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取尽可能多 的教学效果,从而去实现特定的教学。 ” 4 也有许多研究人员用“教学的有效性”来对有效教学的意蕴进行表述,指出“教学 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 使之符合预期目的的特性。 ” 正如我们的先辈对教学有效性的界定,对教学是否有效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教学 活动是否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争取到某种需要” 5 。在此种价值取向下,教 学有效性包括着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和有质量。首先是有效果。以某种预期的目 标或标准去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果。 关注教育教学的结果是不是与人们的预期愿望 相一致,也就是说,关注结果的好坏。其次是有效率。这就要求在学校教学中有效地减 少投入,提高产出,就是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投入,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成效。再 次是有质量。要求教学的既要兼顾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2.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 (1)国内的研究 总的来看,国内的研究往往是从某些方面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的。这些方面包括: 是否可以把握教学内容的量,是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能否 灵活使用、选择和编写教学计划,能否合理高效运用教学资源,是否采用用启发式的方 法,是否采用了开放式提问,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能否有效互动等,教师 能否激发学生的自身意识等。 (2)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在不倦 的探索与追问下,逐渐对教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达成了一些共识。即主张从这些方面来 看待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师生是否共同参与了创造性活动,从而促进学习。比如设计需要学生共同承 担的教学任务,与学生一起设计小组行动方案,以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合作等。 5 第二,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例如,听学生谈论 他们熟知的话题,采用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 行思想的表达。 第三,是否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辟如以学生的家庭、社区与学校 经验为基础,将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运用联系起来。并通过与学生、家长、社 区成员的交流,帮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第四,是否通过思维挑战来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例如,保证学生对每一个教学主 题都有整体上的认识。设计很难的教学目标,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思维的挑战。通过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到达更复杂的理解水平。 3. 关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什么?为此,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专门研究,也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提 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明确学习 目标和学习内容、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偏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现代 化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针对低效课堂的对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脚手架” , 6 有效地组织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 有学者认为,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率。 ” 7 有学者认为, “教学应在交往中使学生获得关键的知识。 ” 8 也有研究者认为, “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组织,储存与检索知识” 。 9 还有研究者认为, “通过策略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 10 (二)(二) 关于“交往理论与教学有效性”相结合的文献综述关于“交往理论与教学有效性”相结合的文献综述 从目前看,将交往理论与教学有效性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比较少。本研究尝试从交 往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拓宽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范围。 另外,以往的相关文章多是在教育的领域中研究交往,在教学的领域中研究教学有 效性, 本文尝试二者的融合, 将教学有效性置于交往理论视域中研究, 是一种新的探索。 6 第一章 交往、交往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一、 交往理论概述 (一)(一) 交往的一般含义交往的一般含义 交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定义为“相互往来” ,主要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关 系,而在英文中用动词“communicate”或用名词 “communication”表示。它的基本含 义是“传达或转换思想、意见或信息等” ,侧重于交往的过程和内容。 许多学者都对交往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给以了说明。 有学者认为, “交往指的是共在主体之间存在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 ” 11 有学者认为, “完整意义上的交往范畴,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能力、活动及其成果 的过程。这个范畴概括了在所有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和精 神的相互转换过程。交往活动是人的个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活动总体的基本形式,而且 也是社会活动总体之中的每个要素,在不同个体或集团中分配的基本形式。 ” 12 这两种解释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前一个观点强调了共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 刻意去说明交往是如何发生的。 后面的这个观点强调了交往在人的全部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性并阐释了交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但他们一致认为, 交往是内在于社会生活中的, 并且本身就是一种及其重要的社会活动,另外,交往也是标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 要指标。 在辞海中查找“交往”一词,没有找到,却有交换、交流、交际、交接等词, 这些词用更加具体的活动阐述了“交往”复杂且丰富的内涵。 因此, “交往”的一般含义在我们看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 介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13 (二)(二) 哲学视野中的交往哲学视野中的交往 哲学对交往的研究是将交往置于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普遍性的意 义拷问与追思。自从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对“交往”问题给予了 很高关注。 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是较早对人与人交往的哲学进行研究的教育者。他系统研 究了人类的理解力。洛克认为,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相互沟通和理解,必须借助于某种特 7 定的媒介。否则, “社会便不能使人得到安慰和获取利益” 。 14 休谟利用“共感”一词来揭示交往的含义,在他看来,假如不借助共感的产生,作 为利己的社会动物的人就不会对现实社会发生广泛的关切,因此, “共感”对个人对社 会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15 黑格尔的观点之一是“交往首先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 。在他看来,个人通过劳 动与他人相互承认,相互作用,个人为他人和社会而奉献,反过来,他人、社会又因而 使个人回复了自身。 16 但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的意识。费尔巴哈反对抽象地去谈论人,以每个现实中的 存在的人都是“灵魂与肉体的相互统一”为人性论基础,展开了“我”和“你”的辩证 交往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区别于其他交往理论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他认为,作 为交往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 ,而不是象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所想象出来的人。这 个“现实的人”是通过劳动生成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并且以社会联系为本质。 17 对“交往”论述最多的哲学家当属哈贝马斯,他是集现代交往理论之大成者。他认 为社会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交往问题,以“言语行动理论”做为出发点和基础,并以解释 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 。 18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按照语言活动类型的不同从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交往 活动” ,其中,言语行为是最基本的交往行为,语言是“最最基本的交往媒介” ,人们把 交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化寄托在道德理性的提高上。 19 (三)(三) 交往的本质交往的本质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都曾将交往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交 往理论多角度的研究使得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交往的意义。但我们认为,要想获得对交往 意义的整体把握和本质理解,就必须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哲学意义上的交往是将 交往放到文化、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进而研究交往与人的发生、发展,交往与社 会乃至交往与世界的发生、发展方式。 从哲学的角度探究交往,侧重于从整体上抽象出“交往”的哲学本质以及其基础、 可能性和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哲学特点。人的本质、功能不能够在自己内部孤立地、凭 空地生长起来,人只有通过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才能存在,才能彰显人的本质,发挥人 的功能。 8 因此,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世界展开对话的现实形式,是人的本质、 功能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发挥的舞台。每一个人,只是在其与自然、文化、社会交往中的 生命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言: “就人的本质而言,并不是单个的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它的现实意义上,指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 20 交往使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能摆脱个体的自然局限性,获得更加深刻的社 会本质,最终实现更加自由更加完美的个性。 21 因此,我们认为,交往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生活需要 之一;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表现在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 解;交往是生命体间的互相影响与相互创造。 (四)(四) 交往的基本特征交往的基本特征 1. 交往双方互为主体性 交往是“现实的人”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交往是作为社会历 史主体的人类的自我实现的社会方式。 它与人们以现实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客观世界 的对象性活动是有区别的。 在对象性生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在此情境下,人是主体, 外部世界是客体。 而在交往活动中,这种区分是不确定的。一旦人们进入交往活动中,马上表现为自 为自在性,交往双方同时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而且,交往活动中的双方表现 出很强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双方确任、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影响对方。 正是由于主体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使得交往成为必要和可能。 2. 交往的互动性 交往的互动性指的是交往主体之间存在彼此影响彼此作用的性质。在生产活动中, 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尽管人对自然界具有 依赖性,自然界相对于人具有优先的地位。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都具有能动性,在交往中实现着物质、信息、情感、能量 等的交换。研究交往就要研究交流、对话、沟通以及理解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继续研 究其意义。 3. 交往的客观性 交往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9 首先表现为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和交往的物质手段都是物质实体,例如人们交 际的语言也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 其次,表现在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深度、广度以及水平要受到 时代的制约。交往的客观条件,尤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成为研究交往必 须研究的方面。 4. 交往的中介性 中介是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无论哪种形式的交往,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系统才 能实现。 交往需要借助于人们所共同理解的语言符号系统,才可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在 此条件下,双方在思想、情感和信息上能够互相沟通,从而协调彼此的行为,实现信息 以及能量的最佳契合。因此,研究交往必须研究交往双方创造的文本以及交往的手段、 方法、内容、技术、媒体等。 二、 交往教学概述 就世界范围而言,对交往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 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即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超速发展,使理性和科学 逐渐演化为一种控制人的异己力量,个人因此感到自由受到威胁,遭到剥与夺,人沦为 某种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的人。因此,二战结束后,哲学界深刻地反思理性 主义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从强调主客关系的认识论实现向语言哲学的转向,企图通过 语言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使人类行为由“目的合理性”行为转向“交往 合理性”行为,使人与人 之间能够结成真正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社会的人。 我国于 80 年代中期开始对交往问题的关注。这是伴随着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探讨 的深入而出现的。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独立地位和个人自 由意志,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客观要求,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 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向于独立平等而不再是附属依赖,这就 为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教学要为社会培养独立自主的、有主体性的个体,在教学过 程中,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选择、能够平等地发表自已意见、主动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平等交往的机会,使教学的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能力、有感情、有自己独特经 10 历的个体,就要求教学不能以外在强制的手段来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必须通过调动 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主动交往为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把冷冰 冰的物与物的活动,转化为充满人性色彩的人与人的活动。因此,交往就成为教学中一 个必须加以专门研究的、重要的范畴。 (一)(一) 教学的交往性质教学的交往性质 交往教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教学属于 其中的交往实践。因而,我们认为,教学具有交往的性质。 我国学者叶澜认为,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非生产劳动。虽然人类社会 起初的大量交往活动是在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因为,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管是制造工具的劳动,抑或是生产物质的劳动,人活动 的直接的对象都是物 。而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关系方式。因此,劳动不可 能成为将人对人的身心影响作为直接目标的教育的形态起源。 ” 22 另一方面,教学包含了交往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有: 具有交往的需要的主体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留存下来的交往内容人类自己所独创的交往媒体。 另外,教学中交往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交往手段 的多样性; 交往过程的长期性, 直接性等都体现出交往是一种能够体现交往实质的形式。 (二)(二) 交往教学与教学交往交往教学与教学交往 交往教学与教学交往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上来看,应该是 交往教学包括教学交往,而从实践上来看,二者又是具有同一性的。 交往教学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的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具体指的是教学主体之 间、教学主体与自己、教学组织与教学环境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主要中介构成的整体交往 实践活动系统。它是交往过程、教学过程和师生的整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 现实生命的具体展开与创造的时间、空间和过程。 与人类其他交往一样, 教学交往是指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 用。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也有诸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但从抽 象的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就是说,教学交往主 要指师生交往。 我们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认识, 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文化, 并继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自身的能力。 11 (三)(三) 交往教学的基本特征交往教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 就决定了教学交往与其他交往在 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方式等方面都不同。 交往性教学不同于其他交往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往的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质。其他交往活动进行有效交往的条件正是由 于交往双方的交往内容和交往能力大致相同。但教学交往却绝非如此,由于教师和学生 在认识内容、认识水平上的差距,才使教学中的交往极具存在的必要性,或者说当教学 交往的主体在认识特征上有差异时,才具备进行教学交往的可能性。 教师是成人、知识掌握甚多者、社会的代表,而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掌握知 识甚少者,是需要被社会化的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引领者。教 师把握着认识的方向与内容,操控着教学的发起和进程。而学生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则 需要有教师的引导。换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能力和内容方面是不对 等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等的存在,对教学交往的研究才具有指导现实教学,提高课堂 教学有效性的价值。 教学的效果最终要由学生的活动及发展情况来定, 因而, 平等的协作的师生交往就 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具有 独立人格的个体,承认学生与自己在人格和地位上的平等性。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交往和交往内容的权利,并给予学生发 表见解的机会。唯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被落实,并在教学交往中得到发展。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交往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使学生这一主体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教学交往的内容不同。在其他交往活动表现为那里,交往的内容往往是人们 在活动中即时产生的, 主要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 具有弥漫性和碎片性等特征。 同时, 借由交往,人们不仅仅交换各自之所有、之所知,也许通过相互作用还能够产生以前从 未有过的观点和思想,创造新的价值。而教学交往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包括语言、符号、信息等,并且是预先设计的、系统的内容。虽然在教学交往中也不排 除即时产生的话题,但这些话题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已知内容派生而来,并在很大程度上 是为传授系统内容的交往服务的。 教学交往的内容, 本身就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内容。 因而,教学交往的内容呈现出极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再生能力等特征。 第三,教学交往的目的不同。 与其他交往活动一样,教学交往有明显的工具价值。 12 因为,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求知活动,教学交往的目的及主要任务是为学生高效率地认 识客观世界服务的。但是,与其他交往活动不同,教学交往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教学服 务,它还有自身存在的本体价值。换言之,教学不同于外在的强制、灌输的重要特征在 于它是通过学生主动与他人,主要是教师,的交往来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展自身的, 即各种规范、观念、能力、情感、需要等的获得和发展不在教学之外,正在活生生的教 学交往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活动本身就是教育的力量和源泉,是学生进行教学 认识的动力和途径。 三、三、 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教学有效性的理念起源于 20 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教学有效性” 这个概念在英语中的表达是 effective- teaching 或 effective-instruction。目前,国内外学 者对教学有效性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下面我们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教师 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在交往中要了解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实质,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征, 教师要熟悉学习原则的运用。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策略的应用使教学活动的进行更加 顺利。 (mccormick,1979)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某段学习期间之内,学生在可以进行多重选择的成就测验之中, 正确回答的次数要多于预期。因此教学效能就是指学生学习的成果比预期的要好。 (shavelson,1986) 有效教学是指一个教师能够有效地应用教学的心理学原则,辟如动机的原则,顺序 的原则,过渡的技能,预备的状态,学习的迁移、增强的原则,回馈的原则,产生有效 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学习,进而达成理想中的预期的教学目标。 (林青山,1986) 我国学者姚利民对“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有效教学是 老师利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并且成功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使学生相 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23 叶澜教授认为: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有效教学是挖掘生命潜能的教学,是探索生 命意义的教学,是提升生命价值的教学。是满足个体需要与促进个体发展的教学。而从 结果和方法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基于自主学习而且依附于自主学习的教学。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成为充溢着生命 活力的教学。 ” 24 13 四、 交往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一)(一) 交往与教育交往与教育 交往的意思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彼此进行沟通。 ” 25 有学者认为,交往的过程是是理解的过程或者是寻找与发现共同点的过程。这个过 程是一种交往双方相互寻觅“共识”和“共视”的过程。 26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必须包括以下特征: 首先,交往双方的差异是交往的前提,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又导致交往。交往不是单 纯地克服差异和排斥差异。更不是用某种已然的同一性去抹杀差异。真正的交往是在承 认差异的基础上,继而对差异性的理解。 其次,真正的交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间的活动。真正的意义上的交往乃是 基于独立的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 再次,交往意味着参与交往的所有对象都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并相互倾诉自我, 在相互接受和倾吐的过程中进而达到精神的相遇相通。 最后,参与交往的对象必须有足够的自由,这是非常关键的。唯此,交往双方才能 敞开心扉,使交往走向深入。交往的双方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主体。在交往中,他 们彼此相遇、相融,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进而实现人际中的彼此超越。 理想的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要团结协作。意味着要去自我更新,去自我成长,去不 断生成。理想的交往还要去爱、去关爱、去倾听、去给予。人们只有在真正的交往中, 才会敞开各自的心扉,最终达到精神的相遇、相融。才能在理解、对话和交流之中进行 思唯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最后获得个体自身完满的发展。 儿童在教育中逐步走向其自身的完善性与确定性。同样的道理,这个过程也是儿童 慢慢理解与周围世界的差异,并在交往中不断形成与周边世界的“共识” 、 “共视”的过 程。 27 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儿童与其周围世界的交往。作为教育者,要引领他们不断 认识、理解其和周围世界之间的差别。使他们进入一个更更充实更明朗的世界。在此过 程中,儿童更多的获得人的本质,逐渐实现与周围世界更深更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 入新的一轮更深入的交往之中。 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会永远停留在既定的格局上或停留在已达到的范围、程度上。人 总是处在未完成之中。因此,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过程。 14 教育不但要通过交往造就人的本质,而且必须使学生学会交往。使他们乐于交往并 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更广范围的交往。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的交往,统一于一 个人的教学过程中。 (二)研究交往理论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二)研究交往理论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 研究交往理论对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往”的特点之一是参与者乐意以开发的心态展示自我,并且愿意吸纳对方的共 存活动。 对于介入教育过程的生命体而言, 它是对生命时空的满足与补充。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引发有效的教学行为。 教学相长意味着: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需要、 彼此收获, 共同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全面综合的,其中包括身体的成长,认知的成长,技能的成长,人格 的成长,情感的成长,社会适应性的成长。交往具有协调情感和行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