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 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住导师指导卜进行的t , j i 究l 仃及取:肖的坍冗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羽l 致酬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f 也人已经发太或撰牛j 过 的研究成果,电不包含为获得尔南人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e 而使埘过的j m 料。! j 找 一同t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醯一日期:垒z 呈: :丝 研究生签名:自銎查日期:垒2 呈:j l 些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人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1 5 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什和电子文档,可以采刚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嗣嘲e 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 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 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人学研究生院办理。 印、1 研究生签名:灶导师签名: 甚i 王日期:赵 ! : ! :哆 摘要 组织伦理能力是组织在制定伦理规范、处理伦理关系、把握伦理实践时,做 出合乎善的评判和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它由组织中的个体道德能力、组织 实体的伦理运行能力以及社会伦理生态中的组织伦理发展能力三个层级构成。它 的运作可以提高组织伦理活动的效率,它的积累是组织伦理关系和伦理品质形成 的基础;此外,它还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组织伦理能力的意识空场型、结构失衡型及社会变动型缺失,导致了当前中 国的组织伦理危机。以个体为道德责任主体的传统伦理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形态 问的矛盾又加剧了此种危机,其后果主要表现为组织伦理有效性缺失与效率危 机。组织伦理理论实现了“从原子式的探讨”到“从实体出发”的道德哲学范式 的重大转向,成为开启伦理“迷宫”的一把“钥匙”,以组织伦理精神、组织伦 理制度和组织伦理文化为中心的组织伦理理论,为组织伦理能力的建构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组织的群体主体性则是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关键。当代中国组织伦理 能力的建构是在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的,以组织的利益功能所 体现的伦理特性为依据,组织类型可简化为行政目标型、利益目标型和社会目标 型三种,应当对应地培育其公共性伦理能力、公平性伦理能力和志愿性伦理能力。 组织的道德理性与道德理想、组织价值观、组织成员的个体道德主体性和领 导者道德素质是组织伦理能力的主要内生性因素;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伦 理型组织的道德示范、社会伦理文化传播等则是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重要生态支 持。组织伦理能力培育的基本过程是依照组织的结构形式及其内部运作机制而进 行的组织伦理培训、组织伦理运行及其对外部评价的反馈过程;在组织内部,动 力配置、决策民主化、成员的自律与自决以及激励、合作等形成完整的组织伦理 能力实现机制:通过组织伦理自省、组织伦理资源开发以及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 组织伦理创新、组织道德人格生成,则会促进组织伦理能力的内源性发展。 关键词:组织伦理能力;组织伦理;组织伦理运行能力;组织伦理发展能力; 组织伦理能力培育 a b s t r a c t t h e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ak i n do fc a p a c i t yw h i c hc a nm a k eg o o d j u d g m e n ta n dc h o i c e sw h e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w o r ko u te t h i c a ln o r m s ,d e a lw i t h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g r a s pt h ee t h i c a lp r a c t i c e ,m o r e o v e rt u mi n t o a na c t i o n i ti s c o m p o s e do f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a b i l i t y ,e t h i c a lf u n c t i o n i n g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 e t h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p a c i t y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s o c i a le t h i c a l e c o l o g y t h e f u n c t i o n i n go f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a ni m p r o v e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e t h i c a l a c t i v i t y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w h i c hi sb a s ef o rf o r m i n gt h e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q u a l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a ti sm o r e ,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t h ek e yf a c t o ro ft h ec o r ec o m p e t e n c e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n s c i o u sv a c a n c y ,t h es t r u c t u r e u n b a l a n c ea n dt h es o c i a lc h a n g e , 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l e a d st oe t h i c a lc r i s i s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so fs i n g l e n e s si n m o r a ls u b j e c ta n ds y s t e m a t i z a t i o no fs o c i e t yi n t e n s i f i e st h i sk i n do fc r i s i s ,w h i c h r e s u l t si nt h ec r i s i so fe t h i c a l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e t h i c a lt h e o r y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r e a l i z e s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p a r a d i g m so ft h e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f o r m “s t u d yf r o mt h e a t o m t o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s u b s t a n c e ”w h i c hp o i n t so u taw a y t og e to u to fl a b y r i n t h 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t h e o r yw h i c ht a k e se t h i c a ls p i r i to f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e t h i c a ls y s t e mo f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t h i c a lc u l t u r eo f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st h ec e n t e r , i st h eb a s e sf o r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w h e nb u i l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 t h e g r o u p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i m p o r t a n t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s h o u l db ec o n s t r u c t e di nt h ec o n t e x to fm o d e r n i t ya n dp o s t - m o d e r n i t y t h et y p e s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r es i m p l i f i e dt o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b e n e f i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 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s o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t h ep u b l i c i t y , e q u i t ya n dv o l u n t a r yo f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 t h e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o f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 c l u d et h em o r a l r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v a l u e s ,m o r a l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e m b e r sa n dm o r a lq u a l i t i e s o fl e a d e r s t h e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i sc o n s t i t u t e d w i t ht h ee t h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s y s t e m sa n ds y s t e m i z a t i o no fe t h i c s ,t h em o r a l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e t h i c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s o c i a le t h i cc u l t u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i n t e r n a lo p e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 b a s i cp r o c e s so fc u l t i v a t i n g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ee t h i c st r a i n i n g ,e t h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a n dt h ef e e d b a c kf r o mt h ee x t e r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 p o w e ra r r a n g e m e n t , d e m o c r a t i cd e c i s i o n ,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e m b e r sa n dm o t i v a t i o nf o r mt h e m e c h a n i s mo fr e a l i z i n g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t h ee t h i c a l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 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t h i c a lr e s o u r c e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m o r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p r o m o t et h ee n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e t h i c s k e yw o r d s :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 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t h i c s ;e t h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i n g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e t h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c u l t i v a t i o no ne t h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i i 、 导 言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导言1 一、组织伦理能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1 ( 一) 组织伦理能力问题的提出1 ( 二) 组织伦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4 二、组织伦理能力研究的现状概览5 ( 一) 关于伦理能力及道德能力的研究5 ( 二) 关于组织伦理的研究9 ( 三)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1 l 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1 2 四、本文的结构安排、新意与不足1 3 ( 一) 本文的基本结构1 3 ( 二) 论文的创新点1 3 ( 三) 论文的局限与不足1 4 第一章组织伦理能力之内涵及其理论依据1 5 一、组织伦理能力的内涵1 5 ( 一) 组织1 5 ( 二) 组织能力1 7 ( 三) 伦理能力与道德能力的哲学辨析1 8 ( 四) 组织伦理能力2 1 二、组织伦理能力的层级结构2 1 ( 一) 组织伦理能力的个体( 道德能力) 心理结构2 1 ( 二) 组织实体内部的伦理运行能力2 2 ( - - - ) 社会伦理生态中的组织伦理发展能力2 3 三、组织伦理能力的理论基础2 5 ( 一) 组织伦理的客观必然性与思维基础2 5 ( 二) 组织伦理的基本精神及其外部形态2 7 第二章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的缺失、缘由与挑战3 0 一、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缺失的现状与后果3 0 ( 一) 当代中国组织之伦理能力缺失的现象描述3 0 ( 二) 当代组织伦理能力缺失的后果分析3 1 二、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缺失的缘由探讨3 2 东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 一) 组织道德意识空场3 3 ( 二) 组织结构的失衡3 4 ( 三) 社会变迁与转型3 4 三、现代组织发展对传统伦理理论的挑战3 6 ( 一) 社会组织化境遇中传统伦理范式的深层危机3 6 ( - - ) 传统伦理观念与组织运行的紧张关系3 8 第三章当代中国组织伦理能力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培育4 1 一、现代与后现代:中国当代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语境4 l ( 一) 现代性理论与组织伦理的现代性品格4 1 ( 二) 后现代语境中的组织伦理4 3 二、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类型学方法:以组织的利益功能为中心4 6 ( 一) 行政目标型组织及其公共性伦理能力4 6 ( 二) 利益目标型组织及其公平性伦理能力4 7 ( 三) 社会目标型组织及其志愿性伦理能力4 7 三、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4 8 ( 一) 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内生性要素4 9 ( 二) 组织伦理能力建构的伦理生态5 2 四、组织伦理能力的实践培育5 4 ( 一) 组织伦理能力培育的基本过程5 4 ( 二) 组织伦理能力的实现机制5 7 ( 三) 组织伦理能力的内源性发展6 1 结语6 4 参考文献6 6 致谢7 0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 1 2 导苫 b吉 寸口 哲学是- - i - 1 反思之学,伦理学作为哲学之树的果实,当然也具有“事后”反 思的理论特点。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道德观念总是或多或少地滞后于人们的道 德生活实践。然而,康德却告诉我们,某些“先验的”观念形式或理论原则常常 是保证人类道德行为之普遍正当性和道德性的自仃提条件。其实在现代文明社会, 道德实践与道德原理之间,或者说伦理生活世界与伦理观念世界之问的界限、次 序难以截然两分。当然它们之间的互动、转换也已难以割裂。道德实践与伦理学 理论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而人类生活实践的变迁对伦理学理论的挑战,是我们 重识道德观念、重构道德规范、重塑道德行为的前提。 本文所面对的即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伦理学提出的挑战,这里的“当代中 国”特指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 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地带是什么? 文明的车轮已经驶进2 1 世纪,随着改革丌放 的日益深入,中国以“家”为本位的伦理型生活f 在悄然而变。虽然“家庭生活” 仍然是中国人最为关切的领域,但组织实体的大量涌现及组织生活的快速扩延, 已是人们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组织已成为人们最为主要的存在方式与发展形 态。社会的组织化在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 统的资源已不足以料理具有明显现代性特征的组织所遭遇的道德难题;而在建构 之中组织伦理理论尚待获取普遍有效的价值认同。要走出这一困境,显然首先必 须重建伦理理论和道德文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入当代中国人实践生活 和道德生活的前沿地带组织生活和组织伦理。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当代中 国组织伦理能力研究”实为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着的中国各类组织之伦理能力 的初步探讨。文章拟从“组织伦理能力”维度展丌思考,试图更准确地呈现当代 中国组织的道德现状及提出更为可能的组织伦理的实践路径。“组织伦理能力 这一新视角实则是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关心着众人所关心的同一个问题, 即转型期中国的道德建设,只是视野与叙事的重点不同而已。 一、组织伦理能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 一) 组织伦理能力问题的提出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前现代并未彻底消失踪影,后现代虽未到来却以猛烈之 势不断地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解构。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错综交织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从现代性语境出发,审视我们的时代及时代中的问题。康德曾经担心过 的“知识压抑了“信仰”转而成为现代社会韦伯的忧虑: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 的湮没。在工具理性的“铁笼”中,我们狭隘地算计物的功用、利益的得失。意 东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义世界的超越、生活世界的美好也在这不断的计算中退隐为背景世界。改革开放 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强劲发展,把我们带入物质丰富、个性自由的多元时代。道 德原则、道德权威在不同的功用角度被不同的个体进行逻辑推证,视角不一,结 果也只是相互证伪。道德权威的沦丧是以道德危机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社会危机的 根源。道德危机的出现预示了伦理思维范式从个体向实体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 性。面对生态危机、集团犯罪等群体不道德行为,每个个体都自称为道德人,而 抱怨企业、行政等组织实体的不道德。个体对实体的伦理谴责,体现了个体的道 德独立和道德勇气,同时也意味着伦理理论和组织实体存在着重大危机。组织实 体存在着怎样的伦理异化? 组织实体如何成为道德主体? 怎样才能将长期逃逸 于道德归责之外的组织实体复位于道德主体? 这是当代中国重大的现实课题之 一。 对组织伦理能力的研究就是直面社会“组织化”的时代特征及组织伦理异化, 从伦理的视角进行追问、反思的所得,目的在于在学理上已为组织伦理价值奠定 深厚的道德哲学根基的前提下,深析组织在发展中所遭遇的伦理困境,提出以培 育“组织伦理能力”为化解组织道德危机的伦理对策。组织伦理能力作为组织伦 理得以执行并充分实现的机制和主体条件,对它的研究既是理论上的哲学洞见, 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危机中社会依然向前,并呈现出时空分离、层级性、复杂性、高度分工等 现代性特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组织是社会有机团结得以可能的重 要载体。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群体性、社会性。在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现 代社会,可以说这一属性演变为具体形式的“组织”。组织是互动的个人或团体 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一定的职权关系,通过有机的结构形式所形成的具有明 确界限的社会实体。因这种结构性的独特优势,组织极大地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 限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个体及行为本身的意义。人类币是通过群体化的组织活 动才得以实现个人难以企及的目标。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组织的目的在于 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从人类之初的集群而居,到如今普遍存在的各级各 类组织,我们不得不承认,组织已成为人类最为主要的存在方式与发展形态。 终其一生,人们都生活在组织之中。组织既是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的现实土 壤,同时也凝聚社会前行的动力。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造物,组织在社会发 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结构的组合、优化,使组织拥有整体的、较强的行 为能力。历史的文明及现实的成就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组织及其强大的行为能力 对社会进步的拉动作用。从埃及的会字塔到中国的长城、从深海资源开发、月球 探险到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解等,诸多伟大的文明都是在以组织为主体形态的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 2 导高 组织的存在已是普遍共知的事实,但我们并没有如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像 先辈学习耕作一样深入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组织。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物的繁 荣、信息的便捷交流等内容上,却忽略了提供这一内容的组织自身的本质。从以 血缘、私人关系为纽带到以契约为基础再到当下基于多元利益、价值的复杂运行 机制,组织的结构、功能、特征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类对组织的研究却没有 获得相应的进展,可以说,对组织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组织存在的历史在长度上是 远远不能匹配的。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对组织的研究更多是为获取最大利润 的管理之需。而从哲学的高度对组织伦理进行的研究还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随 着社会发展,理性认知的深化,组织也经历着由机械组织( 即把组织中的成员比 作一台机器可以被任意地改变和调整) ,向有机组织( 将个体的自由、权利、荣 誉、人格尊严等道德因素引入组织管理中,强调的是沟通、信息处理和决策) 过 渡,这些道德因素的涉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组织中人际关系、权责关系的变化, 推动了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在对道德主体的界定、道德责任的归属及道 德评价、道德监督等研究中所用的伦理思维范式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沿袭 农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以个体德性为考量中心、以个体自然的道德心理机制为着 力点的传统道德哲学范式。这种认知范式的逻辑结果就会忽略了组织作为“整个 个体”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及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传统道德哲学范式在“忽略” 基础上更为错误的倾向是:把组织视为天然的伦理实体,组织的所作所为在道德 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缺乏自我道德反思及外界的道德批判,这为组织道德责任 意识的集体缺场及不道德行为的频频发生拆除了藩篱。回顾二十世纪及j 下在前行 中的二十一世纪,许多重大的灾难,如生态危机、大屠杀、有组织的大规模犯罪 等,不可能也不会是个体道德败坏的结果,必然也必须归责于企业、国家等组织 实体。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伦理思维范式,从实体出发进行组织伦理的反思与建 构。 对组织伦理的研究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而在进 入实际领域中,尤其是进入企业界,组织伦理却被归结为功能性、工具性的管理 概念。伦理成为管理的附庸,必将失去其作为组织价值生态中有机因素的存在意 义。组织不是一幢建筑或一套程序,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 人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因素。对效用的过于关注,会消解组织的道德感及组织成员 的归属感,而继而出现的价值、意义的丧失则会引发严重的组织伦理危机。对组 织伦理道德之实然状况的客观描述及应然境界的主观谋划,都还停留在纯粹的理 性认知阶段,若缺乏伦理能力,组织伦理体系只能是彼岸性的美好童话,对组织 伦理危机的解决、组织的运作团结、组织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组织核心竞争 东南人学硕l :9 - 位论文 力的维持及组织绩效的提高没有有效的实践意义。 由上可知,以个体为道德责任主体的传统伦理思维范式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形态问的矛盾加剧了组织伦理理论供给稀缺性和实践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平 衡,从而激化了组织伦理危机。面对组织道德意识缺失、组织道德责任“漂移”、 组织道德冷漠、组织道德盲视、组织道德取向的迷失、组织伦理的低效与失灵、 组织的伦理规范冲突及组织不道德行为所带来严重灾难等,我们必须转变道德哲 学范式,“从原子式的探讨”转向“从实体出发”,建构组织伦理的价值生态、培 育组织的伦理能力,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寻求组织伦理危机的最终解决。 ( 二) 组织伦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第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对组织伦理能力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哲学洞见,它 是道德哲学范式的重大转折,既弥补了传统伦理理论个体单一性等缺憾,也丰富 了当前组织伦理的研究成果。在传统的伦理理论中,受抽象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 更多地注重个体道德修养及道德能力的培育,对难以附着于具体实物形式的组 织,往往忽略或缺乏对其伦理能力的培育。深析现代性社会危机,不难发现一些 重大的时代悲剧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体的道德沦丧所致,而往往是像企业、其他社 会组织( 或集团) 乃至国家等组织的道德意识的集体缺场所致。伦理能力的主体 不仅仅有鲜活的个体,还有大量涌现的组织实体。组织是由互动的人群为实现一 定的目标结合而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秩序的社会实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组织具有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即组织具备自觉自控的自由品格。同时, 作为个体的有机组合,组织具有较大的整体行为能力,组织及其行为相应地会产 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组织能且应该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当代道德哲学 必须对时代的道德悲剧和传统伦理理论的缺憾给予深刻的把握和充分的关注,将 长期逃逸于道德归责和道德建设之外、被当作天然善的伦理性组织实体重新召回 到自己的视野之中,实现道德哲学范式的辩证转换。 现有关于组织伦理的理论大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使组织伦理服务于组织的 现有目标组织的效率和业绩上。而“组织伦理能力”理论在兼顾组织绩效同 时,更凸现了使组织成长为“善的组织这一终极伦理目标,同时也找到了使组 织伦理得以执行并充分实现的机制和主体条件一组织伦理能力,从而使得组织伦 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实际地呈现出来。 第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市场竞争的同趋激烈、多元社会的复杂性,以及 与此相伴随的价格垄断、欺诈交易、假冒伪劣、环境污染、法人犯罪等丑恶现象, 促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伦理道德对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引起了学界 对组织伦理的关注。企业伦理、行政伦理等领域r 渐勃兴,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 但个体通常会在高度理论抽象的层次上达成共识,但当把一般观念挪到具体情景 4 导言 下时,共识就会趋于瓦解,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比在原则上更难达成共识。认识 到组织伦理的实然,设计出组织伦理的应然,但对组织伦理还只是停留在主观领 域,“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 西”,组织伦理能力具备意识与意志,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特性,可使组织伦 理经由伦理实践转化为真实的存在,必须通过主体的伦理能力,将主观的善转化 为客观的、自在自为的善。由此,本研究有望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加强组织的 团结与凝聚、激励组织成员、塑造组织形象、提升组织的社会地位,培育组织基 于伦理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组织绩效,为组织伦理价值的最大发挥及组织良序 发展提供有效的建构路径。此外,组织伦理能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组织伦理能力的研究可有效地在组织中推行伦理之道,对内增强组织的 核心竞争力,对外维护社会和谐。 二、组织伦理能力研究的现状概览 目前,就组织伦理能力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还很少,可查阅到的与之相关的 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如下:b ( 一) 关于伦理能力及道德能力的研究 静 尽管对伦理能力( e t h i c a lc a p a b i l i t y ) 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对“道 德能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伦理能力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伦理的实体性k 客观性与道德的主体性、主观性的区别使得“伦理能力”和“道德能力”有着内 涵及外延的差异。如果我们暂时搁置个体与实体、主观与客观的差异性问题,那 么,关于道德能力的研究的成果自然有益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伦理能力。伦理能力 正是伴随道德而成为“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同样作为“知善”、“向善”、“为 善”的能力,道德能力的研究成果可视为与本研究最为相关的理论成果。 l 、关于伦理能力的概念、内容研究 在伦理学史上,道德能力尽管没有成为一个显性的伦理学范畴被系统研究, 但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的道德能力进行了思考,其理论观点 中都或隐或显地内含着道德能力的某些要素。这些是展开伦理能力研究的重要理 论资源。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关人性的善恶之辩是道德能力的理论出发点。战 国时期的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及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从正反两面论证了培育道 德能力的重要性,为道德能力的培养留下了空间。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但人性中 所具有的“善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只有通过“存养”才能“扩而充之”。 养的过程就是在人伦同常中,提升道德能力的过程。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每个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n m i 范扬,张企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 1 4 3 5 东南人学硕l :学位论文 人皆可通过“化性起伪”即凭借道德能力去“矫饰”而成为君子。朱熹区分了“天 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并提出通过道德能力的养成,转变气质之性,恢复天 地之性。中国传统伦理语境中道德能力的内容可概括为:良知良能、才和才质。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种知善的道德能力,需通过“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自致 为向善、为善的能力。王夫之认为心可尽其才养性,这罩的“才”实质上就是道 德能力,充分肯定了道德能力对于人的情感调控及行为的指导。戴震认为人成德 的程度根本上是由其才质的发挥水平决定的,才质契合了道德能力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道德能力的养成途径就是修身。在“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 修身才能提升道德能力和境界,成仁成圣,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能力没有被系统地研究,但不同的伦理学流派都 对道德能力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主义伦理学那里,理性居于道德活 动的中心,道德能力就是人在生活中运用理性,把握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作为 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代表,康德主张一切人本身就是目的,都具有道德一理性 一自决的能力,因此道德、理性、能力融合为一体。英国伦理学家布拉德雷认为, 行为者的存在是道德责任的载体,而理智和道德能力则是道德责任产生的必要条 件。经验主义伦理学注重人的感觉经验对道德生活的实际影响,代表人物洛克在 论证自由时,指出一个人若有能力按照所选择的方向动作或不动作,就是自由的。 也就是说,人要获得道德自由,必须具有相应的道德能力。在宗教伦理学家看来, 上帝是道德能力的来源,也是人类道德活动的最终目标。宗教就是依据教义要求, 凭借道德能力在多种生活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并固守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经院哲学 和神学泰斗托马斯阿奎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纯信仰的原则,强调理性和习 惯在形成人的德性和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并认为虽然人的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 的,但运用于人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是人的道德能力。人 本主义伦理学是以现代人学或人性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价值存在、自由、选 择、行为和责任为主题的现代主体性伦理学。因此道德能力被作为人的主体能力, 得到深入论证。代表人物哈特曼在分析“折磨”的人格价值时认为,痛苦的折磨 对于缺乏生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恶,而对于具有健全的生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 善,是人性和德性得以强化的促进因素。而折磨是否具有价值,就取决于一个人 是否具备道德能力。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信念表征着对人生价值的坚 定性,而信念的执守来源于道德力量,人能够认识善恶,具备实现自我善性潜能 的能力。在存在主义伦理学那里,道德能力是自由、选择得以可能的前提。存在 主义先驱者基尔凯戈尔以“梦一醒一醉”分别表征人生的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 礼记大学【m 1 6 导苦 宗教阶段。在伦理阶段的伦理选择是最艰难和痛楚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 每个人都面临着无限的可能性,而自由选择是实现主体价值的唯一方式。自由选 择的前提是具备选择的能力,自由选择的实现依据对选择负责的能力,即道德能 力。 在中外伦理学史上,道德能力被看作人类不可须离的基本能力之一,受到了 思想家的关注。但明确提出道德能力这一概念并完整研究始于2 0 世纪后半期。 在西方,对道德能力真j 下意义上的研究始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主知主义。其代 表人物皮亚杰、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道 德认知能力主要指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显然这些 并非道德能力的全部,道德认知能力只是道德能力的属概念。 国内伦理学界对道德能力的真正研究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1 9 9 3 年,罗国 杰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收入了道德能力这一条目,认为道德能力是“完 成道德活动的主观条件”,由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能力、 道德意志能力等构成,并简述了各项能力的作用,但没有把道德能力作为一个系 统来把握。陆晓禾认为“人的道德能力是人们特有的超乎寻常功利而履行人所确。 认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能力。删这是从人的本质角度的阐释,带有明显的被动性,1 忽略了道德能力的主动性。李德顺和孙伟平认为,道德能力就是f 确认识自己和 社会的道德需要并依据客观条件建立和执行道德的能力。这一定义从发生学的; 角度概括了人类整体的道德能力,但缺乏对个体层面的关注。 目前也有部分学者以领导、企业等为载体研究伦理能力。顾文涛、吴金希、 韩玉启在探讨高校领导伦理能力时,把伦理能力界定为伦理主体通过行动所表现f 。j 出来的主体内在伦理追求和所达伦理境界的能力。其含义有三:第一,伦理能力 是一组能力的集合,并由各子系统整合为系统整体。第二,伦理能力具有层次结 构,每一要素都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第三,伦理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过 程。 2 、关于伦理能力的结构、功能研究 对于道德能力的结构,中外伦理学界和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界做过一些探索。 约翰罗尔斯在j 下义论中论述道德主体的特征时,使用了“道德能力”一词, 并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这种能力。罗尔斯所说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获得正义感的 能力。因此他更多的是从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 择能力等要素解释道德能力。 鲁洁把道德能力分为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志能 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学雨科伞书( 伦理学原理卷) 【m 】长备:吉林人民 l j 版社1 9 9 3 3 0 8 陆晓禾论经济发展j 人的道德能力叨社会科学,1 9 9 4 ( 1 2 ) :2 7 - 3 0 李德顺,孙伟半道德价值论【m 1 昆f 刃:厶南人民 版社,2 0 0 5 3 4 顾爻涛,吴会希,韩玉启高校领导伦理能力测度模型研究【j 】运筹j 管理,2 0 0 7 ,1 6 ( 1 ) :1 1 8 1 2 4 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i m 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 i ;版社,1 9 8 8 4 6 4 7 7 东南人学顾l :学位论文 力、道德控制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显然她把道德能力看作是道德意识能力, 认为道德能力就是道德意识功能,这是不够完整的。蔡志良认为道德能力是人的 一种特殊能力,它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实践能力。道德能力由道德认识能力、道 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履能力、道德直觉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等要 素构成,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关于道德能力的功能,学界有着基本一致的观点。曹刚通过比较权利能力和 道德能力,认为权利能力作为私法秩序的价值支点,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抽象了 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存在,只剩下“强而智”的人。道德能力有外在利益的向度, 并且指向内在利益的实现。内在利益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需要和满足条件的 认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创造性、共生性和自主性。道德能力 显然比权利能力能更合理地成为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支点。 道德能力超越了义 务和权利的片面性,内含着善观念、正义感和仁爱心,使之应成为和谐社会的价 值支点。 顾文涛、韩玉启、郭百钢认为,企业伦理能力不仅反映企业行为的目标,更 是企业从内耗、内散走向内协的决定性力量,它是促使企业内部员工最大限度发 挥自己潜能的必要前提。它的作用就是把企业的各种能力凝聚成企业的核心能 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高层次。企业伦理能力具有目标 性、价值性、内在性、渗透性、移情性、非强制性、积累性、难模仿性、层次性、 系统性等特性。 厉特兹指出,传统的战略管理中忽略了伦理决策能力这一潜在的竞争优势源 泉,他认为基于伦理能力的竞争优势资源包括对相互依存的理解能力以及伦理思 考和伦理决策能力。厉特兹对伦理能力的思考主要是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 考虑的,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升组织的财务绩效,有效平衡不同利益 相关者的需求能够增强组织的声誉,提高稳定性、忠诚度和员工的生产力,降低 供应商、顾客、代理商以及全球战略下散布于全世界各地的员工之间极为复杂的 关系网络的维护成本。 3 、关于培育伦理能力的方法、路径研究 钱广荣认为,道德能力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对影响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 诸种因素的真理性把握,是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在道德上成熟 的主要标志。但道德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目前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中没有它 鲁沽,= i 逢贤德育新论f m 】南京:江苏教育i ;版 i :,1 9 9 4 1 9 9 2 0 1 蔡志良论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刀天津市教科院学撤,2 0 0 5 ( 4 ) :1 1 1 3 曹刚从权利能力到道德能力j 1 中国人民人学学撤,2 0 0 7 ( 2 ) :5 8 6 3 曹刚道德能力足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点【j 1 思想政治t 作研究,2 0 0 7 ( 6 ) :1 1 1 3 顾文涛,韩求启,郭百钢企业伦理能力的多层次灰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