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楼璃耕织图诗创作于南宋绍兴初年,是我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 卷。耕织图诗不仅大大丰富了我国耕织文化的内蕴,而且为研究考证南宋农耕、 桑蚕、纺织、机械、服饰、美术、民俗、民风等方面都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耕 织图诗问世后,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耕织图诗的研 究中,学界“重图轻诗倾向比较明显,对耕织图诗研究的较少。有鉴于此, 本文在认真研读耕织图诗及相关资料、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楼瑶耕 织图诗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耕织 图诗的文化内涵。 本文绪论部分对楼璃的家世与生平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耕织图诗的研 究现状。第一章解析了耕织图诗对“耕织之法”的表现,分析列举了诗中反映 出的南宋浙东农村耕织生产流程、耕织器具和生产技术,研究了耕织图诗的农 学意蕴,探讨了耕织图诗在古代耕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探讨了耕织 图诗对佃农生活和农村现实的反映,揭示出宋室南渡之初,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 村经济亟待发展的状况下,佃农日夜劳作却衣食难足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 体现出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第三章探讨了耕织图诗对古代农事诗的继承和 发展,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宋诗特征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分析了耕织图诗的独 立价值。 耕织图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独具一格,既有工艺技术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 值,还有史料价值。耕织图诗是南宋第一批关注农村现实、反映农业发展状况、 描写农民喜忧的诗篇,不仅对南宋初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及佃农的贫困生活状况有 重要认识意义,而且标志着农事诗中农技诗发展的成熟,为后世劝农耕织诗、技术 流程诗树立了创作范式。在耕织图诗的影响下,耕织成为诗文表现的题材之一, 耕织类诗歌大量进入农书,在推广生产技术的同时,也丰富了耕织文化的内涵。 主题词:楼墙耕织图诗文化内涵 a b s t r a c t l o u s h u s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 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w a sc r e a t e di nt h e e a r l ye m p e r o rg a o z o n g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ti st h ee a r l i e s tp i c t u r e st or e c o r dt h e r u r a l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c o m p l e t e l yi n o u rc o u n t r y t h ep o e m s 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n o to n l yg r e a t l ye n r i c h e dt h ec u l t u r e i n t e n s i o ni n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i no u rc o u n t r y , b u ta l s oo f f e r e dv a l u a b l en s t o f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t os t u d yf a r m i n g ,s i l k w o r m ,w e a v i n g ,m a c h i n e r y , a p p a r e l ,f i n ea r t s ,f o l k c u s t o m s ,a n ds oo n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f t e rt h e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 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c a m eo u t ,i th a daw i d e s p r e a d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a t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i nt h es t u d yo ft h e 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 , t h e a c a d e m i a “r e g a r dp i c t u r e sa ss u p e r i o rt op o e m s ”w a sm o r eo b v i o u s ,t h ep o e m st h el e s s i n v i e wo ft h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a n ds t u d i e st h e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a t e ra g e so ft h e 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 , a n dr e v e a l st h e p o e m s c u l t u r ei n t e n s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a r e f u ls t u d yt ot h ep o e m sa n d r e l a t e di n f o r m a t i o n ,l e a r nf r o m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a r r a n g e sl o u s h u sl i f e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o f p o e m s 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s i m p l y , a n a l y s e s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s i t u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a r t s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l i s t st h ek e yl i n k s ,a r t i f a c t sa n dt o o l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i nt h e p o e m si nr u r a le a s t e r nz h e j i a n g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s t u d i e st h ep o e m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m s 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o f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t e n a n tf a r m e r sp o o rl i v i n gi n t h ep o e m s ,r e v e a l so u tt h es o c i e t yr e a l i t yt h a tu n d e rs t a t u sw a i t i n gf o rd e v e l o p i n gu r g e n t l y i ns o c i e t ye c o n o m y , e s p e c i a l l yr u r a le c o n o m yi nt h ee a r l y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t e n a n tf a r m e r sw o r k e dd a ya n dn i g h t ,b u ti ti sh a r df o rt h e m 幻g a i ne n o u g hf o o da n d c l o t h i n g ,a n dr e f l e c t sf a r m e r sl i v e l i h o o ds u f f e r i n g sa n dt h ea u t h o r sd e e ps y m p a t h yt ot h e i j f a r m e r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h e r i t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ot h ea n c i e n tg e o r g i c s , t h es o n gp o e m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a c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a t e ra g e so ft h ep o e m s t h e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d e v e l o p sas c h o o lo fi t s o w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e m ,n o t o n l yt h ev a l u eo fe x i s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b u ta l s ot h e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t h e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 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i st h ef k s tb a t c h e so ft h ep o e m sw h i c hs h o w i n ga r e n t i o n f o rr u r a la r e ar e a l i t y , r e f l e c t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i n gs t a t u s ,d e p i c t i n gf a r m e r s e m o t i o n t h ep o e m sn o to n l yh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t os t u d y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t h e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a n dt e n a n tf a r m e r sp o o r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i nt h ee a r l y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s y m b o l i z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a t u r i t y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t e c h n o l o g y p o e mi nt h ea n c i e n tg e o r g i c s ,a n ds e t su pac r e a t i o nm o d e lf o rt h ep o e m st op e r s u a d e f a r m e r st of a r ma n dw e a v ea n dt h ep o e m st or e c o u n tt h et e c h n i c a lp r o c e s s 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 , f a r m i n ga n d w e a v i n gb e c a m eo n eo f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t op e r f o r m a n c ep o e t r y , t h ep o e m sa b o u tf a r m i n g a n dw e a v i n ge n t e r e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b o o k si nl a r g ea m o u n t ,e n r i c h i n gt h ec u l t u r ei n t e n s i o n 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w h i l ee x t e n d i n g at e c h n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l o u s h u ,p o e m sa c c o m p a n y i n gp i c t u r e so f f a r m i n ga n dw e a v i n g , c u l t u r e i n t e n s i o n i l l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未发表的成 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成果做中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型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 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是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哟日 期:孕舌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楼瑶耕织图诗研究 绪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是几千年来劳动 人民理想的生活图景。为巩固和推动自然经济发展,中国历代较为明智的统治者,莫 不重农兴桑,鼓励耕织;有关农耕、蚕织的题材也成为历代诗人、画家表现的重要内 容,重农传统根深蒂固,耕织文化底蕴深厚。宋室南渡后统治区域缩小,“建炎以来, 内外用兵,所在多逃绝之田 ,遭战争破坏后的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宋高宗以农 桑为先务,屡下诏书,实行免税、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和生产资料等措施,并将开荒 垦田的多少与官吏升降考核挂钩,鼓励垦荒,劝课农桑。正是在农本思想、诗画滋养 和南宋初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下,时任于潜令的楼璃,深领帝旨,“笃意民事,慨 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 ,创作了4 5 首( 幅) 耕 织图诗 ,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诗画结合的形式,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浙东 农村耕织生产的各关键环节,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发展概况,并寄寓悯农、劝农之意, 被誉为“我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 、“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固。 耕织图诗问世后不久即进呈宫庭,流传朝野。嘉定三年( 1 2 1 0 年) ,楼墙的孙子楼 洪“以诗刊志石 ,楼墙之侄楼明“为之书丹”,并叙述了创作缘起,为后人了解楼 瑶其人及其耕织图诗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有鉴于楼墙耕织图诗在宋代文化史 上的重要地位,本文绪论部分对楼璃的生平及耕织图诗的创作情况、学界对耕 织图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 一、楼璃其人及耕织图诗的创作 元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农田,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4 1 7 0 页。 宋 楼钥攻魏集卷七六跋扬州伯父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新一版,第1 0 4 1 - 1 0 4 2 页。 楼瑶耕织图诗自南宋绍兴初年问世时,即“事为一图。系以五言诗一章”,其全部内容为耕图2 l 幅,配耕 图诗2 l 首;织图2 4 幅,配织图诗2 4 首,是诗画结合的方式。可见,耕织图即为耕织图诗。现存世的蚤 织图是织图部分的临摹改绘本,有图无诗;嘉定三年( 1 2 1 0 年) 楼璃之孙楼洪“以诗刊志石”,使耕织图 诗中“诗”的部分第一次独立于图而刊刻流传。因此,耕织图诗的流传有三种方式,即以诗画一体的【田卷方 式,单独以图的方式。单独以诗的方式。因本文研究以诗为主除单独以图流行的版本及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中 以耕织图命名的不作调整外,为行文方便,对楼埔之作一律用耕织图诗。其临摹、改绘及其他延伸作品视 情况作耕织图诗或耕织图。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农业出版社,1 9 9 5 年1 2 月,第3 3 页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楼墙,字寿玉,又字国器,浙江鄞县( 今宁波) 人。北宋元祜五年( 1 0 9 0 年) 生,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 1l 6 2 年) 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楼弱攻婉集等。清代陆心源辑撰宋史翼,将其列入循吏传。知不足 斋丛书第九集收其耕织图诗四十五首。 楼璃为楼异次子,以父任得官,佐婺州幕。在婺州幕府期间,楼墙就关心农民 疾苦。当得知“州岁贡素罗数颇多,民不能输”时,楼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禀明利 害,“为州将作奏,自诣行在,所具言利害,朝廷为损其数,减轻了当地蚕户的岁 贡负担。看到“州县输纳至者,多不省轻重,予夺在吏”的情况后,楼墙“以其多寡 所当出者,大书揭之,民甚悦 。圆 绍兴三年( 11 3 3 年) 六月,楼瑶除知于潜县。 楼璃之侄楼钥交待耕织图诗 创作原由时说:“伯父时为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桑妇之作苦,究访始末, 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 图,系以五言诗各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 大略不外于此,见者固已韪之。未几,朝廷遣使循行郡邑,以课最闻。”锄绍兴五年 ( 11 3 5 年) 十二月楼璃改邵州通判。 这说明楼璃任于潜县令的时间为绍兴三年六月 至五年十二月,故其耕织图诗创作即在此间。创作完成不久,即遇朝廷遣使巡行 郡邑,考核官吏。宋史食货志载:“县令、佐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 旷土者,议赏。 南宋于“绍兴二年,初诏监司、守臣举行考课之法”,“五年, 立县令四课:日纠正税籍,团结民兵,劝课农桑,劝勉孝悌”o ,“以四善、三最考 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 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 移为抚养之最。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任 。楼璃 楼异。累官至徽献阁直学士、知平江府( 今苏州) ,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清 陆心源辑撰宋史翼卷二十循吏三楼璃传,中华书局,1 9 9 1 年1 2 月。第2 1 4 页。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绍兴三年六月戊子条下,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l l l 3 页。 朱 楼钥攻娩集卷七六跋扬州伯父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新一版,第1 0 4 1 - 1 0 4 2 页。 宋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乙卵”条下。中华书局,1 9 5 6 年。第1 5 9 0 页。 f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农田,中华书局,i 9 7 7 年1 1 月,第4 1 5 8 页。 f 兀1 脱脱等来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考课,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3 7 6 3 页。 f 几】脱脱等朱史卷一百六十三职官三。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3 8 3 9 页 2 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绍兴三年六月到任,满一岁为一考,其“课最 的考绩应为绍兴四年或五年六月。楼 钥将耕织图诗的创作完成与楼璃“以课最闻 并述,应是以耕织图诗证其劝 课农桑之绩,“课最”使楼墙及其耕织图诗为人所闻。楼墙之孙楼洪为耕织图 诗刻石题识中说:“于时先大父为临安于潜县令,勤于民事,咨访田夫蚕妇,著为 耕织二图诗,凡耕之图二十有一,织之图二十有四,诗亦如之。图绘以尽其状,诗歌 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寻因荐入诏对,进呈御览,大加嘉奖,即宣示后宫。 所记述的即是“课最 后、上呈高宗前耕织图诗四处传诵的情形。 在“课最”之后,楼钥跋扬州伯父 接着记述:“寻又有近臣之荐, 赐对之日,遂以进呈。即蒙嘉奖,宣示后宫,书姓名屏间。初除行在审计司,后历广 闽舶使,漕湖北、湖南、淮东、摄长沙、帅维扬,持麾节十有余载,所至多著声绩, 实基于此。圆这也说明进呈耕织图诗在“以课最闻后不久,并有近臣之荐, 为高宗赐对之时,且在除行在审计司之前。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五年十 二月乙卯,“右通直郎楼璃与升擢差遣,遂以璃通判邵州。璃,异子也,为于潜令。 宣谕官举其政绩,诏俟,终更引对而甄擢之,至是代还,用荐者改官,乃有是命 。 通判邵州之任既有宣谕官之举荐,又蒙召对,上呈耕织图诗应在此间。 耕织图诗上呈后蒙高宗“嘉奖,宣示后宫,书姓名屏间,织图摹本蚕 织图还有后宫吴皇后亲笔楷书题注。明初宋濂题耕织图后记述了见到“宪圣慈 烈皇后题字本 ( 即蚕织图) 时所做的考证:“四明楼墙,字寿玉,时为杭之于 潜令,乃作耕织图,农事自浸种至登廪凡二十有一;蚕事自浴种自剪帛凡二十有 四,且各系五言八句诗于左。未几璃( 蒙) 召见,随以图上进云。今观卷盖所谓织图 也,逐段之下有宪圣慈烈皇后题字。皇后姓吴,配高宗,其书绝相类。岂墙进图之后, 或命翰林待诏摹而成,遂题之耶。” 清末孙退谷庚子销夏录也提到:“金华宋 景濂云:图出于潜令楼璃,获召见,以图上进。上携至宫,宪圣慈烈皇后( 即吴皇 楼洪为耕织图诗刻石题识,【清】鲍廷博、鲍志祖辑知不足斋从书第九集,四部从刊本。1 9 5 6 年1 0 月 中华书局版【未】陈舅农书中收入于潜令楼公进耕织二图诗,诗后亦附楼洪该题识。 【宋】楼钥攻娩集卷七六跋扬州伯父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新一版,第1 0 4 1 1 0 4 2 页。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乙卯”条下,中华书局,1 9 5 6 年,第1 5 9 0 页。 【明】宋濂题织图卷后,宋学士文集卷十六,转引自周听中国 的历史与现状,古今农业1 9 9 4 年第3 期。 3 兰州人学硕l 学位论文楼瑶耕织图诗研究 后) 逐段题之。 这些记载和考证都表明耕织图诗上呈后即受到南宋宫廷重 视并在朝野广泛流传。 其后,因“广州贾胡讼市舶使无状,上命选使者。参知政事孙近荐培,遂提举广 南。到官尽削前弊,较量珍货,使贾胡自持权衡,诸蕃咸服 。绍兴十五年( 1 1 4 5 年) 楼墙为福建市舶。历荆湖北路、南路、淮南路三转运判官。其漕湖南,适安抚使 以病死,摄州事。狱讼淹滞一日而决。淮南残于兵多旷土,朝廷令起赋,璃第以垦耕 者闻,无一毫加增。绍兴二十四年( 1 1 5 4 年) ,迁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 。绍兴二十 六年( 1 1 5 6 年) 春,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致仕,积官右朝议大夫,爵奉化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致仕后,楼墙“取范仲淹规模为义庄,以活宗族之不给者。滨江有堤壤, 以钱百万倡率里人共为之 。楼墙还是一位画家,除耕织图外,还作六逸图、 四贤图等。 二、楼臻耕织图诗的研究现状 楼璃耕织图诗问世后,经历代画家摹绘、翻刻、改绘、发展,在广泛流传中 形成多个版本,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明代、清代流传到日本、古朝鲜、 欧美等地。但诗画结合形式的耕织图诗原本今已不存,楼璃原诗经嘉定三年“以 诗刊诸石 ,在后世或单独流传,或附在各摹本中以诗画结合的形式流传,成为研究 耕织图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经历代画家临摹、改绘中形成的多个版本成为学 界研究耕织图诗的珍贵资料。遗憾的是,学界对耕织图诗的研究存在着明显 的重图轻诗倾向。 耕织图诗画作很早就受到了国际汉学研究者的重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德 国的伟烈亚力( a l e x a n d e rw y l i e ) 、夏德( f r i e d r i c hh i r t h ) 、福兰克( o t t of r a n k e ) 、 劳弗( b e r t h o l dl a u f e r ) 、法国的伯希和( p a u lp e l l i o t ) 在1 9 0 1 1 9 1 3 年间就对耕 转引自干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农业出版社,1 9 9 5 年1 2 月,第3 4 页。 清 陆心源辑撰来史翼卷二十楼埔传,中华书局,1 9 9 1 年1 2 月,第2 1 4 - 2 1 5 页。 宋 楼钏攻娩集卷八一 次韵伯父与心闻偈说“绍兴二十四年。伯父帅维扬”,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 书局,1 9 8 5 年新一版,第1 1 0 4 页;又见攻娩集卷七四又钱希白三经堂歌,第9 9 8 页。陆心源辑撰宋史 翼卷二十楼臻传中引楼璃撰冯恭人岁月记“绍兴乙亥,余叨守维扬”句定楼壕知扬州为绍兴二十五年, 应为知扬州的第二年。 宋史翼卷二十楼璃传于绍兴二十五年后作“明年春”,故应为绍兴二十六年春。 同。 4 兰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织图有关情况著文或著书作了介绍。日本学者中村久四郎耕织图所见的宋代风 俗和西洋画的影响 、大谷健夫耕织图的研究 、米泽嘉圃中国绘画中的庶民 特别是农民画及中国学者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 等从绘 画的角度,对画中所见社会风俗、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日 本学者周藤吉之南宋的农书及其性质和王祯农书的形成的关联 、天野元之 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等从农业科技史的角度,由画中的农具变化探讨了农耕和纺 织技术的进步。随着美国收藏的耕织图有关情况在二战后逐渐披露,台湾学者赵 雅书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关于耕织图之初步探讨 对美国佛利亚美术馆藏程柴本 耕织图进行了研究,元程柴耕织图与清刻石耕织图 对程柒本与清代耕织图及刻 石的关系作了分析,金弘道与耕织图 对第一次发现的朝鲜本据说为“金弘道 所画耕织图( 耕图1 2 幅、织图1 8 幅) 作了探讨。日本学者渡部武中国农书 的起源与流传1 1 梳理了耕织图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与流传、南宋其他耕织 图的情况及对日本绘画创作等的影响;欧洲的中国热和 的受容1 2 对一些 欧洲古建筑中直到近年还留存中国耕织图壁画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揭示了1 8 世 纪欧洲流行中国热的风潮中清代耕织图在法国等地的流传。日本学者李庆 的历程从宋濂 谈起1 3 以宋濂题织图卷后一文切入,梳理了题 跋所涉人物及耕织图绘制、进呈时期和在国内外的流传及影响,并认为在耕织 图的历史展开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研究视角的拓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 显现了世界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该文也可看作是对世界汉学界研究耕织图诗画 参见日本学者中村久四郎耕织图所见的宋代风俗和西洋画的影响,日本史学杂志第2 3 卷i l 号,1 9 1 2 年;日本学者李庆u 本汉学史第一、二、三部相关章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2 0 0 4 、2 0 0 4 年版。 u 本史学杂志第2 3 卷l l 号,1 9 1 2 年。 松崎先生还历祝贺纪念论文集,e l 奉柔父会刊,1 9 3 6 年。 同本东洋文化第二号,1 9 5 0 年。 东方杂志第2 7 卷第l 号,后收入东方文库续编,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版。 周藤吉之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 9 6 3 年。 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 增补版) ,御茶水书房,1 9 7 9 年。 台湾幼狮月刊第4 3 卷第5 期,1 9 7 6 年 台湾幼狮学志第1 6 卷第3 期,1 9 8 1 年。 台湾幼狮月刊第4 7 卷第3 期,1 9 7 8 年。 1 1 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补助金一般成果报告书,1 9 8 6 1 9 8 7 。后收入钱伯成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 8 辑,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2 月。 1 2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技术史研究,1 9 9 8 年2 月。2 0 0 6 年9 月,渡部武应邀在中科院自然科学 史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时曾以此为题作学术报告。 1 3 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 0 0 5 年5 月。 5 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楼瑶耕织图诗研究 卷情况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在国内,1 9 7 9 年蒋文光在文物第3 期发表谈楼璃 清代刻石,李 纪贤在文物第8 期发表康熙五彩“耕织图”纹瓶,1 9 8 0 年中原文物发表 刘习祥博爱县发现耕织图石刻,揭示了耕织图诗在清代流传的一些情况。1 9 8 4 年大庆市民冯义信向政府捐赠了蚕织图,当年文物第1 0 期刊载了图片和林 桂英、刘锋彤宋耕织图卷初探对该图进行的介绍和研究。蚕织图各场景下有 吴皇后的题字,还有多方印章及郑子有、鲜于枢、宋濂等6 入题跋,但仅有织图而无 耕图,且织图无楼璃诗,画名与楼璃所说也不同。该图被学界认定为宋本,是楼璃耕 织图诗织图部分现存最古的摹绘本。随着河南博爱县耕织图石刻、大庆蚕织图 文物的相继发现,国内关于耕织图诗的研究逐渐兴起。 在耕织图诗画作的流传与版本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刘兴珍关 于程荣摹本 的下落,王潮生明清时期的几种耕织图、“耕织图”碑 访考记、几种鲜见的 、清代耕织图探考,荆三林、李趁有博爱 耕织图石刻剖析,杨成鉴明州楼墙 和摹本 等文章对耕织 图诗的各种版本进行了考证。渡部武、曹幸穗 流传考、周昕中国 的历史与现状、肖克之 版本说等论文对耕织图诗的历史 流传情况做了概述,对各种版本进行了整理和研究。1 9 9 5 年,王潮生编的中国古代 耕织图出版,该书选录战国至清代有关耕织题材的图像资料4 1 3 幅( 其中题跋文 字3 2 幅) ,并附宋、元、明、清历代耕织图题诗,是一本汇聚古代耕织图像、广其 流传的集大成著作。臧军论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文对耕织图诗在 日本的流传及影响作了论证。此外,王潮生耕织图器物初考指出清代耕织图 诗作为皇帝倡导农桑生产的系列图画,除画、摩、刻在纸、绢、木、石质载体外, 刘兴珍关于程粲摹本 的下落,文物,1 9 8 1 年第9 期。王潮生明清时期的几种耕织图,农业 考古,1 9 8 9 年第l 期;王潮生“耕织图”碑访考记,古今农业1 9 9 4 年第4 期:王潮生几种鲜见的 ,古今农业,2 0 0 3 年第l 期;王潮生清代耕织图探考,清史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荆三林、李趁有 博爱耕织图石刻剖析,农业考古,1 9 8 9 年第2 期。杨成鉴明州楼璃 和摹本 ,宁波服 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渡部武、曹幸穗 流传考农业考古,1 9 8 9 年第l 期。周昕中国 的历史与现状,古今 农业1 9 9 4 年第3 期。肖克之 版本说,中国农史,2 0 0 1 年第4 期。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农业出版社,i 9 9 5 年1 2 月。 浙江学刊1 9 9 5 年第2 期。 古今农业,2 0 0 1 年第4 期。 6 兰州入学硕l 学位论文 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还被广泛“移植”于瓷器、屏风、墨锭、织锦、挂屏、扇面、文玩等器物,成为实用、 欣赏和收藏价值兼备,同时又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艺术精品。以上研究的重点均在图 不在诗。 在耕织图画作与宋代农业耕织技术关系的研究方面也有一系列论文。缪良云 楼璃 及宋代丝绸生产、臧军楼璃 与耕织技术发展、蒋文光 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等文章初步探讨了楼墙耕织图诗所反映 出的宋代农业生产技术状况;臧军 与蚕织文化 论述了耕织图诞生 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和耕织图诗对蚕织科技发展的推进及对国际蚕织文化的影响。 阂宗殿康熙 考辨 对清焦秉贞绘康熙御制耕织图“耕图”所 画的碌碡进行了考辨,认为图中所绘碌碡形制为横木条,呈方耙形,用畜力拖动, 既不合文献所载,又与清帝所配碌碡诗所述不符,且清代南方整地中无图中所绘 农具,应为焦秉贞绘画时的一个失误。这些研究在侧重画作内容研究的同时,部分涉 及了“诗”的内容。 在对楼墙耕织图诗中“诗 的内容研究方面,侯美灵、高学德楼璃 与范成大 比较散论对南宋诗坛上产生的楼璃耕织图诗( 4 5 首) 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6 0 首) 这两组大型农业组诗从创作背景、反映农村 生活的程度、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李玉红、 侯美灵、高学德 散论 从楼墙耕织图诗产生的农耕社会和文化背 景、创作目的、思想内容、史实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简略阐释。在对楼墙耕织图诗 影响下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歌研究方面,有单人耘浅谈元代赵孟掳的题耕织图诗 、 张金刚清帝康熙题 诗耕二十三首注释。前者对元代杨叔谦作农桑织 图中赵孟烦题诗作了初步研究,后者对4 6 首康熙御制耕织图诗中的2 3 首“耕 缪良云楼璃 及宋代丝绸生产,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1 9 8 2 年第3 期。威军楼璃 与耕 织技术发展,中国农史,1 9 9 2 年第4 期。蒋文光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农业考古,1 9 8 3 年 第l 期。 臧军 与蚕织文化,浙江理工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3 期。 古今农业,1 9 9 3 年第4 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5 期 沧桑,2 0 0 8 年第1 期。 中国农史,1 9 8 8 年第2 期。 见天津农林科技2 0 0 4 年第4 、5 、6 期及2 。0 5 年第l 、2 期连载。 7 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诗 逐首作了注释。 在对上述研究现状的粗略梳理中可以看出,楼璃耕织图诗自问世至清末七百 多年中,有关其在国内的流传及其影响的文献较少,专门研究耕织图诗的也比较 少,特别是在对耕织图诗的研究中,始终存在着“重图轻诗”的情况,使耕织 图诗的内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读。在楼璃耕织图诗原本尚未发现的情况下, 对耕织图诗中“诗”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鉴于此,本文在认真研读耕织图诗及相关资料、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立足耕织图诗的文本研究,主要从农业和文学意蕴两个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的 分析探讨,对诗歌的文献史料价值、独立于画作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耕织图诗的文化内涵。 本文分三章。第一章解析了耕织图诗对“耕织之法”的表现,缕述了诗中提 及的耕织生产流程、农用器具和主要农业生产技术,探讨了耕织图诗在古代耕织 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探讨了耕织图诗对农民生活的反映,分析了诗歌对农夫蚕妇劳作生活 的喜怒哀乐、农村贫困的生活、贫困生活中简易习俗等方面的描绘,揭示出宋室南渡 之初,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亟待发展的状况下,佃农日夜劳作却衣食难足的社 会现实,体现出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章分析了耕织图诗对古代农事诗的继承和体现出的宋诗特征。它标志着 农事诗中农技诗发展的成熟,为后世劝农耕织诗、技术流程诗树立了创作范式,对著 述农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指出耕织图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独具一格,既有工艺技 术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 8 兰州火学硕十学位论文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第一章楼璃耕织图诗对南宋初年 浙东农村耕织状况的反映 在论及耕织图诗时,蒋猷龙称其为“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这是 从图的角度来肯定其价值。由于楼璃耕织图诗画作原本尚未发现,独立流传或附 于各摹本的4 5 首耕织图诗,就成为反映南宋初年浙东农村耕织状况的第一手资 料。宋史艺文志将楼璃耕织图诗列入农家类,王毓瑚、天野元之助( 日) 等人在其研究古代农书的著作中都收入楼璃耕织图诗,这充分说明楼墙耕织图 诗是劝课农桑之诗,是普及和推广耕织技术之诗。 耕织图诗是第一次全面提炼和总结南方水稻耕作和蚕织生产技术的诗歌。4 5 首五言诗连续反映耕织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耕织生产流程;诗中涉及 大量的农业耕织器具,并反映出当时的耕织生产技术状况。全面解析耕织图诗所 反映的“耕织之法”,对了解和研究南宋初年浙东农村耕织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桑之务,曲尽情状 :对耕织生产流程的系统总结 宋室南渡,经济重心南移后,稻作农业成为南宋粮食生产的支柱。南宋虽屡下劝 农之诏,将官吏考绩与农业生产相挂钩,但真正关心农务、熟稔农事的官员可谓少之 又少。南宋陈薯在其所著农书自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官吏士大夫不懂农业、 不务农事的原因:“然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多忽焉而不复 知,或知焉而不复论,或论焉而不复实。”楼璃耕织图诗之难能可贵,就是在 这种士大夫不懂稼穑、空谈农本的社会环境中,真正以农桑为急务,笃意民事,究访 始末,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耕织生产的基本工序和操作流程,提炼 出南方稻作农业生产的2 1 个关键环节和蚕桑纺织的2 4 个关键环节,并以图文并茂的 形式表现出来。 蒋献龙於潜县令耕织图的国际影响,杭州蚕桑1 9 8 9 年第3 期。 【宋l 楼钥攻娩集卷七十六跋扬州伯父( 耕织图)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新一版,第1 0 4 1 - 1 0 4 2 页。 【宋】陈旁农书自序 ,中华书局,1 9 5 6 年1 0 月,第l 页。 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楼璃耕织图诗研究 耕织图诗的“耕图诗 提炼和总结了浙东稻作农业的2 1 个关键环节:浸种、 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 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 “浸种、耕、耙耨、耖、碌碡”是水稻栽培准备工作的五个环节。“浸种”是 水稻栽培的第一个环节。从“f - j ; b 春水生 、“只鸡祭句芒 ( 浸种) 二句可 知,浸种始自立春前后。“筠篮浸浅碧,嘉禾抽新萌 ,说明水稻下田布秧前要经过 浸种催芽。“耕、耙耨、耖、碌碡”四个环节是对整地的描述。耕是深翻土地,耙耨 即“破块得甘霪”( 耙耨) ,敲碎田地中的大土块,使之得到雨水的浸润;耕、 耙后“扶耖均泥滓”,将土块弄得更细,并用碌碡进行平整,使“万顷平如掌”( 碌 碡) 。“布秧、淤荫、拔秧、插秧 是栽植水稻的四个环节。浸种后芽一寸许时下 田播植,通过淤溉、洒灰等方式除草施肥,等新苗出水后趁芒种左右完成拔秧移栽。 “一耘、二耘、三耘、灌溉 是对田间管理中多次除草和灌溉的描述。“收刈、登场、 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是对水稻收获及获后加工各环节的反映。以上2 1 个环节系统地描述了水稻生产的准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加工、入仓的 整个流程。 耕织图诗的“织图诗提炼和总结了江南蚕桑养殖和纺织的2 4 个关键环节: 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 簇、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祝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浴蚕是 通过卵面消毒和增温促进蚕卵孵化为幼虫的环节,“下蚕、喂蚕”两个环节紧密相连, 蚕卵孵化不久即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