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无意识自我面孔的加工——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无意识自我面孔的加工——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无意识自我面孔的加工——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无意识自我面孔的加工——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无意识自我面孔的加工——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 n c o n s c i o u sp r o c e s s i n go fs e l f - f a c e s 二e v i d e n c e sf r o mb i n o c u l a r r i v a l r y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h u a n gs h i x u e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d e n gx i a o h o n g h u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c h i n a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制扮 日期:矽f c 7 年箩月万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 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 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栅 舯撕虢吲札 日期:加皇艿 日期:如。,“ 摘要 自我面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刺激,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 研究的焦点。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在模式上以及在加工的神经相关物 上都有别于他人面孔,具体表现为:1 、与他人面孔相比,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速度 更快,而且加工自我面孔所需要的注意资源更少。2 、自我面孔的加工主要和大脑右半 球有关。另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自我的研究表明,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自我的 范围更加广泛,好朋友是东方亚洲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考察了无意识情况下自我面孔加工的特点,以及无意识状态下好朋友是否为中国 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被试自我面孔、被试好友 面孔、名人面孔以及陌生人面孔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正立呈现或倒置呈现条件下,各种 面孔突破抑制进入被试意识层面所需的时间。实验二结合了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和启动范 式,通过连续i 人j 烁抑制范式,我们使启动刺激处于被试的无意识水平,以被试自我面孔 和名人面孔的合成面孔( 自我和名人成分各占5 0 ) 为启动刺激,以被试自我面孔或名 人面孔为目标刺激,考察被试使用不同的反应手条件下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启动效应 的大小。 实验一结果发现: 被试的自我面孔和好朋友面孔突破抑制,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i 日j 显著短于名人 面孔和陌生人面孔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面孔呈现的方式不影响自我面孔和好朋友面孔 进入意识层面所需的时f 、日j ,却能够影响名人面孔和陌生人面孔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 间。 实验二结果发现: 当被试使用左手进行反应时,出现了合成面孔对自我面孔的启动效应;当被试使用 右手进行反应时,出现了合成面孔对名人面孔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对自我面孑l 的表征就已经区别于对一般面孔 的表征,并且是一种特殊的稳定的表征;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右半球与合成面孔上的 自我成分加工的关系更大,而大脑左半球主要和合成面孔上的名人成分加工的关系更 大,也表现出了自我面孔加工的右脑优势现象。在无意识状态下,好朋友也是中国人互 依型自我的部分。自我信息和食物、性刺激以及威胁性刺激一样,对个体有着至关重 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我面孑l ;无意识;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启动 a b s t r a c t s e l f - f a c e sa r ev e r ys p e c i a ls o c i a ls t i m u l u s ,w h i c hc a na f f e c tt h e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o f p c o p l e o n eo ft h eh o tp o i n t si n c o g n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i st h ep r o c e s s i n go fs e l f - f a c e s p 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h a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s e l f - f a c e sa n do r d i n a r ys t i m u l u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i np r o c e s s i n g m o d e l sa n dr e l a t e dc o r t e x t h a ti s ,p e o p l ec a n p r o c e s ss e l f - f a c em o r eq u i c k l y , a n dr i g h t h e m i s p h e r em a yb ep r e f e r e n t i a l l yi n v o l v e di ns e l f - f a c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s t u d i e so f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h a v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s e l fi sn o ts e p a r a t e df r o ms o c i a lc o n t e x tb u ti sm o r e c o n n e c t e da n dl e s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f r o mo t h e r s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ot e s tt h i s f u r t h e lw e e x a m i n e dt h ep r o c e s s i n go fs e l f - f a c e i nu n c o n s c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 ,a n de x a m i n e dw h e t h e r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s e l fi sa l s ot r u e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nu n c o n s c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 t h e r ea r et w oe x p e r i m e n t si n t h i s s t u d y u s i n gc o n t i n u o u sf l a s hs u p p r e s s i o np a r a d i g m a n dt h ef a c e so fs u b j e c t s ,f a c e so ft h e i rf r i e n d s ,f a c e so fc e l e b r i t i e sa n df a c e so fa l i e n sa s s t i m u l u s ,e x p e r i m e n t1e x p l o r e dt h et i m ef a c e su s e dt oa c c e s st oa w a r e n e s si nu p r i g h ta n d i n v e r t e dc o n d i t i o n i ne x p e r i m e n t2 ,c o m b i n i n gc o n t i n u o u sf l a s hs u p p r e s s i o n p a r a d i g m w h i c hr e n d e rs t i m u l u si n v i s i b l ew i t hp r i m i n gt a s k ,w eu s e m o r p h i n gf a c e st h a tc o n s i s t e do f s u b j e c t so w nf a c ea n df a m o u sf a c ea sp r i m i n gs t i m u l u sa n ds u b j e c t so w nf a c eo rr a m o u s f a c ea st a r g e tt o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p r i m i n ge f f e c tw i t hd i f f e r e n tr e s p o n s eh a n d i ne x p e r i m e n t1w ef o u n df o l l o w i n gr e s u l t s f a c e so fs u b j e c t sa n df a c e so ft h e i rf r i e n d s e m e r g ef r o ms u p p r e s s i o ni n t oa w a r e n e s s m o r eq u i c k l yt h a nf a c e so fc e l e b r i t i e sa n df a c e so fa l i e n s r e s p o n s e st o i n v e r t e df a c e so f s u b j e c t sa n dt h e i rf r i e n d sw e r et h es a m ea su p r i g h tf a c e so fs u b j e c t sa n dt h e i rf r i e n d s r e s p o n s e s t oi n v e r t e df a m o u sf a c e sa n da l i e nf a c e sw e r es l o w e rt h a nt h o s et ou p r i g h t f a c e s i ne x p e r i m e n t2w ef o u n d : w h e ns u b j e c t su s et h e i rl e f th a n da sr e s p o n s eh a n d ,t h ep r i m i n ge f f e c to f m o r p h i n gf a c e s o ns e l f - f a c e se m e r g e d b u tw i t hr i g h th a n d ,t h ep r i m i n ge f f e c to fm o r p h i n gf a c e so nf a m o u s f a c e sa p p e a r e d o u r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s e l f - f a c e sa r ed i f f e r e n tw i t h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 s t r a n g ef a c e s ,a n dp e o p l ec a nd e v e l o pr o b u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f o rs e l f - f a c ee v e nt h o u g hi n u n c o n s c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 i nu n c o n s c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 ,r i g h th e m i s p h e r ei s p r e f e r e n t i a l l yi n v o l v e d i nr e c o g n i t i o no f “s e l f p a n so nm o r p h i n gf a c e sa n dl e f th e m i s p h e r ei sp r e f e r e n t i a l l yi n v o l v e d i nr e c o g n i t i o no f f a m o u s ”p a r t so nm o r p h i n gf a c e s r i g h tc o r t e xi sp r e f e r e n t i a l l yi n v o l v e di n s e l f - f a c er e c o g n i t i o n f r i e n di sap a r to f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s e l fo fc h i n e s ei nu n c o n s c i o u s c o n d i t i o n l i k ef o o d ,s e x u a ls t i m u l u sa n dt h r e a ts t i m u l u s ,s e l f - m e s s a g e s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 h u m a nr a c e k e yw o r d s :s e l f - f a c e s ;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c o n t i n u o u sf l a s hs u p p r e s s i o n ;p r i m i n g 目录 一i 前言1日u 舌1 1 1 关于双眼竞争1 1 1 1 双眼竞争的概念1 1 1 2 双眼竞争研究常用的测量指标2 1 1 3 双眼竞争范式在无意识研究领域的应用2 1 1 4 双眼竞争范式研究无意识信息加工的优势3 1 1 5 无意识信息加工的相关研究4 1 1 6 无意识信息对注意的影响5 1 2 关于面孔加工6 1 2 1 面孔加工的几个特殊效应6 1 2 2 情绪面孔加工的特点7 1 2 3 面孔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7 1 2 4 面孔加工的理论模型8 1 3 关于自我面孔加工1 l 1 3 1 自我面孔加工的相关研究1 1 1 3 2 自我面孑l 加1 1 1 神经机制的研究1 2 1 4 关于文化对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1 3 1 5 问题的提出1 4 1 5 1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1 5 1 5 2 研究个体无意识自我面孔加工的意义1 5 1 5 3 本研究的提出及基本假设1 6 1 5 4 本研究的创新点1 7 2 实验一1 8 2 1 实验方法1 8 2 1 1 被试1 8 2 1 2 实验设计1 8 2 1 3 刺激与仪器1 9 2 1 4 实验程序2 0 v 2 2 结果2 2 2 3 讨论2 3 3 实验二2 5 3 i 实验方法2 5 3 1 i 被试2 5 3 1 2 实验设计2 5 3 1 3 刺激与仪器2 6 3 1 4 实验程序2 8 3 2 结果3 0 3 3 讨论3 l 4 总讨论、3 3 结论3 5 参考文献3 6 附录l 4 2 附录2 4 3 i 1 前言 自我面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刺激,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 研究的焦点。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在模式上以及在加工的神经相关物 上都有别于他人面孔,具体表现为:l 、与他人面孔相比,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速度 更快,而且加工自我面孔所需要的注意资源更少。2 、自我面孔的加工主要和大脑右半 球有关。另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自我的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个 体的自我概念,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自我的范围更加广泛,有学者研究发现,好朋友 是东方亚洲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 纵观以往对自我面孔的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都只局限于刺激为阈上知觉 水平的条件,即学者们仅仅在个体能够意识到自我面孔的情况下,发现了自我面孔在知 觉速度上的优势以及自我面孔的加工主要由右侧大脑半球来完成。另外,学者们以阈上 知觉水平的好朋友的面孔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好朋友是东方亚洲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 分。那么在无意识状态下,自我面孔的加工是否也表现出加工速度上的优势以及大脑功 能的偏侧化呢? 好朋友是否也是亚洲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 目前,使刺激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降低刺激的强度、降低被试的 知觉度、视觉掩蔽范式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有时不能引起稳定的行为学和 神经生理学效应。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连续闪烁抑制范式 ( c o n t i n u o u sf l a s hs u p p r e s s i o n ,c f s ) 使自我面孔的呈现处于阈下知觉水平,进一步探 讨在无意识状态下自我面孔的加工问题。 1 1 关于双眼竞争 1 1 1 双眼竞争的概念 双眼竞争现象最早由p o r t a 于15 9 3 年发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己的两眼之间 放置了一块木板,并在此情况下来观察两本书上的内容。由于两眼问有一块木板,左眼 只能看到左边书上的内容,右眼只能看到右边书上的内容。结果,p o r t a 发现,当左右 两眼同时接收两本书上不同的视觉刺激时,他只能轮流看到其中本书上的内容,而不 是看到两本书上内容的重叠1 2 j 。 随后,w h e a t s t o n e t m 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是由h e l m h o l t z 和j a m e s 将双眼 竞争引入了心理学研 我们不会将这两个不 相互竞争,我们在某 持续几百毫秒到几秒 自从h e l m h o l t z 和j a m e s 将双眼竞争现象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后,人们常用双眼竞 争实验范式来研究注意。常用的测量指标包括行为学指标和生理指标。 常用的行为指标主要包括某刺激占知觉地位的持续时间以及两个刺激轮流占据知 觉地位的交替速率( 单位时间内某刺激处于知觉状念的次数) 。这两个行为指标之间成 反比。某刺激的平均持续时间越长,则两刺激的交替速率越慢;某刺激的平均持续时间 越短,两刺激的交替速率越快。 常用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大脑放电频率、放电同步性和血氧水平依赖性1 4 1 。在双眼 竞争过程中,两竞争刺激知觉状念的改变常伴随着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 1 1 3 双眼竞争范式在无意识研究领域的应用 由于在双眼竞争过程中,观察者对某刺激的知觉状态时而处于阈上知觉水平,时 而处于阈下知觉水平,因此可被用来研究信息的无意识加工。 用传统的双日艮竞争范式直接进行无意识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投射在观察者 某一侧视网膜上的视觉刺激会出现阈上知觉水平和闽下知觉水平两种状态相互交替出 现的情况,并且刺激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 后来,研究者们在双眼竞争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连续闪烁抑 制范式( c f s ) 。在c f s 范式中,给被试的一只眼睛呈现一种频率为l o h z 且具有高对比 度、高饱和度的动态图片( 蒙德罩安动态图片) ,以此来抑制呈现在被试另一只眼睛中 的信息,且有效抑制的时间可长达3 分钟。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双眼竞争 范式相比,在c f s 范式中,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图片被抑制的程度更深【8 训,故目前研 2 1 前言 究者们大多采用c f s 范式束进行无意识研究。 近年来,用双眼竞争范式进行无意识研究时,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对无意识信息 的加工程度或无意识信息究竟在哪些脑区被加工等。在进行这些研究时,主要遵循的逻 辑是:在双眼竞争过程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对无意识信息进行抑制,如果无意识信息完 全不能被大脑加工,那么,信息的意识加工过程和无意识加工过程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 段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并且可以很容易地从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上对其加以区分; 相反,如果无意识信息可以被大脑加工,并且被加工的程度和处于阈上知觉水平的信息 一样,那么,信息的意识加工过程和无意识) j u t _ 过程只有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阶段才会表 现出不同,个体的行为反应和大脑的神经活动会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仅仅只是无意识 信息不能达到个体的意识层面而已,即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别仅仅是个体主观经验上的不 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情况远比上述两种极端的情况复杂,例如,不同的刺激类 型或个体可利用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可以对无意识信息的加工程度产生影响。因此也有研 究者认为,大脑不仅能对无意识信息进行编码,而且这些信息能被大脑整合并引起皮层 的激活,只是这种对无意识信息的整合非常微弱,不足以引起个体的意识1 1 0 j 。 根据上述研究逻辑,学者们用双眼竞争实验范式来研究个体对基本特征( 如线条) 、 一般物体、面孔等信息的无意识加工,以及这些无意识信息对个体注意的影响。 1 1 4 双眼竞争范式研究无意识信息加工的优势 在将双眼竞争范式应用于无意识领域的研究之i j i ,还有其他一些研究无意识的方 法。以往的研究范式通常是通过改变视觉刺激呈现的时间或空间位置来使刺激处于阈下 知觉水平,包括降低刺激的强度( 如调低刺激亮度) 、降低被试的知觉度( 如减少刺激 呈现时问) 、视觉掩蔽范式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视觉掩蔽范式。在该范式中,刺激的 呈现时间一般短于3 3 m s ,并立刻呈现后掩蔽刺激,从而使刺激的呈现处于阈下知觉水 平。但由于刺激呈现的时0 自j 极短,且有后掩蔽对刺激的干扰,有时不能引起稳定的行为 学和神经生理学效应,故有学者对该范式的有效性提出过质疑【1 0 j 。以往大量关于无意识 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存在不一致,很可能就是由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所导致。 与上述研究无意识的实验范式相比,双眼竞争或c f s 范式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 题。如自订所述,连续闪烁抑制可以长时i 日j 地抑制投射在某- n 视网膜上的刺激,这样就 可以使刺激较长时间地处于阈下知觉水平,另外由于没有后掩蔽刺激的干扰,因此可以 引出稳定的行为学和神经生理学效应。鉴于上述原因,虽然c f s 范式是最近才发展出来 湖北人学硕卜学位论文 的一种技术,却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无意识研究。 1 1 5 无意识信息i n tl l 】 1 1 关研究 早期用双眼竞争范式对特征信息进行的研究主要是考察无意识特征信息所引起的 后效应( a f t e r e f f e c t ) ( 例如视觉后像等) 强度是否会变小,并以此来判断个体是否对无 意识信息进行了加工。如用传统的双眼竞争范式研究发现,个体对被抑制的斜线、方波 光栅、m c c o l l o u g h 光栅和平移运动等低水平特征适应后产生的后效应强度并没有降低 1 1 t 1 4 ,说明这些无意识信息得到了大脑的加工。但g i l r o y 等f 5 1 研究发现,在双眼竞争 过程中,个体对被抑制的朝向光栅( o r i e n t e dg r a t i n g s ) 适应后产生的负后像强度减弱。 t s u c h i y a 等【l 通过c f s 范式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无意识信息得到了大脑 的加工,但在加工的程度上要低于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加工。另外,对猴进行的单细胞记 录、脑电以及脑成像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阈上知觉水平和阈下知觉水平的视觉刺激均能 激活v l 区,并且阈上知觉水平的刺激对v l 区的激活程度更大【m 19 1 。另外,w i e s e n f e l d e r 等1 2 0 】发现,在适应之后,螺旋运动的后效应的持续时间和之前被试能看见的螺旋运动的 总时间成比例,即之前知觉到的螺旋运动时间越长,之后产生的螺旋运动后效应的时i 日j 越长,而当被试知觉不到螺旋运动时,不会产生螺旋运动后效应。说明螺旋运动信息处 于无意识状态时,其后效应受到了干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特征信息处于不同的意 识状念时,个体对这些信息加工的程度不同,在双眼竞争过程中,阈上知觉水平的信息 和阈下知觉水平的信息的加工在视觉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就有了程度上的差异,并且这 种差异在视觉信息加工的晚期阶段更明显。 大量研究显示,双眼竞争的抑制过程可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大脑对复杂物体的加工和 语义分析。m o r a d i 等【2 l 】采用双眼竞争范式研究发现,只有当面孔能被个体意识到时才 会出现面孔身份的后效应,而当面孔不能被意识到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说明个体并 不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加工面孔。c a v e 等1 2 2 1 也发现,在命名任务中,只有那些在启动阶 段被加工到意识水平的刺激,才会引起启动现象。然而,某些特殊的物体在不能被个体 意识到时却可以激活某些脑区,如f a n g 等p j 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工具图片可以激活背侧 通路;背侧皮质包括v 3 a 、v 7 等区域对无意识呈现的不同图片的神经反应差别较明显, 与真人面孔相比,工具图片可以引起这些区域更强烈的神经活动。另外,j i a n g 等【2 3 】研 究发现,在c f s 范式中,恐惧面孔不论是否能被个体意识到,均能激活杏仁核,而中性 面孔只有在能被个体意识到时才能激活杏仁核。但不能被意识到的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 4 都很小程度地激活了梭状回( f u s i f o r ma r e a ,f f a ) ,说明即使无意以的面孔信息不能引 起面孔身份的后效应,但还是可以被大脑加工,只是程度不深而已。另外,m o r r i s 等【2 4 1 的研究也能支持这一观点,m o r r i s 等先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技术,让两张生气面孑l 中的 一张和白噪音形成联结,随后用中性面孔对生气面孔进行掩蔽,使其处于阈下知觉水平。 结果发现,与未形成条件反射的生气面孔相比,形成条件反射的生气面孑l 可引起右侧杏 仁核、枕核和上丘之问更强的联结,而降低了右侧畲仁核、梭状回和额叶眶回之间的联 系。但当形成条件反射的生气面孔能被个体意识到时,这种现象却消失了,说明无意识 的生气面孔的信息可以通过皮层下通路到达杏仁核。上述研究均表明,无意识状态下的 信息可以被加工,并激活某些神经区域。 1 1 6 无意识信息对注意的影响 最近,有学者通过双眼竞争范式和c f s 范式发现,无意识信息虽不能影响个体自上 而下的注意过程,但可以引起个体自下而上的注意,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无意识 信息可以被加工,但加工的程度不够,以至于不能引起个体的主观体验,从而使个体意 识到刺激的存在。s c h a l l 等1 2 5 j 最早使用双眼竞争范式研究了无意识信息对注意自上而下 的影响。首先,在中央注视点( 圆环) 内的左边或右边会出现一个线索,提示接下来的 目标刺激可能会出现在中央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由于线索出现在中央注视点内,故该 线索化过程为中央线索化( 相当于一个指向左边或右边的中央箭头) ,该线索可能处于 阈上知觉水平也可能处于阈下知觉水平,随后在中央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出现目标刺 激,要求被试看见目标刺激后对其进行反应。在该实验中,线索的有效性为8 0 或9 0 。 结果发现,仅仅当线索处于阈上知觉水平时j 会影响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而线索处 于阈下知觉水平时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当中央线索处于阈下知觉水平时,不能引 起自上而下的注意。j i a n g 等 2 6 1 最近的研究发现,无意识信息可以引起个体自下而上的 注意。该实验结合了c f s 范式和p o s n e r 的空间线索靶子范式,先向被试呈现中央注视 点,随后在中央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出现一个裸体图片,通过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使裸体 图片处于阈下知觉水平。最后在中央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出 现的目标刺激进行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结果发现,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裸体图片 可以吸引异性被试的注意。 , 、 一刖 l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1 2 关于面孔加工 与一般的视觉刺激相比,面孔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面孔是最常 见的刺激,它携带了一般刺激所不具备的许多信息,例如性别、年龄、种族、熟悉度、 情绪状态、社会地位等等。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形成了对面孔的特殊加工方 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面孔信息进行迅速地、有效地加工。另外,g o w n 等 2 7 - 2 9 】 的研究发现,婴儿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再认出母亲的脸,说明人类识别面孔的能力不同 于识别其它视觉刺激,而且,很有可能是先天所具有的。面孔识别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 域的热点问题,从最初的行为学和电生理学实验到现在的脑成像、t m s (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m a g n e t i cs t i m u l a t i o n ,t m s ) 和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等,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面孔识 别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1 2 1 面孔加工的几个特殊效应 面孔加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对普通面孔的识别和对情绪面孔的识别两个 方面。研究者们在对普通面孔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面孔识别的 跨种族效应和面孔识别的性别效应等几个特殊效应,与识别一般刺激不同。 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 f a c ei n v e r s i o ne f f e c t ) 指的是,当面孔正立呈现的时候,个体 可以迅速准确地识别面孔,一旦面孔倒置呈现时,个体就很难对面孑l 进行迅速准确地识 别,识别倒置面孔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识别正立面孔的正确率【3 0 1 。y i n 等川做过一项研 究,他们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 包括面孔、房子、飞机等) ,刺激呈现的方式包括正 立呈现和倒置呈现,然后让他们记住这些刺激。随后进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指出哪些 刺激是以前呈现过的。结果发现,当刺激j 下立呈现时,被试的再认正确率非常高;当刺 激倒置呈现时,被试对各种刺激的再认正确率均下降,其中面孔的再认正确率下降的幅 度显著高于其他刺激再认正确率下降的幅度,说明面孔的呈现方式对其加工有很大的影 响。大量e r p ( e v e n t r e l a t e dp o t e n t i a l ,e r p ) 研究发现,与正立面孔相比,倒置面孔能 在枕颞皮层诱发出一个潜伏期更长、波幅更大的n 1 7 0 波;而其它刺激( 如房子、工具、 动物等) 正立和倒置呈现时,没有出现这种现象1 3 2 3 3 1 。m o s c o v i t c h 等【3 4 l 通过f m r i ( f u n c t i o n a lm a g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i m a g i n g ,f m r i ) 研究发现,倒置面孔激活的面孔加工相 关脑区更小。 面孔识别的跨种族效应( c r o s s r a c ee f f e c t ) 指的是,个体加工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 6 1 前言 时存在明显不同,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一些学者发现,与识别异族面孔 相比,个体在识别本族面孔时反应速度更快而且正确率更高,表现出识别本族面孔的优 势【3 5 。8 1 。而另一些学者却发现,当要求被试对不同种族的面孔做种族判断时,与识别本 族面孔相比,被试对异族面孔判断的速度更快而且正确率更高【3 9 4 1 1 。 面孔识别的性别效应是指,个体的性别差异与面孔识别能力有关。h e r l i t z 等【4 2 】研究 发现,辨认面孔时,女性比男性辨认的成绩要好,表现为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随后, l e w i n 等【4 3 州1 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女性能更好地识别同性的面孔,而男性在识别男女 面孔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1 2 2 情绪面孑l 加工的特点 对情绪面孔进行的研究发现,情绪是面孔上一类特殊的信息,一旦面孔上带有了某 种情绪信息,那么,个体对情绪面孑l 的加工方式又有别于一般的面孔。主要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 1 ) 个体能更快速地加工情绪面孔( 尤其是恐惧面孔) 。p o u r t o i s 等1 4 5 1 的e r p 研究结果表明,大约从l o o m s 丌始,情绪面孔和中性面孔就可以对杏仁核产生不同程度 的激活,并且情绪面孔条件下含仁核的激活程度更大。其它脑区对面孔上情绪信息的反 应潜伏期与杏仁核无显著差异。如在1 0 0 m s 时,恐惧面孔和中兴面孔就可以引起前额叶 不同程度的激活,而在1 2 0 m s 时,恐惧面孔和高兴面孔可以引起前额叶不同程度的激活。 另外从1 3 0 m s 丌始,面孔上的情绪信息就可以激活颞叶。( 2 ) 个体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具 有强制性。强制性指的是不管个体是否注意到情绪面孔,都会对情绪面孔进行加工。 v u i l l e u m i e r 等1 4 6 j 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在被试进行其它任务时,未被注意到的恐 惧面孔所引起的杏仁核激活强度与被试能注意到的恐惧面孔所引起的含仁核激活强度 没有显著差异。a n d e r s o n 等 4 7 1 也发现,被试杏仁核对两种注意状态下( 注意和未被注意) 的恐惧面孔反应相同。说明个体对情绪面孔的加工完全不受注意与否的影响。( 3 ) 个体 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情绪面孔进行加工。w o n g 等【4 8 j 发现,阈上和阈下呈现的情绪面孑l 都引起了强烈的情绪启动效应。另外有研究显示,获得性面孔失认症患者不能在意识状 态下再认熟悉面孔,但在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认出 这些熟悉面孔【4 9 l 。这些研究结果 都说明,个体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对面孔或情绪面孔进行加工。 1 2 3 面子l 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可用于面孔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这些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研究方法包括神经心理学方法( 如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e r p 技术、i m r i 技术等。 某些脑损伤病人可表现出特异性面孔失认症,患有这种面孔失认症的病人不能识别 任何面孔,包括自己面孔的镜像,也就是说他们在识别面孔方面存在问题,但识别物体 没有问题。对面孔失认症病人的研究为面孔加工的特异性脑区定位提供了最早的证据。 m c n e i l 等【5 0 】曾报告了一例病人w j ,w j 不能识别人类的面孔,但可以识别复杂物体如 汽车和动物面孔。另外,m o s c o v i t c h 掣5 1 】报告另一病例c k ,c k 是一个患物体失认症 的患者,他能够识别出整个面孔,但不能正确地识别面孔上的各个器官。有趣的是,c k 不能有效地识别混乱面孔和倒置面孔,但能正确识别j 下立面孔。通过这两个案例,人们 初步发现,面孔失认症患者可以识别面孔上的各个部件,但不知道整个刺激实际上是一 副面孔;而物体失认症患者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后来,经过对这两例病人脑损伤区域的 比较研究,人们发现,面孔识别主要与腹侧颞叶和枕叶皮层有关。 随着e r p 技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们也开始用e r p 来研究面孑l 识别。大量研究发现,n 1 7 0 、n 2 5 0 等成分主要和面孔加工有关。b e n t i n 等【5 2 l 比较了正 立面孔、倒置面孔、单个面孔部件和非面孑l 刺激诱发的e l 冲的差异,结果发现,面孔 刺激诱发了腹侧颞叶后部的n 1 7 0 ,非面孔刺激却没有诱发n 1 7 0 。s a t o 等1 5 3 】研究发现, 熟悉的面孔不仅诱发了n 1 7 0 波,而且还在枕颞叶皮层诱发了n 2 5 0 波,因此,他们认 为,n 2 5 0 反映的是面孔熟悉性的加工。e i m e r 等p 4 】研究发现,熟悉面孔可诱发n 4 0 0 波和p 6 0 0 波,并且当熟悉面孔第一次呈现时,引起的n 4 0 0 和p 6 0 0 最显著。 p e t ( p o s i t r o ne m i s s i o nt o m o g r a p h y ,p e t ) 和f m r i 等脑成像技术为面孔加工神经 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证据。m o s c o v i t c h 等1 5 5 1 采用p e t 研究发现,被试在进行 面孔识别时,左右半球都会被激活,但右半球会被优先激活。因此他们认为,整体面孔 由右侧脑区加工,而面孔上的各种部件由左侧脑区加工。k a n w i s h e r 等【5 6 j 用f m r i 研究 了个体看面孔图片和物体图片时的大脑激活情况。结果发现,物体图片激活了被试的颞 枕区下部,而面孔图片不仅激活了颞枕区下部,同时还激活了部分右梭状回,即梭状回 面孔区。 1 2 4 面孑l 加工的理论模型 关于面孔加工的理论模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王哲将这些理论大 致分为三类:常模或平均面孔加工模型、双通路模型和分布性或联结主义模型【5 7 】。 常模或平均面孔加工模型认为,个体识别面孔时,先将面孔与记忆中的面孔常模或 8 1 前言 平均脸进行对比,然后根据面孔与常模或平均脸的变异程度做出判断。这一模型强调的 是个体认知系统中存在着各种面孔常模,并且对不同属性的面孔(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不同种族、不同阶层) 会形成不同的常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v a l e n t i n e | 5 s 】提出的 完全编码模型( a b s o l u t ec o d i n gm o d e l ,a c m ) 。该模型认为,在个体的面孔识别系统 中有一个多维度空间,各种面孔在该空间中呈正态分布,每张面孔在该空间内都有一个 独立的表征点,常模脸或平均脸就位于正态分布的中心,与个体认知系统中常模脸越相 似的面孔,其位置就越靠近中心,因此也就看起来比较典型;而与常模脸越不相似的面 孔,其位置就越远离中心,因此看起来也就比较特异。 双通路模型认为,在识别面孔的过程中,个体会同时对面孔上的不同信息( 如面孔 的基本特征和面孔的情绪信息) 分别进行加工,这些信息经由不同的通路达到高级皮层, 最后信息在高级皮层得到整合,个体便完成了面孔识别的过程。这个模型得到了一些学 者研究结果的支持。如b a u c e r 等【5 9 】认为,面孔识别是由两条通路完成的:一条是腹侧 通路( v e n t r a lr o u t e ) ,包括视皮层与边缘系统,主要对图像刺激是否为面孔进行判断; 一条是背侧通路( d o r s a lr o u t e ) ,包括视皮层、颞上沟、顶下小叶、扣带回和边缘系统( 主 要是杏仁核) ,主要传递面孔上的意义信息。b r u c e 和y a n g 6 0 】提出的功能模型( 详见图 1 ) ,该模型认为,个体在进行面孔识别时,首先会对面孔的结构进行编码,也就是说, 个体会对面孔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编码。编码后的信息会经两个平行的通道进入高级认知 系统。其中一个通道传递的是有关视觉处理的信息,包括3 个并行的子通道,分别传递 面孔的表情信息、面孔语言分析和直接通过视觉系统所获得的面孔信息( 性别、年龄、 种族) 。另一个通道和面孔识别直接相关,包含3 个串行的信息处理过程,依次是面孔 识别、个体特征形成和名字产生。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b r u c e 和y o u n g 的面孔识别认知模型1 6 0 分布性或联结主义模型强调的是,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不同的子过程间存在着交互 作用。如h a x b y 等【6 l 】提出的分布性神经系统模型( 详见图2 ) 。该模型认为,面孔上存 在两类信息:一类是不变信息,指的是可以表明个体身份,把一个人同其他人区别开来 的信息;另一类是可变信息( 表情、眼睛注视方向等) ,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可以促进个 体和个体间的社会交流。负责面孔知觉的神经系统也相应分为两个部分:核心系统和外 周系统。核心系统包括颞上沟、枕下回和外侧梭状回。外侧梭状回负责加工面孔上的不 变信息,颞上沟负责加工面孔上的可变信息。外周系统主要包括另外一些负责其他认知 功能的神经区域,如顶区、边缘系统等,这些脑区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该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