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渔父意象与传统隐逸文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用各种意象反映社会生活,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古代 文史哲贯通一体,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既是传 承几千年绵远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传统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渔父意象与隐逸文化的关系即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渔父意象与隐逸文化两者的联系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庄子及 其所代表的道家,脱胎于屈原的楚辞渔父,经过历朝历代作家的悉心创作, 而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玉”。以渔父为意象的古典文 学作品,大致分为以打鱼为谋生手段的渔翁原型和以追求闲散适性、不拘于时 的世外隐逸者的文学意象两大类型,从早期的名士“钓翁”到隐姓埋名的“世 外高人”,由道家学派的代言人到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他们或逍 遥出尘,恬淡自适,或愤世嫉俗,悲愤孤高;或惯看风波,全身而退,尽现“渔 父”这一遗世独立的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灼灼光华。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 史中,“渔父”形象成为隐高人的象征,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 隐逸文化的内涵,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意象的 产生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男口就是庄子与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各自的人格理想 及唐代起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儒道佛三家互补融合的独特思想系统。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渔父意象;隐逸寒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w i t he a c hk i n do fi m a g er e f l e c t i o ns o c i a ll i r e h a st h ei n t e n s ea r t i s t i cp o w e re x t r e m e l y b u tb e c a u s e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h i s t o r yl i n k e du pab o d yw i s e , t o o kr o o t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i n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f a r t i l es o i l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 s i n c ei n h e r i t e ds e v e r a l m i l l e n n i u mw a d d i n gf a rh i s t o r ya n do n eo f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i m p o r t a n tc a r l - i e r s , a l s ow a st h e a n c i e n tt i m e s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e x t e r n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t h eo l df i s h e r m a ni m a g ea n dt h eh i d d e nl e i s u r e l yc u l t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a r e o n e 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b o t hr e l a t i o nh a st a o i s mw h i c ha n dr e p r e s e n t si n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t h i sc u l t u r ea w a r et i m ez h u a n g - z i 1 e a v e st h ew o m bi no uy u a n sc h u e l e g i e so l df i s h e r m a n , t h ep r o c e s ss u c c e s s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w r i t e r s d e v o t e d l yc r e a t i o n ,b u te n r i c h a sg r a d u a l l y , b e c o m e si n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1 i t e r a t u r et o g e t h e rt h er o s ej a d e 瞰et h e o l df i s h e r m a na st h e i m a g e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d i v i d e si n t o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t a k ef i s h e sa sm a k e sa l i v i n gt h em e t h o d e l d e r l yf i s h e r m a np r o t o t y p ea n dp u r s u e ss u i t a b l e , d o e sn o ta r r e s ty us l l it h ee x t r a m u n d a n eh i d d e nl e i s u r e l yl i t e r a t u r ei m a g et w ob i gt y p e s ,f i s h e st h ee x t r am u n d a n e p e r s o no f h i g hs k i l la te a s ef r o mt h ee a r l yf a m o u sl i t t e r a t e u rw h ow e n gd a oc o n c e a l s i d e n t i t y ;f r o m t a o i s m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 s p o k e s m a n t o s p i r i tf r e e , u n i q u e b r o a d m i n d e df r o me x p l a i n i n gi m a g e ,t h e yo rr a m b l et h ed u s t , i n d i f f e r e n tt of a m e ,o r g a i nf r o ms u i t a b l e ,o rr e s e n t st h ew o r l da n dd e t e s t sm u n d a n ea l i a i r s , t h eg r i e fa n d i n d i g n a t i o ni sa n - o g a n t ;o ri su s e dt ow a t c h e st h ed i s t u r b a l i c e , t h ew h o l eb o d yd r a w s b a c k ,t h ec o m p l e t e l yp r e s e n to l df i s h e r m a nt h i sr e n o u n c e ss o c i e t ya n dl i v e sa l o n e i m a g e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b r i l l i a n tb r i l l i a n c e i n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 t h eo l df i s h e r m a ni m a g eb e c o m e st h er e c l u s ep e r s o no fh i g hs k i l l s s y m b o l ,a l r e a d yf o r m e do n ek i n do fu n i q u ei m a g et oh a v et h eh i d d e nl e i s u r e l y e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w a sr e p o s i n gt h ec h i n e s ew r i t e rt oa l o o f l i f ey e a r n i n gf o rw h i c h s t o o da l o o ff r o mt h ew o r l dt h eo l df i s h e r m a ni m a g ep r o d u c t i o nh a si t sp r o f o u n d p h i l o s o p h yr o o t , t h a ti sz h u a n g z ia n dt h ek o n gz it h e s et w oc u l t u r eg i a n tr e s p e c t i v e p e r s o n a l i t yi d e a la n d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g e t su pt h ec o n f u c i a nw h oi n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f o r i l l st os a yt h eb u d d h at h r e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f u s i o n s t h eu n i q u et h o u g h ts y s t e m s ,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w a n gj u a n (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w e ns h i h u a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c u l t u r es t u d i e s ;o l df i s h e r m a ni m a g e ;h i d d e n l e i s u r e l yc u l t u r a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钟蓦乏 签字日期:z ”7 年,z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旦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一 学位做作者繇惭新虢文所屏 i 。 r 签字日期:砷7 年月7 日签字日期:力叨7 年,月乡日 引言 引言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千百年来的创作发 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象征意味的文学意象。诗经采薇有。营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这样借写景物和季节变化来表达征 夫归家时复杂心情的诗句,读来令人唏嘘。唐代王昌龄出塞诗写“秦时明 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在“明月”和。( 边) 关”两个意象之前增加了 “秦”“汉”两个跨越历史时间的限定诃,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锗、雄浑苍茫的独 特意境虽然 采薇和出塞两诗前后时间相距甚远,但共同表达戍边征 夫及其家人的肺腑之言,反映了各自时代的文化生活,其感染力连后世作品亦 不可同日而语。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创造,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诗文的内容,深化某 种特定的情绪,从而传达“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受同一历 史文化背景的浸染,这些意象己成为带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文学因素或反过来 说,不同文化形态都可以在文学中得到印证。文学意象代表本民族文学成就, 又无不蕴涵深厚、凝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被赋予某秒特定的象征意义,王国维 在人问词话( 删稿)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若将王先生所指“景语”* 泛化为文学意象,同样可以说,“一切意象皆文化也。” 文学意象所包蕴的文化功能,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来说,古人讲“立象以 尽意0 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讲求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 意象便成为了沟通作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 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平和自然,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 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都因有意象的功能。可见,“人心营构之象”和。天 地自然之象”的合,便成了诗歌乃至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这样的作品底子 往往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而不褪色从形而下的情感角度而言,中国是一个诗歌 的国度,正如诗经序言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代文人借助诗这一形式来阐发心灵,不得志时常寄 情山水,转向自然的怀抱以求慰藉,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 引言 南别业) ,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 书叔云) 等不一而足。因此,作为文学作品( 主要是指诗歌) 中的意象便成了 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所以只要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 蕴 渔父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它的出现,代表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即隐逸文化现象先秦以来,由于受 孔孟儒家思想浸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抱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通过积极入世,实现人生的社会 价值,但同时又深受佛、道出世思想影响,在以仕进文化为主流文化外形成一 股隐逸的暗流。在文学作品中,淡泊萧散、旷达自适的渔父意象正契合了这种 隐逸思想最早出现渔父意象的是庄子渔父篇和屈原 渔父篇,两篇作 品中塑造的两位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为意象 象征隐逸文化的先河。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隐逸之风盛行,以渔父为意 象寄寓隐逸思想的作品有很多。到唐代,由于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隐逸之风 更盛,以渔父为意象的文学作品更多,著名的有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 的江雪。五代至宋,许多著名诗人词人都写到了渔父,主题思想都继承了 庄子和屈原中无名渔父浪迹烟波,寄情山水,自由放达的传统,并进一步渲染 了张志和等人的闲淡舒适的风格渔父意象出现在了元代大量散曲和绘画作品 中,到鲳清时代乃至近代仍一直发展过来,极大地丰富了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拓展了古典文学的意境,成为隐逸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从文化意义上说,渔父 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人格理想、“上善若水”的谦逊品格、归于淡泊的人生智 慧,渔父乃智者的化身,同时又寄托着中国文人向往与世无争的生存状态,仕 隐矛盾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左右他们的行为隐逸文化的暗流一直 流淌到现代文学史,如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 刘勇著,北京大学出 版社) 一书就有“从周作人到废名:现代作家的隐逸心理”一章,专门研究现 代作家的隐逸心理。因超过了古代文学研究范畴,故本论文不做论述。 2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的士阶层与仕进文化 隐逸文化是相对于中画传统主流文化仕进文化而言的。“士”则是立于 仕隐文化两端的行为主体。中国古代的仕进文化,将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在一 起。孔子言“学而优则仕0 就把读书与从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它既是当时 政治与文化现状的总结,又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中国以后的政治和文化。据余英 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自序所言,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西方所 谓的“知识分子”,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 会的良心”,但并不是泛指切有“知识”的人。西方所谓“知识分子”,除了 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晃上一切 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 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 的私利之上,“知识分子”的这种基本性格竟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o 中国 “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士大夫阶层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占据着 中心的位置,号称为。四民之首”孔圣人最先提倡的“士志于道? 便已规定了 。士”是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 行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 必审其所谓;所务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 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 损此则士人也”。 孔子的弟子曾参则进一步提升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承担 社会人生重大使命高度,。任重道远”成为士人们心目中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 孟子将士人界定为f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有铮铮骨气 的“大丈夫”。苟子所言“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大致点破了“士” 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功能。 先秦时代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0 秦汉统一中国至后来的历朝历 。士与中国文化 ,作者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出版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b 垡p ;鲍鱼i 理女鲴婪匝垡鳃堑鹫鲤整鱼警型珏璺盘垂塾签出! ,盟! 童! 塾堑 3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代,在比较安定的时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维持都落在士人的身上;在比 较黑暗或混乱的时期,“士”也往往担负起政治批评或社会批评的任务。汉代的 乡举里选和隋唐以下的科举制度,整个官僚系统大体上是由士阶层来操纵的。 以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而言,儒家仕进思想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二、中国士阶层的隐逸情结 受以上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各时代士阶层大多信奉个人内心世界的修养、 人格的完善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儒家所强调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使命感使知 识分子们大多抱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 人生价值取向,希望走向条光明坦荡的仕途,实现士之使命与抱负。不过,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具有精神生态上的多重性,就个体来说有自己的决裂与选择 的双重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产生真正思想、回归到自我的根本土壤。从社会 角度说,士人们即使处于社会中心的地位,但是兼济天下、求取功名的理想与 抱负又必然要依赖并取决于社会现实,是要有一定良好的社会现实基础方能实 现。如果社会现实并不能为士人们实现其使命与职责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作为 保障,或个人不愿意卑躬屈膝、委曲求全为迎合某一部分人,那么也就暗示着 其未来不可知的命运悲剧。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失意往往产生巨大的反差与 矛盾,于是,一些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士大夫们,以孟子“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的“独善其身”为人生宗旨,在山林田园、湖边江畔 找到了精神的“避难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有隐逸情结,这种古朴的隐逸情结逐渐形成了一种 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旧时士人虽然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但道、佛二家 都对旧时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这种影响按其表现形式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通过积极入世做官,建功立业,匡世济 民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以佛、道两家“无常”、“无为”等出世思想 影响,淡薄名利,隐居山林,求得个人生活宁静恬淡,但即使如此,超越世界 的“道”和现实世界的。人伦日用”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孔子 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种立身处世之道成为了古代士人带有一定 功利色彩的人生哲学。 总之,古时知识分子一旦在文化理想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现实的伦理道 德相合时积极用世,发生冲突而不能实现王道的历史使命时则悄然退隐,甘当 4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隐士,这种机变态度为文人们提供了一条可进可退、平衡仕隐矛盾的退路。 三、隐士身份嬗变与隐逸思想 “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o 因为隐士不仅仅指啸傲山 林不问世事的人,避开政治不是消极地逃避或者一蹶不振,而是隐居求志,待 时而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避开主流文化的侵蚀,保存自己的理想,担当整 个隐逸文化和隐逸传统的承载者角色隐士这个身份也有个嬗变的过程战国 时期鲁仲连能够替弱小国家排忧解难,史记称为。高士”;商朝的伊尹有宰 辅之才而杂于平民之间,史记称为“处士”;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等人, 不食周粟而死,孔子称他为。逸民”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逐渐明确,一般指 那些远离人群、远离闹市,不与当权者合作而又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南朝 范晔撰后汉书,专列逸民列传,他弓 易之言,说这些人是。不事王 侯,高尚其志”他把这些人分为六类:“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 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 i 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譬? 对 一部分人来说,隐逸意味着孤独的生活,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意味着踏上终南 捷径,“然而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泓泓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的 源泉,迟早会找到合适的渠道,流向人间。”o 毒 “隐逸”是一个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概念。真正明确提起隐逸,使之成为中 国文化的一种身份或符号的是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印, 这种无道则隐、存身求仁、审对面动的主张,谓之。道隐”。面庄子历代表的道 家学派则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 庄子- 逍遥游) 的大气磅礴取而 代之现实的。冷”与“酷0 由纯棒的自我存在到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谓之“心 隐”“虚”为至刚,“静”为至动,他向往的“至人”,更是超越于人世,因此 人世无从伤害,甚至自然力量也无法侵入的超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西而 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 海之外。”西孔子所提倡的。道隐”侧重于权时之术,庄子的“心隐”则是否定 。t 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 美) 比尔波特著明洁译民族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出版 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隆士,( 美) 托尔渡特著明涪潭民族出版社,2 0 0 1 年9 旯出版 o 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 ,( 美) 比尔波特著明洁译民族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出版 。论语卫是公第十五,百度国学网h t t p :g o o x u eb a i d uc o m p e g e c 2 d b d 3 e t t l 4h t m l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百度国学舟h n p j g a o x u e b 函如峨喇7 a 掰7 d 到l 玉衄l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现世的烦扰,表现出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但据实而论,庄子的隐逸王国是 一种近乎涅榘式的“美丽的死亡”,因此,从审美的层面看固然不乏诗意,但落 实到行动中,却远不如儒家富有操作性。 而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的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 谓之“朝隐”。而到魏晋时期的“林泉之隐”,士人们既身居林泉不弃文化创建, 又对时事放言不羁,人格高标豪迈,则把中国隐逸文化推向光辉灿烂,非常成 熟的阶段。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春秋战国颇 为类似,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思想极为活跃解放的时代。因为 有了春秋以来隐逸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由于魏晋玄学调和儒家和道家学说, 使隐逸文化的理论更为系统成熟,使魏晋成为隐逸之风大盛的时期。魏晋士人 “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 汉东方朔的“朝隐”是权变之术。魏晋林泉之隐是抗言不羁、孤傲独立的士人 精神的光辉显现,是孔子之隐的继承者。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其批判精神难 得一见。所谓的魏晋风度也泯为历史陈迹。 初盛唐时期,因为社会政治较为包容,仕隐齐一,也正是这种包容宽松的 气氛“蕴化”了隐逸文化的真精神叛逆和反抗意志。后来的士人门似乎居 安太久,面对时事的变故难以应付,也失了前代的头角峥嵘。中唐时白居易提 出的“中隐模式”,承接了朝隐的路数,但又失了朝隐的游刃宦海而不失初心的 权变之道,而沦为仅仅为了解决生计保命存身的投机行为,与隐逸文化的旨趣 大相径庭。唐代“酒隐”对士人的悲剧意识的舒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分野也 大。上焉者借酒使生命审美化、对现实起到超越的作用,使得隐逸文化达到深 微的境界;下焉者则借酒放浪形骸,逃避现实,游戏人生。因为酒隐是向内的 关照而失去了隐逸文化忤逆精神,标志着隐逸文化真正的衰落。而明清期间的 壶天之隐则龟缩了士人的人格,是隐逸文化的终结。 总的来看,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就在于对禁锢的主流价值系统的叛逆,对 僵化的道统和无道的政统的矫正,在于它为学统这个开放的系统提供了强有力 的原始能量。它实现精神价值的机制在于通过学统输入道统,再由道统来矫正 政统。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得任何板结的社会 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这就是隐逸文化的“积极意义”。另外从思想根源来说, 在中国的文化心理中,一直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这种以道家思想 为核心、以儒释为补充的隐逸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国各阶层产生潜在的心 6 第一章传统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 理影响受到这种思想的浸染,中国人向来就有一种回归自然,心无拘役的心 理预设,这是其归隐的潜在动机,也是隐逸文化隐伏于传统主流文化之外,历 经几千年而不绝的根本原因。 7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必然性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投归隐逸、羡慕隐逸 的名士遁迹山林,将自己作为隐逸的主体融入到隐逸的客体即自然万物之中, 在自然山水间实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实现个体空间精神与 客体两个方面的“绝对自由”。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 吟咏的“隐逸诗”以及以“渔父”为代表的文学意象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 景中熏陶的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势,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使渔父意象与隐逸 文化的结合由偶然最终成了必然。 也许是受多水且具浪漫气质的南方楚文化特质的影响,在众多的古代文学 作品中,出现“渔父”这个独特的文学艺术形象。渔父形象一开始出现就契合 了隐逸、遗世独立的文化意味,“渔父”形象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在 各朝各代历史中均有作家悉心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玉”。诗文里 的“渔父”意象,古已有之上有诗经卫风写“藿藿竹竿,以钓于淇”,屈 原渔父“清兮濯缨,浊兮濯足”,中至唐代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 歙乃一声山水绿”,张志和 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 代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 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下到清郑板桥渔父本意“波 淡荡,燕低昂,小舟丝网晒鱼梁”,王士祯( 渔洋山人) 真州绝句六首选一“好 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如此种种,或是逍遥出尘,恬淡自适, 或是愤世嫉俗,悲愤孤高;或是惯看风波,全身而退,甚至坐俟良机,用世立 功,犹如沧海一粟,尽现“渔父”这一遗世独立的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灼 灼光华。“渔”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代表隐逸与智慧的人生哲学。 “渔”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鱼的美味,而在垂钓之时那种随意安适、潇洒旷 达的心境。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中,“渔父”形象成为隐士高人的象 征。 。渔父”形象经历了由历史传说中的钓者到道家学派的代言人再到历代文 人笔下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的过程。分为以打鱼为谋生手段的渔翁原 s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型和以追求闲散适性、不拘于时的世外隐逸者的文学意象两大类型。 二、早期的名士。钓翁。 渔父首先作为捕鱼者或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关于钓翁的传说已经有 数千年的历史,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礓溪著名钓翁姜太公的故事了。姜太公名姜尚,又名 吕尚、吕望,字子牙,据今存元刊 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 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鸯水面三尺,尚自言日:负命者上钩来! 正是因为在渭水边用直钩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和他那旬相当自负的话语。后来 周文王亲自前往磴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姜子牙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 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后来,姜尚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死后还被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 在明代万历年阅许仲琳创作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成为一位 全智全能的神仙,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姜太公由名 不同寻常的钓者变成了为民间广为信奉的神。而文学上就用“磕溪渔父”的典 故,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 三次拒绝贵为天子的同窗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 字子陵) 恐怕是 史上最有名望的渔者了。传说他披着一件羊皮,终日在桐庐富春江边垂钓,不 仕光武帝刘秀,甘愿当一名逍遥的渔父。关于严子陵钓鱼,古代典籍中也有记 载。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 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由是严光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 的盛名后来李白这位放达不羁、向往自由人生与独立人格的浪漫主义大诗人 对严子陵。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江”( 李白古风十- - ) 的行为就极为仰慕, 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 心与浮云闲”( 同上) 宋代范仲淹一生有两处题记最为出名,一是岳阳楼记, 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于世,二就是在严子陵钓鱼 台题的 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名 旬,不但写出了钓鱼台的山水胜景,而且写出了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当今还有 人仰慕这位高士心性的安贫恬淡,如赵健雄作散文随笔严子陵垂钓处赞其 9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本来可以做宰相的,不做了,寻一僻静处,过凡人的日子,这才叫隐士”。 南朝宋人王弘之,家贫却喜山水,性好钓,宋武帝曾多次征召他做官而不 受。据南朝梁沈约著二十四史之宋书隐逸记载: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 头,弘之常垂纶于此或问:渔师得鱼卖否? 王日:亦自不得,得亦不卖 其回答活脱脱道出了王弘之的潇洒。 三、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的意思指“能为而不为”,若是一个普通渔翁,捕鱼乃生计,竞日劳作, 不知。世之有魏晋”,没人会叫他隐士,而只有那些象征智慧又同时甘愿隐姓 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渔父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 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从性质 上说。名士钓翁与无名渔父都是隐逸与智慧的象征,不过身份不一样,钓翁是 还没有完全出世的渔父,无名渔父才是彻底隐逸的士入。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 多纯粹的渔父,他们几乎都是些世外高人。他们不仅生活充实闲雅,而且对为 人处世、治国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解。表面上不问世事,寄情山水,但实际 上都是博学深邃,藏而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 - - 十五史之南史隐逸上中有一位显出玄机的渔父: 渔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康孙缅为寻阳太守,落日逍遥渚际, 见一轻舟陵波隐显饿而渔父至,神韵萧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乃问:“有 鱼卖乎? ”渔父笑而答曰:“其钓非钓,宁卖鱼者邪? “缅益怪焉遂褰裳涉 水,谓日:“窃观先生有道者也,终朝鼓橙,良亦劳止吾闻黄金白璧。重利 也,驷马高盖,荣势也今方王道文明,守在海外,隐鳞之士,靡然向风子 胡不赞缉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 。渔父日:“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 辨贱贫,无论荣贵”乃歌日:“竹竿藿藿,河水澈澈相忘为乐,贪饵吞钧 非夷非惠,聊以忘忧”于是悠然鼓棹而去 此中渔父俨然为一飘然洒脱的世外高人。太守孙缅想得高人指点迷津,却 忘了相忘于江湖的典故。渔父“悠然鼓棹而去”,想孙缅一定望着渔父的背影 长叹。 。每日甘肃) ( 岫p m v 笋_ i 曲丑y m c n 2 0 0 4 0 3 2 4 1 6 2 2 0 0 4 3 2 4 a 0 1 2 9 2 0 3 1 h i m ) 作者;赵健雄,2 0 0 4 年0 3 月2 4 日 l o 第= 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明代萧良有所撰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 渔者”和“鼓橙诗翁”“放歌渔者”指唐时崔铉为江陵守时,有楚江渔者, 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辑自放歌。人闯日;“君隐者之渔耶? ”对 日:“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鼓 世诗翁” 指宋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日:。无 鱼有诗。”乃鼓橙而歌e h “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 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 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 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西汉刘向所著新序杂事第- - 还有一篇关于无名渔父开导君主、阐述治 理国家道理的记载: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目:“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 来献也”左右日:“鄙哉! 辞也”楚王目:。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困 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官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 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 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 且今行之”于是乃遭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 官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 赖之,可谓仁智矣 打渔人献多余的鱼以谕楚王,楚王为政得以醒悟,楚国人民也因之得到了 好处,可以说渔父做了仁慈而明智的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仁君做的事, 这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也繁荣稳定,国家日益富强发达搜刮民脂民膏以自 肥,这是昏君做的事,致使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只有铤而走险,社会也就动乱, 国家因之衰亡。打渔人以献鱼谕楚王,不仅使楚国鳏寡孤独得到抚恤,也挽救 了楚国。 在先秦时代无名渔父中还有一位侠义之士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 伍子胥受楚平王的迫害逃奔吴国,在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一个侠 义的渔父拒绝悬赏千金的诱惑渡他过河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锝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 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e l :。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 日: “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琏,岂徒百金剑邪! ”不受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寥寥数笔,形神兼备,渔父的侠义之举堪比荆轲。 东汉赵晔所撰杂史吴越春秋更将渔父助伍子胥渡江的经历敷演为一段 长达五百余字的情节曲折迷离的动人故事: 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日:。渔父渡我! ” 如是者再渔父欲菠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日:“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日: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 渡为? 事寝急兮,当奈何? ”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日:。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 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 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日:“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 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日: 。吾见子有饥色,为予取饷,子何嫌 哉? ”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 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日:。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 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遂辞不受谓子胥日:。子急去勿留,且 为楚所得? 。子胥日:。请夫人姓字”渔父日:“今l e t 凶凶,两贼相逢。吾 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 子为芦中入,吾为渔丈人。 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日:“诺”既去,诫渔父日:“掩子之盎浆,无令其 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己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得到救助的伍子胥告别渔父时再三叮嘱他,不要把自己行踪说出去。渔父 面对伍子胥的不信任,感到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受到莫大的侮辱,毅然覆船自沉, 证明了自己人格之高洁,同时也告诉伍子胥可以永远放心了渔父卑微得连名 字都不曾留下,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散发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虽如芥豆之微, 却也足以把人性照亮。 四、道家学派的代言人 庄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 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台湾学者徐复观先生认为, 孔子死后,将孔子的儒家精神发展到高峰,以形成儒家正统的,是孟予;将老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子的道家精神发展到高峰,以形成道家正统的,是庄子。儒家以仁义为内容, 极其量于治国平天下,从正面担当了伦理、政治的责任。但道家以虚静为内容, 在成己方面,后世受庄子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多为甘于放逸之行的隐士。o l 、庄子之渔父 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 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见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和孔子对话 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交谈,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 形仁义”,。饰幸l 乐、选人伦”之举,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 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 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 提出贵“真”,“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其内涵是。受 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散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是所以贵真也。”在渔父( 或说庄子) 来说,“真”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上 天的赐予,不可抛弃。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这位老渔翁言 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 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 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 还归自然的主张。 一 本篇尽管被说是庄派学说的后学之作,但沿袭了庄子散文的一贯特点,无论 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渔父都是一篇说理透彻、自然流畅、恣 肆洒脱的散文本文是最早完整塑造“渔父”这一文学形象的作品。寥寥几笔 勾画了其外貌、动作,大量的笔墨用在劝说孔子的语言刻画上,孔子及其弟子 反而成为了陪衬的次要人物。通过对话的方式,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驳倒对方, 阐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同时无形中也是为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可信度。在 思想主张方面,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作渔父、盗跖、 胜箧,以诋吡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在艺术价值方面,清人方东树 评价说:“大约太自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 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因此。他的思想主张被认为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在 文学语言方面,他却起了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人们往往会被他的奇特洒脱的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转引自红楼精神与道家思想( 转自红楼艺苑 网址 脚w w w w r 叩e 鲫w n 酣f d 酿a i 】s f 7 2 1 h t m l ) 1 3 第二章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思想所吸引,但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同屈原的“骚赋”相媲美。 对圣人的向往与崇拜,可说是儒家精神的一大特点。而道家人物如庄周,则 认为。圣人”二字,便己容易引人入迷。容易叫人误想作圣人是高出于常人的 一种超越外在。于是他高侣归真返朴,回归自然因此中国道家的个人主义, 要叫人能和光同尘,挫去个性光芒,将个人默化予大众之深渊,混茫一体,而 决不是要求个性在群体中自露头角。因此,道家不称他们的理想人为圣人,而 改称为真人。儒家的圣人人人可为。而道家的真人,则自然即是,为则失之, 庄子代表的道家对后世影响较近于本色 庄子不但以渔父作为隐道者身份出现,其本人还表示过愿意钓鱼于永边,并 自比为“曳尾涂中”的种龟,显示庄子思想的机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目:。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 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e l :。宁生而曳尾涂 申”庄子日:“往矣! 吾毒簪曳尾于涂申” 本篇出自庄子秋水,作者用曳尾涂中的神龟自喻,表明与其显身扬名 于庙堂之上毁身灭性,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的态度。在这则故 事里庄子果断地选择了曳尾于涂,其实是选择一种生之自由。有人说庄子是因 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厌恶世俗生活,才选择了垂钓碧溪之上。这种说法 似乎又落入了历代那些因社会黑暗仕途不锝意而归隐的俗套里。庄子的选择也 许和社会状态没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只是他单凭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情境做 出的选择。 人间世里有这样一段关于木之用处的记载,那些不能取材的树木因没 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有寿延,而有用之树反而终身受苦,不能享尽天年,而 中途天折。这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大学《教育电视节目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体育一啦啦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农业大学《无线通信与车联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防毒防艾主题班会课件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国美术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机器学习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项目部与供应商安全生产供应合同 项目部与供应商如何配合
- 武汉音乐学院《企业形象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春天就是我童声合唱简谱
- 每日30字练字格电子版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 钢拱桥专项吊装方案终稿
- 24式太极拳教案(1~4课)
- 哈萨克斯坦铁路车站代码
-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
-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PPT-37张)课件
- 客房控制系统——RCU系统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挖掘机构设计
- (会议纪要(2011)第29期)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纪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