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灿蒜版i 口 州究 中文提要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 中文提要 本文从明末清初插图版画、清中期独幅版画以及清后期桃花坞木版年画三个阶 段,厘清姑苏版画在清代的发展脉落及兴衰的历史过程。苏州自明中叶以来就是江 南刻书、印书中心,形成清秀、隽丽、小巧的苏州派插图版画。成熟的插图版画积 累了精湛的刻、印技术,清中期独幅版画勃然兴起,这种版画脱离书籍插图的功用, 以反映繁华的姑苏城市风景、人物仕女为主要内容,这类独幅版画更凸显版画的艺 术性。但随着清后期经济的萧条,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姑苏版画逐渐发展为清后 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形式,成为一种纯粹的民俗工艺品,其版画的艺术性逐渐退居 其二。纵观清代姑苏版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艺术样式的兴衰背后,不仅有 经济的、文化的原因,更有技术的原因,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衰落深刻影响着姑苏 版画的发展和演变。 关键词:姑苏版画桃花坞木版年画雕版套印 作者:程颖 指导教师:张朋川 塑垡堕垄:坠竺塑塾 茎兰丝些 a s t u d y o fs u z h o u p r i n t i n gi nq i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e s s a yi sa b o u t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t h ep r i n to fs u z h o ud u r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h o w i tg e t st h r i v i n ga n d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u n d e r d e v e l o p i n gi nt h et h r e e p e r i o d so f i l l u s t r a t i o np r i n t i i l gb e t w e e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s o l op r i n t i n gi nt h em i d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a o h u a w uw o o d c u t p r i n t i n gi nt h el a t e rt i m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 m i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s u z h n uw a st h ec e n t e ro fb o o kc u ta n dp r i n ta r o u n dj i a n g n a n i t w e n tt ob eas c h o o lo fi l l u s t r a t i o n p n n l i n go fs u z h o uw i m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c o m e l y , m e a n i n g f u la n de x q u i s i t e a f t e ri tg o tm a t u r e ,i ta c c e l e r a t e da n da c c u m u l a t e dt h es k i l l so f c u ta n dp r i n tf o rt h et h r i v i n go fs o l op r i n t i n gi nt h em i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o l ow a s s e p a r a t e df r o m b o o ki l l u s t r a t i o np r i n t i n g sb u tf o re x p r e s s i n gt h ef e a t u r eo f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 c i t yo fs u z h o ua n df i g u r e so fl a d ya n dm a d a m t h i sk i n do fp r i n t i n gs h o w e do b v i o u s l yt h e a r t i cf a c e to ft h ep r i n t b u tw h e nt h e s o c i e t yg o td w i n d l i n gi nt h el a s tp e r i o d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 w i t ht h eo c c u r r i n go fn e wt e c h n o l o g yo fp r i n t i n g ,t h ep r i m i n go fs u z h o uv c d s c o m i n gt ob et a o h u a w uw o o d c u tp r i n t i n gi n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i tw a saf o c a la n d c i v i lh a n d c r a f tw i lt h ea t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a d i n g v i e w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p r i n to f s u z h o u ,w ec a l ll e a r nt h a tb e h i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a n dd e c a y i n go f af o r mo f a r t w o r k s ,t h e m a r em a n yf a c t o r sd e c i d i n ga n dl e a d i n gi tt og r o wo rc h a n g e ,w h i c hm a yb ee c o n o m i c a l , c u l t u r a l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c a u s e s t h e nw ec a ns a yt h a tt h ep r o g r e s s i o n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u t i sa k e y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p r i n t o f s u z h o u k e y w o r d s :t h ep r i n to f s u z h o u ;t a o h u a w u ;n e w y e a r p r i n t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p r i m i l w r i t t e n b y :c h e n gy i n g d i r e c t e db y :z h a n g p e n g c h u a n 邓4 6 1 3 0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煎差之日 期:趁! 业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煎起日期:丝! 丝竺 导师签名日期: 清代蚺苏版碱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版画”有复制版画与创作版画之别,有古版画与现代版画之称。1 9 3 6 年中华书 局出版的辞海“版画”条中这样释之:“将绘画复制于木、竹等版上,或由木刻版 拓制之画,皆称版画。”现代汉语词典“版画”条中这样释之:“用刀子或化学药品 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石版、麻胶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显 然前者倾向于古版画的解释,后者是对现代创作版画的解释,本文所指称“姑苏版画” 乃古版画的范畴,苏州古称“姑苏”,前面加上一个“清代”,在时间上就将苏州古版 画断限在清代的研究。古版画简单地说就是以雕版印刷方式取得的图画,因为古代大 量运用的匦版材料是木板,所以也称木版画或木刻画。 从以往的研究上看,人们对苏州版画的研究重点放在桃花坞木刻年画,桃花坞木 刻年画是姑苏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姑苏版画绝不仅仅就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在美 术理论上,关于古版画,木版画的认识,因角度、视点的不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果从中国版画史的角度加以观察,便不难发现在研究上的偏倾:提起古代木刻, 就是小说戏曲的绣像、全图和文人所用的笺纸,一提起民间的木刻就是年画。 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民间木刻者,多以年画概称一切,当然这都是中国木刻( 版) 成就的一部分,不容忽视,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把大量的民间木版更为丰富的其他样式 排除在研究之外。”关于苏州版画的研究也如张道一先生所说,长期以来把对桃花 坞木刻年画的研究,当作对姑苏版画的研究,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认识,理论界形成 的共识:它形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中期雍正、乾隆年间,于清末鸦片战争后逐渐衰 落,桃花坞木版年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时期。诸如此类的既定认识 左右着人们对姑苏版画,甚至桃花坞木版年画现有的认识和研究。这种说法其实质是 把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姑苏版画来考察和认识,是以小概念桃花坞木版年画含盖大概 念姑苏版画。本文对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姑苏版画的研究与以上观点不同,笔者认为清 代姑苏版画始于明末清初的插图版画,后脱离书籍插图,发展为独幅敝画,至清中期 姑苏版画形成蔚然大观,日本学者也把盛期即雍正、乾隆年间的姑苏版画称为“姑苏 。张道一文集下p 7 1 5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1 清代灿井版i 唧研究 第一章绪论 版”,清末姑苏版画逐渐衰落,桃花坞木版年画迅速成为姑苏版画的主要形式。嘉庆、 道光年间以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此张道一先生也这样认为:“收 藏于日本的一批清代乾隆版的苏州舨画如岁朝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 等不仅版面大,刻工细,而且继承传统界画,人物画传统,又参西洋的透视法真 正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后来被称为桃花坞木刻年茴者已是晚清的作品。”。在 这里张道一先生对姑苏版画与桃花坞木刻年画已说得很清楚:桃花坞木刻年画仅是姑 苏版画在晚清的一个时期,本文把姑苏版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研究,而桃花坞木 刻年画只是姑苏版画在清后期豹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在讨论清代姑苏版画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现有研究状况。目前有以下几种: 首先国内以年画研究为切入点,兼论桃花坞木版年画,如阿英的中国年画发展史略, 全书不分章节,以论述桃花坞年画和杨柳青年画为主,该书发表于1 9 5 4 年,是国内 较早论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代表作,书中重要的观点是提出清代年画应该以鸦片战争 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南方年画的中心就是所谓姑苏版,即桃花坞画铺印行 的年画。”o 在这里阿英先生认为清中期的姑苏版画是年画,在论述年画的性质上,以 吴谷人题欢乐图诗为例,认为欢乐图和年画的性质是一致的。而且书中谈及“仿 泰西笔法”及其消失的原因。另外薄松年先生中国年画史、王树村先生中国年 画史及其诸多文章和论著中多次论及桃花坞木版年画。第二、对桃花坞木版年画做 专题研究的论著,以1 9 6 2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汝醴、罗东子桃花坞木 舨年画为代表,是国内较早、较全面论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专著,书中首次从文化 的角度剖析桃花坞木版年画前期与后期的不同风格。第三、庞薰菜先生在中国历代 装饰画研究一书中从装饰艺术的角度,论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装饰意义,这是版画, 尤其是民间版画研究的一个新视点。第四、凌虚先生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风格 特点,尤其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刻印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代 表文章桃花坞木刻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刻版技艺经验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 印刷特点。第五、浙江大学英小也先生的研究是从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角度,研究 清中期尤其是乾隆时大量“仿泰西笔法”的作品,在中外美术史上、文化交流史上的 重要意义。代表性文章乾隆年间姑苏版所见西画之影响。第六、国外研究姑苏版 o 张道一文集下,p 4 6 1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舨 。中周年画发展史略) p 7阿英朝托美术出版杜1 9 5 4 年版 2 清代蚺苏版画研究 第一章绪论 画以日本为最,如黑田源次的支那版画史概观,小野忠重苏州版画及其时代, 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以及王舍城宝物馆出版的苏州版画,日本学者对姑 苏版画的研究重点是清代中期尤其是流传在e t 本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姑苏版画精品。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研究重点是苏州版画在清晚期桃 花坞木版年画这一阶段,且多从年画切入,国外,尤其日本学者研究重点是苏州版画 在清中期尤其乾隆时期的“姑苏版”,且从版画切入,日本学者不称其为苏州年画而 称其为苏州版画,这两部分本就是清代姑苏版画的重点,但由于国内、国外所藏姑苏 版画作品资料各有千秋,故而研究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以上是对目前研究现状的综述。 本文清代姑苏版画研究试从明末清初插图版画、清中期独幅版画以及清后期 桃花坞木版年画三个阶段,厘清姑苏版画在清代的发展脉落及兴衰的历史过程。之所 以能将明末清初插图版画、清中期独幅版画以及清后期桃花坞木版年画串在一起,是 因为它们同为雕版印刷技术支撑的版画,这是本文的一条主线,从中可以洞悉清代姑 苏版画的发展变化,技术的兴衰到艺术样式的转变再到文化领域的影响,这之间是互 动关系。 苏州自明中叶以来就是江南刻书、印书中心,插图版画自然不在话下,形成清秀、 隽丽、小巧的苏州派插图版画,与同时期的金陵、武林、徽派版画并驾齐驱。成熟的 插图版画积累了精湛的刻、印技术,这为版画脱离书籍走向独幅版画创造了充分的物 质技术条件,清初以后,书籍插图渐趋衰落,在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姑苏城,自清 中叶一种新型的独幅版画勃然而兴,这种版画脱离书籍插图的功用,以反映繁华的姑 苏城市风景、人物仕女,年节装饰为主要内容,这类独幅版画更凸显版画的艺术性, 且此时由于受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在文化艺术上的影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有 西洋美术之风的浸染,姑苏版画中大量“仿泰西笔法”的作品,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史上意义重大。但随着清后期经济的萧条,内外战争的连绵不断,繁华的姑苏盛景一 去不返,姑苏版画逐渐发展为清后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形式,成为一种纯粹的民俗工 艺品,其版画的艺术性逐渐退居其二。纵观清代姑苏版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 艺术样式的兴衰背后不仅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也有深刻的技术原因,姑苏 版画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于成熟的雕版刻印技术,如果一种艺术样式过多地依赖于一种 技术,那么它的兴衰也是必然的。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 第二章清代姑苏版画的产生背景 第二章清代姑苏版画的产生背景 要说我国版画的历史,王伯敏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版画从现存最早遗迹说起, 有着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就整体而言中国版画在明朝就达到鼎盛,清朝是中国古 版画的续盛。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并非如此,苏州就是这样,虽然明朝苏州的刻印业 在江南已小有名气,但与同时期的金陵、武林等地的古版画相比,仍有差距,姑苏版 画的发展至清代才迎来其鼎盛时期,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略一书中说“ 坞中诸肆,始为江南各地刊画之枢,盖自徽派版画式微以后,吴中刻工起而代之 矣。”清代金陵、徽派等地区的版印业相继衰落唯苏州地区版印业蒸蒸日上, 形成姑苏版画的蔚然大观。其中原因纷繁复杂,当时的苏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 优势,在清代姑苏繁盛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在足备的刻印技术和物质材料的条件下, 成就了辉煌的清代姑苏版画。 第一节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姑苏版画在清代的辉煌成就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清代姑苏繁荣的商业经济是 其最根本的动因。 苏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明后期在苏州的丝织业中首先 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万历二十九年( 1 6 0 i ) 巡抚曹时聘给中央政府的报告里 说“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 业则死”o ,这种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明末清初的战乱,几乎将这一脆弱的资本主义幼芽摧折殆尽,清初社会稳定,经 济迅速恢复,至康熙,乾隆问,这种资本主义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超过明代,苏州 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城市,城里聚集南来北往的大批工商业者,工商业会馆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雍正七年岭南会 馆广业堂碑记中载:“姑苏江左名区也,声名文物,为国朝所推,而阊门外商贾鳞 。中舀版画通史p l 王伯敏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版 。 7 历实录巷3 6 1 。顾禄清嘉录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 4 滔代站秀强画研究第二章渍 弋站苏舨画韵产生背景 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当时的苏州号称“东南一大都会”。 乾隆二十九年苏州画家徐扬完成的盛世滋生图描绘了当时苏州的繁华景象, 该画长1 0 米,宽3 6 厘米的长卷,画面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苏州河上粮船、货 船、木筏、竹筏船帆如云,约计4 0 0 多只,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繁多,可以数出的 商家店铺2 3 0 多家。当时的苏州是拥有十万户居民、五十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工商业 经济的繁盛。使得人民生活日益富庶。姑苏版画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等作 品中也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市井街貌。清代姑苏繁华的商业城市经济,孕育了成熟的市 民阶层,以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作坊主为主体的新兴市民阶级迅速崛起,并推动清 代苏州的市民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苏州人悉地灵,一向是文人汇聚之地。王鏊称:“苏人才甲天下科第往往取 先天下,名臣硕儒亦多发迹于斯。”苏州府以多出状元而闻全国,无论是宫廷的仕宦 缙绅,还是乡里的文人墨客,苏州可谓人才济济。 苏州出现士人高峰,正是江南经济高涨之时,使物质文化在精神文化的浸润中 折射同样的时代光辉,文人学士,作为为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拥有较为优裕 的经济条件。他们在物质生活享受中追求精神情趣。他们尚古好雅的审美观念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倡率意义,影响着新兴的市民阶层钓审美趣味。“夫标榜林壑、品题酒 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 才于情焉。”。 明中叶以后,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苏州手工业、商业 兴盛和市民阶层的强大,市民思想的活跃,在当时全国首屈一指,中国传统封建社会 里“农本商木”的儒家学说一直对商人阶级持压制歧视态度,新兴城市商贾和作坊 主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努力 模仿效袭文入学士的才情风韵,随着经济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提高,不仅商贾大股挤 身社会上层,就连民间能工巧匠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清代 姑苏城市勃兴起儒雅的市并文化,尤其是姑苏版画中的都市风景,美人仕女题材的版 画,是这种儒雅的市井文化的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和欣赏习惯有力推动着通俗 文化的发展,如当时通俗文学的创作就在全国名列前茅,长洲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o 沈春泽序长物志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第二章清代姑苏版画的产生背景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世人所称谓的“三言”,太仓王世贞的呜风记,昆山 梁辰鱼的浣纱记等都是深受市民欢迎的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文学作品的涌现,也 为版画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总之清代姑苏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姑苏版画产生的沃土。 第二节成熟的刻印技术和优质的物质材料 古版画是以雕版印刷技术为支撑;其依赖于高超的画、刻、印技术,件优秀的 版画作品是集画工、刻工、印工共同智慧的结晶,其中一个环节粗制滥造都不可能成 就一件好的作品。清代姑苏版画的成就得益于该地区成熟的画、刻、印技术支持。 首先我们看一看当时的职业画工情况,苏州自古是江南文入画家辈出的地方,自 明朝起,苏州作为江南名镇,繁荣的经济文化滋生了吴门画派的崛起,“自元朝以来, 文人士大夫就以苏州地区为活动中心,形成了一个雅好艺文书画的社会风尚,”。明初 就有赵原、陆广、刘珏、杜琼、王一鹏的等一批元末文人画家和著名的职业画工周臣, 周臣的第子众多,许多第子也象他一样成为职业画工,专为苏州的画坊从事各类画稿 创作,他的弟子中包括唐寅、仇英这样的知名画家也为画坊制作画稿,这与当时文人 卖画已成风气有关,“吴门四家”坦然与名类形形色色的顾主应酬打交道,“至于仇英 的成就,则体现了苏州一带画坊制作业的最高水平,保持了传统画中重要的再现成 分。” ,总之以唐寅、沈周、文征明、仇英为首的吴门画派的兴起以及对职业画工的 影响,为清代姑苏版画准备了熟练的职业画工。 其次是刻工,苏州自古就有雕镂名工,各类手工业中从事雕镂的能工巧匠不计其 数,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这是玉雕,苏州陆 墓出产“金砖”是砖雕的好材料,砖雕技艺被称为“吴帮”。明清时苏漆名闻遐迩, 漆雕工艺精致。扇骨的生产。也主要集于陆墓,其工艺以雕边最精良,另外还有红木 雕刻,石雕传统的雕镂工艺,使得苏州的刻手如云且技艺精湛,至明末清初苏州 已是江南著名的刻书中心,明万历年间学者胡应麟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 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固,繁荣的刻印业成就了大批名工巧匠,仅苏、常地区在明中 期,就有刻工6 0 0 多人。“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 。中国美术史p 3 1 5 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版 。中犀美术史p 3 4 5 漱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2 年t 2 只敷 o 少宣房山房笔丛卷二明胡应麟 。履同丛话卷十二明钱泳 6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第二章清代姑苏敷画的产生背景 最后是印刷技术的成熟,套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苏州版画在清代的发展起了很 大作用,明代徽州名工最先发明使用涂版的方法印出不同的颜色,如程氏墨苑。 接下来金陵吴法祥在原套印基础上,使用“饭版”和“拱花”技法,使套印技术更 臻完善。“十竹斋”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和清初的介予园画谱等书是采用此法 的佳作,这些先进的印刷工艺传至苏州并广泛应用,对苏州彩色版画的影响很大。清 代姑苏成熟的画、刻、印技术是版画繁荣的技术条件。 版画不同予其他画种,它不仅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 诸如:纸、墨、颜料、木板、以及印刷工具,而苏州可以说是占尽物质上的优势,纸、 墨、颜料等在传统手工业中都有悠久的生产制作历史。 先说纸,纸张在汉代产生,经东汉蔡伦的改进,纸的质量大为提高,东晋时就开 始大规模生产,苏州的造纸业历史悠久,唐代的手工业中就设有纸坊,专门制作纸张, 当时的纸采用大麻做主要原料,苏州在当时出产一种特殊的纸“姑苏笺”,这是一种 杂色粉笺布纹纸,因用稀麻布捞纸,故无帘纹。可见唐代苏州的造纸业就已兴盛,至 宋朝苏州产有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纸”,制造此纸的纸坊设在苏州承天寺。其主要原 料为丝茧,丝茧原料对于盛产蚕丝的苏州来讲是不成问题的,且由于原料上乘,这种 纸质坚韧,内外加蜡压光,表面细腻、光润、无帘纹,在当时属于上等纸品,在宋朝 苏州的造纸作坊竟能生产如此高质量的纸,足见当时苏州造纸业的发达,因为有雄厚 的物质支持,所以至明朝苏州的书坊林立,出版业盛极一时;明清时期苏州造纸业更 加成熟,“到清朝乾隆年问,苏州纸张加工作坊规模日益扩大,分工也日益精细 总计在乾隆年间苏州纸坊当不下六十多家,足见苏卅i 造纸加工手工业的繁荣”。苏州 传统的造纸业为姑苏版画的兴盛,提供了纸张上的原料。 墨砚是苏州古以有之的特产,吴门表隐杂记中“墨业有以人名著者,曹索功 墨庄。顾三娘砚店,在大成坊巷西,顾神吕母袁氏所制,为近代第一。朱象贤记 云:顾德麟工琢砚,子早故,媳邹氏守节,传业尤精,称老亲娘砚。”圆再如制笔业, 苏州所产“兔毫笔,大者为全肩,次者为半肩,羊毫为大小落墨,其法传自吴兴, 颇精,亦行于四方。” 苏州的制笔从吴兴( 湖州) 传来由于用料讲究。兔毛硬, ot 苏9 * 手工业史p t o 段本洛江苏古籍出敝社 1 9 8 6 年版 。t 吴门补橐卷二物产补 o 苏州府志卷十八p 3 4 石韫玉 7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第二章清代姑苏版画的产生背景 用来制紫毫,羊毛软,用来制羊毫,苏州的制笔手工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除了 以上笔、墨、纸、砚外,苏州的颜料生产也是江南地区的代表。“自乾隆元年( 1 7 3 6 ) 棉布整染加工业的中心完全移到苏州以后,松江的字号也向苏州迁移。”。,清中期 以后,苏州染行业极为发达,多集中于山塘虎丘一带,布坊染布需要大量的染料, 于是以植物、矿物为原料的土产染料生产供不应求,土产染料的生产为姑苏彩色版 画的发展贡献很大,至清后期大量进i z l 染料代替土产染料。土产染料的生产渐渐衰 落,综上所述:苏州物产丰富,技精艺湛,盛产多种物质原料,为姑苏版画的繁荣 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段本洛苏煳手工业史p 9 5 江苏古籍出版社t 9 8 6 年版 靖代姑苏版画研究 第兰章黑白插强版画 黜末请树钓姑苏敝幽 第三章黑白插图版画明末清初的姑苏版画 第一节姑苏插图版画的源起 关于版画的起源,美术史家上溯到商周甚至原始社会,但无论把版画的源头推到 何时,以雕版技术为支撑的版画必然要与雕版印刷的产生相联系。迄今为止考古发现 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之一,是唐代咸通九年( 8 6 8 ) 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 首印有祗树给孤独园图,此图高2 4 4 厘米,宽2 0 8 厘米,画面内容是释迩牟尼在 给孤独园中,坐于莲花宝座上,为长老须菩提说法,座前有二狮蹲伏,两旁有金刚力士、 比丘和国王护卫,无论文字还是图画,都亥0 绘精美,画面复杂,人物众多,造型生动 传神,极有大唐绘画风韵,是一件相当成熟的版面艺术品,这不仅是世界上明确纪年 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而且是历史最悠久的插图版画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版画最初的功 用就是作为雕版印书的插图,它最早产生于9 世纪,经宋、元承前启后的发展至明 清是插图版画的黄金时期。 苏州版刻业源源流长,宋、元问的插图碛砂大藏经扉页画( 图1 ) 就在苏州陈 湖碛砂延圣禅院雕印,该图刊记“陈升画”,刻者有陈宁、袁玉等人,此图人物众多, 构图饱满,体现了佛画之灿烂,姑苏版画在宋、元问已有如此成就,发展至明代已成 为江南插图版画的中心之一。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凡姑苏书 肆,多在闾门内外及吴县前,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明代苏卅i 官府刻书达1 7 0 多种,居全国各府之冠,如明朝弘治年间的便民图纂( 图2 ) 、吴江志、石湖志 等书中插图极为精细。隆庆三年顾氏“众芳书斋”刊印的西厢记杂录为明代画家 唐寅摹画,何钤镌刻,此书被视为姑苏插图版画的开端。明末清初,苏州由于工商业 的发展和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频繁,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的发展 和壮大,新兴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得通俗文化蓬勃兴起,以小说,戏 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创作活跃,为方便市民阅读和欣赏,小说、戏曲的插图本空前流 行,这些作品不仅突破了版画发展上的宗教宣传和皇家教化的范畴,而且版画内容大 为丰富,追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商想方设法拓展出版题材,转变欣赏趣味,提高 出版水平,“过去七八百年来累积的技术与经验,在这个时候郡取精用弘地施展起来, 9 滑代姑苏版画研究第三章黑白捅图版画明末清初的姑劳:版画 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新的成就。”。 明末清初姑苏版画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插图版画上,其中主要以黑白为主,兼朱 墨和彩印,这一时期的姑苏版画,不仅题材广泛,数量惊人,而且艺术水准与技术 质量,都堪称当叫插图版画的典范,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阐明即插图是否是 版画,有人持肯定,有人持否定,本文认为插图是版画的一种形式,是从技术角度, 插图与版画都是雕版印刷技术,从艺术角度,插图不仅有功用性也有艺术性,从版 面起源角度,“中国版画起自书籍的插图。”曾最早系统论及中国古代插图的当是郑振 铎先生,他在1 9 2 7 年1 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八期的插图之话就是一部中 国插图简史,他在书中说:“插图是一种艺术,用图画来表现文字所已经表白的一部 分意思插图编者的工作就在补足别的媒介物,如文字之类之表白,这因为艺术的 情绪是可以联合的激动的。”既然中国古代版画源于插图,插图其独特的艺术规定性 及其与版画同源的技术性,我们毫无疑问地肯定,明末清初姑苏插图版画就是姑苏 版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正是插图版画,技术的积累,艺术性的增强成就了后来 独幅版画的繁荣。 第二节微派刻工的流入和文人画家的参与 姑苏插图版画在明末清初的兴旺发达,一方面是适应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 类图书迅速发展,从童蒙读物、四书五经至农技医药几乎都有插图本形式,另一方 面主要是市民阶层精神消费的小说,戏曲的创作增多,随着市民欣赏习惯的改变, 为了满足轻松愉快的阅读要求,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丰富多彩的插图版形式, 当时的插图版画在书名上多冠以“纂图”、“绘像”、“绣像”、“全像”、“出像”、“图 像”等字以提示读者。由于苏州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苏州插图版画多为私人作坊 所刻,其黄金时代在万历年后期,比金陵、徽派稍晚。徽州刻工的进入对姑苏插图 版画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因此苏州插图版画带有浓浓的徽派风貌,但 苏州本地吴派画家的加入,又使苏州版画的弘l 格自成一派,形成独特的精巧秀美的 风格。 明末清初,大批徽派名工流入苏州版印业,为姑苏插图版画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 。郑振铎中国古代版画史略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9 月版 。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 i o 清代姑苏版i 目i t 0 f 究 第三章黑白插图版i f 画叫末清初的姑苏版i 画 贡献,嘉靖四十一年( 1 5 6 2 ) 刊行的筹海图编十三卷中,有大批的苏州刻工姓名, 同时也有许多徽州名刻,这是记载中较早的见到苏,i , l 亥t j y 与徽州刻工合作的例证。万 历三十年( 1 6 0 2 ) 苏州草玄居刊行的新镌仙媛纪事刻者是徽派名工黄德宠,郑振 铎先生在评说此书插图版画时说:“由粗豪变而为秀隽,出古朴变而为健美,由质直 变而为婉丽,盖徽派刻工作风较变之始也。” 此时也是苏州插图版画风格形成期,秀 隽婉丽的风格有承上启下之功。另外徽派名工郭卓然在明末为苏州叶敬池刻有醒世 恒言,徽州名工鲍承勋明末清初在苏州刻有杂剧新编、秦楼月传奇,康熙十年 ( 1 6 7 1 ) 在苏州刻茅山志的程孟台也是一名徽派名工。明末清初大批徽派刻工流 落苏州,进入当地版印业,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技术输出,以自己的刻版技艺作为 一种谋生的手段,缘何如此? 明末清初,徽商衰落,徽州经济一蹶不扳,徽州雕版业 迅速走向下坡,而此时的苏州经济发达,作坊林立,版印业生意兴旺,徽州刻工为了 谋生,身怀刻版绝技的名工,外出“打工”,而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成为首选地 区,所以此时大批徽派刻工来苏,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深刻的经济原因,正是一时期 大批徽派刻工把更为先进成熟的版刻技术带入苏州,为清中期姑苏版画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扎实的技术条件。 大批徽州刻工的到来,虽然使姑苏版画深受徽派版画的影响,但姑苏版画仍保持 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要归于明末清初大批苏州画家参与版画画稿的创作;起 初的插图版画,刻工与画工常常同为一人,既画又刻,如苏州名刻工朱圭早期时既是 一位画工,又是一位刻工,后来刀专擅刻版。但随着插图版画的广泛使用,不仅版刻 技术大为提高,而且画工与刻工的分工愈来愈细,画工专门从事画稿创作,刻工专门 从事刻版工作: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和工匠为了竞争,不得不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因而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版刻名手,同时不惜重金聘用知名画家参与画稿创作,画家 介入版刻插图的创作,一方面是书商为提高市场竞争而力邀画家加盟,另一方面是画 家出于商业意识主动走向市场,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促成了画家参 与商业性创作,除此之外,插图版画在技术上的成熟和在艺术上的拓展是画家参与创 作的另一动力,“画家发现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他们的眼 光,魄力是值得佩服的。”圆万历年间徽派画家率先进入插图版画创作领域,这与明晚 。郑振铎中国美术通史 。黄寰榆下说书三联书店1 9 8 2 年2 月版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第三章黑白插倒版画明末情初的蛄孙版画 资本主义萌芽有关,更与他们长期的商业意识有关,其中丁云鹏,汪耕,程起龙作画 稿最多,尤其是丁云鹏本身就是墨商出身,徽派画家参与版画创作蔚然成风,并影响 到苏州等地,明时吴门画派的唐寅,仇英等人曾多次参与版画创作,尤其仇英原本就 是漆工,后来成为吴门派代表,仍未间断参与民间艺术的创作,文征明甚至有自己的 “玉蓝堂”书坊,不断地为插图版画创作画稿,再如吴派画家王文衡长期为吴兴阂氏 书坊创作画稿,如明珠记插图、艳异编插图等皆出于王文衡之手。万历二十四 年( 1 5 9 6 ) 苏州诗人、画家顾正谊为自己的诗集顾仲芳百咏图谱绘制插图。镌版 印刷,顾正谊是较早为版刻插图作画的画家,其所作画稿构图出色,精致典雅,是画 家参与版画创作的杰出代表。苏州本地画家的积极参与创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苏州 插图版画的艺术水平,而且对形成姑苏版画精巧秀美的地域风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明末清初为版画创作画稿的苏州画家除唐寅,仇英等大家外,还有魏之璜、文嘉,李 士达,顾士奇等人,他们本身的艺术兴趣和欣赏习惯就富有苏州的江南韵味,作品自 然流露地方特色的风格,这种画稿不但约束着流入苏州的徽州刻工的艺术倾向,而且 陶冶着他们的艺术修养,综上所述,明末清初姑苏插图版画的风格形成与吴门画派众 多画家参与创作是分不丌的。 第三节插图版画的艺术特点 明末清初姑苏版画在色彩上主要是以黑白为主,兼有少量的朱墨二色或多彩套 印,最初的印刷是一次墨印雨成,后来有淡墨,浓墨两次印刷丽成,形成画砸上深浅 不同的墨色,明末清初姑苏插图版画中有朱墨二色印刷,如金闾“学耕堂”刻印的西 湖佳话此卷中插图为朱墨套印,从程氏墨苑到十竹斋画谱己完成“锰版” 套印,可以采用一色一版印出多种色彩的版画作品。这样的套印技术虽然影响到苏州, 但在插图版画领域并末普及,只有少数画谱采用,插图版画仍以黑白为主,成熟的多 色套印,在清中期姑苏彩色版画中大量使用,待下面的问题中再详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插图版画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化。在中国传统绘画 中,人物画就如肖像画,只有人物没有背景,山水画中重山水而轻人物,人物只是 点缀,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没有注意人物与背景环境的和谐统一,然而在姑苏插 图版画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一方面插图版画中入物形象是通俗小说中的人物, 不仅要创造其形貌,而且要将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刻绘出来,要求人物是在特定场景 1 2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 第三章黑白插图版嘶明末清初的姑苏版画 中的人物,需借助环境来衬托情节,有意识地遣求人物与环境背景朽楣辅楣成,所 以从人物,亭台楼阁到树木花草在整个画面中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如作品顾仲芳 百咏图谱中的一幅新词图( 圈3 ) 这是万历年间的刊本,国中一女子在聚精会 神地“舞腰”,动作优美,婀娜多姿,三男三女或站或坐,一边饮洒,一边观舞, 身旁设有置酒的茶几,身后是茂盛的丛林,树木参天。虽然人物与环境背景在谐调 上还有些生硬,但是毕竟已经注意到版画中人物与背景环境的关系。再如新镌隋 炀帝艳史( 图4 ) 插图中巧妙地利用豪华的龙船和庞大的鼓乐队衬托隋炀帝的奢侈。 金阊叶敬汐刊本醒世恒言( 1 1 f l5 ) 插图中假山、亭鹰、屋虎陈设与男女人物和谐 统。 插图版画在入物画方面的变革与进步是此时姑苏版画钓突出成就,但至清中期城 市风景类的大型版画中,人物与背景建筑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待后详述。正因为插 图版画在明末清初有自己艺术上的特色,所以才能在此后脱离文字和书籍成为一种独 立的艺术样式,开创清中期繁盛的彩色姑苏版画局面。 明末清初的姑苏版画,一直延续到清朝煎期之后走向衰落,代之面起的是独 幅的风俗版画形式,插图版画的减少,首先是小说戏曲的插图减少。这其中原因 与清王朝建朝后多次下令禁书有关,而通俗小说,戏他燃蓄当其冲,颛治九年 ( 1 6 5 2 ) 曾禁止于0 行“琐语淫词”。康熙二年( 1 6 6 3 ) 就明令“如有私刻琐语淫词, 有乘风化者,内而科道,外而督抚,访实何书系何人编造,指名题参,交与该部 议罪,”此后康熙年间也曾多次禁止“淫词小说”,雍正年间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禁 令,乾隆年间也有类似禁令十几次。在这种背景下,小说戏曲的出版日渐减少, 插图版画从书籍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多姿多彩的姑苏街头实景,取而代之 的是一种反映姑苏繁华的都市景象的独幅风俗版画,且大多采用彩色套印兼手绘 的方法掩彩,清中期姑苏版画的发展以彩色独辐风俗版画为主,形成姑苏舨画在 清中期的辉煌成就。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第四章彩色独幅版画清中期姑苏版画 第四章彩色独幅版画清中期姑苏版画 清初之后插图版画逐渐减少,姑苏版画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方向,伴随刻印技术 的烂熟,商品意识和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发展,插图版画日渐脱离书籍,走向独幅装 饰版画成为可能,于是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一种大型的精美的姑苏风俗版画在清中 期应运而生。插图版画与这种独幅版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仍是图,或是从属 于文字的插图,或是装订成册的图谱,或是叙述情节的插图本,而后者是画,是独 立的绘画艺术的种,是作为观赏的艺术性较强的独幅版画,这是姑苏版画在清中 期的主要形式,从画风上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准确把握西洋铜板画的意像,并 把它溶入传统中国绘画中,以木刻版画的独特技法和形式加以表现西洋绘画的特征, 这一风格,不仅在苏州版画史上意义重大,而且在整个中国美术史和中外文化艺术 交流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作为民间版画的姑苏版画大胆借用“泰西笔法”更值 得我们深究。 第一节版画与年画之争 关于清代中期,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问的姑苏版画,到底是年画,还是版画颇 有争议,国内理论界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前期,而国外i q 本 学者则把它称为“苏州版画”。木版年画可以说是版画,但不是所有民间版画都可以 称作年画,清代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从清中期姑苏版画发 展而来,但不能把清中期尤其是乾隆年间的姑苏版画统称为桃花坞木版年画雍正 至乾隆年间苏州版画是典型的艺术性更强的独幅装饰版画,与狭义的年画,一年贴 一次,年头岁尾的吉祥装饰年画绝不一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清代中期姑苏版画简 单地归为年画的行列。 首先从前后时期同一题材的两对作品对比上看,清中期的姑苏版画当是版画,而 非民俗品年画,清中期作品岁朝国( 图6 ) 和乾隆间全本西厢记与清晚期的岁 朝图( 图7 ) 与拾玉镯四幅作品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第一,清中期 作品尺幅较大岁朝图是9 7 8 5 4 0m ,全本西厢记9 6 5 x 5 3 0n u n ,而清晚期岁 朝图4 6 0 x 6 0 0m i l l 拾玉镯3 1 0 x 2 8 0 唧,尺幅明显比清中期的版画要小得多,第 1 4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 第四章彩色独幅版画清中期灿苏版画 二,清中期的作品制作精美,刻绘精细,而清晚期作品制作粗糙,“基于一年一换的 习俗和经营薄利多销的手段,年画大多纸质低劣,制作鲜有精细者。”所以从前后作 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清中期的大型版画确是装饰版画,而非民俗品意义上的年画, 清晚期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其次从清中期的版画装裱上看,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年画,年画作为民俗用品,每 逢年节或其他祭祀、节庆时使用,一般直接贴在房门、大门、灶头炕尾等,等下次节 庆日再贴新的,一年一换,而清中期姑苏版画的使用一般装裱精细,装裱成卷轴画形 式或画框中,挂在屋内厅堂用于装饰,刻绘精美,装裱讲究的此类大型版画绝非一年 一换,因此此类版画不是年画,而是装饰版画。 再次,的确在清中期的姑苏版画中有年画作品如福字图、寿星图但是此 类作品从目前的收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且版幅较小。而大量存在的是象阃门 图、姑苏万年桥、雪中送炭( 图8 ) 此类大型都市风景版画,如姑苏万年桥 ( 1 7 4 1 ) 的版幅达1 0 6 ,5 5 7 5 m m 。版画由于刻印材料的特殊规定性,一般画幅较小。 像如此大幅的版画不仅中国美术史,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罕见。 从清中期姑苏版画的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的版画不是以年画为主,而 是以大型装馋舨画为主。我们可以说从清初插图舨匦到清中期独幅装饰版画再到清晚 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脉相承,但毕竟在不同时期姑苏版画从功用到题材、技法、 内容均有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以偏盖全,我们要厘清不同时代背景下,姑苏版画所呈 现的不同风格。这对于研究清代姑苏版匾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清中期姑苏版画的收藏与保存 既然我们认为清中期出现的大量“姑苏版”扮装饰画是清代姑苏版画的精品,也 是姑苏版画的盛期作品,那么为什么这些版画同清后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相比数量上 要少得多,且国内存藏几乎没有,大量地收藏在国外、尤其是日本。 对于这个溺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囡:首先清中期的姑苏版画出现的年代从现 存作品上看是在1 7 世纪下半期到1 8 世纪上半期约百余年间,现存较早有明确纪年的 此类版画作品是雍正十二年( 1 7 3 5 ) 年的姑苏阊门图,虽然也有些作品被认为是 。中国年画史p 6 王树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7 月版 1 5 清代姑苏版画研究 第四章彩色独幅版画清中期姑苏版画 康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