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宋代禅宗语录碧岩录成书于宣和七年( 1 1 2 5 年) 至建炎二年( 1 1 2 8 年) ,正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两宋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 阶段。这个时期,是汉语的大发展完善期,各种语言要素在此时期得到充分的 发展、丰富和完善。这个时期,还是汉语语体由文言转变为以北方话为基础的 “古白话”,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禅宗语录碧岩录,是释家门徒对圆悟禅师口头说法的记录,是宋代汉 语口头语的真实再现,较准确地反映了这个时期语言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规 律。 本文以禅宗语录碧岩录为语料,采用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对碧岩录中用例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趋向词“来”、“去”用法进行 封闭性、穷尽性考察与描写,详尽地分析“来”、“去”作实义动词、趋向动词、 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助词等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前后不 同时期的相关语料,进行历时的比较和互证,揭示出趋向词“来”、“去”的这 些用法语义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发展关系,从而较全 面深入地认识和解释汉语趋向词“来”“去”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性质特 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碧岩录趋向词来去语法化 a b s t r a c t b i y a nl u ,ab u d d h i s ms c d w u r e 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w a sa c c o m p l i s h e df r o m 11 2 5t o11 2 8 ,w h i c hw e r e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l a s ty e a r s o fn o r t h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w a sai n t e r i m ,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 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i n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 i nt h i s p e r i o d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w a sd e v e l o p e da n dp e r f e c t e dr i c h l y , a n dt h es t y l eo f w r i t i n gw a s t r a n s f o r m e df r o mw e n - y e nt oc o l l o q u i a l i s ma n dm a t u r a t e d g r a d u a l l y b i y a nl ui s ab u d d h i s ms c r i p t u r et h a tr e c o r d e dy u a n w ub u d d h i s tm o n k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t oh i sf o l l o w e r sa b o u tt h eb u d d h i s td o c t r i n e s ,w h i c hi sat r u ee m e r s i o n t ot h es p o k e n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r e f l e c t e da c c u r a t e l y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r u l e so f 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s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b a s e do nb i y a nl u s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p a p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d e s c r i b e d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l e n t i f u lu s e so fd i r e c t i o n a lw o r d s “l a i a n d “q u i nb i y a nl u ,a n a l y z e dt h e i ru s e sa sv e r b ,v e r b a la u x i l i a r y , s t a t ea u x i l i a r y , s t r u c t u r a l a u x i l i a r ya n dm o o da u x i l i a r y ;w i t h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 so fd i f f e r e n tp e d o d s ,d i a c h r o n i cc o m p a r i s o n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sh a v e b e e nd o n e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u s e sa n ds e m a n t i cc h a n g i n gf r o ms u b s t a n t i v et o 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 e v o l v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h a v eb e e n 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e s ew i l lh e l pt or e a l i z ea n de x p l a 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s )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m e a n i n g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d e v e l o p i n gr u l e so fc h i n e s ed i r e c t i o n a lw o r d s l a i ”a n d “q u w h o l l ya n dd e e p l y k e yw o r d s :b i y a nl u ;d i r e c t i o n a lw o r d ;l a i ;q u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1 l i e s i s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 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 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年月r 第一部分:引言 1 碧岩录简介 碧岩录,又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圆悟老人碧岩录、圆悟碧 岩录、碧岩集,十卷。北宋圆悟克勤编。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 五( n o 2 0 0 3 延宝五年刊大谷大学藏本) 第四十八册、禅宗全书第八十九 册。它是圆悟于宋徽宗政和年问( 1 1 1 1 年一1 1 1 7 年) 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 禅院的时候,根据北宋雪窦重显( 9 8 0 年一1 0 5 2 年) 的颂古百则,加以评 唱,由他的门人记录编集而成。夹山是善会禅师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 8 7 0 年) 开辟的道场,在开辟之后,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 ”善会禅师答道:“猿 抱子归青蟑里,鸟衔花落碧岩前。”兴山因此被称之为“碧岩”,圆悟禅师于此 讲经说法的评唱集也取名为碧岩录( 或称碧岩集) 。 碧岩录十卷,以雪窦禅师所著的“百则颂古”作底本,共一百则。每 则有五个部分:垂示、本则、颂、着语、评唱。“本则”是雪窦禅师从一千七 百则禅宗公案中选出的一百则最精彩的公案,其内容都是古圣先贤的言行。首 先有一“举”字,其意思是“有这样的话,我举出来给你们看”,所以也叫做 “话头”。“垂示”是圆悟禅师指出每则公案的重点以提醒弟子们注意,所以称 作“垂示”或“示众”。如果能注意到垂示的要点,即可能把握该则公案的要 义,也可说是简洁的序文。但并不是每则都有垂示,其中也有不作垂示的。“颂” 也是雪窦所撰,是就百则公案的大意,以学禅者的观点,所作成的诗句,用来 歌颂、批评与玩味,亦即所谓的“雪窦颂古”。“着语”,又称“下语”,是 圆悟附在“本则”和“颂”各旬下所注的文字。有时候数字,有时候仅一字。 这是圆悟禅师以他的见识所下的短评,内容有讥讽、有谩骂、有反语、有赞扬, 借以发挥禅学的奥妙。“评唱”是在“本则”及“颂古”的后面所附的讲评, 有的非常长,主要是针对本则或颂里面所有的因缘故事,详细讲解其有关事情, 而且作一个概括的总评论,以便启发开导学人。碧岩录中,圆悟禅师的禅 学思想精义和独特的传法方式,使这部著作成为中国禅学临济宗的主要典籍, 标志着佛教禅宗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发展到文字禅的一个新阶段, 对于参究学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被当时人称为“宗门第一书”。 2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体例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的资料时,就提到宋代 的禅宗语录碧岩录,只不过他把作者误以为是雪窦了”。禅宗语录是释家门 徒对禅师口头说法的记录,可以说是以书面语形式对口头语形式的真实反映, 是同时期最口语化的文献记录,因此把它作为研究近代汉语的语言材料,能较 为准确地反映当时语言的特点规律及发展变化。据圆悟弟子普照前序( 建炎戊 申) 及关友无党后序( 宣和乙巳) 记载可知,碧岩录当成书于宣和七年( 1 1 2 5 年) 至建炎二年( 1 1 2 8 年) ,正是北宋末南宋初年,在北宋初景德传灯录 ( 1 0 0 4 年) 和南宋初古尊宿语要、南宋晚期五灯会元之间。因此,研 究碧岩录,可以据此成为连通景德传灯录到古尊宿语要和五灯 会元之间、景德传灯录到朱子语类之间语言发展线索的桥梁,更好 地再现两宋汉语的原貌及其发展。 两宋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语体 转变为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古白话”;语音上,由于全浊声母清化、一m 尾韵 在北方话里消失、入声韵尾在北方话里开始弱化或消失等造成语音系统大大简 化;词汇也因为语音的简化和社会的发展等原因而加快了复音化进程;语法方 面,新的代词系统( 这那、我你他) 、助词( 着、了、得、的) 、语气词( 么、 哩、昵、吗) 体系产生后得以普遍使用,动补结构、处置式、被动式用法丰富 完善并广泛应用。可以说两宋时期是汉语的大发展完善期。表现在语法方面, 这个时期汉语并没有什么突飞猛进或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魏晋唐五代的激变 后,宋代汉语语法主要开始进行内部的整理和完善,慢慢减少旧的语法形式, 保留并丰富魏晋以来形成的新的语法形式,使语法各要素、各方面得以丰富和 发展。这个特点在碧岩录中也很好地表现出来。 碧岩录语料中,值得研究的语法现象很多,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趋向 词“来”“去”的用法。“来”“去”在碧岩录中,不仅能单用做谓语动 2 词( 本文称为实义动词) 、跟在动词后表动作趋向( 趋向动词) ,还能放在动 词后或句子后做动态、结构助词或事态助词,甚至在句尾表语气( 语助词) 。 用法虽复杂,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却是一脉相承,由实而虚的一个语法化过程: 由表有方向的位移虚化为表动作的位移方向,再进一步由空间的方向虚化为时 间或事态变化的指向,直至最终完全失去趋向义成为结构助词或加强语气的语 助词。这个过程的每一步,在碧岩录中都落下踪迹,留有“底层”。 根据美国功能主义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语法化理论o ,语言的共时系统是从 其历时系统演化而来的,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 v a r i a t i o n ) 是语言历时演 变 c h a n g e ) 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张伯江、方梅 1 9 9 6 ) 指出,历时 系统中的形式兴替和共时系统中的功能分工实际是有关系的。同一个语法形式 在共时系统中表现出来不同用法,表明它正处在历时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 可用动态、历时的眼光分析在共时系统中的变异及其原因、途径、认知依据。 这跟虚化特征链原理相吻合。语法化各阶段的特征可以贯穿起来构成两条链; 一条是虚化特征链,词义因虚化而出现功能分层,新旧层次共存、消长,从而 带动语义分离。如果一个阶段的意义、形态、频率、语音、句法特征( 词类、 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等) 构成一个集合,那么虚化的全程就成为由若干集合交 叉构成的综合特征链,各侧面上的表征都有一个固定的、倾向性宏观走向;另 一条是虚化语义链,在渐变式语法化过程中,必定经历一个两解并存( 两可) 的中间阶段,以作为实现旧解向新解过渡的桥梁。 在研究方法上,语法化研究虽然是一种历时研究,但共时平面上各个成分 虚化程度的不同却能作为窥探语法化进程的重要参考依据,惟有把历时考察和 共时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证明语法化进程的真实过程。“在历时线索还不 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先把精力集中于考察一个词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各种具体用 法,。通过共时分析来构拟历时演变过程,然后用历史材料来验证和修正。” ( 沈家煊1 9 9 8 ) 因此,我们试图充分描写碧岩录中趋向词“来去”的用法,从一 个历史的横断面切入,对这些丰富用法进行封闭性、穷尽性定性、定量考察, 并联系前后不同时期的语料,进行历时的比较和共时的互证,以探求这些用法 之间的演变发展关系,最终较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释汉语趋向词“来”“去” 3 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对我们了解汉语 趋向词体系的产生发展、规范现代汉语用法等也具有一定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章中我们用“趋向词”这个概念来通称“束去” 的相关用法。其所以这样称它们,是因为这些用法联系密切,语义中或多或少、 或实或虚地都带有“趋向”的意味,存在一脉相承的演变发展关系。其中,凡 是单独出现做谓语动词的用法,我们称之为“实义动词”用法;不单独出现而 是必须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语的用法,我们称之为“趋向动词”用法。这 与其它语法书统称为“趋向动词”不同,采用的是“趋向动词”的狭义的说法。 另外,在搜集语料时,排除下列几种与本文无关的用法或凝固格式:表概 数助词( 二十年来、以来) 、时间词词尾( 古来、早年来、夜来) 、句中旬末 语助词( 无量劫来生死本、劫石固来犹可坏) 、凝固词语( 后来、前来、适来、 未来、元来、从来、本来、来由、来日、如来、去就、过去) 。 本文所引用例,以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 n o 2 0 0 3 延宝五年刊大 谷大学藏本) 第四十八册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为版本。于例旬后加括号, 括号内标明例句所在卷次以及“百则颂古”的则次。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t e s i s 第二部分:碧岩录中的趋向词“来” 碧岩录( 包括序文) 共出现“来”8 0 7 次,除去和本文内容无关的用法, 趋向词“来”共出现5 9 2 次,其中,作实义动词( 以下简称s ) 3 0 9 次,作趋 向动词( q ) 1 9 3 次,作动态助词( d ) 2 4 次,作事态助词( t ) 5 5 次,作结构 助词( j ) 2 次,作语助词( y ) 9 次。 1 “来”作实义动词( s ) : “来”,甲骨文字形作登,象麦子形,本义是麦。说文:“周所受瑞麦 来妻牟也”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来”在殷商h 辞中就已假借为往 来”的“来”,与“往”相对。碧岩录中“来”作实义动词9 次,分别表 示以下几种语义: 1 i 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s 1 ) 。 “来”的这种用法,以说话人为主观参照,表示由远至近的位移,即主体 从未知的起点向说话人所在的位置发生位移,向度是从四面八方指向说话人一 点。自甲骨h 辞起,这种用法就作为“来”的最重要用法,在汉语中直使用 到今天。碧岩录中,此义“来”共出现2 8 5 次,在句中可以单独作谓语、 宾语、主语、定语、结果补语,也可以和其它动词结构构成兼语式、连动式等。 1 1 i 单独作谓语。 1 1 1 1 施事+ 来。 “来”前可以用介词引进处所、方式等状语,后可跟介宾结构补语表目的 有时用“而”连接。“来”前的处所状语,是明确主体位移的起点。 赵州一臼坐次。侍者报云:“大王来也。”( 1 9 ) 丈问云:“巍巍堂堂,从什么处来? ”檗云:“巍巍堂堂,从岭中 来。”( j 1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丈云:“来为何事? ”( 2 1 1 ) 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从何方而来? 生大我慢。” ( 4 3 1 ) 1 1 1 2 施事+ 来+ 处所。 “来”后带处所宾语,与其前带处所状语的目的不同,是为了指明主体位 移的终点。 达磨本来兹士,与入解粘去缚,抽钉拔楔,划除荆棘。( 1 1 ) 清云:“不逐亡羊狂解息,却来这里念诗篇。” ( 4 3 1 ) 只如佛未出世时,达磨未来此土时,不可不恁么也。( 5 4 5 ) 雪窦大意道;不须他来梁土讲经挥案。所以道:“何不向双林寄 此身。”( 7 6 7 ) , 1 1 1 3 来+ 施事。 山云:“且来阁黎。”良回酋。( 6 5 6 ) 钦山力见他恁么道,便唤云:“且柬闺黎。”良禅客果然把不住, 便回首。( 6 5 6 ) 这种用法碧岩录中仅两例,也不见于同时期其它文献。结合语录上下 文意,应该是强调谓语动词的主谓语序倒装现象。 1 1 1 4 处所+ 来。 马祖问百丈:“什么处来? ”丈云:“山下来。”( 4 3 d ) 岩头问:“什么处来? ”僧云:“岭南来。”( 6 5 1 ) 似问这僧道:“什么处来? ”僧云:“山下来。”这僧却不通来处。 一如具眼倒去勘主家相似。( 8 7 6 ) 院问云:“甚处来? ”明云:“许州来。”院云:“既从许州来, 因甚却有江西剃刀? ”( 1 0 9 8 ) 这种格式是处所名词结构作状语修饰“来”的用法,往往省略主语,目的 是为了强调突出主体位移的起点。其实,处所名词结构前都可以加介词“从” 等,用介词引出,语义不变。例如最后一例中,既用了“处所+ 动”结构:“许 州来”,后又出现“介宾动”结构:“从许州来”,意义相同。在碧岩录中, 共使用这种格式2 0 次。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1 1 2 作宾语。 一日去访沩山。山见来便云:“老粹牛,汝来也。”( 3 2 4 ) 但看仰山到中邑处谢戒。邑见来,于禅床上拍手云:“和尚。” ( 3 3 0 ) 陈操尚书看资福。福见来,便画一圆相。( 4 3 3 ) 这种用法应该是主谓结构作宾语的省略,因为在碧岩录中同时存在没 有省略主谓结构主语的全式。例如: 祖见我来,便竖起拂子。( 2 1 1 ) “才见僧来,便拈拄杖云:“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 ”( 3 2 5 ) 仰云:“某甲寻常见僧来,只举拂子向伊道:诸方还有这个么? ” ( 4 3 4 ) 1 1 3 作主语。 再来不直半文钱,又恁么去也。( 1 1 ) 七斤衫重几人知( 再来不直半分钱。直得口似匾担。又却被他赢 得一筹) ( 5 4 5 ) 1 1 4 作定语。 深辨来风。箭不虚发。( 3 2 7 ) 正是不可总没来处也。要知来处也不难。( 7 6 6 ) 雪窦道:“君不见:寒山子,行太早。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 4 3 4 ) 清云:“东来衲子,菽麦不分。”( 4 3 8 ) 1 1 5 作结果补语。 云门初参睦州,州旋机电转,直是难凑泊,寻常接人,才跨门便 捣住云:“道道1 ,拟议不来,便推出云:“秦时车度轹钻。”( 1 6 ) 1 1 6 用于兼语句。 侍者对日:“师不曾有疾。适封一合子,令俟壬来呈之。”( 1 6 ) 沩山一日问抑山云:“诸方若有僧来,汝将什么验他? ”( 4 3 4 ) 玄沙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来,作 么生接? ”( 9 8 8 )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1 7 和其他动词结构连用构成连动式。 在碧岩录中,这种“来”与其他动词结构连用构成的连动式( 包括兼 语、连动交错式) 共有4 1 例。其中,“来+ v p ”结构2 5 例。“v p + 来”结构1 6 例。 1 1 7 1 来+ v p 。表示动作目的关系,v p 是施事“来”的目的。 这种结构中,与“来”连用的动词语义范围较广,除了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如:爱、恨、愁、恩等,非自主动词如:生、死、病、哭等外,其它各种动词 都能与“来”自由结合。例如: 一日法眼问云;“则监院何不来入室? ”( 1 7 ) 济来辞。檗云:“汝不得向别处去,直向高安滩头,见大愚去。” ( 2 1 1 ) 其僧却来问罗山云:“同生不同死时如何? ”山云:“如牛无角。” ( 6 5 1 ) 我乃窖神,久受业报。今同蒙师说无生法,已脱此处,生在天中。 特来致谢。( 1 0 9 6 ) 1 1 7 2 v p + 来。 1 1 7 2 1 表示先后关系,“来”发生在v p 之后。 雪峰古佛,一日见镜清。清问:“近离甚处? ”穴云:“自离东来。” 4 3 8 ) 1 1 7 2 2 表示方式动作关系,v p 是“来”的方式。 句里呈机劈面来,烁迦罗眼绝纤埃。( 1 - 9 ) 两两三- 一l l d 路行,左转右转随后来。( 2 1 8 ) 穴喝云:“长老何不进语? ”( 搀旗夺鼓。炒闹来也) ( 4 3 8 ) 1 1 7 2 3 表示目的动作关系,v p 是“来”的目的。 金牛和尚每至斋时,自将饭桶于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云:“菩 萨子吃饭来。”( 8 7 4 ) 相比“来+ v p ”结构,这种连动式的用例要少得多。碧岩录中虽然出现 了1 6 例,但多是相同内容的重复,如“劈面来”出现了4 次,“吃饭来”出现 了4 次。这可能与“来”的位置有关。趋向动词产生后,它就牢牢占据动词后 r 这一位置,以前常常在连动用法中出现在此位置的动词“来”,现在也不得不 让位与趋向动词“来”,更多的放到了动词前面。 1 1 8 兼语、连动交错式。 其夜山神告日:“不须离此,来同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不 须去。”( 2 1 8 ) 后在襄州鹿门与廓侍者过夏,廓指他来参南院。( 4 3 8 ) 这僧像懂,走去问智藏。藏云:“何不问和尚? ”僧云:“和尚教 来问。”( 8 7 3 ) 1 1 9 同义连用。 才跨门便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1 4 ) 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 5 4 3 ) 僧问赵州:“久响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杓。”( 6 5 2 ) 僧从定州和尚会里。来到乌臼。( 8 7 5 ) 1 1 1 0 反义连用。 要知山上路。须是去来人。( 4 3 4 ) 云门云:“日里来往日里辨人。”( 9 8 6 ) 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 1 0 9 6 ) 上古“往”相当于现在的“去”,与“来”构成一组反义词。而“去”常 用“离开”义,严格的说,“去”、“来”之阃不是绝对反义词。但就某一个地 点来说,离开和到来也是相反的,因此,在少数情况下,“去”、“来”也能反 义连用。例如:商君书:“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丰l ,无 通于百县。”史记:“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 及) 其去来,故圣人畏而欲 存之。”南北朝“去”往义产生之后,取代“往”和“来”就构成绝对的反义 关系。这时的“往来”反义连用,恐怕只是古意的凝固用法。 1 1 “者”字结构:来+ 者 如今藏在乳峰前,来者一一看方便。( 3 2 2 ) 又一日与众官登楼次,望见数僧来一官人云:“来者总是禅僧。” 操云:“不是。”( 4 3 3 ) 1 1 1 2 “底”字结构:来+ 底 9 僧问:“和尚是善知识,为什么有尘? ”州云:“外来底。”( 6 5 2 ) “者”字结构和“底”字结构都是体词性结构,吕叔湘认为“底是者的继 承者” ,大约产生于唐五代。在宋代,“底”字发展成熟,并丌始被“的”字 代替。碧岩录中共出现结构助词“底”2 2 7 次,没有发现结构助词“的”, 其中只有一例由“来”构成的“底”字结构。 1 2 用在其他动词结构前后,表示要去做某事( s 2 ) 。 1 2 1 来+ v p 。 雪窦道:“堪笑人来捋虎须。”百丈似一个大虫相似,堪笑这僧去 捋虎须。( 3 2 6 ) 门云:“尚书且莫草草。师僧家抛却三经五论来入丛林。十年二 十年,尚自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 ”( 4 3 3 ) 雪窦云:“虽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 是贼识贼,是精识精。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8 7 4 ) 这僧既是傲个圈绩子,要来捋虎须。殊不知投子更在他圈绩头上。 ( 8 7 9 ) 1 2 2 v p + 柬。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 1 2 ) 寻常道:呼蛇易遣蛇难。如今将个瓢子吹来,唤蛇即易,要遣时 即难。( 8 7 5 ) 这种用法,与表位移义“来”的连动用法形式相同,区别就在于“柬”s 2 的意义较虚,表示要去做某事,并不是实际的主体位置发生移动。这种“来” s 2 直接来源于表位移义的“来”s l 的连动用法。从彼处到此处柬做某事,“来” 的目的在于做某事,语义重点自然落在前后的动词结构上,“来”的语义因此 而发生虚化,只是表示一种趋向,本身可以省略。基本意思不变。这从上例中 既可以说“来捋虎须”,也可以说“去捋虎须”能够看出。“来”s 2 ,不见于 唐以前的文献,唐五代作品中也只有少量用法 。碧岩录中,此义“来”共 出现2 2 次,这表明在宋代,“来”的这种用法已变得较为成熟了。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b e s i s 1 3 表示做某个动作( 代替某个意义具体的动词) ( s 3 ) 。 大光作舞( 莫赚杀人。依旧从前恁么来) ( 1 0 9 3 ) 大冶兮磨砻不下( 更用煅炼作什么。干将莫能来) ( 1 0 1 0 0 ) “来”的这种用法数量不多。它不是表示实际的主体位置发生移动而是 指代要去做某事,相当于“做”。这种用法是“来”s 2 的发展,唐五代以后开 始出现,并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 2 “来”作趋向动词( q ) 。 狭义的趋向动词是一类“后辅助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 趋向。汉语方向范畴,根据动作与说话人之问的关系分为客观方向和主观方向。 客观方向一般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无关,而主观方向却受说话人所处地位的制 约。因此,用以表示不同方向范畴的趋向动词也不同。“来”用在动词后面表 示主观方向范畴,表明动作的趋向以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为转移。 2 1 表示动作指向说话人所在地( q 1 ) 。 这是趋向动词“来”的最主要用法,表示人或事物因动作而从别的什么地 方来到说话人所在地。位移方向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从未知的起点指向一个 确定的终点。碧岩录中,这种用法共出现1 9 3 次。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 结构形式: 2 1 1 动+ 来。 到这里有事无事,拈来即不堪。( 1 1 )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 1 2 ) 看他放去则一时俱是,收来则扫踪灭迹。( 3 2 6 ) 只如今见不见闻不闻,说不说知不知,从什么处得来? ( 6 5 6 ) 百丈又闯云岩:“并却咽喉厝吻,作么生道? ”( 虾蟆窟里出来。 道什么? )( 8 7 2 ) 和实义动词“来”相同,趋向动词“来”本身语义中也未能指明位移的起 点。如果有必要,只好在动趋结构前用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状语补出,如上例 的“从什么处得来”、“虾蟆窟里出来”。 2 1 2 动+ 来+ 名词( 受事、处所) 。 拈来天下与人看。( 1 1 0 ) 臭肉引来蝇。( 8 7 5 ) 2 1 3 动十名词( 受事、处所) + 来。 葛藤窟里出头来。( 1 5 ) 他既呈机来,赵州也不辜负他问头,所以亦呈机答。( 1 ,9 ) 隋云:“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这僧去。”( 2 1 3 ) 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2 1 5 ) 以上两种结构形式中,宾语出现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动趋结构的后面,一 个出现在动词后,趋向补语前。具体的位置关系,则要取决于动词、宾语的性 质,以及语境因素。其中处所宾语都是位移的终点;受事宾语在趋向动词刚开 始产生时,是位于动趋之间的,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动趋之后。例如: 王使人持其头来。( 史记范雎列传) 将子头与剑来。( 干宝搜神记) 狱中鬼神,拔出其舌。( 支谦译八师经) 但是动趋之后的用法直到宋代数量也不比动趋之间的用法,碧岩录中,“来”、 “去”相关的用法分别只有一例。 2 1 4 动+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 来。 这漆桶。还我无孔铁锤来。( 5 4 6 ) 还我话头来。( 7 6 1 ) 也须是亲到这里始得。还我拄杖子来。( 9 8 2 ) 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 9 9 0 ) 这是动词带双宾语的结构形式,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趋向补语 在最后。碧岩录中,共出现这种形式1 2 次,都是用于祈使句。这种结构大 约产生于唐五代,例如五代的祖堂集中就有同样内容的用例:“六祖云:不 思善,不思恶,正当与麽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却不见于后世 的文献。现代汉语中若表达同样内容,要么不用“来”:“还我无孔铁锤”;要 么用“把”字句:“把无孔铁锤给我还来”。 2 1 5 动+ ( 受事+ ) 趋向动词+ 来。 1 2 又重拈起来教人见,若见得去,许尔与沩山德山雪窦同参,若也 不见,切忌妄生情解。( 1 4 ) 须知古人吐一言半句出来,不是造次,须是有定乾坤底眼始得。 ( 1 8 ) 所以雪窦拈出来,当面示人。( 1 9 ) 直饶喝得兴化,上三十三天,却扑下来,气息一点也无。( 1 1 0 ) 这是动词带复合趋向动词的用法,若是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受事宾语有三 种位置:( 1 ) 直接跟在动词后面,例如上例:“吐一言半旬出来”碧岩录 中出现的就是这种结构;( 2 ) 放在复合趋向动词之间。这种结构出现在宋代, 在碧岩录同时期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例如:朱子语类辑略卷四:“以此 做出事来,事亲则必孝,事君则必忠,与朋友交则必信。”景德传灯录卷十 二:“黄蘖举拄杖便打,师接杖推倒和尚,黄蘖道:维那,维那,拽起我来。” ( 3 ) 跟在整个动趋结构之后,例如:济颠语录:“斋罢,济公忽思起来飞来 峰住的张公,走去望他。”另外,宋元话本简贴和尚中,还发现一例比较 特殊的用法:“殿直从里面叫出二十岁花技也似浑家出来。”用了两个相同的趋 向动词“出”,这有可能是以上( 1 ) ( 2 ) 两种方式的结合。处所宾语则以放在 复合趋向动词之间为常,例如:自居易大林寺桃花:“长恨舂归无觅处,不 知转入此中来。” 2 1 6 动+ 得( + 受事) 十来。 一切事,皆是尔将得来,都不干我事。( 3 2 1 ) 俗谚云:阵败不禁苕帚扫。当初更要讨枪法敌他,等尔讨得来, 即头落地。( 4 3 8 ) 传得什么消息来? 也须是通个消息。还见雪峰么? ( 6 5 1 ) 院云:“将得什么来? ”( 1 0 9 8 ) 2 1 7 动+ 得( 十受事) + 趋向动词+ 来。 巨浸乃十二头水牯牛为钩饵,却只钓得一蛙出来。( 4 3 8 ) 古人见彻此事,各各虽不同,道得出来,百发百中。( 9 9 0 ) 以上两种结构形式,是由“动+ ( 受事+ ) 来”、“动+ ( 受事+ ) 趋向动词+ 来”结构加动态助词“得”构成。在近代汉语中,“得”不仅可以用在动词后 1 3 面以“获得”的实义充当结果补语,以“可能”的实义表可能,还可以用作动 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实现、完成或持续。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整 个句子是表示未然还是已然:表示未然的是可能补语,表示已然的是结果补语 或动态助词;然后再看前面动词的性质:“获得”义动词后的“得”是结果补 语,非“获得”义动词后的“得”是动态助词。动态助词“得”来源于动词后 的结果补语“得”,产生的时间是唐代,敦煌变文集中已有6 1 次用例。,宋 代白话文献中用法已相当普遍,至今还保留在某些方言如湘方言、吴方言中。 “得”作动态助词时,主要用于“动+ 趋向动词”结构,后接复合趋向动词的 用法比较少见。碧岩录中,动态助词“得”带趋向动词“来”共出现6 次, 带含“来”复合趋向动词的用例只有2 例,全部表示动作的实现或完成。 2 1 8 动+ 将( + 受事) + 来。 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 1 6 ) 门云:“何不向上道将来? ”( 2 1 7 ) 镜清恁么证将来,那两个恁么用将来,雪窦后面颂出,更显焕颂 了。( 3 2 3 ) 仰山云:“于曹溪印子上脱将来。”( 4 3 1 ) 文殊一日令善财去采药云:“不是药者采将来。”( 9 8 7 ) 2 1 9 动+ 将+ 趋向动词+ 来。 黄河头上,泻将过来。( 3 2 7 ) 若要活泼泼地,但参皮壳漏子禅,直向高山上,扑将下来。( 1 0 9 8 ) 2 1 1 0 动+ 补+ 将每翻蹦+ 来。 寿云:“还钉得虚空么? ”胡云:“请师打破将来。”寿便打。( 5 4 8 ) 和动态助词“得”用法一样,动态助词“将”也用于带趋向动词的动词结 构中,表示动作的实现( 如“证将来用将来”) 或开始( 如“道将来”) 。动 态助词“将”来源于它的实义动词的连动用法,与动态助词“得”的产尘同步, 也是在唐代,宋元达到成熟。祖堂集中使用1 7 次,古尊宿语要中使用 2 6 次o ,碧岩录中共出现3 4 次,可见它的逐渐发展的趋势。明代中后期以 后,动态助词“将”和“得”慢慢被逐渐发展成熟的“了”和“着”所代替, 今天,这种用法只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据乔全生的山西方言的“v + 将+ f 4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s 来去”结构,山西的临汾、洪洞、霍县、浮山如今还说“把面拉将来”、“送 将去”等。碧岩录中,以上三种结构共有1 9 例,其中“动+ 将( + 受事) + 来”结构1 6 例,占绝大多数,这与曹广顺( 1 9 9 5 ) 提出的“晚唐五代动态助 词将出现的格式开始趋向于动+ 将+ 趋向动词”。的论断一致。 2 1 1 1 动+ 得+ 将+ 来。 一切公案语言,举得将来,便知落处。( 3 2 2 ) 黄檗大机大用,唯i 临济独继其踪,拈得将来不容拟议。( 4 3 2 ) 这种结构,卢烈红( 1 9 9 8 ) 认为是“动+ 补+ 将+ 趋向补语”格式,“得”用 在动词后是可能补语,“将”表动作实现或设想实现。这种格式很少见,古尊 宿语要有一例:“怪即不怪,你道凭个什么捉得将来? ”景德传灯录一例: “只这口食身衣,尽是欺贤罔圣,求得将来,他心慧眼观之,如吃浓血一般。” 仔细分析这四个用例,“得”并不都能理解为可能补语。例如“举得将来”句, 只是假设“举”了以后,就会“知落处”,不关能不能够“举”出的事。其实, “得”在这里是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实现或设想实现:而“将”只起调整音节 和提示趋向补语的作用。 2 2 v l + 来+ v 2 + 去。 趋向动词“来”、“去”与动词组合,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这种用法自六 朝开始 ,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碧岩录中,只出现下面一种形式: 翻来覆去。( 5 4 1 ) 3 “来”作动态助词( d ) 。 动态助词是汉语一种特殊的虚词,它与动词结合,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 化的完成、进行、持续、开始、反复等体貌。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时期才开始 产生使用的一类动词辅助词,大多产生于唐五代。在产生之初,动态助词的内 部成员较多,并且各成员用法较复杂,常用的有:“了”、“却”、“著”、“过”、 “将”、“得”、“来”等。“来”作动态助词,主要来源于“来”的趋向动词用 法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体和经历体。碧岩录中,动态助词“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l e r si i | l :s i s 共使用2 4 次,其中,表完成体( d 1 ) “来”有2 3 例,表经历体( d 2 ) “来”有 1 例。 3 1 完成体( d 1 ) 。 这种动态助词“来”,依附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获得结果的 状态。根据动作的时态是过去还是将来,“来”可以表示以下两种语法意义: 3 1 1 - 用于表示实际已经发生了的动作的完成。例如: 不是他特地如此,盖为透底人自然合辙,一似安排来相似。( 1 9 ) 德山闻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这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什么 用处? 从他担老僧头绕天下走。”( 2 2 0 ) 野鸭子( 成群作队又有一只) 知何许( 用作什么。如麻似粟) 马祖见 来相共语( 6 5 3 ) “公案圆来问赵州”,庆藏主道,如人结案相似,八棒是八棒, 十三是十三,已断了也。却拈来问赵州,州是他屋里人,会南泉意 旨( 7 6 4 ) 糊饼三巴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糟讹。( 8 7 7 ) 3 1 2 用于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动作的完成。例如: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 2 1 9 ) 了事衲僧消一个,长连床上展脚卧。梦中曾说悟圆通,香水洗来 蓦面唾。( 8 7 8 ) 所以胸中无一事,饥来吃饭困来眠。( 8 7 8 ) 忽有个出来道,一夏请益为什么不曾说,待尔悟来向尔道。且道 为复是当面讳却,为复别有长处? ( 1 0 1 0 0 ) 3 2 经历体( d 2 ) 。 这种动态助词“来”,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过或 经历过。例如: 昨夜骊龙拗角折( 非止骊龙拗折,有谁见来? 还有证明么? 哑) ( 2 1 4 ) 碧岩录中,动态助词“来”表经历体的用法只有l 例,但在同时期及 1 6 以后文献中却时有发现。例如: 师勘归宗:“甚么处人。”归宗云:“陈州人。”师云:“多少 年几? ”归宗云:“二十二。”师云:“闭梨宋生时,老僧去来。” 景德传灯录卷八汀州水塘 汀州水塘和尚,问归宗:“甚处人? ”宗日:“陈州人。”师日: “年多少? ”宗日:“二十二。”师日:“闺黎未生时。老僧去来。” 五灯会元卷第三水塘和尚 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水浒全传第十六 回 在前你二人说来的言语,如何忘得? 元朝秘史卷十 勾当里怠慢来的人每。元典章卷九吏部三 碧岩录中,动态助词“来”共使用2 4 次,占趋向词“来”的百分之 四,而且用法丰富,根据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既能表动作的完成,又能表动作 的经历;既表示实际已经发生了的动作的完成,又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 可能发生的动作的完成。其中,更以完成体用法为量多、复杂。可见,在宋代, 动态助词“来”达到了它的高峰期。宋代以后,随着动态助词“了”的广泛使 用,“来”的动态助词用法逐渐被“了”所代替,它在文献中的用例也变得很 少见。但至到今天,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山西、广东阳江等方言中还保留有 “来”的完成体用法,在河北魏县方言中还保留有“来”的经历体用法 。 4 “来”作事态助词 t ) 。 事态助词是近代汉语新产生的一类助词,它主要用于旬术或前一分句末 尾,表示整个事件或过程所具有的的状态、情貌。它不同于附着在动词后面, 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体貌的动态助词。近代汉语常见的事态助词有“了”、 “来”、“去”三个。“来”作事态助词,主要用于表示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 变化或曾经发生过某种变化。碧岩录中,这种用法共使用5 5 例,分别表示 以下两种语法意义: 4 1 表示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 t 1 ) 。 1 7 打破镜来,与尔相见。须是打破始得。( 1 5 ) 被这老汉穿却鼻孔来也。( 1 1 0 ) 尔且去斩头截臂来,与尔道一句。( 2 1 3 ) 微云:“待无人来,向尔道。”遂入园中行。僧云:“此间无人, 请和尚道。”( 5 4 3 ) 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 ”峰云:“待汝出网来, 向汝道。”( 5 4 9 ) 僧云:“如何是石桥? ”( 上钓来也。果然。) ( 6 5 2 ) 这种事态助词“来”的语法意义,在于指明一个事件或过程实现、完成了 某种变化,有时可以和表完成体的动态助词配合使用。例如:“被这老汉穿却 鼻孔来也”中,事态助词“来”和表完成体动态助词“却”配合使用,共同表 示“穿鼻孔”这一以动作为主体的事件的实现、完成。在碧岩录中,“来” t 1 一共出现2 5 次,几乎全部用于陈述句,特别是肯定陈述句中,共使用了2 4 例。只有一例用于感叹句:“杀人须见血,为人须为彻。瞒却多少人来! ”( 4 3 1 ) 值得注意的是“来”t 1 表示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可以是现在、 过去、将来甚至是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不必一定是表 过去完成,象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里所说的:“来也是表过去的助词? ” 这从上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打破镜来”是表示假设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 化;“被这老汉穿却鼻孔来也”是表示过去的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待 无人来”是表示将来的事态实现、完成了某种变化;“上钓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数学上册 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 7,6加几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一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 4 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 近七年四川中考英语真题及答案2024
- 一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和小树一起长大3教学设计 浙教版
- 财务分析培训班
- 人教版 (PEP)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综合与测试教案
- 成本管理知识培训
-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赵州桥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 2024年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儿常见病的预防和护理
- 《教育学》课件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毕业论文-XXX公司招聘管理的研究
- 单位降薪通知范本
-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问题及前瞻
- 电子病历系统开发和实施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泵车作业安全协议书
-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激光雷达
- 武汉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暂行
- 急救医药箱药品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