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批评探析.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批评探析.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批评探析.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批评探析.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批评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课程批评探析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申夜灵 指导教师靳玉乐教授 摘要 随着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转向“理解”,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局面,持 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研究者通过从不同的社会人文学科中吸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对 课程这一人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理解。正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探究的背景下,部分学者从美 学中汲取营养,将“鉴赏”、“艺术批评”等概念引入课程研究领域,运用艺术批评的手法 和以人类学的相关方法将课程与艺术品进行类比,对课程的静态文本和动态文本进行解 读。1 9 6 9 年,美国课程研究者曼恩( m a n n ) 直接提出“课程批评”概念,将其视为一种 美学取向的质性课程评价方法。此后,经过多位学者的发展,课程批评已经成为一种独 特的课程研究视角。国外已产生了许多有关其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但在我国,“课 程批评”还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而且由于“批评”一词的否定性色彩容易导致人们 对此概念的误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批评”进行全面的历史梳理与意义阐释, 以此丰富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九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 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界定本文中的主要概念。 第二部分,课程批评的产生与发展。该部分将“课程批评”置于课程研究发展的整体 脉络中进行历史考察。通过探讨科学化课程研究转向多元化课程理解研究范式的原因, 揭示课程批评的产生背景,并介绍课程批评在国外课程研究中的发展,帮助对其概念内 涵的理解。 第三部分,课程批评的概念内涵。本部分从解读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j 课程即 艺术品”入手,分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即课程批评是对生活知觉的再教育; 课程批评需要以课程鉴赏为基础;课程批评是鼓励反思与创造的过程:课程批评是美学 与科学的统一。 第四部分,课程批评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从现象学、解释学、人类学和批判课 程轮四个方面分析课程批评的学科背景和思想基础,以便理解其理论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课程批评者的角色与素质。该部分从课程批评的内涵中分析出课程批评 两南人学硕 学位论文 者必须是富有洞察力的现象观察者;是善用理论知识的意义阐释者;是富有高责任感的 价值判断者。其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的素质,即必须具有广博的有关批评对象的理 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对课堂事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分析能力;必须 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 第六部分,课程批评的过程和方法。此部分将课程批评的过程分为课堂观察和批评 呈现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此过程中观察、描述、阐释、评价和主题几个步骤和方法, 表明各步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七部分,课程批评的效度、推论性及研究伦理。该部分指出课程批评者在实际操 作中必须注意的原则与问题,确保课程批评的有效性。 第八部分,课程批评的批评。该部分对课程批评的基本假设和课程批评者的角色定 位两方面对课程批评本身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以便研究者理性的看待这一独特的研究方 法。 第九部分,结语。本部分强调课程研究应保持多元开放的态度,因地制宜的采用恰 当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i i 关键词:课程研究课程评价课程批评美学取向课程研究 a b s t r a c t o n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p o s t g r a d u a t eo ft h e o r yo fc u r r i c u l u ma n di n s t r u c t i o n :s h e ny e - l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j i ny u - l e a bs t r a c t w i t h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i n q u i r yp a r a d i g mf r o m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m o d e ”,t h ef i e l do f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ys h o w sd i v e r s i t ya n do p e n n e s st oa l l r e s e a r c h e r s ,w h oh a v ed i f f e r e n tv a l u e s t h o s er e s e a r c h e r sb e g a nt oa b s o r ba d v a n c e di d e a sa n d m e t h o d so fo t h e rv a r i o u ss o c i a ls c i e n c eo rh u m a n i t i e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w h i c h 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ak i n do f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r a t h e rt h a r ras e to fb e h a v i o u rc o n t r 0 1 i ti si n t h i sc o n t e x to fap l u r a l i s t i ci n q u i r y , s o m es c h o l a r sd r a wn u t r i t i o n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c o n c e p t sa s ”c o n n o i s s e u r s h i p ”,”a r tc r i t i c i s m ”a n ds oo na l eb o r r o w e di n t ot h ef i e l do f 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 t h e s es c h o l a r sm a k ea na n a l o g yb e t w e e nc u r r i c u l u ma n da r t ,a n du s et h e w a yo fa r tc r i t i c i s ma n dm e t h o d sf r o ma n t h r o p o l o g yt oa n a l y s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s t a t i c t e x t ”a n d ”d y n a m i ct e x t ”o fc u r r i c u l u mp h e n o m e n o n i n19 6 9 ,t h eu s 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 e rm a n np o i n t e do u tt h ec o n c e p t ”c u r r i c u l u m c r i t i c i s m ”d i r e c t l y , a n dr e g a r d e di ta sa na e s t h e t i c o r i e n t e dq u a l i t a t i v ec u r r i c u l u m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i n c et h e n ,an u m b e ro fs c h o l a r sb e g a nt oe x p l i c i tt h em e t h o da n dp u ti ti n t op r a c t i c e a st h er e s u l t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h a sb e c o m eau n i q u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 , a n d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so ns u c ho b je c th a v eb e e nd o n ea to v e r s e a s h o w e v e r , i no u rc o u n t q ,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i st i l las t r a n g ea n da b s t r a c tc o n c e p tf o rm o s to fp e r s o n s ,a n da l s o b e c a u s eo ft h et e r m ”c r i t i c i s m ”i t s e l fh a st h en e g a t i v em e a n i n g ,i te a s i l yl e a d st o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t h i sc o n c e p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 r ei sau r g e n tn e e dt o d o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c o n c e p to f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s ot h a tt oe n r i c ho u r d i s c o u r s eo fc u r r i c u l u ma n dp r o v i d ean e wp e r s p e c e p t i o na n dm e t h o dt od o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n i n ec o m p o n e n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h i c hb r i e f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o r i g i n ,p u r p o s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t h i ss t u d y , a n dt os o r to u t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 e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o i i i 两南人学硕f 学位论文 d e f i n et h em a i nc o n c e p t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h e s e c t i o np l a c e s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i nt h eo v e r a l lc o n t e x to f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t os e e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i n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c o u r s eo f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i n q u i r yp a r a d i g mf r o m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m o d et od i v e r s i f i e d u n d e r s t a n dm o d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w i l lb ep r e s e n t e d a n dt om a k ea 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c r i t i c i s ma b r o a da r ed i s c u s s e dh e r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h i sp a r tb e g i n sa t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i t sb a s i ca s s u m p t i o n - c u r r i c u l u mi s aw o r ko fa r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f r o mf o u r a s p e c t s ,w h i c ha r ec o n s i d e r e dl i k et h i s :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sr e e d u c a t i o no f p e r c e p t i o n so fl i f e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sb a s e do n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n o i s s e u r s h i p ,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sa p r o c e s so fe n c o u r a g i n g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c r e a t i o n ”a n dl a s t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sau n i t yo fa e s t h e t i c sa n ds c i e n c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a b o u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a c a d e m i cb a c k g r o u n d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f r o m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a n dc r i t i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t h e o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t s e l f t h ef i f t hp a r tt a l k sa b o u tt h er o l ea n dq u a l i t y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s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 t h a tt h e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ss h o u l db ea no b s e r v e rw i t hr i c hi n s i g h to fc u r r i c u l u mp h e n o m e n o n , a m e a n i n gi n t e r p r e t e rw i t hg o o du s e o ft h e o r ya n da r e s p o n s i b l em a nw h o w o u l dd ot h ev a l u e j u d g e m e n t i no r d e rt o b e h a v ew e l lt h e i rr o l e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ss h o u l dh a v ee x t e n s i v e k n o w l e d g ea n dp r a c t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s u b je c t ,s h o u l db ei n s i g h t f u lt ot h ec l a s s r o o m a f f a i r sa n da n a l y s et h o s ea f f a i r se f f e c t i v e l y , a n da l s os h o u l dh a v ee x c e l l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k i l l s t h es i x t hp a r ti sa b o u tt h ep r o c e s sa n dm e t h o d s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h ew h o l e p r o c e s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i sc l a s s r o o mo b s e r v a t i o n ,w h i c hi st od od a t a g a t h e r i n g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d e s c r i p t i o n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a n dm a k i n gt h e m e s i v a b s t r a c t t h es e v e n t hp a r ti ss o m e t h i n ga b o u tt h ev a l i d i t y , g e n e r a l i z a b i l i t ya n dr e s e a r c he t h i c so f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t oe n s u r e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s o m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i s s u e sa r ee m p h a s i z e dh e r e t h ee i g h t hp a r ti st h ec r i t i q u e0 1 1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i t s e l f t h ec r i t i q u e sa r ef o c u so n t w oa s p e c t s t h eo n ei so nt h eb a s i ca s s u m p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a n dt h eo t h e ri so n t h er o l eo f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s t h e s ec r i t i q u e sa r eh o p e dt om a k er e s e a r c h e r ss e e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i n t e l l i g i b l y t h en i n t h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 u g g e s t i o n sh a v e b e e nm a d et oc o n s i d e r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c r i t i c i s m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i n t e l l i g i b l ya n dt os t u d yt h ec u r r i c u l u mi s s u e sw i t hm u l t i p l e m e t h o d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o c a lc o n d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c u r r i c u l u mi n q u i r y c u r r i c u l u me v a l u a t i o n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a e s t h e t i c s - o r i e n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i n q i r y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啐夜显 签字日期:j 口k 年争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串夜是 导师签名: 以 象移 签字日期:山i o 年0 月f6 日签字日期:移d 年华月,茹日 弓【言 ( 一) 研究缘起 引言 笔者选择“课程批评探析”这一研究主题主要源于对“课程批评”这一概念本身的好 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笔者接触到美国课程研究者曼恩( m a n n ) 提出的“课程批评” 概念,他将课程比作艺术品,并采用艺术批评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研究,曼恩将课程批评 视为一种美学取向的质性课程评价方法。课程为什么能被看做艺术品? 为什么要将艺术 批评引入课程研究? 怎么运用艺术批评进行课程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有什么独特之 处? 等一系列问题如同“艺术”、“美学”等概念本身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一般,立即激发了 笔者的好奇心与研究兴趣。 另外,考虑到现代意义上的课程研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受到大教学论 的思维影响,课程研究本身还缺乏独立性。就课程研究方法而言,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 两种方式持续曲折的博弈过程正表现了我国课程研究方法论的迷茫。尽管如此,课程研 究始终没有放弃寻觅新的探究和表达方式的努力。如今,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对课程及课程研究本身的认识得到拓展,我国很多课程研究人员方法论意识逐步觉 醒,课程研究方法出现了嬗变。很多课程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叙事学方法等已不仅仅停留于呼吁层面,在课程研究实践层面也开始应用。课程批评作 为一种美学取向的质性课程研究方法,国外课程研究领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对其 都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对此方法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 系统探究,为丰富和拓展我国课程研究方法论视野,以及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 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 二) 文献综述 笔者以“课程批评”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 c n k i ) 、p r o q u e s t 、e r i c 等数据 库中进行文献搜索。同时,在论文撰写期间,因笔者有幸远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 访学,因此有机会利用该校图书馆资源,借阅相关图书并对其进行整理。现在笔者主要 从国外、国内两方面分别来进行综述。 1 国外研究历程及其现状 “课程批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m a n n 提出。1 9 6 9 年曼恩在课程理论网络 ( c u r r i c u l u mt h e o r yn e t w o r k ) 杂志上发表题为课程批评的文章,从批判教育“语言” 的不当采用为起点,驳斥以“方法目的”与“因果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工具性语言作为推 两i 再人掌坝l 学位论文 论模式,因为,这种推论模式导致只着重课程的技术层面。文中,m a n n 指出了课程与 文学作品的相同之处,倡议将课程视为文学作品,与小说、绘画或歌曲一同被视为艺术, 并将文学批评方法运用于课程评价当中。固 威尔斯( w i l l i s ) 于19 7 5 年在课程研究杂志( t h ej o u r n a lo f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 ) 上发表课程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文。该文承认了曼恩观点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认为 课程自身具有艺术与科学两方面的特征,与人文学科相似,因此它需要自我意识与自我 反思,其健康发展就有赖于课程研究者发展与理解不同批评原则和方法的能力。同时, 威尔斯从文学批评中借鉴四个“焦点”作为课程批评对象的选择原则:1 、作品课程 本身;2 、作者课程开发、研制者;3 、环境课程产生及存在于期间的社会或教 育环境;4 、观众课程要为其服务的对象。 同年,凯利( k e l l y ) 也在课程理论 网络杂志上发表论文,在承认威尔斯的批评原则基础上,又提出课程批评的四个过程: 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另外还提出了“课程修辞”的概念。“课程修辞”就是一组借鉴 于文学批评的概念,其被用于审视课程评价的方式,这些概念包括“隐喻”( m e t a p h o r ) 、 “观点”( p o i n to f v i e w ) “声音”( v o i c e ) 、“情节”( p l o t ) 顺序”( o r d e r ) 与“主题”( t h e m e ) 。 随后,威尔斯又在1 9 7 8 年主编了一本题为质性评价:课程批评的概念及案例 ( q u a l i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sa n dc a s e si n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 论文集,其中收入了当 时主要的有关课程批评的文献以及用课程批评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案例,为推动课程批 评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 亚历山大( a l e x a n d e r ) ,瓦伦斯( v 甜l a n c e ) ,巴罗内( b a r o n e ) 等人在1 9 8 1 年美 国教育研究联合会上发表文章,对课程批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谢尔曼( s h e r m a n ) 和韦布( w e b b ) 于1 9 8 8 年出版了教育质性研究:焦点与方法( q u a l i t a i v er e s e a r c h i ne d u c a t i o n :f o c u sa n dm e t h o d s ) 一书,该书将课程批评作为一种质性教育研究方法收 录其中,并对其方法论基础、操作步骤及语言表达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将课程批评思想发扬光大的当属艾斯纳( e i s n e r ) 及其弟子瓦伦斯和巴罗内等。艾 斯纳学习曼恩的理念,将“鉴赏力”( c o n n o i s s e u r s h i p ) 引入课程评价当中,将课程批评 发展为“教育鉴赏及教育批评”模式,认为教育( 课程) 批评是把组成课程计划和课程活 动的哪些必要的、不可言喻的特质,翻译成有助于他人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计划和活动 的语言。课程批评者应像艺术鉴赏家、批评家一样对课程现象进行鉴赏及创造性的批评。 艾斯纳在其著作教育想象(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i m a g i n a t i o n :o nt h ed e s i g no f 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c h o o lp r o g r a m s ) 及启蒙之眼( t h ee n l i g h t e n e de y e :q u a l i t a t i v ei n q u i r ya n dt h e e n h a n c e m e n t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 ) 中详细阐述了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的关系,认为教 m a n n ,j s 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j 1 c u r r i c u l u mt h e o r yn e t w o r k ,1 9 6 8 ,( 6 9 ) :2 i 4 霉w i l l ,g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a n d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j t h ej o u m a lo f c u r r i c u l u ms t u d i e s ,1 9 7 5 5 :1 2 。、i l l ,gq u a l i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sa n dc a s e si n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i c i s m c m c c u t c h a np u b l i s h i n g c o r p o r a t i o n ,19 7 8 弓i 青 育鉴赏是欣赏的艺术,而教育批评是揭露的艺术。 除对课程批评的理论建构以外,国外学者利用课程批评这一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经验 探究的成果也颇为丰富。艾斯纳在其著作中列举的普罗( p o l o ) 的游戏学校制度: 低成就者的游戏( p l a y i n gt h es c h o o ls y s t e m :t h el o wa c h i e v e r sg a m e ) 马歇尔 ( m a r s h a l l ) 的荣誉:教育批评( h o n o r s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 ) ;麦卡琴 ( m c c u t c h e o n ) 的太阳系,责任与基本原理:克莱蒙特先生四年级课程的教育批评 ( o fs o l a rs y s t e m s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a n db a s i c s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o fm r c l e m e n t s f o u r t hg r a d e ) 等。 2 国内研究历程及其现状 根据文献搜索,国内以“课程批评”为核心概念的直接文献屈指可数,一共只有三篇。 金志远发表了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一文,从课程研究宏观体系的角度直 接表明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缺少对课程批评的研究。该文作者认为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 施以来,有关课程问题的争论不断涌现,可由于缺乏课程批评的理论和知识,在课程争 论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范现象,由此提出课程研究领域应对“课程批评”这一课程及社会现 象做出系统研究。金志远在比较课程批评与课程评价两个概念异同的基础上,对课程批 评做了尝试性定义,认为课程批评就是社会各界对课程现象及其课程问题进行判断、分, 析比较、评价。并指出课程的批判范式理论为课程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新林在教育科学研究2 0 0 5 年第二期发表的课程批评的隐忧一文,将课 程批评定义为“运用一些文学手法,如隐喻、白描、押韵等方法来揭示课程的特点,以 促进人们深刻的鉴赏力和个性的理解力,其功能有三: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 促进课程实践的理性化与诗性化;三是教育理论的愉悦功能。囝该文认为课程批评的对 象应是一切有关教育及课程的问题,并批评当前对课程的批评只局限于对传统课程研 究、课程评价、课程设置等问题的批判,却忽视对新课程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反思。 陈时见和刘继平在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一文中指出课程理论与课程实 践的发展除了不断拓展、建设外,还需要不断地以宽广、开放的批评视野来进行判断、 分析、评价、反思,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纳入到符合社会、个人的需要与发展的合理 轨道中,由此提出课程批评的概念。该文对课程批评的目标、功能及主体做出了分析。 认为课程批评是一种旨在指向课程理论本身精神内核的意识规范,它不同于一般的描述 性评论,而主要是一种针对当代课程本身的建设性评判。课程批评的展开是要求课程指 向人的“终极关怀”,使人们在课程的世界里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 能体验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是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认知,同时也是二者价 金志远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 j 当代教育科学2 0 0 8 ,( 1 3 ) :2 3 2 6 宙胡新林课程批评的隐忧【j 教育科学研究,2 0 0 5 ( 2 ) :6 2 两南人学硕t 学位论文 值关系中的关系值,体现了需要与被需要的统一。同时,课程批评也是解构与重构的整 合,“而批评的观念之解构特性又不是一种单纯破坏性力量,而是凸现了一种当代文化 价值、当代历史精神的重建意识,即在解构中重建,在批评中建设”。另外,课程批评 的主体具有多层次性,它不仅局限于课程的设置者、编排者和实施者,因为每个学习者 与公众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与课程在自身的“前理解”基础上进 行交流互动,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对课程进行分析、批评和修正。除此之外,该文章还指 出课程批评可以从课程的思想文化价值、表现形式、理论及实践四个方面展开。 除了上述直接文献外,笔者还发现国内学者李雁冰在其题为质性课程评价的博 士后论文中对艾斯纳的“教育鉴赏及教育批评”模式进行了介绍,认为这一模式是对课程 现象及个人在课程活动中所产生意义的有效分析、评价方法;同时,张韵和吕晓也对 国外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评述,指出教育批评与叙事研究是课程美学探 究取向的两种主要实践形式,其中叙事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但对教育批评这 一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很缺乏i 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综观国内外有关“课程批评”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外提出“课程批评”这一概念是 源于对传统科学实证主义量化课程评价方式的批判,是在提倡多元课程探究的背景下, 将美学领域的思想及方法引入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如:课程批评、教育批评、课程美学探究、教育的美学批评等,但这些学者所持有的思 想基础却是相同的,即认为传统的科学实证量化研究阻碍了研究者的视线,导致课程研 究无法看到课程现象根本的、更为重要的特质。而运用美学的思维和方法,有助于研究 者洞察课堂生活的特质、揭示课程经验的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而国内文献中“课程批评”概念的出现并不是作为一种评价方法或研究方法,而是将 其视为大众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反应,是一种课程与社会现象,并希望从教育社会学的角 度去寻求该现象产生的社会学、教育学基础。对评价或研究方法意义上的“课程批评” 还未有被论述。因此,对“课程批评”这一质性课程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探讨有利于丰 富我国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的视角,并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课程理论发展具有指导作 用。 。王德胜扩张与危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 l 版社,1 9 9 8 :2 3 国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研究 d 一l :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0 0 :3 9 圆张韵,吕晓课程荚学探究取向发展述评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 0 0 7 ( 1 ) :1 0 2 1 0 5 4 ;) i青 ( 三) 概念界定 1 课程美学探究 “课程美学探究”是在课程研究领域倡导多元探究方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美学取 向的质化研究方法。因其理论多是类推自艺术或文学,而且其关注课程现象的美学元素, 故而被称作“美学探究”。 2 课程批评 本文中的课程批评是指将课程类比为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并采用文学批评等人 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对课程现象及其特质进行分析研究的质性课程研究方法。尽管不 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课程批评、教育批评、课程美学探究、教育的美学批评等, 但其思想基础却是相同的。因此,为方便写作,本文中统一采用课程批评这一概念。 ( 四)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课程批评”这一美学取向的课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解读,理清其历史 来源、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批评主体及其具体操作步骤、方法及原则等,从而丰富我 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分析话语,实现多元探讨与发展。 ( 五) 研究意义 1 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多元分析路径 随着各国课程研究范式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转换,课程研究领域出现多元 探究形式并存的局面。而我国课程研究领域也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学习 国外先进的课程理论及研究方法,希望冲破传统实证量化研究与哲学思辨研究的束缚, 重塑课程理论及价值体系。因此,对课程批评这一美学取向的课程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 统的探讨, 2 有利于我国课程理论创新 课程批评本身除了重视理论对阐释研究现象的引导作用外,也重视理论的适应性, 以求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解决课程问题。换言之,课程实践群体所产生的行动经验, 会因不同的群体、情境或目的而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的经验,正创造了课程理论反思 与重构的时刻,形成建构、解构与再建构的良性循环。对课程批评进行理论解读,有助 于我国课程研究者理解并采用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从而在实践中促进我国课程理论创 两南人学硕f j 学位论文 新。 3 有利于提高课程参与者的反思与行动能力 伽达默尔把“解释性理解”论述为人类的核心行为,并认为通过参与这种行为,人性 可以得到加强。作为一种基于现象学、解释学并兼具批判性的研究方法,课程批评强调 课程参与者对课程问题的移情性理解。而移情必须基于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观察对象特 质的全面把握。这不仅鼓励课程研究者走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专注、敏锐的发现课程现 象的特质,而且也鼓励课程研究者积极主动的反思自身已有经验,并以开放而谨慎的态 度解构自我经验与现象特质,从而在移情理解的过程中实现批判性的自我超越。 (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课程批评”是将课程类比为艺术或文学作品,并运用文学批评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途径对课程现象和问题进行全面、动态、深入分析的质性课程研究方法之一。为理清其 产生背景、价值内涵及其操作步骤与原则,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全面分 析,分别从课程本质、课程评价、课程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入手寻求“课程批评”产生发 展的理论及现实背景,同时对“课程即艺术品”类比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解读,理解何以借 用艺术批评等方法对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在对课程批评理念内涵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总 结已有文献中课程批评的操作步骤及实施原则,并对课程批评方法本身提出批评和意 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描述法进行研究。其中,文献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 法,可以说整个研究都是建立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原始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的。作为一 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第一,全 面客观地搜集、引用和分析文献,避免断章取义,随意夸大或隐藏文献:第二,在对文 献进行分析时;要将不同的文献结合起来,所运用的文献应该能够互证,不存在内在的 矛盾:第三,在对文献分析基础上进行推论时要掌握适当的限度,否则无限度推论很可 能导致推论无效。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本文在做到这三点要求方面还有一些不 足,主要是文献的搜集虽尽了力,但仍不能说全面。在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力 求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文献互证和谨慎推论。 另外,本文还采用描述法。描述法是在文献法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全 面分析和深入认识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这一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有关课程批评的文资 料进行筛选整理,以理清课程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其价值内涵和操作方法 等。 6 一、课程批评的产生j 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