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t h em a s t e rd e g r e ei ne n g i n e e r - n g o n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o fh a r m o n y cu l t u r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a n d i d a t e : s u p e r v i s o r : l in i n g p r o f z h a n gg u a n g x i n g a c a d e m i cd e g r e ea p p u e df o r :m a s t e ro f a r t s s p e c i a h y : i n s t i t u t eo fa r t d a t eo fo r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j u n e2 0 1 0 u n i v e r s i 锣: q i n g d a ot e c h n o i o g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0舢5 川82 0舢8 ij01删y 硕士学位论文 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 学位论文答辩日期: 塑应122 指导教师签字:专夸啦士组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 b s t i a c t i i 第1 章绪论1 1 1 本选题的起因与意义l 1 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2 1 3 本选题的研究途径3 1 3 1 要义解析3 1 3 2 探讨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3 1 3 3 寻找建筑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关系3 1 4 本选题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3 1 4 1 “和谐社会思想3 1 4 2 科学发展观4 1 5 本选题的研究脉络4 1 5 1 “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 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5 1 5 2 建筑设计中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5 1 6 本选题重点解决的问题一7 第2 章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9 2 1 和谐理念的美学溯源9 2 1 1 关于“中 、“中庸 与“中和”9 2 1 2 儒家“中和美 的基本内涵1 0 2 1 3 “中和美”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1 1 2 1 4 三点补充:1 4 2 2 和谐理念的哲学意义1 5 2 2 1 和谐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1 5 2 2 2 和谐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尺度1 6 2 2 3 和谐是一种重要的处事( 处世) 原则1 7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4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1 7 第3 章和谐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2 1 3 1 传统建筑理念与当今文化的和谐共存2 1 3 1 1 从对造型的延续到对建筑精神的传承2 l 3 1 2 文脉轴线上的和谐过渡2 4 3 2 个性与共性的和谐3 0 3 2 1 一个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建筑共性3 1 3 2 2 环境特征塑造建筑风格3 2 3 3 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和谐”3 3 3 4 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3 4 3 4 1 与自然环境相和谐3 5 3 4 2 与建筑环境相和谐”3 6 3 5 继承与创新的和谐3 7 第4 章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得与失“3 9 4 1 上海新天地3 9 4 2 中科院图书馆”4 2 4 3 国家大剧院4 4 4 4 对建筑设计中和谐理念的哲学思考4 5 结j 沦4 8 参考文献“5 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2 致 谢一5 3 u 如果说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凝固的音符,那么文化就是 串起这一个个音符的主旋。诚如张光兴教授所言:“一个成功 的建筑它不是奠基在花岗岩上,也不是奠基在钢筋混凝土上, 而是奠基在先进的设计理念上,而构成先进设计理念的第一 要素是文化。力一一笔者题记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 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 见激烈,加之国内各种思想、思潮的风起云涌,导致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和价值 取向日趋多样的复杂局面。面对这样一种复杂局面,被称作“世界七大艺术 之 一的建筑将何去何从? 本文认为,在建筑理念上应该特别强调文化的引领,不能 让建筑停留在传统的一砖一瓦等形而下的层面上,要让它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建筑文化”,使每一个建筑设计都成为对文化的诠释,使每一个建筑物都能为 城市建设锦上添花,从而减少文化意义上的“建筑垃圾 ,实现建筑与历史、自 然、经济、社会等在文化层面上的和谐。 本文从选题的起因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途径、主要理论依据等入手,重 点分析了传统的和谐理念以及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几个城市中 所谓“地标式建筑”的得与失,做了一些简单分析。从文化的视角上,较深刻地 阐述了和谐理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全文分“绪论”、“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 “和谐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所谓地标性建筑的得与失”和“小结等五 部分。 关键词:文化价值和谐理念建筑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i n lm e 触t l l a t ”9 1 0 b a l i z 撕o n ”s t 印1 1 n c e a s i n gq l l i c k e n 通g ,m ee x c h 趾g e ,b l 锄d 趾dc o n 缸 n t 撕0 nb e 觚e e i ld i 触i d c o l o 百c a la n dc u l 删g r o w i n gf i c r c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l ld o m e s t i ci d e a u s ,也o u 曲t ss l l r g i n 吕l e dt ot l l ec o e x i s t e n c eo fd i v e r s ec u l t l l 】他sa n d v a l u e s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m p l e xa n dd i v e r s es i t u a :t i o n s f a c i i l gm i sk i n do fk i n d o fc o m p l e x 铺p e c t ,o n eo f 也e “w o d ds e v e nb i ga r t s 、衍1 1d e c i d eo nw h a tp a mt 0 f o l l o w ? ,i 陆s 枷c l ea 唧e dt h a t ,c o n s 仃u 砸o ns h o u l db es p 酗a l 锄p h a s i s0 n 恤 c o n c e p to fc u l t u r el e a d s ,c a nn o ta 1 1 0 wc o n s 仃u c t i o ns t a yi nt h ea s p e c to fa 订a d i t i o n a l 嘶c ka n dt i l e ,e t c ,s h o u l di tr e a l l yb e c o m eac u l t i l r a l ”c o n s 仃u c t i o nc u l t u r c ”,s o t 1 1 a tc a c hb u i l d i n gd e s i 辨w i l lb e c o m eac u l t u r a li 1 1 t e t 】删o n ,s om a tc a c ho ft h e b u i l d i n gc a i lb ei 商唱o nt 1 1 ec a k ef o ru r b a nc o n s 劬c t i o n ,也1 l sr 。d u c i n gt h ec u l 劬m m e a n i n go f l f c o n s t n l c t i o nw a s t e ”,t oa c h i e v ea r c h i t e 1 r ea n d1 1 i s t o n a t l l r e ,e c o n o m y a n ds o c i c t ya tt h ec u l t i l r a l1 e v e lo fh a m o n y 1 1 1 i 8 枷c l es t a r tw i t ht h es e l e c t e dt o p i cc a u s ea n dt h es i 萨i 6 c a i l c e ,m er e s e a r c h g o a l ,n l er e s e a r c hw a y ,m em a i nt 1 1 e o 巧b a s e do na n ds oo no b t a i n s ,s e l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 仃a d i t i o nh 锄0 1 1 i o u si d e aa sw e l l 嬲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i na r 6 h i t e c t u i a 1d e s i g nc o n c r e t e ,a t t h es 锄et i m e ,m a d es o m es i m p l ea n a l y s e so ng a i n sa n dl o s s e si l ls e v e r a lc i t i e s s o c a l l e d “l a n d i n a r kb u i l d i n g ”f r o mac u l t l l _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e l a b o r a t c d 廿l ep r o f l o u i l d l y i n n u e i l c ea b o u tt h eh 踟l o n i o u si d e ao n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弘t h ef h l lt e x td i v i d e s i n t o f i v e p 砒s a s “i n 仃o d u c t i o n ”,h a m o n i o u si d e ac u l t l l r a le x p l a i l a t i o n , “t 1 1 e h 锄o n i o u si d e aa p p l i c a t i o ni nt h ea r c h i t e c 吡a 1d e s i 弘”,“m es o c a l l e dl a n d m a r k b u i l d i n gg a i n sa n dl o s s e s a n d “s u n m a d 广 k e y w o r d :c u l t l 玳;v a l u e ;h a m o n i o u si d e a ;心c h i t e 曲l r a 】d e s i 印 i i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本选题的起因与意义 当人类社会被推进到2 1 世纪时,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就大 的趋势而言,文化再一次彰显了它的重要性。文化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命运乃至世界大格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 亨廷顿,早在上世纪8 0 年代就提 出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理论。他认为,随着“冷战 结束,意识 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 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 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 ,各个国 家和民族将“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1 。他预言,“全球政治正沿着 文化的界线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 道扬镳。 同时,时间将证明:“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 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它也就无法在这个 “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社会 里找到“立足之地”,那些“政治原则对于一个持 久的共同体来说,只是一个易变的基础”2 ,只有文化才能产生稳定的、持久的 “内聚力”。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越来越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还能不能保持它原有的主权独立、民族独立,文化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 具体说来,一个成功的、有意义的建筑作品,必然凝聚了许多成功的要素, 而在这诸多要素中“设计理念 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为理念,在很多时候支 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法,如果把理念视为一种无形资本,从知识 经济的角度讲,它对建筑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诸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有形资 本。诚如张光兴教授所言:“一个成功的建筑它不是奠基在花岗岩上,也不是奠 基在钢筋混凝土上,而是奠基在先生的设计理念上。换句话说,有了先进的设计 理念才有可能延生成功的建筑 。而构成设计理念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文化, 是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也包括设计者自身的文化修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文选择了从文化视角进行研究。 1s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中文序言,新华出版社,1 9 9 9 年 2 引文同1 ,分别见9 2 、1 3 0 、3 5 3 、3 5 4 页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理念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与社会( 社会的文明程 度与时代精神) 、建筑与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以及建筑与科技、建筑与 地域风情( 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等之间的“和谐 ,无疑是建筑设 计以一贯之的追求。这些,也正是本选题要重点分析与研究的。 1 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通常我们对一个建筑的研究和评价,往往侧重于它的“经济属性”,即更多 地将注意力放在该建筑的“形而下”层面上,强调它的实用性比如,它的可 利用率、结构布局、视觉效果、以及安全性、节能性等等,很少考虑它所蕴涵的 文化价值。而从城市发展或是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一个建筑的价值,绝不仅仅 体现在现实的功利方面,尤其是那些历史性建筑它也许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 “实用功能 ,但它自身并没有因此而“贬值 ,反倒有可能“增值”。像建于公 元前5 世纪的巴特农神殿,当初它是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建筑的祭殿,无情 的战火早已把它焚烧得面目全非,庙项坍塌,里面的雕像也荡然无存;还 有建于公元7 2 年的意大利斗兽场,原本是罗马人寻求刺激的场所,骨子里 好斗的罗马人喜欢从那 , , 些血淋淋的斗兽场面中 得到某种精神娱悦,而 现在也只剩下一片残垣 断壁( 图1 1 ) 。可以说 这些建筑的实用价值已 经没有了,但其文化价 值、其象征意义却依然 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会继续“增值 。 图1 1 巴特农神殿 所以,本文更强调从文化的视角去评价建筑,坚持建筑与环境( 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 的和谐共存;更强调文化对建筑的引领、建筑对文化的诠释,而 不是只着眼于一砖一瓦。同时殷切希望,每一个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都能认识到: 只有从文化层面对建筑定位,才能确保建筑的“文化尊严,也才能减少文化意 义上的“建筑垃圾”,从而使每一个建筑设计能够更好的契合城市的和谐发展。 2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本选题的研究途径 1 3 1 要义解析 认真分析、理解传统和谐理念的深刻内涵,重点探讨在当前多元文化共生共 存、价值取向日益复杂背景下和谐理念对城市建设、对建筑设计的现实价值。 1 3 2 探讨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建筑永远是“时代的建筑 ,建筑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 时期) 的生产力水 平、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 礼运也讲:“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意思是 说,在远古时代,即使是王者也没有华丽的宫殿与漂亮的房屋,冬天只能掘地或 垒土而居,夏天则住在柴薪做成的居所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所决定。本文将从不同时期建筑中寻找文化脉络,同时 也用不同时期的建筑去印证文化的传承,以探讨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1 3 3 寻找建筑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关系 西方人写文化史、写艺术史常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的不 同去划分时代,于是便有了罗马式、巴罗克式、爱奥尼亚式、哥特式等。从这个 意义上说,建筑是历史的标志,它承载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延续的是一种文化脉 络。我国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虽然“相对单一”、“变化不大”,但也足以体现 时代精神。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建筑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关系进行必要阐述。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对传统和谐理念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分 析,使整篇文章更具理性和指导性。 1 4 本选题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1 4 1 “和谐社会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这是我们党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诚如胡锦涛总书 记所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意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而构建 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 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是凝聚我们这个民族的法 宝,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尤其在当前,世界形势 瞬息万变、国际斗争风起云涌,而国内矛盾又异常复杂、尖锐,我们更加需要和 谐一致、同舟共济。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坚定的理想信 念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 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有 利于加速文化自身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 4 2 科学发展观 1 ) 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文化应把握的原则。有学者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必 须着力把握四个原则:必须坚持科学创新;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必须坚持重心下 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 ) 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处理好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思 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关系。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更好地建设自己 的先进文化,并运用它去面对多元文化,以求更有力地影响和引导多元文化,在 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 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要处理好文化发展的两大环节精神生产与精 神消费的关系。对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俗文化与雅文化”、“时尚文 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中“消费与生产”的理论 来把握,形成“文化生产与消费积极互动、雅文化引导俗文化不断上升、和谐发 展 的良性机制。三是处理好和谐文化的创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 重在坚持文化创新,多生产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文 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坚持思想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观念创新、坚持文 化体制创新。 1 5 本选题的研究脉络 4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 5 1 “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人文”在东方传统哲学概念里有两层意思: 1 ) 代表一种理想的人性,就是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 的人生。这是指根本的人的理想和人性。 2 ) 用什么办法和途径达到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 “人 的概念比较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人中称:“人,天地之性最 贵者也。 这里的“性 指什么? 大概是指德性、悟性之类,所以三字经讲: “三才者,天地人。”在西方的文化学家那里,通常把人看作是文化的创造者及 其产物,他们认为人的“文化性 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所在。因此,德国文化人类 学家兰德曼指出,“文化的人学才是第一个包含了完整的人的含义的人学 ,也 是哲学人类学发展的“最高点”,它是“一种未来的人类学 1 而“文”,很重 要的一层意义是指美、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指当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 来一种美好的状态。 “人文精神”是指关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生存能力、发展人的生存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一个好的设计师应是“人文精 神”的忠实体现者、贯彻者,在他的设计中要体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通过他( 她) 的设计改善、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增加人们对生活的 “幸福感”指数。具体说来,应把握好如下三条原则: 1 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2 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 3 有利于使用者的精神和谐,身心愉悦。 这三条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设计原则,其根本的着眼点是人从使用功 能到精神满足把“人 这一主体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 环境设计中的人性化主题“人文关怀”永远是广大设计师面对的最重要的课 题。 1 5 2 建筑设计中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 什么是时代精神? 黑格尔的回答是: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 1 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第5 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8 8 8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 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 我们认为,所谓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 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1 。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的建筑,它必然承载着时代精神,换句话说,时代精神 必然会物化在那个时代的建筑之中。比如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灭亡六国,建立 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王朝秦朝,随即下令修建“阿房宫”。晚唐诗人 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描写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 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 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一切,不仅 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更体现了统一后的秦王朝国力的强大与皇帝的赫赫权 威。 当前,我们特别强调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要将 这种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设计更人性化。比如,在信 息社会,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里得到 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而在私人空间里能够生活得更为舒适和放松,这就是一个很 重要的设计原则。 另一重要方面,中国人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要 努力将这些人文成果渗透在设计中,使每一个设计充满中国人文特性,创造了一 种中国人文境界,以体现对中国人的精神关怀和尊重。 实践证明,设计中的人文含量越高,其设计成果就越有特色,越能反映一个 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设计中的人文内容越多,其设计成果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 文化需求,有利于环境与人的对话,增加环境认知度和和谐度,产生环境对人的 集聚效应;设计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越深刻,越能提高设计的文化品位,也就越能 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 设计,无论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乃至各个分支的专业设计,都已 l 参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载人民网2 0 0 7 3 2 7 6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不是一个设计的简单集合,而是材料、工艺与设计的组合,更是观念与思维的 组合,不单是关心人,还要从人文的角度为建筑赋予内涵,进而决定建筑给人的 舒适程度,决定建筑的生命力,同时也赋予建筑以灵性。 建筑创作来源于社会文化,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而发展。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文变染 平世情,兴废系平时序 。1 文化发展是一个“继替 的过程。每个时代的文化, 一方面是对过去的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又影响着当代的社会生活。同样,每个时 代的建筑,一方面从原来的建筑中吸取建筑元素,与城市风格所融合;另一方面, 根据当代的建筑科技与人的生活模式的需要,设计建设新一代的建筑。 1 6 本选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3 0 多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国民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的“城市化 进程 也在不断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城 市面貌变得越来越漂亮,城市功能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但是,许多矛盾也随之而生。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益膨 胀的城市规模与愈来愈小的城市空间的矛盾。许多公共空间被高楼大厦挤掉,市 民的生活环境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差( 旧城改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比 如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的建筑理念与文化传承的矛盾。有些建筑商只追求他的 “容积率”,什么“文化传承、什么“人文关怀”早己丢到九霄云外;还有越来 越强调建筑的“实用性 与“友好型”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另外,还有“居者 无其屋”与到处建造豪宅、别墅的矛盾( 这不在本文讨论之中) 等等。 在这里,我们仅仅从文化的视角对建筑理念中存在某些问题做一个简单分 析,主要表现有三: 1 ) 城市发展对历史建筑的破坏。此问题带来的是“新建设”不新,“老环 境”失落,“新建设”正在吞噬“老环境”,导致“新特色难以形成,老特色逐渐 消失”; 2 ) 盲目跟风与模仿,使城市建筑个性尽失。由于对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及 周边环境缺乏透彻了解,在城市建筑中便出现了盲目跟风与模仿的现象,其后果 l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1 7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千城一面,万市一腔 ,丢掉了自己的建筑个性,也便丢掉了自身优势。 3 ) 由于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有许多 人陷入彷徨迷惘、无所适从,设计中出现了盲目“崇洋”或毫无道理的“自负 , 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对外部环境考虑不周、造型选型失误甚至“不土不 洋”、“不伦不类”。这些方面的原因,最终将导致诸多社会及环境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必要的论述,并力争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或解决方 案。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和谐理念的文化解读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犹如它的“胎记、它的标签、它的条形码, 也是它的旗帜、它的号角、它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绵 延最长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屡处逆境而聚集不散、代代相传,就 因为我们的祖先为后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在我们的传统文中,“和” 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 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和”与“和谐 最 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1 “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 观为 基本依据,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 “谐指的是“合也,调也,所以尚书舜典称,“八音克谐 。而“和 谐”的主要意思就是协调、协同,强调事物的顺利、顺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 冲突。世间万物就是在这种无穷的发展、变化中获得平衡与统一,这就是“和” 与“和谐”。2 2 1 和谐理念的美学溯源 2 1 1 关于“中、“中庸”与“中和” 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中 、“中庸”、“中和”这几个概念是经常并用的,换 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外延有时候是非常模糊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 第二章首注中专门讲到这一点:“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 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日以性情言之,则日之中和;以德行言之, 则日之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3 单就字面理解,“中和”、“中 庸两个概念的外延还是相对清晰的:“以性情言之,则日中和”,而“以德行言 l 张光兴对传统“和”与“和谐”理念的解读 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5 期,8 9 页 2 张光兴张劲松从传统走向现代构建我们的现代文明观 m 科学出版社,2 0 0 6 :2 0 3 3 转引自朱恩彬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第2 0 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9 7 1 2 9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则日之中庸 ,但是,“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这里的关键词是一个“中 字。何谓之“中”:第一,“中”的本义是不偏不 倚。中庸开篇即讲:“子程子日:不偏之谓中。论语尧日开篇亦云: “尧日: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m 这 是当年尧让位于舜时对他作的“政治交待”,其中特别强调了“允执其中”,意思 是让公平地、不偏不倚地对待各种事物,否则,上天给予的禄位就无法保住( 永 终) 。 第二,“中”又引申出“德行 的意思。如尚书盘庚云:“汝分猷念以 相从,各设中于乃心!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 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范文澜先生认为盘庚篇是殷商遗文,文中记录 了盘庚对其下级执政者提出了“各设中于乃心”的要求,也就是要他们把心摆平, 做到公正公允1 ,很显然,这里的“中字指的就是一种德行了。 第三,“中”字演化为一种审美标准。“以性情言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处在一种平静而中正的状 态下,既不喜也不怒,既不哀也不乐,这便是“中”;如果一旦发生了喜怒哀乐 的心态变化,则一定要适度即像孔子主张的那样“乐而淫不,哀而不伤”( 论 语八佾) ,也就是朱熹讲的,“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 2 1 2 儒家“中和美的基本内涵 儒家是“中和 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努力践行者。“中和 的内涵很丰 富,也很复杂,这里只把“中和 作为儒家重要的审美尺度来讨论,也就是所谓 “以性情言之。 第一,感情表达要适中。儒家审美观要求对情感的表达要有所节制和约束, 不能一任天性、放浪形骸,而必须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 。刘惴 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明确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这里的“持”就 是“矜持 、“持重”,不可放任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艺术( 美) 主要是用来调节人们性情的,即, 使人们的喜怒哀乐都“中节 。诚如礼记乐记中所云:“先王之制礼乐,人 为之节。”对儒家的这一思想,荀子在乐论中作了更加深入地阐述:“夫乐者 1 转引自朱恩彬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第2 1 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9 7 1 2 1 0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然而,乐与乐不同,“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 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由此可见,儒家肯定人们的爱美之心、肯定 艺术对“人情之必不免”,但是,艺术( 诗、乐) 的主要作用是节制“人欲”的, 即所谓“以道制欲”。而节制的尺度就是“中和”。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强调:“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 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 “缪”通“谬”) ,不能乐,于礼素。”( 礼 记仲尼燕语) 意思是说,礼从根本上说就是道理,乐从根本上说就是节制。君 子不做无道理无节制的事。假如一个人不懂诗,礼数上就会出错;不通乐,礼数 就会单调、乏味。很清楚,儒家虽然承认艺术对“人情”的重要性,但在艺术( 诗、 乐) 与政治、道德( 礼) 的关系上,却是前者服务于、服从于后者。 第二,艺术( 美) 的表现形式要适中。艺术( 美) 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 现出来,这是由美的“感性”( 也就是“形象性 ) 特征所决定的。所以,“中和 美”不仅表现于艺术内在的思想内容,也表现于外在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 礼记乐记中对音乐作过这样的描述:“乐者,音之由所生也,其本在人 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 音j i a o ) 以杀( 噍杀,即短促、 急切) ;其乐心感者,其声咩( 音c h a n ,宽舒) 以缓;其喜声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种不同的心态,会表现出六种不同的声音( 可视作六种不同的风格) 。前四种 或太短促、急切,或太舒缓、散慢,或太怒张、激昂,或太粗犷、狞厉,都不符 合儒家的审美尺度,而只有敬心发出的平和、正直之音与爱心发出的中和、柔顺 之音,才是儒家所认可的。 儒家从其“中和”的审美尺度出发,要求艺术( 美) 必须做到“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表现形式上要体现出“廉以直”、“和以柔”、“直 而不倨”、“曲而不屈 等适中精神。诚如清人何绍基所言:“一切寄诞语,牢骚 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 东洲草堂诗集自序) 这便是儒家倡导的 “中和美 。 2 1 3 “中和美”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它对中华民族产生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到处 都有它深深的烙印。 第一,注重使用美。中国的传统建筑强调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以使用性为目 的,反对追求过分的张扬和显耀,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平和心态一中和美”。 据国语载,当年楚灵王建成章华台之后,曾得意洋洋地对臣下伍举说:“台 美夫! ”而伍举的回答却大大出乎楚王的意外:“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 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以其土木崇高、彤镂为美 这就是后来 北齐人刘昼讲的“物有美恶,施用有宜”( 刘子适才) 。 注重形式美与强调实用美( 内容美) 是辨证的统一美离不形式,但美的 形式根本上还是由内容决定的,比如传统建筑 中的影壁( 图2 1 ) ( 又称照壁,立于大门与厅 堂之间)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影壁不是可 有可无的装饰品,它首先是建立在“有用”基 础上的。假如没有影壁的阻隔,不论是热风还 是冷风,就可以穿越大门,长驱直入,直达厅 堂,对气温的调节和人体气血运行都将产生不 利影响:而有了影壁的缓冲,气流绕其而行, 减缓了速度与强度,同时又能保证“气缓而不 图2 1 传统建筑影壁 散,依然达到通风、聚气的作用。据风水学上讲,无论是河流还是道路,都忌 讳直来直去,有“直来直去损人丁 之谓( 参见水龙经) ,建筑中的影壁就 是针对“气流 的冲煞而设置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影壁的另一种作用,即对环境的装饰与美化。比如我 国现存的四大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大同九龙壁和襄阳王府绿 影壁,它们都用优质的琉璃或石材制成,其装饰、美化成分恐怕要远远大于其实 用作用。 第二,注重理性美。理性本身是一种美,而且理性美永远高于感性美。在西 方,最早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来阐释了理性之美,比如大家所熟 知的“黄金分割率就是由“o 6 1 8 ”这个数来体现的。无独有偶,儒家美学中 的理性美往往也与“数”分不开,而且强调“数 字与主体体验的有机结合,如 1 2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所云“攻乎异端”( 论语为政) ,在这里“异 可理解为“一 ;又说“执 其两端用其中( 中庸)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数 的概念:如果把“两端 之间视作“1 ,那么“其中”便是“0 5 。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种理性美表现为有规律的数的等差关系的广泛运用。 比如,建筑物的间数以9 间( 清代扩大到1 l 间) 为最大,依次降为7 、5 、3 、1 ; 进深以1 3 架为最高,以下递减至3 架;屋角的仙人走兽以1 2 个为最多,同样递 减至2 个;台座有1 、2 、3 层差别;斗拱按挑出的层数有3 、5 、7 至1 1 “蹈 ; 装饰图案的用量,门窗格纹的花样,也有不同数量的等差规则。而这些规则,又 多是通过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固定下来, 直接用这些数字的差别表示出了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别,同时也在艺术上形 成了有规则的节奏,给人以统一的,和谐的美感1 。 第三,注重自然美。儒家“中和美”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最具典型意义 的理论就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这一理论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天与人有共 同的本性。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尽心 上) ;清人王夫之则说,“无人也,人即天也;无物也,物即天也”,是“以知人 知物知天,以知天知物知人( 庄子解) 。其二,是“以人合天”,追求人与天 的和谐。天与人有共同本性,但不等于天人平等,孔子就讲,“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汉代的董仲舒更是大讲,“人本于 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春秋繁露)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应该服从自然, 向往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一点等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在民居建筑中,设计 者特别强调对自然光、自然风的采集与利用。我们 常说一句话,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反过来讲, 那就是“窗户是房屋的眼睛 。开窗是特别讲究的, 北方民居为了达到“冬暖夏凉 的效果,一般说来 南窗要开得大,而北窗则开得小,有些地方甚至北 向不开窗。开窗除了向大自然借风、借光之外,还 可以借景,透过窗子远眺或近观外面的山、水、风 图2 - 2 苏州园林窗户 1 王世仁:建筑美学,载美学专题选讲汇编第3 2 8 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 9 8 3 1 1 1 3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实现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 图2 2 ) 。 在园林建筑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不论南方、北方几乎所有的园林建 筑都特别青睐假山与水面的制做,几乎可以说无山无水不成园。这些假山和人工 水面,实际上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加工过的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种缩 影。在园林建筑中,人们通过这种手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与自然和 谐的目的。 第四,注重道德伦理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处处体现着道德伦理之美,而这 种美又是牢牢建立在儒家“中和 、“中庸 、“温柔敦厚”等这些审美原则之上。 比如,笔者对徽派古建筑做调研时,在婺源的李坑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些官 宦人家与商人的宅第有着很大的差别。像李瑞才是清初的大木材商,很有钱,但 他的宅第却不能建得像官宦世家的府第那样豪华、排场,大门也不能朝向大街, 更不能造成“八”字形,而只能开偏门,走偏向。而距它不远的李文进( 清咸丰 年间奉直大夫,从五品) “大夫第”却是正门正道、 富丽堂皇,其门楼青石门枋,水磨青砖门面,门楼 上方砌有门罩,门罩重瓦铺盖,飞檐翘角。门阶设 为三步,名日“三步金桥”,寓意“连升三级 。这 些差异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礼法典章,宗仪人伦” 商人可称“富”但却不能称“贵”,士( 仕) 农 工商,商永远是排在后面的。 再比如,在汪口俞氏宗柯进门处有一面木质的 抱石鼓,又叫。避面,( 图2 3 ) 。干什么用的呢? 按 图2 - 3 俞氏宗祠门前抱鼓 照规矩,进入宗祠时辈份低的必须给辈份高的行大礼,可有一些辈份低的人年龄 却很大,而有些辈份高的人年龄又很小,为了相互避免尴尬,可有意识地到鼓的 后面避一下。这就很符合儒家“中和”、“中庸的原则。 儒家“中和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 课题,我们利用这短短的篇幅只能对它作一些肤浅的、挂一漏万的探讨。 2 1 4 三点补充: 其一,“中和美”虽是儒家积极倡导和努力践行的,但它却不是儒家的“专 利 。比如道家也讲和,但道家所讲的和与儒家的中和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儒家 1 4 青岛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中和紧紧围绕“人 ( 即“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