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doc_第1页
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doc_第2页
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doc_第3页
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doc_第4页
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高校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某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为例 王亮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定义及类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中双困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在当前就业大环境下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很薄弱,就业状况还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最后探索出帮助做好双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F241.4:A:1673-2596(xx)01-0109-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大学校园内出现了部分弱势群体,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在自身素质、经济状况、竞争能力、社会位置、占有和获得等方面处于比较劣势或相对不利地位,这类群体在毕业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同样也处于不利地位。李克强总理在xx年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讲到“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改善他们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困境,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其生存;冲击家长对教育投资的理念和信心;影响到学生对我国社会的认同态度和积极心态。因此,加强对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帮扶机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弱势群体(英文:Socialvulnerablegroups),又称弱势社群,指的是社会中的弱者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无权、无势、无人脉关系、无投票权的人,在社会被标签化及歧视的社群。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弱势群体的概念,采用的类似词汇是“困难群众”。xx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活动中,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或无法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类型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心理障碍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生理缺陷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女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从产生原因来看,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可划分为主观性就业弱势(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生理缺陷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女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和客观性就业弱势(包括心理障碍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二、研究对象 高校“双困”毕业生是一个就业弱势群体,我们以某地高校为例,对双困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对象明确选定为xx届、xx届和xx届在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双困”毕业生(包括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来开展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xx届某地高校共有毕业生3137人,其中双困生有301人,双困生占总人数的9.6%;xx届共有毕业生3817人,其中双困生有305人,双困生占总人数的7.99%;xx届共有毕业生4150人,其中双困生有291人,双困生占总人数的7.01%。据有关资料显示,安徽省xx年共有毕业生29.4万人,其中双困生有9366人,双困生占全省毕业生总人数的3.18%。近三年双困生比例虽然逐年下降,但是远远高于全省双困生百分比,这与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招生的生源有关。作为省属二本高校,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构建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生主要省内各地市,其中农村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地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与重点院校相比较有一定差距,毕业生的求职受到一定局限,更容易出现就业困难。 三、安徽省某地方普通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双困”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高校“双困”毕业生是一个就业弱势群体,许多学生城镇和农村低保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出现一定的困难。 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某地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率实现了92%以上,但前三项(协议书比例、升学比例和基层项目比例)三年平均值还不到30%,升学率非常低(仅为4.6%),许多双困毕业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多选择积极就业;从上表可以看出guo家所极力倡导的一些基层服务项目(仅为2.6%)还没有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这说明他们的就业观念还需要调整和改变;而灵活就业率明显高于正式签约率。虽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帮助双困生就业,但双困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大环境下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很薄弱,就业状况还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双困”毕业生就业单位分析 为研究“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xx-xx届已就业“双困”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由表3和图1可以看出,近三届某地高校有880名(86%)“双困”毕业生到其它企业与其它教学单位;有68人到机关与事业单位,仅占7.5%,就业单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受目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就业单位越来越集中在私营企业,而且以小公司、小单位为主,说明很多“双困”毕业生是在“夹缝”中就业。另外,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仅有部分“双困”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取了公务员或进入了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稳定。 四、做好“双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应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弱势群体有诸如身体上的缺陷、能力上的竞争力弱等困难,即使是社会能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实际的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国家或政府对他们的照顾,他们很难走出“弱势”状态。这样,由国家或政府来对他们提供特殊照顾就成为必需。这种照顾主要是通过社会的再分配来进行的。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国家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各国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做法之一。第二,发挥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建立健全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府主导机制。促进就业对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扩大消费需求和国内需求,提高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率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更重要的一面则是,通过就业促进政策,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或“再就业”,从而使他们获得自尊、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 (二)从社会角度,应倡导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目前这个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弱势群体,很多家庭认为自己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是家庭“私事”,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使这部分人员就业,光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地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整个社会要从多方面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从人文关怀到义务帮助就业,从提供见习机会到就业岗位协调等系列帮扶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建立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为中心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监护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三)从高校角度,应建立和完善教育和帮扶体制 高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院系负责就业的老师(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对这些学生实行保姆式的管理;其次,要及时总结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调整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从个人角度,应调整择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首先要顺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认清自我,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参加一些就业模拟面试,或者加入创业社,或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这些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李克强出席xx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