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东汉前期主要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三帝时期,这一时期儒家经学在西汉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重要经学著作。政治务实主义成为 新政权的施政基调,逐渐扭转了西汉中后期以来的政治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儒 家学者为解决政治和经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为重新巩固经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 位,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学研究,对如君臣大伦、民族关系、国家礼制建设等等诸 多方面的难题提出了意见和措施,赢得了统治者肯定和推崇。 谶纬之学号称“内学”,对当时整个政治社会产生根本指导作用,主要影响 表现在天子即位、确定三公、争立正统、国家礼制建设、判断经义等方面。由于 帝王个人的谶纬信仰,引起了经学研究群体的分化,形成了两大派别:持守派和 知交派。而知变派往往仕途顺利。谶纬的盛行对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产生了深刻 影响。 白虎通义代表着东汉前期统治者和学者共同确立的以“三纲”为核心的 统一道德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学研究的分歧和矛盾,更为重要的是 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可以实行的统一的道德信仰和规范。这些道德信仰和规范通过 四种方式传向民间,东汉中后期的文献资料和画像石( 主要是历史故事类画像石) 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念和活泼的道德生活就是明证。 关键词:经学政治实践谶纬信仰 白虎通义画像石 a b s t r a c t t h ee a r l yp o r i o do ft h ee m p t o rd o n gh a nd y n a s t yc o n c l u d st h e p e r i o d so ft h ee m p e r o rg u a n gw u ,t h ee m p e r o rm i n g ,t h ee m p e r o r z h a n g c l a s s i c sm a k s ef u r t h e rp r o g r e s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x ih a n d y n a s t y ag o u p s o ff a m i o u ss c h o l a r sa n d i m p o r a n t c l a s s i c s a p p e a r h o w e v e r , p o l i t i c a lr e a l i t y b e c a m et h eb a s i c a lt o n eo fn e w p o w e r ,a n dc h a n g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g g r e s s i v e n e s s a n di d e a l i s m t h e c o n f u c i a ns t u d i e dc l a s s i c so nt h e i rp u r p o s ei no r d e rt os t e n g h e nt h e d o m i n a n tp o s i t i o no fc l a s s i c s ,s u c ha se o u r s t i e sa n do r d e rd a m a g e db y n o b l e s ,n a t i o n a lp r o b l e ma n dn a t i o n a le t i q u e t t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s o o n , w h i c hf a v o r a b l e l yc o p e dw i t ht h en e r v o u ss i t u i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l i t i c a n dc l a s s i c s f h e r f o r e ,c l a s s i c sw e r er e s p e c t e da n dc o n f i r m e d 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c h e n w e iw a sr e g a r d e da st h eh i g h e s tl e a r n i n g , w h i t c hh a dr a d i c a li m p a c to nt h ew h o l ep o l i t i c sa n ds o c i e t y i tw a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m o n a r c h - t h o n e ,n o m i n a t i o n o f h i g h - g r a d e o f f i c i a l s ,o r t h o d o xo fp o w e r ,n a t i o n a le t i q u e t t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c sa n d s of o r t h i m p e r i a lb e l i e fc a u s e dt h ed i v i s i o no fc l a s s i c sg r o u p s :t h e c o n s e r v a t i v ec o m m o ns t u d i e sa n dt h ec h a n g e dc o m m o ns t u d i e s b u tt h e c h a n g e dc o m m o n s t u d i e sm e a n tw e l l o f f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 c h e nw e ip r o d u c e dp r o f o u n di f l u e n c eo np o l i t i c sa n da c a d e m i c 。 t h ew h i t et i g h e rc o h e r e n t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c t a s s i c sw a sa k i n do fc o h e r e n tv a l u es y s t e mb u i l t e db yr u l e ra n ds h c o l a r s , w h i c h u n d e r p i n e dt h r e eg u i d i n 9p r i n c i p l e s i tr e s o l v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s t u d y i n gc l a s s i c st os o m ee x t e n t w h a tw a s m o r e ,i tp r o c i d e dp r a c t i c a b l ec o h e r e n tm o r a lb e l i e fa n ds t a n d a r d f o rt h ew h o l e s o c i e t y , w h i t c hw a st r a n s f e r r e dt ot h ef o l ks o c i e t yb y f o u rw a y s a c t i v em o r a ll i f ea n ds o c i a lc u s t o mr e f l e c t e d b y c u l t u r a ld o c u m e n t sa n dp o r t r a y - s t o n ew a st h ee v i d e n te v i d e n c e k e yw o r d s :c l a s s i c s 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b e l i e fo fc h e n w e it h e w h i t et i g h e rc o h e r e n t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c s p o r t r a y s t o n e 2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薹i 逸迄指导教师签名: 弘刃年崩肜日 i p q 年岁目z 6 日 f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翊浯c f :、- 唧年莎月6 日 习 , 、 露璧 引言 “经”作为书名出现于战国时期,而作为儒家的六经已见于战国中后期。汉武帝 时期的宫廷政变,意外地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经 学时代。由此以降,经学成为中世纪的统治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 中世纪价值或意义的渊源。不了解经学,就无法了解整个古代文化。从历史发展 阶段来说,如果以公元前1 3 5 年确立五经博士标志经学的正式产生,两汉成为经 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其研究范式和经学义理为以后的经学奠定了基础。因 而汉代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就非常重要。同时,西汉中期以降,中世纪思想采取了 经学形式,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等等都不得不把经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初期的经学是两汉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汉末王莽改制失败,基 本上结束了儒家理想政治的实践运动。新政权的建立以及豪强大族强大势力等新 的历史条件之下,经学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儒教中国”逐渐在这一时 期开始显现出来。儒学通过经学形式,从政治和学术层面向社会生活下移。吕思 勉先生指出:“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因而,通过梳理东汉前 期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有助于把握此“大转变”。 由于两汉思想文化在中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对较少的资 料,这个阶段成为研究的重镇,包括思想史和经学史研究在内。不过实际上,学 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要远远盛于专门的经学研究( 限于国内) 。虽然学术史和思 想史不可避免要涉及经学,但是很不充分。专就这一时期的经学研究而言,出版 的专著不多。具体来讲,两汉时期的经学研究侧重于汉武帝时期、西汉中后期, 王莽时期、章帝时期及东汉末等几个时段,更多的是对经学史的旧的重大问题的 梳理。东汉前期( 主要是指光武帝刘秀、明帝、章帝三帝统治时期) 历史阶段经 学的专门研究,专著中所涉及的极少,而单篇论文总体上不多,而且大多是从学 术史或历史的角度作一归纳和概括。因而从思想史与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学术 史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此一时期的经学是有意义的尝试。 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了思想史与政治史、社会史、学术史相结合的 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涉及儒家经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考察,不可避免的要研究 这一阶段的政治史。西汉中后期以降,“天下为公”的王道理想成为一股强有力 的政治思潮。部分儒家学者,尤其是经学化官员积极倡导“天下为公”的王道理 想,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禅让制。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腐败和困苦, 提出和平转移政权,另选最高统治者的要求,而结果是王莽即天子位,新朝建立, 西汉政权确实实现了转移。作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经学与确立者之间产生了紧 张关系。王莽改制失败,东汉政权建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部分儒家学者对 这一矛盾进行了反思。为了更好的发挥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部分儒家学者 有针对性进行经学研究,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文章 的第二部分帝王个人的谶纬信仰同样要考察当时的政治实态,而第三部分要论述 白虎通必然要研究汉章帝时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即白虎观会议。当然 文章主要研究“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之考 察就属于思想史的范围。同时以学术史为辅,分析这一时期儒家五经的研究状况。 其次,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最后,采用“二重证据法”,使文献材料 ( 主要是指白虎通) 和出土资料( 限于汉代画像石) 相结合。王国维正式提 出和首先实践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随着汉代画像石的 大量出现,这种史学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价值。 , 文章的创新点:首先,作者提出汉章帝时期官方和学者共同确定的白虎通 义,不仅系统地总结了自西汉宣帝石渠阁会议以降一百三十多年的经学研究, 而且更重要的是基本上消除了经学研究的争议和分歧,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完 善的、统一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这个统一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为后来的整个政 治和社会提供了一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通过四个主要途径逐渐向民间 社会转移,东汉中后期社会道德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主要体现。其次,对于作为 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经学与确立者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部分学者积极反思。换 句话说,两汉之际,儒家学者有针对性的经学研究积极适应了政治理想和激进主 义向政治务实和现实主义的转向较为成功地巩固了经学继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 的地位。此外,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思潮,由于统治者个人的推崇和信仰,谶 纬之学上升为准官学地位,甚至以“内学”自居而越于经学之上,从而在政治和 学术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得学者群体出现了分化。把谶纬之学纳入儒家 经典研究的学者更受当局欣赏,从而有助于确保仕途顺利。 2 东汉前期的经学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第一章东汉前期儒家经学与政治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儒家五经逐渐上升为官学和主流意识 形态。在学术上儒学成为官方认可和大力扶持的主流学术,而在政治社会领域,经 学成为现实政治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西汉经学和政治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和分明。 二者始终处于动态的相互调整之中,既有合作,又有对立与碰撞。主要源于尚书 的王道理想是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共同认可与信仰的根本思想学说,也是汉代 儒者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和目标。由于经师儒者淑世传统以及汉武帝晚年以来政治 社会危机的逐渐加剧,儒家王道理想主义不断高涨,渐渐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强势 社会思潮,致使整个政治社会呈现激进之风。这种激进主义的经典政治运动的结果 就是西汉政权的转移和王莽领导的王道实践运动。东汉建立之后,从政治上一扫狂 热和激进,确立了低调务实的政风,而儒者经师反思了经学自身的定位,在理想和 现实之问,其最终选择了在现实主义基调之下,援引以五经及其他准儒家经典来指 导政治活动特别是政治社会难题,从而再次确立和巩固了儒家经学的主流意识形态 地位,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经学和政治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以下从几个重 要方面加以论述。 一东汉前期的五经学术研究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儒家经学在西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 法定家法学派出现了变化,同时个别经学也出现了升降。 ( 一) 春秋学: 公羊学:春秋学是西汉儒家经学的核心,尤其是公羊学取得了官学的主 导地位。早期的主要代表董仲舒,正式确立了春秋公羊学的思想体系,并且为统治 者所肯定和支持。到汉宣帝、元帝时期公羊学分化为颜、严二家。东汉初,光武帝 恢复了汉家今文十四博士,其中公羊学仍旧是颜、严二家。不过颜氏之学逊于严氏 学。 甄字:“清静少欲,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传业子普,普传 子承。未尝视家事,讲授常数百人。诸儒以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 楼望:“楼望,字次子,陈留雍丘人也。少习严氏春秋。永平初, 东汉前期具体是指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帝时期。 。范哗:后汉书 ,第九册,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8 0 页。 1 入讲省内。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函 程曾:“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著书 百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 孟子章句。”o 张玄:“张玄,字君夏,河内河阳人也。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 及有难者,辄为张数家之说,令择从所安。”可见,公羊学除了颜、严二家外,当时 还有其他“民间”家法,如冥氏等。张玄因“兼说严氏、冥氏”,诸生认为“不宜专 为颜氏博士”。固东汉颜氏春秋之学的相关资料较少,前期主要代表人物为 张玄,不过颜氏家法已渐破坏。由于兼通数家而被官学排斥,未立博士之列。 钟兴:“钟兴,字次文,汝南汝阳人也。少从少府丁恭受严氏春秋”,后“诏 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诸侯从兴受章句。”固钟兴严 氏学受到帝王推崇,几乎成为皇家学说,此外编有“讲义”即严氏春秋章句。 丁恭:“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也。习公羊严氏春秋。诸生自远方 至者,著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丁恭是东汉前期严氏春秋的著名学者。不 仅地位显赫,而且门徒众多,培养出“太常楼望、侍中承宫、长水校尉樊僚等” 著 名弟子,成为东汉前期 严氏春秋学的重要力量。 周泽:“周泽,字樨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 徒数百人。” 樊僚:“( 像) 服阕,就侍中丁恭受公羊严氏春秋。永平元年,拜长水t 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祀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o 张霸:“( 张霸) 后就长水校尉樊像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初,霸以樊僚删 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其 子张楷“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 李育:“李育少习公羊春秋。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 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 左氏义四十一事。( 建初) 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8 0 页。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8 1 页。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8 1 页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9 页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8 页。 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8 页 卷三十二樊僚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1 2 2 页。 卷三十六张霸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4 1 1 2 4 2 页 2 册册册册册册册册九九九九九九四五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孔轧孔孔轧孔h k 书书书书书书书书汉汉汉汉汉汉汉汉后后后后后后后后 ,f, , 晔晔哗哗哗哗哗晔范范范范范范范范 o 自0 自0 0 自 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由于文献记载简略,李育的公羊学家 法不明,但作为当时公羊学大师是无疑的。通过研习左氏传来批判经古文学, 对捍卫经今文学的主导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氏学:左氏传相传为鲁太史或孔子弟子左丘明所作,最早完成于战国 早期。西汉刘歆争立古文经于官学之前,主要在民间传习,因而官方文献对其早期 的传承不大明晰。西汉末,刘歆在哀帝的支持下为左氏传等古文经争“名分”, 使得左氏传等古文学为学界所关注。西汉末年传左氏的主要有二家:贾护、 刘歆。不过相比较而言,刘歆左氏学最盛。 郑兴:“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 学者皆师之天风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善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 及校三统历。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 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 贾之学。”可见东汉前期左氏学以郑、贾二人为代表。除广授弟子外,又善于著 述,用力于经古文学思想体系的建立。郑兴之子郑众“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 精力于学,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圆春 秋难记条例当是左氏条例或章句之类的缩本。 贾徽、贾逵父子:“( 徽) 从刘歆受左氏春秋,作左氏条例二 十一篇。”又“逵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尤明左氏传、 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 者。( 建初) 八年,乃召诸儒各选高才生,受 左氏,” 其著述有贾逵 章句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春秋释例一卷,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固 陈元:“父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刘歆同时而别自名家。元 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 谷梁学:春秋谷梁传是春秋经的五传之一。早期属于口耳之学,汉 代时书之于竹帛。其作者无定论,或谷梁赤、谷梁喜、谷梁置等等。汉宣帝以前主 要在民间流传。宣帝时立为官学,设谷梁博士,盛极一时,以后逐渐衰弱,不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8 2 页 。以e 均见范晔: 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郏兴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1 7 1 2 2 3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贾徽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3 4 1 2 3 5 页。 o 魏征等:隋书,第四册,卷三十二经籍志) ,中华书局,1 9 7 3 年8 月版,第9 2 8 页。 o 范哗: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陈元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皈,第1 2 2 9 页。 3 为学者所重。东汉前期谷梁学者因不能援谶纬入经学而被屏弃官学之外。这一 时期的传承情况暗淡,仅侯霸、贾逵、尹敏等较为著名,但后二人非专门谷梁 学者。 侯霸:“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谷梁春秋,为云都讲”。建武四年 “光武霸与车驾会寿春,拜尚书令。” 贾逵:“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o 李贤注:五家乃谓尹更始、 刘向、周庆、丁姓、王彦等,皆为谷梁。可见五家均为西汉宣元时的学者,至于 贾逵是否以谷梁教授尚不明确。 尹敏:“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谷梁、左氏春秋。” o ( 二) 尚书学 尚书基本上是三代( 主要是西周) 历史文献的汇编。后经孔子整理作为儒 家教科书。战国时期成为“六艺”之一。由于秦火而残缺不全。西汉初尚书学 由济南伏胜,以二十九篇( 或二十八篇) 传授于齐鲁之地。因为用汉代通行的隶书 所写而称为今文尚书。汉宣帝时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立于学官。东汉前期 列于汉家今文十四博士。汉武帝及以后主要从民间和孔壁出现的用先秦文字所写的 典籍称为古文经,其中包括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一般称为逸 书,没有被当时学者重视,不久亡佚。 欧阳尚书学:东汉前期欧阳尚书学以桓氏家族最为尊显。世传欧阳 尚书,数人为帝师,位列清要。欧阳尚书学远远超过其它二家,成为当时显学。 明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与宣明殿,以侍中兼虎贲中郎将。”李贤注: 华峤书:“帝自制五行章句,此言五家,即五行之家也。”回桓荣“少学长安, 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后为明帝师,教授欧阳尚书而倍受尊崇。 其子桓郁“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相继为章帝、和 帝师,尊崇过其父,“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桓荣删削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为二十三万言,而桓郁再删定为十二万言,当时称为 第硼册,卷二十六侯霸传 ,中华书局, 第五册,卷三十六贾遗传,中华书局, 第九册,卷七十九尹敏传,中华书局, 第五册,卷三十七桓荣传 ,中华书局, 4 第9 0 1 页。 第1 2 3 5 页。 第2 5 5 8 页。 第1 2 $ 4 页。版版版版月月月月 5 5 5 5年年年年 贷:2 1 2 酷 9 9 9 9;书书书书汉汉汉汉后后后后l哗晔哗晔范范范范 0 o o o 桓君大小太常章句。另外有欧阳歙“学为儒宗i 八世博士”。曹曾“从歙 受尚书,门徒三干人”。陈弁“亦受欧阳尚书于司徒丁鸿,”牟长 “少习欧阳尚书,不仕于王莽世。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 录前后万人。著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圆尹敏也兼习 欧阳尚书。 大夏侯尚书学:这一时期的大夏侯尚书学传习者较少,以牟融、吴良、 贾逵( 兼习而非专门) 等较为著名。吴良“又治尚书,学通师法,” 东 观汉记:“良习大夏侯尚书。”固可见吴良是大夏侯尚书学者。贾逵“以 大夏侯尚书教授” 。 小夏侯尚书学:从目前材料来看,这一学派的著名学极少,仅有王良:“少 好学,习小夏侯尚书。教授诸生千余人。”o 古文尚书学:东汉前期的古文尚书学涌现出诸多大师,如杜林、贾逵、 卫宏、周房等,古文学的影响增强。杜林:“林前于西州得漆书( - d 文尚书一卷, 常宝爱之”,后教授卫宏、徐巡等人o 。卫宏:“后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 为作训旨。” 贾逵:“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 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八年,乃诏诸儒各选 高才生受左氏、古文尚书” ( 三) 诗经学 诗,又叫诗经、诗三百,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相传经过孔子整 理而用作教科书。今存有三百零五篇,不包括有目无文的六篇。虽经秦火之难,最 终流传下来。汉初鲁申公、齐辕固生、燕韩婴三家教授诗经学,汉武帝时全部 立于学官。这属于诗今文系统。东汉初列于汉家十四博士之中。此外,还有古 文一系毛诗,或以为毛公所传,在两汉未立官学但东汉前期受到上至帝王,下 至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o 以上见范哗: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七桓荣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4 9 1 2 5 6 页。 o 以上见范哗: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上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5 5 2 5 5 7 页。 o 范哗:后汉书 。第四册,卷二十七吴良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9 4 2 页 o 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5 2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贾逵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3 5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四册,卷二十七王良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9 3 2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四册,卷二十七王良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9 3 7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5 页 o 范晔:后汉书 ,第五册,卷三十六贾逵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3 9 页。 5 齐诗学:伏黯“字稚文,以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 其子伏恭“因父黯章句繁多”,“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任末“少习齐诗, 游京师,教授十余年”,景鸾“能理齐诗。”回 韩诗学:薛汉“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汉少传父业,当世言 诗者,推汉为长。”杜抚“受业于薛汉,定韩诗章句。弟子千余人。 其所作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日杜君法。”召驯“少习韩诗,博通书传, 以志义闻。”杨仁“建武中,谒师学习韩诗,数年归,静居教授。”o 鲁诗学:高诩“诩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魏应“建武初,谒 博士受业,习鲁诗。徒众常数百人。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 数千人。”o 毛诗学:谢曼卿:“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回谢氏作毛 诗训外,又培养出卫宏、贾逵等毛诗学著名学者,无疑是西汉末到东汉初的 毛诗学大师。卫宏:“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 今传于世。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 郑众:“兼通易、诗, 知名于世。” 由上可知诗指毛诗。贾逵“学诗于谢曼卿,复令撰齐、 鲁、韩诗与毛氏异同。”o 又受命教授毛诗。 ( 四) 易学 易,又叫周易、易经,非一人一时之作,是古代的卜筮之书。孔子教 授门人弟子的重要教科书之一。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易传,又叫易 大传、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而实际上是战国秦汉间儒家后学所作。因为 周 易作为卜筮之书而免于秦火,汉初田何传易,以后渐分为数家。宣元帝时今文 系统正式分化为四家: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均立于官学。东汉初列为十四博 士之学。 施氏易学:任末“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 说及诗解,文句取河洛,以类相从,名为 交集。”刘昆“平帝时, o 以上见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1 4 2 5 7 2 页。 o 以上见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3 4 2 5 7 4 页。 o 以上见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懦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6 9 7 5 7 1 页 o 范哗: 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5 页。 o 范哗;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卫宏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5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郑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2 4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贾逵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3 9 页。 6 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乃令入受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其子刘轶传 昆业o 。 孟氏易学:洼丹“世传孟氏易。徒众数百人。作易通论七 篇,世号洼君通。丹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口阳鸿“亦以孟 氏易教授,有名称,永平中为少府。”任安“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 圆 梁丘易学:范升“及长,习 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其同学 梁恭、吕羌“俱修梁丘易”。 杨政“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 书,京师为之语日: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张兴“习梁丘易以教 授。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 宗”,其子“传兴业”。o 京氏易学:魏满“亦习京氏易,教授。”戴凭“习京氏易。 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故京师为之语日:解经不穷戴侍中。”囝可见戴凭作为东汉初京氏易大师的地 位在当时已为学者所认可。 费氏易学:西汉费直所传以“传”解经的易学,不同于官学系统而称 为费氏易。东汉初费氏易学者多由古文学家陈元、郑众等传习,产生了重要 影响。相对而言,费氏易学较少神秘色彩,以传解易,不同于博士系统 的大量援引谶纬入易,及侧重于发挥各种占筮法则,为学术界提供了另一种学术 研究方法和风气。 ( 五) 礼学 儒家礼学主要是指三礼之学,即仪礼、礼记、周礼。不过“三礼”是由 东汉末经学大儒郑玄率先提出的。在此之前礼学的根本经典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仪 礼。两汉时代仪礼是五经或六经之一,而礼记、周礼被视为“传”, 是对仪礼的补充和诠释。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汉宣帝时礼学主要分 为三家:戴德、戴胜、庆氏。大小戴礼学立于官学,而庆氏礼似乎流传于民间。东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六范升传,中华书局, o 范哗: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懦林传,中华书局, o 范哗: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储林传,中华书局, 7 第2 5 4 9 、2 5 7 2 页 第2 5 5 1 页。 第1 2 2 6 页 第2 5 5 1 2 5 5 1 页 第2 5 5 3 、2 5 5 4 页。版版版版版月月月月月 5 5 5 5 5 年年年年年 蛳孵蝤螂螂 汉初,庆氏礼学大显,著名礼学学者曹氏父子i 董钧等积极参与国家礼制建设,极 大提高了庆氏礼学的声誉和地位。而其它二家未出现名家、大家,显现出衰落态势。 国 曹充:“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 学。”曹褒“皆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 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 五十篇。和帝即位,褒乃为作章句,帝遂以新礼二篇冠。作通义 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 行于世。”o 董钧:“习庆氏礼。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 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常教授门生百余人。”圆 作为作为“传”的礼记虽然未立于博士系统,实际上已成为礼学的重要经 典,有时超过仪礼,便于发挥礼的思想。东汉前期郑众、曹褒等兼习礼记四 十九篇,并且已有章句。周官,又叫周礼,相传周公所作。一般认为产生于战 国时代,作者不可考。西汉晚期以前文献已有记载,但多有分歧。产生的准确时间 和早期传承不大清楚。古文学家认为是周公致太平之书,而今文学家以为伪造。不 过由于其中涉及天子礼和国家礼制的内容,西汉末以降引起学者,尤其是古文学者 很大热情,出现了一些研究著作,如杜子春周官注,郑兴、郑众、卫宏、贾逵等 周礼解诂 周礼研究开始升温,( - - 礼的地位出现微妙变动。作为作为“传” 的礼记虽然未立于博士系统,实际上已成为礼学的重要经典,有时超过仪礼, 便于发挥礼的思想。东汉前期郑众、曹褒等兼习礼记四十九篇,并且已有章旬。 周官,又叫周礼,相传周公所作。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时代,作者不可考。 西汉晚期以前文献已有记载,但多有分歧。产生的准确时间和早期传承不大清楚。 古文学家认为是周公致太平之书,而今文学家以为伪造。不过由于其中涉及天子礼 和国家礼制的内容,西汉末以降引起学者,尤其是古文学者很大热情,出现了一些 研究著作,如杜子春周官注,郑兴、郑众、卫宏、贾逵等周礼解诂o 周礼 o 详见洪业: 札记引得序,中国现代学术绎典洪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6 月版,第9 5 1 4 3 页。 。范哗: 后汉书,第五册。卷三十五曹褒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2 0 1 1 2 0 5 页。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5 7 6 页。 。参考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l 页。 。参考供康;补后汉书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1 页 8 研究开始升温,三礼的地位出现微妙变动。 二东汉前期的政治务实主义 东汉政权建立之后,光武帝反思了西汉后期的政治激进主义的巨大危害,在政 治生活领域确立了低调务实的政风。主要表现如下:( 一) 加强吏治管理,以严苛为 最大特征。后汉书第五伦传:“然诏书每下宽和而政急不解,务存节俭而奢侈不 止者,咎在俗弊,群下不称故也。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随 成风化。”回后汉书光武帝纪:“天子勤吏治,俗颇苛刻。”太平御览卷九十 一引华峤后汉书:“世祖既以吏事自婴,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柚后 汉书循吏传:“然建武、永平之间,吏事刻深,亟以谣言单辞,转易守长。”o 后 汉书申屠刚传:“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 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国太平御览卷九十一引东观汉记: “汉家中兴,唯宣帝取法。” 华峤后汉书相近。后汉书钟离意传:“( 明)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引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 切,以避诛责。” 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 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o 后汉书韦彪传:“彪以世承二帝( 光武帝、明帝) 吏化之后,多以苛刻为能。” 后汉书章帝纪范晔论日:“魏文帝称明帝 察察,章帝长者。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回后汉书朱浮传:“帝 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窃见陛下疾往者上威不行,下专国命, 即往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佐,至于有所劾奏,便加免退,覆案 不关三府,罪谴不蒙澄察,陛下以使者为腹心,而使者以从事为耳目,是为尚书之 平,决于百石之吏,故群下苛刻,各自为能。” 后汉书牟融传:“是时显宗方 勤万机,公卿数朝会,每辄延谋政事,判折狱讼。”1 1 后汉书左雄传:“孝明皇 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1 2 全后汉文昌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 。范哗:后汉书,第五册,卷四十一第五伦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4 0 0 页。 o 太平御篼,第一册,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 9 6 0 年2 月版,第4 3 6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九册,卷七十六循吏传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4 5 7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四册,卷二十九申屠刚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0 1 7 页 o 太平御览,第一册,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 9 6 0 年2 月版,第4 2 5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五册,卷四十一钟离意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4 0 9 页 o 范哗:后汉书,第六册,卷四十六陈宠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5 4 9 页 o 范哗:后汉书,第四册,卷二十六韦彪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9 1 8 页 o 范哗:后汉书,第一册,卷三章帝纪,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5 9 页。 o 范晔:后汉书 ,第网册,卷三十三朱浮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1 1 4 3 页 ”范晔;后汉书,第四册,卷二十六牟融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9 1 6 页。 比范晔:后汉书,第七册,卷六十六左雄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0 2 2 页。 9 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 而已;然政有不理,尤加谴责。又中世之选三公者也,务以清悫谨慎,寻常习 故者。”又“光武夺三公之重。” ( 二) 以“柔道”治民。后汉书光武帝纪:“建 武十七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日:文叔少时谨信, 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 帝闻之,大笑日: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 行之。” ( - - ) 禁上书言圣和言祥瑞。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七年三月, 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 全后汉文:“群臣奏事,无 得言圣人。” 后汉书明帝纪:“先帝诏书,禁人上事言圣,而间者章奏颇多浮 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蚩也。” 后汉书光武 纪:“是夏,京师礼泉涌出,饮之者故疾皆愈,唯眇、蹇者不瘳。又有赤草生于水 涯。郡国频上甘露。群臣奏言:地概灵应而朱草萌生。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 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 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 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后汉书祭 祀上:“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书日:即位三 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 录! 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从此 群臣不敢复言。”o 明帝时较有缓和,但明确有所怀疑。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六 年二月,王洛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夏四月甲子,诏日:。祥瑞之降,以 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兹? 易日: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 耶? ”。 东汉前期群臣上书言圣和言祥瑞,除了部分确有虚誉之外,似乎当有 以王功圣道期许之意。 三诸侯王外戚问题和东汉前期的君臣之大伦 西汉之初,吕氏外戚居显位把持朝政。汉中期以后王氏外戚“居为辅政,家凡 九候,五大司马。” 汉哀帝时丁氏、傅氏曾显赫一时。最终西汉政权为外戚所“篡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 ,下册,卷八十八昌言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1 0 月版,第8 9 4 8 9 5 页 o 范哗:后汉书) ,第一册,卷一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6 8 6 9 页。 o 范晔:后汉书,第一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