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I)第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与此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度的作用,很多人都是以其封地为姓氏,所以答案选择B项。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封地、封国”无关,排除;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是无关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为加强皇权,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设相、卿士D. 封侯和伯【答案】A【解析】【详解】三公九卿制分化官员权力,三公相互独立、彼此牵制,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夏朝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CD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察举制C. 三省六部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是指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故答案选D。A是秦朝的中央官制;B察举制选官标准为“孝,廉”;C是唐朝的中央官制。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4.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 英国的船坚炮利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 中国的闭关锁国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所以材料中的“世界大势”主要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与中国保守封闭的农业文明相对,两种文明必然会发生冲突和碰撞。故B项正确。船坚炮利是英国取胜的原因,不是必然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排除A项;“闭关锁国”并不必然招致外来侵略,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就在世界各地扩张,排除D项。5.“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材料中的“法律”指的是A. 罗马法B. “陶片放逐法”C. 人权宜言D. 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A【解析】这一题中指的是罗马用法律征服世界,而这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根据所学这是指罗马法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故选A;B是古希腊的,C是法国的,D是德国的,都与罗马无关,故排除BCD。6.1971年10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 )A.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答案】B【解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故答案为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A、C、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史实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其他选项的历史事件均不是发生在1971年,据此确定答案。7.清和明相比,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其表现是A. 丞相制B. 设内阁C. 三省六部制D. 设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代中央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不正确的是A. 英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B. 美国1787年宪法一一联邦共和制C. 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制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一议会共和制【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共和制,故B项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C项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故D项排除。9.近代史上,共和政体自初创到最终确立历时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国家是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日本【答案】B【解析】英国和日本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D;美国自1787年宪法确立共和制以来,一直都是共和制,排除C;法国于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经过君主制、共和制的多次反复,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故选B。【名师点睛】首先应清楚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两大主类型: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然后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代议制的主要特点:英国有渐进性特点,法国有艰难曲折特点,美国分权制衡,德国专制性特点。10.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天津条约的签订C. 北京条约的签订D. 马关条约的签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这一斗争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而引发的,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内容均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不符,排除。11.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A. 五四运动的爆发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因此答案为A。D项错误,中共成立是在1921年;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年到1927年;B项是在1915年。BCD均不符合题意。12.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国王统而不治 首相对君主负责A. B. C. D. 【答案】D【解析】略13.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哪一点最能说明A. 以战争为侵略手段B. 要求增开商埠C. 洗劫焚烧圆明园D.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答案】C【解析】【详解】侵略战争多以战争为手段,这并不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海盗式”扩张。故A项错误。要求增开商埠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并不是以烧杀劫掠为目的,不能显示“海盗式”扩张的特性。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争先恐后掠夺珍宝,而且为了掩人耳目,放火焚烧,犹如海盗,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为了从政治上操纵清政府,这并不能显示“海盗式”扩张的特性。故D项错误。14.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D.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与题干“为国体之改革”不符,故C项错误。15.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是A. 空想社会主义者B. 马克思主义者C. 巴黎公社领导D. 十月革命领导人【答案】A【解析】【详解】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都在19世纪早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但并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这些思想家们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希望放在资产阶级身上,他们的思想无法实现,因此被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巴黎公社发生于1871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没有参与巴黎公社运动,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无关,故BCD三项排除。16. 下列是同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 巴黎公社革命C.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 俄国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以及对其基本线索的梳理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等信息,很明确,题干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与列宁相关,而且在“四月”以后,可知就是俄国十月革命;A B 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正确答案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17.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A.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答案】D【解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三湾改编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BC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正确。1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不包括A. 民族平等 B. 共同发展繁荣 C. 民族团结 D. 互不干涉内政【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属于对外政策,D符合题意,选D。19.“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反映的是基层民主选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结果,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规定基层民主选举,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问题的法律,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关于物权的法律,故D项错误。20.“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成功解决了A. 台湾问题B. 香港问题C. 澳门问题D. 经济特区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台湾问题目前尚未解决,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经济特区无关,故D项错误。21.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 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客观积极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长时期的和平”即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地区的冲突仍然存在。A项与材料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本题选C。考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点评:“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消极:“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22.某历史小组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提到“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A.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B. 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C. 世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D.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在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新的变化“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这些新的因素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多极化的出现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转向“冷战”,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局势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23.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A. 风俗习惯B. 宗教信仰C. 社会制度D. 文化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因此“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都不是“存异”的主要方面,故ABD三项排除。24.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C. 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可得正确答案是ACD。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B表述不正确。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5.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 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B. 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 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D. 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标志着古罗马的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就限制了贵族按照习惯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使得平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的维护,故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步成文法;B选项错误,债务奴隶制是雅典的一种制度;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进行了适当修整,并不是完全的汇编。2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势发展的总趋势是A. 趋于激烈B. 和平与发展C. 趋于缓和D. 美国称霸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不是世界局势发展的总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除美国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27.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B. 是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标志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答案】A【解析】【详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是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端,也是中共探索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起点,故A项正确。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标志应是南昌起义,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是南昌起义,故C项错误。秋收起义时期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D项错误。28.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A. 平民的权利B. 商人的权利C. 教会的权利D. 国王的权利位【答案】D【解析】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提高议会的权力,D正确;平民、商人和教会的权力均不符合权利法案中规定的内涵。2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村民民主选举制度【答案】B【解析】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立国家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基础,故B正确。30.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是近代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胜利意义:(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都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第卷(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材料二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古代“直接民主”发源于希腊哪个城邦?该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颁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