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D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3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采暖、通风等要素。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A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 B科技水平提高C社会治安改善 D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答案D解析传统民居“墙高”“门窗严实”反映了人们的防患意识和封闭意识;现代居室注意方便、采光、通风等要素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治安和科学技术条件。故A、B、C三项均正确。D项表述错误,传统审美标准不会被彻底抛弃。4. (2016淮安高一期末)如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B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尚的变革C洋务运动期间留长辫不利于机器操作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答案D解析材料“时兴起戴帽子”的主要原因是失去辫子一时不适应,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现象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失去辫子”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洋务运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民众被迫剪辫,一时不适应而选择戴帽子,故D项正确。5从以下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旧式婚礼新式文明婚礼照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A B C D答案A解析通过图片可以发现,近代婚姻在服饰、发式、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6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题目反复强调女子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年”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项。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西物质文化并存,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及多样性。这不能体现出学习西方的渐进性。8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9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 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A B C D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铁路建设的情况,无法看出整个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故错误;从图片中清政府贷款修筑和独立筹资官办的比重可知正确;由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故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10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A B C D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现了公共交通;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自外国;中国最早的电车出现于1906年的天津,故都正确。11(2016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同样是看时间,动作变得简化自然,背景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正确;“看表”说明关注时间,但并不能反映出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故B项错误;看表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虚荣心”,但不能说明各方面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故C项错误;同样是用来看时间,手表功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12(2016邯郸高一期末)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C解析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部分公务员思想转变反映的只是“下海”一词,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只是涉及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主流媒体不是指互联网,流行语不能体现出互联网的普及率,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说明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0分)(3)据材料一、三,指出两位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8分)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我离婚了,我自由了”等概括得出。第(2)题,提取材料中“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以此为突破口,概括经济基础的变化,由此总结家庭关系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要以材料给出的时间“1950年”为突破口,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第(3)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件、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应围绕“婚姻自由”这一主题。14(2016三明高一检测)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租界内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材料二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三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申报维新运动中的报刊革命派创办的报刊(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1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