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概述_第1页
古陶瓷概述_第2页
古陶瓷概述_第3页
古陶瓷概述_第4页
古陶瓷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陶瓷概述,定义与分类,陶:用陶土加水塑造并经过窑火焙烧(1000)白瓷、青瓷、黑瓷、彩绘瓷等原始瓷:,原料,陶土、瓷土:硅酸盐类矿物的混合物。SiAlNaMgKCaTiFe,骨架,助熔,致色,陶胎:Al2O310%助熔剂含量稍低,成型工艺,手制法:手捏,简单、小型泥条盘筑法:泥条,圈起来,层层叠加轮制法:泥料放在陶轮上,借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装饰,印花: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上。春秋战国时出现,定窑印花最为代表。,划花:用尖状工具在瓷坯上划出线条装饰花纹,宋代盛行,定窑划花海螺北宋,青瓷刻花碗宋代,刻花:用刀具刻出装饰花纹,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如:耀州窑,青瓷刻划花盘宋代,剔花: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如:始于宋代耀州窑,金元时期山西较为流行,黑釉剔花,贴花:以泥胎制作出各种花纹图案,贴于坯体之上。唐代长沙窑,巩县唐三彩贴花,窑炉,平地堆烧:400-500竖穴窑:700-800横穴窑:700-800龙窑:1000馒头窑:1000,横穴窑,竖穴窑,return,瓷器的家谱,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对于掌握制陶技术与生产陶器都是独立发明的,发展时间上也相差不远。至于瓷器则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要比国外出现早1500年以上,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之一,瓷器家谱这部分将会介绍瓷器发明与发展的概貌,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早期的瓷器,瓷器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瓷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瓷器与陶器又有什么区别?制瓷工艺与制陶工艺有何关系?这些一直是学术界过去所讨论的问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考古、文物专家,科技史专家及陶瓷工艺专家合作研讨,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瓷器的标准,似乎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在陶与瓷之间的观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这就使中国瓷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怎样发明的问题,长期混淆不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众多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学术界就什么是陶、什么是瓷及瓷器发明的历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初步的一致认识。制瓷工艺是由制陶工艺发展而来的,瓷器不同于陶器之处首先表现在原料上。制瓷主要采用瓷土或高岭土,瓷土中高熔点的氧化铝、氧化硅含量明显地高于一般陶土。此外,瓷土中相应低熔点的氧化钾钠等化合物含量要比陶土低;第二点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应在1200左右,胎质才能烧结致密,吸水率低,击之会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釉,胎釉结合牢固。所谓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有了这个标准,瓷器发明的历史过程就清晰了。,图为殷商时代的白陶。有人认为它是由瓷土烧成,可称作最早的瓷器。但这种看法是错的,因为其烧成温度及胎釉的烧结均不符合瓷器的标准。,图中的葵式小碟为宋代影青瓷。有人主张所谓瓷器要达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标准才算是瓷,不过这标准太高了,不符合历史事实。,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制瓷工艺由制陶工艺发展而来,因此寻找瓷器的发明应从相近的陶器入手。古陶瓷专家科学测试了数十件从商代到春秋战国年间的出土青釉器,他们发现这些青釉器基本上具备了作为瓷器的基本条件。但问题是当时的人们在原料加工、釉层感观及烧成上都比较原始,处处可见制陶工艺的痕迹,例如原料中混入了大量颗粒较大的石英沙,这显然与制造夹砂陶的经验有关,也可能是瓷土淘洗不够;又如釉层较薄,时有流釉现象。总之,该批青釉器离近代意义的标准瓷器仍有一定距离,专家们因此定义这些青釉器为原始瓷器。据考古发现,某些印纹硬陶常与原始瓷器同时出土,或甚至在同一窑址发现。专家们检测后发现,印纹硬陶在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方面都介于陶器与原始瓷器之间。由此可推断,原始瓷器是在印纹硬陶工艺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印纹硬陶,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但不挂釉,胎质与原始瓷近似,但含铁量高达7.14,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因其表面均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故定名为“印纹硬陶”。印纹硬陶坚固耐用,其造型多为罐、钵、坛、缸、盂、瓮、尊、罍等实用器皿,绝大多数是贮盛器。拍印花纹有米字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云雷纹、波浪纹、菱形纹等。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其流行下限约在西汉。印纹硬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特产。,印纹硬陶罐(商中期)江西省吴城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印纹硬陶带柄罐(西周)高12.4厘米,口径17.4厘米,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印纹硬陶壘:(西周)口径13.1cm、通高18.7cm。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圆弧底。颈部饰多道弦纹,器身印满回纹。整个器物纹饰繁复,整齐有序,器物扣之为金属声,烧造温度相当高,是西周典型器物。,硬陶兽形耳罐(春秋)高21.7厘米,口径8.1厘米,1973年江苏省吴江县出土,南京博物馆藏。,印纹硬陶双耳罐(战国),浙江省温州市出土。此罐泥质黑陶,质地坚硬,敛口,削肩,鼓腹,平底微收。肩上两边对称设有S形耳。器形简朴大方。腹部以刻划有几何纹的陶拍拍印上斜菱形纹,异常规整清晰,层次分明。,印纹双耳硬陶瓿(战国)高12.4、口径13.2、底径6厘米,乐清市文博馆收藏,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同期流行。原始瓷出现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周战国时期。釉色光亮,为青、青绿、青黄、黄绿、绿褐、茶黄等色,施在器表和口沿部分,釉底极薄。造型主要以仿青铜礼器的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等为主,突出特点是敞口、鼓腹、折肩、小底。常见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圆圈纹、绳纹、云雷纹等。胎:Al2O3(16-28%),Fe2O3(2-3%)钙釉(CaO10-21%),原始瓷,原始瓷尊(商中期)江西省吴城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原始瓷尊(商代),这件商代原始瓷尊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于1953年河南郑州出土,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黄褐色釉,侈口,束颈,削肩,腹下敛。肩部及腹部满布拍印纹饰。整件器物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紧密,硬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这是在河南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釉尊原始瓷器,这两件原始瓷尊已经具备了瓷器的三大基本特征:其一,胎质成分为高岭土,即瓷土,细密黏结度高;其二,烧制温度达到1200以上,质地较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其三,表面施玻璃质透明釉,光亮细致,胎釉结合紧密。,原始青瓷浅盘高足豆(商代)高13.5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9.6厘米,1975年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院。此豆胎质灰黄,器表光亮细腻,施深褐色釉。侈口,唇外伸,上部为浅盘形,假腹,喇叭形高圈足。颈部稍上刻两圈凹弦纹,腹部饰三圈由圆点纹,曲折纹,柳叶纹组成的复合纹样,周边饰以凸弦纹。器形规整,制作精良,是商代原始瓷的典型之作。,原始瓷三系罐(西周)高12.3厘米,口径11.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原始瓷罍,西周河南许昌市襄城县霍村出土,青瓷篦齿纹双环耳瓿(东周原始瓷器)高20.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9厘米,1979年江西贵溪东周崖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胎质坚硬,器表施青釉,釉色光亮,略微闪黄。阔口,丰肩,肩上左右各有对称半月形环耳一只,腹上鼓下收,平底内凹。腹部最鼓处饰以宽带篦齿纹一圈,排列整齐,疏密一致。其余地方均无装饰,大方简朴,古雅明净。,原始瓷卣,西周高:22.3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20厘米口微敞、直颈、折肩、垂腹、大平底,上腹有两耳,器腹饰有变体云雷纹,施黄褐色釉,施釉不均,有聚斑、底无釉。,原始瓷的研究,1釉的起源两种观点:1)草木灰或草木灰配粘土;草木灰:助熔剂;高温釉CaO,P2O5和MnO2含量高,与草木灰相近;商周高温釉,全属CaO釉;2)在陶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白陶衣-钙釉,原始瓷的产地问题(1).南方单一起源:聚类分析;北方未在窑址发现原始瓷;大量原始瓷发现于南方;(2).多个起源:北方风格器型;不少烧流的原始瓷;商代早期原始瓷,北方多于南方;吴城商代早期原始瓷质量差;,样品编号和数目地点编号数目浙江黄梅山原始瓷HMS10浙江支项山遗址ZXS5安徽枞阳汤家墩原始瓷TJD4湖北盘龙城PLC6江西吴城原始瓷YSC18河南郑州商城ZS2洛阳北窑遗址LBY8山西垣曲原始瓷SX6江西吴城印纹硬陶WCYT4山东大辛庄DXZ11郑州小双桥XSQ8合计82,东汉成熟的青瓷,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的提高几乎经历了1500年之久,这时间既有工艺的发展,又有社会变更带来的曲折。秦汉时期,原始瓷器的生产逐渐在浙江地区复苏,勤劳的工匠在实践摸索中,逐渐使制瓷工艺有所提高,到了东汉晚期,成熟的瓷器终于出现了。考古资料表明,在浙江东部的一些地区都有汉代瓷窑遗址发现。此外,在浙江、江西、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一些年代可考的东汉墓葬或遗址中都出土了众多青釉器。据古陶瓷专家对浙江地区东汉晚期的窑址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该处出土的越窑瓷片科学检测报告中明确表明,东汉晚期的瓷器已达到了近代瓷器的标准。这就是说,至迟在东汉晚期,中国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标准瓷器的过渡。,东汉成熟的青瓷,浙江自古以来即以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水运交通便利而闻名天下。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瓷器就诞生在这里。位于浙江杭州的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为越国古地,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上虞县西南上浦小仙坛,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烧造瓷器的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碗、碟、壶、洗、罐等。小仙坛出土的这批器物残片,经中国科学院测试后,认为已经具备瓷器的各种条件,说明在距今1,8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越地人民已懂得利用那里丰富的瓷土、木材和水资源,在1,2001,270的高温下,烧出了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牢固,敲击时音响清脆的成熟瓷器。东汉时期的瓷器,由于是从陶器脱胎而来,因此带有许多同时期陶器的特征。器物基本上以素面为主,少数器物装饰有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造型也较为单一,以四系罐最为多见,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目前仅在上虞地区,就发现东汉时期的瓷窑七处,浙江其它地区也都发现有东汉瓷窑遗址,说明浙江是汉代瓷器的主要产地。,最古的瓷器,目前所见最古老的瓷器,为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地区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罐,距今约1,800多年。此壶胎质坚硬细腻,釉色呈青绿色,釉层透明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这件器物做过科学测试,测试结果表示,其烧成温度达到1,200以上,胎体已完全烧结,透光性极好,0.8毫米的薄瓷片可微透光,已经达到现代瓷的标准。以上所说的科学测试,说明东汉晚期中国瓷器已完全成熟,完成了由陶向瓷转变的质的飞跃,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瓷窑遗址,目前不但在浙江上虞发现,在浙江慈溪、宁波和永嘉等地也都有发现,说明东汉瓷业已有相当规模。,东汉晚期的瓷器已达到了近代瓷器的标准(东汉晚期的青釉罐),至迟在东汉晚期,中国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这件江苏南京出土的吴国青瓷羊是成熟青瓷的代表作。,东汉青釉绳纹罐,东汉青釉水波纹四系罐,黑釉瓷,就在东汉晚期窑址中发掘出成熟青瓷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出土的黑釉瓷。据研究,该批出土黑釉瓷所用的原料是烧结温度稍低的瓷土,表明当时的瓷土加工还不够精细。这些黑釉瓷烧制时先外敷一层石灰釉,然后在1200的高温下充分烧结,由于釉中的氧化铁(Fe2O3)含量高达45%,烧成时炉内气氛呈氧化态,故釉色呈黑色或褐色。虽然这些黑釉瓷与近代瓷器的衡量标准仍有一定差距,但它那较为粗糙的灰黑胎在深色釉的覆盖下,倒也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据此,瓷工们专职利用那些杂质含量较多,及较为粗放的瓷土来生产黑瓷。东晋时浙江的德清窑就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人们为了提高黑釉的色调,还在瓷土中有意搀入适量的紫金土(含铁量一般达3%5%),使烧制出的瓷器,胎呈砖红或紫色,釉面滋润,色黑如漆,深受人们喜爱。这种技术还影响了日后越窑瓷器的生产。,镇江博物馆藏东汉黑釉盘口壶,上海博物馆藏东晋德清窑黑釉壶,三国至南北朝青瓷独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此时许多地区相继建立瓷窑,其中最著名的有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在这些瓷窑中,除德清窑以烧造黑釉瓷为主外,其余多烧造青瓷。这个时期的瓷器,可以说是青瓷的一统天下。瓷器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逐渐代替了漆器、木器、竹器、陶器和金属制品,成为社会上最受欢迎的器物。在造型风格上,汉代青瓷以实用美观为前提,新出现了许多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蛙形水盂、烛台、谷仓罐、格子盘等,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三国、两晋时期由于社会盛行厚葬之风,此时各种殉葬明器也极为盛行。在装饰方法上普遍采用印、划、刻、堆贴等工艺。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肩部或口沿处刻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纹、连珠纹和禽兽纹。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所以青瓷上又普遍以莲花为装饰。,社会背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北方地区又陷入长期战争分裂与对峙局面南方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同时中原地区的士族与地主大批南迁。陶瓷业大力发展起来。,南方青瓷烧制情况,烧制地点:江、浙、赣、湘等地区典型的窑口:江苏的均山窑(青瓷)浙江的越窑、婺窑(青瓷)、德清窑(黑瓷、青瓷)湖南的湘阴窑(青瓷)江西的洪州窑(青瓷)等,1.原料1)胎料选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原料,西晋时期胎色发灰,可能选用含铁、钛较高瓷土,或者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等德清窑:烧制青瓷与黑瓷;选用含铁3%的瓷土作为胎料,瓷胎多呈紫色。,鹜州窑:首次使用化妆土,可能受陶衣的影响颗粒细小、杂质含量小的原料作用1)遮色2)填充粗糙胎体凹凸不平的部位,便于施釉;难度:胎、釉、化妆土,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控制不好,容易开裂或者脱落。,2)釉料越窑青瓷釉中CaO平均含量18%高者可达19.69%,低的在16.09%婺州窑18.14%,宜兴南山窑17.92%上虞当地瓷土中CaO含量仅0.02%,推测当时釉料配方:石灰石+瓷土越窑、婺州青瓷釉中铁2-3%,瓯窑1.54%,德清黑瓷釉6-8%。,2成型与施釉工艺成型:借助专有轴承轮盘,进行拉坯;(碗、盏、钵、壶、罐等)同时采用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扁壶与方壶:用拍片成型,即先拍成器物所需方型、长方形或椭圆型的薄片,然后粘合而成。再接口、足、耳等。上釉:浸釉法,釉层厚度均匀。,窑炉结构的改进龙窑:长度增长,增加装烧量;窑身前宽后窄,有利于烧成;在烟道与窑床之间,设有挡火墙(高大概10cm,减少窑内抽力,火焰流速平缓)倾斜度,前端平缓,后段较陡,中断下凹前端平缓:自然抽力不强,不利于发火与升温;后段较陡:后段抽力太大,火焰流速太大,不利于保温,3.窑具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1)垫具:具有高大粗壮的特点;把坯件装到窑内最好烧成的部位;如:筒型、喇叭形,缸型2)间隔具:坯件叠装用的间隔具,体积小,制作比较精细,如:三足钉,锯齿状盂型器。泥点间隔(也成托珠),4造型与装饰造型:碗、盘、壶、洗、砚、隔、熏炉、盂型器、虎子等。装饰:1)划、印、堆塑等手法,2)弦纹、斜方格纹、联珠和禽兽纹等以及跟佛教有关纹饰,如:佛造像、忍冬纹、莲花纹等,1)碗和钵:早期的碗口大底小,造型矮胖、以后碗壁逐渐增高,底部放大,南朝时与现代碗相同,器第较厚,而且均为假圈足。,2)罐、壶:多为容器,以碗、碟为器盖,东晋时期,较多配置器盖,复口罐西晋,罐西晋,罐南朝,盘口壶,盘口壶西晋,盘口壶东晋,盘口壶东晋末至南朝初,盘口壶南朝,3)唾壶也称唾器,三国、晋初为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以后演变成盘口、扁圆腹、平底或者假圈足。,晋初,唾盂东晋,唾盂南朝,唾盂南朝,蛙形水盂三国末至西晋初,4)蛙盂型器,蛙形水盂西晋,蛙形水盂东晋,5)鸡首壶三国末年两晋时期越窑、瓯窑的一种产品。,东晋,鸡首壶南朝,南朝时器身修长,口径增高,6)虎子:起源于战国,三国,西晋,东晋,南朝,虎子三国,虎子西晋,烛台:多为羊型、虎型、荷花型等,同时具有单管、双管、四管等,狮形烛台西晋,熏炉也叫香炉,或者香熏1)三国时,熏炉多作扁圆腹的罐型或者盆型,多有双耳;2)东晋时,一般为管状口,圆球体的炉身;3)南朝时,堆贴前后交错的莲花瓣或多层乳钉,熏炉三国,香熏西晋,青瓷博山炉南朝,谷仓三国、西晋时,越窑瓷器常见的一种产品。在汉代五联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三国时,中间的一个口逐渐变大,而周围四口逐渐变小,并且对贴有人物、楼阙、羊和鸟等造型不断增多。,三国,槅也称格子盘、果盒和多子盒等三国、西晋,多以方型东晋、南朝多为圆形。,秦汉陶塑艺术,西汉汉阳陵博物馆,汉跽坐俑,汉跽坐俑汉景帝和皇后王氏合葬陵园陪葬坑内,舞乐俑徐州狮子山西楚墓,西汉彩绘陶杂技俑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击鼓说唱陶俑两汉时期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高56厘米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陶塑艺术三国至南北朝,三国、两晋时期,陶塑艺术不甚发达,数量较少较有代表,胡人骑师俑,晋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晋农夫俑,东晋武士俑,东晋灰陶彩绘女佣,南朝,主要以青瓷器物随葬,陶俑不占主要地位;代表时期陶塑艺术的,需属北朝的陶俑人物俑:文吏俑、武士俑、男侍俑、女侍俑、伎乐俑、仪仗俑等动物俑:马、骆驼、镇墓兽,隋唐五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在唐代,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瓷器生产出现了具有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即后人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南方的许多瓷窑以烧青瓷为主,北方的窑场主要烧白瓷。当时,这种界定也不是绝对的,南方的窑场还烧黑瓷和花瓷,北方的一些瓷窑也兼烧青瓷、黑瓷及花瓷,体现了一种进取精神。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生产的特点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著称于世,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青瓷独盛之时。至隋、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立系统。而白瓷的成熟大约晚青瓷400年,它历经隋、唐、五代,方形成自身的体系。特别是当邢窑白瓷以其类银类雪的釉色扬名天下后,才最终打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隋唐五代南青北白,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要烧出纯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1至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了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的青瓷。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例如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南青青瓷,青瓷是因为在瓷器表面涂有一层透明青釉而得名,其呈色是釉中所含氧化铁元素所致。青瓷被正式定名,据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一书,曰: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唐代有许多著名的青瓷窑,例如浙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四川的邛崃窑等,然而惟有越窑青瓷以其类玉、类冰之色,跃居众窑之首。越窑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余姚一带,隋唐之际称越州,唐代常以州名命窑名,故称越窑。在唐代最受人们青睐的是越窑青瓷,唐诗中有许多吟咏越窑的诗篇,陆龟蒙的一首秘色越器可称是千古绝句,其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不仅釉面精美无比,其造型也生动优美。各式钵、盆、灯、罐、瓶、执壶、唾壶以及瓷塑作品应有尽有。许多器物还能逼真模拟自然生物的形态,如瓜形壶、海棠花式碗、荷花洗等。,越窑的青瓷,越窑的产地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为古代越人居地。该地区出产的越窑青瓷自东汉开始,历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均是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从三国、两晋到南朝的越窑青瓷,人们习惯称它们为早期越窑青瓷,其胎质致密坚硬,釉层光滑发亮,还有多种纹饰,美观典雅。在此基础上,虽然唐代出现了南青北白的瓷业特征,但实际上青瓷的生产远远多于白瓷,当时出产的越窑青瓷代表了南方瓷业的最高水准。在工艺上不仅选料和加工精细,致使瓷胎细腻致密、形式规整。到了唐末,越窑青瓷的坯体减薄、减轻,釉层均匀。在烧成中不仅严格控制窑温和通风状态,确保了还原气氛,而且由于使用了匣钵装烧,使釉面可避免烟熏和灰尘污染,进一步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故釉一般呈青色,滋润而不透明,如冰似玉。,南朝越窑青釉刻花罐,唐代越窑海棠式大碗,唐青釉八棱长颈瓶,唐青釉执壶又名水注,唐中期出现的一种酒器。,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描写了当时精美的越窑青瓷为: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了五代,吴越国宫廷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甚至连官绅富贾也难得享用,于是越窑为宫廷烧制的青瓷就显得十分神秘,故有秘色瓷之称。据文献记载,秘色瓷其色如越器,而清亮过之,故可能是越瓷中釉色较美较特殊的一种。秘色瓷中还有金扣瓷器、银扣瓷器等,这表明秘色瓷有着多样化的装饰。在人们寻找和研究秘色瓷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于1986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塔基地宫中,发现了衣物帐中所记载的数件秘色粹瓷,从此人们总算认识了秘色瓷的真面目其实它就是精美青瓷的一种。,这件秘色瓷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它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形规整,釉色纯青,滋润有光泽,确属青瓷中的精品。,北白白瓷,白瓷的出现虽较青瓷稍晚,但它对陶瓷制作的发展,特别是为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唐代北方烧造白瓷的窑场,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各地。当时河北的内丘、临城、曲阳,河南巩县、鹤璧、密县、登封、安阳,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等地,都有白瓷生产。在这些众多烧制白瓷的窑场中,河北内丘邢窑不仅产量大,而且工艺精湛。其质朴的造型、润泽洁白的胎釉,决不逊于有悠久制瓷传统的越窑青瓷。唐人陆羽在茶经中曾以类银、类雪来比喻和赞美邢瓷釉色之美。所谓类银是指其白而略发青灰色的釉面,类雪则指其洁白匀净的色调。邢窑白瓷多为盘、碗、壶、盒等日用生活器皿,釉面一般没有刻划纹饰,仅以纯正的釉色取胜。邢窑白瓷不仅有造型简朴大方、大众日常所需之器,也有精美细致,可供达官显贵把玩之物。唐人李肇国史补一书成书于唐开元至贞元年间(公元713804年),这时正是越窑青瓷红遍天下之时,书中提到邢窑白瓷能够达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程度,若没有丰富的产品与精湛的工艺,是难以得此殊荣的。,唐代白磁窑址的分布,白瓷,1.邢窑:邢窑窑址位于今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之一。自北朝(550-577年)后期起至元、金,烧制时间长达600多年之久。,邢窑的白瓷,唐代北方生产的白瓷以河北邢窑的生产质量最好。过去许多人认为白瓷最早出现在隋代,但是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北方的白瓷实际上兴起于北朝,其生产工艺到了隋代已变得相当成熟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市发掘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的范粹墓时,发现了一批白瓷,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白瓷。其釉色虽呈乳白,但当中仍有乳浊的淡青色。这不仅表明白瓷工艺是从青瓷工艺的基础发展而来,也表明瓷工在排除氧化铁呈色干扰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到了唐代,北方烧造白瓷的窑址迅速增加,从而形成了白瓷主要产于北方的局面。当时白瓷的生产主要出现在北方是因为北方瓷土中的氧化铁(Fe2O3)含量较低,而氧化铝(Al2O3)含量高。这就自然地减少了氧化铁的呈色干扰。特别是邢窑,它不仅瓷土较纯净,含铁量低,而且依赖瓷工的精工细作与配套齐全的窑炉和窑具,故烧出了类玉似雪的白瓷。,这个白瓷罐被施以淡黄色釉,釉层微薄,但亮度强。造形精美别致,是北朝瓷器之佳品。,白釉双龙柄壶隋代,邢窑白瓷碗唐代,邢窑白瓷盒唐代,邢窑白瓷罐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壶唐代,邢窑白瓷三足炉唐代,邢窑白瓷执壶唐代,邢窑白釉穿带壶唐代,曲阳窑白瓷唐代,曲阳窑白瓷盂唐代,曲阳窑白瓷荷叶洗五代,白瓷荷叶洗底部唐代,白瓷皮囊壶唐代,白瓷贴花钵唐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