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检测体系手册.doc_第1页
计量检测体系手册.doc_第2页
计量检测体系手册.doc_第3页
计量检测体系手册.doc_第4页
计量检测体系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YSW/M-2008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版次: A 编号: 编制: 编写组 审核: 批准: 2008年3月1日发布 2008年3月1日实施 烟台开发区宝源生物实业有限公司 发 布目 录颁布令管理者代表任命书企业概况1.适用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4计量法制要求 5.技术能力要求6.质量管理要求6.2.1计量职能.6.3以顾客为关注焦点6.4质量目标6.5管理评审7.1人力资源7.2信息资源7.3物质资源7.4外部供方8.1计量确认8.2测量过程8.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9.1总则9.2审核和监督9.3不合格控制9.4改进 附录1:体系框图附录2:要素职能分配表颁 布 令为进一步完善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依据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的要求,参照GB/T 19022-2003/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编制完成了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现予以批准并颁布实施。 本手册是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法规和纲领性文件,全体员工必须认真遵照执行。总裁:年月日企业简介烟台开发区宝源生物实业有限公司是与香港上市公司亿胜生物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超过15000m2的新厂房,拥有掺混、复混、冲施肥等5条现代化生产线,具备年总生产肥料可达近50万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包括双宝双螯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双宝3+X 复混肥料、 双宝双螯和果蔬冲施肥料(腐殖酸肥料)等系列二十几个产品。其中双宝双螯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双宝双螯和果蔬冲施肥料被认定为中国A 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复混肥料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公司现有员工150人,平均年龄29岁,4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拥有研究生、高级农艺师等中高级职称人员16人。公司注重科研与新产品开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研学产紧密结合,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致力于建设一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开发平台,使宝源生物成为现代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公司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生产车间从自动配料、造粒到包装仓储,整个生产流水线严格按照生产作业流程和质量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布局,从硬件和软件上确保产品质量。并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追求品质提高。目前,公司已全面通过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远景目标:全体宝源人以年轻开放的心态,不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现代化的管理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新兴的植物生态环保产业中去,为农业、林业和园林等种植业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宝源生物成为中国生态肥料产业中的品牌企业,为中国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以及全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地址: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大街8号邮编:264006电话真公司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做好安全防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中,计量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本公司计量工作最终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推动计量工作的开展,依据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和GB/T19022-2003/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编制了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对标准和规范要求的控制要素及本公司的机构、职责、资源分配进行了阐述。1.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覆盖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产品、区域和过程的范围的质量监控,同时也包括能源计量、安全环保、物料核算、经营管理、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测量活动和与此相关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和管理。本手册还适用于在合同环境下,作为向顾客进行计量保证时提供的主要体系文件。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所包括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可完全和充分满足ISO9001:2000标准7.6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的所有条款规定的要求,并且成为本公司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2.引用文件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国家有效版本的计量检定规程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应用GB/T 19000-2000和VIM:1993以及GB/T 19022-2003/ ISO10012:2003和JJF1112-2003中给出的术语和定义。本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4.计量法制要求.4.1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的要求。4.2计量单位本公司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制定标准、规范、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4.3计量人员从事计量检定、管理和内部审核的人员应取得相应项目的证书。4.4计量标准本公司用于计量检定和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应经相应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属于开展检定的要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4.5强制检定本公司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5.技术能力要求5.1检测能力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a)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5.2检测水平a)为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本公司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b)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测量设备和计量检测数据。6.质量管理要求6.1总要求 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本公司规定属本规范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再确定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体系内的所有测量设备应经确认和验证。6.2管理职责6.2.1计量职能 本公司建立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计量机构。由本公司主管计量工作的副总裁规定了各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分工职责和权限。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的组织机构见附录1,计量职能分配表见附录2。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计量职能和职责做如下规定:6.2.2 总裁a)确保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b)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c) 负责批准测量管理体系手册;d)主持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e)宣传和执行国家计量法规。6.2.3 副总裁a)贯彻国家计量法规,主持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b)决定测量管理体系负责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计量职责;c)主持制定测量管理体系可测量的质量目标;d)负责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e)参加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f)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内部审核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6.2.4 综合管理部a)全面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具体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规;b)组织编制与审核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批准作业文件;c)负责质量目标分解,规定计量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可测量的质量目标;d)负责规定计量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计量职能和职责并报总裁审批;e)协同人力资源部确定各类测量人员的岗位与职责;f)主持制定测量管理体系所有测量设备的配备方案,制定测量设备的需求计划;g)主管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并向管理评审会提交体系运行和改进的报告。6.2.5 质量技术部/研发中心a)负责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b)负责原料入厂、生产过程控制及成品、外协产品的质量检验;c)负责本部门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和管理;d)参与新产品开发及产品工艺设计;e)参与公司生产政策及产品开发战略的制定;f)负责质量事故的分析、报告,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6.2.6总裁办a)负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b)负责各类文件的发放、整理、归档、保管、借阅等的管理;c)负责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d)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e) 负责总裁交办的各项工作。6.2.7采购部a)负责采购预算的编制及采购成本的控制;b)受理各类购入申请;c)认真做好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及合格供应商的比价考评;d)负责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实施;e)协调各部门,做好测量设备的入库验收;f)负责协调合同小样与实物验收不符问题的处理。6.2.8人力资源部a)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解释;b)负责人力资源支出的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c)负责新进、在职、临时、兼职人员人事管理办法的制定;d)负责公司人事档案的管理及各种相关统计报表的填写、报批等;e)负责人员的招聘、解聘等及相关手续的办理f)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6.2.9生产部a)负责公司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b)负责生产成本控制及生产方法改进;c)编制设备采购、维修、报废计划及实施;d)负责生产车间设备使用培训及操作规程的制定;e)负责车间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f)负责能源计量的相关工作。6.2.10计量管理员a)编制强检测量设备的送检计划,确保按时送检;b)主管非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和校准,负责管理各类测量设备台帐,;c)负责确定和调整非强检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间隔;d)负责组织无法送检特殊测量设备的比对或重复性试验;e)对现场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进行监督, 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识和封印进行监督抽查;f)对化验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和相关人员执行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情况进行监督抽查。g)对各部门贯彻计量法规,包括法定计量单位等进行监督抽查。6.2.11 设备操作员/化验员 a)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b)认真填写记录,正确进行数据处理,正确填写报告;c)正确使用和维护测量设备;d)保持规定的检定环境条件。6.2.12 内审员经授权的内审员独立地按内部审核的相关规定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包括:a)向受审核部门传达审核的目的、范围、要求;b)如实记录审核过程和结果,保存审核记录;c)验证不合格责任部门所采取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并签字;d)监督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e)需要时,向总裁直接报告本公司体系运行情况。6.3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本公司计量人员为生产、设计、工艺等部门服务,体现计量工作发挥技术基础的重要作用的标志。顾客包括订购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和使用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中的最终使用者,也包括本公司要求提供计量检测服务的内部顾客。本公司的内部顾客有: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生产部门、安全环保部门和产品检验和试验部门,以及使用测量设备的其他部门。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本公司计量人员首先应识别上述部门提出的测量要求。设计、工艺/技术、生产部门在设计工艺文件或图纸上表示的可测量的技术参数和综合管理部门在产品检验/试验规程/规范或其他检验文件上规定的产品质量特性包含了对测量管理体系提出的计量要求。综合管理部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关注外部顾客对本公司提出的测量要求。根据质量管理部、生产部和综合管理部以及采购部等部门规定的计量要求,确定和改善本公司测量设备的配备能力和配备水平。如发现测量设备的配备量和准确度等级不能适应生产要求,甚至影响产品质量或可能造成安全、环境隐患时,综合管理部应通过调查向副总裁提交书面申请报告。2)为了确保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能充分满足内部顾客,即生产、技术、质检、安环、经营等部门规定的计量要求,综合管理部部长和计量管理员应主动了解并征求上述部门的意见,掌握计量需求。3)综合管理部应和生产、技术、质检、安环、经营等部门协商,编制本公司测量设备配备规范,规定适合不同要求的配备准确度比,建立可明确反映本公司计量检测能力的测量设备台帐,证明本公司具有可满足顾客要求的测量能力。4)综合管理部部长应通过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讲和组织学习,使全体计量人员树立为顾客,首先是内部顾客服务的思想,明确具体服务对象,了解和掌握内部顾客的计量要求,增强为顾客服务的意识。6.4 质量目标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确定以下总的年度质量目标:a)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98%;b)车间现场在用测量设备送检及时率95%;c)车间现场测量设备停用台件数不超过总数的2%;d)测量设备使用记录填写差错率0.5%;e)在用测量设备抽查合格率95%;f) 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24小时;g)有效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发放不超过2天;h)体系文件执行情况监督抽查每月至少1次;i)特殊工艺测量过程参数记录抽查每月1次;g)计量人员上岗/转岗培训应及时,确保不超过1周;k)由于测量设备失准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报废的每年不得超过6次。以上质量目标在各有关部门年度计划或部门岗位目标职责中应有相应的规定。综合管理部已制定有关规定和检查质量目标的程序文件。各有关部门应按照程序文件的规定确定本部门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质量目标并结合岗位职责责任制进行考核。在年底由综合管理部收集有关信息,向本公司最高管理层作书面报告。6.5 管理评审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纳入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同时进行。综合管理部等有关部门应按照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计划安排,事先准备好评审报告。提交本公司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a)测量管理体系实现年初预订质量目标的情况;b)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修订状况;c)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d)需要总裁解决的重大问题。7.1 人力资源7.1.1 人员职责在本手册6.2.1计量职能部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关操作工的计量职责在相关的作业指导书中另有专门的规定。7.1.2 能力和培训综合管理部会同总裁办每年编制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计划并纳入本公司的人员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中应就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培训要求、培训项目、培训师资和培训时间、经费、培训效果评价等安排做出规定。综合管理部指定专人负责人员培训与计量管理人员的考核,并与总裁办联系配合完成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需要外培的计量管理员、内审员和其他国家要求送外培训的人员年初由各部门报计划,由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员培训的计量管理员组织外培人员的报名,负责落实培训经费,安排培训时间。所有外培人员的培训合格证书、考试成绩均由总裁办保存原件。综合管理部也应保存计量管理员、内审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培训合格证或考试证书的复印件,作为人员培训有效性的证据。综合管理部按季度组织设备使用人员、修理工等各类人员的内部培训。由综合管理部邀请外单位专家或由本处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进行讲课。由负责人员培训的专职计量管理员组织安排,保证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源。综合管理部负责培训的计量管理员还应利用文件发布、内部审核等机会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进行ISO9000:2000标准和ISO 10012:2003标准的宣讲和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和讲解,使有关人员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综合管理部负责培训的计量管理员还要利用本公司的广播、板报等工具宣传国家计量法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组织计量知识竞赛,作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对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和计量术语的正确使用和理解也要纳入宣传的内容。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全体计量人员,包括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部门人员的计量意识和对确保本公司产品质量的责任意识。若工作临时需要使用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某项工作时,有关部门应对这些临时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监督,以确保其工作质量。7.2 信息资源7.2.1 程序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已编制形成20个程序文件。1、BYSW/CX/M 4 文件控制程序2、BYSW/CX/M 5.3 质量目标及分解控制程序3、BYSW/CX/M 5.4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4、BYSW/CX/M 6.1 人员培训与考核控制程序5、BYSW/CX/M 6.2.2 软件识别控制程序6、BYSW/CX/M 6.2.3 记录控制程序7、BYSW/CX/M6.2.4 测量设备确认标识控制程序8、BYSW/CX/M 6.3.1 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9、BYSW/CX/M 6.3.2 测量环境与数据修正控制程序10、BYSW/CX/M 6.4 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11、BYSW/CX/M 7.1 计量确认控制程序12、BYSW /CX/M 7.1.2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13、BYSW/CX/M 7.1.3 测量设备调整控制程序14、BYSW/CX/M 7.2.2 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15、BYSW/CX/M 7.3.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16、BYSW/CX/M 7.3.2 量值溯源控制程序17、BYSW/CX/M 8.2.2 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18、BYSW/CX/M 8.2.3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19、BYSW/CX/M 8.3 不合格控制程序20、BYSW/CX/M 8.4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以及相关外来文件控制应做到:a)文件发布前得到授权人批准或确认,确保文件规定的要求是充分的,规定的措施、方法和步骤是适宜的;b)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应适时进行评审,如发现文件不适用或需要补充或修改时允许进行变更,但必须经过原批准人员或其授权人重新批准;c)文件经过修改,在修改过的文件上可采用版本号、换页等方式表明文件现行修订状态,防止误用;d)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和场所,包括生产现场应有现行有效的有关文件,确保得到贯彻实施;e)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描述应清晰,便于使用人员理解,不应照抄标准,照搬其他单位的文件;f)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和校准规范应经综合管理部文件控制计量管理员识别,确认为是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本,方可使用;g)测量设备制造厂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也应通过文件控制管理员确认,确保有效性,防止误用过时失效的文件;h)在工作现场使用或存放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若因工作需要,现场保留过期作废的文件(如作参考用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应在文件上盖上“作废供参考”印章,防止误用。7.2.2 软件本公司综合管理部使用的部分测量设备,在订购仪器进口时已经过型式检定,其自带测试软件已经通过有效性确认。带测试软件的仪器除具有校准合格状态标识外,还有自动测试和显示的标识。该类仪器综合管理部应指定专人保管和使用。研发中心计算机计算测量结果的通用软件,有关有效性测试和使用操作要求已在本公司计算机使用规范中做出规定。自带测试软件的测量设备已纳入BYSW/CX/M7.3.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文件的管理范围。7.2.3 记录为了解保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要求已有BYSW/CX/M4.2.4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有通用性的规定。针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某些记录要求,在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技术操作文件中做了更详细的补充规定。按照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要求,对本公司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一般的测量活动和生产现场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控制的记录,已有专门的规定,确保测量管理体系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符合规定的要求。a)记录的标识测量管理体系通用性记录表格采用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文件中规定的统一编号,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文件、记录控制等有关记录采用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记录表格。产品检验也采用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记录表格。关键/特殊测量过程记录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双编号的记录表格。专门编号和双编号办法由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专用编号作业文件做出规定。b)记录的贮存与保护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由填写记录部门负责人指定专人保管,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需要时进行装订,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各种记录保存期在记录总清单上做出规定。c)记录的处置记录到了保存期经主管领导批准由各部门自行销毁。需要长期保存归档的记录按本公司档案管理规定进行保管。7.2.4 标识本公司车间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所有测量设备必须具有计量确认标识。经校准或检定合格,则贴上绿色标记;降级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测量设备贴上黄色准用标记。不能直接粘贴计量确认标记的个别测量器具,则用记录表明其是否合格。计量管理员应经常注意抽查生产现场和实验室测量设备是否贴有计量确认标识;标识是否完整和清晰;标识是否脱落。如发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标识不合格应及时指出,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人按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需要时应开具不合格报告。标准要求需要“高度控制”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专用的测量设备及有关的技术文件还应有表示关键/特殊测量过程参数临控用的“专用设备编号”,防止与其他测量设备和其他技术文件混淆,确保只能由有资格的操作人员才能使用。7.3物质资源7.3.1测量设备 本公司生产现场和实验室在用的测量设备总体上可满足产品设计、工艺控制、检验试验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准确度要求。少数个别测量设备不能完全满足本公司测量设备应上报计划,逐步充实调整,使测量设备的配备能充分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在新配备测量设备时在主要考虑“准确度比”同时还应考虑测量设备使用环境条件、使用人员水平等有关因素。综合管理部根据本公司测量设备总台帐已编制了重要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可总体反映本公司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水平。关于测量设备的入库验收、装卸运输、贮存保护和领用发放等测量设备流转管理要求已在BYSW/CX/M 6.3.1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文件中做出规定。7.3.2环境条件测量设备检定和调整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在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负责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调整、化验和材料试验的场所必须满足室内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等环境条件要求。在生产车间利用高精度的长度测量仪测量某些精密工件产品时,当车间环境温度不符合或超过规定的温度控制范围时(如严冬和盛夏季节),其长度测量值必须按“长度温度换算表”做产品尺寸温度系数的修正。精密产品温度系数修正方法已在精密工件加工工艺文件中做了规定。计量管理员对这类精密工件加工过程温度系数修正测量数据处理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督抽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7.4外部供方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外部供方的控制已形成BYSW/CX/M6.4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文件。外部供方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测量用产品包括:测量设备、测量用辅助装置和作检验用的辅助设备、检验设备、理化分析设备与标准物质、环境监测和过程监视用的监视设备以及少量维修用的仪器配件。外部供方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服务包括:省级/市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或校准、某些产品的委托检验和计量人员的委托培训等。有关测量管理体系外供产品和外来服务应按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程序文件的规定,由综合管理部会同供应部和总裁办对外部供方进行调查、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并保存有关的评价记录。 8.1计量确认 8.1.1 总则本公司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主要是标准器)的对外送检、测量设备的校准、部分测量设备的修理和调整、封印和标记。 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标准测量设备分别送省级或市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确保这类测量设备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送检。新购的测量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送省/市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所有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由计量人员确认其校准状态,合格的测量设备重新贴合格标记,并注明检定日期和有效期。同时,登录送检/送校测量设备台帐。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其计量特性必须满足有关设计工艺文件和产品检验规程所规定的预期使用要求。8.1.2计量确认间隔本公司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其检定周期按有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有关检定技术法规所规定的周期按计划按时送检。量大面广属于内部工艺、检验控制用的测量设备,由综合管理部规定校准间隔。例如,钢卷尺、卡尺和作检验控制尺寸用的辅助设备(膜具、胎具)等,应按照BYSW/CX/M7.1.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具体确定这类测量设备的目录,规定校准间隔评定方法,填写和保存确定和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记录并由综合管理部保存。经过校准间隔调整后的测量设备必须重新校准后才能使用。8.1.3设备调整控制本公司只有少数需要进行封印的测量设备,如电度表、水表、压力表和地中衡。对这些有封印要求的测量设备应按照BYSW/CX/M7.1.3测量设备封印调整控制程序文件进行管理。计量管理员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抽查这类测量设备的封印有无损害或破坏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2测量过程8.2.1 总则 综合管理部会同质量管理部、生产部等通过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确定对本公司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的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对生产中的特殊和关键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含测试软件和测量用辅助设备)、工作环境条件、操作工的技能要求和测量方法、频次和记录等要求,已在BYSW/CX/M7.2.7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文件和有关的作业指导书中做了明确的规定。8.2.2 测量过程设计对生产中的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的设计,已充分考虑到作为“内部顾客”的质量管理部、生产部和综合管理部的设计工艺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如国家有关计量技术规范、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符号等有关规定)要求,同时也考虑到本公司为确保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在上述关键和特殊测量过程监控作业指导书中,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测量参数和尺寸测量参数及控制曲线上下波动界限根据累积的数据预先做了规定。本公司在单值控制图上形成的控制曲线反映出上述测量过程要素,如测量设备、测量的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的影响、操作人员的技能及所用测量方法多方面的影响。在作业指导书中对所用测量设备及其专用标识、测量方法步骤、测量频次、操作人员的资格和测量过程记录的数据项及填写要求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本公司对上述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的设计可确保及时发现测量过程控制曲线的异常变动,以便查找和分析测量过程失控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8.2.3 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实现就是使通过以上测量过程参数及控制限设计,事先确定的测量过程参数依据的控制曲线的变动,始终处在设定的控制界线内,使测量过程的变动不超过控制限,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这就是测量过程实现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记录发现超过预先设定的控制界限,而且控制曲线在一个方向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该测量过程参数失去控制,测量过程可能出现失控。负责监视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的技术人员遇到以上情况应立即向质量管理部长报告。质量管理部应会同综合管理部、生产部、综合管理部等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测量过程出现失控的原因并由质量管理部技术人员做详细记录。测量过程失控的原因应从测量过程受控条件逐个分析。a)首先通过测量过程各种专用测量设备,如温度计、压力表、测微计和硬度计等的重新校准,确认测量设备是否仍然合格;b)重新验证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是否有效,测量的频次是否太少;c)累计的测量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或尺寸测量数据填写是否正确,填写数据是否有误;d)生产车间要求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变化是否超过规定的要求;e)操作人员的操作,包括读数和填写记录表格的数据是否有误;f)测量数据计算和汇总处理的方式是否适当;g)技术人员对测量过程参数监视是否有效。质量管理部应会同综合管理部、生产部有关技术人员对以上原因分析并逐个排除后,是否能确定造成测量过程参数曲线变动异常的某个或某些原因。8.2.4 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是说明测量过程受控的证据,是分析测量过程失控原因的依据,也是改进测量过程,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本公司对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有严格要求车间的相关参数和要素的记录必须达到以下控制要求:a)按照规定的记录表格详细记录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含名称、型号、编号、校准有效期);负责测量过程监控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的姓名及签名;当天车间的环境温度与湿度以及加工产品的名称与批号等;b)当天测量过程参数表头显示的具体数据,包括对累积的测量数据进行评定得出的测量不确定度;c)若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预示有可能使测量过程失控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d)测量过程参数的记录日期和时刻;测量过程数据累计评定的日期;e)测量过程监控所依据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名称与文件编号;f)记录人的姓名及签字;g)负责测量过程控制的技术人员与操作工的职称或等级。综合管理部计量管理员应对测量过程参数有关记录的填写、修改,汇总和利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监督,确保测量过程监控记录真实、可信、完整和清晰。8.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3.1 测量不确定度BYSW/CX/M7.3.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对本公司各有关部门如何利用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具体的评定方法和步骤;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表达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综合管理部长在检查送到省、市计量检定所的测量标准和高精密测量设备返回的检定证书及附件时,也要检查是否有测量设备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对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如质检员、司秤员、化验员和设计、工艺、生产部门使用测量设备的人员要求使用必须经过校准或检定合格,并贴有合格标识的测量设备就行了,不要求这些人员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评定。8.3.2 溯源性本公司各部门和车间生产现场所使用的所有测量设备必须经过计量室检定或校准或送省、市计量检定所检定合格并贴有合格标识,方能使用。综合管理部计量管理员应对本公司各个部门使用的测量设备量值溯源情况进行监视和抽查,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综合管理部。送省、市计量检定进行检定的测量设备的检定证书及其附件或有关记录由计量室记录保管员统一保管。9.1 总则综合管理部负责对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分析和必要的改进,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ISO 10012:2003标准和体系文件的要求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实现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监视的对象包括:a)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如强制检定测量设备的送检与测量设备的自检和校准的周检率、周检合格率以及设备调整、修理、复校等情况;b)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异常迹象;c)质检、技术、生产、安环、经营等部门对综合管理部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满意程度;d)测量管理体系规定的各部门质量目标实现的状况。监视的方式包括:a)综合管理部日常的监督抽查;b)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c)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d)收集汇总各类数据,特别是特殊/关键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9.2 审核和监视9.2.1 总则综合管理部应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审核,日常的监视和利用有关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等多种评价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综合管理部应通过以上方式确定本公司为测量管理体系年初规定的质量目标是否适宜;是否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并切实可行。按照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组织结构,综合管理部和有关各部门(如质检、技术、生产、安环、经营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是否明确、合理,机构职责规定是否适宜。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和文件规定对综合管理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是否适宜,文件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测量设备的配备、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宜。综合管理部还应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评价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例如: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评价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效果;根据顾客的反馈和满意度调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变化曲线显示受控对改进产品质量是否有效。综合管理部应收集和汇总以上各方面信息为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证据。9.2.2 顾客满意本公司已制定BYSW/CX/M8.2.2内部顾客满意程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了技术、生产、质检和安环、经营等部门以及生产车间利用测量设备和进行测量过程监控的有关人员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顾客。同时还规定调查和收集内部顾客,必要时包括订购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对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设备管理的要求和测量管理体系的反馈意见和信息。文件规定综合管理部对本公司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方式,包括综合管理部部长亲自上门,征求这些部门的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在年终总结前召开顾客意见调查会,请有关部门代表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顾客接触时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意见等。可以围绕下列一些问题,向内部顾客提问,例如:a)对送校/送检测量设备等待时间是否满意;b)对测量设备校准/检定报告或证书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充分性是否满意;c)对校准/检定结果和测量数据判断的准确性是否满意,有无数据差错;d)对测量设备调试和修理的质量水平是否满意;e)对综合管理部人员深入现场,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热情与服务态度是否满意。综合管理部已将这些问题设计成易于填写的顾客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以上部门和有关人员满意度信息。按照“很满意”(100分)、“满意”(80分)、“基本满意”(70分)、“不满意”(10分)和“很不满意”(0分)等5个等级量化指标,以便汇总分析。以上程序文件对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方式,征求意见的内容和收集填写反馈信息记录表格等都做了规定。9.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按照BYSW/CX/M8.2.3QMS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与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进行;需要时也可以由综合管理部单独组织有资格的内审员,对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和场所进行内部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策划、审核的准备、审核的实施等内部审核活动必须符合本公司BYSW/CX/M8.2.3QMS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并保存有关的记录。9.2.4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目的是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否实现预先规定的质量目标要求。综合管理部的计量管理员应将测量管理体系监视作为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除了例行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以外,计量管理员至少每月应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涉及部门的过程进行监视。监视的方法可采用现场巡查、人员提问、抽查有关记录、查证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等多种方法,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责成进行纠正。对日常监视过程中多次发现或重复出现不合格,具有内审员资格的计量管理员应开具不合格报告,同时上报综合管理部和质管部门。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应作为测量管理体系过程监视的重点。特别是利用统计技术方法对特殊和关键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的发展趋势每周至少抽查一次,并对抽查结果形成监视记录。计量管理员对测量设备校准和检定的状况,特别是校准和检定发现测量设备不合格时所采取的纠正或纠正措施等抽查结果也应形成监视记录。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监视结果能作为证明为可持续满足质量目标规定的要求,体系运行有效的证据。9.3 不合格控制9.3.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综合管理部应确保及时检测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要素或过程出现的任何不合格和测量设备的不合格。为此,综合管理部部长和计量管理员必须按照本手册和有关程序文件以及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日常的监督检查并形成相应的记录,在计量上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分解计划中应将“确保检测出任何不合格”作为考核综合管理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并作为向本公司总裁提交管理评审报告的重要内容。 综合管理部部长和计量管理员在对测量管理体系日常监视和抽查中发现任何测量过程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记录并责成有关责任人员作出不合格标识,暂停使用或运行,直到分析原因,制定必要的纠正措施。 计量管理员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并确认不合格测量过程应责成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并做详细的记录。9.3.3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是指:受到损坏,不能正常工作;过载,造成计量性能变化;功能失效,自动测量和显示功能失灵;测量结果不正确,有明显差错:误操作,结果异常;封印受损或破坏;环境温湿度失控,影响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等测量设备。 本公司BYSW/C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