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铅超标”风波雀巢应急能力备受考验.doc_第1页
深陷“铅超标”风波雀巢应急能力备受考验.doc_第2页
深陷“铅超标”风波雀巢应急能力备受考验.doc_第3页
深陷“铅超标”风波雀巢应急能力备受考验.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陷“铅超标”风波雀巢应急能力备受考验 文谷悦 近期,雀巢印度公司深陷舆论旋涡,瑞士雀巢公司所产“美极”面条在印度检出铝超标7倍。这一事件已发酵为印度近10年来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给这家老牌跨国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品牌危机,也给这条并购大鳄再次敲响了管理警钟。 雀巢旗下的“美极”(Mag-gi)方便面在印度被检测出铅含量超标,已发酵成印度近10年来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印度卫生部已经禁止相关产品销售,并要求雀巢印度公司悉数召回。针对该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上表示,xx年至今,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未受理过印度输华方便面进口报检。 事件:雀巢旗下“美极”方便面被指铅超标7倍 作为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国外品牌,“美极”方便面在印度畅销超过30年,许多宝莱坞明星为其代言,它每包约合0.2美元(约1.3元人民币)的价格十分平民。 今年5月,印度北方邦食品监管机构在食品安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些“美极”方便面含味精且铅超标。“美极”方便面铅含量为17.2ppm,远超当地规定允许的2.5ppm。6月1日,这一机构向法庭提交诉状,状告雀巢印度分公司。 印度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13份“美极”方便面的检验样品中发现有10份铅超标。印度卫生部也证实,这款产品没有通过安全检测。印度政府下令所有零售商和餐饮企业将货架上的“美极”方便面封存15天,并要求雀巢召回问题产品。 印度媒体称,该公司的年度财务账目显示,这家企业xx年花费44.5亿卢比(约合4.5亿人民币)用于“广告和促销”,而在“质量检测”方面的开支还不到这一数额的5%。 回应:在中国没有“美极”生产线 中国是否有“美极”方便面产品线和产品销售?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因为各个国家的市场不同,中国目前并没有“美极”方便面生产线,也没有相关产品销售。 此外,雀巢中国否认了方便面铅超标的问题,并回应称:“美极方便面是安全的”。在给记者回复邮件中,雀巢中国官方表示:“事件发生后,雀巢印度公司随即提交了近600个批次的美极方便面样品,请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独立检测,同时也在自己的经官方认可的实验室里对近1000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了检验,这些样品覆盖了约1.25亿包产品。检验结果均显示铅含量完全在印度食品法规定的限量之内。雀巢印度公司已将检验结果通知了印度北方邦政府。” 雀巢中国在邮件中称,“由于近期事态的发展给消费者造成了混乱,因此公司决定,暂时收回市场上的产品,一旦情况有所改善,产品会马上恢复销售。” 雀巢中国也反驳媒体对其“安全检测”力量不足的指责,称公司拥有非常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全公司从事质量保证的工作人员有8000多人,仅大中华区就有将近400多人。xx年,雀巢集团在北京成立了一家食品安全研究院,并称与雀巢集团的25个质量保证中心网络联系起来,将加强其在华的食品安全研究工作。 启示:从“美极”事件到雀巢的市场危机 产品爆出铅超标,雀巢被指控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被指质检花费还不到广告费的5%,甚至连旅行开支和培训费都比质检费高,雀巢印度公司备受谴责。虽然最终解决方案尚未见分晓,但“美极”方便面事件暴露出了雀巢一味扩张后带来的管理问题。 自1867年成立至今,雀巢一直在扮演着“食品大鳄”的角色,不断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并购和剥离业务,终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其百年并购历程堪称一本商业教科书。有统计称,雀巢销售额的98%国外,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美极”就是被雀巢并购的其中一员。雀巢中国官网的介绍称,“美极”是朱利亚斯美极(JuliusMaggi)于1884年在瑞士开创的烹调品牌,雀巢公司于1947年并购美极公司,在传统的汤料、风味料及调味汁外还开发了调味香料、即煮即食配菜等等,使“美极”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烹调品品牌。在印度,“美极”几乎成了方便面的代名词,提到方便面人们首先会想到“美极”。 区域市场摊上的事,究其根源,跟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和全球经营战略不无关系。虽然“美极”方便面并未进人中国市场销售,品牌危机并未波及,但前几年连续在国内展开多起重大并购的雀巢正遭遇“消化不良”的尴尬,同样压力重重。二者表面上看似关联不大,但也说明,雀巢在系统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和危机。 雀巢中国区的业绩放缓在xx年已有体现:从xx年的高达91.4%降至xx年的27.6%。在雀巢xx年年报公布的业绩中,亚大非地区的低增幅引人注目。按照雀巢首席财务官龚万仁的解释,在中国、大洋洲,雀巢的业绩尤其疲软,而且中国有一些独特的挑战。 那中国的挑战为何“独特”?又是什么拖了雀巢中国的后腿? 雀巢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来,凭借与中国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的模式在国内开疆扩土。历年的并购让雀巢在华业务递增,而今可替代产品线过多、创新不足却成发展阻力。xx年6月,雀巢冰爽茶在经营13年后退出中国市场;xx年2月,近四百吨还未过期的雀巢咖啡在东莞销毁。 “去库存化”已成为雀巢应对中国市场挑战的关键词,倾倒的近四百吨速溶咖啡只是其中一例。 雀巢在中国遭遇发展瓶颈并非个例。也曾靠并购快速扩张的达能、百事可乐、通用磨坊等跨国食品巨头,在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随着网购、海淘等新兴消费方式的兴起,“渠道为王”的商业模式走向没落,被雀巢、达能、百事可乐等跨国公司“养刁”了口味的年轻消费者更容易货比三家,更勇于尝试新口味,更乐于购买健康食品。面对中国市场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