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育观代写论文的确立需要四个基本方面的支撑,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教育和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自我认知。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观;确立一、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既是对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和强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对人的尊重、解放、依靠和塑造。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为人性发展和人的平等提供条件和创造空间;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塑造人就是把人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关注入的共性、普遍性和共同人性,又要关注入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对人的自主意识的重视程度,并对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给予积极的关怀。以人为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把尊重人性及其规律、把人的价值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其意义集中体现在对人性的唤醒、培养、维护和尊重上;体现在对人的创造活力和能动性的开发、养成和发挥上;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与人的价值和要求、人的尊严和自由、人的未来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教师教育观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以教师为本。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把对学生的关心集中到一个字,就是“爱”。由于爱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够全面,过于狭隘,导致“爱”的质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不爱学生无以为师。但要懂得为什么爱,更要懂得如何去爱。这里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有先进的理念。传统教育实践中的另一个最大的不足是对教师人本关怀的缺失。教师是学校教育最明确的主体,没有教师无以成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直接责任人是教师,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个性的被充分尊重、价值的切实体现、权利的真正落实和教师个体化教育的提倡,是教师管理中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机构政策的制定、工作的部署等各项活动,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地位和发展,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既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又要体现在教师身上。二、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教师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即教师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兴趣和动机,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知识导师向心灵导师转变,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才能称得上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悟等精神状态的高尚的东西,通过与学生共同生活、教学活动等途径折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如果一个教师对自我没能形成较全面、较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认识;如果一个教师对自我的心灵的感悟是模糊的,就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就不会有科学教师教育观的确立。教师自我的认识、理解和发展,与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前者具有本源的意义。作为教师,很注重积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技巧,但却使本来与我们心灵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游离于我们的心灵之外。“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2。教师的教学好坏要从教师内心世界寻找根源。教师应切实而又自觉地深入到自我心灵的深处,明确自我,把握自我。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先生认为,教师自我认识、理解,不是从获悉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而是从以人为本和教师自我心灵深处境界提升的角度,结合现实来认识自我的。他明确强调了教师心灵的关怀与修养,使人弃低俗而慕高远,去表面而近深刻。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我完整概念的形成,也有助于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发,更有助于教师教育观的确立。当然,这些离不开学生和学科,以及他们所依赖的教育实践、环境和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师生互动中所产生的问题情景和矛盾冲突。否则,教师的内心自我就是没有物质根源性的纯抽象的概念。教师的自我“更进一步地说,是一个处于学生群体中的自我,更是一个引领学生群体发展的自我;是一个揭示学科内在规律的自我,更是一个理解学科意义的自我”3。因此,教师的自我是一个多方面统一的自我,这种认识既是教师自我认识的深化,又是对教师教育观内涵的丰富,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起着内在动力的作用。三、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机制我国教师教育和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完成。教师教育观念的确立起始于教师职前师范院校的培养和教育,教师从职后的继续教育也主要由师范类的院校或学校承担。师范院校的基本使命是面向基础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旧的教师教育模式不仅影响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更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师教育观的确立。面向基础教育,实现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确立新的教师教育观,就必须改革教师教育和培养的传统模式,构建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就是要以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用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教师职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教师职业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其一是职前的预备性教育,其二是职后的发展性教育。前一阶段是教师从业的准备阶段,其任务主要是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后一阶段是教师职业技能逐渐成熟和发展的阶段。职前的预备性教育和职后的发展性教育都是教师教育和职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师范生们通过职前的教育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习,对教育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较真切地关注教育问题,这是教师教育观形成的奠基期。如果不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体制,就会将职前的预备性教育作为一种终结式教育,而教师教育观在奠基期只是一个非完整形态。教师职后发展是教师教育观的成熟期。但是,继续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很多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虽搞了多年,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模式的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培养模式,继续教育的现状是只触及了皮毛,却没有动其筋骨,没有主动有效地与职前教育衔接,效果不明显,与服务基础教育的要求有明显差距。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对新的教师教育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机制保障的作用。四、确立教师教育观需要教师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升华一个教师从新手起步,在向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迈进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将来成为优秀或专家型教师的优秀品质或特质,形成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教学风格,尤其是要树立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具有时代感的教师教育观,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提升。“它们集中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等”4。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深切体察之后的感悟,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总结提炼之后的理性认识。认识总是伴随着实践而生成而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5。教师教育观是教育实践的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实践活动反复认识的积淀。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理论是教师现代教育观确立的要件,这个要件的落实也离不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撑,再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也不可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更不可能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固定的观念。教育实践的环境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影响教师教育观的形成和确立。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某个学校,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外在环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对改革的认识的提高,教师对于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接受度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可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尽管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型、素质教育型的教师,但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的舆论导向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影响着教师的价值观和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时,会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