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湄江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2.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 加强君主专制B. 稳定政治局势C. 削弱中央集权D. 解决王国问题【答案】B【解析】由材料“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刘氏子弟发兵讨伐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等关键信息可知,汉初实行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所以答案选B,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封国制度到了后来形成了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3.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丞相是金印紫绶、俸禄万石,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俸禄二千石。这说明了A. “汉承秦制”说法错误B. 御史大夫几无实权C. 汉代“三公”是虚设D. 丞相一职位高权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的俸禄是御使大夫的5倍之多,由此可见丞相一职位高权重,故D正确。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御史大夫有实权,汉代“三公”不是虚设,有实权,故ABC项说法错误。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门第等级依然森严B. 士族退出历史舞台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 人才选拔资格放宽【答案】D【解析】材料中汉唐两个朝代选拔人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唐代对人才的选拔资格是比汉代要宽松的,这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B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C选项说法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5.表格中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历史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李世民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对比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C项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选C。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中李世民的身份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李世民未即位,故皇帝的叫法有误,排除A;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明确提到李世民是唐军主帅和“太宗有疾”,孤证不立,排除BD。【点睛】历史研究要遵循孤证不立原则,所谓孤证不立的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比如历史上某一事件,如果只有一条记录,没有其他不同来源的记录做证,一般就不会作为确定的史实。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8.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答案】A【解析】【详解】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于中央派遣到地方督查机构,材料中对于巡抚掌管权力和地位不同规定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巡抚设置主要是协调地方权力,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也不是削弱地方权力,故B和C项错误;巡抚主要是完善地方官制,不是完善中央的官制,故D项错误。【点睛】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了决策机密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强化了专制皇权D. 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古代官制演变的本质。10.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11.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京条约12.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A. 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B. 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C. 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D. 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41题25分,42题12分,45题15分,共计52分)1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秦朝官僚政治的形成,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在汉朝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还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权力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二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秦朝: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2)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可知,对皇权形成制约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官僚政治,一种是儒家思想的制约。至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主要是宰相制度,汉朝主要是儒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隋唐时期则是三省六部制。(2)特点:由材料“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权力较大;由材料“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置与前朝不同,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影响:由材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可知,行省制的设置行省制度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这样做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另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1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科举制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做到史论结合。【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论题:科举制的推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解析】【详解】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分析材料语句关系可知,材料存在因果关系,故其观点应在结论上,即“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其次借鉴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论述思路,可从“打破官场垄断,推动政治转型”“促进社会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儒学的发展”等角度展开。最后总结升华,可借用材料的开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