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士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综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豪大商、寺观和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土地买卖并未得到法律保障;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只有全唐文提到了租佃经营,其他文献无法得出此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唐代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宋度宗(12401274年)时,有臣僚谏言:“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大A. 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B. 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C. 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D. 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答案】C【解析】根据“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可知,巨僚主张政事应通过中书省,不能皇帝一人私自决策,体现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决策应通过中书省,没有涉及君权合法性、挑战君权至上,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限制君主权力,无法体现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排除D。4.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 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 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根据“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表明商人和官僚把他们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这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绅衿商贾拥有大量田产,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判断得出商人和官僚把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上,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积累。5.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 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 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选B;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6.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集权政治的趋向B. 宗法观念的消亡C. 生产技术的进步D. 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选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代A. 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 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画像砖“长袖乐舞”此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中无法体现,A选项排除;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C选项排除;画像砖展示的是民间情景而非官方,D选项排除。8.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朝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分类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B选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选项排除。9.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见,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A选项排除;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文化经济差距缩小,D选项排除。10.汉书货殖传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i)黄(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 金融活动比较活跃B.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C. 民间普遍支持平叛D. 关中地区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毋盐氏以此致富,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 较活跃,故 A 项正确。从事借贷的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故B选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叛结果来决定是否借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C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毋盐氏因放贷获利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是否繁荣,D 项错误。11.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记述出处(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左传庄公十四年(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左传隐公五年(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传襄公十四年A. 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B. 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C. 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D. 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三则材料都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众对君主的臣服和敬畏,表明春秋时期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故B选项正确;第三则材料强调君民之间的相互关爱,不能说明君民关系日益紧张,故A选项错误;前两则材料都着重突出君主的地位,不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意识,故C选项错误;“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两则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无法体现忠君爱国的观念,故D选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这揭示出程朱理学A. 使士人摆脱了国家和家族的束缚B. 实现了士人群体的高度道德自律C. 为提高士人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D. 是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世族的消亡和个人活动能力膨胀,导致以“激发个人党的伦理道德意识”“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为基础的程朱理学形成,揭示出程朱理学是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故D选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的是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文化发展主体,不能说明使士人摆脱了国家和家族的束缚,故A选项错误;程朱理学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文化发展主体,不能说明实现了士人群体的高度道德自律,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程朱理学形成的原因和特征,没有涉及程朱理学提高士人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的信息,故C信息错误。13.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A. 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B. 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C. 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D. 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言官专职弹劾百官,皇帝要求言官德才兼备,实行任职回避,限定选任资格,本质意图是为弹劾百司、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故B选项正确;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是对材料上述举措的概况,不是本质意图,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人才的选用,不是培养,故C选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出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的意图,但不符合材料问的本质意图,故D选项错误。14.“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15.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 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 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 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 经济重心己经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以帛代钱”反映的是赋税改革,“民间机枢大盛”反映的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所以材料体现了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增长。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涉及手工业的专业化,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排除;D项,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是在南宋,而资治通鉴所记述事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6.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A. 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B. 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C. 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 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读书人来为政权统治服务;而且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族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材料中的做法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过程。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民族间的选拔制度,也没有涉及地域,排除;C项,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可能终结蒙古贵族的特权,排除;D项,材料没涉及到文化艺术的繁荣,排除。17.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六科给事中的设立A. 一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 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C. 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 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可知,给事中能够对不恰当的决策进行封驳、监督,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错误,明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排除;C项,明承前制,明初设有中书省(决策机构),而六科给事中主要是起到监察作用,并不是中枢决策机构,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A.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D.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这说明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统一天下并非只是法家的主张,法家思想也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B选项错误,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C选项错误,众多思想家服务于各个诸侯国,并非都是为秦国统一制造舆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西汉时期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 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 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结合所学可知,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所以这主要体现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无法得出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落的结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0.唐朝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 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 提高了办事效率C. 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宋代以前,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唐代谏官设置的目的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并非加强专制皇权;B选项错误,谏官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项错误,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1.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A.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 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C. 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D. 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可知体现的是对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材料与评价历史人物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社会变革的赞赏,C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D排除。23.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官员。材料表明汉代A. 君主专制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 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 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 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体现了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皇帝听取建议的反躬自省,故D正确。君主专制政体在秦朝就建立起来,A错误。材料没体现察举制,排除B。材料没体现儒家思想,排除C。24.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乎宋代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出处记载内容续资治通鉴长编普(宰相)尝以隙地私易尚食圃营邸店,夺民利续资治通鉴长编鲁宗道为谕德(官职)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续资治通鉴长编敏中(参知政事)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宋史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A. 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B. 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C. 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D. 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村店、邸店、酒肆”。根据材料“村店、邸店、酒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民间集市,为商业服务的设施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A。题干无法体现政府商业政策,排除C。材料未体现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排除D。25.明太祖强调:“盖赞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求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 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 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 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 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可知体现的是明朝统治者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要改变“华夷”观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看法,排除C。26.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27.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种变化反映了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28.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这说明A. 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B. 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C. 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D. 朱熹理学思想严重损害妇女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000人”可知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时代,故A正确。唐代有烈女节妇,并不能说明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烈女节妇的人数,并没有体现女性地位的高低,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思想是在宋产生,并不能说明唐代列烈女节妇的现象,故D项错误。29.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朝臣历经多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领域【答案】C【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30.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权力,罗马法规定: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抗辩也可以源于大法官的职权;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规定旨在A. 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B. 最大限度查清事实真相C. 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D. 促成原告被告实现和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可知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C正确。A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事人的权力,故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和解,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父之所责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摘自朱子家训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击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敦族义。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节选自中国古代家规族约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家规、家训”有何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作简要评析。【答案】(1)特点: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儒家伦理道德;重视教化;借助圣谕管理家族。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