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课程学与教策略:必修部分7387.ppt_第1页
新高中历史课程学与教策略:必修部分7387.ppt_第2页
新高中历史课程学与教策略:必修部分7387.ppt_第3页
新高中历史课程学与教策略:必修部分7387.ppt_第4页
新高中历史课程学与教策略:必修部分7387.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學與教策略研討會,中四及中五歷史課程 主題二: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2007年10月23日 黎偉良老師,如何制定有效的學與教策略?,掌握以下三者的相對重要性,課程指引,教師既有的本科知識,教科書,教科書,用途: 能讓教師以最短的時間處理不熟悉的課題 局限: 只代表課程理解的一種看法; 不同的教科書對課程有不同的理解及處理方法,令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產生混淆,教師既有的本科知識,用途: 教師的安全區; 過往累積的經驗使教學能流暢地進行 局限: 過往的經驗或會成為現在的袍袱; 經驗主義導致對新課程重點的忽略,課程及評估指引,用途: 在有公開試的前提下,課程及評估指引是制訂教學策略的最高指示 局限: 指引只列出綱領,沒有詳列具體內容,需要教師付出心力仔細研讀及制訂教學策略,這次分享的目的,在於強化各個元素的用途,消除它們的局限。,教科書,強化用途: 善用教科書提供的內容 消除局限: 不要照單全收,應參考課程及評估指引而作出相應的增刪,教師既有的本科知識,強化用途: 必須肯定過去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消除局限: 按課程及評估指引作出相應的改變,課程及評估指引,強化用途: 詳細閱讀課程及評估指引,參加與新高中課程有關的研討會 消除局限: 與歷史科教師交流及分享經驗,達致對課程指引的正確理解,課程架構解讀 分題丁: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要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迷思1 如何處理1870-1900年的史實?,破解迷思的方法,把課程指引、教師既有的本科知識及教科書內容加以整合,既有的本科知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極端民族主義 經濟與殖民地的衝突 軍備競賽 結盟制度 摩洛哥危機 巴爾幹地區的衝突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教科書內容 一般來說,教科書會對20世紀初各主要歐洲國家 (英、法、德、俄、奧匈、意) 作一簡介,課程指引 (說明) 學生應能簡單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在1914年爆發,以及如何終結。,破解迷思,課程指引重點:20世紀 教師必須簡化1870-1900年間的史實,不宜作過多、深入的探討 (如法蘭克福和約、俾斯麥的結盟制度、19世紀末的殖民地紛爭等。),破解迷思,課程指引重點:衝突 即使教科書分述各國的特徵,教師不要只依書直說,而應要探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衝突 (雙方的、多方的也要提及。) ,讓學生能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爆發。,統合課程指引、知識及教科書的實例,參閱工作紙 1900-1914年的歐洲,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說明 學生應能簡單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在1914年爆發,以及如何終結。,迷思2 應否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破解迷思,個人建議 不用深入分析戰爭的過程,可強調一次大戰給士兵帶來的痛苦 (可播放西線無戰事電影) 背後理念 課程指引強調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戰爭的殘酷是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重要原因,而該政策亦是導致二次大戰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這正好用來說明歷史事件之間的延續性。,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起 - 巴黎和會對戰敗國的影響; 說明 通過探究巴黎和會對戰敗國的影響,以及歐洲極權主義興起的原因和結果,學生應能說明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巴黎和會,建議教學重點 三巨頭的原則如何達致和平 背後理念:本分題是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巴黎和會是課程第一個主要的和平訴求,必須細述。 強調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對戰敗國/德國的傷害。 背後理念:這是緊扣兩次大戰因果關係的重要一環。,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起 - 極權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說明 通過探究巴黎和會對戰敗國的影響,以及歐洲極權主義興起的原因和結果,學生應能說明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迷思3 應否教極權國家的內政?,破解迷思,課程指引 教學要點:極權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說明:通過探究巴黎和會對戰敗國的影響,以及歐洲極權主義興起的原因和結果,學生應能說明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 分析: 從指引推敲,重點應放在分析極權主義興起的原因,而不是其對內政策。另外,內政與二次大戰爆發的關係不太強,由此亦可得知這不是課程的重點。,迷思4 應否教兩次大戰之間蘇聯的內政與外交?,破解迷思,分析: 雖然課程指引沒有明確指出需否教蘇聯歷史,但本課題的重點是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蘇聯的內政和外交與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沒有緊密的聯繫,即使經驗告訴我們意大利、德國、蘇聯是三大極權主義國家,重要性相若,部分教科書亦承襲舊課程,以長篇幅討論蘇聯的內政與外交,教師倒不如把時間用在其他相關課題上。,極權國家的對外擴張,建議教學策略 學生的弱點是混淆意大利及德國擴張的史實,時序不清。教師要求學生多運用邏緝思考,組織這些零碎的史實,避免犯錯。,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起 - 建立集體安全的嘗試及其結果 說明 學生應能舉例說明在兩次大戰之間建立集體安全的嘗試及其結果,並能找出它們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係。,集體安全,建議教學重點 集體安全如何達致和平 背後理念:本課題是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集體安全是20及30年代主要的和平訴求,也要細述。 強調集體安全為何未能達致和平 背後理念:課程要求探討集體安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係。,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戰後國際秩序的確立,迷思5 應否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破解迷思,這不是課程的重點,但影音教材十分豐富。可利用一些戰爭電影,讓學生感受戰爭帶來的痛苦,讓他們體會和平的可貴。,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戰後國際秩序的確立 說明 通過審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過程中國際間簽訂的主要協議,學生可說明戰後的國際秩序如何確立,以及在甚麼程度上這是新的國際秩序。,迷思6 國際秩序是甚麼?,破解迷思,國際秩序是指國與國之間力量的強弱序列,這往往與國際地位有關。例如,二次大戰前,歐洲國家處於世界各國之先,能主宰世界事務,但戰後則以美蘇兩國為先。又例如二戰前亞非地區處於殖民地的位置,沒有任何地位,但戰後亞非國家紛紛獨立,在世界各國中佔一地位。又例如在一次大戰前世界各國盛行強權才有公理的原則,但自國際聯盟建立以來,各國之間一律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種外交新模式,也可視為一種新的國際秩序。,戰時會議,建議教學重點 戰時會議如何達致和平 背後理念:本課題是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戰時會議也是課程範圍內的一次和平訴求。 戰時會議如何導致冷戰的出現 背後理念:冷戰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部分,緊扣戰時會議與冷戰亦是說明延續與轉變的一種有效方法。,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教學策略建議: 這個課題是訓練學生研習比較歷史的一個好機會。教師可指導學生,把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特別是戰後國際秩序,作一比較,從而讓他們作出判斷,二次大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否新的國際秩序。此外,透過比較二戰前及後的歷史,教師亦可與學生討論1945年是否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參閱工作紙 1941-1945:和平訴求 (第二階段) 工作紙:戰時會議與戰後國際新秩序,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和約的簽署,教學重點 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說明 學生亦應認識這些全球性衝突帶來的人命傷亡,物質破壞以及其他長遠的經濟、社會及心理方面的影響。,兩次大戰的影響,建議教學策略 從課程指引推敲,這部分比較簡單,因指引只是用認識一詞,層次較低,當然教師可按學生的能力把這認識稍稍提高,如比較兩次大戰在帶來這些方面的影響一事上有否不同,或讓學生建立先前知識,使他們在研習主題戊 (協作與和平) 時有所準備 (戰後國際協作的一個主因是解決戰後帶來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冷戰的成因、特點及發展 說明 學生應能追溯冷戰的成因,冷戰的成因,建議教學策略 教師可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因果關係,並指導學生與上一課題 (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 加以聯繫,讓學生明白二十世界最主要的三個全球性衝突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延續性,鞏固他們對延續這個歷史概念的理解。 當然,教師也不應忽略導致冷戰的其他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冷戰的成因、特點及發展 說明 學生應能追溯冷戰的成因,並識別其特點以及直至1990年的主要發展。,冷戰的特點與發展,建議教學重點 這課題是讓學生學習歷史事件特徵的一個好機會。教師可指導學生從各方面 (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意識形態等) 說明冷戰的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美蘇關係的緩和 說明 他們 (學生) 亦應能解釋美蘇關係緩和的原因及過程。,美蘇關係的緩和,建議教學策略 學生會有錯覺,認為在整個冷戰期間,美蘇雙方都處於嚴重對立的局面。教師可指導學生美蘇關係的好壞,在整段冷戰期間是處於起起伏伏的狀態中。這是讓學生學習如何處理追溯及解釋這種題目的一個好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的瓦解 說明 (學生) 並能指出導致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瓦解的主要事件的因果關係。,迷思7 應否教戈巴卓夫的改革?,破解迷思,課程指引沒有清楚列明應否教戈巴卓夫的改革,各主要教科書內容亦詳略不齊。但只要稍加分析,戈巴卓夫的改革是導致蘇聯及華沙公約瓦解的一個主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這應是課程指引所指的主要事件。教師不宜忽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主要衝突的起因與發展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衝突;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說明 學生應能解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衝突及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的起因與發展。,以阿、巴爾幹、南非種族衝突的起因與發展,建議教學策略 除了分別說明各個種族衝突的起因與發展外,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教導他們把這三個種族衝突加以比較,加深其對這些衝突的理解。另外,比較也是本科重點訓練的技能之一,與選修部分-比較歷史有緊密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主要衝突的起因與發展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衝突;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說明 雖然對這些衝突的歷史源流的基本認識將有助於學生對本課題的理解,然而研習的重點應放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要發展。,歷史源流與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要發展之間的比重,建議教學策略 南非問題不大,因種族隔離政策主要是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事。但以阿與南斯拉夫則問題較大。在過往的分享,已提及以阿衝突。今次與各位分享如何處理南斯拉夫這部分。,參閱工作紙 Major Local Conflicts (late 20th century) Worksheet 2A: Racial conflicts in the Balkans (Background Inform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教學重點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說明 學生應能描述及評估聯合國在解決這些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聯合國扮演的角色,建議教學策略 角色一詞對學生來說,不是容易掌握的東西。他們往往只是描述聯合國進行的工作,頂多只是簡單地說聯合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已。教師可透過這個課題,向學生解釋角色的意思,及處理這類題目的正確方法。,課程架構解讀 分題戊:協作與繁榮,經濟方面的國際協作,教學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問題與復興 說明 學生應能識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問題及復興的努力。,二戰後歐洲的經濟問題及復興,建議教學策略 教師可把歐洲的經濟問題與二戰大戰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影響扣上關係,讓學生掌握這兩者的因果關係。另外,教師亦可利用二次大戰對歐洲各國造成的破壞,解釋歐洲各國為何再不能僅靠本國的力量進行經濟重建,而需要加強合作及借作美國及蘇聯的力量,才得以獲取經濟復興。透過探討上述問題,可加強學生對延續這一歷史概念的認識。,經濟方面的國際協作,教學重點 美國和蘇聯在歐洲的經濟重建及發展方面扮演的角色 說明 學生應能找出美國和蘇聯在歐洲的經濟重建及發展方面扮演的角色。他們亦應分析這兩個國家在作出決策背後的政治及經濟考慮,並評估這些政策的實效和影響。,美蘇兩國在歐洲經濟重建及發展扮演的角色,建議教學策略 這是角色第二次在主題二中出現。教師應加強學生對角色的理解,避免學生只是透過直接描述美蘇的行動,然後簡單地指出美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濟方面的國際協作,教學重點 歐洲經濟統合的趨向及意義 說明 學生應能說明歐洲朝向經濟統合的發展,並評估這些轉變對歐洲及世界的意義。,歐洲經濟統合的發展,建議教學策略 這部分的資料十分繁瑣,歐洲統合過程中出現的機構名稱眾多,其職能又大同小異,學生學習起來很感吃力,更遑論能清晰地說明歐洲朝向經濟統合的發展。教師可協助學生分析經濟統合的特徵,指出該等特徵如何在統合過程中顯現出來,最終達致歐洲統合的終極模式-歐洲聯盟。這課題是學生學習轉變這一歷史概念的好機會。,參閱工作紙 協作與繁榮 工作紙5B: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 (第二階段),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教學重點 主要發展 說明 學生應能舉例說明在人口與資源、環境保育以及醫學及科技三方面邁向國際協作的發展。,社會及文化方面國際合作的發展,建議教學策略 教師可運用研習歷史最基本的模式(原因過程影響) 指導學生研習這個課題。世界面對的問題是原因、合作的進展是過程、評估成效是結果。過程部分,教師可分述官方組織 (通常是聯合國) 及非官方組織兩方面的努力。,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教學重點 成就與局限 說明 通過批判性地分析這些合作努力的成就與局限,學生應能了解在每一主要議題背後分歧的、甚至是對立的利益和意見。他們亦應能評價國際社會對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