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两课时),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1)实践的含义:,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1.实践及其特点,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克隆羊“多利”问世。,5、“争论克隆人”,有2、4、6,(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最本质特征,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实践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的物质手段,大家见到过吗?井冈山的镰刀啊!,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践主体的创造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辨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总结与归纳:,1.实践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性、历史性,2.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基本形式:,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工具),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学生教室里听课 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小行星撞击地球,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 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是发神经病吗?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 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格物”能否“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得出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问题: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 鲁迅 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问题: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教材质疑,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 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加商业资本,扩大对外市场 社会根源欧洲人狂想追求货币和黄金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通商要道 当时的实践即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产义萌芽的出现,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金银,金银到哪找?到东方去。可见开辟新航路的认识是适应当时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和目的: 条件是西欧人们开始相信地圆说,也掌握了更多的天文、地理知识。其目的是去寻找黄金、去通商、去殖民掠夺,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发展商品经济,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药神”。,中国药神:李时珍,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 国的 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1.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辨证思想),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巩固练习,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3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A,4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0课 和家人在一起教学设计 未来版
- 极简商务计划总结
-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半年工作总结与数据分析报告
- 18 旅游节(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 2025IDEAS毕业答辩模版
-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课文3 11 项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个人代持股协议书7篇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My friends Part A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PEP
- 专题04-完形填空2023年高考英语三模试题分项汇编(新高考八省专用)-(原卷版)
- 物理治疗学(人卫三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海报
- 湖北省黄冈八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花粉购销合同范例
- 柑橘品种改良研究
- 2024年秋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终考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1-5答案
- 劳务派遣信息管理系统
- 无人值守道闸运营方案
- 极地安全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